![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PPT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10/14208775/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 第2章 章末综合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3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发展课件PPT 课件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 第2章 第2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试卷 试卷 0 次下载
地理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备课ppt课件
展开课前 |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2020年6月17日是第26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世界荒漠化主题为“粮食、饲料、纤维”,我国主题是“携手防沙止漠,共护绿水青山”。重庆是全国八个石漠化严重发生地区之一。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数据显示,重庆岩溶土地总面积326.8万公顷,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9.7%,其中石漠化土地77.3万公顷,全市有36个区县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土地。
重庆石漠化严重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提示:人口增长过快、植被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导致大面积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
【 基 础 清 单 】一、生态脆弱区1.生态脆弱区
3.我国生态脆弱区(1)特点:________、类型多、分布广。(2)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南方________分布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带。[小提醒]我国南方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形成的重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是一个自然过程,但人类的过度开垦,破坏了地表植被,加速了石漠化进程。
1.自然原因——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
[小提醒]导致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很多,但不同区域的主导人为原因不同,其结果都是使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而导致风蚀、水蚀、沙漠侵吞,从而使土地退化。
【 名 师 助 学 】小科普: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主要表现(1)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2)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3)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有利于风沙活动。
想一想1:我国南方地区出现的“红色荒漠”属于哪一种荒漠化类型?成因是什么?【答案】属于石质荒漠化。由于植被遭受破坏,地表受流水侵蚀,导致红壤土层变薄甚至缺失,岩层裸露,形成红色荒漠。
小拓展:黄土高原水蚀地区——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图所示。
想一想2:为什么说不同地区的荒漠化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措施?【答案】由于不同地区荒漠化的成因不同,因而在治理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小拓展:轮荒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耕作类型。没有固定的耕地,农民采用毁林毁草、到处开荒、种地不施肥的做法,种三至五年之后,表土流失,肥力衰退,便丢弃撂荒,另择土开垦。这种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使地表林草植被种源破坏殆尽,无法恢复,在湿润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
农牧交错带是指以草地和农田大面积交错分布为特点的生态系统,我国农牧交错带面积达8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如图甲和图乙所示区域内。据此完成第1~2题。
1.图甲所示农牧交错带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围是( )A.150~300毫米 B.300~450毫米C.450~700毫米 D.700~850毫米2.图乙所示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障碍不包括( )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B.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质灾害频发C.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D.开荒种地,水土流失加剧
【答案】1.B 2.C [解析]第1题,图甲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由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降水量从400毫米下降到200毫米。第2题,图乙位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地质灾害频繁,如果开垦荒地,会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资源丰富,为我国第二大林区”不是农业发展的障碍。
(2020年山东威海一中联考)下面图甲是我国南、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图,图乙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和生态定位图。读图,完成第3~5题。
3.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 )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D.温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
4.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发展方向是( )A.增大坡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C.大规模机械化,建成商品粮基地D.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
5.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与生产功能是( )①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 ②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 ③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④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重要粮食供应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答案】3.B 4.D 5.A
[解析]第3题,从图例显示可知,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该带东侧是湿润地区,不是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是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与第二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是青藏高寒气候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第4题,北方农牧交错带降水量较少,不适宜大力发展粮食种植业,应退耕还林(草),发展舍饲养殖。第5题,由北方农牧交错带生产和生态定位图中箭头分析,北方农牧交错带为东部农耕区提供深加工产品,为西部牧区提供饲草料,由此可知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东部农耕区的生态屏障和畜产品供应基地,是西部牧区的水源涵养带和饲草料供应基地。
