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广东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广东卷)
生物学·全解全析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
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16题,其中第1-12题每小题2分,第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改编)2023年3月,北京大学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需求,建立智库平台,开展气候变化与碳循环、零排负排关键技术等研究。碳抵消额是指通过捐款给可再生能源项目或林场等方法来抵消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生产的温室气体。下列关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地球上的碳绝大部分是以CO2的形式存在于大气中
B.沼渣肥田促进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能量利用率
C.碳元素在生产者与分解者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D.人类向大气中排放过多的碳的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A.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贮存于大气中,或以碳酸盐存在于岩石中,A错误;
B.沼渣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使无机盐和CO2流向农作物,达到肥田的效果,促进了物质循环,分解者能分解沼渣,使能量流向分解者,提高了能量利用率,B正确;
C.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碳是以CO2的形式在分解者和生产者之间传递,C错误;
D.酸雨是指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时产生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大气中与水分结合而形成的雨,D错误;
故选B。
2.(改编)古语有云“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保存粮食作物主要影响下列那个生理过程( )
A.有氧呼吸 B.卡尔文循环 C.CO2固定 D.C3还原
【答案】A
【解析】冬季气温降低,酶活性降低,细胞的三羧酸循环减慢,呼吸速率降低,有机物的消耗减少,有利于保藏粮食,A正确。
故选A。
3.(改编)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亚洲杯夺冠,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机体内会发生的生理过程是( )
A.运动员体内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恒定
B.运动员肌肉细胞释放CO2的量明显多于吸收O2的量
C.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使运动员心跳加快
D.运动员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答案】C
【解析】A、运动员在比赛中,身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以维持体温的恒定,A错误;
B、比赛时肌肉细胞通过无氧呼吸补充能量,同时产生大量乳酸,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血浆pH无明显变化,B错误;
C、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是兴奋的,可使机体表现为呼吸加快,心跳加速,C正确;
D、运动员体内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不变,D错误。
故选C。
4.微核是染色体或缺少着丝粒的染色体片段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不能进入主核而形成的游离于细胞核之外的小核。这些染色体断片在分裂过程中行动滞后,在分裂末期不能进入主核,便形成了主核之外的核块——微核。下列关于微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来观察微核
B.微核可被碱性染料染上深色,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蛋白质
C.不可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微核的变化
D.图乙和图丙都属于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答案】D
【详解】A、由于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核仁解体,不能观察到细胞核,有丝分裂间期时间长,细胞核还未解体,故可以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来观察微核,A正确;
B、据题意可知微核是由染色体形成,染色体的主要组成成分为蛋白质和DNA,B正确;
C、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不能形成微核,故不可用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观察微核的变化,C正确;
D、图乙中滞后的染色体片段不含有着丝粒,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其染色体数目是不变的,丙图滞后的染色体含有着丝粒,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D错误。
故选D。
5.(改编)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关键,下列关于人类探索遗传奥秘历程中的科学实验方法及技术的叙述,正确的说法是( )
A.孟德尔提出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的假说,并通过实际种植来演绎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必然是正确的
