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生物一模试卷(含解析),共29页。
2023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生物一模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 如图是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时看到的几个视野。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观察到视野④后,该同学向右上方移动装片可观察到视野②
B. 要使视野①中的亮度增加,必须把显微镜移动到明亮处观察
C. 按照正确的操作顺序,该同学观察到的视野依次是③④②①⑤
D. 由②到⑤先后经历了调节细准焦螺旋、转动转换器、对光等
2. 如图甲到戊表示人体不同的结构层次,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的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每个细胞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也增多
B. 丙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①是上皮组织
C. 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D. 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是随机堆砌在一起的
3. 如图是六种常见的植物,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图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
B. 将图中所述的六种植物按照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④→⑥→③→⑤→①→②
C. ①有两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②有一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乳
D. ⑥的叶只有一层细胞,它只能生活在阴湿环境中是因为它的根吸水力不强
4. 对如图微生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 ①可以寄生在②内,属于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
B. ②③④⑤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C. 形成芽孢是③特有的一种生殖方式
D. 它们都可以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的角色
5. 如图为人体的关节和上肢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关节由图中的①③④组成 B. ②及内外的韧带使关节灵活
C. 人在伸肘时,a收缩b舒张 D. c在结构层次上属于器官
6. 下列图示中,图一为小明的胸腔底部膈肌所处的①、②两种状态示意图;图二为他肺内气压随时间变化的示意图;图三为他在某种状态下的呼吸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
B. 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对应图二曲线bd段
C. 图二中,曲线ac表示吸气过程
D. 依据图三可以算出,小明的呼吸频率为27次/分钟
7. 如图曲线表示血液流经身体某部位时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处氧气含量的变化
B. 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红细胞含量(个/100毫升)的变化
C. 血液流经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处尿素含量的变化
D. 血液流经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处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8. 如图是心脏、血管示意图,其中“→”表示血流方向。若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运送到肺部,所经过路线最合理的是
A. 甲→乙→丙→丁 B. 丙→乙→丁→甲 C. 丙→甲→乙→丁 D. 丁→乙→甲→丙
9. 如图所示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有关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可用曲线X或Y表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b代表肺,则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B. 若b代表肾脏,则曲线X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
C. 若b代表小肠,则曲线Y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D. 若b代表眼球,则曲线Y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10. 如图表示人体某些生理过程的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一是人体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c点时肺内气压等于大气压
B. 若图二的曲线代表氧气含量的变化,则bc段可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
C. 若图二的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则bc段可表示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D. 图三为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变化曲线,引起cd段下降的原因是葡萄糖随尿液排出
11. 如图是眼球和耳的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4的调节,在7上形成视觉
B. 近视眼的形成是由于4过度变凸或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C. 结构9能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
D. 结构10能够感受振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12. 粮食丰收,颗粒归仓!自2013年以来,达州粮食总产量连续9年稳居全省第一。如图分别是水稻的果实、植株、花蕊和根尖结构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图一是由图三中③发育形成,我们吃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图一中的②
B. 图二中的①②是由图一中的④发育而来
C. 幼苗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有机物,主要依靠图四根尖的①区来吸收
D. 神舟十三号将作物种子搭载到太空,这是利用了太空辐射产生可遗传的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13. 如图为部分生物的生殖发育示意图,据图识别下列各项正确的是( )
A. 观察A、B、C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出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都是完全变态发育
