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33 专题六 地理计算 (含答案)
展开专题五 地理计算
一、在经纬网上量算距离
全球各地跨纬度1°间隔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 km/l°;赤道上跨经度l°对应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 km。
例1 下图是经纬网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位于A地的____方向;AC两地之间的经线长度大约是____千米。
【答案】东北 4400km或4440km
【解析】在经纬网地图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判定B地位于A地的东北方向;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为111千米,A、C两地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相差40°,距离相差约为4440千米。
二、时区的相关计算
(1)已知某地经度,求所在时区
时区=某地经度÷15(保留整数,小数点后四舍五入。若该地在东经度,则为东时区;若该地在西经度,则为西时区)
(2)所求地区区时=已知地区区时+时区差×1小时(加减号的选择:东加西减,即所求时间地占在已知地点东侧用“+”号;反之用“-”号)
例2 由于地球的自转,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15个经度),相邻的两个时区时刻上相差一小时,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时间早,计算时东加西减。今年我国国庆阅兵大约是在北京时间10时(采用120°E的地方时)开始举行,此时埃及首都开罗(采用30°E的地方时)的时间是( )
A.16时 B.10时 C.4时 D.0时
【答案】C
【解析】由于地球的自转运动,地球上各地由于经度位置的不同导致地方时不同,当东八区的北京时间是10时,位于东三区(30°E的地方时)的开罗是4时,故选C。
三、比例尺的计算
1.公式: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注意:图上距离是以厘米为单位的。由厘米换算成千米,把厘米数的小数点前移五位。数字式比例尺没有标明单位的,一般来说是厘米。
2.转换公式:1km=1000m=100000cm
四、有关高度的计算
1.海拔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2.相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地面两个地点之间的海拔高度差。
3.陡崖高度的计算:
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其中n表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数量,d表示等高距。
4.海拔与气温的计算:
垂直方向上气温的变化规律为海拔每升高1000 米,气温下降6℃。
例3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山顶a的海拔高度可能为( )
A.350米 B.300米 C.200米 D.100米
(2)b地的海拔高度为( )
A.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3)c、d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
A.0米 B.100米 C.200米 D.300米
(4)图中将比例尺表示为1:100000,这种表达类型是( )
A.数字式 B.文字式 C.线段式 D.表格式
(5)根据图中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2厘米代表实际距离为( )
A.0千米 B.2千米 C.800千米 D.888千米
【答案】(1)A (2)D (3)B (4)A (5)B
【解析】
(1)读图可知,图中的等高距为米,山顶的海拔高度在300米-400米之间。故A选项符合题意。故选A。
(2)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等高线地形图中每条等高线上的数据为海拔高度,读图可知,b地的海拔高度为300米。故选D。
(3)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c地的海拔是200米,d地的海拔是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米-100米=100米。故选B。
(4)比例尺的表现形式为:数字式、文字式、线段式,图中比例尺为数字式。故选A。
(5)根据图中数字式比例尺得知,图上的比例尺是一厘米代表1千米,如果图上距离是2厘米,那么图上厘米应该是2千米。故选B。
五、有关人口的计算
1.人口密度: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人口数(人)/面积(平方千米)
2.人口自然增长率:
(1)出生率:一年内出生的婴儿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出生率=(年内出生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 000‰。
(2)死亡率:一年内死亡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率。
死亡率=(年内死亡人数/年内平均人口数)×1 000‰。
(3)人口自然增长率: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例4 2020年我国进行了第七次人口普查。读下面我国近几十年人口总数变化表(表中人口总数不含港、澳、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年份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全国人口总数 | 11.6亿 | 12.95亿 | 13.7亿 | 14.1亿 |
依据表中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计算目前我国的人口密度应为( )
A.147人/km2 B.160人/km2 C.120人/km2 D.110人/km2
【答案】A
【解析】人口密度=人口总数÷所在地区面积。已知我国国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第七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总数约为14.1亿,人口密度=1410000000÷9600000≈147人/平方千米,因此人口密度约为147人/平方千米。故选A。
例5 2001年初,某省的总人口数为6562万人,出生率为1.15%,死亡率为0.68% ,请你计算一下,2001年度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
A.0.47% B.0.57% C.0.37% D.0.27%
【答案】A
【解析】
一个地方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该地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由题目可知,2001年初某省的人口出生率是1.15%,死亡率为0.68% ,因此自然增长率是0.47%,故选A。
例6 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某地区在某年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存活30个婴儿,该地区当年出生率为30%
B.某街道2018年底共有3000人,2019年共死亡了60人,该街道2019年死亡率为0.06%
C.某国某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1.08%,则该国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
D.某城市面积约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有50万,其人口密度为2500人/平方千米
【答案】C
【解析】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出生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出生人口与总人口之比;死亡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死亡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一定地区的自然增长人口(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总人口之比,也就是: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地区在某年平均每1000人当中,出生并存活30个婴儿,该地区当年出生率为3%,A错;某街道2018年底共有3000人,2019年共死亡了60人,该街道2019年死亡率为2%,B错;某国某年的人口出生率为1.2%,死亡率为1.08%,则该国该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C对;人口密度是指人口数量与城市面积之比,某城市面积约为2000平方千米,人口有50万,其人口密度为250人/平方千米,D错;依据题意,故选C。
六、有关气候的计算
1.气温的日较差、年较差比较:
(1)一天中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之差,称为气温日较差。气温日较差的大小随纬度、季节而变化,又和天气情况等因素有关。如,我国西北地区的吐鲁番盆地素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说法,气温日较差达15 ℃以上。
(2)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气温与最低月平均气温之差,称为气温年较差。气温年较差是划分气候类型的重要依据。如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大陆性气候则冬季严寒,夏季高温。
2.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
(1)日平均气温指一天24小时的平均气温。通常用一天中2时、8时、14时、20时四个时刻的平均气温作为一天的平均气温(即四个气温相加除以4)。
(2)年平均气温指一年12个月的平均气温。通常用每个月的平均气温相加除以12计算。
3.年降水量的计算: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液态水和固态水,统称为降水。降水量通常用雨量器和量杯测量,单位是毫米(mm)。一年降水量的总和,称为年降水量。
例7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实践活动中,按要求一天共测得4次气温值:21℃、15℃、24℃和32℃,却忘记了记录测量气温的时间,完成下面小题。
(1)根据数据,计算该地的日平均气温约是( )
A.22℃ B.23℃ C.24℃ D.25℃
(2)若量的时间点是2时,8时,14时和20时,32℃的气温值最可能出现在哪个时间点?( )
A.2时 B.8时 C.14时 D.20时
【答案】(1)B (2)C
【解析】
(1)一个地方的日均温是由该地测得的气温总和除以次数,由题目可知,该地四次气温和是92℃,除以4次得平均气温是23℃,B正确。故选B。
(2)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一天中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32°C是该日的最高气温,因此应出现在14时,C正确。故选C。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31 专题四 经济(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31 专题四 经济(含答案),共3页。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28 专题一 地形(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28 专题一 地形(含答案),共4页。
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08 亚洲(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地理一轮复习学案专题08 亚洲(含答案),共15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雄踞东方的大洲,面积最大的大洲,人口最多的大洲,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