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新教材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课件
展开[2022·6月浙江卷,9~10]人工湿地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等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的处理技术。下图为某人工湿地处理微污染水的流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与污水处理厂相比,该人工湿地系统可以( )A.降低污水处理成本 B.减少土地占用面积C.不受季节变化影响 D.加快污水处理速度
解析:据材料可知,该人工湿地系统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对污水进行自然净化和处理,相对污水处理厂,不需要建设厂房设施和使用药物,污水处理成本较低,A正确;图中人工湿地系统需要大量的土地,并没有减少土地占用面积,B错误;湿地系统的微生物、植物生长有明显的季节性,其污水处理能力也有季节差异,C错误;据材料可知,人工湿地系统靠微生物、植物自然净化,速度较慢,D错误。故选A。
2.在湿地保护生态修复中,较为合理的途径是( )A.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B.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C.增加水域面积,扩大养殖规模D.河道整治清淤,清除全部河滩
解析:引进外来物种,扩大滩涂种植,常因缺少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抢夺其他生物生长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或其他物种灭绝,A错误;河道种植芦苇,修复水生植物,可促进湿地生态环境保护,B正确;扩大养殖规模,可能导致水污染加剧,C错误;清除全部河滩,河床裸露,侵蚀加剧,进而破坏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
[2022·山东卷,3~4]尼日利亚东南部的热带雨林是非洲仅存的原始热带雨林之一。1991年,尼日利亚政府在热带雨林存量较大的地区建立了克罗斯河国家公园。某机构利用遥感等地理信息技术对1986年和2010年国家公园所在区域的景观进行了对比研究(下图)。据此完成3~4题。
3.与1986年相比,2010年克罗斯河国家公园范围内( )A.分散林地和农场的面积缩小B.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C.热带雨林景观的完整性提高D.雨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分散林地和农场面积增大,A错误;雨林景观变得破碎,导致生物生存环境的连通性下降,B正确,C错误;雨林遭受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D错误。所以选B。
4.图中国家公园内退化斑块的景观类型可能是( )①灌丛草地 ②草甸沼泽③落叶阔叶林 ④常绿硬叶林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
解析:该地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较多,地表水充足,灌丛草地、草甸沼泽广布,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较大,导致该类景观类型退化,①②正确;该地纬度位置较低,海拔较低,没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常绿硬叶林分布,③④错误。所以选A。
[2022·广东卷,11~12]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的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图)。据此完成5~6题。
5.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增加稻田光照强度 B.加强稻田通风透气C.减少田螺天敌威胁 D.改善田螺生长环境
解析: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
6.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进水区 B.出水区 C.水稻区 D.螺沟区
解析: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周围其他各系统的关系,是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C正确;进水区的主要作用是进水,出水区的主要作用是出水,螺沟区是相互连通的水沟,借助水体的调节作用,使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三个地区生态循环过程较简单,不复杂,A、B、D错误。故选C。
[2022·1月浙江卷,2~3]下表为我国某研究机构发布的农田、湿地、森林、草原四种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数值越大表示生态服务价值越高。据此完成7~8题。
7.表中①至④依次是( )A.农田、湿地、森林、草原B.森林、农田、湿地、草原C.森林、草原、农田、湿地D.草原、湿地、森林、农田
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①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生态服务价值最高,最可能是生物种类复杂多样的森林;③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最低,最可能是受人类影响最大的农田;④生态系统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和净化水中污染物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尤其是在净化水中污染物方面最为突出,应该是湿地;因此②生态系统应是草原。故选C。
8.湿地开发利用中,生态服务价值下降最明显的是( )A.休闲垂钓 B.滩涂观光C.移植红树林 D.水稻田养蟹
解析:休闲垂钓和滩涂观光等属于旅游活动,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较小,生态服务价值下降不明显,A、B错。移植红树林会降低原有滩涂湿地森林的覆盖率,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服务价值下降,C对。水稻田养蟹会形成稻蟹共生的农田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生态服务价值,D错。
9.[2022·广东卷,20]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迅速,2019年快递总量超过635亿件,快递包装以纸箱和塑料袋为主。不同的快递包装方式产生的碳排放不同,不同的运输方式碳排放各异。下图示意某研究得出的我国城际间(500 km以上)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单件快递耗时、碳排放与运输距离之间的关系。
比较图中两种快递运输模式碳排放差异。如果你从广东寄快递到北京,从有利于碳减排的角度,应采取哪些具体做法?(10分)
答案:差异:相同距离下,快型模式较慢型模式碳排放高;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做法: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