C.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D
【解析】A.演绎并非指实验,而是指根据假设的原理推导理论结果,再进行实验验证,孟德尔对杂合子测交后代性状分离比为1∶1进行演绎推理,并通过实际种植来验证,C错误;
B.萨顿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结论不一定是正确的 ,C错误;
C.摩尔根采用了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荧光标记法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C错误;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构建了DNA双螺旋结构,D正确。
故选D。
6.(改编)极端天气会使蝗虫蔓延,对农业、经济和环境构成重大威胁。中科院团队在《自然》发表文章指出:群居蝗虫释放的4-乙烯基苯甲醚(4VA)对群居型和散居型飞蝗的不同发育阶段和性别都有很强吸引力,蝗虫通过定位在锥型感器中的嗅觉受体OR35,能够快速感应4VA从而聚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
B.信息素4VA通过负反馈调节蝗虫种群密度,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
C.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化学防治
D.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即可得蝗虫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A、极端天气使蝗虫在东非蔓延,因此蝗虫数量的这种波动属于非周期性波动,A正确;
B、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说明4VA让蝗虫聚集,然后种群数目增多,又反过来使得4VA增多,再吸引更多的蝗虫,为正反馈调节,B错误;
C、4VA是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用人工合成4VA群聚蝗虫并将其诱杀,属于生物防治,C错误;
D、用样方法对蝗虫幼虫进行调查,只能得到蝗虫幼虫的密度,D错误。
故选A。
7.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免疫系统会调动白细胞和某些化学物质进行保护,这种反应通常被称为发炎。天然抗氧化剂多酚存在于各种果蔬、茶、咖啡、红酒等中,有助于减少体内导致炎症发生的氧化应激,从而保护人体健康。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受到破坏的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B.免疫活性物质只能由免疫细胞产生
C.多酚能清除体内自由基,阻断氧化反应,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
D.多酚类物质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能延缓机体的衰老
【答案】B
【解析】A、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首先要突破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也就是非特异免疫,当细菌、病毒等进入人体时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已遭到破坏,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包含淋巴因子、抗体、溶菌酶,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造血细胞等很多细胞都可以产生溶菌酶,B错误;
C、据题可知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体内自由基减少能够减缓细胞衰老,可以提升人体免疫力,C正确;
D、多酚是天然抗氧化剂,阻断氧化反应可以减少自由基的产生,能延缓机体的衰老,D正确。
8.近期,一支国际科学家研究团队在古老西伯利亚永久冻土中,识别并复活7种仍具有感染性及繁殖能力的微米级“巨型病毒”,该研究采用“棘阿米巴原虫”作为病毒“诱饵”。下列有关巨型病毒说法错误的是( )
A.巨型病毒和棘阿米巴原虫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
B.巨型病毒与棘阿米巴原虫的主要区别是巨型病毒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巨型病毒是介于病毒与细菌的过渡状生命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D.巨型病毒和棘阿米巴原虫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为生物有共同祖先提供论据支持
【答案】B
【解析】A、巨型病毒无细胞结构,需要依赖细胞提供的原料和场所合成蛋白质,巨型病毒和棘阿米巴原虫蛋白质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A正确;
B、巨型病毒与棘阿米巴原虫的主要区别是巨型病毒无细胞结构,B错误;
C、由题干信息可知,“棘阿米巴原虫”作为病毒“诱饵”,所以巨型病毒是介于病毒与细菌的过渡状生命体,对其进行研究具有积极意义,C正确;
D、巨型病毒和棘阿米巴原虫共用一套遗传密码为生物有共同祖先提供论据支持,D正确。
故选B。
9.胞质杂种是指两个原生质体融合产生的杂种细胞,其中一个细胞的细胞核消失后,两个原生质体的细胞质杂交得到的个体。科研人员利用雄性不育的品种A与可育的品种B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了雄性不育的胞质杂种——华柚2号,制备过程如下图所示,其中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了品种A的细胞核基因组中。经检测,华柚2号的细胞核和叶绿体基因来自品种B,线粒体基因来自品种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制备原生质体时需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去除细胞壁
B.聚乙二醇或灭活的病毒可用于诱导原生质体A和B的融合
C.华柚2号的获得说明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可能位于线粒体中
