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2页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3页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

    这是一份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 部编版必修下册,共12页。
    第三单元素养检测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古人所谓意象,尽管有种种不同的用法,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必须呈现为象。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物象是客观的,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也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发生变化。但是物象一旦进入诗人的构思,就带上了诗人主观的色彩。这时它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一方面,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淘洗与筛选,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另一方面,又经过诗人思想感情的化合与点染,渗入诗人的人格和情趣。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进入诗中就是意象。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由所构成的意象,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暖云则是带着春天的感受。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蒙蒙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辛弃疾《贺新郎》: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同一个物象,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所构成的意象也就大异其趣。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以加强诗的艺术效果,如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长有归心悬马首,可堪无寐枕蛩声。这些诗都写到,心本来不能离开身体,但李白的愁心却托给了明月,杜甫的故园心却系在了孤舟上,秦韬玉的归心则悬在了马首上。这些意象都具有了原来并不具备的性质。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创造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李贺诗中的牛鬼蛇神大多属于这一类。火炬都是明亮的,李贺却说漆炬迎新人,阴间的一切都和人间颠倒着。忆君清泪如铅水,铅泪,世间也不存在。但既然是金铜仙人流的泪,那么当然可以是铅泪了。总之,物象是意象的基础,而意象却不是物象的客观的机械的模仿。从物象到意象是艺术的创造。(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材料二:讨论意象问题的一个误区,是常见有人将诗歌意象混同于诗中名物,甚至拿一个名词来对应一个意象,其实是不妥当的。名词有抽象与具体之分,用作名物之词的,大多是具体名词,它在形成概念的同时,亦常能在人们心目中引发某种表象,如提及河流、道路、树木、花朵以及牛、羊、鸽子、老鹰等词时,我们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相应的图像来,虽带有类型化的倾向,亦还有一定的具象性存在。词语的具象性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引发的只是表象,而非意象。表象和意象有什么区别呢?表象来自直观经验的积累,当我们将感知活动中所获得的印象储存于大脑,而又在某种境遇的刺激下让它重新浮现出来时,这就成了表象。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尤其是由概念化的语词所引发的表象,不可避免地要打上类型化的烙印。更为根本的是,表象充当感知印象的留影,通常只涉及事物的外观,未必能揭示其内在的意蕴。意象则不然。作为表意之象,它本身便是诗性生命体验的产物,内里包孕着诗人对生活的各种活生生的感受。这正是意象之为意象,而不能等同于诗中名物之象(表象)的重要原因。举个例子来说,我们都熟悉唐代诗人王维在《使至塞上》诗中的这一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试问:这里包含了几个意象?我想,恐怕不少人会回答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这其实就是将名物(表象)混同于意象的结果。不妨推敲一下,诗句中的指沙漠,可以形成表象,加上字构成大漠,其具象性当更见充分。但单独一个大漠,传达了什么样的意蕴呢?