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探究课件专题01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含答案)
展开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禅让制 世袭制 分封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尧舜禹) (夏启) (西周—春秋—秦朝) (战国—秦朝—西汉—隋唐—北宋—元—明清—辛亥革命)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形成 瓦解 废除 萌芽 建立 巩固 完善 加强 发展 强化 结束
中国古代史政治制度演变过程 一、禅让制(尧舜禹) 1.禅让制实质:是指尧舜禹时期,早期文明 社会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推选标准:德才兼备、以身作则、心系人民。 3.借鉴意义:要选举贤能、重用人才。 4.禅让制特点:天下为公。 尧 舜 禹
1.(2021•江苏盐城•1)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法称为( )A.禅让 B.世袭 C.分封 D.专制根据所学可知,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民主推举部落首领的做法称为禅让,故A符合题意;启创立世袭制,分封制是周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专制和民主相对,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2. (2017•贵州六盘水•21)《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其中,“选贤与能”指的是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 )A.分封制 B.世袭制C.禅让制 D.宗法制根据所学可知,在尧舜禹时期实行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选拔的以贤、能为标准,称谓禅让制,故C符合题意。夏朝开始的世袭制,商朝实行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选拔的不一定都是贤能的人,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二、世袭制(夏启) 1.世袭制,是指从夏朝启开始,帝位(或王位)可以世代承袭(世袭制一直沿袭到清亡,经历了近四千年的时间) 2.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因为王位世袭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私有制发展的结果,阶级对立的产物。 3.世袭制特点:天下为家。 启
1. (2021•湖北黄石•22)《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其中,“天下为家”所指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根据所学可知,夏朝建立后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启了“天下为家”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故B符合题意。在尧舜禹时期实行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的制度,选拔的以贤、能为标准,称谓禅让制,特点是“天下为公”;秦朝实行的郡县制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项措施;科举制是隋朝开启的一项选官制度,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 (2021•山东泰安•1)世袭制在中国延续了近四千年,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这种制度开始于( )A.禹传子,家天下 B.西周分封制C.秦始皇统一六国 D.东汉光武中兴根据所学可知,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后禹传位给了自己的儿子启,开启了“天下为家”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的禅让制。故A符合题意。西周分封制、秦始皇统一六国和东汉光武中兴都是继承了世袭制。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三、分封制(西周) 1.目的(原因):为了巩固西周的统治。 2.对象:宗亲和功臣 3.主要内容: ①权利:授予土地和人民 ②义务:听从周王命令、进献贡物、服从周王调兵。 4.作用: 保证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5.贵族等级: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6.分封制演变过程:西周(形成) 春秋(瓦解:王室衰落) 秦朝(废除:创立中央集权制度)
1. (2021•浙江嘉兴•6)张荫麟在《中国史纲》中说:“严格地说封建的社会的要素是这样:在一个王室的属下,老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区域的世袭的统治者。”中国古代与张荫麟所说的“封建的社会”相适应的制度是( )A.禅让制 B.分封制C.郡县制 D.刺史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开始实行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金字塔形状,称为“分封制”,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民主推荐部落联盟的制度;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刺史制是汉武帝实行的监察官吏的一项制度。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2. (2021•山东烟台•2)《中国政治制度论纲》中说:“从武王开始,经过周公到成王的时候,先后封邦建国共71个……周王的子弟、姻亲属、功臣勋将成为大大小小的诸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A.禅让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郡县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开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称为“分封制”,故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尧舜禹时期实行的民主推荐部落联盟的制度;皇帝制是秦始皇为了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自称“始皇帝”;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管理地方的一种制度;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一)含义: 君主专制指国家政权统治形式,君主掌握最高权力,臣下必须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国家政权分配形式,国家权力(军、政、财大权)集于中央,地方必须服从中央。核心在于:皇帝控制国家核心人事大权,地方和中央必须绝对服从皇帝。 (二)演变过程: 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加强→元朝发展→明清强化→辛亥革命结束 (三)两对矛盾: 即:一是地方分裂势力和中央之间的矛盾: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末的军阀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都是由于地方权力过大,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而形成的。 二是中央内部皇权和相权之间的矛盾。如相权、宦官专权、外戚专权等现象,从本质上讲都是君主专制质变的产物,也是危及皇权专制的重要因素。 (四)两个趋势:一个是不断削弱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二个是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五)历史作用: ①加强君主权力。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专制制度:从两汉到唐朝,王国、豪强、士族、节度使都曾是威胁中央集权和皇权的大问题;宋太祖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强化了皇权;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②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明清的八股取士,清朝的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是由镇压反对派儒生,到控制官史选拔,再到控制和镇压全体汉族地主与人民。 ③中央机构。秦始皇时期三公九卿: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内阁,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的设立和职权完全服从于专制君权的需要。 ④官史选拔制度。秦汉时期官史由皇帝任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士族世袭,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⑤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王国问题的解决,士族势力的消亡,藩镇割据势力的强大与解决。北宋削弱地方势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设三司,清朝设军机处直接控制地方官吏。
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六)历史评价: 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建立于封建经济基础之上,与中国的封建生产方式相适应。 2.它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巩固了国家统一。 3.为封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有利于民族融合。 4.同时它也是造成历代封建王朝中后期腐败的根源。