B. 有蜕皮现象的是ABCD
C. 图ABCDE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
D. 图D中胎儿和母体交换的场所是①②
14. 如图是人体某免疫过程的部分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图是特异性免疫过程细胞甲为淋巴细胞
B. 抗体具有特异性,一种抗体只能结合特定抗原
C. 抗体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注射的疫苗属于抗体
D. 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
15. 韦恩图表示的是事物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图所示。表中甲、乙、丙三者的关系,符合韦恩图的是( )
序号
甲
乙
丙
①
神经系统
脑
脑神经
②
血液
血浆
血细胞
③
反射弧
感受器
效应器
④
染色体
DNA
基因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6. 下列对生物不同生理活动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 如图表示某人进餐前后血糖含量的变化,CD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B. 如图表示将狗和响尾蛇从5℃移至25℃的环境中耗氧量的变化,E代表响尾蛇
C. 如图表示绿豆种子萌发成幼苗过程中质量变化的曲线,甲是有机物质量的变化
D. 如图表示存放水果时氧气浓度与释放二氧化碳量的关系,H点时保存效果最佳
17. 下列四组概念图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18. 稻飞虱是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某地自1991年开始,使用杀虫剂吡虫啉防治稻飞虱,效果非常好。随着吡虫啉的大量使用,2002年监测到该地区稻飞虱对吡虫啉具有低水平抗性,2005年达到极高水平抗性。下图①~④表示在一段时间内抗药性不同的稻飞虱的数量变化(注:黑色个体表示抗药性强,白色个体表示抗药性弱)。随着吡虫啉的使用,下列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不同的个体数量变化的排序最合理的是( )
A. ②→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①
B. ③→喷洒杀虫剂④→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①
C. ②→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③→喷洒杀虫剂④
D. ③→喷洒杀虫剂①→一段时间后②→喷洒杀虫剂④
19.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优美的旋律让人们对美丽的大草原十分向往。图一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二表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其中A、B、C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①②③④代表生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一要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需要添加图二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
B. 若该草原生态系统遭到污染,图一中有毒物质积累最多的是鹰
C. 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图二中②过程开始的
D. 物质和能量在图二中的A、B、C之间循环流动
20. 2019年被誉为“长江淡水鱼之王“的长江白鲟宣告灭绝,有关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的实质是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 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C. 为丰富我国的动植物资源,应大力引进一些外来物种
D. 将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到动、植物园是保护濒危物种最有效的措施
21. 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小麦的种子和幼苗开展了一系列探究活动。请回答:
(1)图一表示用小麦种子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如果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则乙瓶和丁瓶内的现象分别是 ______ 。
(2)图二中的①②③表示小麦幼苗的某些生理过程。先将小麦幼苗放在黑暗处一昼夜,通过 ______ (填反应式)耗尽叶片中原有的淀粉。
(3)兴趣小组在密闭温室种植小麦幼苗并绘制了如图三、图四所示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关曲线。0~24时内,有机物积累最多、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分别是 ______ 时左右。图四表示在白天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夜间温度下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由此可见,增加小麦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 。
(4)图三中的6~18时,图甲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 ______ (填字母)表示的生理作用。从图三可以判断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是否积累,理由是 ______ 。
(5)当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时,番茄产量都不理想。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 ______ (选填“m1”“m2”“m3”或“m4”)时,有机物积累得最多。
(6)生物兴趣小组实验过程中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 ______ 移动。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切断叶片甲中A与B之间的主叶脉。一段时间后取下叶片甲,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结果A不变蓝B变蓝。根据实验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
22. 2019年9月,中国女排在世界杯比赛中勇夺冠军,女排姑娘们的努力拼搏振奋人心。小乐同学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观看了比赛。如图是神经系统与其所调节的部分器官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小乐同学的视觉形成部位在[ ______ ] ______ 。中场休息时,在他由近及远的远眺过程中,结构①发生的变化是 ______ ,这是预防近视的有效措施。
(2)他晚上观看比赛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黑暗。片刻后才逐渐看见周围的物体,这种变化与[ ______ ] ______ 有关。
