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区内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改善恶劣的生存环境,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榆林探索出“南治土,北治沙”的差异性防治体系,走上“向荒漠要绿色”的发展之路。2018年,榆林的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3%,年降水量提高至500~600mm,成为西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下图是榆林地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致使榆林采取“南治土、北治沙”差异性防治体系的原因,主要是两地( )
A. 植被覆盖率不同 B. 降水量不同 C. 地形类型不同 D. 耕作方式不同
2. 在“南治土、北治沙”防治体系中,均能发挥作用的治理措施是( )
A. 修建淤地坝 B. 平整土地 C. 实施间作套种技术 D. 推广喷灌滴管技术
3. 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给榆林带来的主要生态影响有( )
①空气湿度增加,温差增大②扬尘、沙尘暴天气减少③水土流失现象减少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 B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榆林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地与黄土高原交接地带,南面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多,水土流失严重,以治土为主;北面是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阻挡东南季风,该区降水较少,气候干旱,土地沙化、荒漠化较为严重以治沙为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修建淤地坝、平整土地主要作用是治土,AB错误;实施间作套种技术主要是保持土壤肥力,C错误;推广喷灌滴管技术主要是改变原来大水漫灌的灌作方式,减小单位水量,延长灌溉时间,有利于减轻水土流失和治理风沙,D正确,故选D。
【3题详解】
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空气湿度增加,温差变小,①错误;减少扬尘、沙尘暴天气,②正确;植物具有涵水固土的能力,减小水土流失现象,③正确;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提高生物多样性,④错误;ACD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德国鲁尔区,经历了从辉煌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成为世界传统工业区成功转型的典范。下图为鲁尔区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关于辉煌时期鲁尔区工业结构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工业联系紧密 B. 工业结构复杂 C. 工业门类齐全 D. 工业产业链较短
5. 为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而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改造煤炭、化学工业,降低能源消耗
B. 缩减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
C. 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
D. 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
【答案】4. A 5. D
【解析】
【4题详解】
德国鲁尔区是依托丰富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传统工业区,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个工业部门联系紧密,A正确;产业机构单一、工业门类偏重于重工业,BC错误;钢铁工业和煤炭工业的产业链较长,D错误。故选A。
【5题详解】
为实现经济结构多元化,应引进新兴产业,故新建或迁入电子、汽车和石油化工等工业企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D正确;鲁尔区原本煤炭工业和钢铁工业就是其主导产业,改造煤炭、化学工业,降低能源消耗和缩减钢铁、煤炭两大工业部门厂矿企业的生产规模均不能改变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AB错误;搬迁原有的传统工业,兴建高新技术产业不合理,原有工业也要做大做强,C错误。故选D。
【点睛】德国鲁尔区主要依靠本地的煤炭资源,进口铁矿石发展起来的,是德国的传统工业区,煤炭、钢铁工业是其主导产业。
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三省一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的比重接近四分之一,以电子、汽车、现代金融等产业为核心,致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高地和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但各地差异大。下表为2020年三省一市产业结构比重(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市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甲
4.4
431
52.5
乙
0.2
26.5
73.3
丙
3.3
40.9
55.8
丁
8.2
40.5
51.3
长三角
3.7
40.8
55.5
6. 表中甲、乙、丙、丁对应的省市依次为( )
A. 浙、沪、苏、皖 B. 苏、沪、浙、皖 C. 苏、沪、皖、浙 D. 浙、沪、皖、苏
7. 上海市在长三角中处于核心地位,其突出优势是( )
A. 优惠政策 B. 自然资源 C. 地理位置 D. 人口数量
8.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应加强( )
①生态环境联控②基础设施互通③区域发展同步④传统产业联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6. B 7. C 8. A
【解析】
【6题详解】