解析: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环境保护问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能力。据图可知,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快型模式碳排放高,慢型模式碳排放低;快型、慢型两种不同快递运输模式下,随距离增加,二者碳排放差距增大,快型远大于慢型。由于快型的碳排放量远大于慢型,所以要根据缓急程度,选择适当的快递类型,可寄慢件的不寄快件,尽量选择慢型和简易、轻便包装,采用可降解、可回收的包装材料,减少环境污染,降低碳排放,减少资源的浪费。
核心考点一 污染物跨境转移与环境安全【技 法 突 破】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形式探规律 风、洋流与污染物转移:①风会把大气污染物带到其他地区,污染物扩散的主要方向与风向一致。②洋流会把海洋污染物带到其他海域,海洋污染物的扩散方向与洋流的流向一致。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1)自然因素发生的污染物跨境转移:随空气和水自然流动,没有明确的目的地,邻近或不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可能受害,从而使污染物的污染范围扩大。
(2)人为因素导致的污染物跨境转移
(3)污染物跨境转移的特点及危害
【对 点 精 练】考法 结合区域图考查河流污染状况[2022·山东省实验中学月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莱茵河水环境的变迁印证了整个欧洲工业文明的发展历程。这条河流从18世纪中期开始出现环境问题,20世纪50年代进一步恶化,70年代生态灾难达到顶峰。当时莱茵河被人们称为“欧洲下水道”,污染治理难度巨大。1950年7月,瑞士、法国、卢森堡、德国和荷兰共同成立了保护莱茵河国际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各国轮值,秘书长则固定是荷兰人。
经过不懈治理,今天的莱茵河水质干净清澈,可直接饮用,成为世界上管理最好的一条河流。
(1)说明莱茵河水污染治理难度大的原因。(6分)
答案:莱茵河流经国家多,治理时协调难度大;沿河人口密集、工农业发达,污染物排放多,易造成污染物跨境转移;下游水流平缓,河水自净能力差。
(2)莱茵河国际委员会秘书长为什么固定是荷兰人?(4分)
答案:荷兰地处河流入海口,受污染威胁最大,所以秘书长固定是荷兰人。
(3)简述促使莱茵河恢复原有自然风貌、重现生机的具体措施。(6分)
答案:加强全流域各国的合作,共同治理莱茵河;控制河流污染源,杜绝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进河流;拆除不合理的航行、灌溉及防洪设施,拆掉水泥护坡;加强绿化,用草木绿化河岸;对部分改弯取直的河段重新恢复其自然河道。
核心考点二 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技 法 突 破】1.抓住区域特征判定常见的生态环境问题
2.生态脆弱区的环境问题分析思路(1)由位“定病”推因——区域环境决定区域生态问题思路如下:
(2)对症下药——根据成因提出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措施思路如下:例如:
3.分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角度(1)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2)建: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走廊、草方格沙障、森林公园、淤地坝工程等。(3)改:改变经济结构,改坡地为梯田。(4)法:健全环保法律和法规;加强管理和执法力度。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景观图考查生态脆弱区分布[2022·安徽六安市期末]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 )A.生物多样性减少B.水土流失C.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D.土壤污染
解析: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气候干旱,农业过度发展,加上不合理的灌溉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C正确。
2.图示东北部湿草原分布区的发展方向是( )A.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B.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和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C.保护天然林,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利用D.建立自然保护区,变畜牧业为旅游业
解析:图示东北部湿草原分布区大致位于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交界处,为草原牧区,区域发展应因地制宜,加强人工草场建设,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业,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B正确。
考法二 结合水土流失考查生态脆弱区的保护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
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3~5题。
3.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 )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
解析: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发生湿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该区域年降水量在550 mm以下,年降水量并不丰富,A项错误;河网密度大、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
4.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 )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
解析:读图可知,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A项正确。
5.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 )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
解析: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避免因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B项正确。
核心考点三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技 法 突 破】1.自然保护区的内部结构
2.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3.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1)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环境稳定。(2)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3)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对 点 精 练】考法一 结合示意图考查自然保护区状况从1869年发现并命名大熊猫,到2019年大熊猫国家公园管理局挂牌成立,150年来对于大熊猫的保护与研究,见证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下图为大熊猫国家公园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大熊猫国家公园( )A.地处陕青川三省,集中连片分布B.气候较温暖湿润,没有寒潮冻害C.以盆地丘陵为主,建设难度较大D.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解析:读图可知,大熊猫国家公园主要分布在陕西、甘肃、四川三省,但没有集中连片分布;这些地区受寒潮冻害影响较小,但并不是完全没有;公园分布区主要以山地为主;山地海拔较高,相对高度较大,受人类影响较小,因此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效益突出。