(3)他起身时膝盖碰了一下,感觉到膝盖有些疼,此传导的过程是 ______ (填数字和箭头)。
(4)看到女排最终夺冠场面时,他激动地热血沸腾,呼吸加快,血压升高,这是人体 ______ 共同作用的结果。
23. 在缤彩纷呈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似乎显得过于数小与沉寂。然而,它们在食品制作方面却作用非凡。某兴趣小组查阅资料得知:葡萄的果皮上含有多种微生物。下面是他们制作葡萄酒和葡萄醋的实验流程图1。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 ______ 。
(2)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控制在18~25℃,原因是 ______ 。
(3)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为了促进醋酸菌的发酵,可向发酵液中持续通入 ______ 。与制酒用到的微生物相比,醋酸菌的结构特点是 ______ 。
(4)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现有如图2所示的两种发酵方法。
方法一:每天都对发酵罐中的原料进行翻动,使其充分接触氧气,发酵30天。
方法二:将发酵罐中的原料分为A、B两层,每天只翻动A层,发酵15天之后,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A、B层颠倒,每天只翻动B层,再发酵15天。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选择的发酵方法和理由分别是 ______ 。
24. 白化病是人类常见的一种遗传病。如图是一个家族关于白化病的遗传情况(假设显性基因用D表示,隐性基因用d表示。不考虑突变),图中1~10表示该家族部分成员代号,请据图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中相关家族成员的患病情况,可以推断:人类白化病是一种 ______ (填“显性”或“隐性”)遗传病。
(2)从理论上推算8号成员携带患病基因的几率是 ______ (用分数表示)。
(3)图中5号成员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Y,其中X染色体来自第一代中的 ______ (填代号)号成员。
(4)图中第三代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 ______ (用分数表示)。
(5)基因在亲子代之间传递的“桥梁“是 ______ 。
25. 草原生态系统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其营养成分简单,极易遭到破坏。为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并建立了相关的自然保护区,还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一系列措施,许多遭到破坏的草原生态系统逐渐得到恢复。图一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关系图,图二为图一中某条捕食食物链各环节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请据图回答:
(1)图一中,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需要增加的组成成分是 ______ ,该生态系统共有 ______ 条捕食食物链。
(2)请写出图一中与图二相对应的捕食食物链: ______ 。
(3)若该草原生态系统被有毒物质污染,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则在图一中 ______ 体内积累得最多。
(4)图二中,由于某种原因,丙的数量明显减少,其他生物的数量也会明显变化。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影响并不明显,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 能力。
(5)“建立相关的自然保护区“是为了保护 ______ 的多样性。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解:A、显微镜下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反,视野④中,物像在视野的左下方,应向左下方移动装片,才能看到视野②,A错误。
B、①是高倍镜下较暗的物像,应使用反光镜的凹面镜或选择遮光器的大光圈,使视野变得明亮,B错误。
C、显微镜的使用要求先对光,再用低倍镜观察,然后把需要重点观察的部分,将其调至视野的正中央,再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图中,①高倍镜下较暗的物像、②低倍镜下视野中央的物像、③对光后的白亮视野、④偏视野左下方的低倍镜物像、⑤高倍镜下清晰的像,故其正确顺序为:③④②①⑤,C正确。
D、由②到⑤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转动转换器、调节细准焦螺旋、但不需要重新对光,只需要增大视野亮度即可,D错误。
故选:C。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1、取镜和安放
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②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①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注意,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②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观察画图。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视野。
3、观察
①安装装片:把所要观察的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
②调焦: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直到物镜接近载玻片。这时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找到物像,物像不清晰,再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更加清晰。最后整理实验台。
熟练掌握显微镜的操作使用方法。
2.【答案】B
【解析】解:A、甲→乙的过程中,细胞数目增多,分裂后每个细胞的细胞核内染色体数目不变,A错误;
B、丙是构成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①是上皮组织,B正确;
C、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C错误;
D、多细胞生物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周围的细胞相互联系的。细胞各种结构是分工协作的,生物体内各器官(系统)也是分工协作,D错误。
故选:B。
由图可知:甲乙表示细胞,丙表示组织,丁表示器官,戊表示系统。
只要熟练掌握了人体的结构层次及构成,了解遗传物质在细胞分裂时的变化,结合题意,即可解答。
3.【答案】D
【解析】解:A、图中①②属于被子植物,又叫绿色开花植物,被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形成果实,⑤裸子植物的种子外面无果皮包被着,裸露,不能形成果实。所以图中①②具有而⑤不具有的器官是花和果实。A正确。
B、植物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依次是: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所以上述五种植物按照结构上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是:④→⑥→③→⑤→①→②。B正确。
