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2019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 ⑴一览众山小 , 两首诗都写到愁情, 用现代汉翻译下面句子,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19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1.默写(1)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2)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观猎》)(3)狼不敢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蒲松龄《狼》)(4)__________________,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5)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答案】 (1). ⑴一览众山小 (2). ⑵雪尽马蹄轻 (3). ⑶耽眈相向 (4). ⑷殚其地之出 (5). ⑸小桥流水人家【解析】【详解】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览”“眈”“殚”等字的书写。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小题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2. 两首诗都写到愁情:《送友人》写送别友人的愁情,《黄鹤楼》写的________愁情。3.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万里”“千载”都有悠远之意。B. “故人”“昔人”都指曾经的老朋友。C. “青山”“晴川”都写了山色秀美之景。D. “浮云”“白云”都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答案】2. 思乡 3. A【解析】【2题详解】《黄鹤楼》通过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想,烘托出作者清冷的思想之情和自己深重的漂泊之感。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所以可概括为“思乡”之情。【3题详解】B.“故人”是老朋友。“昔人”是指过去的仙人。C.“青山”写了山色秀美之景。“晴川历历汉阳树”:如今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过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晴川”写物是人非之感。D.“浮云”暗示诗人漂泊的身世。白云千载空悠悠: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唯有悠悠白云仍然千载依旧。“白云”指白云悠悠,仙去楼空,岁月不再,物是人非,世事茫茫。故选A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人名)。5. 用现代汉翻译下面句子。稍稍宾客其父6. 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 ______的情感。【答案】4. 王安石 5. (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6. (1). 泯然众人 (2). 痛惜【解析】【4题详解】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王安石有关的文学常识。《伤仲永》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稍稍”:渐渐。“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把……当作宾客,也就是用宾客的礼节款待。【6题详解】一空,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能力。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仲永最终的结局可提取“泯然众人”作为答案。二空,考查作者通过这件事所要抒发的情感。从标题“伤仲永”及仲永结局分析,表达作者对天才的荒废的惋惜之情;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所以可概括为“痛惜”二字。【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译文: 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有一天)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很诧异,从邻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的意思是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传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这件事)感到奇怪,渐渐地,(同县的人)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有的人)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他写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舅舅)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耕者王清臣天启初,颍川张远度买田颍南之中村,地多桃花林。一日,携榼①独游,见耕而歌者,徘徊疃②间,听之,皆杜诗也。