上海市在长三角中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第一产业比重最小,第三产业比重最大,故乙表示上海;安徽省正好相反,故丁代表安徽省;江苏省以平原为主,浙江省山地丘陵的比重大,因此江苏省第一产业的比重略高于浙江省,故甲代表江苏省,丙为浙江省。综合上述分析,甲、乙、丙、丁对应的省市依次为苏、沪、浙、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上海市处于长三角的核心地位,最突出的是优越的地理位置,上海位于长江与沿海交汇处,我国沿海大陆海岸线的中心附近,便捷的交通,扩大了城市的腹地范围,C正确;优惠政策不是上海最突出的优势,A错误;上海市面积小,自然资源较贫乏,人口在四省市区中也是最少的,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应实现重大规划对接、区域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通、生态环境联控、民生工程共建等,①②正确;长三角中上海以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较低的安徽省可积极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可知长三角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不一,发展不同步,不能实现传统产业联动,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上海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城市,可辐射带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之地),可利用内河航运辐射带动长江流域的发展。上海位于南北海岸线的中点,可带动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上海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枢纽,可立足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积极开展对外贸易。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下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中国处于该价值链的中间节点位置,发挥着中心枢纽作用,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 中国作为“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的中间节点,连接着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其中,c环节所代表的含义是中国向发达经济体出口( )
A. 原材料 B. 初级产品 C. 中端产品 D. 高端产品
10.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双环流全球价值链”中所位直不同,起决定性因素是( )
A. 产业结构 B. 经济总量 C. 科技水平 D. 开放程度
11. 为了帮助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双环流全球价值链,实现双赢,中国应( )
A. 加大对发展中经济体资源的进口 B. 提高工业原料的价格
C. 加大产业转移和技术扶持力度 D. 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
【答案】9. C 10. C 11. C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以知道,在“ 双环流全球价值链”中,我国主要向发达经济体输出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中端产品,所以c环节带便当是中端产品,C正确;以原料和初级产品输出为主导是拉美、非洲,AB错误;高端产品主要是从第一二梯队国家输出,D错误;故选C。
【10题详解】
从图中全球双环流价值链图可以看到,其第一梯队为科技创新能力最强的美国,第二梯队为科技实力较强的欧盟及日本,第三梯队为制造业较强的中国,第四梯队为提供原材料和资源的拉美和非洲地区。各梯队之间其最大的差异为科技水平的不同,C正确;四大梯队的划分与该地产业结构并无关联,A错误;美国经济总量不超过欧盟,B错误;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区的开放程度均较高,D错误;故选C。
【11题详解】
在“ 双环流全球价值链”中,发展中经济体主要是第四梯队,第四梯队主要是以资源出口为主的拉美和非洲国家,为了实现双赢,加大对发展中经济体资源的进口并不能使发展中经济体更好地融入双环流全球价值链,A错误;提高工业原料的价格和降低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都是单方面加大了我国的经济压力,不能实现双赢,BD错误;加大产业转移和技术扶持力度能够使第三梯队国家有更多的产品自主性,能够更好地融入双环流全球价值链,C正确,故选C。
【点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理想愿景,构建中国主导的“双环流全球价值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途径。
纳伦河发源于天山山脉,是天山地区年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春夏季水位较高,秋冬季水位较低。作为跨界河流,上游的吉尔吉斯斯坦冬季寒冷,需能量大,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矿产不足,下游的乌兹别克斯坦能源矿产充足且拥有费尔干纳盆地的万亩良田。两国针对纳伦河用水争端由来已久。下图示意纳伦河流域。完成下面小题。
12. 吉乌两国利用纳伦河水资源的方式与用途差异,是引起两国用水争端的原因,据此推测两国争端最激烈的时间出现在一年中的(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13. 针对当前吉乌两国纳伦河用水矛盾,以下解决措施可取的是( )
①加强协调管理,平均分配水资源②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两国进行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的交换
③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④加大开发力度,促进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2. B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可知,对于上游国家(吉尔吉斯斯坦)来说,由于地势相对较高,冬季气候更加寒冷,河流已结冰,冬季河流水量减少,发电量下降。同时气候的寒冷导致生活取暖能源需求增多,为增加发电量,主张冬季季放水,要求夏季储水。对于下游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来说,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少,水资源短缺,特别是夏季农作物处于生长期,生长需水量大。因此主张夏季放水,两国争端最激烈的时间出现在一年中的夏季,B正确。故选B。
【13题详解】
加强协调管理,但用水情况复杂,无法平均分配水资源,①错误;上下游矿产资源分布不均,可以制定合理的价格机制,两国进行矿产能源和水资源的交换,②正确;优化产业结构,发展节水产业,可以减少水资源需求量,③正确;加大开发力度,促进经济发展,需水量更大,④错误。故选B。