D.应筛选发绿色荧光的杂种细胞C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华柚2号
【答案】C
【解析】A、制备原生质体时需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A错误;
B、灭活的病毒不能用于植物原生质体的诱导,B错误;
C、雄性不育的胞质杂种华柚2号的细胞核和叶绿体基因来自品种B,线粒体基因来自品种A,融合后品种A的细胞核消失,控制雄性不育的基因可能位于线粒体中,C正确;
D、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了品种A的细胞核基因组中,而融合后的华柚2号不含品种A的细胞核,因此发绿色荧光的杂种细胞应被淘汰,D错误。
故选C。
10.①~④是在某种因素影响下生物的性状表现。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①柳穿鱼Lcyc基因控制的花的两种形态;②水毛莨在水中和空气中叶片表现出两种不同形态;③圆粒豌豆的子代出现皱粒;④少数人患镰状细胞贫血
A.①②中的性状不可遗传,③④中的性状可以遗传
B.①④表现出相应性状都是因为基因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
C.①的机理在一个蜂群中蜂王和工蜂形成时发挥重要作用
D.③④中的性状都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而形成的
【答案】C
【解析】①柳穿鱼Lcyc基因控制花的两种形态的方式属于表观遗传,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是表观遗传,涉及的性状可以遗传,②水毛莨的叶片在水中和空气中表现为两种形态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涉及的性状不可遗传,③ 圆粒豌豆的子代出现皱粒是 圆粒豌豆杂合子中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涉及的性状可遗传,④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突变的结果,涉及的性状可遗传,综上所述,A错误;
B、①表观遗传中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改变,④DNA分子中发生碱基的替换、增添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引起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是基因突变,镰状细胞贫血是由基因突变,B错误;
C、一个蜂群中,蜂王和工蜂的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即①的机理在一个蜂群中蜂王和工蜂形成时发挥重要作用,C正确;
D、豌豆粒形是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而形成的,镰状细胞贫血是基因通过直接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形成的,D错误。
11.(改编)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下列实验中,采用“加法原理”的是( )
A.“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
B.“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
C.“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
D.“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
【答案】B
【解析】
A.“探究性激素对高等动物第二性征的影响”的实验中,对实验组公鸡切除睾丸,属于减法原理,A错误;
B“探究甲状腺激素对高等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的实验中,给实验组饲喂含甲状腺激素的饲料是对处理对象进行干预,属于加法原理,B正确;
D.“探究某种新病毒遗传物质种类”的实验中,实验组分别用DNA酶和RNA酶处理是将DNA和RNA水解,属于减法原理,C错误;
D.“探究某种物质的运输方式”的实验中,向实验组中加入适量的呼吸酶抑制剂是抑制呼吸,属于减法原理,D错误。
故选B。
12.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的黄酒是中国特产,即墨老酒是黄酒中的珍品,按照“黍米必齐、曲糵(指发芽的谷粒)必时、水泉必香、陶器必良、湛炽(浸泡和蒸煮)必洁、火剂必得”的古代造酒六法(古遗六法)酿制而成。下列关于黄酒发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黍米”中所含物质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
B.“曲糵”中含有酿造黄酒所需的酵母菌,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呼吸产生
C.“陶器必良”的目的是防止陶器气密性不够导致黄酒变质
D.“湛炽必洁”的目的是灭菌,确保发酵过程中无杂菌干扰
【答案】D
【解析】A、“黍米”富含有机物,其中所含物质能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能源,A正确;
B、在黄酒制作过程中需要酵母菌,在酿酒过程中,酵母菌先进行有氧呼吸,大量增殖,后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酵母菌呼吸过程均有产生,B正确;
C、“陶器必良”的目的是防止陶器气密性不够导致好氧杂菌大量繁殖,从而使黄酒变质,C正确;
D、“湛炽必洁”的目的是消毒,D错误。
故选D。
13.α-变形菌的细胞膜镶嵌有光驱动蛋白,其作为“质子泵”可将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形成的H+浓度梯度(化学势能)可用于ATP合成、物质的跨膜运输或驱动细菌鞭毛运动。如图为α-变形菌能量转化的部分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质子泵将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有利于调节变形菌细胞的pH
B.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过程中,光驱动蛋白的构象不会发生变化