遂呼与语,耕者自言王姓,名清臣,旧有田,畏徭役,尽委诸其族,今为人佣耕。少曾读书。客有遗一册于其舍者,卷无首尾,读而爱之,故尝歌,亦不知杜甫为何人也。异日远度过其庐,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③,皆所作诗,后经乱不知所在。 【注】①榼:古代盛酒或贮水的器具。②瞳:村庄。③见旧历背煤字漫灭,乃烧细枝为笔所书: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少曾读书( )(2)故尝歌( )8. 下列对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一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B. 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C. 过几天张远度经过他家D. 这一天张远度经过他家9. 张远度来到“ ____________”(用本文语句回答)的“颖南之中村”,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7. (1). (1)年幼 (2). (2)所以 8. B 9. (1). .地多桃花林 (2). 王清臣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令张远度很是惊奇【解析】【7题详解】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少曾读书”:年幼时读过书。少:年幼。“故尝歌”:所以吟唱过。故: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异日”:过几天,几天后。“度”:到。“过”:拜访。“其”:他的。“庐”:家。所以选B。其它几项都文言词语翻译的有误。【9题详解】一空,要想捕捉文章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重要信息的基础。如张远度来到“颖南之中村”,其特点是“地多桃花林”。二空,见到王清臣,主动与他交谈(遂呼与语)的原因可分析“见耕而歌者”等句,王清臣当时边耕种边吟唱杜甫的诗,一个农夫还有这么高雅的情趣,这令张远度很是惊奇。按以上分析填充即可。【点睛】译文:天启初年,颍川人张远度在田颍南之的中村买田地,地里长有桃花林。一天,他拿着酒囊独自出游,看见一个农夫一边耕种一边吟唱诗歌,(张远度)驻足于村庄谛听,原来吟唱的都是杜甫的诗。于是跟农夫打招呼,农夫说自己姓王,名清臣,过去有田地,因为害怕服徭役,就把田地都给了自己的家族,现在受雇为田主耕种。年幼时读过书,家里放有一本书,书无开头与结尾,诵读后喜欢上了(这本书),所以曾经吟唱过,也不知道杜甫是什么人。过几天张远度到他家拜访,看到旧的历书背后,用烧过的树枝写的字模糊不清。都是他所作的诗,后来(这些诗)历经战乱不知弄到什么地方去了。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上海是怎么来的?①一说起“魔都”,大家都知道指的是上海,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是怎么来的呢?②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当时这一带把河叫作浦。最早在上海浦附近出现了一个居民点,一般居民点都靠着河,用水比较方便,还利于出行。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宋朝末年出现上海镇,元朝的时候就建县了,上海地区在开埠之前已是江苏省的一个县。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上海这个地方的行政地位逐渐上升。③到了近现代,地理因素在上海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突显出来。④上海的“江海之会”在世界上可谓独一无二。哪个江?长江。哪个海?东海。黄满江的出海口连接着长江,长江又与东海交汇。长江有6300公里,位于世界第三,整个长江流域经由它对上海的经济、文化、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为水运曾经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运输手段。通过水路上海可以方便联系到浙江、江苏,靠海又大大加强了对外联系。⑤同时,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一是桐油,二是猪繁。当时由于没有化学人工合成品,全世界船只防腐蚀涂料主要是用长江流域山区出产的桐油制造的,而中国相油几乎全部从上海出口。至于猪暴,即猪脖子上的可以用来做刷子的毛,都要从迢迢千里之外的产地——四川、湖南聚集到上海出口。⑥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海刚开埠时总共有50多万人口,到1900年人口突破100万,到解放初户籍人口达到500万,这一速度比历史上巴黎、伦敦的都要快。人从哪里来?主要靠的是移民。上海的移民大多来自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等地区——这些地区是以往一千年间中国经济最发达、文化最繁荣的地方,他们一般文化层次比较高,基本具备良好的市场意识,这也为上海人形成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良好的契约精神奠定了基础。⑦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文化体现出多元交融、海纳百川的特色,让这座城市充满了魅力。10. 第②段介绍了下列信息:(1)上海成为居民点的原因;(2)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第④段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12. 第⑤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对其作用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 说明这两种商品的产地都非常偏远难以运输。