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展开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中考化学二模试卷
1. 小明为妈妈设计了一份午餐食谱,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 )
A. 清蒸鱼 B. 清汤面 C. 红烧肉 D. 香蕉
2.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和改善乡村环境。下列有关做法不符合这一思路的是( )
A. 修建新型厕所,推广使用节水马桶 B. 减少燃煤取暖,增加太阳能风能发电
C. 为保护环境,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 D. 垃圾分类,不可回收的垃圾就地焚烧
3. 如图是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方格”和其粒子结构示意图信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B. “?”处元素符号为Cl
C. 氯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D. 该粒子化学性质稳定
4. 辣椒是重庆美食中不可或缺的特色食材。辣椒中含有的辣椒碱是一种天然植物碱,其分子式为,下列关于辣椒碱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从分类上看:辣椒碱属于有机物
B. 从构成上看:辣椒碱由四种原子构成
C. 从组成上看: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9:2
D. 从变化上看:该物质可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5. 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并计算产率,某同学进行了实验。如图是实验过程中的部分操作,其中操作错误的是( )
A. 取粗盐
B. 称粗盐
C. 过滤
D. 蒸发结晶
6. 下列劳动项目与所述化学知识没有关联的是( )
A. 家政服务:用洗洁精去油污——洗洁精有乳化功能
B. 社区服务:用给游泳池消毒——易溶于水
C. 家务劳动:用硝酸铵制冰镇饮料——硝酸铵溶于水使温度降低
D. 学农活动:向种植菠菜的地里施加草木灰主要成分——提供钾元素
7. 2008年北京奥运会“样云”火炬、2022年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和燃料如表所示。奥运火炬的迭代,体现了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下列有关两火炬的说法错误的是( )
| “样云”火炬 | “飞扬”火炬 |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 | 铝合金 | 碳纤维复合材料 |
燃料 | 丙烷 | 氢气 |
A. 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都属于非金属单质 B. 燃料都具有可燃性
C. 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 D. 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
8. 氮是生命的基础,氮的循环在自然界中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氮气及其化合物的转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是 B. 反应Ⅱ只生成一种物质
C. 催化剂a、b在反应前后性质不变 D. 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9. 元素化合价和物质类别是认识物质的两个重要维度。如图表示硫元素的化合价与含硫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B点表示的物质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B. A点表示的物质不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 E点表示的物质的化学式为
D. D点表示的物质可用于工业除铁锈
10. 善于归纳知识有利于培养化学素养,下列对知识的整理内容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化学与安全 | B.化学与环保 |
①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 | ①保护水资源一一农业上禁止使用化肥与农药 |
C.化学概念 | D.化学中常见的“三” |
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 ①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
A. A B. B C. C D. D
11.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实验方案 |
A | 鉴别氯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 加水后触摸容器外壁 |
B | 鉴别过氧化氢溶液和蒸馏水 | 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C | 检验烧碱样品是否完全变质 | 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是否变色 |
D | 检验氧化钙中是否含有碳酸钙 | 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 |
A. A B. B C. C D. D
12. 某同学在图1三颈瓶中加入一定量的暖宝宝原料主要成分为铁粉和碳粉,并滴加几滴水,分别用压强、氧气浓度和温度三种数字传感器绘制出数据变化图像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曲线Ⅰ为氧气变化曲线
B. 曲线Ⅱ为温度变化曲线
C. 曲线Ⅰ、Ⅱ开始上升是因为铁缓慢氧化放热所致
D. 如果暖宝宝原料足量,压强可降至0
13. 阅读下列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人类历史上最早使用的制冷剂是乙醚。19世纪,、、和甲醚相继被用作制冷剂。20世纪30年代开始,氟利昂普遍被空调等制冷行业用作制冷剂。1970年代中期,臭氧层变薄浮出水面,人们发现氟利昂释放的氯原子导致了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的严重破坏。氟利昂还是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的3400倍以上,氟利昂在多个行业都有应用,我国预在2030年全面禁止使用氟利昂。和是较早开发,至今仍在使用的制冷剂。有爆燃的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是一种天然绿色制冷剂。2022年北京冬奥会采用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打造出冬奥历史上“最快的冰”。该技术将制冰过程吸收的热量回收,用于奥运场馆供热、供电,每年可节约200多万度电。
中N的化合价是 ______价。
世纪所用的制冷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______。
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带来的主要问题是 ______。
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过程中,微观上制冷管道内发生改变的是 __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
A.氨气是一种安全的制冷剂
B.氟利昂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
C.制冷剂选择应考虑安全、环保等因素
14. 小明跟小组同学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并进行相关实验。
标号仪器a的名称是 ______。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小明想要制取并收集50mL的,他选择了 ______填字母序号进行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特别剧烈,他应该如何操作 ______。小明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______写一条即可。
15. 某化工厂利用粗氧化锌含杂质氧化铜制备活性氧化锌的生产流程如下:
反应①“酸溶”中使用的酸是 ______填字母序号。
A.HCl
B.