四、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七)对后世的影响: ①积极作用: a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 b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c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②消极影响: a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b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万马齐喑”,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 c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③总结: 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
五、君主专制演变过程 (1)秦朝——形成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并规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凡行政、军事、经济等一切大权均由皇帝总揽。从此,皇帝成为我国封建时代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的专称。 (2)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明代,皇帝废除宰相制度直接统管六部,建立宦官机构和厂卫制度,实行专制特务统治,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4)1912年,随着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1. (2020•湖北随州•9)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一书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 )A.分封制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郡县制 D.行省制度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创立了大一统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就是说明嬴政自称“始皇帝”,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故B符合题意。分封制开始于西周;郡县制虽然也开启于秦始皇,但,他是秦始皇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个小的方面,是中央管理地方的一项措施;行省制度开启于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 (2020•山东聊城•31)阅读以下有关秦始皇的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命为“制”,今为“诏”,天子自称曰“朕”。……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司马迁《史记》(1)材料一是关于皇帝制度的描述。依据该材料概述这一制度的特点。(2分)材料二 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 ——陈寿《三国志》(2)材料二中“罢侯”“置守”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材料三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成。——张居正《杂著》(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创制立法”的影响。(2分)【答案】(1)特点: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2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一点即得满分。)(2)“罢侯”:废除分封制;(2分)“置守”:实行郡县制。(2分)(3)影响:莫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2分)
六、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过程 1.战国(萌芽时期) ①理论基础: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 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子 ②实践基础: 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1. (2021•湖南湘西•1)战国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由此可知,韩非主张(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实行仁政C.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 D.“兼爱”“非攻”根据所学可知,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A符合题意。实行仁政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是道家庄子的主张;“兼爱”“非攻”是墨家墨子的主张。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2. (2021•四川德阳•13)战国中期,以申不害为宗,重“术”(权术);以商赖为宗,重“法”(法令):以慎到为宗,重“势”(威势)。到战国末期,将这三派思想兼容并顾的思想家是(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韩非根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故D符合题意。孟子儒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仁政;庄子道家代表人物,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墨子墨家代表人物,主张“兼爱”“非攻”。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秦朝(建立时期) ①首创皇帝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 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②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度(重点掌握三公内容) ③地方:首创郡县制。 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④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 政治制度有 机地结合起来。 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
1. (2020•四川广安•1)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开创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基本模式的措施是( )A.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用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 D.用军机处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在地方首创了郡县制,代替了西周的分封制。开创了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故B符合题意。用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开始于夏朝的启;用“三司”代替行中书省开启于明朝;用军机处代替议政王大臣会议开启于清朝。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2020•江苏常州•2)廉政和反腐败是政权维护自身生存的基本手段。我国封建王朝第一次在中央专门设置的具有廉政作用的监察官职是( )A.御史大夫 B.剌史 C.节度使 D.锦衣卫根据所学可知,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是秦朝,在中央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故A符合题意。刺史开启于汉武帝;节度使开启于唐朝;锦衣卫开启于明朝。故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西汉(巩固时期) ①中央: a实行刺史制度:汉武帝时期,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 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汉武帝 ②地方:采纳主父偃的“推恩令”,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③特点: 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 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1. (2021•湖北荆州•14)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进一步完善了秦王朝创造的监察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表现在( )A.推行郡县制度 B.实行分封制 C.建立刺史制度 D.创立科举制度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刺史制度,派刺史代表朝廷监视地方官吏等,故C符合题意。推行郡县制度开始于秦始皇;实行分封制开始于西周;创立科举制度开始于隋炀帝。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2. (2021•江苏宿迁•2)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董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推恩” B.废除丞相制度C.抑制豪强势力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创建了一个以儒家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深得汉武帝的赞赏。故D符合题意。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4.