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展开 玉溪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月考
地理学科试卷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下图为“季风区地理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 图示甲( )
A. 7月受盛行西风控制 B. 1月受东北信风控制
C. 7月季风是海陆热带差异形成的 D. 1月季风是海陆热带差异形成的
2. 图示地区7月时( )
A. 澳大利亚盛夏西北季风 B. 北印度洋的洋流逆时针环流
C. 索马里半岛沿岸出现寒流 D. 索马里半岛沿岸渔业资源匮乏
【答案】1. D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甲位于南亚,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为西南季风,与盛行西风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关系不大,AC错。1月,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甲区域盛行东北季风,不是东北信风。B错,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7月,澳大利亚西北部盛行东南风,而不是西北风,A错。受季风的影响,7月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顺时针环流,B错。7月,索马里半岛地区盛行西南风,为离岸风,盛行上升补偿流,出现寒流,海底营养盐上翻,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丰富,渔业资源丰富,C正确,D错。故选C。
【点睛】巧记: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风向和出现的时间与我国东南部的季风气候特点相同,但风的性质和形成原因不同。如:7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东南风(性质湿润、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7月,澳大利亚西北部也为东南风(东南信风,性质干燥);1月,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为西北风(性质干燥、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1月,澳大利亚西北部也为西北风(性质湿润,气压带风带南移,北半球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向左偏转为西北风)。
读非洲大陆气候类型分布及景观图,回答下列各题。
3. 景观图中的高大树木,俗称猴面包树。树干虽然都很粗壮,木质却非常疏松,可谓外强中干、表硬里软。这种像多孔的海绵的木质最利于储水。据此分析,它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 终年炎热,干湿季分明 B. 终年高温多雨
C.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D. 终年干旱少雨
4. 猴面包树在非洲主要分布在( )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猴面包树的树木高大、树干粗壮,说明其生长迅速,生长期具有湿热的气候条件;猴面包树树干木质疏松利于储水,说明其生长期内存在气候干旱的时段;结合上述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特征为终年炎热,旱雨季分明;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A对;终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是地中海气候;终年干旱少雨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或热带沙漠气候或极地气候,BCD错。故选A。
【4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猴面包树生长地区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图中表示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区的为Ⅱ;Ⅰ是热带雨林气候,Ⅲ是热带沙漠气候,Ⅳ是地中海气候。故选B。
河流袭夺是分水岭一侧的河流夺取了另一侧河流上游段的现象。距今8万年前,下图中河流分别是源头独立的河流。距今约3.7万年,古柴汶河袭夺了古沂河。完成下列小题。
5. 图中河流袭夺依靠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 下切侵蚀 B. 侧向侵蚀 C. 溯源侵蚀 D. 溶蚀
6. 袭夺发生后,关于各河段河流特征变化正确的是( )
①AB河段流速变慢 ②BD河段流向改变
③BC河段流量变大 ④EF河段流域面积不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7. 下列有关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所需条件描述,正确的是( )
A. 古沂河落差比古柴汶河大 B. 分水岭处的岩石疏松破碎
C. 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D. 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高
【答案】5. C 6. B 7. B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是古柴汶河不断的溯源侵蚀的结果,C正确;下切侵蚀是使河谷加深,侧向侵蚀使河谷展宽,不会产生袭夺,AB错误,溶蚀是喀斯特地貌,与河流的袭夺无关,D错误,所以选C。
【6题详解】
袭夺发生后,由于落差变大,AB河段流速变快,①错误;BD河段原来流向东北,袭夺发生后,流向西南,流向改变,②正确;BC河段增加了来自AB和BD的水量,流量变大,③正确;EF河段流量减小,流域面积减小了,④错误,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7题详解】
古沂河落差比古柴汶河大,则不会发生古柴汶河袭夺古沂河,A错误;分水岭处的岩石疏松破碎,古柴汶河溯源侵蚀,才会发生袭夺,B正确;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溯源侵蚀会减弱,就不易发生袭夺,C错误;古柴汶河河床海拔较高,就不易发生袭夺,D错误,所以选B。
【点睛】袭夺方式:①并吞袭夺,指两条顺向河沟或河谷之间的袭夺,多发生在侵蚀轮回的早期。随着沟谷的并吞,许多小沟道合并成少数河道,河网密度变稀,干流壮大。河流袭夺河流袭夺;②溯源侵蚀引起的河流袭夺,常见于两条流向相背或相互垂直的河流之间,发生的原因有两个:一条河流的河谷岩层较另一条容易侵蚀下切,一条河流的坡降较另一条为大。③侧向侵蚀引起的河流袭夺,常见于蚀积平衡的河流,河道以侧蚀作用为主的地方。④地下袭夺,常见于高出河流基准面的石灰岩或其他可溶岩分布地区,表现为位置较高的河流通过地下通道流入位置较低的河流。
下图为亚欧大陆40°N东西两侧两个测站1月、4月、7月、10月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8. 甲、乙两地气候相比( )
A. 1月降水甲比乙多 B. 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
