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Ⅱ 真题研练课件PPT
展开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源,它反映了命题者对考试内容的深思熟虑,对设问和答案的准确拿捏,对考生水平的客观评价。与其大量做题,不如抽时间研练、研究这些真题。通过对真题的训练,在做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体会,可以理解命题专家的思路,知道他们是如何设置陷阱的,效果绝对立竿见影。同时,做高考题能提前感受高考氛围,提高应试实战经验,无论是对考试时间的把握、解题方法的灵活应用,还是解答过程的规范性,都可以在做真题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为真正的高考奠定基础。因此,真题是最好的检验题目,做真题更是检验水平的绝佳机会。
纵览上面三年考情,我的复习启示:(1)选诗特点①体裁:以律诗为主,偶有古体诗。②题材:范围较大,有题画诗、干谒诗、田园诗等,但更偏爱即事(景)抒情诗;选材关注家国情怀。③时代:几乎全为唐宋时期诗歌。④作家:主要以名家的非名篇为主,兼及非名家的名篇。
(2)复习启示应以唐宋近体诗为主。复习唐诗,要以李杜为中心,辐射到边塞诗、山水田园诗、题画诗、干谒诗等题材类型;复习宋词,要以苏轼、陆游为中心,辐射到婉约、豪放的名家名篇或常家名篇。不宜读、练太长太难太偏的诗作。
1.(2020·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①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②。因吟郢岸百亩蕙③,欲采商崖三秀芝④。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但医沈约重瞳健⑤,不怕江花不满枝。
注 ①袭美,即陆龟蒙的好友皮日休。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指教书。裁诗:作诗。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④商崖:这里泛指山崖。⑤沈约,南朝诗人,史载其眼中有两个瞳孔。这里以沈约代指皮日休。
鉴赏 诗歌首句表达了诗人因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欣赏春色而深感遗憾。第二句则写自己一直在教书育人,没有和人一起赋诗。言外之意,因为你不在,所以我只能教书而不想写诗,要写诗也得和你一起啊。第三句借用《楚辞》之句,写自己正好趁此机会培育优秀学子。言外之意,其实我也并未闲着,我正在努力地教书,培育人才。第四句借用“伯夷和叔齐采薇”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生活朴素,却清高坚贞自守。言外之意,希望好友不用担心自己,即使吃着野菜,我也坚定不移。第五句写自己如野鹤一般,不受约束。言外之意,自己现在没有在官场,也并不会期待投身官场。第六句写诗人虽然吃着朴素的饭菜,但心安理得,非常惬意。言外之意是,虽然贫穷,生活朴素,有才难现,但我内
心宽阔,没有束缚。第七句,诗人期待友人的眼疾能尽快好起来。言外之意,我很担心你,希望你一定要战胜病患。第八句写诗人对未来的美好展望,用“不怕”二字表达对好友的信心。言外之意,你要快快好起来,我们再相约痛饮,看江花满枝,看后生成才,我们还有好多美好的事情没有完成呢。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写作此诗之时,皮日休正患病居家,闭门谢客,与外界不通音讯。B.由于友人患病,原有的约会被暂时搁置,作者游春的诗篇也未能写出。C.作者虽然身在书斋从事教学,但心中盼望能走进自然,领略美好春光。D.尾联使用了关于沈约的典故,可以由此推测皮日休所患的疾病是目疾。
解析 “与外界不通音讯”错。标题中“奉和”指作诗词与别人相唱和,“见寄”指“寄给我”。皮日休先写诗给作者,并没有与外界不通音讯。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答案 ①表达了不能与友人相聚,一起赋诗饮酒、饱览春色的遗憾;②宽慰友人,表达对友人能够战胜病患的信心和对以后美好生活的展望。(第①点2分;第②点4分,“和”字前后各2分)
解析 把握诗歌的情感,一方面可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分析,另一方面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首联“失”“未”二字,表达“遗憾”之情。尾联“但医”“不怕”,表达“宽慰”“信心”“展望”之感。另外,中间两联别有怀抱:①“郢岸”“商崖”之典,表达了尽心尽力培育人才的愿望;②“鹤笼”“僧饭”之喻,表达了甘于清贫隐逸生活的情怀;③同时,这两联也富有象征意味,表达了诗人对高洁情操的追求。陆龟蒙身处晚唐乱世,举进士不第,隐居松江甫里,自号“天随子”“江湖散人”,在诗中表达这样一些思想情感是可以理解的。
2.(2019·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题许道宁画[注]陈与义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注 许道宁:北宋画家。
鉴赏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起笔两句,使画中山水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尤妙在以“满眼”强调水之浩浩荡荡,用“何郡”的疑问把对画技的赞叹隐在其中。起笔十字,独造其妙,意境全出。三、四句“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承接上两句意脉,作一小结:万里的山水,万里的意境,竟被画家凝固在尺幅画间。仍将掩饰不住的赞叹溢于诗表。不同的是,前之赞叹是对山水而发,此之赞叹是对画的意境而发。及至五、六句“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其物与心之互相感发的关系,至此已脱颖而出。末两句作一种总结式的感叹,“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颇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风,同时也是对深一层意境之引发。全诗到此戛然而止,只觉余韵袅袅,又都在不言之中,真所谓“尽而不尽”。
