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6.芣苢 插秧歌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5886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6.芣苢 插秧歌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5886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新教材2023年高中语文 第2单元 6.芣苢 插秧歌 夯基提能作业 部编版必修上册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425886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练习题
展开6.芣苢 插秧歌
☉基础巩固练
一、语言文字应用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薄言采之 之:代词,指“芣苢”
B.采采芣苢 采采:动词,采摘
C.唤渠朝餐歇半霎 渠:他
D.秧根未牢莳未匝 莳:移植
【解析】 B项,“采采”,茂盛的样子。
2.下列关于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采用赋的方式,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采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B.《芣苢》全诗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在重章复沓中展现出劳动妇女从采摘到收获的全过程以及愉悦欢快的心情。
C.《插秧歌》的三、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战斗。
D.《插秧歌》的五、六句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写出抢插秧苗的紧张程度。
【解析】 C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三、四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暗示抢插秧苗无异于一场紧张的战斗。
3.下列关于《诗经》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C )
A.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
B.《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C.《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颂》是周王室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和《鲁颂》。
D.《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解析】 C项,“又分为《周颂》和《鲁颂》”错误,《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4.与七言古诗相比,七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下面是一位古诗词爱好者在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所作的一首七律,请将所给四句诗填写在横线上,使之成为一首完整的七律诗。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D )
每逢佳节更情衷,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政出和谐方大同。
香茗品来夸未尽,家山习习又清风。
①快意常如秋月满 ②心多自信得宽广
③寒霜不减一旗红 ④小字云笺记岁丰
A.①③④② B.④②①③
C.③②④① D.④①③②
【解析】 首先找韵脚,根据律诗偶句押韵首句可入韵的原则,至少找到四句,最多五句,从“衷”“同”“风”可知,这首律诗押onɡ或enɡ韵,这就确定第一、三处应填写“小字云笺记岁丰”“寒霜不减一旗红”;其次,找对仗句,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题干已经给出颈联的下一句,根据对仗中词性相同、词义相近的原则找出上一句,“政出和谐方大同”应与剩下两句中的“心多自信得宽广”对仗,名词“政”对名词“心”,动词“出”对应“多”(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和谐”对“自信”,“大同”对“宽广”,“方”对“得”,那么剩下的“快意常如秋月满”自然放在第二处,再依据对仗的原则,“快意”对“寒霜”,“常如”对“不减”,“秋月”对“一旗”,“满”对“红”,那么“寒霜不减一旗红”放在第三处,剩下的“小字云笺记岁丰”自然放在第一处;也可运用排除法,首联和颔联的第二句可能是③或④,排除A、B两项。根据颔联必须对仗这一原则推断,①③应该放在颔联位置上,故排除C项。最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检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客家山歌,源于古代中原,是中华民族音乐百花园的一朵奇葩,汉族传统歌曲的活化石。也是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历经千年传承,________。客家山歌主要分布于广东的深圳、河源、梅州、惠州、韶关,江西的赣州,福建的龙岩、三明,广西的贺州,台湾等省市,还有遍布于湘滇陕黔浙琼等省的散点客家居住地,具有浓郁岭南特色和深厚群众基础。
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________,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她是客家人的口头文学,内容广泛,歌词善用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________。四句多押平声韵比兴,韵脚齐整。歌词大多每句七字,逢一、二、四句多押平声韵。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________的特有形式,被誉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包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C )
A.长盛不衰 耐人寻味 婉转动人 抒怀言志
B.经久不衰 耐人寻味 委婉动听 表情达意
C.长盛不衰 隽永含蓄 婉转动人 表情达意
D.经久不衰 隽永含蓄 委婉动听 抒怀言志
【解析】 第一处,长盛不衰:长久兴盛而不衰败,比喻长时间保持旺盛的势头。一般用来形容文化、节日、传统等。经久不衰:历经长时间也没发生变化或变质,一般指道理、友谊、信心等等。结合语境,此处是说客家山歌长久兴盛,应该用“长盛不衰”。第二处,耐人寻味:其中的意味经得起人们反复地体会、琢磨。形容意味深长。隽永含蓄:意义深刻,准确委婉,常用来形容文章写得好,意蕴深。句子主语是“意境”,用“隽永含蓄”符合语境。第三处,婉转动人:多指声音委婉动听,打动别人。委婉动听:形容声调温和曲折悠扬,漫长而和谐,引起听者共鸣,产生愉悦感。结合语境“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此处应该用“婉转动人”。第四处,表情达意:侧重于表达情意。抒怀言志:侧重抒发情怀志向。结合客家山歌的特点,应是“表情达意”。
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B )
A.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B.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
C.被誉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包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
D.被誉为有《经诗》遗风的天籁之音,从而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包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