【点睛】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措施:1、加强对水资源的综合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珍惜和保护水资源;2、加强水利工程和生态工程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途径;修建水库是解决降水季节变化大的主要措施;加强生态工程建设,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3、大力发展节水农业:主要途径包括积极推广耐旱作物;改革灌溉技术,如实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
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苏州市的产业格局由“二、三、一”渐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跨越。下表为苏州市1990年和2021年三大产业比重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90年
17.3%
61.0%
21.7%
2021年
0.8%
47.9%
51.3%
14. 1990-2021年,苏州市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可能有( )
A. 经济发展速度缓慢 B. 城乡差异扩大 C. 政策的引导 D. 劳动力资源短缺
15. 从苏州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可推知当地( )
A. 第一产业产值下降 B. 城市化水平保持稳定
C.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 D. 现代服务业得以发展
【答案】14. C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近三十年间苏州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迅速,A错误;这段时间里苏州城市化迅速发展,而城市化发展会导致城乡发展差距减小,B错误;产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主导产业的转变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C正确;苏州经济发展速度快,吸引大量劳动力迁入,劳动力资源并不短缺,D错误。故选C。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苏州市产业结构表现为:1990年第二产业为主;2018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就业人数减少,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提高,且以第三产业为主。而这段时间苏州的经济发展迅速,第一和第二产业虽然比重下降,但总产值是上升的。由此可推知湖南省工业化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第三产业(服务业)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化水平明显上升。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中合理化和高级化。
《中巴经济走廊远景规划(2017~2030年)》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巴基斯坦“愿景2025”深入对接,为中巴合作带来新机遇。下图为“我国企业在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投资项目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我国企业投资的项目主要集中于( )
A. 交通和能源 B. 金融和能源 C. 采矿和制造业 D. 交通和医疗
17. 中巴合作对巴基斯坦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有( )
A. 加快资源开发 B. 改善环境质量 C. 提供就业岗位 D. 减轻热岛效应
【答案】16. A 17. C
【解析】
【16题详解】
读“我国企业在中巴经济走廊重大投资项目分布示意图”可知,我国企业投资的项目有风力发电、太阳能产业、火电站、水电站、煤田等和机场、公路设施、港口设施、航道疏浚、轨道交通等,主要集中于交通和能源,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7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中巴合作各项目建设可以为巴基斯坦提供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有利于巴基斯坦社会发展,C正确。中巴合作各项目建设可以加快巴基斯坦资源开发,有利于巴基斯坦经济发展,A错误。中巴合作项目中有多个与清洁能源开发有关,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有利于巴基斯坦生态发展,B错误。中巴合作各项目建设可以促进巴基斯坦的城市化发展,可能加重热岛效应,D错误。故选C。
【点睛】可持续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一带一路”合作涉及领域正在不断延伸,其重要意义不仅在于促进世界各国间的产能合作、互联互通,更在于构建一个全球化、开放型、包容性的全球发展体系。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共商、共建、共享,惠及沿线国家、造福世界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极大地凝聚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的信心和力量。
我国食物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某科研团队对我国粮食、蔬菜、肉类、水产品、蛋类、水果、奶类等7类食物浪费数据进行了调查统计(下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8. 推测与水果、水产品相比,蔬菜浪费更严重的原因是( )
A. 保鲜期短 B. 消费量大 C. 易腐烂变质 D. 价格相对高
19.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节约粮食可以( )
A. 增加粮食产量 B. 降低粮食消费量
C. 增加可食用粮食 D. 降低粮食储备数量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蔬菜、水果和水产品保鲜期短,易腐烂变质,是三者共同的特点,不是蔬菜独有的,排除AC;蔬菜属于生活必需品,消费量大,浪费现象严重,B正确;对比水果和水产品,蔬菜价格相对较低,排除D。故选B。
【19题详解】
从国家安全来看,节约粮食,可以相对增加国内粮食自给,减少进口,降低对外依赖度,C正确;节约粮食不能增加粮食总产量,也不意味着降低粮食消费量,排除AB;节约粮食应该相对增加粮食储备量,排除D。故选C。