全诗写景兼抒情,通篇未用一典,却于简淡中见新奇。古人认为“天下事有意为之,辄不能尽妙,而文章尤然,文章之间,诗尤然”,简斋(陈与义号)此诗,可证此论。全诗自然至极,淡泊至极。然而这淡泊却是“豪华落尽见真淳”之淡,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之淡。绝非索然寡味,深远就寓在这淡泊之中。无限的绚烂,也融于淡泊之中,真乃淡而有致,淡而有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解析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错,“一窗间”是指画的尺寸如窗一般大小,意指画的尺幅小,反衬出了前句中的“万里意”,说明了画作技艺的高超。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的画作里。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有什么样的评价?(6分)
答案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第一问3分,意思表达到即可;第二问3分,每句1分)
解析 尾联“此有中佳句,吟断不相关”,这里的“此”指的是许道宁的画作,“佳句”则指诗人陈与义创作的诗歌。陶渊明《饮酒》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句式与此类似。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后半句内容与此相似。第一问:尾联说,“这幅画里隐藏着妙不可言的诗句,可是愚笨的我吟来吟去,绞尽脑汁都看不出江水、郡山、众木和孤云有什么关联”。陈与义谦逊地表示,画面之美富有诗意,惹人遐思,只是自己能力有限,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更吟咏不尽画中包含的丰富意蕴。
联系到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爱国诗人,则家国沦丧在即的悲苦也必定弥漫在画面之中,诗人不是看不出画面中“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的悲凉意境,只是诗人不忍道也道不尽罢了;但诗人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却在画面中得以充分体现,所以只能怪自己不能道尽画面深意,是自己本领不济,而与画作无关了。诗人九曲回肠,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的悲苦,不尽之意尽在言外。第二问:这一问意在探究诗人对画作的评价。许道宁能够在画面之中寄寓诗人想要表达而又不忍道也道不尽的情感,可见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玩味不已。
1.(2020·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读 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犹承误①,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所传非粹美②,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 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鉴赏 这首诗直言不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历史观。诗人针对当时俗儒歪曲历史事实的现象进行抨击,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战斗精神。诗的开头四句说,自古以来一个人的功名是经过一番艰难才得到的,却不知谁能如实记载他们的事迹。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说清的,即便是在当时也是非难辨,在遥远的后世就更是如此了。后四句说有人把古人流传下来的糟粕当作精华,而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即便是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出人的精神。因而史书不过是故纸堆而已,并不能真正表达出历代高贤的品格。王安石不只是替古人感慨,也是为自己担忧,他已经预感到那些守旧势力不可能轻易放过自己,后世强泼向他的污水肯定不会少。他提醒人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正史”对他的评价,应当透过层层迷雾追寻历史的真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解析 “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曲解文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为一生的行事(事迹)最终交给何人评说。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答案 第一问: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真实之间存在差异。第二问: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第一问2分;第二问4分,其中第1句2分,后半部分2分)
解析 第一问是理解性阅读,答案实难唯一。本诗题目是“读史”,从史书的角度归纳可以与本诗一致:史书所记历代高贤生平,并非全部真实准确,常常有谬误。第二问属发散性阅读,可以从今天读书者的角度说,如何来读书(如本答案);可以从诗人的角度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历史高贤与建功立业者;也可以从今天读诗人的角度来说,如何准确理解与评价王安石写诗的动机目的;还可以从国家体制与评价体系的角度谈,如何在今天建立公信可靠的史志体系。
