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和难点,赋分是10分,超过另外三道客观题分值的总和。历年全国新课标卷翻译题都是命制两道小题。翻译文言句子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查,《课程标准》规定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层级,一共包括五个方面:(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4)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翻译文言句子不仅直接对应第五个方面,而且包含了对前四个方面的考查,因而本书把前四个方面全部归于文言文翻译这一考点下作讲练。
根据历年高考真题,以及高考阅卷评分的实际操作,该题得分点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整个句子的大意,往往在3分左右;二是句中的关键实词(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特殊用法(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和省略句等,命题者一般在一道小题中设置两个左右这样的得分点,每个1分。根据文言翻译命题选材和阅卷评分时指定的得分点来分析,翻译题的选材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1)特别青睐含有重点实词的句子;(2)特别青睐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3)特别青睐含有古汉语特殊句式的句子;(4)特别青睐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的句子。
《课程标准》要求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全国新课标卷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此考点,但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题,从阅读到理解再到答题,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它,特别是翻译,更是与此密切相关。全国新课标卷Ⅰ翻译题第1小题,“循”意为“遵守”;全国新课标卷Ⅱ翻译题第2小题,“蝗”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出现蝗灾”(或“发生蝗灾”);全国新课标卷Ⅲ翻译题第(1)小题,“申饬”意为“指示”。全国新课标卷Ⅰ翻译题第(1)小题,“以”意为“凭借”“依靠”,“先驱”意为“先锋”“先行者”;全国新课标卷Ⅲ翻译题第1小题,“务去”意为“尽力去除”,“宽”译为“宽松”。考生若没有准确理解这些词义,正确翻译就很难做到。《课程标准》中规定了考生要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见下表)。一定要在牢牢掌握这120个实词的基础上,领悟理解实词含义的一般方法,以求收到闻一知十的奇效。
翻译文言句子往往将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设置为得分点,其中重点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文言实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在词典中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而这些义项,又可以分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而文中的实词,确切的含义只有一个。阅读时,应根据该词的特定语境来断定其特定的含义。
(1)参照上下文意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①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句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句②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
(2)依据语法结构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按语法结构,句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副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句②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用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
(3)利用互文辨义所谓互文,是指两个相同的语言结构互相阐发、互相补充。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互文的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蠧》)句中前后两句为互文,“去”与“息”位置相对应,含义亦相同,“去”的含义为“抛弃”,那么“息”也应作“抛弃”理解。(4)了解历史渊源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如“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为“黎民”。
【即学即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不胜月 时:季节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解析:“行”为一词多义,文中“则无损于行”中的“行”,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品行”,而非“行为”。 答案:D。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宰沭阳二年 宰:治理B.说当时决某狱 决:打开C.代为治筐箧 治:备办D.奉母闲居 奉:侍奉解析:“狱”是“诉讼案件”的意思,联系前后文,可判断B项解释错误。决,在文中应是“判决”的意思。 答案:B。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C.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D.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解析:“发言”为一词多义,文中“发言必自称曰儒”中的“发言”意为“开口说话”,而非“发表意见”。 答案:A。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冲早慧。时军国多事,用刑严重。太祖马鞍在库,而为鼠所啮,库吏惧必死,议欲面缚首罪,犹惧不免。冲谓曰:“待三日中,然后自归。”冲于是以刀穿单衣,如鼠啮者。谬为失意,貌有愁色。太祖问之,冲对曰:“世俗以为鼠啮衣者,其主不吉。今单衣见啮,是以忧戚。”太祖曰:“此妄言耳,毋自苦也。”俄而库吏以啮鞍闻,太祖笑曰:“儿衣在侧,尚被啮,况鞍县柱乎?”遂不问。(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A.而为鼠所啮 啮:咬。 B.议欲面缚首罪 首:自首。 C.此妄言耳 妄:无根据。 D.况鞍县柱乎 县:放置。解析:“况鞍县柱乎”中的“县”通“悬”,意为“挂,悬挂”。 答案:D。
【参考译文】曹冲少年聪慧。当时军队国家事务繁多,施用刑罚非常严酷。太祖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吏役害怕一定会死,琢磨想要将自己捆绑起来去自首认罪,但仍然惧怕不能免罪。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你主动去自首。”曹冲于是拿刀戳穿自己的单衣,就像老鼠咬啮过一样。他假装不高兴,面露愁容。太祖问他原因,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就会不吉利。现在我的单衣被咬了,所以忧愁难过。”太祖说:“这是瞎说,用不着自寻苦恼。”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向太祖汇报了,太祖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就不再过问这件事了。