C.
滤液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 ______填离子符号。
反应③后进行的分离操作名称是 ______,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______。
滤液乙的主要成分在农业上可用作 ______。
固体焙烧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16.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时,将稀盐酸滴加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变质,该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提出猜想】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
【收集证据】小红通过分析实验一、实验二和实验三来验证酸碱发生反应。
实验一:如图1可说明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现象是 ______ 。
实验二:如图2所示,M点溶液中溶质为 ______ 填化学式。
实验三:如图3所示,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稀盐酸中,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该现象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______ 。
【反思与评价】
请从微观角度分析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 ______ ;由中和反应得出部分离子在溶液中不能共存,请再写出一组不能共存的离子 ______ 。
【拓展延伸】
注意:若答对下面小题奖励3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40分。
实验四:某同学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成,该同学用pH传感器测定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采集数据得到曲线如图4所示,时,观察到溶液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气泡产生,B点溶液pH大于7,是因为 ______ 填物质名称的水溶液呈碱性。时,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请写出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
17. 氯酸钾与碳、磷有机物等混合受到撞击时,都易发生燃烧和爆炸,因此,氯酸钾是一种敏感度很高的炸响剂。实验室中制备的反应原理可用如下化学方程式表示:,若与200g的KOH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请完成下列问题。
的化学式为 ______。
所用K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解:A、清蒸鱼中富含蛋白质。
B、清汤面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
C、红烧肉干中富含蛋白质、油脂。
D、香蕉中富含维生素。
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清蒸鱼。
故选:A。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2.【答案】D
【解析】解:A、推广使用节水马桶,可以节约用水,符合思路;
B、推广使用太阳能,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思路;
C、要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可减少对环境污染;,符合思路;
D、露天焚烧垃圾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粉尘,污染环境,不符合思路。
故选:D。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防止空气污染的方法和途径,真正做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3.【答案】A
【解析】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7;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17,;,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处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处元素符号为Cl,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相对稳定结构,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处是氯元素的元素符号,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D、若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氦为2个,属于相对稳定结构。
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答案】B
【解析】解:A、辣椒碱是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B、辣椒碱是由辣椒碱分子构成的,辣椒碱分子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C、辣椒碱中碳、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故选项说法正确。
D、辣椒碱是一种天然植物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有机化合物是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简称有机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盐、碳酸等除外,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辣椒碱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辣椒碱是一种天然植物碱,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有关计算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A、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要遵循“左物右码”的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过滤液体时,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粗盐提纯的原理、实验步骤溶解、过滤、蒸发、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用洗洁精去油污是因为洗洁精有乳化功能,说法正确;
B、给游泳池消毒是因为具有氧化性,可起到杀菌、消毒的作用,说法错误;
C、硝酸铵溶于水使温度降低,因此可用硝酸铵制冰镇饮料,说法正确;
D、向种植菠菜的地里施加草木灰主要成分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钾元素,说法正确。
故选:B。
A、根据除油污的原理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C、根据硝酸铵溶于水吸收热量来分析;
D、根据农作物所需营养元素来分析。
本题是对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的考查,包括除油污的原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等知识,题目难度不大。
7.【答案】A
【解析】解:A、“样云”火炬的主要成分是铝合金,含有铝、镁等;“飞扬”火炬的主要成分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性质的材料,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在宏观上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均属于混合物,不都属于非金属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B、能作燃料,说明都具有可燃性,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氧气能支持燃烧,燃料燃烧时,助燃物都是氧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两种火炬的燃料中均含有氢元素,则燃料燃烧时,都有水生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A、根据“样云”火炬、“飞扬”火炬外壳材料的主要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样云”火炬、“飞扬”火炬的燃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氧气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了解质量守恒定律、氧气的化学性质、单质的特征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答案】A