C.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没有消耗ATP,为被动运输
D.α-变形菌的鞭毛运动可利用光能作为直接能源
【答案】A
【解析】A、质子泵将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改变了细胞的pH,所以有利于调节变形菌细胞的pH值,A正确;
B、光驱动蛋白属于载体蛋白,在运输物质过程中发生构象的变化,所以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过程中,光驱动蛋白的构象发生了变化,B错误;
C、H+从细胞内侧泵到细胞膜外需要光能驱动,主动运输,C错误;
D、α-变形菌的鞭毛运动消耗的能量是ATP中的化学能,不能利用光能作为直接能源,D错误。
故选A。
14.甲图是帕金森患者脑与脊髓调节关系示意图,患者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脑内纹状体与黑质、之间存在调节环路,其中“-”表示抑制;乙图是某患者用药后的效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患者常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可能是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过多导致的
B.黑质通过神经元释放的多巴胺对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C.提高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
D.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存在相互抑制关系
【答案】C
【解析】A、据甲图可知,b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过多导致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增强,导致患者发生静止性震颤,A正确;
B、据图可知,黑质通过神经元a释放的是多巴胺,多巴胺对于脊髓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B正确;
C、帕金森病产生的原因是乙酰胆碱分泌过多而多巴胺分泌少,故降低脊髓运动神经元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有助于治疗帕金森,C错误;
D、图甲中脑内纹状体和黑质之间相互抑制,为正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15.在双子叶植物的幼苗出土前,顶端会形成“弯钩”结构。研究发现,弯钩形成的原因是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研究者探究水杨酸(SA)和乙烯(ACC为乙烯前体)对弯钩形成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A.本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
B.乙烯抑制了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不均匀分布
C.水杨酸通过抑制乙烯的合成来抑制幼苗“弯钩”的形成
D.抑制乙烯信号后水杨酸仍可促进弯钩形成
【答案】A
【详解】A、为了排除光照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实验再黑暗条件下进行,A正确;
B、用ACC处理后,弯曲程度更大,说明乙烯促进了生长素在弯钩内外侧的不均匀分布,B错误;
C、弯钩形成的原因是尖端一侧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水杨酸可抑制弯钩的形成,但不能确定是抑制乙烯的合成来抑制幼苗“弯钩”的形成,可能是抑制生长素的合成等原因,C错误;
D、根据对照组和SA组比较,水杨酸抑制弯钩形成,D错误。
故选A。
16.苯丙酮尿症是一种由PH基因编码的酶异常引起的遗传病。一对表型正常的夫妻(①-父亲,②-母亲)生育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孩③。②再怀孕,为确定后代是否患该病需要进行产前诊断。已知PH基因两侧存在两种形式的限制酶切点,酶切后电泳分离并利用荧光标记的PH基因片段与酶切片段杂交,得到DNA条带,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①②均为携带者
B.母亲②个体19kbDNA条带代表正常PH基因
C.子女④的23kb片段可以来自①,也可以来自②
D.根据电泳结果推测④不患病
【答案】C
【解析】A、根据题干可知,表型正常的父母生出患病女儿,该疾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双亲皆为携带者,A正确;
B、由题干可知,基因两侧存在酶切位点,切下来的23kb和19kb为DNA片段,片段中可能含有正常基因PH或者患病基因ph,根据电泳图结果可知,③号患者23kb中含有患病基因ph,并且该患病基因来自①和②,由于①和②为携带者,故①中PH和ph均为23kb,②中23kb中含有患病基因ph,19kb中含有正常基因PH,B正确;
CD、④号个体含有23kb和19kb片段,由图可知19kb一定来自②并且片段中为正常基因PH,另一23kb片段必然来自①,④不患病,C错误、D正确。
故选C。
第II卷
二、非选择题:共 5 题, 共 60分。
17.某科研小组研究了低温、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研究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处理条件(昼夜温度、光照强度)
叶绿素含量/
叶绿素a含量/
叶绿素b含量/
类胡萝卜素含量/
20℃/12℃、3000 lx
19.2
11.96
7.24
0.91
15℃/8℃、3000 lx
18.5
11.35
7.15
0.71
20℃/12℃、1500 lx
19.01
11.91
7.10
0.82
16.9
10.41
6.49
0.91
对照组:25℃/17℃、正常光照(高于3000 lx)
20.41
12.99
7.42
0.98
(1)黄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采用纸层析法对提取到的光合色素进行分离时,在滤纸条上得到从上到下的四条色素带,其中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位于第______条色素带。