【点睛】粮食安全(或食物安全) 指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必需的足够食品。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保护粮食安全措施:首先,要稳住粮食播种面积,保证一定数量的粮食播种面积;其次,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第三,积极应对各种重大灾害;第四,保水保粮,通过水资源高效利用满足粮食生产所需要的水,在旱作农业上下功夫。第五,健全农产品全产业链监测预警体系,根据资源承载力进行调控,对于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压力特别大的地区,适当调整结构。
为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必须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藏粮于地”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藏粮于地”强调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即在粮食供过于求时,轮作、休耕一部分土地;在粮食紧缺时,再将这部分土地迅速用于粮食生产;这样通过调整耕地来维持粮食供求平衡。图示意我国2020年耕地等级构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会( )
A. 提高粮食生产成本 B. 减少粮食浪费 C. 减少粮食需求量 D. 保障粮食供给
21. 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的关键是( )
A. 提高农业科技 B. 实行精耕细作 C. 扩大耕地面积 D. 提高耕地质量
22. 下列各地采取的措施,有助于实现“藏粮于地”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区—治酸控污 B. 青藏区—防治盐碱化
C. 黄淮海区—治理土地沙化 D. 蒙新区—防治水土流失
【答案】20. B 21. D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与“藏粮于仓”相比,“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可以降低粮食生产成本,A错误。粮食仓储中会出现生虫、鼠咬及陈化现象,造成粮食浪费,“藏粮于地” 可以减少此类粮食浪费,B正确。粮食需求量是由市场决定的,与粮食储藏方式关系不大,C错误。两种方式都是储藏,都可以保障粮食供给,D错误。故选B。
【21题详解】
目前,我国实施“藏粮于地”是根据粮食供给状况对土地进行轮作、休耕等,可以保护土壤肥力,减少土地退化,通过提高耕地质量保障可持续的粮食生产能力,所以该战略的关键是提高耕地质量,D正确。提高农业科技和实行精耕细作是“藏粮于技” ,AB错误。藏粮于地是着眼现有耕地,提高耕地质量,不是通过扩大耕地面积保障粮食产量,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酸化严重、污染严重,应该治酸控污,A正确。青藏区盐渍化程度较低,B错误。黄淮海地区土壤盐渍化严重,应该治理土壤盐渍化,C错误。蒙新区土壤沙化严重,应该防治土地荒漠化,D错误。故选A。
【点睛】我国保障粮食供给的战略措施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和“藏粮于民”。
2022年12月21日,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储基地项目首批机组在安徽阜阳顺利并网。采用风电、光伏、储能、沉陷区治理有机结合的新能源基地化开发模式,项目主要包括65万千瓦光伏电站和55万千瓦风电场,同时配建一座300兆瓦/600兆瓦时储能电站。总计规划在一万三千多亩的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来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下图)并结合“渔光互补”模式发展渔业养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3. 建立长三角地区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储基地项目主要考虑的区位因素是( )
A. 资源 B. 交通 C. 劳动力 D. 市场
24. 采用风电、光伏、储能同时供电的主要目的是( )
A. 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B. 优化能源生产结构
C. 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D. 推动产业技术革新
25. 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的生态价值在于( )
A. 缓解当地水土流失 B. 实现水体环境改造
C. 减少采煤环境污染 D. 降低光污染的损害
【答案】23. D 24. A 25. B
【解析】
【23题详解】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新能源产业市场前景好,所以首个新能源大型风光储基地项目落地长三角地区主要考虑市场需求,D正确。能源资源、太阳能、风能以及劳动力均非优势区位,排除A、C;交通便利,有利于项目建设及维护,但电力输送对交通要求不高,排除B。故选D。
【24题详解】
风能、光能发电具有不稳定性,采用风电、光伏、储能同时供电可加以改善,提升供电可靠性,A正确;新能源电站能优化能源生产结构,也有利于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但并非同时供电的目的,排除B、C;新能源基地项目需要高新技术作为支撑,产业技术革新是其条件而非目的,排除D。故选A。
【25题详解】
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建设漂浮式光伏电站能够减少水量蒸发、抑制藻类过度生长,在常规发电收益基础上结合“渔光互补”模式发展渔业养殖,实现水体环境改造,构建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浅水湖泊水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B正确;水上大面积的光伏面板建设,会产生大量的光污染,D排除;漂浮式光伏电站建在采煤沉陷区闲置水面,对采煤时产生的环境污染影响不大,也不会缓解当地的水土流失,A、C排除。故选B。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高低——纬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强。 2海拔高低——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且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3天气状况——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短,太阳辐射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多。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类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2005年,山东率先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人工鱼礁建设,推动海洋牧场发展。目前,山东已建成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项目)105处,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44处,占全国的40%,下图示意山东省主要海洋牧场城市分布。
