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01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02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03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C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卷
    上海专用 C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试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 ______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作者:_____《六国论》)(2分)
    (2)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1分)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喜欢自我夸耀的人给予了理性的警告。(2分)
    【答案】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     三顾频烦天下计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
    易错字词:殆、洵、频烦、矜。

    2、按要求作答(5分)
    (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2分)
    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往事历历,所有的记忆都在时光里发酵,散发出别样的味道。
    B.“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洗去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远逝的古人。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青葱少年总是信心满满,跃跃欲试,渴望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显身手。
    D.“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初春的细雨淅淅沥沥,撩拨了无数文人墨客心中关于江南的绵绵情思。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在欧洲语言理论中,只有“词”的概念,“字”是没有任何地位的;而我们现在渐渐认识到,_______________。这意味着建立在西方范畴之上的现代汉语语法,或许是一个有些荒谬的存在。
    ①不是建立在词的基础上
    ②汉字的组合对于中文来说是有根本意义的
    ③中文语法肯定是要建立在字的基础上
    ④这个意义在欧洲语法的视角中是看不见的
    ⑤因为它们只认词
    A.②④⑤③① B.②⑤④③①
    C.③②④①⑤ D.③①②④⑤
    【答案】(1)D
    (2)D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
    A.通过景象表达时光易逝,物是人非之感,与语境相符。
    B.透过意象可知表达了诗人凄清孤独之感,与语境相符。
    C.诗句选自李白《行路难》,表达作者对未来的积极寄望,与语境相符。
    D.指春光已衰残,故非初春;另外,此诗句出自李煜的《浪淘沙》,表达的是对故国的怀思,并非对“江南的绵绵情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该语段主要围绕欧洲语法和中文语法的不同展开论述的。
    由“是……”“不是……”句式对应可知③①应该在一起,对应“欧洲语言”承接开始的转折;
    “有根本意义”对应“这个意义”,②④应在一起;
    ⑤是解释“这个意义……”的原因,应接在②④之后。
    故顺序为:③①②④⑤。
    故选D。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小题。(16分)
    《自然》杂志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
    韩松
    ①听说有不少科学家反对科幻小说。科学是实验性的,反映真实世界的,而小说是虚构的、想象的,不直接与实际发生关系,□□是科幻小说,描写并不存在的未来,是无厘头的作品。□□,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但偏偏就是这样,这部由英国《自然》杂志的亨利·吉编辑的《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译本,收录了2007年之前发表在《自然》上的66篇科幻小说。
    ②《自然》杂志创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取得的所有进展”。它是一个极其严肃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许多震惊世界的科学发现,首次面世都是以研究成果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面的:DNA双螺旋结构,激光原理,中子发现……但它为什么要刊登科幻小说呢?
    ③亨利·吉在书的前言《怀念未来》中,介绍了《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未来”专栏,专门发表“好玩”的短篇科幻小说。开篇之作是英国科幻大师阿瑟·克拉克的作品。之后许多人成了专栏的铁杆粉丝。众多科幻作家、科学家都为之写稿,它还发表达一个11岁小女孩的作品。
    ④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
    ⑤从《自然》对科幻作品主题和内容的选择看,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有的幽默,有的严肃,有的荒诞。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虽然只是“好玩”,但可能就是真谛,找到了把科幻与科学统一起来的力量。科学创造,是内心深处的兴趣使然,归根到底是一种好奇。在西方,不少科学家从小就热爱科幻。
    ⑥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这部书的分章,按照反乌托邦、机器人、人工智能、脑科学、克隆技术、永生、植物保护主义、环境、核电污染、地外文明、时空旅行、多重宇宙、未来世界、科技展望等主题来设置。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
    ⑦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科幻的特质和审美,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写法。日本科幻研究者木村生死曾说:“断言蕴含哲学的小说是‘文学性的’人们也许会说包含科学的小说没有‘深度’。他们也许会觉得描写宗教性质的烦恼的是‘纯文学’,对于科学发明绞尽脑汁去描写只是一些皮毛。不过,这种认识是对仅仅接受文化系统的教育、只知道哲学的文学青年的偏见。”我想,或许未来的人类更愿意阅读类似于这本文集中《随机存储器相移2》假想的机器人写出的那种小说吧。
    ⑧下面我介绍文集中一些作品的内容,以观其妙:
    未来的城市没有了秘密。全体市民成为泛大都市驱动体。整个城市是一只超级硬盘,供生活在里面的人存储解码、交换信息。每个人都能尽情读取对方的信息。(《20-2》)
    从生物学意义的人的基础上,发展出的电子人,他和原来的版本,谁是正宗的?谁才是那个他?谁才是真实、完全的某人?法律裁决电子人才是。而生物人就像蛇蜕去的皮一样,不再能视作新生命的一部分。(《终极审判》)
    中央交通控制电脑控制人的内啡呔和肾上腺素,让司机觉得堵车是种愉快。(《快乐旅程》)
    有一种药,能让老夫老妻重回年轻时的相互迷恋状态,结果却很尴尬。(《爱情药剂》)
    ⑨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⑩这是真正的科幻。
    (选自《文汇报》2018.1.有删改)
    3.第⑥段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根据上下文,在文中方框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何况;然而 B.虽然;但是
    C.既然;那么 D.何况;因此
    5.分析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6.下列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3分)
    A.1999年创刊的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杂志是高大上的“世界顶级科学杂志”。
    B.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鼓励“好玩”、“有趣”,“有超脱的娱乐精神”。
    C.科幻小说诞生约200年,有些人不懂得欣赏它的艺术美,偏执地认为其没有深度。
    D.读《自然》发表的文章,作者感觉自己就像李白来到21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
    7.第⑧段引了《Nature科幻小说选集》中的一些内容,你认为是否必要?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5分)

    【答案】3.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新技术、新理论)很强。    4.D    5.插入科幻作品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缘由,与上下文形成对比,鲜明突出了《自然》发表科幻小说是鼓励好玩(兴趣)和创新.    6.C    7.答案示例:本段直接引用书中内容是为了具体形象地说明真正的科幻作品具有原创性的点子,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也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展望了科学技术进化、科学发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善于把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连接杂糅从而产生审美趣味,所以我认为引用是必要的。

    【解析】3.此题考查学生对于词语在新的语境下产生新义的理解能力。首先要知道这个词是形容谁的,形容的对象有什么特点,再结合语境具体概括词语的语境意。结合原文“不少作品是很‘硬’的,从中读者看到了一个由科学技术进化带来的千变万化的人类未来”可得知,这个词是形容科幻作品的科学性的,“硬”有强有力的意思,在这里指科幻作品的科学性(新技术、新理论)很强。
    4.此题考查关联词语的运用。高考对虚词的考查有两种题型:一是辨析句子中虚词使用的正误,一是选择恰当的关联词填空。考查的重点在虚词的用法上,因此,分析词语的性质、功能,尤其是用法,对于辨析虚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联系前文可知小说是虚构的,而科幻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又带有科幻性,所以要填一个递进意思的关联词“何况”;科技杂志应该刊登实际科研成果,与“《自然》杂志会刊登科幻小说,让人很难想象”正好构成因果关系,应填“因此”。
    故选D。
    5.此题考查插叙段落的作用。此类题目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此段内容是“我们知道,科幻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并不是很好玩的,它最早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的。鲁迅先生把科幻引进中国时说,“导中国人群以前行,必自科学小说始”,这很不错,但是这也很沉重”,概括其内容上是在写科幻作品在中国的诞生和发展缘由,是要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使命,比较沉重。结构上,此段位于中间,可看它上下文的内容,确定其结构上的作用。结合上段“《自然》是由麦克米伦家族赞助的,从创办之初便提倡宽松愉快的氛围。他说:‘这种氛围鼓励进行新的尝试:纯粹为了好玩。’”以及下段“脑洞大开,没有什么禁忌和拘束,充分体现了书中所说的‘好玩’、‘有趣’、‘超脱的娱乐精神’”,可见第④段正好与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了《自然》发表科幻小说是鼓励好玩和创新。
    6.此题考查对于文本内容的分析判断能力。此类题基本上属于在原文中找到相关内容,寻找差异点就可以做出来。
    A项,“1999年创刊的”错误,原文是“1999年,《自然》在130岁生日之际开设了……”,到1999年,《自然》杂志已经创刊130年了。
    B项,“英国《自然》杂志的创刊,旨在……”以偏概全,《自然》杂志中选取科幻小说是以“好玩”、“有趣”为宗旨,并不是整个杂志的宗旨。
    D项,“读《自然》发表的文章”错,原文在第九段“这些小说……坦率来说,有的要看第二遍,才能抓住里面的精妙味道。我读的时候,好像李白来到二十世纪,读我们写的文章”,可见应该是读其中的科幻小说是这种感觉。
    故选C。
    7.此题考查引用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找到引用的具体内容,联系上下文看引用是为了说明什么,再看这种引用是否有必要。本题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些例子能形象的说明第⑥段“这些作品中,原创性的‘点子’闪闪发光,充满对未来世界的尽情想象,并基于一定的新技术、新理论,把想象建筑在科学性上”,也表现了第⑨段“这些小说大胆地把不同的领域连接杂糅,科学、技术、哲学、社会、宗教、文学混合在一起,产生‘趣味’”。可见此段直接引用更具体形象地说明真正的科幻作品具有原创性的点子,展望了科学技术进化、科学发明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影响,善于把不同领域的新知识、新理论连接杂糅从而产生审美趣味。可见它是有价值的,因此是必要的。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二)、阅读下文,完成下面8-11小题。(16分)
    材料一:小说
    夜渔
    莫言
    ①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吃过晚饭后,九叔带我出了村。
    ②那晚上月亮很大,不是八月十四就是八月十六。时令自然是中秋了,晚风很凉爽。月光皎洁,照在高粱地间的水上,一片片烂银般放光。吵了一夏天的蛙类正忙着入蛰,所以很安静。