谁也说不清楚。孤烟也是一样,它能产生表象,甚至可以从多方面生发联想,而孤零零的孤烟亦是难以把握其内在情意体验的。只有将大漠孤烟直联为一体,构成单一的画面——在广阔无垠的漠野上空直直地升起一缕狼烟,始能将诗人行经塞上时所感受到的那种空廓、荒凉、寂静、干燥无风以至带有边防示警意味的若干紧张气氛贴切地传达出来,这才称得上诗的意象。所以,依我之见,若是将意象理解为表达诗意的基本单元,则这联诗句中虽然用了四个表名物的词语,能产生多重表象,而其所建构的诗歌意象至多只有两个。换言之,意象作为表意之象,绝不能将其降格为表象。表象所提供的具象性,只能用为构建意象的原材料,而众多具象性之间所形成的张力,始足以让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意体验藉此传送出来,于是这组表象便转化成独立的意象。这样看来,单一的表象通常是难以构成意象的,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这也是诗中名物之不能等同于意象的缘由。从这里会引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平时惯常用名物来标示诗歌意象,如谈论马的意象、流水的意象,这究竟是否科学?应该说,按照上面对表意之象的解说,意象只能是特定的这一个,它在诗歌文本的特定语境中生成,承载着表达诗人特定情意体验的职能,一旦离开了文本的具体语境,孤立的名物便不复成其为意象了。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中举了这么个例子: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他所着眼的,是同一个物象(蝉)上面可以寓托不同的比兴含义,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这不正证明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不容许有任何假借吗?(摘编自陈伯海《为“意象”正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A.物象经过诗人审美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加工,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由此形成诗歌意象。B.意象是“意”和“象”的有机融合,在表情达意上,是一种形象化的说理和直接的抒情。C.表象来自人的感知活动,是直观经验的积累,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D同一物象,由于加工它的诗人不同,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意也会完全不同。【解析】 B.“直接的抒情”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那种纯概念的说理,直抒胸臆的抒情,都不能构成意象。因此可以说,意象赖以存在的要素是象,是物象”可知,应是“间接的抒情”;C.“它与原初的印象相比,不够鲜明、生动”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一般说来,表象较之原初的印象,在鲜明、生动的程度上要略低一些可知,与文不符,原文有一般说来D.“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象”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二最后一段“而实际上表明了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情思驱策下,生成了意蕴各不相同的意象”可知,因果关系不成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材料一中“一个物象可以构成意趣各不相同的许多意象”和材料二中“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在理论上有相通之处。B.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采用夸张、移情或者联想等方法,赋予意象新的特点,甚至凭空创造新的意象,体现了诗人的创造才华。C“大漠孤烟直”中,“大漠”“孤烟”只是构建意象的原材料,“大漠”和“孤烟直”组合所形成的画面和张力,才转化成意象。D.“木叶”和“树叶”这两个意象表达的情意并不相同,原因在于“叶”这一物象在不同的诗歌语境中承载着不同的情意体验。【解析】 “凭空创造”分析有误,依据材料一第四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可以夸张物象某一方面的特点……;也可以将另一物象的特点移到这一物象上来……”和第五段诗人在构成意象时,还可以某一物象为联想的起点……”可知,凭空创造无中生有。3.下列“柳”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A )A.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B.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C.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D.