C. 7月气温甲比乙低 D. 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小
9.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B. 乙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C. 甲地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 D. 乙地1月受盛行西风控制
【答案】8. B 9. D
【解析】
【8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地1月降水分别约为5mm和120mm,甲比乙少,A错误;甲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26℃和-4℃,气温年较差为30℃;乙地最高、最低月均温分别约为23℃和11℃,气温年较差为13℃,气温季节变化甲比乙大,B正确;甲、乙两地7月气温分别约为26℃和23℃,甲比乙高,C错误;甲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80mm和5mm,差值为175mm,乙地降水量最大、最小值分别约为120mm和10mm,差值110mm,降水季节变化甲比乙大,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甲、乙两地位于40°N亚欧大陆东西两岸,甲地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夏季气温高,降水多,为温带季风气候,位于亚欧大陆东侧,AC错误;乙地冬季最冷月气温在0℃以上,冬季降水量比夏季多,说明该地为地中海气候,位于亚欧大陆西侧,1月气压带风带南移,此时乙地受西风带控制,降水较多,B错误,D 正确。故选D。
【点睛】地中海气候由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分布于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因地中海沿岸地区最典型而得名。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泥火山”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丘的尖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泥火山”,喷发出的粘稠泥浆略带汽油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下图为新疆北天山“泥火山”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0. 新疆北天山“泥火山”众多的原因是( )
A. 位于板块交界处 B. 冰川侵蚀强烈
C. 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 岩浆活动频繁
11. 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泥火山喷发物质在地球表层可转化为( )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12. 独山子附近“泥火山”形成的地质过程( )
A. 冰川侵蚀一岩层外露一岩层断裂一泥浆喷出
B. 地売挤压一地层回陷一岩层断裂一泥浆喷出
C. 地壳抬升一岩层断裂一地层隆起一泥浆喷出
D. 地売挤压一地层隆起一岩层断裂一泥浆喷出
【答案】10. C 11. C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和新疆的经纬度可知,新疆位于板块内部,板块运动少,岩浆活动少,A、D错;新疆气候干旱,地表以风力作用为主,无冰川侵蚀,B错;由图可以看出,泥火山分布处多为断裂地带,且该地多山脉,由此可知该地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导致泥火山形成,C对。综上,本题选C。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泥火山喷出物质为泥浆和气体,泥浆经过长时间的固结成岩作用,在地表转化成沉积岩,C对;喷出岩和侵入岩都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A、B错;变质岩一般在地下形成,D错。本题选C。
【12题详解】
泥火山的形成与冰川侵蚀无关,A错;结合材料可知,泥火山为“锥形丘”,故由地壳挤压和隆起形成,形成山丘之后,由于岩层断裂出现裂隙,泥浆和气体喷出,形成最终的“泥火山”,按此顺序,B、C错,D对。故本题选D。
【点睛】沉积岩是地面即成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搬运、沉积固结等沉积而成。主要特征: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成化石;③有的具有干裂、孔隙、结核等。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的碳多于其呼吸和腐烂所释放的碳,形成一个巨大的碳汇,使地球降温——如热带森林就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但研究表明,森林会影响地面反射率,从而使温度上升。受气候变暖影响,在贮存大量碳的西伯利亚永久冻土带,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树,树叶较暗,反而引起温度上升。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 热带森林被认为是显而易见的气候“冷却器”,其原理是热带森林( )
A. 减弱了大气的保温作用 B. 林冠密集,削弱了太阳光线
C. 光合作用强,释放氧气多 D. 温度较高,微生物分解快
14. 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反而引起温度上升的原因是( )
A. 光合作用变强 B. 反射率上升
C. 蒸腾作用增强 D. 反射率下降
15. 针叶林变化导致全球变暖恶化,其中引发全球变暖的碳源主要来自( )
A. 岩石圈 B. 生物圈 C. 大气圈 D. 水圈
【答案】13. A 14. D 15. A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而森林能够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能够减轻大气的保温作用,从而起到调节气候是、降低气温的作用,A对;树冠密集只能削弱一部分太阳光线,不能使温度明显降低,B错;释放氧气不能降温,C错;微生物分解速度与调节气候无关,D错。综上,本题选A。
【14题详解】
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减轻气温上升趋势,A错;蒸腾作用增强,会使大气中水汽增多,云量增多,从而吸收热量,降低温度,C错;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会使该地植物数量增多,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能力减弱,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进一步使气温升高,D对C错。综上,本题选D。
【15题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落叶松逐渐转变为常绿针叶树,树叶会吸收太阳辐射,使温度升高,从而导致冰川融化、冻土消失,冻土中固定的二氧化碳也会被释放出来,加重全球变暖,冻土属于岩石圈,故A正确,B、C、D错误。本题选A。
