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页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2页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3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试题)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共5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文言文阅读,古诗文阅读,阅读,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
    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1.(2022秋•龙华区期末)阅读文言文材料,回答问题
    ㅤㅤ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①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②人大姓文不识③,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ㅤㅤ注释:①引:引来,使出现。②邑:同乡。③文不识:人名。④大学:大学者,有学问的人。
    (1)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恰当的的解释。
    ①邻舍有烛而不逮    A.逮住 B.达到、及
    ②衡乃与其佣而不求偿   A.偿还 B.报酬 C.尝试 D.赔偿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
    (3)你还知道哪些(两个以上)勤奋读书的故事?结合生活说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呢?
       
    2.(2022秋•济宁期末)ㅤㅤ人有从①学者②,遇③不肯教,而云④:“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⑤渴⑥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⑦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注释:①从:跟随。②者:的人。③遇:董遇,人名。④云:说。⑤苦:苦恼。⑥渴:迫切地。⑦或:有的人。
    (1)理解加点字的意思。
    ①其义自见   
    ②苦渴无日   
    (2)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3)文章反映了关于学习的哪两个方面的道理?
    ①   
    ②   
    3.(2022秋•黄州区期末)文言文阅读
    翠鸟移巢
    ㅤㅤ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及生子,爱之,恐坠逐,稍下作巢。子长羽毛,复益爱之,又更下巢,而人遂得而取之矣。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点的字。
    ①恐坠:   
    ②又更下巢:   
    (2)翠鸟一开始在高处作巢的原因是:   。(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读了这个故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
    B.我们要懂得变通,要随着外界情况的变化而变化。
    C.母爱是伟大的,我们要懂得感恩。
    (4)《翠鸟移巢》是一个寓言故事,在生活中你发现有类似的现象吗?请举一个事例说明。
       
    4.(2022秋•离石区期末)古诗文阅读
    ㅤㅤ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皆:   
    迸:   
    (2)用“/”给下面的内容画出朗读的节奏。(标3处)
    光 持 石 击 瓮 破 之
    (3)学过本文后,你感受到司马光是一个    的孩子。
    5.(2022•灵宝市)阅读。
    ㅤㅤ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    有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    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
    (1)将文中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2)在横线里写出两个“为”的读音。
    (3)联系上下文的意思,猜一猜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诲:   
    至:   
    俱:   
    为:   
    6.(2022秋•英山县期末)古诗文阅读。
    ㅤㅤ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选自《风俗通义》)【注释】①抟(tuán):把东西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忙。
    (1)请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共两处)
    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2)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3)这个神话故事的名字是    。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
    到的神话人物是    。“力不暇供”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    。
    (4)在快乐读书吧里,你还读了哪些神话故事和神奇的人物?请完成下表。
    故事名称
    《大禹治水》
       
       
    神奇人物
    神奇人物
       
       
    7.(2023春•东莞市期中)古诗文阅读。
    ㅤㅤ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根据句子意思,下面的朗读停顿划分最恰当的是    
    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2)“兔走触株”中“走”的意思是    
    A.行走
    B.跑
    C.离开
    (3)文中的农夫为什么会被宋国人笑话?下列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农夫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B.农夫不耕田,变成了一个懒汉。
    C.农夫捡到一只兔子就不再耕田,希望天天都能捡到兔子。
    4“守株待兔”是一个来源于古代寓言的成语,像这样的成语,我还能写两个:   、   。
    8.(2022秋•沁阳市期末)阅读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B.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D.伯牙/破琴绝弦
    (2)锺子期是如何称赞伯牙的琴声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3)“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什么?从伯牙的做法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四字词语    、   。
    (5)伯牙的琴声还会像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描绘琴声的美妙吧。
    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9.(2022秋•泗阳县校级期末)阅读。
    古人的读书观
    ㅤㅤ【材料一】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宋]朱熹
    ㅤㅤ【材料二】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此日中流自在行。
    ——[宋]朱熹《观书有感》(其二)
    ㅤㅤ【材料三】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谈读书
    (1)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停顿,正确的是    
    A.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B.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C.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2)【材料一】朱熹在“三到”中强调了什么最重要?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阅读材料二,这首哲理诗让我们懂得了    
    A.只要水深了,船自然就能自如行走了。
    B.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
    C.知识是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4)【材料三】中作者举“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两个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什么观点?   
    A.读书要有见识。
    B.学问无尽。
    C.井蛙、河伯皆是无识者。
    10.(2022秋•官渡区期末)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①,一儿登瓮②,足跌没水中。众皆③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④,儿得活。
    【注释】①庭:庭院②瓮:口小肚大的陶器③皆:全,都④迸:涌出
    (1)下面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群儿/戏于庭
    B.足跌/没水中
    C.光/持石/击瓮/破之
    D.众皆弃/去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下面这句话的意思。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3)读完这个故事,你赞同司马光的做法吗?为什么?
       
    11.(2022秋•宿迁期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书戴嵩画牛
    ㅤㅤ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ㅤㅤ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之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1)“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一句,停顿恰当的一项是    。
    A.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B.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C.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2)由杜处士对戴嵩《牛》“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你会想到成语    ;由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你会想到《论语》中——樊迟请学稼,孔子说:“   。”请学为圃,孔子说:“   。”
    (3)本文作者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本学期我们还学过他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请写出其中两句诗:   ,   。
    (4)牧童“拊掌大笑”,处士“笑而然之”,这两处“笑”一样吗?请简要写出你的观点及理由。
       
    12.(2022秋•青川县期末)小古文阅读
    ㅤㅤ【甲】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ㅤㅤ【乙】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抷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是    
    A.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B.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C.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D.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乙】文中与【甲】文中“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表达相同意思的句子是哪句?在文中用“横线”画出来。
    (3)“伯牙绝弦”这个传说在《   》《列子》等古书中均有记载。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成语“   ”就是比喻得遇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13.(2022秋•昆明期末)阅读
    大观楼长联 (节选)
    [清]孙翁
    ㅤㅤ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岸①,喜②茫茫空阔无边。……莫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③芙蓉④,三春⑤杨柳。
    注释:①〔帻〕古时的一种头巾。 ②〔喜〕令人欣喜。 ③〔九夏〕指夏季的九十天。 ④〔芙蓉〕莲花。 ⑤〔三春〕指春季的三个月。
    (1)读古诗文片段,结合注释,说说“喜茫茫空阔无边”的意思。
       
