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本卷命题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下册第一、第二、第六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受传统文化、文学观念以及史传、诗骚精神的影响,我国古代小说有叙事与抒情写意两种创作追求,向抒情写意方向发展的是文人小说。唐代在这类小说中开始出现“造境”的因素,至清代,小说的造境艺术已臻成熟。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小说,在传奇模式中娴熟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成功创造了意境,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推向了顶峰。
所谓意境,是文艺作品中作者的“情”与“景”水乳交融构成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它“通向作为宇宙本体和生命的‘道’”,“伸向无限的宇宙、历史、人生”。蒲松龄能够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推向顶峰,先决条件是他的文化——创作心理与创造意境所需的心理具有同构性。
从艺术追求的角度看,蒲松龄的艺术追求与创造意境的艺术追求有契合处。意境是心灵化的境界,蒲松龄创作《聊斋》,如同“三闾氏感而为骚”,正是为了写自己的心灵,“永托旷怀”,抒一腔“孤愤”。与一般文人倾向于用诗文言志抒情而视小说为“小道”不同,蒲松龄将毕生的“情”与“志”都写进了《聊斋》中,且他的情志主观化、个性化色彩极浓,是“自鸣天籁,不择好音”。如果说“娱乐消遣”“补史教化”之类创作心态阻碍了文人小说走向写意,那么,蒲松龄的创作追求会推动他用小说来写意。且《聊斋》表明,蒲松龄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有太多的感慨,使小说伸向“道”、伸向“宇宙、历史、人生”也正是他的创作追求。
从创作思维的角度看,蒲松龄的思维模式是建立在“天人合一”宇宙观基础上的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将宇宙看成一个整体,认为其中的万事万物彼此相联系相感应,不可分割,和谐统一,它会使作品中的人、事、景统一于某种主观情调氛围中,构成情景交融的关系。而佛道思维使蒲松龄能够“神与物游”“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精神自由,超越现实和小说思维定势,在“心斋”“坐忘”和“一念三千”的状态中创造出物我交融、有限中包含着无限的小说意境。同时,蒲松龄的诗性思维也是促使他用小说造境的一个因素。诗歌对我国古代其他文体有强大的影响力,蒲松龄也是诗人,而且他的诗歌与他的小说关系异常密切,不少题材内容既出现于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于他的小说中,《聊斋》中的有些小说如《葛巾》本身就是由诗歌“化”出来的。因此,在蒲松龄身上,诗性思维对小说思维的“渗透”、“改造”力量会异常强大。
(摘编自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
材料二:
在中国美学由古代向近代发展的过程中,蒲松龄的美学思想非常值得注意。蒲松龄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美的作家,《聊斋志异》卷三的《白于玉》可以说是蒲松龄突破传统美学观、建立新的美学思想的宣言书。小说主人公吴生,一心求娶一位“遐尔共闻”的美女,自认眼光甚高。他那位谈吐“豁人心胸”的朋友白于玉不以为然,请他上天开眼界。在仙宫里,他看到了许多“旷世并无其俦”的美女,又听说她们还不是最美的,感叹“乃知所见之不广也”。这个富于哲理性的故事告诉读者: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不能固执在狭窄的旧生活中形成的己见,应接触新生活,广见识,破除旧观念,建立新观念。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蒲松龄启发读者接受自己的新美学思想的导言。