2.(2019·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投长沙裴侍郎杜荀鹤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注 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鉴赏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样的诗歌在古代其实也算比较普遍,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的《望海潮》等等。这首自荐诗,既言辞恳切,不狂傲;又不卑不亢,没有谄媚之态。既表达了对裴侍郎的崇敬之情,又树立了自己道品高洁、志向高远的形象。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是说自己虽然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下,但心中长存儒家思想;自己不去拜谒权贵之门,只向儒门进取。
“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表明诗人只想通过自己的真才实学以科举之途进身,不愿去奔走朝中的权贵之门以求得入朝做官。说得很委婉、隐晦。明面上说自己此次来不是跑官求官的,只希望你能读读我的书卷。但是听的人自然心知肚明。诗人巧妙、隐晦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没有阿谀奉承的谄媚之态,保持了人格尊严。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诗人用雨中垂钓的钓鱼翁、夜风中飞翔的鸿雁,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自己抱有鸿鹄之志,是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结构上也缓和了前面直陈式的叙述,使诗歌变得婉转从容。这一联和诗中其他三联不同,正是有了这一联,全诗才具备了诗的气质。
尾联,“男子受恩须有地”,表明自己的气节,说大丈夫是凭自己的才华受恩的,意指自己是有才华才学之士。“平生不受等闲恩”,是说自己不接受等闲之辈的施舍恩惠,既有孤高感,又吹捧了拜谒的对象不是等闲之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表示,虽然自己的社会地位低下,但对儒家思想的信奉坚定不移。B.“朱门”“孔门”分别代指世俗的权势与精神的归依,形成鲜明的对比。C.诗人希望自己能凭借真才实学通过正常渠道进身,而不愿去寻找捷径。D.诗人表达了自己对待恩惠的态度,不随便接受别人的恩惠,受恩必报。
解析 将末句“平生不受等闲恩”错误解说成“受恩必报”。
(2)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诗人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情感表达,3分;结构安排,3分)
解析 题干的指向性非常明显,第一个分句“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场景”,首先明确两个场景:渔乡垂钓,孤雁独飞。由第二个分句“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提供的信息可知,此联情感表达的方式不是直抒胸臆,应为间接抒情。那么,我们首先明确颈联是属于间接抒情的哪种抒情方式,且由前一分句可知其抒情与写景有关,联系旧知,与写景有关的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最后明确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都有哪些作用。此联以“垂纶雨”“渔乡思”“吹木风”“雁夜魂”等具体意象创设具体场景,渔乡垂钓,孤雁独飞,虽然江湖夜雨、风木悲号,不免凄清孤独,却也是自己所向往的,诗人若不能居庙堂之高,则处江湖之远,表达了诗人虽有求仕之心,但高洁耿介之情怀未能改变,彰显了诗人立身刚直、不卑不亢、高洁耿介的品格;这样写把诗人抽象的情怀形象化,使之具体可感。
从结构安排上看,颈联为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中的“转”,承接前两联的抒情节奏,首联、颔联表达了诗人的求仕之心,到本联转为过渡,承接了尾联表达接受恩惠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原则之意,这样笔调委婉,节奏舒缓,使整首诗显得委婉别致。
1.(2020·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苦 笋陆 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鉴赏 食粗茶淡饭之时,被藜藿占据的盘中,剥开的苦笋若退去襁褓肤白如玉的婴儿,让诗人眼前为之一亮。面对盘中白而有节的苦笋,诗人不禁想到了性情耿介之人,笋之节与生俱来,人之耿介又何尝不是?诗人定然读过黄庭坚的《苦笋赋》,自然而然地想到了耿介敢谏的魏征,魏征与苦笋确有诸多相似之处,二者品性相似,都正直清高:魏征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竹笋如同白玉般高洁的品格也是与生俱来的。经历相似,都备受磨难而后成才:魏征命运多舛,先后侍奉过多个主君,最终才受到唐太宗的赏识,成为国之栋梁;竹笋自小在林间长成,虽然历经风雨吹打,但是仍保持着坚韧的品格。价值相似,都各尽其功用:魏征辅佐君王,直言劝谏,奠定了唐朝盛世的基业;苦笋可做食材,被人食
用,长成后还能制作成各种竹器被人使用。将苦笋与魏征类比,既贴切自然,又相得益彰,既是对魏征刚直又充满智慧的才干的赞赏,也是对玉笋清淡苦涩的节操的赞扬。无论是苦笋还是魏征,都与诗人自己有着相似之处。这位“位卑未敢忘忧国”,至死还在告诫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诗人在官场也是耿介敢谏的,只是生逢南宋,报国无门罢了。同时苦竹还具有“苦节”等象征意蕴。对苦节的崇尚,让诗人发出了“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的感慨。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练。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把抱怨抛掷而去,努力修身,磨练自我,积极而为的陆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解析 “吩咐不要过多取食”曲解文意。“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每点3分)