(1)分析山东省发展海洋牧场的优势条件。
(2)简述我国积极建设海洋牧场的益处。
【答案】(1)海域面积大,海岸线曲折漫长,适宜发展海洋养殖的空间大;海洋牧场发展早,经验丰富;政策的支持。
(2)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减少陆地土地资源压力;增加渔业产量和质量;改善人民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学生的区域认识水平、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山东半岛被被渤海、黄海海域三面环绕,海域面积大,海岸线曲折漫长,适宜发展海洋养殖的空间大;由材料“2005年,山东率先启动渔业资源修复行动计划,大力支持人工鱼礁建设,推动海洋牧场发展。”可知,海洋牧场发展早,经验丰富;有政府大力支持人工鱼礁建设,因此山东省发展海洋牧场有政策的支持。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划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可知,发展海洋牧场可以高效利用海洋空间资源;能够获得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减少陆地土地资源压力;增加渔业产量和质量;增加鱼、虾、贝、藻等食物,改善人民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通过人工放养海洋生物资源,可以避免出现过渡捕捞等现象,有利于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持续利用。
2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纺织服装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兼具一定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因素,主要体现在机械设备、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上。纺织服装产业产能转移的大方向是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在产能转移后,留在原生产基地的企业更多集中在提高附加值的环节——设计生产高端面料、研发生产新型纤维及纺织机械、提供供给链管理服务。目前盛行“反方向”转移,所谓“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下图示意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现状。
(1)概括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国内转移的趋势,并分析原因。
(2)列举长三角地区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趋势:由我国沿海向中西部内陆地区转移原因:中西部劳动力、土地成本低: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或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升高;产业升级背景下,推力增大)
(2)及时的资讯、畅通的物流;发达的科研力量、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完善的产业链。
【解析】
【分析】本题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现状图为情境,设置两道小题,考查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转移的现状与纺织服装产业生产企业转移目的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可以判断出在我国沿海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向我国中西部内陆地区进行转移,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东部地区产业升级,调整产业结构并且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升高;而中西部劳动力、土地成本低,可以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也可以享受当地的优惠政策。
【小问2详解】
由材料可知,由于“反方向”转移,主要指一些纺织服装企业将自己的研发中心、营销中心、公司总部从不发达地区向相对发达地区或发达国家转移。这种转移能够迅速提高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竞争力。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并且交通与信息交流较为便利,所以我国长三角地区有较为及时的资讯与畅通的物流,具备完备的现代服务体系与完善的产业链,有利于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同时由于我国长三角地区经济较为发达,并且科研院校众多,所以有较为发达的科研力量,有利于承接这种反方向转移企业。
【点睛】产业区位选择受到社会经济条件、劳动力、交通、政策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
2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黄石市2008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2015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1为“2008-2017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2为“200B-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根据图1、图2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
(2)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主要方向。
(3)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比重小。
(2)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传统工业技术改造
(3)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生态恢复,防治环境污染;推进城市化进程。
【解析】