在“什么是美”的问题上,蒲松龄首先告诉人们的是:美感是怎样形成的。晚明启蒙思想家在融合传统哲学和近代人文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以“童心”为美,但他们未能说清“童心”与“美感”之间的关系。开始做这个工作的是蒲松龄。他在《画壁》中讲了一个关于人的审美活动的故事:朱举人见寺庙里“两壁图绘精妙,人物如生。东壁画散花女,内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樱唇欲动,眼波将流”,于是“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想,身忽飘飘,如驾云雾,已到壁上”,与美丽的散花少女有了一段爱情生活。这个故事包含了一个完整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蒲松龄借用佛家观念总结了故事中蕴含的审美心理的奥秘:“幻由人生”,即:美感是人欲造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心理感受。较之偏重于审美认识的西方美学,蒲松龄的美感论显然继承了强调人的主观体验的中国传统美学,但他扬弃了传统美学片面强调美感的理性内涵的不合理处,而吸收了近代人文思想,明确揭示了人欲与美感之间的关系,还了人的审美心理灵肉合一的本来面目。小说告诉读者:人的审美心理活动的全过程:选择审美对象——审美感知——审美想象的过程,始终包含着情欲的因素。
(摘编自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国古代小说有叙事与抒情写意两种创作追求,文人小说向抒情写意这种追求发展。
B.蒲松龄能将造境艺术推向顶峰,是因为他的创作心理与创造意境所需的心理具有同构性。
C.蒲松龄感慨于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用抒情写意小说抒写自己的心灵,抒发一腔孤愤。
D.蒲松龄追求美非常执着,其《白于玉》故事富有哲理性,是他建立自己的新美学思想的导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唐代文人小说开始出现“造境”因素,《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小说能娴熟运用各种艺术技巧成功造境。
B.一般文人喜用诗文言志抒情,视小说为“小道”,而蒲松龄却视诗文为“小道”,把“情”“志”写进《聊斋》。
C.意境是心灵化的境界,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蒲松龄的艺术追求与创造意境的艺术追求有契合点。
D.晚明启蒙思想家未能说清楚“童心”与“美感”的关系,而蒲松龄则通过《画壁》说清了二者的关系。
3.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聊斋》运用设置前后呼应的立体场景来加强作品的空间感,为小说提供包容意境氛围的空间,为创造意境提供了条件。
B.蒲松龄继承并发展了前人用传奇写意的传统。比起前代传奇来,《聊斋》中写意小说的想象更大胆神奇,“象”更美,“意”更深更浓。
C.蒲松龄笔下的景物描写常常有象征意义和隐喻暗示性,如《晚霞》中用主人公幽会处的荷塘美景来象征两人爱情的纯洁优美。
D.《白秋练》的主人公慕生与白秋练喜爱那些具有声色、形式之美的、抒写人的性情的诗歌,而这些美也治好了他们的重病。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创作思维的角度来看,促使蒲松龄用小说造境的思维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富豪与乞丐
晴月
富豪家里什么都不缺,唯独缺亲人。富豪夫妻年轻时,原有一顽子,却在四岁那年走失。一连找了多年,也没音信。富豪找了画师,每年给丢失的儿子画一幅肖像画,以寄托慰藉思念。富豪年近古稀,又殁了夫人,只剩画像中的儿子陪伴着自己。从四岁到五十岁,画像里的儿子也在长大,变老。
乞丐四处流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一无所有。
这天,乞丐来到富豪家大门口,伸头往里一看,只见深宅大院阔气得像王宫,几个丫鬟正伺候着富豪在庭院阴凉处喝茶,富豪一身贵气,不怒自威。
这可不是我这等人该来的地方,乞丐想着便要离开。可巧,富豪这时抬起头,正好看见他。
富豪先是一怔,接着便指着乞丐,激动地喊起来,“他就是……”富豪喊了一半,喉头就哽住了。
乞丐以为富豪在指认自己是小贼,惊得转身就跑。
富豪这时缓过一口气,赶紧下令,快把那乞丐带到我跟前来。
乞丐年纪本就不小,又趿拉着一双露着脚趾头的破鞋,还没跑出去二百米,就被一个家丁摁在了地上。
我、我不是贼……乞丐抖似筛糠,话没说完就昏了过去。
富豪见乞丐吓成这样,便对家丁说,等他醒了,给他点吃的,把他放了。
然后他又小声叮嘱管家,这乞丐,跟我丢失的儿子有几分像,你找两个性子软和的,慢慢与他接触,小心跟他商量,说老爷打算出高价,雇他来家里清扫茅厕,看他愿意不愿意。
管家依言安排下去。
乞丐半生乞讨,一直都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生活。如今富豪要雇他,有吃有住,还有很高的佣金,哪有不愿意的。
管家告诉乞丐,你和老爷的儿子长得很像,才得了这好处。
乞丐仔细观察,发现自己和老爷长得的确很像。不仅眉毛、眼睛、眼睫毛、鼻子、脸型像,连神态体型都像。他很是为自己的长相庆幸,为了保住这份差事,他干起活来,格外用心卖力。
自从乞丐进了府,富豪一改往日的生活习惯,他总是围在乞丐身边,久久不愿离去;甚至为了更融洽地与乞丐相处,还穿起了粗布衣,吃起了粗茶饭。
一天,富豪对乞丐说,咱俩不如互相成全?