C、①向日葵是双子叶植物,有两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②玉米是单子叶植物,有一片子叶,其储存营养的结构是胚乳。C正确。
D、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无根和输导组织,导致吸水能力,保水能力较差,其次苔藓植物的生殖离不开水。因此,导致苔藓植物植株矮小,多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故说法不全面,D错误。
故选:D。
植物根据是否依靠种子繁殖后代,可以分为种子植物和孢子植物,图中①向日葵、②玉米、③肾蕨、④紫菜、⑤银杏、⑥葫芦藓,据此分析解答。
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灵活作答。
4.【答案】A
【解析】解:A、①病毒可以寄生在②细菌内,这种病毒叫做细菌病毒也叫噬菌体。A正确;
B、②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错误;
C、形成芽孢是细菌具有的特征,芽孢不是生殖细胞,是细菌的休眠体。③酵母菌可以形成芽体进行生殖。C错误;
D、①病毒是寄生,不能扮演分解者。D错误。
故选:A。
图①病毒、②细菌、③酵母菌、④青霉、⑤蘑菇。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特征。
5.【答案】D
【解析】解:A、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面、②关节囊和③关节腔三部分,关节面由①关节头和④关节窝组成,A错误;
B、关节周围由②关节囊包裹着,关节囊内外有韧带,增加关节的牢固性,B错误;
C、伸肘时,b肱三头肌收缩,a肱二头肌舒张,C错误;
D、一块完整的骨:骨膜属于结缔组织,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也就有了神经组织等,可见一块骨是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一个器官,D正确。
故选:D。
图中①关节头,②关节囊,③关节腔,④关节窝,⑤关节软骨;a肱二头肌,b肱三头肌,c骨,
在运动中,神经系统起调节作用,骨起杠杆的作用,关节起支点作用(也有说枢纽作用),骨骼肌起动力作用。
6.【答案】D
【解析】解:A、图一中,②→①状态转变时,膈肌顶端上升,是膈肌舒张。A错误。
B、图一中,①→②状态转变时,膈肌收缩,膈的顶端下降,胸廓体积增大,肺内气压减小,是吸气过程,对应图二曲线de段。B错误。
C、图二中,吸气结束的瞬间,肺内压和外界大气压相等,所以曲线ab段表示吸气过程。C错误。
D、图三中,20内完成9次呼吸,所以1分钟内完成27次呼吸。D正确。
故选:D。
1、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2、图二中,bd段肺内气压高于大气压是呼气过程,ab、de段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是吸气过程。
理解掌握呼吸运动的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肺泡中的氧气向肺毛细血管中扩散,因而流出的血液氧气含量增多,A正确;
B、血液流经肾小球后,由于通过肾小球过滤出去一部分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形成了原尿,导致血液中的血浆减少,因此每毫升血液中的红细胞含量增加,B正确;
C、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球重吸收作用,一部分尿素随尿液排出,血液中尿素含量减少,C错误;
D、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当血液流经小肠时,消化道中的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甘油和脂肪酸会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血液中葡萄糖等养料的含量增高,D正确。
故选:C。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该物质的成分增加。据此分析解答。
该题考查了血液流经人体内某一结构后其成分的变化。
8.【答案】C
【解析】解:在手背静脉注射输入药液以后,药液从手臂静脉到达肺部所经过的循环途径是:先体循环,再肺循环,药物随血液流经的途径是:注射部位→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依据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可知:药液到达肺部所经过的途径是丙→甲→乙→丁,C正确。
故选:C。
按照血液流的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可知,甲图是从心脏流出的的血管,是动脉;乙图是血流从主干向分支的血管,是动脉;丙图是血流从分支向主干的血管,是静脉;丁图红细胞单行通过是毛细血管。
此题考查了血液循环的途径及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特点及正确的判断。
9.【答案】D
【解析】解:A、当血液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若b代表肺,则曲线X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A正确。
B、若b代表肾脏,经过肾小球和肾小囊骨壁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中的尿素含量减少,即曲线X表示尿素含量的变化,B正确。
C、若b代表小肠,由于在小肠内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饭后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加,则曲线Y可以表示饭后葡萄糖含量的变化,C正确。
D、若b代表眼球,眼球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会增多,氧气含量减少,因此若曲线b代表眼球,则曲线X表示氧气含量变化,曲线Y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D错误。
故选:D。
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方向是:动脉→毛细血管→静脉;血液在流经某一器官的毛细血管时,与该器官的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因此血液从该器官流出后,血液的成分会发生变化。一般情况下,根据图示中的血流方向可以判定:a段是动脉,b是毛细血管,c是静脉。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10.【答案】A
【解析】解:A、图一是人体在呼吸时肺内气体容量变化曲线,c点表示吸气终了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气压,A正确;
B、血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如果图二曲线代表氧气的变化,图中显示血液流经bc段血管时氧气减少,因此血管bc段表示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B错误;
C、当空气中的氧气进入肺泡时,肺泡内的氧气比血液中的多,故氧气由肺泡进入血液;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比肺泡中的多,故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肺泡.若图二的曲线代表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图中显示血液流经bc段血管时二氧化碳减少,因此血管bc段可表示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C错误;