    ③等了很久,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九叔也低声嘟哝着,起身到栅栏边上去查看。回来后他说:怪事怪事真怪事,今夜里应该是过蟹子的大潮呀,又说西风响蟹脚痒,蟹子不来出了鬼了。
    ④九叔从河边的一棵灌木上,摘下一片亮晶晶的树叶,用双唇夹着,吹出一些唧唧啾啾的怪声。我感到身上很冷,便说:九叔,你别吹了,俺娘说黑夜吹哨招鬼。九叔吹着树叶,回头看我一眼。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
    ⑤天上不知道何时出现了一朵黄色的、孤零零的云,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
    ⑥清冷的光辉被阻挡了。河沟、原野都朦胧起来,那盏马灯的光芒强烈了许多。这时,我突然嗅到一股淡淡的幽香。幽香来自河沟,沿着香味望过去,我看到水面上挺出一枝洁白的荷花。它在马灯的光芒之内,那么水灵,那么圣洁,我们家门前池塘里盛开过许许多多荷花,没有一枝能比得上眼前这一枝。
    ⑦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的腿浸在温暖的水中,缓缓流淌的水轻轻抚摸着我,我感到很舒服。离荷花本来只有几步路,但走起来却显得特别漫长。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我并不希望采摘这朵荷花,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
    ⑧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花瓣打在水面上,碎成细小的圆片,旋转着消逝在光闪闪的河水中,那枝高挑着花瓣的花茎,在花瓣凋落之后,也随即萎靡倾倒,在水面上委蛇几下,化成了水的波纹……
    ⑨我不知不觉中眼睛里流淌出滚滚的热泪,心里充满甜蜜的忧伤。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
    (节选自《莫言的奇奇怪怪的故事集》)
    材料二:散文
    池塘
    莫言
    ①前面有一个池塘,所谓池塘,实际上就是原野上的洼地,至于如何成了洼地,洼地里的泥土去了什么地方,没人知道,大概也没有人想知道。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这些池塘无论大小,都以极圆的形状存在着,令人猜想不透,猜想不透的结果就是浮想联翩。
    ②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刚下了一场大雨,草叶子上的雨水把我们的裤子都打湿了。池水有些混浊,水底下一串串的气泡冒到水面上破裂,水中洋溢着一股腥甜的气味。有的池塘里生长着厚厚的浮萍,看不到水面。有的池塘里生长着睡莲,油亮的叶片紧贴着水面,中间高挑起一枝两枝的花苞或是花朵,带着十分人工的痕迹,但我知道它们绝对是自生自灭的,是野的不是家的。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使人想起日本的俳句:“蝉声渗到岩石中。”声音是一种力呢还是一种物质?它既然能“渗透”到磁盘上,也必定能“渗透”到岩石里。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
    ③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月亮的光彩纷纷扬扬,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仿佛高密东北乡的全体青蛙都集中在这个约有半亩大的池塘里了,看不到一点点水面,只能看到层层叠叠地在月亮中蠕动鸣叫的青蛙和青蛙们腮边那些白色的气囊。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节选自莫言《会唱歌的墙》)
    材料三:散文
    大地
    毕飞宇
    ①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②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③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节选自毕飞宇《大地》)
    8.材料二第③段,词语搭配巧妙,对此加以赏析。(3分)
    9.景物描写在不同的文体中常具有不同的作用,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月光”为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4分)
    10.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作者运用了小说和散文怎样的文体特点来书写“故乡”的。(4分)
    11.每位作家都背靠属于自己的“大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总能找到一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有时甚至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请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的作品中选取一个“意象”,加以分析。(5分)

    【答案】8.作者的语言给人生机勃勃、形象立体的画面感;以“美人”来写荷花的“风韵”,用“湿漉漉”形容蛙声,“凉森森”修饰“气味”,用新奇、陌生的词语搭配冲击读者阅读的视听感受;用“粘”字又进一步强化青蛙皮肤给人的触感;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他笔下的世界不但具有画面感,更是一个流动的充满生命力的丰富的世界。    9.材料一为小说,“月光”在叙事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月光”或是光亮万丈、或是朦胧幽暗、或是怪异灼目,亦真亦幻,神秘变幻,反映的是少年人诗意化奇异的心灵世界。材料二是散文,“月光”单一看并没有多出奇,但与玉雕般的花朵,唧唧的虫鸣与青蛙的气味组合在一起,就是烙印在作者心上的故乡的感觉,“月光”下故乡的色彩与声音,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借“月光”抒情,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也抒发他对故乡新的发现和哲思。    10.示例一:小说特征“虚构”,材料一作家借助少年“我”在月夜与一枝奇异荷花的相遇,进入似梦如幻的“奇幻”境界;作者以少年的心理体验来构建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故乡”带有传奇性和神秘感。散文特征是“真实”,个性化的抒情言志,材料二中的“故乡”风景,些许混浊的池水,沾带着泥土,朦胧月色下的荷花,既素朴又散发光彩;作者通过重新审视风景思考来自故乡的“声音”与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联,又进一步指出人与万物相通都来自于自然,文章富有哲思。