    (2)将古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
       
       
       
       
    (3)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14.(2022秋•淮上区期末)
    截竿入城
    《笑林》邯郸淳

    ㅤㅤ鲁有执①长竿入城门者,初坚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②有老父③至,曰“吾非圣人④,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⑤而入?”遂⑥依而截之。
    ㅤㅤ[注释]①执:握,持,拿。②俄:一会儿,不久。 ③老父:古时对年长的男人的尊称。④圣人:最完善、最有学识的人。⑤中截:从中间截断。⑥遂:于是,就。
    (1)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计无所出。
       
    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2)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执竿者说什么?请写下来。
    对执竿者说:   
    15.(2022秋•钦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加点词语。
    ①余尝谓:   
    ②却只漫浪诵读:   
    (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3)作者所说的“三到”是指   、   、   ,其中   最重要,原因是   (用原文短句回答)
    (4)优优经常嘴在读书,心却飞到别处去了,请你用这篇短文的道理来劝劝她。
       
    16.(2022秋•立山区期末)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ㅤㅤ师旷①曰:“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②。炳烛之明,孰与③昧④行乎?”
    ㅤㅤ[注释]①师旷:春秋时期著名的乐师。②炳烛之明:点燃蜡烛照明。当时的烛,只是火把,还不是后来的烛。③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④昧:昏暗。
    (1)“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    。
    A、点燃蜡烛照明行走,谁还愿意在昏暗中行走呢?
    B、点燃蜡烛照明行走,怎么还可以在昏暗中行走呢?
    C、点燃蜡烛照明行走,与在黑暗中走路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好呢?
    (2)下面哪句话和短文说明的道理不一样?   
    A、学习不分年龄。
    B、学习是年轻人的事。
    C、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
    17.(2021秋•金寨县期末)阅读片段,完成练习。
    古人谈读书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   
    ②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急:   
    (2)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    。
    (3)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句子回答)
       
    (4)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最后一句话表达的是只要专心读书,眼与口就会积极配合好的。
    B.最后一句话用设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
    C.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18.(2021秋•鼓楼区期末)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试之以足?”日:“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②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③罢:罢了,完结,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1)联系上下文,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自度其足(计算、测量)
    B.而忘操之(量好的尺码)
    C.吾忘持度(计算、测量)
    D.宁信度(量好的尺码)
    (2)下列句式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郑人/有欲买履者
    B.面/置之其/坐
    C.遂/不得履
    D.何/不试之/以足
    (3)对文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讽刺了那些墨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B.告诉我们不能固执己见,死守教条。
    C.讽刺了不相信自己的人。
    D.教育我们要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
    19.(2022•交城县)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④有势人臣⑤而戏笑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③炳烛:点燃火把。④安:怎么。⑤势人臣:为人臣子。⑥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上火把走路和摸黑走路相比,哪个更好呢?
    (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晋平公想学习却又“恐已暮矣”,他所说的“暮”指 ;
    从师旷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故意将“暮”理解成 。
    ①夜晚 ②迟,晚 ③年暮,年老
    A.①②
    B.②①
    C.①③
    D.③②
    (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夸张、排比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
    B.“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应读为“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戏其君乎?”的意思是盲臣不敢戏君。
    D.“善哉”一词说明师旷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3)用横线的方法,我理解了“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这句话的意思是    
    (4)我们正处在“如日出之阳”的阶段,应当怎样对待学习呢?
       
    20.(2022•博罗县)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   。虽与之俱学,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充完整。
    (2)写出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与之俱学    
    ②非然也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人专心致志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虽/与之俱学
    D.一人/虽听之
    (4)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5)从这篇文言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1.(2023春•嘉祥县期中)【老师荐书】
    ㅤㅤ六(3)班的语文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本《小古文》,里面有一个有趣的故事,读后请同学们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问题你一定会解答。
    龟兔竞走
    ㅤㅤ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③。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④矣。
    ㅤㅤ【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息:停止。④至:到达。
    (1)亮亮同学不知道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你能帮助他吗?(用“√”“×”表示。)
    ①“龟兔竞走”的意思是乌龟和兔子赛跑。    
    ②《龟兔竞走》告诉我们没有好好睡觉,就没有体力赢得比赛,所以我们要早睡早起。    
    (2)红红同学不会填下面的空,你来帮她填填吧。
    ㅤㅤ我觉得兔子之所以    ,是因为    。乌龟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    。
    22.(2022秋•西山区期末)家乡在心中
    ㅤㅤ出省城①,西南二里下舟,两岸平畴②央水。十里田尽,萑苇③满泽,舟行深绿间,不复知④“为滇池巨流,是为草海。草间舟道甚狭,遥望西山绕臂⑤东出,削崖排空,则罗汉寺也。
    ——节选自《游太华山记》〔明〕徐霞客
    ㅤㅤ【注释】①省城:指明代云南布政司治所云南府城,即今昆明市区。②平畴:平整的耕地。
    ③萑苇:长成后的芦苇。
    ④不复知:感觉不到。
    ⑤绕臂:像张开的手臂一样环绕。
    (1)选出下列对“不复知为滇池巨流”的原因描述正确的一项    
    A.因为在游览过程中没有坐船,所以感受不到滇池的巨大。
    B.因为狭窄的河道上长满了芦苇,所以感受不到滇池的巨大。
    C.因为西山挡住了滇池,所以感受不到滇池的巨大。
    D.因为行走在十里田间,所以感受不到滇池的巨大。
    (2)选出下列与短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    
    A.本文作者是明代的徐霞客。
    B.滇池草海距离昆明市区很远,有二百多里路程。C.文中的省城,即今天的昆明市区。
    D.当时的滇池草海里生长着许多芦苇。
    (3)文中画线句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选出正确的一项    
    A.比喻
    B.反问
    C.夸张
    D.排比
    (4)选出下列与“则罗汉寺也”的“也”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A.你不去,我也不去。
    B.也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试试。
    C.此画斗牛也。
    D.连七岁的孩子也会用电脑了。
    23.(2023•宽城县开学)文言文阅读。
    正午牡丹
    ㅤㅤ欧阳公①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精粗。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如线,此正午猫眼也。若带露花,则房敛④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⑤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善求古人心意也。
    [注释]①欧阳公:欧阳修。②正肃吴公:即吴育,谥号正肃。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④房敛:花冠收拢。⑤睛:眼珠,文中指瞳孔。
    (1)牡丹花的特点是    。
    A.早晨带露的花,花冠收拢,色泽鲜亮。正午花完全开放,花瓣散开,显得干燥。
    B.早晨牡丹花开放,色泽鲜亮,正午时花瓣合拢,显得干燥。
    (2)猫的瞳孔的特点是什么?根据古文的相关句子来回答。
    早上和傍晚是    ,正午时分细得像    。
    (3)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    。
    A.这就是善于模仿古人的心意
    B.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心意
    24.(2022秋•南山区期末)阅读小古文,完成小题。