课堂 |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材料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世界上约36亿公顷的土地正遭受荒漠化的威胁,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5%,大约110个国家面临着土地退化的危险。每年大约有1 200万公顷土地面临消失,这些土地大约可生产2 000万吨粮食,每年由于荒漠化和土地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420亿美元。
认识生态脆弱区和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
(1)什么是土地退化?具体表现有哪些?【答案】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出现质量下降、生产力降低的过程,称为土地退化。表现为土地沙化、石漠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肥力下降等。(2)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土地退化的主要危害。【答案】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甚至绝收,限制经济发展。
1.正确认识生态脆弱区(1)从成因看:生态脆弱区的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弱,易于退化且难以恢复,往往是气候变异以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对其脆弱的生态产生强烈干扰,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2)从分布看:生态脆弱区往往具有过渡性特征,主要分布在干湿交替、农牧交错、水陆交界、森林边缘、沙漠边缘等地区。(3)从表现看:生态脆弱区的土地易退化,呈现出荒漠化景观,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表现。
2.正确理解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退化及原因(1)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
(2)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自然原因。①干旱是土地退化的潜在原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如图所示。
②气候异常是导致土地退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如图所示。
(3)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首先是人口的压力,人口的激增加大了对环境的压力;其次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方式,人类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加速了土地的退化。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过度樵采。
[考向1:土地退化]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自1997年以来已经丧失了820万公顷耕地。目前中国37%的土地仍在退化,人均可使用土地面积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此完成第1~2题。1.下列关于土地退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南方地区的土地沙化尤为严重B.自然原因是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C.三江平原过度垦殖,石漠化严重D.西北地区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比较普遍
2.下列土地退化的具体表现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一组是( )A.东南丘陵地区—土壤盐碱化B.西南喀斯特地貌区—红漠化C.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土地沙化D.黄淮海平原—石漠化【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植被稀疏,风蚀强烈,风沙灾害普遍,生态系统极为脆弱;我国南方地区的红漠化尤为严重;土地退化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人类对土地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是造成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三江平原过度开垦,会造成黑土流失,湿地破坏。第2题,东南丘陵地区为红壤分布区,植被破坏后易形成红漠化。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多为石质山地,植被破坏后,岩石裸露,易造成石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降水少,植被稀疏,风沙灾害普遍,土地沙化严重。黄淮海平原的灌溉农业发达,若灌溉不当,地下水位上升,蒸发强烈,易出现土壤盐碱化。
[考向2:生态脆弱区的成因](2020年北京市石景山区一模)图甲为非洲大陆荒漠及荒漠化分布示意图,图乙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关系示意图,图丙为人类砍伐、放牧和开垦的面积示意图。读图,完成第3~4题。
乙 丙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大陆东岸B.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分布在热带荒漠带C.非洲荒漠化严重区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广D.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
4.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答案】3.D 4.C
[解析]第3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热带草原带,D项正确;非洲荒漠化非常严重区主要分布在大陆内部,A项错误;热带荒漠带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不是荒漠化非常严重区,B项错误;据图可知,非洲荒漠化严重区南部比北部分布面积小,C项错误。第4题,读图乙可知,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①正确;读图丙可知,大约有6 000万公顷森林遭到砍伐,②错误;读图丙可知,有2.4亿公顷草场被破坏,③正确;根据图丙分析可知,放牧业的扩张才是荒漠化的主要因素,④错误。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加强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通过打坝淤地、修建水库等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黄土高原每年水土流失量有所降低,远远低于16亿吨。即便如此,黄河每年的泥沙只有约1/4在河口三角洲堆积,绝大部分泥沙随着下游地势平缓、流速降低而在河床淤积,使得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而黄河径流量的减少则加剧了河道的淤积。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及防治
材料二 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
(1)水土流失可能诱发和加剧哪些自然灾害?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不利影响?【答案】旱涝、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制约当地的农业和其他各行业的发展,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引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有哪些?【答案】过度放牧,过度开垦,露天开矿,不合理地建窑洞、道路以及水利设施等。
(3)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答案】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耕地,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防护林,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乙处为缓坡,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林果业,减轻水土流失。丙处为陡坡,实施封坡育林、育草,拦截、含蓄坡面径流,保持水土。丁处为沟谷,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北方农牧交错带土地退化的综合治理措施(1)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3)以地养地,自然恢复。