    示例二: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注重精巧设计,材料一选择少年“我”作为叙事视角,叙事围绕“我”的心理体验:从九叔答应的兴奋,到久等螃蟹不来时焦急,随着九叔怪异表现“我”感到恐惧,进入幻境后的放松愉悦,以“我”的情感变化为主线。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则相对随意,自由度较高,材料二围绕“池塘”写景抒情说理,语言平易自然,缓缓道来,虽不跌宕,但诚挚深邃。    11.示例一:鲁迅小说中“鲁镇”(未庄),通常被看作是鲁迅故乡的绍兴;《祝福》中“鲁镇”是“病态”中国的象征,面对时代变革,鲁镇中从乡绅“鲁四老爷”到下层百姓柳妈、祥林嫂及乡民们都自觉顽固地维护着落后陈腐“传统”,在这个守旧循环的小镇中使得鲁镇人麻木、无聊、庸俗;“鲁镇”不仅是鲁迅批判传统封建的叙事空间,也是鲁迅归返不得的“家园”,小说中的“我”是“故乡”的“异类”。鲁迅对于“鲁镇”就如同他面对中国人的“劣根性”,愤怒中带着悲哀。
    示例二:“秦腔”是一种反映秦地人民爱憎、欢乐和痛苦的民间艺术形式;“秦腔”高亢嘹亮,撕心裂肺大吼大叫的形式是秦人敦厚、强健风骨的体现;贾平凹的根在秦地,他的成长过程是沉浸在“秦腔”传递的文化氛围中;他的作品中有他对八百里秦川浑朴静穆风景和人们生存状态的关照;贾平凹平静崇高的叙述语言里自然流露出作者宏大的襟怀与气魄。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语言的能力。
    “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以“美人”来写荷花的“风韵”,“突然,一阵湿漉漉的蛙鸣从不远处的一个池塘传来”用“湿漉漉”形容蛙声,“青蛙的气味凉森森”,用“凉森森”修饰“气味”,运用了通感的手法,新奇、陌生的词语搭配冲击读者阅读的视听感受;“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用“粘”字强化了青蛙皮肤给人的触感。
    “湿漉漉的蛙鸣”“青蛙的气味凉森森地粘在我们的皮肤上”等语言融合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不但画面感强,更充满生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材料一为小说,“我希望永远保持着这种荷花走我也走的状态……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然后,那些宛若玉贝雕琢成的花瓣纷纷落下”,月光一出现,花瓣纷纷落下,我的梦幻也结束,“月光”在叙事上起到推动情节的作用。
    “月亮恰好钻了进去。我感到这现象古怪极了,这么大的天,月亮有的是宽广的道路好走,为什么偏要钻到那云团中去呢”“后来,月亮的光辉突然洒满河道,一瞬间,我看到它颤抖两下,放射出几道比闪电还要亮的灼目白光”“我心中并无悲痛,仅仅是忧伤。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月光”或是光亮万丈、或是朦胧幽暗、或是怪异灼目,亦真亦幻,神秘变幻,反映的是少年人诗意化奇异的心灵世界。
    材料二是散文,“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月光”单一看并没有多出奇,但与玉雕般的花朵,唧唧的虫鸣与青蛙的气味组合在一起,就是烙印在作者心上的故乡的感觉,“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月光”下故乡的色彩与声音,是作者的精神家园,借“月光”抒情,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也抒发他对故乡新的发现和哲思。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示例一:
    小说特征“虚构”,“荷花的出现使我忘记了恐惧,使我沉浸在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洁白清凉的情绪中。我不知不觉地站起来,脱掉蓑衣,向荷花走去……我与荷花之间的距离仿佛永远不变,好像我前进一步,它便后退一步”,材料一作家借助少年“我”在月夜与一枝奇异荷花的相遇,进入似梦如幻的“奇幻”境界;“眼前发生的一切,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境。但我正站在河水中,水淹至我的心脏,我的心脏的每一下跳动都使河水轻轻翻腾,水面上泛起涟漪。荷花虽然消逝了,但清淡的幽香犹存,它在水面上漂漾着,与清冽的月光、凄婉的虫鸣融为一体”,作者以少年的心理体验来构建现实世界,小说中的“故乡”带有传奇性和神秘感。
    散文特征是“真实”,个性化的抒情言志,“池水有些混浊”“朦胧的月夜里,站在这样的池塘边,望着那些闪烁着奇光异彩的玉雕般的花朵,象征和暗示就油然而生了”,材料二中的“故乡”风景,些许混浊的池水,沾带着泥土,朦胧月色下的荷花,既素朴又散发光彩;“四周寂静,月光如水,虫声唧唧,格外深刻……原野里的声音渗透到我的脑海里,时时地想起来,响起来”“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作者通过重新审视风景思考来自故乡的“声音”与自己生命和创作的关联,又进一步指出人与万物相通都来自于自然,文章富有哲思。
    示例二:
    小说在叙事结构上注重精巧设计,材料一选择少年“我”作为叙事视角,叙事围绕“我”的心理体验:“经过长时缠磨,九叔终于答应夜里带我去拿蟹子”,从九叔答应的兴奋,“等了很久,蟹子们还没出现,我有些焦急了”,到久等螃蟹不来时焦急,“他的目光绿幽幽的,好生怪异。我心里一阵急跳,突然感到九叔十分陌生。我紧缩在蓑衣里,冷得浑身打战”,随着九叔怪异表现“我”感到恐惧,“我的心处于一种幸福的麻醉状态……在这种缓慢的、有美丽的目标的追随中,温暖河水的抚摸,给了我终身难忘的幸福体验”,进入幻境后的放松愉悦,以“我”的情感变化为主线。
    散文在谋篇布局上则相对随意,自由度较高,“草甸子里有无数的池塘,有大的,有小的。夏天时,池塘里积蓄着发黄的水”“前年夏天,我带一位朋友来看这些池塘”“我站在池塘边倾听着唧唧虫鸣,美人的头发闪烁着迷人的光泽,美人的身上散发着蜂蜜的气味”“月亮和青蛙们混在一起,声音原本就是一体——自然是人的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材料二围绕“池塘”写景抒情说理,语言平易自然,缓缓道来,虽不跌宕,但诚挚深邃。
    11.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每位作家都背靠属于自己的“大地”,在他们的文学作品中也总能找到一些“意象”,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有时甚至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题目要求请从鲁迅、沈从文、贾平凹的作品中选取一个“意象”,加以分析。主要围绕“既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又具有象征意义,有时甚至还能体现作者的精神气质”分析“意象”的特点。可以分析鲁迅小说中的“鲁镇”(未庄),可以分析贾平凹的作品中的“秦腔”,可以分析沈从文作品中的“边城”。
    如沈从文在《边城》中,运用多样化的意象,建构了一个风景如画、人性优美的边城世界。作品通过整体意象与局部意象的和谐统一,形成了一个层次丰富、画面完整的乐园图景;通过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有机结合,呈现了一个自然美、风俗美与人性美的小镇茶峒。具体而言,《边城》的整体意象,主要表现为对整个“边城”意象的建构。作者曾提到“边城”之“边”有两层含义:一是地理之边,它处在两省接壤之处;二是文化之边,它处在两种文化的过渡之地。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同时还是一个文化概念。作为文化的整体意象,“边城”建构了一个山水明净、人性纯美、没有纷争、安静和平的湘西世界。“边城”具有浓郁的审美情感性,承载了作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理念,具有影响人、感染人的灵韵和意义。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小题。(8分)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黄庭坚①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别滁
