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五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展开东莞中学、惠州一中、深圳实验、中山纪念、珠海一中
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五校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发生了继先秦之后第二次社会形态变异。社会变迁在意识形
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
人生观。魏普哲学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在思辨上所达到的纯粹性和深度,却
是空前的。
在没有过多的统制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
气相当盛行。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这二者构成中国思想上的一个飞跃。哲学上的何晏、王弼,文艺上的三曹、嵇、阮,书法上的钟、卫、二王等等,便是体现这个飞跃,在意识形态各部门内开创真善美新时期的显赫代表。
这种新的思潮的基本特征,简单说来,就是人的觉醒。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
史前进的音响。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了有这种觉醒的。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武)
李(陵)诗,从形式到内容,都开一代先声。它们在对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的咏叹中,直抒
胸臆,深发感喟。在这种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伤。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
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普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
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可见这个问题在当时社会心理和意识形态上具有重要的位置,是他
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个核心部分。
这个核心便是在怀疑论哲学思潮下对人生的执着。在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
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的欲求和留恋。而它们正是在对原来占据
统治地位的奴隶制意识形态从经术到宿命,从鬼神迷信到道德节操的怀疑和否定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正是
对外在权威的怀疑和否定,才有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有删减)
材料二:
“风骨”的说法,探本溯源,大抵是从人物品藻(品评、评论)里来的。汉代议论人物偏于实在,往往把外在的形容和人的身份地位联系起来。而魏晋时候,尤其是普代,议论人物偏于玄虚,往往从审美的一面欣赏人的精神气象。魏晋则是政治混乱、精神却自由解放的时代。魏晋人在政治的失落里,产生了自我意识的觉醒,进而有了对个体的美的欣赏。可见,人物品藻在实用功利的层面以外,又发展出审美赏鉴的一面,所以一些用来品评人物的词语便自然而然地用干艺术,“风骨”便是一例。从人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人格美。一个有风骨的人,往往性格坚强而不屈,品格刚正而有骨气,素性潇洒,风度翩翩。而从艺术的一面来说,“风骨”是一种意境美。一件有“风骨”的艺术品,往往自然流畅、刚健笃实,使艺术家之心清澈显然,充满凝聚的力量。譬如书法。书法讲究用笔、结体和章法。尤其草书,一笔而成,中间有轻有重、有徐有疾。骨架立于其中,故而气脉常通,隔行不断。所以书法是以有骨有筋、有血有肉的字体篇章为美的。刘勰把“风骨”引入文学,以为文章要有生命感,鲜活而生动:要有精神性、不能软绵绵、懒洋洋。这一点,对后世文人影响颇大。
(摘编自解芳《风骨之美》)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较少受统制束缚,魏晋产生了纯正的哲学与文艺,进而形成了中国思想上的最大一次飞跃。
B.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内出现了新思潮,它在文艺审美心理领域反映得更加敏锐和鲜明。