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此后锦书休寄,画楼云雨无凭。【解析】 A.“柳”含有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丈夫的思念;B、C、D“柳”均含有送别、离别之意。4.材料二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答:①道理论证。第二段从理论的角度分析表象和意象的区别,论证了意象是“表意之象”,包含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②举例论证。第三段列举王维《使至塞上》的例子进行分析,论证了单一的表象通常难以构成意象,意象须由表象之间的张力而引发;③引用论证。第四段引用施补华《岘佣说诗》的观点,说明同类名物在不同诗人的不同诗篇中意象各别,进一步论证了意象必须是特定的这一个5.两则材料都围绕“意象”展开,但论述的切入点和侧重点并不一样,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4分)答:①材料一从关于意象的种种不同用法的共同点入手,关注物象与意象的关系;材料二从讨论意象的一个误区入手,引出作者的观点。②材料一侧重论述物象构成意象的方法,阐明意象是物象的艺术创造;材料二侧重论证意象与表象的区别,指出意象在特定的语境中生成,孤立的名物很难成为意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跑警报宗 璞弗之进了教室,站在教桌前,慢慢解开包袱,把《中国通史》的讲义拿出来。这一学期弗之开了两门课,继续讲通史,增加了断代史。凄厉的汽笛声响了,是空袭警报。“今天接得这么紧!”有人低声说。汽笛声从低到高,然后从高处降低下来,好像力量不够了似的,稍停一下又从低到高。弗之抬抬手臂,表示不上课了,慢慢地放好讲义,包起蓝花布。学生们陆续向外走。最初有警报时人们很慌乱,有人真的拔脚飞奔,成为名副其实的跑警报。后来习惯了,都悠闲起来,似乎是到郊外散一次步。弗之和人群的走向相逆,尽量靠边。弗之,你往回走?忽听见招呼,见庄卣辰老师夹在人群中匆匆走来,遂立住脚说:你走得快,肯定不是跑警报。⑤“当然不是。卣辰穿一件深色大衣,拿着手杖,眼光还是那样天真清澈,脸上却添了许多皱纹,大概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他指一指几排房屋后面的实验室:老地方。弗之知道,每有警报,卣辰都到实验室守护,怕电器着火,怕仪器失窃。他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还不如在实验室守着,炸弹来了也知道是怎么掉下来的。秦校长和朋友们几次告诫,他都当成耳旁风。⑦“我还有个防空洞,紧急警报来了可以钻进去。”“我有铁皮屋顶呀。两人笑笑,各奔前程。弗之进了腊梅林,缓步而行,欣赏着阵阵幽香。走到门前,见门上挂着锁,知碧初等已往防空洞去了,遂也往城墙走来。城墙的这一段很高,如同一个小悬崖。崖下原有一小洞,为狸牲出没之所。附近两家邻居和申大爷商议,邀了弗之参加,修了这个防空洞。其实上面都是浮土,很不结实,峨和子都说它只能防手榴弹。不过躲在其中有一种精神安慰,也就不细考究能防什么弹了。汽笛猛然尖锐地响起来,一声紧接一声,声音凄厉。紧急警报!五华山的红球取下了,怕给敌机作目标。弗之走进洞去。他只是想和妻儿在一起。离洞口几步处有一个木栅栏,栏内黑压压地坐着许多人。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爹爹!爹爹来了!清脆稚嫩的声音划破了黑暗。莫吵嘛,莫吵。杂货店罗老板不满地轻声说,意思是怕敌机听见。碧初和三个孩子挤得紧紧的,给弗之腾出地方。弗之挤过去,挨着嵋坐下了,另一边是罗老板。孟先生,罗老板还是小声说,你说,今天飞机可会来?”“已经拉了紧急警报,照说敌机已经到昆明上空了。弗之说。众人都不说话,注意倾听飞机的声音。黑黢黢的洞里声息皆无。半晌,小娃忍不住了,小声在嵋耳边说:讲个故事吧。”“莫要响,莫要响!罗老板干涉。这时忽然一声猫叫,——”声音很好听。原来昆明老鼠猖狂,猫很珍贵,老板娘把猫也装在篮子里带来。另一家邻居的孩子学着说:莫要响,莫要响。猫不愿待在篮子里,更大声地叫起来。罗老板喝道:不听话!等着掐死你!就在猫叫人呼中,远处传来轰隆轰隆的沉重的声音,大家,连那只猫忽然都静了下来。敌机来了。刚刚倾听了飞机的声音,现在得注意炸弹的声音了,下一秒钟这一群人不知还在不在人世。飞机响了一阵,声音渐渐远去。——”猫儿又大叫起来。众人都舒了一口气,想着今天不会扔炸弹了。忽然飞机声又响起来,愈来愈近,似乎来到头顶上了。真像猫玩老鼠一样啊,让老鼠松一口气,再把它捺到爪子底下!猫儿配合飞机,又大声叫了,声音不那么好听了,有点像紧急警报。另一家邻居说:咋个整?你这只猫!这时峨忽然在角落里说:让它叫。敌人又不会土遁,能在洞口守着?飞机远着呢。过了一阵,飞机声又愈来愈轻,终于消失了。约过了一顿饭时刻,解除警报响了。一声声拉得很长,没有高低。解除了!解除了!大家愣了几秒钟才纷纷站起。罗老板大声说着顺口溜:预行警报穿衣戴帽,空袭警报又哭又叫,紧急警报阎王挂号,解除警报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哈哈大笑别人应和着向外走。他们出了防空洞,见天空还是那样蓝,云彩还是那样飘逸,腊梅还是那样馥郁。(节选自《东藏记》,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文章中的人们对于警报的态度由最初的“慌乱”到“悠闲”,说明警报出现次数频繁,人们已经习惯了“跑警报”的生活。B.