    (宋)欧阳修
    花开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注释】①黄庭坚: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主张“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之说。其称:“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2.下列关于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诗前两句渲染伤感离别之氛围。
    B.欧诗前两句以乐景衬托悲凉之情。
    C.二诗在题材与体裁上均相同。
    D.二诗皆采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3.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诗画线句脱胎于欧阳修《别滁》诗画线句,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化用之妙。(5分)

    【答案】12.B    13.欧诗画线句传达出作者暂且希望像平日一样开怀畅饮,但一“且”字透露出作者故作旷达之意,不愿弦管演奏离别的曲调,曲折地透露出一丝离愁,情感具有一定的层次。
    黄诗画线句第一句亦为故作轻松之词,内心实则充满离愁。第二句却又不言己愁,让满川替己愁,赋予无情之物以人情,实则蕴含自己一腔之离愁。如此,诗意跌宕,情感深沉含蓄。可谓巧妙化用,点“铁”成金。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以乐景衬托悲凉之情”错误。诗的前二句以绚丽的春光衬托热烈的送别场面。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欧诗“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意为“我只不过是像平日一样和大家一同相聚畅饮,请不要让管弦奏出令人感伤的离别哀音”。这里“我亦且如常日醉”的“且”字,用得极好,写出了诗人与众宾客一起开怀畅饮时的神情意态和他的内心活动。结句用的是反衬手法,在这种饯别宴上作为助兴而奏的音乐,是欧阳修平时爱听的曲调。但因离忧扰心,所以越是悦耳的曲调,内心就越感到难受,曲折地透露出一丝离愁,情感具有一定的层次。
    黄诗“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意为“我呢,把离别看得很淡很淡,和平常一样,喝醉了酒;那多情的风、多情的月,吹着小船,照着江水,仿佛替人深深地发愁”。三、四句因而转到言情上,赋予无情之物以人情,实则蕴含自己一腔之离愁。这两句很别致,说自己不愁是假的,诗人离家次数多了,是不是“如今识尽愁滋味”,不想做出愁态来呢?“我自只如常日醉”,多多品味,不难发现其中含有许多苦涩味。末句让满川风月替己愁,这愁就无限扩大,漫延到整个自然界,比写人的愁怨范围和深度增展许多;把多情的风月与浑然沉醉的自身作对比,更为曲折地反映了自己复杂的心理。可谓巧妙化用,点“铁”成金。

    (四)、阅读下文,完成14-19小题。(19分)
    朱熹传
    ①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
    ②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③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四年,熹以年近七十,中乞致仕。五年,依所请。明年卒,年七十一。
    (《宋史▪朱熹传》)(有删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甫能言______(2)为《学规》俾守之_________
    15.为下列加点词选择合适的一项。(2分)
    (1)悉厘而革之( )
    A.赐予      B.改正     C.微小    D.治理
    (2)晏如也( )
    A.安逸,闲适      B.快乐     C.晚    D.以酒食待客
    16.用现代汉语翻译第②段画线句。(5分)
    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17.第③段画线句有三处需停顿,请用“/”标识出来。(3分)
    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18.结合第②段,分析朱熹救灾成功的原因。(4分)
    19.结合全文,分析本篇传记的作者是如何选取事例来表现朱熹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身份的?(5分)

    【答案】14.     始,才     使    15.     B     A    16.朱熹每天调查访问人民的疾苦,在浙东全境巡行,单人单车,屏退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是谁。    17.沈继祖为监察御史/诬熹十罪/诏落职罢祠/门人蔡元定亦送道州编管    18.尊重实际情况,善于抓重点,在南康赶上荒年,就致力于救灾工作,百姓被保全;坚持奖赏纳粮救灾的人,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在浙东救灾时发动百姓的力量;能够及时谋划,充分准备,在去浙东赴任之前写信招募米商,救灾的粮食及时运到;重视调查,在浙东亲自考察民间疾苦,能够全面了解灾情;以民为本,革除对百姓不利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负担。    19.朱熹儿时反问父亲“天之上何有”、在《孝经》上题词及在沙上画八卦图几件事表明朱熹幼时聪慧,具备成为教育家、思想家的潜质;选取朱熹在同安招收弟子,每天讲论圣贤之道在南康访问郡学,与学子讲学论道,表明他参与了教学实践;选取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表明他参与了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选取朱熹和学生一起食用粗茶淡饭,家贫往往借贷,及不义之利不取表明他安贫乐道,轻利重义,具备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应有的品格;选取朱熹在学问上穷理致知,躬身实践,表明他作为思想家对思想哲理的钻研之深;选取朱熹的著作多,且流行于世,朝廷把他的“四书”训说作为教材表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成就非凡,影响深远。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甫”,刚刚;句意:刚能够讲话时。
    (2)“俾”,使;句意: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厘”,改正;句意: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
    故选B。
    (2)“晏”,安逸,闲适;句意:但他却能安然处之。
