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上海卷】
语文·全解全析
一、文言文
1.沉舟侧畔千帆过
2.晓驾炭车辗冰辙
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4.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5. 李白 《岳阳楼记》 范仲淹
6. C
7. 及:追上,赶上 计:计策,计谋
8. (1)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宣帝经常说诸葛亮老持稳重,但是(诸葛亮)突然显现出弱势,(宣帝)怀疑他设有埋伏的士兵,于是率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9. C
10. 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
空一:【甲】诗《行路难(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
空二、三:通读【乙】段选文,可知是《岳阳楼记》的选段,作者是宋代的范仲淹。文章叙述了事情的本末源起,通过描绘岳阳楼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登楼览景后产生的不同感情,表达了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6.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
C. 五六句的“冰塞川”“雪满山”的景象并非眼前之景,而是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和仕途上的艰难险阻。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正像是遇到了冰塞黄河、雪拥太行,以此来比喻人生道路和仕途的艰难。此项“眼前‘冰塞川’‘雪满山’的景象”说法有误;
故选C。
7.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
(1)句意:看形势来不及追不上。及:追上,赶上;
(2)句意:不知道他的计策。计:计策、计谋。
8.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本句的重点词有:
(1)微:没有;斯:这样;与:和;归:一道,一起;
(2)谓:说;持重:老成持重;,而:但是;猥:突然;见:显现;引:率领;趣:同“趋”,急走。
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C.根据【丙】文中的“欲前赴延军,相去又远,回迹反追,势不相及”可知,诸葛亮并不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而是认为形势追不上司马懿。诸葛亮能“意气自若”,是因为他另有妙计,此项“他认为可以和魏延前后夹击司马懿”说法有误;
故选C。
10.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和拓展。
本题要求结合所给选文及自身经历阐述三位“古仁人”最欣赏哪一位,并说明理由。这是一道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最喜欢【甲】诗的李白。《行路难》跳荡纵横,写出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人面对人生的不如意,却并没有一味悲观消极,而是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终有一天,他会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也应该拥有李白的豁达乐观和自信,人生在世难免会有艰难挫折,但只要不放弃,一定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刻。
示例二:最喜欢【乙】文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有远大政治抱负,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也要发愤读书,胸怀天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示例三:最喜欢【丙】文的诸葛亮,在明知不敌的情况下,诸葛亮“意气自若,敕军中皆卧旗息鼓,不得妄出菴幔,又令大开四门,扫地欲洒”,另辟蹊径,用巧计制胜。诸葛亮的经历告诉我们,当敌强我弱时不要硬碰硬,有时候巧劲和巧计才是正确的解决办法,生活中要学会思考,学会智取。
【点睛】译文:
【甲】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
心中郁闷,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想登太行山,莽莽风雪早已封山。
像姜太公吕尚垂钓溪,闲待东山再起;又像伊尹做梦,乘船经过日边。
人生道路多么艰难,多么艰难;歧路纷杂,如今又身在何处?
相信乘风破浪的时机总会到来,到时定要扬起征帆,横渡沧海!
【乙】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在朝廷里做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丙】诸葛亮驻军在阳平,派魏延等人的军队联合向东,他自己只留下万把人守城。司马懿率二十万人马与诸葛亮对抗,而跟魏延的军队刚巧错道前进,直接到了眼前,仅离诸葛亮驻地六十里左右。前去侦察的士卒告诉他,说诸葛亮在城中兵少力弱。诸葛亮知道司马懿将到,已经跟他迫近。他想前去依靠魏延,可相距又远,( 如果叫魏延)掉过头来追击司马懿,看形势来不及。将军士兵(都大惊)失色,不知用什么计策(对付)。(这时)诸葛亮神态自若,下令军中全部偃旗息鼓,不能随意出入营帐,又命令打开四面城门,(派人)扫地洒水。司马懿常认为诸葛亮(处事)稳重,而(现在)突然显出势弱(的样子),怀疑他有伏兵,于是带领军队向北急走上山。
二、现代文
11. D
12. 人们对于个体幸福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包含生活的安康、身体的康宁、精神的康乐,以及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物质丰裕。
13. 小康与大同是相对的;大同与小康二者有层次差异: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是现实目标。
【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D.“不追求‘大同’,而是关心建设‘小康’”有误。第⑥段原文是:中国人具有“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实用理性特质,因此中国人从不放弃对尽善尽美的“大同”社会的追慕,同时他们更关心如何切切实实地建设“小康”。
故选D。
12.本题考查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章第②段“小康的观念的基石便是‘康’——人们对于个体幸福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这可以视为一种最为朴素且最具普遍意义的价值追求。康,首先意味着生活的安康、身体的康宁、精神的康乐,但同时也蕴含着社会的安定、政治的清明、物质的丰裕的内涵”可概括出:人们对于个体幸福与美好生活的期盼与追求,包含生活的安康、身体的康宁、精神的康乐,以及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物质丰裕。