B. 说明这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上具有重要地位。C. 说明这些商品都必须聚集到上海,然后才能出口。D. 说明上海处于中国南北之中,拥有重要贸易地位。13. 根据上下文,第⑥段不能与第④⑤两段调换位置,请简要说明理由。【答案】10. (1). (2)上海名字的由来 (2). (3)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 11. 不能删去。“主要”是最重要的,表明当时人们还有其他的运输手段,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删去不能体现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12. D 13. 答案示例:④⑤两段说明上海具有“江海之会”、南北之中的区位优势,第⑥段说明移民对上海发展的影响。文中“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前者是后者的前提,而④⑤两段又是对第③段内容的具体说明。这几段按逻辑顺序说明,所以不能调换。【解析】【10题详解】应学会筛选信息。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严密分析,准确把握。如一空可分析第2段“上海位于黄浦江支流——上海浦旁边……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需要给这个地方起一个名字,于是就叫上海”一句,即可概括出这是介绍上海名字的由来。三空,可分析第4、5、6段的内容,这是写上海行政地位的上升。【11题详解】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主要”本义:关键的,事物中关系最大,起决定作用的,最重要的。语境义:在所有的运输手段中水运是最重要的,不排除人们还有其他的次要运输手段。删去绝对化,不符合实际情况。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12题详解】考查举例子说明方法的作用。第5段列举了桐油和猪鬃的例子作用是准确说明了本语段的观点句,即“上海还处在中国南北之中。以前,有两种商品在世界贸易中具有重要地位”。所以选D。其它三项失之偏颇。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对象服务的。【13题详解】要求分析段落位置是否可以调换,考生需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关注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读懂段落大意是作答的前提。4、5两段说明上海的区位优势,第6段说明移民对上海繁荣的意义。而第6段开头由“独特的区位优势带来了人口的持续增长”一句,表明“区位优势”带动了“移民”。所以两部分内容先因后果,逻辑严密,顺序不可颠倒。【点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你妈喊你起床啦刘标标第一次意识到起床是场战争,是在小学一年级。“刘标标!起床啦!”妈妈对着他喊。刘标标睁了睁眼,又闭上了。妈妈又叫了几遍,还是没用,只能给睡梦中的儿子穿上衣服。刘标标忽然感觉身上很痒,终于忍不住彻底睁开了眼,大声说:“我不想起床!”“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明显在嗓门上占据优势。刘标标被吓住了,乖乖起来穿衣服。妈妈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转身出去。刘标标假模假样地动了几下,看见妈妈出了他的卧室,连忙后仰,一头倒在枕头上,再次进入甜美的梦乡。“刘标标!你是不是想挨揍!”妈妈把饭端到桌子上,暗暗纳闷为啥穿个衣服要这么久,然后就发现刘标标穿着衣服倒在了床上。“我真的不想起床啊!”“不想起也得起!”妈妈抓住刘标标的手就往上拉。“我!不!”刘标标抗争着,身子用力后仰。忽然,他大哭起来。“起个床,跟打仗似的。”妈妈感慨道。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的战斗愈加激烈。“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不行,我看着你穿。”“穿完了,你去做饭吧。”“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 “妈,今天星期六不用去上学。”“不会吧?”妈妈疑惑地查看日历,却看见刘标标疯了似的冲着床跑过去。“刘!标!标!!”在尝试了“欺骗老妈教师节放假”“召唤奶奶前来助阵”等一系列战术之后,刘标标发现自己依旧每次都落败。 刘标标决定第二天尝试新办法。“刘标标,起床啦!”刘标标果断睁开眼,皱眉道:“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开始表演。“哟?跟谁学的这一招? ”刘标标继续卖力表演。渐渐地,妈妈开始着急了。“真疼吗?”她摸摸刘标标的肚子。刘标标不说话,痛苦地点了点头。“那去医院吧。”妈妈叹口气,“早上的排骨面白做了,估计这个星期只能吃小米稀饭了……”刘标标忽然一个鲤鱼打挺站起来,“妈”,刘标标活力四射道,“我没事了!”那天之后,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 。“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刘标标每天早上闻着香味醒来,还没等人叫就乖乖坐在饭桌前。妈妈对自己的厨艺很是得意。然而好日子并不长久,妈妈发现儿子起得越来越早,甚至超过了自己起床的时间。“妈,给我钱,我想去外面吃。”“这星期都第几回了?”妈妈不满地说。“我在外面有事。”刘标标皱着眉头道。“你能有什么事?”妈妈心头涌上一股无名火。“你就别管了。”刘标标不耐烦道。“大早上你俩吵什么啊…”刘标粉他爸揉着眼睛从卧室里走出来。“吃饭!”妈妈大吼,吓得刘标标他爸猛地立正。“这……这是怎么了,孩子都那么大了……”刘标标他爸嘟嚷道。