2.大熊猫国家公园岷山片区,地处岷江上游,在保护大熊猫的同时,生态文明建设还应聚焦在( )A.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B.退耕还草,防风固沙C.垃圾分类,资源优化 D.清淤治污,提升水质
解析:河流上游因地势起伏大,因此应该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岷江上游退耕还草,是为了减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而不是为了防风固沙;岷江上游人口较少,生态文明建设不应聚焦在垃圾分类、资源优化上;岷江上游水质较好,生态文明建设不需要聚焦在清淤治污、提升水质上。
考法二 结合区域图考查湿地功能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北京市延庆区,距北京市区约70千米,是北京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也是北京唯一的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下图为景区导游图。读图,完成3~4题。
3.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A.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B.能消除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C.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D.游客多来自外地
解析:北京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具有改善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环境效益;属于自然景观,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缺少历史文化价值;不能消除中心城区的热岛效应;游客多来自本地或邻近的省级行政区。
4.该景区( )A.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有利于环保B.应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以方便游客近距离观鸟C.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北京古都文化特色D.有明显的核心区、缓冲区、游览区
解析:结合图例读图可知,该景区内部采用的交通方式以自行车、电瓶车、四轮自行车为主,有利于环保;修建深入湿地的栈道,会破坏湿地环境,游客宜远距离观鸟;规划设计的定位突出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特色;在景区导游图中不能看到有明显的核心区、缓冲区、游览区。
核心考点四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技 法 突 破】1.全球气候变化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2.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
[指点迷津] 碳中和相关概念
【对 点 精 练】考法 结合碳排放考查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2022·山东卷,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泥炭地约占全球陆地表面的3%,却储存了全球约1/3的土壤碳。泥炭地开发利用方式的不同会导致碳排放量的差异。下图示意泥炭地开发利用的两种生产模式(a和b)。
(假定:a模式产出的“畜产品”恰好可满足该模式需求;b模式中的“畜产品”与a模式中的等量,但从非泥炭地牧场中获取。)
(1)计算两种生产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仅写出计算结果)。(2分)
解析:a牧场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16.7+32.7+2.7=52.1,b香蒲生产模式排放的温室气体为23.8+7.9+11.1+2.6-9.1=36.3,a模式与b模式碳排放量的差值为52.1-36.3=15.8。
(2)我国三江平原某湿地保护区周边的大面积耕地曾经是泥炭沼泽,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结合图文资料,论述该地区在退耕还湿的过程中,借鉴香蒲生产模式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10分)
答案: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构建绿色价值链,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短期来看,退耕还湿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粮食产量减少;长期来看,通过退耕,改善了生态环境,保障了粮食种植的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确保粮食安全。 (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通过材料中的香蒲生产模式可以看到,通过种植香蒲,而非单一还草模式,能够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土地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资源,通过其封存和储存碳的能力遏制气候变暖,维持湿地面积,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变化带来的疾病传播风险,降低未来流行病发生的风险,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环境稳定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香蒲生产模式在保护环境基础上,开发新资源发展经济,对此我们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构建绿色价值链,满足未来全球不断增长的资源需求,并将通过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安全的生计支撑可持续经济,可以促进固碳并应对气候危机,提高经济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经济发展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 这是一份专题13 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教材新高考),共1页。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审题目→,构思维,看图说话我国石油,第2题,答案1C2A,组答案→,第3题,答案1A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