1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④段“今人所谓‘小康’,其实是与‘大同’相对的”“大同与小康,相对而言。小康为小安,则大同应指太平”可得这一段论述了小康与大同是相对的。
第⑤段中“大同之‘大’,与‘小康’之‘小’,两个形容词,明白宣告了二者之间的层次差异”“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则是现实目标”可知这一段论述了大同与小康二者有层次差异:大同是最高理想,小康是现实目标。
14.C
15.①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②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③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④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⑤“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16.将篡改过的村庄描述为“板着”脸,将村庄拟人化。同时,采用比喻修辞,将“篡改过后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制式的脸”。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分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也体会到作者的无奈、失望和痛惜。
17.①对家园在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被格式化般简化和篡改的痛心与无奈。②为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感到震惊和愧疚。③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④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⑤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18.示例一:鲁迅是浙江绍兴人,他的笔下人物活动的背景常带有江南水乡的特点,比如《社戏》《孔乙己》《五猖会》。
示例二:老舍是北京人,他的语言具有浓郁的北京味,比如《骆驼祥子》《茶馆》。
【详解】1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错误,“家园曾经是‘我’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最终的参照”有误,结合④段“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我都会以家园为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它是我判别这个世界最重要的标尺”可知,“家园曾经是‘我’判断这世上的一切最初也是最终的参照”。
故选C。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由第⑤段“每次回到故乡的村庄,我都发现它正在被简化。先是少一条河,再是少一条路,接着又少一条河,又少一条路,然后是我能一一叫出名字的庄稼和野草,也在一个种一个科地消失”和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可知,家园在去泥土化,被简化,河、路、庄稼、野草正在消失;
由第⑤段“它的简化源于被篡改。这些年故乡的确出现了很多新东西,它被裹挟在某个不可逆的潮流中,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可知,家园在水泥化、标准化,被篡改,笨拙地执行着“现代化”的规定动作,迅速向那些城镇样板靠拢;
由第⑥段“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可知,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十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
由第⑦段“我这个年龄的人,比我再小一些的年轻人,都在一茬茬地离开故乡,不仅是远离土地”“日渐稀薄的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可知,年轻人一茬茬地离开家园,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
由第⑥段“一个最基本最朴素意义上的、古典情感中的家园,开始在我心中一点点溃散和消失”可知,“家园”传统的精神内涵、古典情感在人的意识中逐渐淡薄、消失。
16本题考查赏析句子。本题要求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由“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知,作者将篡改过的村庄描述为“板着”脸,将村庄拟人化,赋予人的情感;将“篡改过后的村庄”比作“整过容的制式的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村庄现在的特点。
结合“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可知,被篡改后的村庄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从中流露出作者对当今农村规划后变得毫无生机的遗憾和感伤。
17本题考查对情感的理解。
由第⑤段“它变得和其他所有的城镇与现代村庄一样,横平竖直,条分缕析,板着一张被整过容的制式的脸”可以体会到作者面对被篡改后的村庄的无奈与痛惜;
由第⑦段“日渐稀薄感到认同和归属感,已然经不起格式化般的简化和篡改了”体会到作者为对心中“家园”的认同和归属感日渐稀薄感到震惊和愧疚;
由第⑨段“但这些年我的确无法遏制某种凶猛的感受节节生长:家园于我而言,很可能也只剩下一个籍贯”体会到作者对迷失家园而产生的无措、迷惘;
由第②段“家园乃是身之所系、心之所系、生之所系、根之所系。它是世界上最后一块可靠的厚土”是作者对心中朴素古典的家园的强烈呼唤和挽留;
由第⑥段“故乡在水泥化、标准化、去泥土化……既是实实在在泥土的减少,也是人与土地的关系正在消失,建基于土地之上的人际关系和伦理也正在消失。故乡正自外向内、从形式到内容、从细节至精神地逐渐变成一个新时代的村庄”可知,作者对家园在现代化进程中命运的思考;
由第①段“家园是个美好的词,美好到可以独立地被抽象出来,作为游子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永远存在于内心”可知,家园是永远存在于作者内心的乡愁与情感寄托,是作者永远的依恋。
18本题考查拓展延伸。根据题意,要紧扣作家的文学创作与故土家园的关联展开。解答此题,要熟悉作家家乡、相关作品名称及内容。
示例:贾平凹是陕西商州人,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关于家乡的种种情愫,比如《秦腔》《高兴》等。
三、综合性学习
19.示例:
您好,我是A中学的学生,想预约5月1日9点场的参观,我们有10个人。还想问问,能否预约馆内的讲解?
20.(1)B C
(2)示例:拾取朝花几朵
(3)示例:我设计的画面是阿长把特地买来的《山海经》递给“我”,而“我”又惊又喜的一幕。这是“我”记忆深刻的往事,只有阿长会把“我”的愿望一直记在心里,带给“我”淳朴温热的爱。
【解析】19.本题考查预约词。预约词属于情景对话,包括称呼语、自我介绍、团体情况、预约时间和任务等。语言简洁、用语得体、语句流畅。
示例:您好,我是A中学的学生,我们团体10人想预约5月1日9点场的参观。另外,能给我们预约馆内的讲解吗?