C.魏晋诸多诗歌通过外在乐观的识言表达形式内蕴了他们对于生活和命运的深厚情感。
D.汉代与魏晋对人物品藻是有差别的,这主要是因为魏晋时政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思想观念的兴起为魏晋新的思潮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和历史契机。
B.当人的思想和行为不再从属于鬼神迷信和天理宿命时,人的觉醒也就存在实现的可能。
C.王羲之书法讲究起笔和收笔,动作精致而到位,点画道美,疏密相间,有“风骨”之美。
D.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记述东晋人物风度,这些内容偏于实在,有功利性的意味。
3.下列选项中,最不支持材料二中“风骨”相关内容的一项是( )(3分)
A.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
B.倭堕低梳髻,连娟注细扫眉。(温庭筠《南歌子》
C.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班级举行“魏晋文学艺术作品”鉴赏交流活动,请综合上述文本,列出你的发言要点。并结合所学过的
古诗文做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材料一
长安的荔枝
马伯庸
①六月初一,贵妃诞辰当日,辰时。
②一骑朝着长安城东侧的春明门疾驰而去。
③马匹是从驿站刚刚轮换的健马,皮毛鲜亮,四蹄带劲,跑起来鬃毛和尾巴齐齐飘扬。可它背上的那位骑士却软软趴在鞍子上,脸颊干瘪枯搞,全身都被尘土所覆盖,活像个毫无生命的土俑。一条右腿从马
蹬上垂下来,无力地来回啷当着。
④与其说这是活人,更像是捆在马革上的一具丧尸。
⑤在过去的七日中,李善德完全没有休息。他从骨头缝里榨出最后几丝精力,把从江陵到蓝田的水路
驿站摸排了一遍。今日子时,他连续越过韩公驿、青泥驿、蓝田驿和灞桥驿,先后换了五匹马,最终抵达
了长安城东。
⑥马匹快要接近春明门时,李善德勉强撑开糊满眼屎的双眼。短短数日,他的头发已然全白了,活像
一捧散乱的颓雪,根根银丝映出来的,是远处一座前所未见的城门。
⑦只见城楼四角早早挂上了霓纱,寸寸挽着绢花,向八个方向连缀着层叠彩旗。城门正上方用细藤和
编筐吊下诸品牡丹,兼以十种杂蕊,眼花缭乱,将城门装点得如仙窟一般。
⑧不只是春明门,全城所有的城门、城内所有的坊市都这般装点。为了庆祝贵妃诞辰,整个长安城变
成了一片花卉的海洋。要的正是一个万花攒集、千蕊齐放、香馥冲霄、芳华永继,极绚烂之能事。城门尚
是如此,可以想象此时那栋花萼相辉楼该是何等雍容华丽。
⑨以往贵妃诞辰,都是在骊山宫中,唯有这一次是在城中。现在这场盛宴,只差最后一样东西,即可
完美无瑕。
⑩在距离春明门还有一里出头的距离,李善德的身子突然晃了晃。他的力量已涓埃不剩,毫无挣扎地
从马背上跌落下去,重重摔在一块青岩旁。
⑪李善德迷茫地看向身下,发现那不是一块青岩,而是一块劣质石碑。碑上满是青苔和裂缝,字迹漫
漶不清。他再向四周看去,发现自己置身于一片矮丘的边缘。坡面野草萋萋,灰褐色的砂土与青石块各半。
矮丘之间有很多深浅不一的小坑,坑中不是薄棺便是碎碑,偶尔还可以看到白森森的骨头。几条野狗蹲在
不远处的丘顶,墨绿色的双眼朝这里望来。
⑫李善德认出来了,这是上好坊,长安附近的乱葬岗。这里和不远处的春明门相比,简直就是无间地
狱与极乐净土的区别。
⑬李善德没有急切地逃离这里。他有一种强烈的感觉,也许这里才是自己最终的归宿。他想站起来,
那条右腿却一点也不争气。它在奔波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基本上算是废了。他索性瘫坐在石碑旁,让
身躯紧紧依靠着碑面。上好坊的地势很高,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春明门与长安大道尽收眼底。
⑭理论上,现在荔枝转运应该快要冲过灞桥驿了吧?在那里,几十名最老练的骑手和最精锐的马匹已
做好了准备,他们一接到荔枝,便会放足狂奔,沿着笔直的大道跑上二十五里,直入春明门,送入邻近的兴庆宫去。
⑮当然这只是计算的结果。究竟现在荔枝是什么状况,能不能及时送到,李善德也不知道。
⑯能做的,他都已经做完了。接下来的,只剩下等待。
⑰他吃力地从怀中拿出一轴泛黄的文卷,就这么靠着石碑,入神地看起来,如老僧入定,如翁仲石像。
大约在午正十分,耳膜忽然鼓动起来,有隆隆的马蹄声由远及近。李善德缓缓放下纸卷,转动脖颈,浑浊
的瞳孔中映出了东方大道尽头的一个小黑点。
⑱那个小黑点跑得实在太快,无论是马蹄掀起的烟尘、天顶抛洒下的阳光,还是李善德的视线,都无
法追上它的速度。转瞬之间,黑点已冲到了春明门前。
⑲一骑,只有一骑。
⑳骑手正弓着脊背,全力奔驰。马背上用细藤筐装着两口鼓瓮,瓮的外侧沾着星星点点的污渍,与马
身上的明亮辔头形成鲜明对比。
㉑李善德数得没错,只有一骑,两坛。
㉒后面的大道空荡荡的,再没有其他骑手跟上来。