【解析】解:A、由图片可知,X的一个分子由1个N和3个H构成,则化学式为,正确;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X中有氢元素而生成物中没有氢元素,所以反应Ⅱ的生成物不止一种,错误;
C、催化剂a、b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错误;
D、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则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错误;
故选:A。
A、根据X的一个分子由1个N和3个H构成分析;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C、根据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不变,物理性质可能改变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有新物质生成,则反应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析。
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或图表信息等,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自己的生产或生活经验所得,细致地分析题意或图表信息等各种信息资源,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
9.【答案】D
【解析】解:点所示物质是一种单质,即硫,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选项说法错误;
B.A点表示的物质为价硫元素形成的氧化物,三氧化硫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选项说法错误;
C.E点表示的物质是一种盐,其中硫元素显价,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选项说法错误。
D.D点表示的物质是一种酸,其中硫元素显价,则该物质是硫酸,硫酸和铁锈发生反应,可用于工业除铁锈,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来分析;
根据物质的分类以及元素的化合价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分类、元素的化合价以及物质的性质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类价二维图的含义、掌握化学式、化合价的原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答案】C
【解析】解:A、①进入地窖前先做灯火试验,以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大导致窒息死亡,正确;②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中的药品,不正确;故A错误;
B、①为了保护水资源,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不正确;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正确;故B错误;
C、①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正确;②纯水一定是软水,软水不一定是纯水,正确;故C正确;
D、①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正确;②量筒不能加热,不正确,故D错误。
故选:C。
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不能供给呼吸。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中的药品。
B、为了保护水资源,农业上要合理使用化肥与农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应该尽量乘坐公交车或步行。
C、一种元素可以组成纯净物,也可以组成混合物。不含有或含有较少钙离子、镁离子的水是软水。
D、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量筒不能加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1.【答案】C
【解析】解:A、加水后触摸容器外壁,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固体,温度几乎无变化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B、加入二氧化锰观察是否产生气泡,有气泡产生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蒸馏水,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变质后的烧碱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均显碱性,均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检验烧碱样品是否完全变质,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泡,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氧化钙中是否含有碳酸钙,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C。
A、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B、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C、根据变质后的烧碱样品中含有碳酸钠,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碳酸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2.【答案】C
【解析】解:A、曲线Ⅰ中,反应前后数值相等,为温度变化曲线,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曲线Ⅱ中数值先增大后减小,为压强变化曲线,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曲线Ⅰ、Ⅱ开始上升是因为铁缓慢氧化放热所致,该选项说法正确;
D、如果暖宝宝原料足量,压强不能降至0,是因为不能消耗氮气、稀有气体等气体,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铁和水、氧气同时接触时容易生锈,放热。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3.【答案】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 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 BC
【解析】解:在氨气中,氢元素显价,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设氮元素化合价为x,则有,解得,故中N的化合价是价;故答案为:;
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故19世纪所用的制冷剂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故答案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由题目信息“臭氧层变薄浮出水面,人们发现氟利昂释放的氯原子导致了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的严重破坏。氟利昂还是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的3400倍以上”可知,使用氟利昂作制冷剂带来的主要问题是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故答案为:破坏臭氧层、导致温室效应;
跨临界直冷技术制冰过程中,二氧化碳吸收热量,温度改变,所以二氧化碳分子间的间隔改变,故微观上制冷管道内发生改变的是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