【解析】 第一处,“包含……精髓”搭配不当,应“蕴含……精髓”;第二处,“被誉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包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逻辑顺序不当,“蕴含中华民族优秀民歌精髓”“拥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魅力”和“被誉为有《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是因果关系,前两句是“因”,后一句是“果”,应是因在前,果在后。第三处,“被誉为《诗经》遗风的天籁之音”成分残缺,缺“《诗经》遗风”的谓语动词“有”。只有B项修改正确。
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答:__本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客家山歌比作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和传统歌曲的活化石,突出了客家山歌的独特审美价值和传承意义。__
二、拓展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各题。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兮。
【注】①泄(yì)泄:和乐的样子。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歌前三句描绘姑娘们在一片桑园里悠闲自在地采桑,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
B.诗中每句后面都用了语气词“兮”字,这就自然地拖长语调,表现出舒缓而轻松的心情。
C.本诗与《芣苢》都运用了《诗经》中重章叠唱、回环往复的表现手法,音韵优美令人神往。
D.本诗与《芣苢》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充满诗情画意,体现快乐幸福的生活。
【解析】 “都细腻生动地描绘了劳动的过程”错误,本诗描写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但没有细腻生动地描绘劳动的过程。
9.《十亩之间》《芣苢》都是《诗经》中写劳动的诗篇,它们刻画的劳动场景有所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相似,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不同与相似之处。
答:__(1)①劳动场景不同:《芣苢》主要表现姑娘们采摘时的劳动场景及她们娴熟的采摘技艺;《十亩之间》侧重表现采摘后从桑园归家的场景。②情感相似:情感都流露出欢乐、欣喜之情。《芣苢》通过一系列动词的变换,表现紧张、热烈的劳动过程,体现喜悦、欢快的心情;《十亩之间》描写了妇女采摘将结束的画面,突显的是收获后的满足、轻松、和乐的闲情。__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 秧 诗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 秧 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解析】 “化静为动”错,“笠、蓑”是物,“兜鍪、甲”还是物,没有动静的变化,只是以战喻农,突出了不敢耽误农时的紧张的劳动气氛。
11.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答:__①前诗旨在表达从插秧劳动中领悟的哲理(禅意)。诗歌写插秧时“低头”能看见水中天空,说明人在谦卑时心胸会变得坦荡宽广;写插秧时的“退步”其实是向前行进,说明人主动退让反而是在走向成功。②后诗旨在表达对劳动者的赞美与钦敬之情。诗歌表现了田夫一家人插秧的紧张辛苦,也将他们劳作的场景表现得和谐而富有情趣,透露出作者的欣赏与敬佩。__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①归:出嫁。②(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③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本诗第一章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的气氛。
B.本诗第二章则是表示对婚后的祝愿。桃花开后,自然结果。诗人说它的果子结得又肥又大,此乃象征着新娘早生贵子,养个白白胖胖的娃娃。
C.第三章以桃叶的茂盛祝愿新娘家庭兴旺发达。以桃树枝叶的茂密成荫,来象征新嫁娘婚后生活的美满幸福,堪称最美的比喻、最好的颂辞。
D.本诗语言极为优美,又极为精练。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也大体相同,具有一咏三叹之妙。
【解析】 “章法结构上采用反复手法”错,章法结构上不是反复手法,而是重章叠句。
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
答:__本诗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__
☉阅读提升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余干古县城①
刘长卿
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
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
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
飞鸟不知陵谷变②,朝来暮去弋阳溪。
【注】①因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的诗人从岭南贬所北归时途经余干,触目皆见战乱创伤,有感而作。②陵谷变:《诗经·十月之交》中“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句,诗中指斥周幽王荒淫无道,致有陵谷之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诗人为官正直不阿而遭诬陷,途经余干时目睹历史遗迹,写此诗以缅怀历史,鉴照现实,抒登临情怀。
B.“白云齐”“万古”分别写古县城之高和历史的悠久,“孤城”“万古荒凉”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C.首联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写古县城的“孤”,颔联通过描写“官舍”“女墙”的空寂荒凉来侧面表现其“孤”。
D.尾联使用“陵谷变”的典故,表达出诗人对当朝统治者的讽刺,也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
【解析】 “侧面”错误,颔联写当年的官舍被秋草淹没,空空如洗;城墙尚在,可是巡防的将士已经不见踪影,只能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颔联通过描写“官舍”“女墙”的荒凉正面表现其“孤”。
15.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夜乌”在本诗中的作用。
答:__(1)“女墙犹在夜乌啼”,夜晚听见一声声乌鸦的啼叫从旷野响起,用夜乌的啼叫声渲染古县城凄清荒凉的氛围。(2)承接上文。用“夜乌”这个带有冷色调的意象,承接首联中的“荒凉”一词。(3)用“夜乌”不知道古城的变迁,反衬人的感受和思考,抒发了作者对古城由盛到衰的历史慨叹,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唐朝国势衰微的忧虑。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白居易原在长安任中书舍人。面对国事日荒、民生益困的现实,屡屡上书言事而不被采纳,眼见时局日危,朋党倾轧加剧,便自求外任,来到杭州。这首诗是作者在杭州任期将满,回京之前所作。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前六句写景,突出西湖景色之秀美,后两句写情,突出一个“恋”字,做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B.西湖的春天,像一幅醉人的风景画,湖水澄澈、千山苍翠、明月如珠、早稻新发,如此美景让诗人留恋。
C.这首诗善用比喻,如颈联写早稻初生,似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铺满厚厚的丝绒线头,贴切又新颖。
D.“青罗裙带展新蒲”一句,写在稻田里劳作的少女飘曳的裙带,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