    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日”,每天;“钩”,调查;“按行”,巡行;“屏”,屏退。
    17.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
    “为”的宾语为“监察御史”,所以应在“史”后面断开;
    “诬”的宾语为“熹十罪”,所以应在“罪”后面断开;
    “落职罢祠”都是“诏”的内容,而“亦送道州编管”是“门人蔡元定”的谓语,所以应在“祠”后面断开。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可知,朱熹在南康赶上荒年,就致力于救灾工作,百姓被保全。朱熹能尊重实际情况,善于抓重点,所以救灾成功。
    由原文“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可知,朱熹坚持奖赏纳粮救灾的人,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在浙东救灾时发动百姓的力量。
    由原文“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可知,朱熹能够及时谋划,充分准备,在去浙东赴任之前写信招募米商,救灾的粮食及时运到。
    由原文“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可知,朱熹重视调查,在浙东亲自考察民间疾苦,能够全面了解灾情。
    由原文“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单之”可知,朱熹以民为本,革除对百姓不利的政令,减轻百姓的负担。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刻画人物的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可知,朱熹儿时反问父亲“天之上何有”、在《孝经》上题词及在沙上画八卦图几件事表明朱熹幼时聪慧,具备成为教育家、思想家的潜质。
    由原文“主泉州同安簿,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禁女妇之为僧道者”“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可知,选取朱熹在同安招收弟子,每天讲论圣贤之道在南康访问郡学,与学子讲学论道,表明他参与了教学实践。
    由原文“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可知,选取他为白鹿洞书院制定《学规》,表明他参与了相关教育制度的制定。
    由原文“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半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可知,选取朱熹和学生一起食用粗茶淡饭,家贫往往借贷,及不义之利不取表明他安贫乐道,轻利重义,具备一个教育家、思想家应有的品格。
    由原文“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可知,选取朱熹在学问上穷理致知,躬身实践,表明他作为思想家对思想哲理的钻研之深。
    由原文“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四书’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可知,选取朱熹的著作多,且流行于世,朝廷把他的“四书”训说作为教材表明他作为一个教育家、思想家的成就非凡,影响深远。
    参考译文:
    朱熹传
    ①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在岀任泉州同安县主簿期间,他挑选本县德才优异的人当自己的学生,每天给他们讲授古圣先贤讲求自身修养和治理人民的学问,他还下令禁止妇女出家当尼姑道士。  
    ②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还找到了白鹿洞书院的遗址,奏请朝廷重新修复,并亲自制订《白鹿洞书院学规》,让学生们遵守。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说:“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③朱熹在考中进士后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庆元二年,沈继祖任监察御史,上书诬告朱熹,罗列了朱熹十大罪状,皇帝下诏免掉了朱熹的职务,也取消了朱熹的祠官俸禄,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也被流放到道州,在地方官吏监管下居住。庆元四年,朱熹以自己快满七十岁为理由,申请退休。庆元五年,皇上同意了他的请求。庆元六年,朱熹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五)阅读下文,完成下面20-23小题。(11分)
    材料一:
    伯夷颂①
    (唐)韩愈
    士之特立独行,适于义而已,不顾人之是非,皆豪杰之士,信道笃而自知明者也。一家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寡矣;至于一国一州非之,力行而不惑者,盖天下一人而已矣;若至于举世非之,力行而不惑者,则千百年乃一人而已耳;若伯夷者,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注释】 ①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材料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遂饿死于首阳山。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伯夷列传①》)
    【注释】 ①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
    2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及意义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不顾人之是非”中“是非”属于古今异义,可以理解为“褒贬”。
    B.“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中“耻”属于意动用法,可以理解为“以……为耻”。
    C.“盍往归焉”中“盍”属于通假字,通“何”,可以理解为“为什么”。
    D.“武王东伐纣”中“东”属于名词作状语,可以理解为“向东”。
    21.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方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材料一第①段采用比喻论证阐明自己观点。
    B.材料一第③段采用对比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
    C.材料二第①段以事例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
    D.材料二第②段借助对比论证突出自己观点。
    22.从句式角度赏析材料二第②段。(4分)
    23.两则材料写作上均突破文体限制,结合上述材料具体内容及注释加以分析。(4分)