怎么成全?乞丐小心地问。
富豪说,虽然我是富豪,你是乞丐,可咱俩在这世上同样举世无亲。我见你干活用心卖力,人也实在,心里喜欢,就想认你做个干儿子,这样咱俩就都有了亲人,你说是不是?
乞丐想起前两天刚见过的挂在书房的少爷画像,画像是少爷五十岁的模样,跟自己有九分像。感于老爷一片真心,他当即跪下,谢谢干爹成全。
自此,富豪便时常相邀干儿子吃饭说话;也不再让他清扫茅厕,而是安排他跟着老管家,学习管理一些家里的杂事,并给他配了两个佣人。
干儿子也更加勤奋,更加用心做事。
又过了一段时间,富豪对干儿子说,也许是我老了,思子心切,每当看见你,我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儿子,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欢喜;一旦看不见你,心里就像少了点什么。我也这把年纪了,干脆你就跟在我身边,我去哪里,你就跟着去哪里,也好长点见识,学点东西。
干儿子当然愿意。
于是,富豪带着他去田庄,去作坊,去店铺,教他如何治理家业,毫不忌讳地带他去自己的金库、珍宝收藏库,告诉他每样东西的来历、价值、辨别方法、如何收藏爱惜等。在这期间,还为他物色了个不错的姑娘,让他们成了家。
温馨的日子一晃就是十年。
这一年,富豪正式把家业交给了干儿子,自己则一病躺倒,没再起来。
仆人和家丁们都为这个干儿子庆幸,你命真好啊,捡了个大便宜。
干儿子却为刚有了唯一的亲人就很快失去而悲恸欲绝。
富豪临下世前,拉着他的手问,还记得那一年,你初来家门口,我冲你喊什么了吗?
他说,嗯,我以为您在喊抓贼,就跑了。
那是你乞讨半生的本能反应。富翁感叹唏嘘,渐渐激动起来,情不自禁地唤了一声,儿呀,当时我想说的是“他就是我丢失多年的儿子呀!”富豪说着,不顾他的惊讶,一把抓住他的手,儿呀!你就是我的亲儿呀!
这,这……他震惊得扑通一声跪在床边,结结巴巴地说,干爹,我知道您是为了成全我,好让我心安理得地继承您的家业,可我是从遥远的地方偶然乞讨到这里来的……
富豪说,儿呀!这世上有长相神态一模一样的,却没有连痣也长得一模一样的。你脖颈后有颗红痣,那是咱们家族男人独有的特征啊!富豪歇一口气,又说,爹很欣慰,这份家业是爹陪着你,一步一个脚印继承下来的。当初没有及时认下你,也是恐你生懈怠之心,否则只怕我尸骨未寒,你就又沦落成乞丐了。
(选自《山西文学》,2021年第9期)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第一次提到富豪儿子的画像,表现了富豪对儿子的思念,第二次则表现乞丐对富豪的感谢。
B.乞丐脖颈后有颗红痣,文中虽未交代何时发现的,但可以推测出富豪第一次见到乞丐时就已经看到了。
C.富豪行事缜密,虽然他早就知道乞丐是自己亲生儿子,但他并没有声张,而是一步步按计划培养他。
D.文中乞丐的心理是不断变化的,开始是惧怕,接着是感恩,然后是震惊,认亲后则表现得心安理得。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我、我不是贼……乞丐抖似筛糠,话没说完就昏了过去”一句,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写出了乞丐害怕被抓挨打的心理。
B.小说开头交代富豪找画师,每年给儿子画一幅肖像画,从四岁到五十岁,这一情节为下文管家认为富豪和乞丐长得像的情节提供了依据。
C.小说结尾揭示乞丐是富豪的亲儿子,以及富豪不提前认回的原因,既和前文乞丐和富豪儿子长得像等内容相照应,又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D.小说人物形象众多,个个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父子相认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跌宕起伏,给人以内心的震撼。
8.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两例加以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富豪是如何一步步将儿子认回并培养成为继承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攻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辱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B.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C.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D.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章邯军棘原”与“沛公军霸上”(《鸿门宴》)两句中“军”的含义相同。
B.“因以法诛之”与“天将以酬长厚者”(《促织》)两句中“以”的含义不同。
C.诸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按爵位高低可将诸侯分公、伯、侯、子、男五等。
D.孤,古代诸侯、君王的自称谦辞。春秋时,诸侯平常自称寡人,有凶事则称孤。后来逐渐演变为无区别。秦汉时君王称孤者较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赵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而被害的前车之鉴劝说章邯投降项羽。
B.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而投诉无门,加重了疑惧。