    ㅤㅤ虫,动物之小者也,种类甚多。或高飞空际,或跂[1](qí)行地上,间有游泳于水中者,其生殖最易。性畏寒,冬日霜雪降,虫多死。有不死者,深伏土中,不饮不食,名曰蛰(zhé)。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
    ㅤㅤ蚕吐丝,蜂酿蜜,此虫之宜饲育者也。书生蠹[2](dù),木生蛀,螟(míng)、蝗能害稼,蚊、蝇、蚤(zǎo)、虱(shī)能害人,此虫之宜杀除者也。
    【注释】[1]跂:指虫子爬行。[2]蠹:一种虫。
    (1)文中捉到的“宜杀除者”不包括哪种虫?   
    A.数
    B.蜂
    C.蚤
    D.螟
    (2)“或高飞空际,或跂行地上”的“或”意思是什么?   
    A.或者
    B.有的
    C.要么
    D.某些
    (3)试着推测本文中多次提到的“者”,具体指代什么?   
    A.指代人
    B.指代事
    C.指代虫
    D.以上都有
    (4)被寒冬冻死的虫子,它的遗卵在春暖时节会怎样?   
    A.冻死
    B.杀除
    C.蛰伏
    D.孵化
    (5)与“游泳于水中”构句方式不一致的是哪一句?   
    A.女娃游于东海
    B.群儿戏于庭
    C.师不必贤于弟子
    D.以堙于东海
    (6)对短文的理解,以下最符合原文意图的是哪一句?   
    A.虫本领强大,飞天遁地游水无所不能。
    B.虫生命力顽强,深埋土中也不会死
    C.根据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
    D.虫“性畏寒”,冬天是捕杀虫最好的时机。
    (7)短文主要运用了下面哪种方法来介绍虫子?   
    A.打比方来说明;
    B.分类别进行说明;
    C.列举具体数字说明;
    D.以上都有
    (8)根据自己的理解,尝试用自己的话说说“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这一句的意思。    
    25.(2021秋•大名县期末)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   。”取之,信然。
    (1)把上文补充完整。
    (2)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尝:   
    竞走:   
    唯:   
    信然:   
    (3)从文中可以看出王戎是个什么样的儿童?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古代像王戎这样的少年儿童还有很多,你能举出其他的这样的事例吗?   
    26.(2022•永康市)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
    平公曰:“安③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闲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④?”
    平公曰:“善哉!”
    [注释]①师旷:字子野,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②炳烛:点烛。③安:怎么,哪里。④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烛照明行走和黑暗中行走,究竟哪个更好呢?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师旷曰    
    ②臣闻之    
    ③如日出之阳    
    ④善哉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文中“盲臣安敢戏其君乎”中的“盲臣”指谁?请联系上下文和注释,说说他为什么是“盲臣”。
    (4)短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写下来。
    27.(2022春•阳泉期中)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❶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❷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❸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❹而往视之,苗则槁❺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有删改)
    注❶闵(mǐn):忧虑。❷芒芒然:十分疲倦的样子。❸病:疲倦。❹趋(qū):跑。❺槁(gǎo):干枯。
    (1)“揠苗助长”中的“揠”指的是    。
    A.压着
    B.拔
    C.打
    (2)“揠苗助长”的结果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禾苗枯死的原因是   。
    A.田里缺水,禾苗需要水分。
    B.禾苗的根离开了土,无法吸收水分和养分。
    C.阳光太足,禾苗是被晒死的。
    (4)《揠苗助长》这则寓言告诉我们    。
    A.把禾苗拔高,它会长得快。
    B.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C.禾苗要想长得好,得去除草。
    28.(2022春•萧山区期末)阅读《枭①将东徙》
    ㅤㅤ枭逢鸠。鸠曰:“子将安②之?”枭曰:“我将东徒③。”A.   曰:“何故?”B.   曰:“乡人皆恶④我鸣,以故东徙。”曰:“子能更⑤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徙,犹恶子之声。”
    ㅤㅤ【注释】①枭:形似猫头鹰的鸟,鸣叫声很难听。②子:您。③安:哪里。④徒:迁徙,指换个地方。⑤恶:厌恶。⑥更(gēng):改变。
    (1)省略是文言文常见的语言现象。本文是以枭和鸠的对话来展开的,请根据文意,在文中的“A”“B”处补上“枭”或“鸠”。
    (2)枭将东徙的原因是什么?请把句子抄写在横线上。
       
    (3)这篇文言文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下面说法最合适的一项是    
    A.遇到问题要从根本上去解决,不能一味逃避。
    B.遇到困难,要勇往直前,不退缩。
    C.遇到问题要随机应变,不墨守成规。
    D.遇到问题要有乐观的心态,积极去面对。
    29.(2022秋•阳信县期末)
    欧阳询观古碑
    欧阳询①尝②行,见古碑,晋索靖③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④,下马伫立⑤,及疲,乃布⑥裘⑦坐观,因⑧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释:①(欧阳询)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 ②(尝)曾经。③(索靖)晋代书法家。 ④(反)通“返”,返回。⑤(贮立)长时间站立。⑥(布)摊开、铺开。 ⑦(裘)皮衣、皮草。 ⑧(因)于是。
    (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
       