文章中的庄卣辰觉得“对实验室的惦记比对警报的恐惧还难受”,选择守在实验室,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于乱世中的坚守。C.“逃、躲、藏,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吗!”展现了弗之内心的无奈和痛苦,于警报声中能“缓步而行”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D.飞机的声音先是“轰隆轰隆”,渐渐远去,而后又突然响起来,防空洞里的人们如同被猫玩弄的老鼠,心中忐忑、紧张不已。【解析】 “‘缓步而行’的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错。“缓步而行”并不能展现“他厌倦了战火纷飞的生活”,体现了他对警报频繁出现的习惯,对战火纷飞的生活的从容。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庄卣辰“皱纹里装了不少时事报告”,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一个心忧国事的知识分子形象。B.本文以弗之的行踪为线,借助弗之的所知所感,较立体地展示了各色人物在战火中的生存及心理状态。C文中关于猫动静的细节描写虽着墨不多,但却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D.文章结尾,作者连用三个“那样”,意在表现人们内心那种生活依旧美好、苦难必将过去的乐观与自信。【解析】 “传递出战争给万物带来的恐惧和伤痛,取得了深刻的批判效果”错,作者写猫主要是为表现环境的压抑紧张,并无加深批判效果的用意。8.对于抗战岁月里流寓西南的知识分子群体,作者怀抱的是一种肯定、赞赏的态度。请结合选文内容,谈谈这些知识分子身上值得肯定和赞赏的东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答:一种赤诚崇高的精神面貌:弗之和庄卣辰等人对国运的关心,对事业的坚守,对故旧亲友的牵挂等,展示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温情。一种沉稳超脱的生存状态(处事方式)。庄卣辰的“天真清澈”,弗之的临危不惧、历难不悲的“缓慢”,表现出知识分子在行为(处事)上的沉稳超脱。9.张抗抗在评价《东藏记》时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是柔性的战争”。请结合全文谈一谈你对“柔性战的理解。(6分)答:(主题上)“柔性的战争”也依然是战争,所以作者通过“跑警报”这一战争中常见的民众生活状态来揭示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选材上)作者没有选择鲜血和死亡等直观表现战争苦难的场景,而是选择相对平常的生活场景,(注:充满诗意和美好的生活场景,坚韧乐观、随和亲善的人物形象,充满邻里日常、生活琐事的情节)体现出柔性的特点。(语言上)清新雅致,富有柔情。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优雅的笔调来展现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情况。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解析】 “辞”是动词,宾语是“母”,动宾后断开,而且“去之应天府”意思是“离家去到应天府”“去”和“之”动词连用,一起构成连动短语充当句子的谓语,二者为时间上的先后承接关系,表示动作的连续发生,意在表明范仲淹“离开家”后“去到”应天府,应合为一起,语意方为紧密贯通。排除A、D。“食不给”“食”为主语,“不给”为谓语,主谓语齐全,应在“不给”后断开;“至”意为“以至”“以至于”,句中“至”前应断开,与“以糜粥继之”合为一起,承接上文,表示“以糜粥继之”是“食不给”引出的结果。排除B。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B.崩,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或皇后去世叫,平民去世叫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解析】 “平民去世叫‘卒’”错误,《礼记·曲礼下》中说“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由此可知,“崩”是古代对帝王去世的委婉说法,也称“驾崩”“山陵崩”等,如“一旦山陵崩”(《触龙说赵太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等。在古代称大夫的死亡,如选文中范仲淹未至而卒,年六十四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人,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盲从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解析】 “禁止百姓祭祀”错误。原文信息“且禁民淫祀”,“淫祀”指不合礼制的祭祀,其意为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4分)译文: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4分)译文:只要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14.