(2)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可知,表中的处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格数据不能得出低温和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表格内容分析,低温、弱光导致黄瓜叶片光合作用速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3、4
(2)温度、光照强度 15℃/8℃、1500 lx 缺少低温和弱光单独处理的实验组别
(3)低温、弱光会使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导致光反应产生的NADPH和ATP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解析】(1)黄瓜叶片中的光合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采用纸层析法对提取到的色素进行分离时,在滤纸条上得到的从上到下的四条色素带分别为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所以叶绿素a、叶绿素b分别位于第3、4条色素带。
(2)依据表格数据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光照强度,表中C4的处理条件是15℃/8℃、1500 lx。欲探究低温和弱光对黄瓜叶片中相关光合色素的影响是否具有协同作用,需要设置四组实验,实验处理分别为用弱光单独处理、用低温单独处理、用低温和弱光共同处理、用正常温度和光照处理,而表中只有正常温度和光照处理的组别以及低温和弱光共同处理的组别,没有低温和弱光单独处理的组别。
(3)与对照组相比,低温、弱光条件下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较少,说明低温、弱光会使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黄瓜叶片中光合色素的含量下降会使光反应合成的NADPH和ATP减少,进而影响暗反应的进行,导致光合作用速率降低。
18.慢波睡眠分为浅睡期和深睡期。深睡期对青少年生长发育、中老年人的体温和血糖稳定、人体的精神和体力恢复等尤其重要。在整个慢波睡眠中,以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最近研究表明,生长激素(GH)分泌的高峰在慢波睡眠期,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瞳孔_____(填“收缩”或“扩张”)、_____(填“促进”或“抑制”)胃肠蠕动。
(2)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_____,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
(3)哺乳动物GH的分泌机制如图所示:
下丘脑分泌的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抑素(SS)均能调节GH的分泌,TGF-1为生长介素(图中实线代表促进作用,虚线代表抑制作用)。据图分析,GH分泌的调节机制是_____。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
【答案】(1)收缩 促进
(2) 进入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 深度睡眠时,GH的分泌量增加,提高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血糖水平下降
(3) 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 若GH含量上升,则SS占据优势;若GH含量下降,则GHRH占据优势
【解析】(1)慢波睡眠中,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此时人体处于安静状态,心跳减慢,瞳孔收缩,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2)胰岛素属于降血糖激素, 可以促进血糖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转化或储存,如组织细胞氧化分解、合成糖原,转变为脂肪(甘油三酯),从而降低血糖。某些Ⅱ型糖尿病患者在夜间深睡眠期间,GH的分泌量增加,GH不但能促进机体生长,还能提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组织细胞对血糖的吸收和利用,使血糖水平下降,从而容易出现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的现象。
(3)据图,下丘脑分泌的GHRH能促进垂体分泌GH,血浆中的GH能促进TGF-1的合成,GH和IGF-1能促进SS的合成。GH浓度增大时能抑制垂体分泌GH,TGF-1浓度增大时,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SS能抑制垂体分泌GH,则GH分泌的调节机制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为研究GHRH与SS对垂体分泌GH哪一方占据优势,可切断实验大鼠垂体与下丘脑的血管联系,则SS和GHRH不能作用于垂体,若SS占据优势,则SS不能抑制垂体分泌GH,GH含量上升;若GHRH占据优势,GHRH不能促进垂体分泌GH,GH含量下降。
19.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是全国特大城市中心区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名副其实的广州“绿心”。请回答下列问题:
(1)湿地被称为“自然之肾”,具有调节水循环和调节气候的功能,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湿地顶极群落的形成主要是由该处的___________决定的。
(2)湿地鸟类种类繁多,在进化过程中,不同鸟类主要通过_________等方式(答出两点)来实现生态位分化,以降低生态位的重叠。若要调查当地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_________法进行调查,若在调查过程中第一次捕获的该鸟和其他鸟均随机被天敌捕食了一部分,则与未被捕食相比,该鸟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将________________。
(3)春季湿地水鸟最为常见的是池鹭、白鹭等鹭科鸟类;冬季湿地水鸟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并以夜鹭、绿翅鸭和黑水鸡等种类最为常见,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_____。