    (2)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填空。
       →   →   →(宿其旁观)
    (3)短文的    描写非常传神,从中能感受到    。
    30.(2022秋•临高县期末)小古文阅读:
    《伯牙鼓琴》
       ,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   。”锺子死,   ,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伯牙鼓琴》这篇古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成语    的来历。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
    (3)根据文中第2、3两句仿写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小升初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提高卷)
    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答案】(1)①B②B;
    (2)凿壁偷光 在墙上凿洞借隔壁的光 刻苦学习的人;
    (3)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学习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我们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更要努力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
    【分析】参考译文:
    匡衡字稚圭,学习很勤奋,可是家境贫困,没钱买蜡烛。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上打洞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有钱的人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他的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文不识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文不识感到惊叹,就把书借给他。最终匡衡成为了大学问家。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①逮:达到、及。故选B。②偿:报酬。故选B。
    (2)考查了成语。结合自身积累作答,成语“凿壁偷光”出自这个故事,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墙上凿洞借隔壁的光,,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刻苦学习的人。
    (3)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生活作答,合理即可。示例:勤奋读书的故事如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学习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我们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更要努力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
    故答案为:
    (1)①B②B;
    (2)凿壁偷光 在墙上凿洞借隔壁的光 刻苦学习的人;
    (3)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学习古人刻苦读书的精神,我们有很好的学习条件,更要努力学习,丰富我们的知识。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答案】(1)①同“现”,显现 ②时间;
    (2)书读过一百遍之后,书中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3)①书一定要多读,多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②利用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多读书。
    【分析】参考译文:
    有人想跟从他向他学习,董遇不肯教,却说:“一定要(将书)读一百遍!”接着又解释说:“书读过一百遍之后,书中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请教的人说:“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①见:同“现”,显现。②日:时间。
    (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过一百遍之后,书中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3)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根据自身理解作答,①从文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可知,文章启示我们书一定要多读,多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②从文中“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可知,文章启示我们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多读书。
    故答案为:
    (1)①同“现”,显现 ②时间;
    (2)书读过一百遍之后,书中的道理就自然明白了。
    (3)①书一定要多读,多读自然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②利用生活中的空闲时间多读书。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答案】(1)①担心 ②更低;
    (2)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3)A;
    (4)有,比如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就把孩子关在家里,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抵抗力下降。
    【分析】参考译文:
    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到了它生了小鸟的时候,特别喜爱它,担心它从树上掉下来,就把巢做得稍稍低了一些。等小鸟长出了羽毛,翠鸟更加喜爱它了,又把巢做到更低的地方,于是人们就把翠鸟的孩子捉住了。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结合译文作答,①恐:担心。②更:更低。
    (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作答,主要填写原文作答。文中翠鸟一开始在高处作巢的原因是“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翠鸟先把巢筑得高高的用来避免灾祸)”。
    (3)考查了情感主旨。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作答,文中的翠鸟为了保护孩子把巢一再下降,最后反而害了孩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父母心疼孩子要适度,溺爱孩子只会害了孩子。故选A。
    (4)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自身生活经历作答,仔细想一想身边有没有类似的现象,作答时组织好语言,合理即可。示例:有,比如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就把孩子关在家里,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抵抗力下降。
    故答案为:
    (1)①担心 ②更低;
    (2)翠鸟先高作巢以避患;
    (3)A;
    (4)有,比如有的父母害怕孩子受到外界的伤害,就把孩子关在家里,殊不知这样会让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抵抗力下降。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4.【答案】(1)全,都 流出;
    (2)光/持石/击瓮/破之;
    (3)善于思考,聪明,遇事沉着冷静。
    【分析】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
    “众皆弃去”的意思是: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皆”是全,都的意思。
    “水迸”的意思是:水从而流出。“迸”是流出的意思。
    (2)考查了文言文断句。“光持石击瓮破之”的意思是: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根据句意划分停顿为:光/持石/击瓮/破之。
    (3)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司马光是一个善于思考,聪明,遇事沉着冷静的孩子。
    故答案为:
    (1)全,都 流出;
    (2)光/持石/击瓮/破之;
    (3)善于思考,聪明,遇事沉着冷静。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5.【答案】(1)惟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2)wéi wèi;
    (3)教
    到来
    一起
    因为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大师。他曾经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弈秋怎么教,他就怎么做;另一人(样子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将要有天鹅飞过来,该怎么样拉开弓箭将它射下。虽然两人一起跟弈秋学习,他却远不如人家。这是因为他不如人家聪明吗?当然不是啊!
    【解答】(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背诵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即可解答。
    (2)考查了对加点字的字音。结合语境理解,①为:读“wéi”,认为;②为:读“wèi”,因为的意思。
    (3)词语理解的考查。可结合语境,正确理解词义。
    故答案为:
    (1)惟弈秋之为听 思援弓缴而射之;
    (2)wéi wèi;
    (3)教
    到来
    一起
    因为
    【点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2、正确断句。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4、反复诵读。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6.【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篇古文的意思是:传说天地开辟之初,大地上并没有人类,是女娲把黄土捏成团造了人。可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赶不上供应。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
    【解答】(1)考查了划分朗读节奏。句意: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把它投入泥浆中,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故朗读节奏应为: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举起绳子一甩,泥浆洒落在地上,就变成了一个个人。我觉得故事中这个情节让我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