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概括。(3分)答:范仲淹献《百官图》指责宰相用人不公,却遭吕夷简污蔑其离间君臣关系而被贬官。参考译文:范仲淹字希文,两岁时失去父亲,母亲改嫁长山朱氏。从小有志向节操,长大后,知道出身家世,就受到感动哭着辞别母亲,离家到应天府,跟着戚同文学习。昼夜不停,没有吃的,以至于接着喝稀粥,别人不能忍受,仲淹却不以为苦。举进士第,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曾经把他的俸禄分着供给四方云游之士。太后去世,召为右司谏。那年蝗旱大灾,江、淮尤其严重。就请求于闲暇时上言说:“皇宫中半天不吃饭,会怎么样呢?皇帝悲悯,就命仲淹安抚江、淮,所到之处打开粮仓赈济百姓,而且禁止百姓不合礼制的祭祀。召他回朝,暂代开封府。当时吕夷简执政,进用的人大多出于他的门下。仲淹献上《百官图》,按先后次序指着说:这样是公,这样是私。夷简愤怒上诉说:仲淹挑拨离间陛下君臣关系。因此免官知饶州。第二年,夷简也被罢免。元昊反叛,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又入朝为相,皇帝告诉仲淹让他消除前恨。仲淹叩首道谢说:我以前议论的都是国家大事,对夷简并无怨恨。延州诸寨大多失守,仲淹自己请求出行。于是大举聚集州兵,得到一万八千人,分为六部,各带领三千人,分部教练他们,按贼寇多少,让他们轮流出兵抵御。第二年正月,诏命诸路入境讨伐,仲淹说:、延很靠近灵、夏,是西羌必经之地。只管按兵不动,观察他们的破绽,允许我逐渐以恩信招附他们。皇帝都采用了他的议案。王举正怯弱昏庸不能胜任,谏官欧阳修等上言仲淹有相材,请求罢免举正任用仲淹,就改任他参知政事。仲淹说:执政大臣可以通过谏官得到吗?坚决推辞不拜受。正值病重,请求去颍州,还没到就去世了,终年六十四岁。追赠他兵部尚书,谥号文正。仲淹内刚外和,以后虽然显贵,没有宾客就不吃两种以上的肉食。妻子儿女的衣食,仅仅能够自足。在里巷中设义庄,以赡养族人。所到之处有恩德,、庆两州百姓与归属的羌人,都画像建立生祠供奉他。灵鸟,生长在慈母所筑的高树上的巢穴,依托于主人家所栽种的嘉树。内心想着应当知恩图报,虽然叫声有时并不好听。但是能警示于无形,防患于未然。即便是因此而死,也要大声啼鸣,只为了防止灾祸的降临。宁可大声啼鸣着死去,也不愿沉默偷生。别人议论我,我是这样,别人没有议论我,我也是这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岳阳馆中望洞庭湖刘长卿万古巴丘戍,平湖此望长。问人何淼淼,愁暮更苍苍。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孤舟有归客,早晚达潇湘?【注】 ①刘长卿:中唐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本诗作于诗人谪戍巴丘一带之时。②元气:指天地弥漫之气,也即生气。③早晚:何时,何日。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C )A首联写诗人置身岳阳楼,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联想到曾经谪戍此地的历史名人们,不禁感慨万千。B.颔联以“淼淼”写出了洞庭湖水水势浩大的样子,一个“问”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惊奇,从侧面衬托出洞庭湖的辽阔。C.颈联一个“浮”字写出了洞庭湖湖水涌动、水汽弥漫的样子,与杜甫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浮”字在手法与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D.全诗语言典雅,凝练含蓄,情感起伏,虽以“孤愁”为主,但哀而不伤,情感有节制。【解析】 “与杜甫的……在手法与情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错误,刘长卿的“浮”实写洞庭湖水的涌动,而杜甫的“浮”字则是虚写,融入了作者的想象,夸张地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一样。16.林庚先生说“暗示性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试结合《说“木叶”》中分析“木叶”的形象特点的方式,分析“孤舟”这一意象在本诗中的暗示性。(6分)答:①舟作为古代常见的出行工具,往往代表着离别,容易引发人们的离愁,尤其是作者这样的被贬官员。②黄昏时分,诗人遥望江面,只见天水茫茫,一叶孤舟,营造了一种孤独冷清氛围,愈发突显了诗人心中的孤独之情。诗人由孤舟联想到自身被贬,仕途坎坷,漂泊无依的命运,孤舟正是自己孤独漂泊的心境的写照。(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直的子路急忙回答道:“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在《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我觉得散文首先是好好说话,不用力。新散文也好,原生态也好,都不过是衣服。我们可以穿不同的衣服,但是不能为了穿衣服,而把自己的身体扭曲。我经常看到《一把刀子割破夏天》《被水洗掉的稻田》等等一类的散文题目。甚至有一天,我看到一个什么什么大奖,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的标题就类似于此,叫作《一枚钉子在某某路上狂奔》。