C.项羽虽然数次大败章邯军队,但军中粮草不足,于是同意了章邯的请求。
D.秦兵投降项羽后,因被诸侯联军慢待、也担心在国内家人的安危而心生悔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项羽为何决定将众多秦军官兵杀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苦战行①
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临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③。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宝应元年为阵亡的马将军而作。上元二年段子璋反,陷遂州、绵州。杜甫在成都,与马将军在成都锦江握别。随后马将军领兵讨伐段子璋,苦战阵亡。②伏波:后汉光武帝时马援拜伏波将军。③臆:胸。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题中“苦战”是对马将军在沙场苦战的概括,“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B.诗歌首句点明马将军的经历,第二句他以伏波将军的后代自称,颇有自豪感。
C.第三句用干戈比喻战争,说战争还未结束,马将军便在沙场阵亡,令人唏嘘。
D.诗人与马将军分别时,天上一片孤云,而今能看到孤云,却再看不到马将军。
16.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马将军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老师的追问,曾皙推脱不愿表达说道:“异乎三子者之撰。”孔子为了打消曾皙的顾虑回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展开论证,从生活经验说起,表达了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看要更广阔这一观点。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赞美英雄豪杰战斗过的地方的壮丽风景,更赞美历史上在这里涌现无数叱咤风云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每一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的中国“非遗”,都是一种无声的传世民俗,都是一部活态的文化史诗,它们以令世人称奇的“东方神秘之美”,佐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①,为我们的文化自信②的同时,也展现着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③,为人类文明贡献着中国力量。
我们在为“非遗”项目总数列居世界第一感到欣喜、骄傲之余也应清醒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句号而是要把做好保护传承、使之造福今人作为目的。推动“非遗”保护的“系统性”除了立法立规、建章立制之外,还应大力提升传承方式的系统性,全面拉近“非遗”与现代人的距离。
泰戈尔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的时代土壤里播种。”“非遗”保护传承,要有在“人间烟火”中与普通百姓发生密切交集的与时俱进,也要有契合时尚达人“围炉煮茶”式的别致典雅,在双向奔赴中,构建更加立体而宽阔的生长空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
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文中引用泰戈尔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在《雷雨》中,我们可以看到,反抗并不是毫无意义的,纵使反抗没有办法解决所有问题,①,但它却可以让我们在面对挫折和不幸时变得更加坚韧。它使我们意识到自身并非是逆来顺受的空壳,而是实实在在的人。反抗不是对生活的空洞向往,②。
而《雷雨》中人物反抗内质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其失去了爆发性,是被束缚的、压抑的反抗,更来自他们的反抗中③。无论是伪善的周朴园,还是触犯伦理禁忌的繁漪,曹禺在进行剖析和刻画时,始终围绕着他们作为人的内核进行创作。他关注着人的本真存在,将“人的存在”作为戏剧发展和矛盾推进的核心,追求着人与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根本的和谐。他将人类生存中所面临的困境以一种戏剧化的、高度集中的形式呈现出来,使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他以如此荒诞的现实,令人们警醒,启示我们去探索生存的方式、去感悟人之所以为人的本真存在。
2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南极变暖,全球生态问题日趋严峻,环境保护是我们的责任。
C.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
D.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为富也仁的子贡去齐国办事时,遇到了一些贫困无依、沦落为奴隶的鲁国人。子贡慷慨解囊,自己花钱替他们赎身带回鲁国。按鲁国的规定,替在外为奴的鲁国人赎身的人,可以去国库领一笔赏金,但子贡对赏金毫不在乎。很多人称赞子贡是大慈善家。