    (3)考查了对文学常识的掌握。这个神话故事的名字是“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盘古。“力不暇供”的意思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女娲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没有时间一下子做出很多人。
    (4)考查了课外知识积累。选取一个神话故事,按要求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1)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2)乃引绳于泥中举以为人。
    (3)天地开辟 盘古 女娲工作太繁忙,她竭尽全力还没有时间一下子做出很多人;
    (4)《盘古开天》;盘古;《女娲补天》;女娲。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7.【答案】(1)B;
    (2)B;
    (3)C;
    (4)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分析】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耕地的人,田地中有树桩。一只兔子跑来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而死。于是,他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希望再得到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了,而他自己被宋国人嘲笑。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断句和内容理解。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句意:于是,他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旁。根据意义划分为:因/释其耒/而守株。故选B。
    (2)考查实词的理解。“兔走触株”的意思是:一只兔子跑来撞在树桩上。走:跑。故选B。
    (3)考查了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的农民因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一只在树桩上撞死的兔子,但他却希望它天天发生,不努力,指望靠好运气过日子。故选C。
    (4)考查了对古代寓言故事的积累。像这样的成语很多,如:叶公好龙、掩耳盗铃等。
    故答案为:
    (1)B;
    (2)B;
    (3)C;
    (4)叶公好龙 掩耳盗铃。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8.【答案】(1)B;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因为他的知音锺子期已经不在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我感受到了他和锺子期深厚的情谊,以及失去知音后悲痛的心情;
    (4)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5)清风 徐徐乎若清风(春雨 绵绵乎若春雨)。
    【分析】译文:
    伯牙在弹琴,锺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锺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并发誓终身不再弹琴。他认为这个世上没有值得再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答】(1)本题考查朗读节奏。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由此可知,本句正确的朗读节奏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故选B。
    (2)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答案。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原因是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万分,拉断了琴弦,把琴摔破,发誓终身再不弹琴.他认为世上再也没有谁能成为自己的知音了。故原句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我感受到了他和锺子期深厚的情谊,以及失去知音后悲痛的心情。
    (4)考查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形容琴技的高超的词语有天籁之音、高山流水等。
    (5)考查了对古文内容和句子的理解。我认为伯牙的琴声还会像月光、像春雨等。像月光:善哉乎鼓琴,皎皎乎若月光;像春雨:善哉乎鼓琴,绵绵乎若春雨。
    故答案为:
    (1)B;
    (2)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3)因为他的知音锺子期已经不在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自己为之弹琴的人了。我感受到了他和锺子期深厚的情谊,以及失去知音后悲痛的心情;
    (4)余音绕梁 高山流水;
    (5)清风 徐徐乎若清风(春雨 绵绵乎若春雨)。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9.【答案】(1)A;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原因: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B。
    (4)B。
    【分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说的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那么眼睛就不会看得很仔细,心、眼既然不专注统一,却只是随意朗读,绝对不能记住,记住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到了,眼和口难道不到吗?
    【材料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大船就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漂流。
    【材料三】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绝对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A项正确,B项句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根据意义划分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C项句义: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根据意义划分为: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2)考查了内容理解。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作答,朱熹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原因: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考查了情感主旨。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根据理解作答,第二首哲理诗以泛舟为例,启示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故选B。
    (4)考查了情感主旨。结合译文梳理文意后,根据理解作答,作者举“河伯观海、井蛙窥天”这两个事例是为了从反面论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即证明“学问无尽”的观点。
    故答案为:
    (1)A;
    (2)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原因: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B。
    (4)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0.【答案】(1)D;
    (2)司马光那石头砸缸,敲破大缸,水涌出,孩子得以活命。
    (3)赞同,因为这是危急情况下最快的救人方法,生命是宝贵的。
    【分析】参考译文:
    一群孩子在庭院嬉戏,一个孩子登上大缸,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大家都丢下(落水的孩子)离开了。司马光那石头砸缸,敲破大缸,水涌出,孩子得以活命。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断句。解答此题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A、B、C项正确,D项错误,句意:大家都丢下离开了。根据意义划分为:众/皆弃去。故选D。
    (2)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意思是司马光那石头砸缸,敲破大缸,水涌出,孩子得以活命。。
    (3)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司马光的做法做评价,可围绕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并且故事中是紧急情况,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救了伙伴的性命,出发点和结局都是好的来回答。示例:赞同,因为这是危急情况下最快的救人方法,生命是宝贵的。
    故答案为:
    (1)D;
    (2)司马光那石头砸缸,敲破大缸,水涌出,孩子得以活命。
    (3)赞同,因为这是危急情况下最快的救人方法,生命是宝贵的。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1.【答案】(1)A;
    (2)爱不释手 吾不如老农 吾不如老圃;
    (3)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不一样,牧童“拊掌大笑”是笑画中的错误之处,体现了牧童的耿直和善于观察;处士“笑而然之”则体现了处士对牧童话的认可,他能虚心接受不同建议。
    【分析】参考译文:
    蜀中有个处士,喜爱书画,珍藏的书画用百来计算。有一卷戴嵩画的《斗牛图》,尤其喜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把它随身带着。
    一天晒书画,有一个牧童看到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间,现在却摇着尾巴而斗,错了。”处士笑了,认为他说得对。古话有说:“耕地应当问种田的奴仆,织布应当问织布的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断句。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句意:耕地应当问种田的奴仆,织布应当问织布的婢女。根据意义划分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故选A。
    (2)考查了成语和名言警句。文中杜处士对戴嵩《牛》“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让我们想到了成语“爱不释手”。“爱不释手”意思是:因喜爱某物而舍不得放下。《论语》中——樊迟请学稼,孔子说:“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孔子说:“吾不如老圃。”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和“樊迟问稼”都告诉我们要向专业的有经验的人请教。
    (3)考查了古诗文默写。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文: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任写两句即可。