(4)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所有次级生产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________________生产量,下图为湿地中某营养级的能量流动图(单位:。图中C表示该营养级的能量。
(5)湿地中除了存在以________为起点的食物链外,还存在以死亡生物或现成有机物为起点的腐食食物链,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使得该生态系统_________能力较强,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较好。
【答案】(1)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
(2) 改变食物种类,形成不同食性;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错开活动时间
标记重捕法 偏大
(3)时间结构
(4)初级生产量
(5) 绿色植物 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顶极群落类型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
(2)在进化过程中,动物主要通过改变食物种类,形成不同食性;划分分布区域和活动范围;错开活动时间等方式来实现生态位分化,以避免竞争和生态位的重叠。调查某种鸟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利用公式N=M×n/m,其中N代表种群个体总数,M代表标记总数,n代表重捕个体数,m代表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若在调查过程中第一次捕获的该鸟和其他鸟均随机被天敌捕食了一部分,则与未被捕食相比,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即m偏,则计算可得N偏大,因此小该鸟种群密度的调查值将偏大。
(3)春季湿地水鸟最为常见的是池鹭、白鹭等鹭科鸟类;冬季湿地水鸟数量明显高于春季,并以夜鹭、绿翅鸭和黑水鸡等种类最为常见,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有规律的变化。
(4)初级生产量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所有消费者和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依赖初级生产量为生,即所有次级生产者都直接或间接地利用初级生产量。
(5)绿色植物位于食物链的起点,它们是第一营养级,即生产者营养级。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使得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较强,抵抗外界干扰保持稳态的能力较好。
20.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红果和黄果由基因控制,叶片菱形和卵形由基因控制,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实验人员选择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黄果菱形雌株(丙)进行了下表所示实验。不考虑、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亲本
一
甲乙
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3:3:1:1
二
甲丙
红果菱形雄株:黄果菱形雄株:红果菱形雌株:红果卵形雌株:黄果菱形雌株:黄果卵形雌株=2:2:1:1:1:1
(1)根据实验二结果分析,两对等位基因中位于染色体上的是基因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一中,全为雌株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植株甲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取实验一中卵形叶雌株并对其进行射线处理,进行培育后与杂合的菱形叶雄株杂交,分别统计单株的表型及比例,发现其中一个株系的中雌、雄株都表现为。已确定该结果的出现与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有关。
①发生的具体同源染色体片段转移是________,且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从配子的可育性方面作答)。
②若让该株系的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则其的表型及比例是________(写出性别)。
③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中________(填“雄株”、“雌株”或“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若________________,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答案】(1)B/b 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2) 含Zb的雌配子致死 AaZBZb
(3) 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 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 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 雄株和雌株 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
【解析】(1)实验二的F1中卵形叶只在雌株中出现,性状与性别相关联,则控制叶形的基因B/b位于Z染色体上。
(2)可能含Zb的雌配子致死,导致实验一中叶片菱形:叶片卵形=1:1,由于红果菱形雄株(甲)×红果卵形雌株(乙),子代,红果:黄果=3:1,符合分离定律,控制说明果实颜色的亲本基因型都是Aa,则雄株基因型为AaZBZb。