㉓从岭南到长安之间漫长驿路中,九成九的荔枝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损毁了。从化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最终抵达长安,只有区区一骑、两坛。坛内应该摆放着各种竹节,节内塞满了荔枝。
㉔至于荔枝到底是什么状态,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㉕春明门的守军早已做好了准备,二十面开城鼓同时擂响,平时绝不同时开启的两扇城门,罕有地一起向两侧让开。
㉖在盛大的鼓声中,飞骑毫不减速地一头扎进城门洞子。与此同时,城内更远处也传来鼓声。一阵比一阵更远,一浪比一浪更高,似乎兴庆宫前的城门、宫门、殿门正在次第展开,迎接贵客的到来。
㉗没过多久,一阵悠扬的钟声也加入这场合奏,那是招福寺的大钟,这种事他们可是从不落人后的。
随后钟鼓齐呜,交相嗡鸣,所有的庙宇、道观、所有的坊市都加入庆祝行列,整个城市陷入喜庆的狂欢。
㉘李善德低下头,依靠着上好坊的残碑,继续专心读着眼前的纸卷。他的魂魄已在漫长的跋涉中磨蚀一空,失去了对城墙内侧那个绮丽世界的全部想象。
【注】李善德:作者虚构的人物。在贵妃诞日之前,他接到要从岭南运来新鲜荔枝的任务。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而岭南距长安五千余里,山水迢迢,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为了家人,李善德决心放手一搏:“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材料二
《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6.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5段李善德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为完成任务已竭尽全力,侧面反映了此次任务的艰辛。
B.⑥⑦两段对城楼、城门及城内的描写,表现出庆典的铺张浪费,反映了统治集团的奢靡。
C.⑪段与前文对春明门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又具讽刺意义。
D.㉕-㉗三段的描写表现出众人对荔枝到来的无比喜悦,也反映了民众对贵妃诞辰的重视。
7.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艺术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部分极具镜头感,远景展现“一骑”“疾驰”的动态画面,带起叙事节奏感;近景聚焦骏马与骑士,突显了骏马疾驰的神采与骑士的疲惫。
B.全文多处使用对比手法,如上好坊与春明门的对比,从化出发时浩荡的队伍与到长安时的一骑对比,隐含了作者对大唐这一代帝国陨落的思考。
C.全文对李善德心理、动作描写极为丰富,如摔在乱坟岗时的感受,靠着石碑看文卷,既展现他完成任务时的艰难,又表现他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地抗争。
D.本文刻画一个与“荔枝”发生关联的小人物的形象,借助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来展开故事的叙述,深刻书写了历史深处小人物的命运与悲欢,以小见大。
8.简析第③段的作用。(6分)
9.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写同一历史事件,但呈现出的艺术效果却不一样,试作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故往见郭隗先生曰:“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
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雷先王之耻孤之愿也。敢问以国报雠者奈何?”
郭隗先生对曰:“帝者与师处,王者与友处,霸者与臣处,亡国与役处。诎指①而事之,北面而受学,
则百己者至。先趋而后息,先问而后嘿②,则什已者至。人趋已趋,则若已者至。冯几据杖,眄视指使,
则厮役之人至。若恣睢奋击,呴籍③“叱咄,则徒隶之人至矣。此古服道致士之法也。王诚博选国中之贤者而朝其门下,天下闻王朝其贤臣,天下之士必趋于燕矣。”
昭王曰:“寡人将谁朝而可?”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
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
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能市马,马今至矣。
手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岂远千里哉?”