    【答案】20.C    21.D    22.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夭以及盗跖残暴横行而寿终,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问,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    23.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借颂扬二子来针砭时弊,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的志向。材料二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恶的矛盾分析,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表达出作者对天道报应论的批判。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
    B.正确。句意: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
    C.错误。“盍往归焉”中“盍”应译为“何不”。句意:何不去归附他呢?
    D.正确。句意:向东去讨伐商纣。
    故选C。
    2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论证方法的能力。
    A.“采用比喻论证”错,“昭乎日月不足为明,崒乎泰山不足为高,巍乎天地不足为容也”为对比论证。
    B.“论证圣人是万世之标准”错。本段用对比论证是为了突出伯夷特立独行的难能可贵。
    C.“论证伯夷叔齐隐居的原因”错。本段主要论证的是伯夷叔齐如何坚守节义。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等句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充满气势,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具感染力。
    以短句形式分列颜回仁德好学而早夭,如“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以及盗跖残暴横行而寿终,如“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同时,本段多采用反问句式,形成连续追问,如“可谓善人者非邪”“其何如哉”“是遵何德哉”,由此强烈地表达了对天道不公的批判,同时,便于引发读者的思考。
    2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体裁的能力。
    由材料一注释“颂:刘勰《文心雕龙·颂赞》云,‘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可知:颂这一文体主要是描述人物的言行举止,赞颂其美德。材料一简略描述人物事迹并对其“信道笃而自知明”的特立独行的人格精神有所颂扬,但文章更多围绕人物展开议论,如“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阐述二子“特立独行”精神的现实意义,伯夷的行为是从遵从“道义”出发的,他那种守道不移、重义轻生的品格,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作者借颂扬二子来针砭时弊,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以二子为榜样的志向。
    由材料二注释“列传:司马贞《史记索隐》云,‘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可知:作为一篇列传,并不仅仅记录人物事迹,而是借题发挥,通过对贤人、恶人命运与善恶的矛盾分析,如“批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观点,文中写道“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以及对天道报应论的批判。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读书人的立身行事独特,符合道义罢了。不理会别人的赞誉或批评的,都是豪杰之士,也是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的人。全家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人很少。至于一国一州的人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大概整个天下只有一人罢了。若是到了全世界的人都批评他,仍坚定执行而不迷惑的,则千百年来只有一人罢了。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回头的人。(与他比较),即使光明的日月也不算亮,雄峻的泰山也不算高,宽广的天地也不算能包容。
    当殷商要灭亡而周要兴盛时,微子这样的贤人都抱着祭祀的器具离开殷商。武王、周公是圣人,率领天下的贤士和诸侯前去进攻殷商,未曾听说有人批评过他们。独有伯夷、叔齐认为他们不该。殷商灭亡后,天下承认周为宗主国,伯夷、叔齐二人独认为吃周的粮食是羞耻的,即使饿死也不后悔。由此说来,他这样做难道是要博取什么吗?是因为忠实地相信自己的道并且清楚知道自己罢了。
    现今的所谓读书人,当有一人称誉他,自以为该得到更高的赞誉。有一人不满他,自以为别人的话未尽正确。他可以独自批评圣人而自以为是到如此的地步。圣人的行事是万世的标准啊。所以我认为,好像伯夷这样的人,是立身行事独特,穷尽天地,经历万世也不会回头的人啊。虽然这样,如果没有他们二人,乱臣贼子便会接连不断地出现在后来的世代了。
    材料二:
    伯夷、叔齐是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将王位禅让给叔齐,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不肯接受:“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了。国人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为王。这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擅长让老人得到充分的照顾,心想:“何不去归附他呢?”等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武王东去讨伐商纣。伯夷、叔齐便勒住武王的马缰谏诤说:“父亲死了不安葬,却要发动军队打仗,能说是孝子吗?做臣子的要去弑杀国君,能说是仁者吗?”武王左右的人想要杀掉他们。太公说:“这是有气节的人。”于是把他们搀扶开去。等到武王平定殷纣的暴乱以后,天下都归附周朝了,而伯夷、叔齐却以做周的臣民为耻,为了坚守节义,便不吃周的米粮,隐居在首阳山,采些山菜来充饥。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
    有人说:“天道是没有亲疏的,只是常常帮助好人。”而像伯夷、叔齐可以称得上是好人了!难道不是吗?这样地聚积仁德、修养品行,竟然饿死了!再说七十二位贤人里,孔子特别赞美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常常闹穷,连最粗糙的食物都吃不饱,而最后早死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怎么是如此的呢?盗距常常杀死无辜的人,烤人肉来吃,放纵暴戾,聚集朋党几千人横行天下,反而能够长寿以终。这又是依循何种德行的啊!我实在觉得很迷惑,倘若这就叫做天道的话,那么,天道到底是对呢,还是错的呢?