    (4)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译文理解文意后作答,文中的两处“笑”不一样,牧童“拊掌大笑”是笑画中的错误之处,体现了牧童的耿直和善于观察;处士“笑而然之”则体现了处士对牧童话的认可,他能虚心接受不同建议。
    故答案为:
    (1)A;
    (2)爱不释手 吾不如老农 吾不如老圃;
    (3)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4)不一样,牧童“拊掌大笑”是笑画中的错误之处,体现了牧童的耿直和善于观察;处士“笑而然之”则体现了处士对牧童话的认可,他能虚心接受不同建议。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2.【答案】(1)C;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吕氏春秋》知音 高山流水。
    【分析】(一)参考译文: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二)参考译文:
         回忆起去年的春天,我在江边遇见了你.今天再次来访问,却找不到你这位知音朋友了.只看见一堆黄土,真是伤我的心哪!伤心、伤心还伤心,我忍不住泪流满面.来时多么欢乐,离去为什么如此痛苦,连江边升起的云彩都泛起了一缕缕忧伤。子期啊,子期,你我之间的情谊千金难买,从今以后走遍天涯海角也没人能和我畅谈,这首曲子我今后不会再弹了,让这三尺瑶琴也随君而逝吧!
    【解答】(1)考查了文言文断句。C有误。“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意思是: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根据句意划分停顿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内容的掌握。“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意思是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与“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表达的意思相同。
    (4)考查了文学常识和拓展延伸。“伯牙绝弦”这个传说在《吕氏春秋》》《列子》等古书中均有记载。联系古文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可知,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故答案为:
    (1)C;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3)吕氏春秋》知音 高山流水。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13.【答案】(1)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
    (2)
    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3)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永久存在。
    【分析】译文: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敞开衣襟,推开冠戴,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阿!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K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绿对垂柳象少女梳理秀发一 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未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色稻谷,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婀那的莲荷,春天依依的杨柳。
    【解答】(1)考查了诗句含义。结合译文看,“喜茫茫空阔无边”是“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的意思。
    (2)考查了书写。将古诗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认真抄写下来即可。
    (3)考查了思维拓展。发挥想象,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如: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永久存在。
    故答案为;
    (1)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
    (2)
    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3)这副长联,上联写滇池及周围风光景物,歌颂昆明大好河山及农民的辛勤耕耘,只有劳动人民的业绩永久存在。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4.【答案】(1)①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②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2)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太死板,学会灵活变通。
    【分析】参考译文: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入城门的人,开始时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去;又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去。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愚蠢的人没有比得上他们的了。
    【解答】(1)考查了句子翻译。结合译文作答,①“计无所出”意思是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②“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意思是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2)考查了拓展延伸。结合译文理解文意后作答,文中的执竿者做事死板,我们可以告诫他做事要学会灵活变通。示例: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太死板,学会灵活变通。
    故答案为:
    (1)①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②我不是最有学识的人,只是见过的事情很多!你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
    (2)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太死板,学会灵活变通。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5.【答案】(1)①说。 ②随意。
    (2)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读书要用心,要做到认真,三心二意只会耽误自己,与不读有何差别?
    【分析】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解答】(1)考查解释加点词语。①谓:说 ②漫浪:随意。
    (2)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子意思是: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考查信息的筛选。根据文章的内容可知答案。
    (4)考查思维拓展。结合内容理解即可。
    故答案为:
    (1)①说。 ②随意。
    (2)心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会不到吗?
    (3)心到 眼到 口到 心到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读书要用心,要做到认真,三心二意只会耽误自己,与不读有何差别?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6.【答案】(1)C;
    (2)B。
    【分析】这段古文的意思是:师旷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解答】(1)考查了句子翻译。“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这句话的意思是;点燃蜡烛照明行走,与在黑暗中走路相比,究竟哪一个更好呢?故选C。
    (2)考查了情感主旨。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这篇短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分年龄,即使老了,也不应该放弃学习。故选B。
    故答案为:
    (1)C;
    (2)B。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17.【答案】(1)①随意。
    ②要紧。
    (2)心到、眼到、口到;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B。
    【分析】参考译文: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
    【解答】(1)考查了文言字词的解释。结合句子来理解。却只漫浪诵读: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心到最急:心到最要紧。故解释为:①随意。 ②要紧,重要。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心到、眼到、口到。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的原因是“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考查了对句子的理解。“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这个句子用设问句式强调“心到”的重要性。故选B。
    故答案为:
    (1)①随意。
    ②要紧。
    (2)心到、眼到、口到;
    (3)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8.【答案】(1)C;
    (2)B;
    (3)C。
    【分析】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解答】(1)考查了词语的理解。结合译文理解,A、B、D正确。C.有误,度:尺码。
    (2)考查了朗读节奏。根据句意理解,A、C、D正确。B.有误,句意: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根据句意应划为:而/置之/其坐。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讽刺了墨守成规、固执己见、不知变通的人。
    故答案为:
    (1)C;
    (2)B;
    (3)C。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19.【答案】(1)B;
    (2)A;
    (3)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