D、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代谢,促进糖原的合成,加速血糖分解,降低血糖浓度,可见引起图三cd段下降的原因是胰岛素调节糖代谢,D错误。
故选:A。
(1)呼吸运动是指人体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的运动,包括吸气过程和呼气过程,呼吸运动主要与肋间肌和膈肌的运动有关。
(2)呼吸全过程如图:
(3)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元,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胰岛素的作用,血液循环的途径,呼吸的过程,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过程,结合图形,即可解答。
11.【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球、耳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作用,解题的关键是熟悉视觉的形成过程,眼球、耳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作用。
图中1虹膜、2瞳孔、3角膜、4晶状体、5巩膜、6脉络膜、7视网膜;8鼓膜、9半规管、10耳蜗、11咽鼓管。
【解答】
A、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2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4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7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A错误;
B、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4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B正确;
C、结构9半规管能够探测头部运动的方向,对维持人体平衡也起重要作用,C正确;
D、10耳蜗中有听觉感受器,感受振动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D正确。
故选:A。
12.【答案】C
【解析】解:A、图一是水稻果实,果实是由图三中的③子房发育来的,我们吃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于图一中的②胚乳,A正确。
B、种子萌发时,图一中的④胚芽发育成图二中①叶和②茎,B正确。
C、幼苗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和无机盐,主要依靠图四根尖的①成熟区来吸收,C错误。
D、水稻的种子由卫星搭载到太空后培育出了更优良的新品种,主要原因是宇宙射线使基因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D正确。
故选:C。
图一中①果皮和种皮,②胚乳,③子叶,④胚芽,⑤胚轴,⑥胚根。
图二中①叶,②茎。
图三中①花药,②花丝,③子房。
图四中①成熟区,②伸长区,③分生区,④根冠。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的结构、
13.【答案】C
【解析】解:A、观察A的发育过程,幼体和成体差别不大;B、C的发育过程,可以看出它们的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但是它们都是变态发育,A错误。
B、图中有蜕皮现象的是昆虫AB,B错误。
C、图ABCDE都属于有性生殖,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C正确。
D、图D中胎儿和母体交换的场所是①胎盘,D错误。
故选:C。
(1)生物的生殖方式分为卵生和胎生,受精方式分为体内受精和体外受精。
(2)图中的A为昆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B为昆虫的完全变态发育过程,C为青蛙的变态发育过程,D为鸟卵的结构,E为胚胎的发育,F作物的嫁接;图D中的a为胚盘、b为卵壳、c卵壳膜、d为卵白、e为卵黄;图E中①胎盘、②脐带、③胎儿。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动植物以及人的生殖和发育。
14.【答案】C
【解析】解:A、该图是特异性免疫过程,细胞甲为淋巴细胞,A正确;
B、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抗原,B正确;
C、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但注射的疫苗属于抗原,而不是抗体,C错误;
D、细胞乙为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都能发挥作用,D正确。
故选:C。
图中:甲是淋巴细胞、乙是吞噬细胞。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抗原、抗体的概念以及特异性免疫的过程。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事物之间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清图示甲乙丙之间的关系应为:甲包含乙,乙包含丙,丙的范围最小,甲的范围最大,审题时要注意。
【解答】
A、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属于周围神经系统,A错误;
B、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浆和血细胞是并列关系,B错误;
C、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感受器和效应器是并列关系,C错误;
D、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D正确。
故选D。
16.【答案】C
【解析】解:A、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利用和转化等,如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如图,人在饭后,刚获得了糖类等营养物质,因此血糖含量升高(C~D),这时人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增加,来调节糖的代谢,促进血糖合成糖原,加速血糖的分解,从而降低血糖的浓度,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A正确;
B、动物的呼吸作用利用氧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用公式表示为: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释放的能量有两个应用:维持动物体的各项生理活动;维持体温。响尾蛇是变温动物,从5℃的环境中移到25℃的环境中,响尾蛇的体温升高,新陈代谢升高,耗氧量增加,如图中的E曲线;而狗是恒温动物,把它从5度的室温移至25度的环境中,体温是不变的,呼吸作用要减弱,因此耗氧量会减小,如图中的F曲线,B正确;
C、由于大豆幼苗还没长出叶前,植株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制造有机物,因此有机物是减少的,即干重下降,呼吸作用消耗了大量有机物,如图乙,C错误;
D、水果在呼吸作用过程中要释放二氧化碳,从图示中可以看出,当氧气浓度在H点时,水果释放的二氧化碳最少,即此时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因此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在H点时最好,D正确。
故选:C。