、氨气有爆燃的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因此氨气是一种不安全的制冷剂,故A错误;
B、氟利昂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400倍以上,因此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故B正确;
C、制冷剂选择应考虑安全、环保等因素,故C正确;
故答案为:BC。
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
根据氧化物是由氧元素和另外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进行分析;
根据臭氧层变薄浮出水面,人们发现氟利昂释放的氯原子导致了大气平流层中臭氧层的严重破坏,氟利昂还是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的3400倍以上进行分析;
根据微观上制冷管道内发生改变的是二氧化碳分子的间隔进行分析;
根据氨气有爆燃的可能,存在一定安全隐患,氟利昂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3400倍以上,制冷剂选择应考虑安全、环保等因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臭氧空洞和臭氧层保护,二氧化碳的用途等,完成此题,可以从题干中抽取有用的信息,结合已有的知识进行。
14.【答案】分液漏斗 减慢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滴加速度 降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浓度
【解析】解:仪器a的名称是分液漏斗,故答案为:分液漏斗;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该反应不需要加热,选择B装置作为发生装置,收集50mL二氧化碳选择E装置进行实验,故答案为:;BE;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反应特别剧烈,应减缓反应速率,分液漏斗可以控制加入液体的速率,进而控制反应速率,故操作为减慢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滴加速度,还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降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浓度,故答案为:减慢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滴加速度;降低分液漏斗中液体的浓度;
根据常见仪器的名称进行分析;
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进行分析;
根据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及注意事项,难度不大。
15.【答案】、 过滤 漏斗 氮肥
【解析】解:加入过量的锌后得到硫酸锌,反应①“酸溶”中使用的酸是硫酸。
故答案为:B。
滤液甲中的金属阳离子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铜、硫酸锌中的铜离子、锌离子。
故答案为:、。
反应③后进行的分离操作名称是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漏斗。
故答案为:过滤;漏斗。
滤液乙中的硫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在农业上可用作氮肥。
故答案为:氮肥。
固体焙烧生成氧化锌、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稀硫酸和氧化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水,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过滤能够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硫酸铵中含有氮元素,在农业上可用作氮肥。
固体焙烧生成氧化锌、水和二氧化碳。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6.【答案】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NaCl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其它合理答案均可碳酸氢钠
【解析】解:如图1中,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完全反应后,溶液显中性或显酸性,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可说明两种物质发生了反应;
如图2所示,M点溶液中,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反应生成的氯化钠,化学式为NaCl;
如图3所示,观察到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该现象不能证明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也能够导致U形管中右侧红墨水液面上升;
从微观角度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镁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因此镁离子和氢氧根离子不能共存;
实验四:某同学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成,该同学用pH传感器测定稀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过程中pH的变化。采集数据得到曲线如图4所示,时,观察到溶液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气泡产生,B点溶液pH大于7,是因为碳酸氢钠的水溶液呈碱性;时,观察到溶液中有气泡产生,BC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
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成无色;
;
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其它合理答案均可;
碳酸氢钠;。
根据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根据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进行分析;
从微观角度分析可知,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镁离子能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进行分析;
根据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17.【答案】KCl
【解析】解:反应前后均有6个氧原子和6个氢原子,反应前有6个氯原子,反应后有1个氯原子,故5个X分子中含有5个氯原子,即1个X分子中含有1个氯原子;反应前有6个钾原子,反应后有1个钾原子,故5个X分子中含有5个钾原子,即1个X分子中含有1个钾原子,即X的化学式是KCl;
设完全反应消耗KOH的质量为x
213 336
所用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所用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故答案为:;
。
根据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均不改变解答;
根据氯气的质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求出消耗的氢氧化钾的质量,继而求出氢氧化钾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本题难度系数不大,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掌握。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部分学校中考二模化学试题,共5页。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中考化学一模试卷(含解析),共19页。
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年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市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Na-23,72g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