但孔子很不高兴,他把子贡狠狠地骂了一顿,说:“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做好事不拿奖赏,在私人道德上值得鼓励,但也给世人树立了一个“坏榜样”,绝大部分人是做不到做好事不拿奖赏的。这样就逐渐没有人再去做赎回奴隶的事情了。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你的感受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B项,原文是“蒲松龄能够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推向顶峰,先决条件是他的文化——创作心理与创造意境所需的心理具有同构性”,先决条件不等于原因。将“造境艺术”扩大范围,应是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C项,根据原文,“蒲松龄创作《聊斋》,如同‘三闾氏感而为骚’,正是为了写自己的心灵,‘永托旷怀’,抒一腔‘孤愤’”,“且《聊斋》表明,蒲松龄对历史与现实……创作追求”可见,蒲松龄创作(聊斋的原因是为了抒发一腔孤愤,表明其对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有太多感慨。材料并没有说蒲松龄的所有抒情写意小说都是为了抒一腔孤愤。D项,《白于玉》是蒲松龄建立自己的新美学思想的宣言书,而不是“导言”。)
2.B(“而蒲松龄却视诗文为‘小道’”错误,与后文“蒲松龄也是诗人,而且他的诗歌与他的小说关系异常密切,不少题材内容既出现于他的诗歌中,又出现于他的小说中,《聊斋》中的有些小说如《葛巾》本身就是由诗歌‘化’出来的”意思不符。)
3.D(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有:蒲松龄认为,美感是人欲造成的一种超现实的心理感受。这种美感论明确揭示了人欲与美感之间的关系,还了人的审美心理灵肉合一的本来面目。只有D项能支撑这一观点,故选D项。)
4.①首段从古代小说的两种创作追求谈起,引出本文的观点:《聊斋志异》中的一些小说,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推向了顶峰;(1分)②第二段先诠释“意境”的内涵,指出蒲松龄将古代小说的造境艺术推向顶峰的先决条件;(1分)③第三、四两段分别从艺术追求和创作思维两个角度具体分析蒲松龄的文化——创作心理与创造意境所需心理的同构性。(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5.①建立在“天人合一”宇宙观基础上的传统的“整体思维”,使其将作品中的人、事、景统一于某种主观情绪氛围中,构成情景交融的关系;②佛道思维使其获得精神自由,超越现实和小说的思维定势,创造出物我交融、有限中包含着无限的小说意境;③诗性思维使得他的小说与诗歌题材相通,充满诗性之美。(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6.D(“认亲后则表现得心安理得”理解错误,文中无据。)
7.D(“人物形象众多”说法牵强,家丁和管家的形象也不能说“性格鲜明,栩栩如生”,故事情节也算不上跌宕起伏。)
8.①将富豪的富有和乞丐的一无所有进行对比;②将富豪早就知道乞丐是自己的儿子与乞丐对此的一无所知进行对比。(每点2分,意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9.①富豪让人把乞丐带回家,告诉管家,乞丐跟他丢失的儿子有几分像,要出高价雇佣乞丐,培养他热爱劳动的品质;②富豪每天围在乞丐身边,为了和乞丐相处,穿起了粗布衣,吃起了粗茶饭,还认乞丐做了干儿子,既培养他勤俭的品质,还拉近了和乞丐的情感距离。③富豪先安排管家教他管理杂事,然后亲自教他治理家业,将家业交给他,并在临终前告知真相,最终将他培养为继承人,可谓用心良苦。(每点2分,意对即可,酌情给分)
10.D(原文标点:“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11.C(按照爵位高低,应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12.A(原文“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不是“投降项羽”,是和项羽订立盟约,最终自立为王。)
13.(1)订完了盟约,章邯见到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盟”“涕”各1分,句意2分)
(2)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吾属”“东”各1分,句意2分)
14.因为项羽担心秦将多且内心不服从,到关中后会带来危险。(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则屯驻漳水的南面,两军对垒相持,尚未交战。秦军几次后撤,二世为此派人去责问章邯。章邯颇为恐惧,遣长史司马欣前去请示事务。司马欣抵达咸阳后,在皇宫的外门司马门逗留丁三天,赵高也不予接见,表示出不信任的意思。长史司马欣惊恐,奔回他的军营中,不敢再走原路。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他,但是没追上。司马欣回到章邯军中,报告说:“赵高在朝中专权,下面的人没有能有所作为的。现在作战如果能够获胜,赵高必定会嫉妒我们的功劳;不能取胜,便免不了一死。希望您对此仔细斟酌!”