妈妈正要反驳,突然意识到刘标标已到了青春期,不再是小孩了……刘标标四十岁那年,不用闹钟就能早起,还能做最喜欢吃的排骨面。他每天早晨叫女儿起床,“跟打仗似的”。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那个姑娘对着二个小孩也这么说过。他突然哭了。这场战争妈妈终于赢了。他每天都会早起,而她却再也不会早起。从此,再也没有他和她的战争了。14. “表演”在文中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15. 根据上下文,在文中___________处填上合适的内容。16. 对文中画直线部分对话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儿子胡搅蛮缠,母亲大声呵斥。B. 儿子不断催促,母亲语带调侃。C. 儿子一再拖延,母亲步步紧逼。D. 儿子针锋相对,母亲束手无策。17. 从语言表现力角度,简析本文标题的妙处。18. 文末画曲线句子“那个姑娘对着一个小孩也这么说过”,“那个姑娘”指“妈妈”,请分析这句话的丰富内涵。【答案】14. 故意装出肚子疼的样子 15. 美食诱惑 16. C 17. 选用第二人称,引起读者共鸣;语言俏皮:富有生活趣味;运用日常口语(模仿流行语),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18. 示例:“姑娘”一词是刘标标对妈妈美好形象的回忆,表达了他对妈妈的怀念之情,对儿时不理解母爱的悔恨,以及在人生角色转换中对爱的传递和延续的领悟。【解析】【14题详解】本题为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同时了解词语的本义和基本义,能够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表演”本义:戏剧、舞蹈、杂技等演出;把情节或技艺表现出来;做示范等。语境义:根据上文“妈,我肚子疼……”“然后抱着肚子”等句分析,这里的表演是指故意装出肚子疼的样子。【15题详解】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文章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此题要注意补写的语句的上文是“妈妈发现了一个让刘标标早起的好计策”,下文是“刘标标,今天早上是肉松三明治”“今天早上是番茄酱配煎蛋,你不起来你爸全吃完了啊”“肉饼有没有人想吃啊”等句,这明显使用了“美食诱惑”的计策。注意用语要简洁,且符合“计策”特点。【16题详解】考查对文章重要语句含意的把握。一定要分析好两个人的个性化语言。儿子一再使用拖延战术“妈,你去做饭,我现在穿衣服”“穿完了,你去做饭吧”“洗完了!你去做饭吧,我饿了”;而母亲步步紧逼,毫不让步。“不行,我看着你穿”“不行,你还没洗脸刷牙”“想不到吧!饭我早就做好了。别想再睡回笼觉,抓紧去上学”。所以选C。其它几项分析不准确。【17题详解】要求考生从语言表现力的角度简析标题的妙处。题目设计新颖,只分析语言特点,可以不考虑文章内容。首先,“你妈喊你起床啦”运用了两个“你”字,属于第二人称的方式,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次,同时模仿流行语,所以富有生活趣味。再次,语言俏皮,通俗易懂,生动形象,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18题详解】要求分析文中关键句的丰富内涵,从人物形象、词句内涵等角度感受文中人物丰富的情感及对生活的领悟。注意这句话的上文是“刘标标坐在桌前,忽然想起很多年前”一句,所以这里的“姑娘”自然指他回忆起叫自己起床时母亲的美好形象,“姑娘”包含了对妈妈的赞美、怀念及不懂事的内疚,还有对爱的传递的领悟。所以说,这句话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作答时,一定要看懂上文语境,切忌断章取义。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小题面具是人类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文化艺术。你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在入口处你收到一张活动单。19. 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签的一句宣传语是A. 走进博览会,聆听大千世界的声音B. 走近面具,一起了解世界文化遗产C. 汉字—带领我们走向神秘的面具世界D. 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20. 在中国面具馆,一位外国友人对一幅你熟悉的花脸(关羽)面具很感兴趣,你想给他作些介绍,以下最符合情境的说话顺序是①互留地址②介绍课文《花脸》③介绍面具知识④与对方打招呼⑤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A. ③①②⑤④B. ④③⑤②①C. ③①④②⑤D. ④②⑤①③21. 在欧洲面具馆“假面舞会”面具展的留言板上,你看到了一句有意思的话“希望假面仅仅出现在舞会上”,触发了你对假面与生活的思考,你也准备写一句有意义的话。(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案】19. D 20. B 21. 示例:舞会可以假面,生活不可假面。【解析】19题详解】D.“面具—历史深处走来的中国文化使者”是最适合中国面具馆书签的一句宣传语。“面具”是瑰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面具艺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造型特点,在其形成和发展的漫长岁月里,与原始乐舞、巫术、图腾崇拜以及民间歌舞、戏曲等相互融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从一个侧面形象而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观念信仰、民俗文化、情感理想与审美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特质和精神追求。