(4)调整牲畜结构和数量。
(5)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考向1:荒漠化的防治]农牧过渡带是较为脆弱的地区。读我国近代农牧过渡带范围图,完成第1~2题。
1.下列措施能有效防治甲地区荒漠化的是( )A.加强天气预报 B.改变农业生产结构C.发展耐旱农作物 D.全面种草,发展畜牧业2.农牧过渡带会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改变发生移动。推断近代之前的农牧过渡带可能位于现在过渡带的( )A.西北方向 B.东南方向C.现在位置 D.北方【答案】1.B 2.B
[解析]第1题,甲地主要表现为过度农垦造成的荒漠化,解决措施应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第2题,历史上的农牧过渡带位于现在的东南方向,由于过度农垦造成过渡带向西北方向移动。
[考向2:水土流失的防治](2020年山西省朔州市期中)陕西冉家沟流域(约35°N),丘陵广布,黄土深厚。由于毁林开荒,该流域土壤侵蚀严重。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该流域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主要种植豆科落叶乔木刺槐。下表示意冉家沟流域不同种植方式的表层土壤状况。据此完成第3~5题。
注:孔隙度是指土壤孔隙容积占土体容积的百分比;水与空气共存并充满于土壤孔隙中。
3.该流域退耕还林工程中种植刺槐的原因主要是刺槐( )A.生长缓慢,消耗养分较少B.生长迅速,且有固氮作用C.性喜阴湿,适合湿润土壤D.木材坚硬,且耐贫瘠土壤4.减轻土壤侵蚀最明显的种植方式是( )A.封山育林 B.乔灌结合C.林草结合 D.乔木纯林
5.除减轻土壤侵蚀外,该退耕还林工程还能( )A.增加土壤矿物质 B.提高土壤坚实度C.增强抗旱涝能力 D.减少地下径流量【答案】3.B 4.A 5.C [解析]第3题,退耕还林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如果生长缓慢则生态效益较差,因此刺槐极有可能生长迅速且具有固氮作用,有利于恢复土壤地力;由于当地水土流失,如果刺槐需要湿润土壤的话,则不适合生长;木质坚硬的植被一般生长速度较慢,不适合在该地种植。
第4题,读表可知,封山育林无论是土壤的孔隙度、含水量、有机质以及含氮量都是最高的,所以封山育林是减轻土壤侵蚀最为明显的方式。第5题,森林植被的增加,使得下渗量增加,土壤的孔隙度增加,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水分条件增强,有利于提高抗旱涝能力。
拓展 |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教材第23页 引入浑善达克沙地降水量具有临界性且变率大;地处内蒙古东部,多大风;位于农牧过渡地带,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导致其草场退化严重。“以地养地,自然恢复”是浑善达克沙地从沙源地变成生态绿洲的主要措施之一。
【教 材 疑 难 助 解】
教材第25页 思考1.鄂尔多斯市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380毫米;年降水量最多的年份是1961年,约为530毫米;年降水量最少的年份是1965年,约为130毫米。2.鄂尔多斯市年际降水量变化大,影响耕作的面积和牧业的规模;影响作物的种类和收成的稳定性;影响畜产品的品质。
教材第27~28页 活动1.萨赫勒地区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 ℃以上,甚至达到33 ℃,可想而知其蒸发能力是巨大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月、8月两个月。以有限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全年的高温、高蒸发能力相比,确实是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藏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由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商品性的定居牧业因为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导致草场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消失。3.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问题的源头就在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就可以避免恶性循环。
综合思维——西南生态脆弱区材料一 我国西南地区分布着较多的干热河谷(高温、低湿的河谷地带),其中元江干热河谷山高谷深,是干热河谷的典型代表。长期以来,当地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强度大,发生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现象。图甲为元江干热河谷示意图。
【课 外 实 践 探 究】
材料二 近年来,当地大力种植罗望子树。人们在坡面种植罗望子树时常开挖鱼鳞坑,单株种植在深坑内,坑边用石块垒半圆形石墙(如图乙)。
[思考探究](1)分析元江河谷气候干热的自然原因。【答案】纬度低,气温高;因山高谷深,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过程中增温,且谷地热量不易散失,导致热(气温高);同时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导致干。
(2)简析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原因。【答案】该地区降水较少,但多为暴雨;地势起伏大,土层较薄;人类生产生活破坏原生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养分缺失,生态系统难以自我修复。(3)说明鱼鳞坑对种植罗望子树的作用。【答案】鱼鳞坑可拦截地面径流及其携带的有机物质,具有一定保水保土能力;石墙比热容小,夜晚利于露水的形成,可蓄存雨水、露水;有一定防风作用。
人地协调观——生物工程防治荒漠化材料一 巨菌草是一种适应性很强的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根系发达,生长快速,植株高大,柔韧性强,其叶、茎、根均可以固氮。巨菌草用途广泛,是优质的饲料,也可用作食用菌的培养料、造纸、生物质发电等。为了改善生态、精准扶贫,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开展菌草治沙试验与示范。利用巨菌草作为先锋植物,次年便可在收割菌草的沙地上种植马铃薯、花生、西瓜等作物,效果显著。试验的成功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高效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二 乌兰布和沙漠示意图。
[思考探究](1)与传统的草方格治沙相比,说明巨菌草治沙技术的突出优势有哪些。【答案】生长快,治沙效率高;根系密集发达,固土力更强;多年生禾本,可持续性强;菌草用途广,经济效益好。
(2)在乌兰布和地区推广种植的巨菌草在防治风沙方面的作用是什么?【答案】高大柔韧的植株可有效降低风速,控制地表风蚀;发达的根系深入土壤,固定根部沙土;植株的固氮作用和菌草的落叶等残体的分解,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变沙为土。
(3)简析巨菌草的种植推广对我国干旱、半干旱沙地治理和开发的意义。【答案】防风固沙,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频次;调节局地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土壤结构(改良盐碱地),保障牧草供给,促进当地畜牧业发展;在菌草产业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农业生产;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
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公开课ppt课件,共60页。
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第二章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课课件ppt,共55页。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2 区域发展第二节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优质课件ppt,共3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态脆弱区,●我国的生态脆弱区,自然原因,多大风,土地极易受风蚀和沙化,土地退化,②人为原因,水资源利用不当,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