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说:“白起是秦国的大将,他率军南征楚国的都城鄢郢,北战活埋马服君赵括大军的降兵,攻城夺地,不可胜数,却终于被赐死。蒙恬是秦国的大将,他北逐匈奴,开拓榆中之地几千里,最后在阳周被斩杀。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功绩太多,秦国不能全部给以封赏,就趁机按法诛杀了他们。如今您任秦将已经三年了,所伤亡损失的兵力也以十万计,而诸侯国仍蜂拥而起,越来越多。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现在情势紧急,他也害怕被二世杀掉,所以就想用秦法杀您,借此搪塞罪责;派人替代您,借此逃脱他的灾祸。您领兵驻在外的时间颇久,朝廷内多有仇怨,有功也要被杀,无功也要被杀。况且上天要亡秦朝,这是无论愚蠢还是聪慧的人都知道的事情。而今您在内不能直言规劝,在外又将成亡国的将军,茕茕孑立,却想要长久地生存,难道不是很可悲吗!您何不就倒戈与各诸侯军联合,约定共同攻秦,瓜分秦朝的土地而称王,面向南称孤道寡呀!这与身伏斧砧遭斩杀,妻子儿女被杀戮相比,哪一个结局更好啊?”
章邯狐疑不决,暗地里派遣名叫始成的侦察官出使项羽军中,想要(跟项羽)签订和约。和约未达成,项羽派蒲将军领兵昼夜兼行地渡过漳水三户渡口,驻扎在漳水南面,与秦军交锋,两次打败了他们。
章邯于是派人求见项羽,想订立和约。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军官们都说:“好。”项羽就和章邯约好日期在洹(huán,桓)水南岸的殷墟上会晤。订完了盟约,章邯见到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项羽的军中。任命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先头部队。
部队到了新安。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驻守边塞,路过秦中时,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等到秦军投降之后,诸侯军的官兵很多人就借着胜利的威势,像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随意侮辱。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了诸侯军,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诸侯军俘虏我们退回关东,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就报告了项羽。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只带章邯、长史司马欣、都尉董翳(yì,益)进入秦地。”于是楚军趁夜把秦军二十余万人击杀坑埋在新安城南。
15.C(“用干戈比喻战争”错,应为“用干戈借代战争”。)
16.①“壮士”马将军“苦战身死”,表达对马将军为国捐躯(爱国精神)的赞颂。②“叹恨伤精魂”,表达对马将军牺牲的感叹,表现悲伤与痛惜之情。③回想去年与马将军临江握别时的场景,泪眼婆娑,表达对马将军的怀念,蕴含物是人非之慨。(每点2分,意对即可)
17.(1)何伤乎 亦各言其志也
(2)吾尝跂而望矣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18.示例:①源远流长 ②添砖加瓦 ③和而不同(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非遗”项目总数列居世界第一,欣喜、骄傲之余,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申遗成功不是句号,做好保护传承、使之造福今人才是目的。(4分,酌情给分)
20.泰戈尔认为古老的种子需要播种在新的时代土壤,与保护传承“非遗”需要与时俱进相类似,说明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需要走进日常生活,融入时代发展,同时引用名言也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4分,酌情给分)
21.A(其他三项和原文的“我们”都是泛指,A项表示特指小明和小强俩人。)
22.①纵使反抗并未带来最佳结果 ②而是一种奋争 ③所透露出来的人的光辉(每空2分,意对即可)
23.【写作指导】材料的核心话题是“行善是否应该领取奖赏”。子贡做好事不领奖赏,实际上无形中拉高了道德门槛,让人们做好事时陷入一种深深的道德焦虑之中,想做好事却变得裹足不前。因此,子贡做了一件好事,客观上却会带来不好的影响。孔子的批评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如何行善的问题,怎样才可以避免“好心办坏事”。考生可对此展开思考和立意。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共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共2页。
这是一份甘肃省武威市天祝一中、民勤一中、古浪一中等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试题(PDF版附答案),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