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安徽省十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地理试题(B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中联考
命题单位:合肥八中 校审单位:合肥一六八中学
特别鸣谢联考学校:(排名不分先后)
合肥一六八中学、铜陵一中、阜阳一中、淮北一中、蚌埠二中、淮南二中、宿城一中、亳州一中、明光中学、霍邱一中、长丰一中
地理(B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按照不同的区域划分方式把我国划分为七大片区,下图为我国七大片区人口总量及占比示意图(港澳台数据暂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地势 B. 土地面积 C. 降水量 D. 灾害发生频次
2. 我国七大片区中( )
A. 华东应积极承接华中产业转移 B. 东北气候寒冷,人口密度最小
C. 西南向华东输送资金和劳动力 D. 水源是限制西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西南地区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大,自然环境限制性较大,导致人口数量较少,华东地区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有利于人口在此分布,因此,影响我国西南与华东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为地形地势,A正确;我国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土地面积都较大,降水量都比较充足,排除BC;西南地区由于地势起伏较大导致自然灾害频发,也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但不是主要的自然因素,排除D。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华中地区应积极承接华东的产业转移,排除A;东北地区气候寒冷,人口数量较少,但人口密度不是最小,人口密度最小应为西北地区,地广人稀,排除B;西南向华东地区输送资源和劳动力,排除C;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源是限制西北发展的重要因素,D正确。故选D。
【点睛】我国人口分布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以胡焕庸线为界,东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人口集中分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植被)和人文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交通等因素)。
资源枯竭型城市在转型发展中往往面临转型模式的“抉择”。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常选择的转型发展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下图为某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推测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共同特点是( )
A. 扩大资源开采 B. 改变主导产业 C. 发展新兴产业 D. 延长产业链
4. 该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路径重在考虑( )
A. 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 B. 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
C. 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D. 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5. 复合型模式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中抵御风险能力更强,主要原因是( )
A. 新兴产业竞争力强 B. 城市经济实力增强
C. 劳动力更丰富廉价 D. 产业类型发展多样
【答案】3. D 4. A 5. D
【解析】
【3题详解】
该地资源开采殆尽,企业面临转型,A错误;延伸模式主导性产业不变,不会发展新兴产业,主要是优化产业结构,BC错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同样的主要是想要实现企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D正确。故选D。
【4题详解】
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首先要考虑新产品与市场供需关系,才能确定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方向,A正确;资源已经枯竭,资源加工技术的改进不是转型的方向,也不存在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BD错误;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影响转型的的效果,但不是首先重点考虑的因素,C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复合型模式是延伸模式与更新模式的结合,并不是单纯的新兴产业,A错误;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弱,B错误;劳动力更丰富廉价不会增强风险抵御能力,C错误; 复合型模主要是因为产业类型发展多样,产业结构多元化,在抵御风险中其能力更强,D正确。故选D。
【点睛】 产业区位选择主要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
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下图为世界四次制造业中心转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 )
A. 转移周期逐渐的缩短 B. 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
C. 自然资源是决定性因素 D. 第三次以第三产业为主
7. 下列能促进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发展战略是( )
A. 扩大生产规模,占领全球市场 B. 提高产品价格,保持价格优势
C. 促进居民消费,带动国内产能 D. 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产品研发
【答案】6. B 7. D
【解析】
【6题详解】
图中信息无法判断出转移周期在逐渐缩短,A错误;前三次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3个制造业中心,B正确;全球制造业的转移是一个不断追逐低劳动力成本的过程,随着全球制造业主要承担国家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就会寻求新的低成本区域,因此,影响全球制造业转移的主导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不是自然资源、第三产业,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目前世界上已完成了三次制造业中心转移,而我国是第四次制造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国,虽然我国制造业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实力,但还称不上“世界制造业中心”,说明我国劳动力价格较高,同时市场饱和,技术优势不明显,因此我国制造业不应再依赖劳动力优势,而应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强产品研发,树立自己的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D正确。当劳动力成本上升时,无法继续扩大生产规模,A错误; 因为我国劳动力价格上涨,价格上会失去优势,无法保持价格优势,B错误;现在国内产能已经较高,C错误。故选D。
【点睛】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四次大规模的制造业迁移:第一次在20世纪初,英国将部分“过剩产能”向美国转移;第二次在20世纪50年代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德国这些战败国转移;第三次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日本、德国向亚洲“四小龙”和部分拉美国家转移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加工产业;第四次在20世纪80年代年代初,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低技术高消耗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