【点睛】森林的重要作用:①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 。②生态价值:调节气候 、稳定大气成分、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净化空气 、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
暑假期间,家住中国M地的小丹跟随旅游团乘大巴到N地观光旅游,旅游大巴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下图为旅游大巴的出行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 出发与返回时,小丹的座位分别位于客车前进方向的右侧、左侧,为避免阳光照射,小丹( )
A. 去N地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B. 去N地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C. 返回途中,全程不需要拉上窗帘
D. 返回途中,全程要拉上窗帘
17. 根据本次旅行中的信息可知( )
A. M地所在城市位于114°E
B. M地日出的地方时是5:40
C. M地昼长为14小时30分
D. 小丹的行程不超过200公里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暑假”“中国M地”可推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当地应该东北日出、西北日落。根据“往返途中经过此地时,太阳恰好位于正东、正西方向”这一信息可知,太阳视运动方位变化是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因此,从M地出发到中途点间,太阳在东北方向,从中途点至N地间,太阳在东南方向;从N地返回至中途点间,太阳在西南方向,从中途点至M地间,太阳在西北方向。根据题意,小丹的座位始终位于东侧或南侧。去N地途中,小丹全程会被太阳照射到,因此全程要拉上窗帘;返回途中,在东西向的路段时,小丹位于南侧,而太阳在西南方向,因此这一路段小丹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需要拉上窗帘,其他路段小丹在东侧,而太阳在西侧,不会被太阳直接照射到。综上所述,B对,排除ACD。故选B。
【17题详解】
根据题中“日出时出发,日落时回到出发地”可知,日出和日落的时间分别是北京时间5:40、19:10,推算出当地白昼时间为13小时30分钟,据此推算出当地地方时的日出时间为5:15。再根据北京时间(120°E)5:40与当地地方时5:15的时差计算经度差,从而推算出当地经度约为114°E。读图,根据比例尺计算得出小丹的行程超过200公里。综上所述,A对,排除BCD。故选A。
【点睛】地方时计算:(1)先求两点的经度差:两地同为东(西)经,取其差;两地东西经不同,取其和。(2)将经度差转换为时间差:两地经度差+ 15° /小时=两地的时间差(小时),或两地经度差X4分钟/1°=两地的时间差(分钟)。(3)确定时间早晚:东早西晚,时间“东加西减”。(4)列出算式:所求地区的地方时=已知地方时土两地时间差(所求地区在已知地区以东取“+”,以西取“-”)。
2002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图中槽线形成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准静止锋 D. 气旋
19. 关于图中各地天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盛行偏南风 B. 乙地位于低压槽
C. 丙地正在经历沙尘暴 D. 丁地风力最强
【答案】18. A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图中出现锋面气旋,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丙地位于锋后,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因此该锋面为冷锋,A对,排除BCD。故选A。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所以甲地盛行下沉气流, 乙地并不是位于低压槽,AB错;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所以丙地正在经历沙尘暴,C对;丁地等压线较丙地稀疏,丁地风力并不是最强,D错。故选C。
【点睛】沙暴的形成条件:地面上的沙尘物质:它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大风:这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基础;不稳定的空气状态:这是重要的局地热力条件,沙尘暴多发生于午后傍晚说明了局地热力条件的重要性;干旱的气候环境:沙尘暴多发生于北方的春季,而且降雨后一段时间内不会发生沙尘暴是很好的证据。
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米。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0. 山中腰的森林最可能是( )
A. 温带落叶阔叶林 B.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 热带雨林 D. 亚寒带针叶林
21. 下列有关太白山北麓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 B. 一月均温在0℃以上
C. 耕地主要为水田 D. 河湖众多,水系稠密
22. 下列有关秦岭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B. 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 与一月均温0℃等温线和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D. 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
【答案】20. D 21. A 22. D
【解析】
【分析】
【20题详解】
太白山北麓是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区,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根据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知,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的变化相似于由赤道向两极的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因此山腰地带的森林带应该是亚寒带针叶林带。故选D。
【21题详解】
太白山北麓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年降水量小于800毫米,A正确;一月均温在0℃以下,B错误;耕地主要是旱地为主,C错误;半湿润气候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河湖较少,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是黑河——腾冲一线,A错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B错误;是我国一月均温0℃等温线和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C错误;是亚热带和暖温带、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D正确。故选D。