    (4)我们应该珍惜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分析】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夜晚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解答】(1)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在具体句子中理解词语的意思。恐已暮矣:是恐怕已经晚了。故“暮”的意思是迟,晚。暮,何不炳烛乎:夜晚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故“暮”的意思是夜晚。故选B。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及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A.有误,划线句子运用了比喻、排比的句式表达了对老年人想再学习的看法。故“夸张”错误。B、C、D正确。故选A。
    (3)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
    (4)考查了对本文内容理解后知识的拓展。做好此题,要认真理解本文按题目要求结合自己理解来回答。
    故答案为:
    (1)B;
    (2)A;
    (3)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
    (4)我们应该珍惜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抓紧时间努力学习,以免“老大徒伤悲”。
    【点评】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0.【答案】(1)思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矣;
    (2)①一起。
    ②不是这样。
    (3)C;
    (4)C;
    (5)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分析】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鸿鹄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去把它射下来。虽然和前一个人一起学棋,但棋艺不如前一个人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解答】(1)考查文言文的识记。根据原文内容,补充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考查字词解释。结合句子意思作答。①俱:一起。②非然:不是这样。
    (3)考查文言朗读节奏划分。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结合译文可知各选项句意,所以各选项朗读节奏应划分为:A.其一人/专心致志。B.为是/其智/弗若与?C.虽/与之/俱学。D.一人/虽/听之。故A、B、D有误。C.正确。
    (4)考查对句式的理解。“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是判断句。A、B、D选项也是判断句;而C选项是一个倒装句,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主语和谓语倒装 了。故选C。
    (5)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文章通过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但是其学习效果截然不同,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故答案为:
    (1)思援弓缴而射之 弗若之矣;
    (2)①一起。
    ②不是这样。
    (3)C;
    (4)C;
    (5)做事必须专心致志,绝不可以三心二意。
    【点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2、正确断句。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4、反复诵读。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21.【答案】(1)①√;
    ②×;
    (2)中道而眠 努力不息。
    【分析】参考译文:
       乌龟与兔子赛跑,兔子跑得很快,却在跑到中途的时候睡觉,乌龟跑得慢,却总是努力不停地跑,等到兔子醒来,乌龟已经到达终点了。
    【解答】(1)①考查语句翻译。“龟兔竞走”的意思是乌龟与兔子赛跑。故答案正确。
    ②考查了情感主旨。文中的兔子跑得很快但因骄傲自满而输掉比赛,乌龟跑得慢却坚持不懈谦虚努力最终获得成功。故答案错误。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乌龟和兔子赛跑,跑得快的兔子却没有赢得胜利,原因是兔子仗着自己的速度快,中途睡觉了。当兔子醒来时,速度慢的乌龟因为一直努力地不停向前行,所以比兔子先到达了终点。这也我们应当学习的地方。
    故答案为:
    (1)①√;
    ②×;
    (2)中道而眠 努力不息。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2.【答案】(1)B;
    (2)B;
    (3)A;
    (4)C。
    【分析】参考译文:
    从省城昆明出发,往西南走二里后上船。两岸耕地平整,夹水延伸。船行十里就看不到农田。水中长满芦苇,船航行在芦苇丛中,还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这就是草海。芦苇之间的航道十分狭窄,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陡峭的崖壁排空耸立,那是罗汉寺。
    【解答】(1)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结合译文作答,“水中长满芦苇,船航行在芦苇丛中,感觉不到滇池这个大湖”,所以,对“不复知为滇池巨流”的原因描述正确的一项是:因为狭窄的河道上长满了芦苇,所以感受不到滇池的巨大。故选B。
    (2)考查了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A、C、D正确,B有误。从“出省城,西南二里下舟”一句可知,滇池草海距离昆明市区有二里的路程,所以,“滇池草海距离昆明市区很远,有二百多里路程”的说法错误,故选B。
    (3)考查了对句子修辞手法的认识。划线句子“遥望西山绕臂东出”意思是:遥望西山,像张开的手臂绕向东边伸出去。故此句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西山”比作“手臂”,故选A。
    (4)考查了对文言文字词的理解。“则罗汉寺也”意思是:那是罗汉寺。“也”是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和肯定。选项中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此画斗牛也。意思是:这幅画上画的是斗牛。故选C。
    故答案为:
    (1)B;
    (2)B;
    (3)A;
    (4)C。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多练习背诵。
    23.【答案】(1)A;
    (3)圆的 一条线;
    (4)B。
    【分析】参考译文:
    欧阳修曾经得到一幅画有一丛牡丹花的古画,花丛下面有一只猫,欧阳修不知道这幅画的水平怎样。丞相吴育与欧阳修是亲家,一天看了这幅画,说:“这画的是正午时候的牡丹花。用什么来证明他呢?这花中的花瓣都散开着,而且颜色枯涩,没有光泽,这是太阳正中时候的花。画中猫的黑眼珠眯着,好像一条线,这也是正午时候的猫眼。如果是带有露水的花,那么花房是聚拢着的,而且颜色显得光泽滋润。猫的眼珠早晚都是圆的,太阳渐渐移向正中,猫眼珠渐渐变成狭长,到了正午就像一条线了。”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笔意。
    【解答】(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若带露花,则房敛而色泽。”可知答案。
    (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可知答案。
    (3)考查句子翻译。此:这。善:擅长。故“此善求古人心意也”的意思是这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心意。故选B。
    故答案为:
    (1)A;
    (3)圆的 一条线;
    (4)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4.【答案】(1)B;
    (2)B;
    (3)C;
    (4)D;
    (5)D;
    (6)C;
    (7)B;
    (8)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天潜伏起来的虫子就会再次爬出来,死掉的虫子留下来的卵,也会先后孵化。
    【分析】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做文言文后的习题应该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文言文表达的情感,再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解答】(1)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古文第二段可知,文中捉到的“宜杀除者”不包括蜂。故选B。
    (2)考查了字词解释。“或高飞空际,或跂行地上”的意思是:有的虫子在空中飞,有的虫子在地上爬。“或”是有的的意思。故选B。
    (3)考查了字词解释。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本文中多次提到的“者”都是指的虫子。故选C。
    (4)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古文“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可知,被寒冬冻死的虫子,它的遗卵在春暖时节会孵化。故选D。
    (5)考查了句式特点。
    A.“女娃游于东海”是一个倒装句。
    B.“群儿戏于庭”是一个倒装句。
    C.“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一个倒装句。
    D.“以堙于东海”是一个省略句。
    故选:D。
    (6)考查了对古文内容的理解。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最符合原文意图的是:古文根据虫与人类的关系,可分为宜饲育者和宜杀除者。故选C。
    (7)考查了说明方法。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短文主要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故选B。
    (8)考查了句子翻译。“及春暖,蛰者复出,死虫之遗卵,亦先后孵化”的意思是: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天潜伏起来的虫子就会再次爬出来,死掉的虫子留下来的卵,也会先后孵化。
    故答案为:
    (1)B;
    (2)B;
    (3)C;
    (4)D;
    (5)D;
    (6)C;
    (7)B;
    (8)到了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在冬天潜伏起来的虫子就会再次爬出来,死掉的虫子留下来的卵,也会先后孵化。
    【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
    25.【答案】(1)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2)曾经。争相跑过去。只。认为正确。
    (3)王戎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4)曹冲称象。
    【分析】译文: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解答】(1)考查了默写。根据背诵作答。
    (2)考查了学生对文言文中词句的理解。尝:曾经。竞走:争相跑过去。唯:只。信然:认为正确。
    (3)考查了对人物形象及主旨的理解。从“唯戎不动”“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可知,王戎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4)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积累作答,例:曹冲称象。
    故答案为:
    (1)树在道边而多子 此必苦李;
    (2)曾经。争相跑过去。只。认为正确。
    (3)王戎是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分析。
    (4)曹冲称象。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6.【答案】(1)①人名。
    ②听说。
    ③像。
    ④真好啊。
    (2)①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②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3)“盲臣”指师旷。因为他双目失明,面对晋平公,所以自称“盲臣”。
    (4)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
    【分析】参考译文: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年龄七十岁,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师旷说:“为什么不把烛灯点燃呢?”晋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人戏弄国君的行为呢?”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如同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壮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正午强烈的阳光;晚年时喜好学习,如同拿着蜡烛照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解答】(1)考查了对加点字的解释。结合译文理解,①旷:人名。②闻:听说。③如:像。④“善哉”的意思是说得好啊。
    (2)考查了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②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盲臣”指师旷。因为他双目失明,面对晋平公,所以自称“盲臣”。
    (4)考查了对文章包含的道理的理解。这篇短文通过讲述师旷与晋平公关于学习的讨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只要有着一颗热爱学习的心。
    故答案为:
    (1)①人名。
    ②听说。
    ③像。
    ④真好啊。
    (2)①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晚了。
    ②晚年时喜好学习,就像拿着蜡烛照明。
    (3)“盲臣”指师旷。因为他双目失明,面对晋平公,所以自称“盲臣”。
    (4)学习在什么时候都是不会晚的。
    【点评】文言文学习中最应该下功夫的就是文言字词的含义、句式等知识。只要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才能轻松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7.【答案】(1)B;
    (2)苗则槁矣;
    (3)B;
    (4)B。
    【分析】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跑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干枯了。
    【解答】(1)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揠苗助长”意思是把苗拔起,帮助其生长。“揠”的意思是拔。故选B。
    (2)考查对短文标题的理解。根据短文内容可知,“揠苗助长”的结果是“苗则槁矣”。
    (3)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根据短文内容可知,禾苗枯死是因为种植者把禾苗给拔高了,禾苗被拔高后它的根系就离开了原本所接触的土壤,这样会导致禾苗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并且无法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所以应选B项。
    (4)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揠苗助长》说的是以前有个人,总是希望自己种的禾苗能长的比别人家的快,为了让自己禾苗长的快一点,就自己把禾苗一点一点拔高,以为自己这样做就能帮助禾苗生长了,没想到禾苗反而都枯死在田里了。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故选B。
    故答案为:
    (1)B;
    (2)苗则槁矣;
    (3)B;
    (4)B。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在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28.【答案】(1)鸠 枭。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A。
    【分析】参考译文:
    猫头鹰遇到斑鸠,斑鸠说:“你要到哪里去?”猫头鹰说:“我要搬到东边去。”斑鸠问:“因为什么原因?”猫头鹰说:“乡里的人都讨厌我的鸣叫,因为这个缘故才向东迁移的。”斑鸠说:“你要是能改变你的叫声,就可以了;如果不能改变叫声,向东边搬,(东边的人)仍然讨厌你的声音。”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答此题时要结合译文和上下文理解填空。
    (2)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可知,“枭将东迁”的原因是因为乡里人都厌恶枭它的叫声,所以它要向东迁移。
    (3)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以客观原因做理由是不可取的,应该从主观上寻找不足,要正视自身的缺点,而不要回避,改变自己的不足才能改变他人的看法。故选A。
    故答案为:
    (1)鸠 枭。
    (2)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3)A。
    【点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1、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2、正确断句。3、学会正确的翻译方法。4、反复诵读。此外,古文很讲究内在的韵律和节奏,反复诵读可以充分领略作品的音乐美,提高学习兴趣。
    29.【答案】(1)驻马观看,很久才离开;
    (2)驻马观之 下马伫立 布裘坐观;
    (3)动作 欧阳询观古碑时的沉醉、忘我。
    【分析】参考译文:
    唐代欧阳询曾经出行,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所写的字,于是他就停下马浏览,看了很久后才离开。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立在碑前观察,等到疲惫了,才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又睡在旁边,直到第三天才离去。
    【解答】(1)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故“驻马观之,良久而去”的意思是:驻马观看,很久才离开。
    (2)考查了对文章情节的梳理。文章主要讲述了欧阳询参观古碑的过程,应为:驻马观之、下马伫立、布裘坐观、宿其旁观。
    (3)考查了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行”“见”“驻”“观”“反”“下”“伫立”“布”“坐观”“宿”“去”等动词可知,短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欧阳询观古碑时的沉醉、痴迷、忘我、刻苦、专心致志、好学、善学等。
    故答案为:
    (1)驻马观看,很久才离开;
    (2)驻马观之 下马伫立 布裘坐观;
    (3)动作 欧阳询观古碑时的沉醉、忘我。
    【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
    30.【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锺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锺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锺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锺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能理解他心意的人了。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解答】(1)考查了对原文的掌握,结合对原文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成语的积累。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是成语“高山流水”的来源,现在用这个成语来比喻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考查了句子的仿写能力,句子的结构都是:(伯牙)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兮若…”,注意根据明月、清风这些自然事物的特点完成。
    故答案为:
    (1)伯牙鼓琴 锺子期听之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
    (2)高山流水 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3)皎皎乎若明月 悠悠乎若清风。
    【点评】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小学语文中的难点,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古今异义及语言习惯的不同。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5/4 14:49:54;用户:陈隆宇;邮箱:hfnxxx118@qq.com;学号:47467631

    相关试卷

    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鉴赏(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真题汇编诗词鉴赏(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5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阅读,阅读课内古诗,完成练习,读读短文,完成练习题,课内阅读,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阅读下面的诗文,答题,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真题汇编课内阅读(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真题汇编课内阅读(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6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我会背,也会填,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回答有关问题,阅读《灰雀》片段,完成练习,阅读《少年闰土》,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升初真题汇编习作(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这是一份小升初真题汇编习作(提高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共4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完成习作,看图写话,习作,写话乐园,ㅤㅤ仔细看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