隋唐(完善时期) ①中央: 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②特点: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1. (2021•湖南常德•6)有学者评论说:“如果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看,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同时代任何国家相比,都更具有平民性……。”此观点评价的“政治文化”最恰当的是(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取士不问家世,坚持公平、公开竞争原则,具有平民性的特点。故C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的一项分封制度,对象大多是宗亲和功臣;郡县制是秦朝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模式,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行省制是元朝加强对地方管理,实行的一项措施。故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2021•湖南娄底•55)(14分)鉴于往事,资于治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地方管理】材料一①郡县制度 ②刺史制度 ③三省六部制 ④八股取士 ⑤行省制度⑥取消中书省,设“三司” ⑦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 ⑧设军机处【人才选拔】材料二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治国之道】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发展经济,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安邦之策】材料四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以上两则材料均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从材料一的表中,找出下列各朝代中央对地方管理的制度或措施,将序号填入表格,(4分) 朝代 秦朝汉朝元朝明朝 制度或措施(2)材料二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3分)(3)根据材料三,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分)(5)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古代中国的治国理政有哪些经验值得吸收借鉴。(2分)【答案】(1)秦朝①;汉朝②;元朝⑤;明朝④⑥⑦。(2)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3)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4)重文轻武政策;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但是宋朝重文轻武,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负担加重。(5)善于改革,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等。
5.北宋(加强时期) ①中央: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落相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权大权。 ②地方:采取“重文轻武”政策,派文官做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③ 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1. (2019•山东菏泽•5)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A.派文臣担任地方知州 B.在边境重地设立藩镇节度使C.分化相权,强化君权 D.将地方精锐选入禁军,以强干弱枝根据所学可知,上述四个选项都是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由题意可知,宋太祖的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是重文轻武,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2. (2019•湖南永州•16)“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宋代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是( )A.重农抑商 B.闭关锁国C.以人为本 D.重文轻武根据所学可知,宋朝统治者推行的主要国策就是重文轻武,故D符合题意。重农抑商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闭关锁国始于清朝;以人为本始于春秋齐国的管仲。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
6.元朝(发展时期) ①中央: 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 下设六部分管各项事务;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③ 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 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2021•云南省•5)元朝的政治制度大都为后代所承袭。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划,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三省六部制 D.行省制根据所学可知,行省制始于元朝,故D符合题意。分封制始于西周;郡县制始于秦朝;三省六部制始于隋朝。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2. (2021•浙江台州•2)国家的有效管理需要制度创新。下列属于地方行政管理方式的是(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根据所学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加强对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方式;郡县制是秦朝首创的地方管理模式;行省制是元朝加强对地方管理的主要方式。故B符合题意。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开始的中央机构的设置,不属于地方管理方式,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7.明清(强化、鼎盛时期) ①中央: 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②地方:明朝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 ③ 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2020•江苏泰州•34)“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跳而……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明太祖朱元璋鉴于历史上“专权乱政”的教训,采取的措施是( )A.实施推恩令 B.设立三省六部 C.设置通判 D.废除丞相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在中央废除了长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故D符合题意。实施推恩令始于汉武帝;设立三省六部始于隋朝;设置通判始于宋太祖。故ABC均不符合题意。故选D。2. (2020•山东东营[八年级]•9)“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以下做法能证明材料观点的是( )A.焚书坑儒、颁布“推恩令” B.重文轻武、设置通判C.废除丞相、设立军机处 D.八股取士、设枢密院根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分别在中央实行了废除丞相和设立军机处,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C符合题意。焚书坑儒、颁布“推恩令”分别始于秦朝和汉武帝时期;重文轻武、设置通判始于宋朝宋太祖时期;八股取士、设枢密院分别始于明朝和元朝。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8.辛亥革命(结束时期) ①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② 特点: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b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c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讲练课件: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含答案):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二轮复习考点讲练课件:专题0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含答案),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导图,朝代更迭梳理,朝代歌,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概括说,强化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课件: 这是一份专题0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探究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考真题演练,隋确立三省六部制,在中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历史复习专题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专题线索,专题梳理,专题启示,专题演练,④⑥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