明词义演变规律 文言文中出现的某个词语,在形式上与现代汉语某个词语完全一致,但在古代与在现代的意义与用法有差异或者不相同,叫做古今异义词。特别是现代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很可能是两个单音节词。当这部分词出现在高考翻译题中时,部分考生往往容易犯望文生义、以今释古的错误。因此,在运用“据境断义”法的同时,有必要掌握词义的演变规律。(1)词义扩大如“中国”,古义一般指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义则指整个中国。“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如“谷”,原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现在北方的“谷”专指小米,南方的“谷”则专指稻谷。“臭”在古代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现在形容气味难闻。(3)词义转移如“兵”,古代多指兵器,如“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现在一般指士兵。“涕”,古代指眼泪、鼻涕,如“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现在一般指鼻涕。(4)词义弱化如“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5)词义强化如“恨”,古代多表示“遗憾,不满意”的意思;现在则表示“仇恨,怨恨”的意思。
(6)感情色彩变化如“卑鄙”,古时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现在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即学即练】 鸥于海渚遇巷燕。燕谓鸥曰:“我至子所,而子不至我所,何也?”曰:“吾性傲以野,不乐依人焉,故也。”燕曰:“我以依人而处,故飙风得所障,冻雨得所蔽,炽日得所护。以是观之,子其病矣。”鸥曰:“吾病而有不病者存,不若子之昧于病而未见也。”燕曰:“我之得以依人者,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子之病我者,忮其爱乎?”鸥曰:“子谓人之于我,爱乎,憎乎?”燕曰:“皆无之。”鸥曰:“吾以傲野自适,人之憎爱非所论也。即以人论,吾以不见爱,故不见憎。然则,见爱者其危哉!”燕不喻而去。其后,巷人方食,燕泥污其羹。因怒而逐之,燕于是始思鸥言。(节选自刘熙载《寤崖子》)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乐依人焉 依:依傍。 B.故飙风得所障 障:遮挡。 C.子其病矣 病:生病。 D.以人不之憎且爱之也 爱:怜爱。解析:“子其病矣”中的“病”意为“苦,困乏”。 答案:C。
【参考译文】海鸥与住在巷子里的燕子在海岛相遇。巷燕对海鸥说:“我到你的住所来看你,你却不到我住的地方去,为什么呢?”海鸥回答道:“因为我性情孤傲而且不愿受拘束,不喜欢依附人,因而才这样。”巷燕说:“我因为依附人居住,所以狂风中有屏障,冷雨里有遮蔽,烈日下有庇护。由此看来,你的生活是多么困苦不堪啊。”海鸥回答道:“我看似困苦,却能像没有困苦一样生存,不像你生活在隐藏的困苦之中自己却觉察不到。”巷燕说:“我得以依附人,是因为人们不讨厌我而且还怜爱我。你认为我生活困苦不堪,是嫉妒我被人怜爱吧?”海鸥说:“你说人们对我是怜爱还是厌恶呢?”巷燕回答道:“都不是。”海鸥说:“我因为孤傲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所以人们对我的爱憎就无从说起。站在人的角度看,我因为不被人怜爱,所以也不被人厌恶。这样看来,被人怜爱是多么危险啊!”巷燕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飞走了。后来,巷子里的人吃饭时,燕子筑巢衔的泥(掉下)弄脏了他们的饭汤。因而他们发怒赶走了燕子,巷燕此时才想起海鸥说的话。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若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人挹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节选自张岱《冰雪文序》)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入冰雪则不败 败:腐烂变质。 B.则冰雪之能寿物也 寿:使……寿命长,引申为“保鲜”。 C.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觉:睡觉。 D.莫不有冰雪之气 莫:没有哪一样。解析:“特鱼与龙不之觉耳”中的“觉”意为“觉察,感觉得到”。 答案:C。
【参考译文】鱼肉一类的食物,见到风和阳光就容易变质,放入冰雪中就不会腐烂,这说明冰雪是能够使食物保鲜。今年冰雪多,来年谷物一定长得茂盛,就是说冰雪有助于谷物生长。大概人的一生没有不借助冰雪这样的特质成长的,然而冰雪的特质必定要等到有了冰雪才能有体现,但一年四季又有多少冰雪呢?像我所说的冰雪和这(自然界的冰雪)不一样。大凡人在白天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在夜晚就有冰雪的特质;遇上心情烦躁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心情清净了就有冰雪的特质;人在市井朝廷就表现出风日一般的平常,但居住在山林之中就有冰雪的特质。冰雪的特质在人的心中,就像鱼在深水中,龙在深山中一样,日夜置身其中,只不过是鱼和龙没有感觉到水和山而已。所以懂得世间的山川、云物、水火、草木、声色、香味,都有冰雪的特质。其中可以任人酌取并受用不尽的,没有比诗文更高深的了。诗文仅为数不多的文字,出自高人之手,就显得飘逸灵活;一旦落入凡夫俗子的手中,就变得秽恶。在认识的过程中真是相差虽小,但错误极大。只不过遗憾的是看到这样的诗文的人不能理解,理解了又不能评说。即使有能够评说的,和那些不懂的人评说,他仍不理解,评说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诗文的一般规律,写作诗文的人原本就难,识别的人更不容易啊。
3.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解析:结合语境“羊祜和(吴国)陆抗两军对峙,双方互通使者往来”可知,“交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应解释为“往来”。 答案:C。
4.写出下列加点词的古义和今义。(1)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3)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5)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今异义、通假字 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今异义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情感变化,情感色彩变化,古今异义一,古今异义二,课堂测试,通假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词古今异义 课件,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义金属,古今异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古今异义 课件,共4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偏义复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