【点睛】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1、山地垂直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更替规律与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2、同一自然带,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影响山体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愈低愈复杂,纬度愈高愈简单。(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愈高愈复杂(有极限),海拔愈低愈简单。(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由于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个区域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读完成下列小题。
23. 下列关于甲国与乙国在地理环境方面的相似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内河航运都很发达 B. 地形都是以山地为主
C. 气候都比较湿润 D. 都多火山、地震
24. 下列关于甲国与乙国经济发展差异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甲国工业起步早,乙国工业起步晚
B. 甲国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乙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C. 甲国工业为“资源型”布局,乙国工业为“临海型”布局
D. 甲国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乙国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
【答案】23. C 24. B
【解析】
【23题详解】
甲国为英国,乙国为日本,日本河流短促,内河航运不发达,A错误;英国的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以及平原为主,而日本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B错误;英国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日本为海洋性季风气候,两国气候都比较湿润,C正确;日本多火山地震,而英国地处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D错误,所以选C。
【24题详解】
甲国为英国,乙国为日本,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而日本工业起步比英国晚,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日本农业以种植业为主,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英国煤铁等资源丰富,工业为“资源型”布局,日本资源缺乏,原料主要靠进口,工业为“临海型”布局,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英国的纺织、煤炭等传统工业曾在世界上地位突出,日本高新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地位突出,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所以选B。
【点睛】日本的自然环境:1.气候是温带海洋气候,常年温差小,比较温和。2.四面环海海洋交通便利。3.寒暖流交汇处,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在东部太平洋一侧自南向北均被日本暖流(黑潮)环绕、东北部形成千岛寒流(亲潮),西部日本海一侧是对马暖流和里曼寒流。在寒流和暖流交汇处,鱼类资源丰富,成为天然渔场。4.由于地处海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夏秋两季多台风,6月份多梅雨。年降水量700—3500毫米,最高达4000毫米以上。5.日本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为西太平洋岛弧-海岸山脉-海沟组合的一部分。全国68%的地域是山地。
晴隆县位于云贵高原中段,当地地形崎岖、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近年来,当地农民通过使用一种独特的银黑双色膜(正面银色,贴地面黑色),使得花椒种植存活率超过95%。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25. 银黑双色膜的作用有( )
①增加土壤昼夜温差 ②保持土壤含水率
③抑制杂草生长 ④提高植物光合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6. 从成土过程分析,云贵地区土层浅薄的主要原因是( )
A. 温度低,风化作用弱 B. 降水多,淋溶作用强
C. 植被少,有机质少 D. 石灰岩抗风化能力强,成土过程较慢
【答案】25. C 26. D
【解析】
【25题详解】
根据材料,正面银色可以起到反光作用,提高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④正确。同时,可以降低高温时间土壤的温度,贴地面黑色减少透光,抑制杂草光合作用,可以减少杂草生长,③正确。地膜起到保温作用,降低土壤的昼夜温差,①错误。地膜的覆盖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土壤嫡情,②正确。故选C。
【26题详解】
从成土过程分析,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该地地表主要为石灰岩,其抗风化能力强,风化成土过程慢,所以该地土层浅薄,D正确。云贵地区纬度较低,温度较高,A错误。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则土壤淋溶层厚,不一定会导致当地土层浅薄,B错误。当地水热条件好,植被多,并且植被发育受土壤状况影响更大,而不是植被发育决定土壤,C错误。故选D。
【点睛】影响土壤肥力的主要因素有: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因素(有机质的提供以及土壤中的微生物对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气候因素(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以及淋溶作用强,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时间因素(影响土壤层的厚度)以及人为因素等。
依据《厄尔尼诺/拉尼娜事件判别方法》国家标准,当关键区(尼诺3.4区,即120°W~170°W,5°S~5°N之间的区域)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时,即为拉尼娜状态,持续5个月以上便形成一次拉尼娜事件。下图示意2018年1月~2021年12月关键区海表温度距气候平均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 2021年赤道中东太平洋开始进入拉尼娜状态的月份为( )
A. 2月 B. 4月 C. 8月 D. 10月