    三、 写作(70分)
    24.在飞速发展的社会里,新生事物层出不穷,新知识、新科技、新生活、新思想……人们倾向于认为“新总是比旧好”,对这一观点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给出了一个“新总比旧好”还是“新未必有旧好”的两难选择。写作之前,先要思考清楚:关于“新”这个概念,我们应该如何去剖析?为什么我们会产生“新总比旧好”这个思维?原因很简单,因为物质本质是一种“叠加态”,物质本身会因为叠加而变得更加完善,也会因为智慧的叠加而被更好的赋能,所以说,新的事物一定会比旧的事物好。就比如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新的一代的手机,从性能上来说一定是远胜于前一代的手机,所以从物质层面来说,新事物对于旧事物来说是一种叠加,而从性能上来说,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新的事物一定是能够战胜旧的事物。这个就是这道题目给我们带来的第一个层次的反思。对此,还可以有进一步的认知——新的事物一定比旧的好么?其实,我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有两种依据,从“事实判断”来说,新的事物在功能上和客观的定量上会对于旧的事物形成优势。但是从“价值判断”上来说,就不是如此了。价值判断本身并没有绝对的定量,所以我们对于价值的反思就是我们不能够纯粹通过事物的客观价值来对于事物做定性,而应该去更加宏观的对于价值产生反思——新的事物,在价值判断上,未必绝对领先于旧的事物,也正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过去人的价值观,未必不如现代人。过去人对于自然和审美的态度,也未必不如现代人。我们可以提倡在客观量化概念中,新事物带来的更加充裕,更加丰富的物质条件。但是对于新的事物一定好于旧的事物,我们需要保留一点保守的态度。
    理清价值判断和事实判断之间的关系之后,就可以进行分层论述了。首先,可以从表层逻辑方面进行论证:确实在我们很多的经验中,“新”是一种比“旧”好的客观物体。而新比旧好的原因就是物质本身是发展的,物质的发展意味着人的智慧随着物质的发展而不断的堆积。而智慧堆积会给物质带来更多的赋能,所以从性能上来说,能够给物质带来更多的增量。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的事物会比旧的事物更好,而新事物的频繁出现,也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物质储备。其次,从深层逻辑上来说,若我们单一化地将物质的客观属性,作为事物价值的唯一价值,这个行为本身是非理性的。而非理性的根源是因为事实判断能够证明新事物的优越性,但是客观的功能上的累加只是事物具有价值的某一个变量,我们会认为还会有很多别的变量,同样能够对于事物的价值产生改变。而那些其他事物是什么呢?比如,一些源自于“旧”的审美、思想、文化,未必会被现在彻底超越。
    因此,总的来说,我们需要对于物质具有超越于事实的价值判断。一方面,我们需要对于物质进行肯定,肯定效率上的兑现对于我们物质生活的提升,同时我们也要知道,效率对于物质的衡量是具有边界的。效率的提升不一定能够彻底填补我们内心中的空虚和苍白。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需要的是对于物质进行否定,超越和批判的价值,我们需要反思过去事物本身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价值增量。我们需要做的,是了解边界,了解事物所具有的价值增量,对于事物来说,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一种更加全面客观的认知,而不是被简单的“新”的效率所影响我们的判断。所以我们并不是否定于新,否定于效率对于我们生活的赋能,但是同时,效率的赋能不是对于物质的唯一解读,我们不能因为效率的优化而彻底否定旧有的过去的事物。这样一种相对全面的认知,才能够让我们不被物质绑架,才能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改变。
    立意:
    1.衣不如新,人未必如故。
    2.传统或许更甚于新潮。
    3.“新”与“旧”都需要被全面认知。
    相关试卷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A卷含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备战高考语文名师押题预测冲刺模拟B卷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应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