(1)人体内有许多腺体,其中有些腺体没有导管,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这类腺体叫做内分泌腺。内分泌腺分泌的对身体由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叫做激素,不同的激素在分泌异常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
(2)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体表被毛或羽毛,有保温作用,体内具有良好的产热和散热的结构,为恒温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和无脊椎动物属于变温动物。
(3)绿色植物在光下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又能进行呼吸作用,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相反的两个生理过程。
(4)贮藏过程中的水果仍然具有生命力,在贮藏过程中要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使水果的品质变差;因此水果在贮藏过程中要尽量抑制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解题的关键是知道胰岛素的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影响生物呼吸作用的因素,结合图形,即可解答。
17.【答案】D
【解析】解:A、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染色体包括DNA和蛋白质,DNA是生物的主要遗传物质,一条DNA上有许许多多的基因,一个基因只是DNA上的一个片段。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又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确。
C、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正确。
D、生物分类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是生物的七个分类单位,其中界是最大的分类单位,往下依次减小,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错误。
故选:D。
本题包括的知识点有:生物的分类及分类单位、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组成和血液的组成等知识。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正确理解图中概念的逻辑关系。
18.【答案】A
【解析】解:害虫抗药性形成的过程:使用农药时把一部分抗药性弱的害虫杀死,害虫群体密度减少;一段时间药效过后,害虫大量繁殖,害虫群体密度增加;再使用农药又把一部分抗药性弱害虫杀死,剩余的是大都是抗药性强的害虫。分析图一到图四,随着吡虫啉的使用,对稻飞虱群体中抗药性个体数量变化最合理的排序是②→喷洒吡虫啉④→一段时间后③→再次喷洒吡虫啉①,抗药性的个体由少到多,可见A符合题意。
故选:A。
达尔文人为: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
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了抗药性害虫产生的原因。
19.【答案】D
【解析】解:A、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分解者(图二中的C)和非生物部分。A正确。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会沿食物链不断积累,因此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其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会最多;在该生态系统中鹰所处的营养级别最高,其体内有毒物质含量会最高,B正确。
C、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因此,能量流动的起点是从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开始的,即图二中的②光合作用。C正确。
D、能量单向流动,物质是周而复始循环的,D错误。
故选:D。
(1)在生态系统中,有害物质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其浓度随着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这种现象叫生物富集。
(2)物质、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3)图二表示了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A代表生产者--植物,B代表消费者--动物,C代表分解者--腐生细菌和真菌,②表示光合作用、①③④表示呼吸作用,解答即可。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20.【答案】B
【解析】解:A、基因决定生物的性状。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A错误;
B、生物的栖息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保护了生物的栖息环境,即保护了环境中的生物,因此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B正确;
C、引进外来物种,一般不引进它的天敌,因此外来物种会大量繁殖,进而影响其它生物的生存,反而会破坏生物的多样性,C错误;
D、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指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又叫就地保护,D错误。
故选:B。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
(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熟记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和保护措施是解答的关键。
21.【答案】乙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18、6 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A、B、C 若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的低,则说明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有积累;否则,则没有积累 m2 左 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解析】解:(1)空气在进入乙瓶之前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净,故应在乙瓶之前加甲装置,甲瓶装置的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乙瓶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因为没有二氧化碳。