20.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1)考查名著内容概括。
A.《藤野先生》回忆了作者成年后,在日本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严九郎先生的深切怀念之情;
B.《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惦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C.《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情绪,却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而冲淡,展示了旧式教育对于儿童天性的压制,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对童心摧残的谴责;
D.《范爱农》追叙了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由以上分析可知,描述作者“童年情景”的作品有:《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
故选BC。
(2)本题考查对联拟写。
“半生回望”对“他乡静思”,由下联“写成故事一编”可得出上联下半句的句式为:动词+名词+数量词,结合《朝花夕拾》的名称或内容拟写句子。
示例:摘下记忆几缕。
(3)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阿长与〈山海经〉》写了阿长的七件事:①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摆“大”字;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的故事;⑥谋害我的隐鼠;⑦给我买《山海经》。可从中选择易于入画和描述的事件,描述画面、概述内容、语言流畅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我设计的画面是阿长睡觉摆“大”字,“我”被挤到床铺角落而无可奈何的一幕。这是“我”与阿长亲密生活的一幕,阿长是一个保姆,但她随意、纯真,带给“我”最真诚的爱。
四、写作
21.例文:
我的语文学习经验
有句俗语叫“处处留心皆学问”,而我却认为“处处留心皆语文”。不是吗?如今,我们的生活内容丰富了、充实了,在我们的周围,几乎到处都能看到语文那百变的身影。报刊上,她雍容华贵;广告中,她新颖可人……这些无不吸引着人们欣赏的目光。而此刻,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我从影视中学到的语文。这影视中的语文可谓神通广大,她有着孙悟空一样的七十二般变化,魅力无穷。
她可以是一个人感情的闸门,一旦开启,便一发不可收拾。王家卫的电影《重庆森林》里就有这样一段独白:“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上班时忘了关水龙头,还是房子越来越有感情,我原以为它很坚强,谁知道这次竟哭得这么厉害。一个人哭,你只要给他一包纸巾,可是一间房子哭,你要做很多功夫。”
看过这段独白后,我发现自己已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没想过一所房子也会哭,而且能哭得那么扣人心弦。也许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吧。这短短的几行字中,包含了主人公多少忧郁的情愫,那淡淡的忧伤溢于言表。于是我知道了,语文,可以让你淋漓尽致地倾诉心声。
她可以是一个人个性的画板,能把她的形象、性格描绘得栩栩如生。如《红楼梦》之“林黛玉进贾府”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怪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手帕拭泪。
看过这一情节,我真正地从心里感叹语言的无所不能。从语言上看,凤姐表面上是恭维黛玉,实际上是为讨贾母欢心,又不致冷落了在场的三个小姑,一番言行足见她老练圆滑、卖弄做作的性格。演员的精彩对白,可真把这个“两面三刀”的王熙凤给演活了。于是我知道了,语文,可以让你尽情地描绘个性,塑造形象。
她还可以是一部剧幕的升华,能够为这份精彩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如在电影《花》中,王家卫用字幕叙述了结尾:“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尘土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他一直在怀念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尘土的玻璃,他会走回已经消逝的岁月。”
短短的几行字,像第三者的旁述,却精致得叫荆棘都能开出蔷薇,叫雪粒都能绽放花瓣。我深深地折服于语言的奇妙魅力。于是,我知道了,语文,可以造就一份完美。
我喜欢这样学语文的方式方法。这就是我的语文学习经验,与大家共享之。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
首先,审题立意。题目是“我的语文学习经验”,结合材料“‘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的可知,“书外”指的是他人,是社会,是生活,是实践。在书外,我们品尝着酸甜苦辣,不断成长。我们不能只读“有字之书”而忽视“无字之书”,重视读无字的书,强调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生活学习,这样才能有更广、更深的收获。从题目看,作文不难写,就是介绍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也就是你是如何学习语文的?你对学习语文有什么具体的有效方法?“学语文”可以学到语法知识,可以学到遣词造句的技艺,可以学到说话的艺术等。创作本文时,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学习”上,表现的主旨应放在“经验”上。
其次,构思选材。本文要求写记叙文。语文学习的经验有很多,除了在课堂上的学习,我们还有很多种学习的方法,比如每天记日记,观察别人的一言一行,从影视中汲取营养,外出参观博物馆,也可以听讲座,公开课等等,结合自己的具体经历,从生活中取材,真实可信,力求以情动人,写出真情实感,文中写人记事,围绕“我”学语文的过程来展开故事情节,应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写作时注意通过具体的动作、心理、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表达内心的深刻感受,在表达方式上,要使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或感悟。
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上海卷)(全解全析),共9页。
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江西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江西卷)(全解全析),共10页。
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河北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考前押题密卷:语文(河北卷)(全解全析),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