我觉得好笑。有必要这么写文字吗?吃饭,行路,说话,穿衣都是入文的平常片断。有人写吃饱饭以后的样子,有人写饥饿时的样子,这本________。可是,有些新散文的代表作者,一下笔就很用力,把文字像钉子一样往饭桌上砸,仿佛食物是一切比喻的源头,写了半天,________。其实,拼命想着与众不同,就有当作珍珠的危险,强迫症一样扭曲文字正常的流向,________,连好好说话都不会了。此外,当下散文写作,成功的和失败的,乡土散文居多。这些乡村歌手们,是一个旁观者或者路人,他们有熟练的画笔和________的表情。但是,乡土成了可以用油来炒拌的一个食物。滋味虽然有了,却缺少良心。我们确实发现乡土散文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它在散文这个文学创作的大花园里不是阳春白雪而是下里巴人。但要看作家是否有真情写出变化着的乡土,是否写出了过去的乡土生活的余味,是否有切身的生命感受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感恩。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无可非议____不知所云____长此以往____居高临下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4分)答:所以,乡土成了一个可以用油来炒拌的食物。虽然有了滋味,却缺少良心。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答:①把“不同类型的散文”比作“衣服”,把“写散文”比作“穿衣服”,把“写作时用力过度”比作“为了穿衣服扭曲身体”;②化抽象为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散文写作要好好说话、不可用力过度的观点。(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冰雪运动的热度持续升温。而________就要有冰。最近,中国科研团队研制出了一种新型材料——凝胶冰雪。被称为凝胶冰雪,因为它本质上是一种水凝胶材料,摸起来的质感和果冻相近,但力学性能却更好。你用手戳一戳,就能看到它表面陷下去一小块,又马上回弹。你能压它,能拽它,还能把它卷起来——就像卷毯子一样。凝胶冰雪又被称为“永不融化的冰雪”,这是因为这种材质________,这种网络通过多种材料聚合反应而成。在没有高聚物网络时,升温后,冰晶会融化成水;而在加入高聚物网络后,由于该网络的亲水性,即便冰晶融化成水,那水也会被锁在网络里面“插翅难逃”。这意味着,________,凝胶冰雪的形状依然非常完整,永不融化。将水凝胶和冰雪结合,在世界范围内,还是首创。这种不融化的冰雪,能将冰雪运动的魅力带给更多的人。21.下列句子中的“你”和文中画横线处的“你”,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C )A.我本是个善忘的人,却对你的面孔念念不忘。B.重阳节,你是否也是自己,独自登高,没有家人陪伴。C.与其等到别人来爱你,不如自己学着努力多爱自己一些。D.好累啊,想跟你请个假,暂时离开一下,可以吗?【解析】 题干和选项C 中的“你”都是泛指,没有指具体。A.特指交谈之人。B.特指没有家人陪伴的对象。D. 特指交谈之人。故选C。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①推广冰雪运动__②拥有亲水性的高聚物网络__③即便温度升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喝彩,而来自他人的一句普普通通的喝彩也将给我们的生活注入鲜活的美丽,有时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你对“喝彩”这一话题有什么联想呢?请以“喝彩”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材料表达的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喝彩,因为别人的喝彩对于一个人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后引出后面的“喝彩”这一话题。关于“喝彩”这一话题,需要先理解这个话题的内涵,指的是为别人大声叫好。一般情况下,当别人的表现出色时可以大声叫好。然而,不是每一个拼搏努力的人最后都会成功,或者说,努力有时候并不是成功的唯一,因此,对成功者固然应该喝彩,对失利者也应给予鼓劲,让他们在挫折中汲取成长的养分。从这个角度立意,应该更具有新意。因为喝彩这一话题比较容易写作,所以,需要在立意上另辟蹊径。上面谈到的为失败者喝彩是一个角度,也可以写为对手喝彩、为平凡的人喝彩等等,越是一般认为不应该为之喝彩的人物,如果为之喝彩会更有新意。从这个话题来看,这个作文比较适合写成记叙文,选择一个平凡的小人物,记叙她(他)努力拼搏的故事,给人震撼和启迪,让人为之喝彩。当然,也可以选择一个失败的英雄,比如古代的项羽、现代的羽生结弦等人,以故事新编的形式更有创意。当然,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对喝彩发生你的看法,比如围绕为失败者喝彩、喝彩有意想不到的功效、学会为他人喝彩等。立意:①为他人喝彩。②为失败者喝彩。③喝彩有意想不到的功效。④在别人的喝彩声中站起。⑤不要吝啬自己的喝彩。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