丁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萌发的种子进行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2)为排除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常采取的方法是将该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这样可以将叶片内原有的淀粉通过呼吸作用运走耗尽,呼吸作用反应式为: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根据图示可知:在0-6时,夜间无光,植物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不断释放二氧化碳,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升高;而6-18时为白天,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断消耗二氧化碳,也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但光合作用的强度大于呼吸作用的强度,所以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降低;从18-24时为黑夜时间,与0-6时的情况一样,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因此由图看出,从0时到6时,从18时到24时,温室内二氧化碳含量都在升高,对这一变化解释正确的是这两个时间段的植物基本上在进行呼吸作用。早上6点到傍晚18点,植物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消耗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所以18点有机物积累最多,氧气浓度最低的时间6时。
据图可见:当温度为30℃,二氧化碳含量多;当温度为20℃,二氧化碳含量少。由此可见: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小麦的呼吸作用越强。所以要增加小麦产量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夜晚适当降温,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4)图甲中,呼吸作用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A表示呼吸作用;蒸腾作用释放水蒸气,因此B表示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因此C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必须在有光的条件下进行,图三中的6~18时,图甲中进行的生理活动是A、B、C表示的生理作用。从图三可以判断:若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的低,则说明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有积累;否则,则没有积累。
(5)合理密植,有利于农作物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植物积累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量-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量。分析图乙曲线可知,种植密度为m2时,有机物积累的最多。
(6)生物兴趣小组实验过程中关闭阀门,在黑暗处放置一段时间后,氢氧化钠溶液会吸收二氧化碳,装置内的气压减小,玻璃管中的红色小液滴会向左移动。将此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打开阀门并移除氢氧化钠溶液,AB的变量是水,所以一段时间后,甲叶片除去叶绿素后滴加碘液,A中由于缺少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因此滴加碘液不变蓝,B中有水分,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滴加碘液变蓝,说明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故答案为:
(1)乙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丁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有机物(贮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18、6;适当降低夜间温度
(4)A、B、C;若E点的二氧化碳浓度比A点的低,则说明该植物一天中有机物有积累;否则,则没有积累
(5)m2
(6)左;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1)图一表示用小麦种子探究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根据物质的性质以及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证明种子萌发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则空气在进入乙之前需要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除净。
(2)图二中,①吸收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因此表示呼吸作用;②释放水蒸气,表示蒸腾作用;③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表示光合作用。
(3)由图三、图四可知,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在一定的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据此解答。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特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关系以及正确识图。
22.【答案】④ 视网膜 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 ② 瞳孔 ⑬→⑩→⑨→⑦→⑥ 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
【解析】解:(1)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①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④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导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定时远眺是预防近视眼的有效措施,在这由近及远的过程中,物体离眼由近及远,因此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睫状肌由收缩变为舒张。
(2)晚上观看比赛时突然停电,瞬间眼前一片乌黑,什么都看不到。这时人体的②瞳孔会慢慢放大,使更多的光线进入眼内,然后才能看清物体。
(3)起身时膝盖碰了一下,感觉到膝盖有些疼神经冲动传导过程是⑬感受器→⑩传入神经→⑨神经中枢→⑦上行神经纤维→⑥大脑皮层。
(4)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神经系统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有力,以应对紧张情况。这些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是由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协调配合完成的。
故答案为:(1)④视网膜;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
(2)②瞳孔;
(3)⑬→⑩→⑨→⑦→⑥;
(4)神经系统调节和激素调节
图中的①晶状体、②瞳孔、③角膜、④视网膜、⑤视神经、⑥大脑皮层、⑦上行神经纤维、⑧下行神经纤维、⑨灰质、⑩传入神经、⑪传出神经、⑫效应器、⑬感受器。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视觉的形成过程、反射弧以及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有关内容。