所以只有D项内容反映了“历史深处走来”和“中国”这两个内容,其它几项都没有提到。【20题详解】考查考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向外国友人介绍花脸(关羽),在试卷提供的信息中,既有人际交往所必须的礼仪要素,也有与花脸相关的初中语文课文及“桃园结义”的故事。一道选择题,把口语交际、经典阅读,乃至实用文体的写作都蕴含其中,对初中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聚焦学科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第一步“与对方打招呼”,这是对话前提;第二步“介绍面具知识”,这是讲一般性的知识;第三步“讲述桃园结义的故事”,这是举例;第四步“介绍课文《花脸》”承接上一步骤,这是讲特殊性的知识;最后一步“互留地址”,日后联系,再见。故选B。【21题详解】题目别具匠心,设计“受邀参加‘面具文化’博览会”这一特定情境,让考生完成规定的读写任务,有利于促进考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直接考查考生对生活的理性思考。考生可由面具引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面具”往往和“伪装”为同义词。“希望假面仅仅出现在舞会上”就是告诉人们在生活上不要“伪装”,要尽显本色。注意题干“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的要求。开放性试题,答案符合要求即可。 22.题目:这事,真带劲要求:(1)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不得抄袭。【答案】这事,真带劲一个人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大都会由衷发出“这事,真带劲”的感慨。确实,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容易产生愉悦,从而激发出最大的积极性。 但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人的一生实际上做着两件事——喜欢做的和应当做的。做喜欢做的事,当然会感觉“带劲”;做应当做的事就不一定如此了。做应当做的事,可能让人“带劲”,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会这样。因为应当做的是事,很大程度上是生计所迫或职责所系,与自己喜欢的事能重合最好,但基本不会那么幸运。 对于应当做的事,不能因为不那么“带劲”而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或者撒手不管了。如果这样,不仅是对自己不负责,也是对社会对事业不负责。 所以,还是要讲一句老话:干一行,爱一行,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应当做的事”转化为“喜欢做的事”,由些许无奈变为“带劲”。这应当是一种最理想的状态。 而从另一方面看,即使是喜欢做的事也会发生转化,由“带劲”变为无奈和负担。如你喜欢舞蹈并如愿进入专业舞团,可谓“带劲”至极。但过练功、排练却是艰苦和乏味的,渐渐就不再“带劲”了。这时,就更多地需要用责任和义务来维系了。 可见,“这事,真带劲”还无法涵盖所有的做事过程,还要依靠责任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既将“带劲”进行到底,又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解析】【详解】作文题“这事,真带劲”,没有设置选材和立意表达的限制,让考生有话可说。“带劲”这一生活化的语言,既可以指引起兴趣、来劲,也可以理解为有力量、有劲头,能够唤醒考生日常生活的积累,回忆经历过的挑战、尝试、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苦中有乐的奋斗历程等,所以选材范围相当广泛。同时这个标题可引发考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表面的愉悦,而是发自内心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该题包容性强,能满足不同层次考生的表达需求。作文还侧重考查考生通过记事来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了对真实、具体、典型的“这事”的叙写,才会有“真带劲”的由衷感慨。作文没有对文体做出明确限制,理论上什么文体都可以写。但从实际命题来看,适合写记叙文,虽然题目中有“真带劲”这样抒情性的表达,但是情感或者议论的阐发势必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若只是泛泛地诉说一些空洞的想法,文章是没有什么特色的,自然也难以打动人。当然,在总体写记叙文的框架下,叙述的过程中需要适当作一些抒情、议论,来展现“带劲”这一主题。【点睛】命题作文审题立意。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现代文,综合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上海市松江区中考三模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句子默写,对比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1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共27题,夜闹卧听凤吹雨,_____ ,_____,却道天凉好个秋,_____,鸡犬相闻, 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__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