下图为某极点俯视图,弧线ACB为晨昏线,其中BC为晨线,60°W与晨昏线相交于C点,且极圈与晨昏线相切于C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图示时刻合肥(32°N,117°E)的地方时为( )
A. 5:48 B. 10:06 C. 18:06 D. 23:48
9. 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位于( )
A. (0°,120°E) B. (23°26′S,60°E)
C. (23°26′S,60°W) D. (0°,60°E)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60°E与60°W相隔120个经度,由此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由于BC为晨线,则弧线ACB左侧为夜半球,右侧为昼半球;60°W平分弧线ACB,大部分位于昼半球,其地方时应为12:00;根据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计算合肥117°E的地方时应为23:48,D正确,ABC错误,故选D。
【9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北极圈内有极夜现象,是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AD错误;60°W的地方时应为12:00,为太阳直射的经线,B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地方时计算方法:第一步:计算经度差,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第二步:由经度差化为时间差(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隔1,相差4分钟);第三步:判断东西方向,计算时间,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公式: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x两地经度差。
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通常向南移动,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下图为1961~2006年极涡面积指数距平示意图,极涡面积指数与发生频次呈正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易形成( )
A. 低压中心 B. 高压中心 C. 冷锋 D. 暖锋
11. 由图可知,1960~2006年( )
A. 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增加 B. 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一直大于亚洲
C. 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增强 D. 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
12. 1990年以来,我国东北地区( )
A. 气温下降 B. 寒潮增多 C. 风力减弱 D. 台风减少
【答案】10. A 11. D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极涡是指大气在极地附近丧失热量形成的大型冷性涡旋系统,北半球极涡形成于亚欧大陆北部,当北半球极涡多发时,北半球中高纬度洋面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温度较高,形成低压中心,A正确;极涡多发生在冬季,中高纬度的洋面难以形成高气压中心,B错误;极涡面积指数的变化对我国东北地区的气候影响显著,对中高纬度的洋面影响较小,C错误;冬季难以形成暖锋,D错误。故选A。
【11题详解】
1961年到2006 年,北半球极涡面积呈减少趋势,亚洲极涡发生频次减少,A错误;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1990年以后有部分时段小于亚洲,B错误; 我国受冷气流影响减弱,C错误;读图可知,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变化较亚洲大,D正确。故选D。
【12题详解】
1990年以来,北半球极涡面积呈减少趋势,我国东北地区气温上升,寒潮减少,风力减弱,对台风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1961年到2006 年,北半球极涡面积呈减少趋势,极涡面积指数与东北地区大风日数呈正相关。东北地区大风偏多年份,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型以阻塞形势为主,极涡面积偏大;而大风偏少年份,东亚中高纬大气环流型以平直气流型为主,极涡面积偏小。
读图回答问题。
13. 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我国南方地区( )
A. 夏季降水增加 B. 地质灾害多发 C. 山火风险较大 D. 冻害频率减小
14. 甲地数值可能为( )
A. -0.8℃ B. -0.5℃ C. 0.3℃ D. 0.5℃
15. 出现图示海水温度情况时,下列洋流势力减弱的是( )
A. 秘鲁寒流 B. 加利福尼亚寒流 C. 东澳大利亚暖流 D. 索马里寒流
【答案】13. C 14. A 15. D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区海水温度较平均值低,说明出现了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夏季风势力偏强,导致锋面雨带在南方地区停留时间偏短,出现南旱北涝的现象,南方地区山火风险较大,C正确,A错误;降水较少,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B错误;拉尼娜现象发生时,我国会出现冷冬现象,南方地区冻害频率增大,D错误。所以选C。
【14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与0℃等值线之间相隔两条等值线,图中等值距为0.3℃,则甲外侧的值可能为-0.6℃或0.6℃,若为-0.6℃,则甲的数值应小于-0.6℃、大于-0.9℃,A正确,B错误;若为0.6℃,则甲的数值应大于0.6℃、小于0.9℃,CD错误。所以选A。
【15题详解】
拉尼娜现象发生时,信风增强,太平洋海域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会增强,秘鲁寒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都会增强,A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北印度海区海水温度偏低,可推测气压偏高,导致西南季风减弱,索马里寒流减弱,D正确。所以选D。
【点睛】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表现为东太平洋明显变冷,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混乱,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兰斯塔德城市群位于荷兰(国土面积约4.2万平方千米)西部,城市群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其中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得勒支为中心城市,自行车及公共交通是城市间重要的交通方式。20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相继提出紧凑城市—网络城市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下图为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示意图。
(1)与我国城市群相比,分析兰斯塔德城市群特征。
(2)简述兰斯塔德城市群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的主要目的。
(3)说明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的意义。
【答案】(1)兰斯塔德城市群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2)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主要目的是集约化用地,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3)兰斯塔德城市群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兰斯塔德城市群的多中心空间结构避免了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发展演变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城市群的特征、城市群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与我国的单一中心都市城市群相比,兰斯塔德城市群形成了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勒支等多个中心,围绕大都市绿心环绕布局,空间结构集中和分散有序。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以来,荷兰相继提出紧凑城市—网络城市的发展格局,实现了由单中心扩张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的模式转变。早期以紧凑城市为发展格局以单一中心为核心,主要目的是集约化利用土地,有利于加强中心城市与周围的增长中心(新城)的联系。