【分析】本题以湖北省黄石市资源开发为背景材料,设置了三个小提,主要考查区域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特点、工业的区位条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重在考查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动地理基本原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图2可以看出,根据2017年黄石市三次产业结构统计数据可知,首先,当前黄石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结合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重工业的工业产值远高于轻工业的工业产值);其次,当前黄石市第一、第三产业占比低,且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
【小问2详解】
根据2008~2017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可知,其第二产业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占比很小,可提高轻工业比重,同时,可加强传统优势工业的技术改造;其工业生产总值虽有增加,但近年来工业产值增速并不快,应加大技术投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同时,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一般可采取以下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就业岗位,进一步吸引劳动力向城镇迁移,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枯竭型城市,环境污染一般较为严重,可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点睛】资源枯竭型城市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生态恢复,治理环境污染等。
2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巴西的水能开发曾集中在该国东南部。近年来,巴西大力开发亚马孙河流域的水能资源,北部地区水电站发电量剧增,但当地消费和容纳能力有限。2019年“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由我国承建的已西“美丽山特高压二期输电工程”建成投产,将巴西北部的水电源源不断地输往东南部。
(1)相对于巴西东南部,分析亚马孙河流域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
(2)从能源角度,分析“美丽山特高压输电工程”对巴西的重要意义。
【答案】(1)河流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流域面积广;人口、城市少,库区淹没影响小。
(2)解决了北部的能源消费和容纳难题:缓解了东南部的能源短缺状况:优化了东南部的能源消费结构。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中巴“美丽山特高压二期输电工程”的建设为材料,涉及能源资源的开发以及跨区域调配能源的意义等知识点,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水能开发的条件可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量大,流域面积广,支流众多,水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发电量稳定;该流域经济落后,人口、城市少,库区淹没影响小,移民数量少。
【小问2详解】
对巴西的意义可从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分析。巴西东南部经济发达,城市众多,能源需求量大,北部经济落后,能源供过于求,该输电工程平衡能源供需矛盾,将北部地区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缓解东南部能源短缺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优化了东南部的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减轻大气污染状况。
30.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由于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和掠夺式经营,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日益加剧,出现大大小小的侵蚀沟(下图左)。研究人员调查了长白山某低山丘陵区,该地土壤受多种侵蚀外营力季节性交替和叠加的影响,以水力侵蚀为主,并存在明显的冻融作用。下图(右)为2021年长白山某低山丘陵区不同坡向的侵蚀沟密度变化。
(1)指出侵蚀沟密度最大的坡向,并分析其成因。
(2)针对侵蚀沟治理,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密度最大坡向出现在南坡(S)。成因:南坡为阳坡,白天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土壤昼夜温差较大,冻融作用较强,土壤疏松;南坡为阳坡,升温快,加速积雪融化,水流产生更加集中,侵蚀能力强;南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坡面径流量大,侵蚀能力强:南坡水热条件好,开发历史早,人类活动多,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2)建议:降低农业开发强度,退耕还林还草(或植树种草);人工填埋侵蚀沟;修建护坡工程。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流失图文资料为背景,主要考查辐射图的判读、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从右图中可知,沟壑密度最大的坡向为南坡;结合区域定位可知,南坡应为阳坡及迎风坡,材料中指出该区域冻融作用明显,因此阳坡处昼夜温差更大,冻融作用强;该区域存在季节性积雪融水,阳坡升温快,积雪融化速度快,产水时间集中,因此流量较大;降水侵蚀沟发育还受到当地风向和降水量的影响,东北地区暖湿气流多来自太平洋,夏季盛行偏南风,因此南坡降水量更大;由于南坡水热条件好,人类活动影响大,所以水体流失更加严重。
【小问2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侵蚀沟治理措施即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降低农业开发强度等生物措施和人工填埋沟谷、建护坡工程等工程措施。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海蚀拱桥等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 这是一份精品解析:山东省聊城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解析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 武汉都市圈形成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重庆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