(3)①雌株Z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转移到了W染色体上,基因型变为ZWb,且Z、Wb两种雌配子均可育,与ZBZb杂交,才可能出现F2 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雌、雄株都表现为 菱形叶:卵形叶=1:1 。
②ZWb杂交ZBZb,F2 基因型及比例为ZBZ:ZBWb:ZbZ:ZWb=1:1:1:1,菱形叶雌、雄株杂交,即ZBZ和ZBWb杂交,F3为ZBZB:ZBWb:ZZB:ZWb,表现型为菱形叶雄株:菱形叶雌株:卵形叶雌株=2:1:1。
③由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在显微镜下观察,所以为验证该染色体片段转移,实验人员选择该株系 F2中雄株和雌株与正常的雌、雄植株细胞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性染色体结构。与正常植株相比,突变株子代中的雄株Z染色体上缺失了片段,而雌株W染色体上多了一个片段,则可初步证明该株系确实发生了染色体片段转移。
21.塑料制品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造成了短时期难以降解的“白色污染”。研究人员欲比较肠杆菌YT1和芽孢杆菌YP1两类细菌降解塑料(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等,两类细菌主要降解PE)的能力,并通过基因工程拼接黄粉虫肠道内菌株WZ的降解PVC的胞外酶基因A,培育降解塑料的“超级菌”。
(1)菌株的筛选。配置固体培养基,接种菌株后表层覆盖0.1mm厚度的PE塑料。分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培养基及接种菌株
培养基1
培养基2
培养基3
单独培养并接种YT1
单独培养并接种YP1
混合培养YT1和YP1后,选取YP1接种
降解圈(直径D/mm)
3.5
1.8
4.2
①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_____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_____。
②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其原因是_____。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_____。
(2)培育“超级菌”。对菌株WZ的A基因测序可知,如果在其调节功能区增加一个碱基对A/T,则可以大大增强其基因表达能力。通过经典的大引物PCR定点诱变技术在体外改造A基因,操作过程如图1.然后与图2所示的质粒构建表达载体,培育“超级菌”。
①利用大引物PCR进行定点诱变需要进行两轮PCR(PCR1,和PCR2),在PCR,中获得的大引物是指_____,至少需要_____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
②构建改良基因表达载体时,为实现质粒和改良基因的准确连接,应选用的限制酶是_____。表达载体导入受体菌株时,有的质粒含有改良的A基因,有的质粒为空白质粒。在含氨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白色菌落含有重组质粒,判断的依据是_____。
【答案】(1) PE塑料 选择 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 YP1和YT1混合培养过程中,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 以诱变引物延伸得到的DNA链为模板,引物1与之结合延伸得到的DNA子链 4 XmaⅠ和BglⅡ 含有改良基因A的重组质粒不含有完整的LacZ基因,受体菌不能分泌分解β-半乳糖苷而使培养基变蓝的酶
【解析】(1)在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大小的菌株时,应将两类菌株接种到以PE塑料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不能分解PE塑料的细菌,因为缺少营养物质碳源死亡;该培养基属筛选出能分解PE塑料类的细菌,所以从功能上讲属于选择培养基;筛选分解PE塑料能力强的菌株不能直接以降解圈的大小为指标,因为菌体繁殖力不同,形成的菌落大小不同,故应该看菌落直径和降解圈直径的比值来判断菌株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原本YP1对PE塑料的分解能力弱于YT1,而培养基3中接种混合培养后的YP1,其降解圈直径明显加大,其原因可能是YP1菌株整合了YT1的对PE塑料高分解力的基因,发生了转化。
(2)①观察图1PCR1大引物是指:以诱变引物延伸得到的DNA链为模板,引物1与之结合延伸得到的DNA子链;经过PCR1得到大引物再利用大引物和引物2至少3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所以至少需要4个PCR循环才能获得完整的改良A基因;
②构建改良基因表达载体时,为实现质粒和改良基因的准确连接,应选用的限制酶是XmaⅠ和BglⅡ,酶切位点在目的基因两侧,且在质粒中这两个酶切位点在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不破坏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复制原点等重要原件,两种限制酶,形成的黏性末端不同,所以不会出现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我环化以及目的基因的反向连接;在含氨苄青霉素和β半乳糖苷的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其中白色菌落含有重组质粒,判断的依据是含有改良基因A的重组质粒不含有完整的LacZ基因,受体菌不能分泌分解β-半乳糖苷而使培养基变蓝的酶。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重庆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重庆卷)(全解全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山东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山东卷)(全解全析),共22页。
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辽宁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生物(辽宁卷)(全解全析),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