【小问3详解】
兰斯塔德城市群中心城市由单中心向多中心的发展演变,有利于城市间的交通运输的发展,避免了单中心城市的交通拥堵、房价飙升等大城市病问题,呈现功能网络分工、交通联动发展合作机制多元弹性等特征。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陕西、湖北两省,全长1577千米,丹江口以上为上游,河谷狭窄。2023年3月15日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开始下闸蓄水。下图为汉江流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
(1)描述汉江流域聚落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
(2)指出汉江流域水能开发优势自然条件。
(3)简述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
【答案】(1)沿河谷分布。河谷地势平坦;临近河流,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交通便利。
(2)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汉江发源于秦岭南麓,流经秦巴山地,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3)改善了汉江的航运条件;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发电量大,加大电力供给。
【解析】
【分析】本题以汉江流域相关地理事物分布示意图为背景设置试题,主要涉及聚落、水能资源开发、水利枢纽的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小问1详解】
由图可知,汉江流域聚落分布在汉江河谷。河谷距离汉江近,生产生活取水便利;利用汉江发展航运,交通便利;河流携带泥沙堆积,土壤肥沃。
【小问2详解】
水能开发的优势自然条件主要是河流水量大,落差大。汉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由图可知汉江四周为山地,发源于秦岭,落差大。
【小问3详解】
孤山航电枢纽工程开始下闸蓄水,孤山航电枢纽工程为梯级开发。航电枢纽主要是发电和航运,能够增大发电量,改善航运条件。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的鸣沙山北麓,其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月牙泉地势低洼,众多碎屑物沉积,在此形成了一个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月牙泉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但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下图为月牙泉位置示意图。
(1)简述月牙泉的形成过程。
(2)说明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利于月牙泉形成的条件。
(3)推测月牙泉万年以来未被风沙掩埋的原因。
【答案】(1)月牙泉地势低洼,东西两侧为河流,月牙泉处于两洪积扇之间的洼地;受到鸣沙山上积雪融水的沉积为月牙泉地下水的储存和流动提供了条件;月牙泉三面被沙丘包围,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最终形成月牙泉。
(2)此地主要受到风力侵蚀,松散的土质有利于风的作用,形成了环抱状,为其抵御西北风和东南风;地质结构单一较稳定,常年受到沉积作用,最终形成月牙泉。
(3)地下潜流补给,东西两侧有河流;独特的地形地貌,三面环沙,东南风和西北风交替吹过,东南风吹来的沙被西风卷起,西北风吹来的沙被东风卷起,所以黄沙始终没有将月牙泉掩埋
【解析】
【分析】本题以月牙泉为背景材料,涉及风沙地貌成因、水体间相互补给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材料中鸣沙山北麓可以得出该地有高山冰川融水的结论;月牙泉地势低洼,众多碎屑物沉积,说明该地地质条件较稳定,长期受到沉积;月牙泉东西两侧为河流说明该地有河流水进行补给。
【小问2详解】
该区主要受到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地质条件单一说明地质时期较为稳定,长期接受沉积,并且土质疏松所以形成了沙丘,对于月牙泉的形成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小问3详解】
沙漠中出现月牙泉且万年未被掩埋,主要原因要从它的水体源泉、受到风力侵蚀和沉积的力的方向、大小等,而材料中“在此形成了一个松散、单一的地质结构。月牙泉东西两侧为河流形成的洪积扇,南北两侧被沙山合围。”足以得到证明。
【点睛】风蚀地貌的成因、沙质的来源、绿洲的发育与分布等都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重点。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山地雪线是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一般情况下,山地雪线大体与最热月的0℃等温线吻合。图1为全球各纬度山地雪线高度变化示意图,图2为安第斯山脉南段示意图。
(1)说出南半球山地雪线分布总体特征,并推测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
(2)指出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坡雪线差异,并说明理由。
(3)从自然环境整体性角度,简述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河流的差异。
【答案】(1)南半球山地雪线随纬度增高而降低,南纬20—30度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附近达到最低。 影响山地雪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当地纬度、山体的海拔高度。
(2)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雪线高于西坡雪线。安第斯山脉南段西坡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所以冬季雪线较低;安第斯山脉南段东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雪线高于西坡。
(3)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河流有明显的断流和结冰期;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终年降水较多,河流无断流现象,且无结冰期。
【解析】
【分析】本题以全球山地雪线分布为背景材料,涉及影响雪线的原因、世界气候的具体分布、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在南半球雪线高度从赤道向南极递减;在南纬20—30度之间雪线分布最高,南极洲地区雪线分布最低。从图中看出影响雪线分布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拔等。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安第斯山脉南段位于南半球中纬度,50°S以南的地区,该地主要受到盛行西风的影响,在盛行西风的影响下位于迎风坡的西坡降水会变多,所以雪线就会变低。而东坡位于盛行西风背风坡一侧,降水较少,所以雪线较高。
【小问3详解】
全球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的特征,安第斯山脉南端东西两侧分别是两种不一样的气候类型,具体气候类型下会孕育不同点自然环境特征,西侧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受其影响该地全年温和多雨,所以河流终年受到雨水补给,无明显汛期,也不会出现断流现象,同时其气候较为温和,所以河流不会出现结冰期;位于安第斯山脉东侧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受其影响夏季炎热少雨、冬季寒冷干燥,所以该地区的河流冬季会结冰,并且有断流,这就是不同气候下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六中等江南十校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合肥六中等江南十校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4页。
2022-2023学年广西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西八校联考高二下学期期中测试地理试题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6℃,极端最低温为-64,5%以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安徽省江南十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联考地理试题,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