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凑燕。燕王吊死问生,与百
姓同其甘苦。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于是遂以乐毂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燕兵独追北,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齐城之不下者,唯独莒、即
墨。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一》)
【注释】:①诎指:即“屈旨”。 ②嘿:同“默”。 ③呴籍:即“跑藉”脚蹈地跳跃的样子,形容态度粗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B.齐因孤围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C.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D.齐因孤国之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得贤士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文中指“趁着”,与《苏武传》中“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之“因”含义不同。
B捐,文中指“捐献”,其与成语“细大不捐”之“捐”含义相同。
C.北面,指“面向北”,古礼,卑幼拜尊长如拜君、拜师,皆面向北行礼。
D.北,文中指“败逃的军队”,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之“北”含义相同。
12.下有关内容的分和概,不正确的一项( )(3)
A.郭隗见解精辟,他以帝者、王者、霸者和亡国者与士相处的不同表现,说明欲成大事必当贤待贤士。
B.求士和求马有相似之处,既然以五百金买死马便可不满一年得三匹千里马,若贤待郭隗,则贤士自至燕。
C.燕昭王复仇心切,经过二十八年励精图治,终于使燕国恢复元气,几乎攻占了齐国所有的城池。
D.整篇文意善以对白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重点突出、层次清晰,说明诸侯争雄时,人才问题关系着国家命运。
13.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欲将以报雠。
(2)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14.听闻郭隗的建议后,燕昭王为伐齐采取了哪些措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①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② ,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有说此词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一年中秋节所作。②孤光:一说月光,一说孤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上片起句便是一个沉重低缓的悲凉之音,感叹人生的虚幻与短促,以悲凉气氛笼罩全词。
B.“月明”句既写明月常常会被乌云遮挡,也用明月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
C.“北望”的“望”与《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望”所蕴含的情感不尽相同。
D.这首词叙世事流转,描夜月当空、长廊空寂,交错着广阔的时空,有“大江东去”的词风。
16.吴慧娟教授认为“此词属吟咏节序之作,然极富诗情哲理”,请结合词意对此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的《离骚》常能借平常事物来阐发深远的意蕴,用《屈原列传》中的评价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2)《望海潮》《扬州慢》这两首宋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但意趣迥异。柳永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勾勒出西湖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丽;姜夔用“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
草木的荒凉景象。
(3)李白的《蜀道难》用夸张手法形容山峰高耸直逼云霄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急流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的场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颜真卿有很多“完美”的作品,如结构严密的《多宝塔碑》,于其中透露着刚健;《大唐中兴碑》笔画
非常方正,是沉稳之美的体现;《颜氏家庙碑》于苍健的笔力中彰显着雄浑之美……除此之外,他还有一幅“不完美”的作品---《祭侄文稿》。该作品共234字,竟有30余处涂抹痕迹,却仅次于王羲之的《兰亭序》,
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是为何呢?
因为它记载着一段①______的历史。安史之乱爆发,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率领全族奋力抵抗。在这场②_______的战乱中,颜氏一家30余口惨遭灭门,无一人受降。惨蒙发生后,颜真卿几经辗转才寻回亲人遗骸,悲痛之际挥泪写下这篇“字字血泪,铮锋铁骨”的祭达。他忽而涂抹修改,忽而泪落纸端,字迹忽大忽小,倾斜歪扭,却将颜氏一门的英雄气节展现得③________。
《祭侄文稿》难道仅是我国书法史上的艺术瑰宝吗?显然不是这样。它蕴含着坚贞不屈、取义成仁的
爱国情操,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
-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线的子与后句子式一致的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册词语,但不得改变
原意。(4分)
20.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菜篮子”一头连着农民群体,一头连着城镇居民。①________,“菜篮子”连着“菜园子”,关
系农民的钱袋子。从播种、浇水、剔苗、施肥直到成熟,蔬菜丰产来得不容易。眼下天气越来越冷,
②__________,蔬菜就只能烂在地里,农户的生产收入就会受到影响。从需求侧看,蔬菜供给关系城镇居
民一日三餐,菜价波动也容易引发其他农产品价格联动。民以食为天,保供给就是保民生。解决蔬菜滞销
问题、全面提升“菜篮子”稳产保供能力刻不容缓。
“菜篮子”产品易腐烂、难保存、价格运行空间大,产销衔接的难度自然大。当务之急是畅通鲜活农
产品“绿色通道”,给田间地头的蔬菜找到去处。对各地来说有必要进一步③__________,既引导本地龙
头企业做好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直采直供等,也要努力拓展外埠货源,积极组织产销对接。当前,线上
购物需求旺盛。各地可以尝试对农产品线上消费实施专项补贴,或在线上搭建信息共享的供销互助平台,
号召全社会消费助农。只有多措并举打通流通堵点,才能及时解决蔬菜滞销卖难问题,确保蔬菜等鲜活农
产品及时出村、上路、进城、上桌。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字。(6分)
- 简述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3分)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
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中国古人教育孩童的三门基本功,叫洒扫、应对、进退。洒扫,就是洒水扫地,指的是要做一些特别具体的事。应对就是和人沟通的能力。进退,就是指在不同场合下,自己进入和退出、参与和回避的分寸感。这三种基本能力,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这是古人的蒙童教育。对照今天的成人世界来看,其实也有借鉴意义。因为当今人于智能时代,具体的知识不仅随时可获得,并且随时在更新,你有多少存量知识都不够用。所以,第一,做具体的事,心中才有真问题,求知得到的才是真知识。第二,和人的沟通能力。第三,选择的主动性和分寸感,是终身进步的能力。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
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开封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卷主要考查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广东省梅州市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湖北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 这是一份湖北省五校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4月联考试题(Word版附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