28. 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 )
A. 2021年拉尼娜影响时间最短 B. 出现拉尼娜状态的间隔缩短
C. 中东部太平洋水温长期偏低 D. 秘鲁沿海渔业资源趋于减少
【答案】27. D 28. B
【解析】
【27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可知,进入拉尼娜状态需要3个月滑动平均海表温度低于气候平均态0.5℃,图中显示2021年10月、11月、12月这3个月,关键区的平均海表温度均低于气候平均态0.5℃,因此,2021年10~12月赤道中东太平洋进入拉尼娜状态,10月为开始的月份,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8题详解】
图中信息显示,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第一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18年1~3月,第二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20年8~10月,第三次拉尼娜状态出现在2021年10~12月,时间间隔缩短,B正确。2018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2019年没有进入拉尼娜状态,也没有出现拉尼娜事件,说明2019年几乎不受拉尼娜影响,A错误。整体来看,中东部太平洋水温偏低和偏高的时段相差不大,C错误。中东部太平洋水温偏低,会使得秘鲁渔场的渔业资源变得丰富,水温偏高,秘鲁渔场渔业资源减少,但是整体来说并没有出现趋于减少的趋势,D错误。故选B。
【点睛】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降水减少。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的原因是( )
A. 土地次生盐碱化 B. 土地沙化
C. 建设用地过多 D. 气候变暖使海平面升高
30.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前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 )
A. 原料导向型产业、动力导向型产业 B. 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市场导向型产业
C. 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D. 高新技术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答案】29. C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地区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快,建设用地过多,占用耕地,导致该地区耕地大量减少,C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降水多,不易发生次生盐碱化和土地沙化,海平面升高不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ABD错误。故选C。
【30题详解】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以一个阶段主要利用当地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个阶段接受产业转移,主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第一阶段主要指1979年至1990年,这一阶段主导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阶段指1990年以后,产业升级,主导产业为高新技术产业。
二、综合题:本题共3大题,6小题,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新疆博斯腾湖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但是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湖区内湖陆风(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
材料二:下图分别为博斯腾湖区域图,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示意图,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
(1)推断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并说明理由。
(2)结合水循环过程简述盐池中盐层的形成过程。
(3)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
【答案】(1)高山冰雪融水
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
(2)湖泊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地势的低洼处;沙漠中蒸发量大,水分被蒸发后,盐度增加(至饱和)盐分析出。
(3)①冬季博斯腾湖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②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③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较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④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
【解析】
【分析】本题以新疆博斯腾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陆地水源补给、水循环、热力环流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据材料“博斯腾湖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北缘,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可知,博斯腾湖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高山冰雪融水。理由是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量少;周边高大山脉有面积广大的冰川分布,较多的冰雪融水汇入湖泊,形成淡水湖。
【小问2详解】
据材料博斯腾湖“南侧不远有一个槽状盐池,池壁和底部均分布有厚厚的盐层”结合盐池附近的地质剖面图可知,湖泊水水位高于含水层,湖水通过含水层渗透(或地下径流输送)到地势较低的低洼处,补充盐池中的水;沙漠中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水分被蒸发后,盐度增加至饱和析出,形成盐池中的盐层。
【小问3详解】
根据湖风、陆风风速月变化统计图可知,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是冬季。原因是冬季博斯腾湖湖泊水量最小,水域面积小,湖陆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最小;该地纬度较高,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影响大,湖陆风影响不显著;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较短,湖区获得的热量少,冬季气温低,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等。