解析 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还包含着象征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诗人先写眼见的苦笋洁白鲜嫩的外在特点,进而写苦笋的内在特点——“耿介”的本性和与生俱来的“苦节”,并表达赞美之情。诗人然后由此联想到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魏征,写魏征看似言行无礼实则“妩媚”。将物与人比照来看:外部特征上,苦笋的“苦”——味道不爽口,与魏征的“殊”——直言进谏的言行着实令人难以接受(言行无礼);内在特质上,苦笋虽苦却天生有“节”且性情“耿介”,魏征虽言行无礼却“妩媚”——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由此可见苦笋与魏征的相似之处。
2.(2019·全国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鉴赏 本诗富有民歌天然的神韵,题中的节选部分以写景为主,用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春光明媚,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诗的前六句,诗人在工整的构图上穿插活泼的动态描写:冈头花草崭齐、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以及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的农妇和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的农夫,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协调。接下来两句,诗人进一步通过听觉描写来展现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他们在劳作中一起唱起田中歌,既传达出一种朴素的人文美,也展示了自然生机与劳动场景的和谐统一。前六句的景物描写可看作是一种背景的铺叙,而这两句则通过歌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
解析 “蜿蜒起伏,时隐时现”错。根据第三句“田塍望如线”可知,田埂一眼望去笔直如线。
(2)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6分)
答案 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语言风格3分,《插田歌(节选)》的语言风格3分,必须要有语言风格方面的专业术语]
解析 该题设置不难,但做题的关键是熟悉《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它是初中教材的内容,也是高考指定的背诵篇目。是刘禹锡作的一首七律酬答诗。此诗首先紧承白居易赠诗末联“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命途多舛,另一方面高度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说自己贬谪于巴山楚水荒凉之地,算来也有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极显朋友间情感的真挚。接着,诗人运用典故发出感慨:世事变迁,人事全非,回归之后,生疏怅惘。紧接着以“沉舟”“病树”的比喻表达乐观: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皆春。
从白诗中翻出二句,劝慰白居易不必忧伤,然后笔锋一转,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放,不仅暗含哲理,而且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插田歌》节选部分以俚歌的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田园诗,主要描写优美的自然风光及愉悦的劳动场景,故可从田园诗的语言风格(朴实自然、清新质朴、通俗易懂)入手进行解读。首六句以清淡的色彩和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以及农妇农夫的衣着,色彩协调,具有浓郁的南方水乡气息。
接下来两句,以自己的听觉展现了农民劳动的热闹景象。全诗用白描手法,语言通俗,对话全用口语,朴素无华,生动有趣,传神地表现了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深得汉乐府民歌的真髓。注意语言风格的答题模式:概括、分析和情感。本次试题答案较为简单,个人觉得不仅要用专业术语进行概括,还应该举例分析,并且还要概括情感。
在前面认真研练真题的基础上探究命题特点:1.选择题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课件PPT: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研练真题,全国卷Ⅰ,让提举官暂缓新法,灵活应变善为政事,忠于职守宽严相济,赈济灾民疗治病民,心存仁爱善待百姓,挟坊活者,也属少有,雄视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Ⅱ 真题研练: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1 Ⅱ 真题研练,共12页。
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第2部分 专题10 Ⅱ 真题研练,共2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