23.【答案】酵母菌 18~25℃酵母菌的繁殖能力最强 空气(或氧气)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方法二;乳酸菌的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
【解析】解:(1)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在酒精发酵阶段,发挥作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
(2)酒精发酵是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如酵母菌)分解葡萄糖等有机物,产生酒精、二氧化碳等,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控制在 18~25℃,原因是 18~25℃酵母菌的繁殖能力最强。
(3)在醋酸发酵阶段,可向葡萄酒中加入醋酸菌。醋酸菌只有当氧气充足时,才能进行旺盛的生理活动。为了促进醋酸菌的发酵,可向发酵液中持续通入空气(或氧气)。制酒用到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有真正的细胞核;醋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在醋酸发酵阶段如果能产生一定量的乳酸,会使葡萄醋的口味更佳。而乳酸菌的生长、繁殖需无氧条件,因此为了获得乳酸风味的葡萄醋,他们应选择方法二的发酵方法,理由是乳酸发酵即为乳酸菌无氧呼吸,分解有机物产生乳酸的过程。
故答案为:
(1)酵母菌。
(2)18~25℃酵母菌的繁殖能力最强。
(3)空气(或氧气);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4)方法二;乳酸菌的发酵需要在无氧的条件下。
发酵技术是指利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运用一些技术手段控制发酵过程,大规模的生产发酵产品的技术。
熟记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真菌在现实中的应用。
24.【答案】隐性 23 1 18 生殖细胞(或精子与卵细胞)
【解析】解:(1)根据遗传图解可知,第二代3、4均是正常,而第三代7出现了白化,或者根据第二代5、6均是正常,而第三代10出现了白化,表明人类白化是由隐性基因控制的。
(2)8号成员不患病,则基因组成为DD或Dd,根据遗传图解子代正常个体中DD为13,子代正常个体中Dd为23,即理论上推算8号成员携带患病基因(d)的几率是23。
遗传图为:
(3)男女体细胞中都有23对染色体,有22对染色体的形态、大小男女的基本相同,称为常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染色体在形态、大小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决定有关,称为性染色体。5号成员是肤色正常的男性,性染色体组成为XY,从下图可知,父亲只能提供Y染色体,母亲提供X染色体,其中X染色体来自于第一代中的1号成员。
(4)人的性别遗传过程如图:
从人类的性别决定过程可知,后代生男生女的可能性都为12。结合(2)中的遗传图解,第三代患白化病的可能性为14,则上图中第三代患病男孩的可能性为12×14=18。
(5)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基因传递给了子代,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生殖细胞(或精子与卵细胞)就是基因在亲子代间传递的“桥梁”。
故答案为:(1)隐性;
(2)23;
(3)1;
(4)18;
(5)生殖细胞(或精子与卵细胞)。
(1)生物的性状由基因控制,基因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细胞内控制某种性状的一对基因都是显性或一个是显性、一个是隐性时,生物体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当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都是隐性时,隐性基因控制的性状才会表现出来。显性基因用大写字母表示,隐性基因用小写字母表示。
(2)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过程中,子代个体中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性状,新出现的性状一定是隐性性状,亲代的基因组成是杂合体。
(3)人的体细胞内的23对染色体,有一对染色体与人的性别有关,叫做性染色体;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女性的性染色体是XX。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相对性状、变异的概念、基因的显性与隐性以及与性状之间的关系。
25.【答案】非生物成分 3 草→鼠→蛇→鹰 鹰 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生物)
【解析】解:(1)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一中只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因此要表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应包括非生物部分。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图一中,包含的食物链有:草→鼠→鹰,草→兔→鹰,草→鼠→蛇→鹰。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图二为图一中某条捕食食物链各环节生物所构成的能量金字塔,图二的生物构成的食物链为甲→乙→丙→丁,图一中与图二相对应的捕食食物链:草→鼠→蛇→鹰。
(3)由于农药在生物体内不易被分解和排出,随着食物链逐级积累.营养级越高,体内有害物质越多。鹰的营养级别最高,因此体内农药含量最高的生物是鹰。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图二中,由于某种原因,丙的数量明显减少,则丁因缺少食物而减少,丙以乙为食,丙因缺少天敌而增多,甲因丙的增多而减少,所以图二中丙的数量明显减少,则丁、甲的数量也会明显减少。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这种影响并不明显,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5)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加以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故答案为:
(1)非生物成分;3
(2)草→鼠→蛇→鹰
(3)鹰
(4)自我调节
(5)生态系统(生物)
(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2)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3)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4)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熟练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及食物链的书写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等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三模生物试题,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中考二模生物试题,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