3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该市已发现和探明的矿床有273处,铜矿石储量达550万吨,是全国铜矿石重要生产基地,小型采矿企业众多。大冶市因矿而兴,因矿而立,但随着矿产资源逐渐枯竭,矿产企业停产,大量工人失业,被列为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2008-2017年,大冶市走出一条长江经济带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新道路。下图示意大冶市地理位置。
(1)指出大冶市发展采矿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大冶市在资源枯竭后转型面临的困境。
(3)指出大冶市应对资源枯竭而进行产业转型可能采取的对策。
【答案】(1)有色金属矿床多、储量大;靠近三峡水电站,电力供应充足;国家原料工业基地,消费市场广阔;靠近长江,水源充足;水陆交通便利,利于矿产品外运。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治理难度大;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转型升级耗时长;矿产企业停产,人才流失严重。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智能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注重发展低碳经济;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修复生态环境。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湖北大冶市矿产开发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的对策和困难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大冶市发展采矿业的有利条件应从资源、能源、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说明。材料信息表明,大冶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该市已发现和探明的矿床273处,铜矿石储量达550万吨,因此大冶市发展采矿业的资源丰富;靠近长江,水源充足,有利于采矿业发展;大冶市与三峡水电站都位于湖北省,因此靠近三峡水电站,电力供应充足,有利于采矿业发展;大冶市为国家原料工业基地,国家消费市场广阔,有利于大冶市采矿业发展;图中显示,大冶市水陆交通便利,利于矿产品外运,有利于采矿业发展。
【小问2详解】
大冶市在资源枯竭后转型面临困境应从环境、产业结构、人才等方面进行分析。长期的矿产资源开发,使得大冶市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修复、治理难度大,从而导致对新兴产业的吸引力不强;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间关联度较低,难以带动下游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资源开采过程中,设备、钻井、洞室等固定资产总量大,这些成本的存在加大了企业退出枯竭资源行业的机会成本,使得产业转型升级耗时长;由于大量矿产企业停产,大量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向外另寻出路,使得人才流失严重,导致转型困难。
【小问3详解】
大冶市应对资源枯竭而进行产业转型可能采取的对策应基础设施、科技、产业结构、环境治理等方面进行指出。为了产业转型,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大量企业进行投资;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科学技术优化、升级传统产业,使得传统产业焕发活动;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强当地产业的市场适应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控制高耗能产业规模,注重发展低碳经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治理环境污染,美化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做到生态可持续发展。
3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为贵州省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等值线图(单位:吨/km2)。
(1)据图描述贵州省水土流失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贵州省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答案】(1)特征: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200-1500吨/km2;自东向西递增。
(2)以高原为主,河流众多,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带走大量泥沙;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流流量大;植被生长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解析】
【分析】本题以贵州为背景材料,涉及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描述、水土流失的原因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由贵州单位面积泥沙流失量等值线图可知,贵州省水土流失量空间分布不均匀;大部分地区水土流失流失的泥沙在200-1500吨/km2;自东向西明显递增。
【小问2详解】
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落差大,水流急,流水侵蚀作用强,带走大量泥沙;该地区位于东部季风区,夏季降水丰富且集中,河流流量大,径流发达;土层薄,植被生长缓慢,植被覆盖率低,对表土保护能力弱,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2024内江威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4内江威远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文件包含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docx、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无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解析,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云南省玉溪市一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