【解析】 “以少女劳动之美映衬了春日的西湖之美”错误,这一句是比喻,写新生的蒲草在风中摇曳,就像是少女的身上的罗带,并非实写少女的劳作之美。
17.有人评价此诗“以不舍意作结,而曰‘一半勾留’,言外正有余情。”请结合诗歌具体分析。
答:__①尾联说“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西湖美景如画,是诗人不舍离开杭州的原因之一;②而“言外余情”则与诗人的遭遇有关,与其回到京城朋党倾轧的官场,不如在杭州任上做点实事。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①。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请教的典故。
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A.诗人认为“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志向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生产劳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为虽然还不知收成如何,但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质朴,富有表现力。
【解析】 “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志向的否定”错误。从诗中来看,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
19.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条表述。
答:__要点:志向达成的满足、田园景色的愉悦、从事劳动的欢欣、与农人间的友情、避世隐逸的淡泊、济世与归隐的矛盾。__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宿五松下荀媪家
[唐]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开头两句“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表达诗人寂寞的情怀。在这偏僻的山村里,没有什么能让诗人感到欢乐。
B.“田家秋作苦”的“苦”字,既指劳动的辛苦又指心中的悲苦。“邻女夜舂寒”的“寒”既指季节之冷又指心中之凉。
C.第五句写荀媪特地做了雕胡饭热情地款待诗人;第六句“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餐盘突出地加以叙述。
D.“漂母”用西汉淮阴侯韩信的典故。李白对荀媪的热情款待过意不去,又无法报答,实在不忍心享用这一顿美餐。
【解析】 “突出地加以叙述”说法错误,应该是加以描写,“叙述”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记录下来或说出来。而“月光明素盘”的意思是月光照耀着白色的盘子,很显然里面不包含事情的经过,只是在描写。
21.“月光明素盘”中的“明”字,有人认为极具匠心,请你简要分析。
答:__(1)“明”是照明之意,盘子是白的,菰米也是白的,在月光的照射下,这盘菰米饭就像一盘珍珠一样地耀眼。(2)采用了白描手法。“月光明素盘”,是对荀媪手中盛饭的盘子突出地加以描写。(3)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荀媪真诚、质朴、热情款待的感激之情。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各题。
浣 溪 沙
[宋]苏轼
麻叶层层苘①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②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①苘,音“顷”,青麻的一种。②捣麨(麨,音“炒”),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
2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这首词写夏日田园风光、乡村风貌及村中见闻,表现了农民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上片写农事活动。“络丝娘”本俗语中的虫名,即络纬,又名纺织娘,其声如织布,颇动听。这里转用来指蚕妇,便觉诗意盎然,味甚隽永。
C.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须发将白的老翁拄着藜杖,醉眼迷离,捋下新麦(“捋青”)炒干后捣成粉末以果腹,故云“软饥肠”。
D.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解析】 “表现了……词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述错误。词的上片写农事活动,表现了农民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和诗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下片写作者对农民生活的采访,“问言豆叶几时黄”一句的意思是:甘霖之后的新一轮的丰收还要多长时间呢?关切之心、爱民之意跃然纸上。因此,本词体现的应为“词人对劳动人民的关切之情和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
23.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写人的妙处。
答:__①或描写人物音容笑貌,或勾勒人物劳作情景,或刻画人物心理状态。②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矇眬的肖像,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③表现了农民大旱得雨、幸免饥馁的喜悦心情以及词人与民同乐的博大胸怀。__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①,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絮帽:绵帽。②铜钲:古代一种钢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此物当时农家常见。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使“我”心想事成。
B.颈联写远景,运用拟人手法,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野桃”向着朝阳笑脸迎人,“溪柳”在春风里翩翩起舞。
C.尾联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是作者快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D.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解析】 “颈联写远景”错误。颈联写近景,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颔联是远景。
25.元代方回和清代纪昀曾批评该诗的颔联比喻“颇拙”“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对此加以分析。
答:__不同意。颔联以“絮帽”比喻笼罩山顶的“晴云”,以“铜钲”比喻刚刚升起的太阳,形象贴切。况且这两个事物都是农家日常生活常见之物,用在诗人全诗描绘的春耕图景中,能以俗见雅,拙中见趣。因此此句不失为佳句。__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乡村四月
翁 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第一首前两句写初夏的江南,色调鲜明,意境朦胧;动静结合,有声有色。
B.第二首诗写渔者在江上往来,因喜爱鲈鱼美味,而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
C.两首诗皆语言质朴生动,毫无斧凿之痕迹;风格平易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D.两首诗皆写景亦写人,但写法各不同。第一首先景后人,第二首人即是景。
【解析】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的并非渔者,而是食鱼者;渔者是“不惜冒险出没在风波里”。
27.两首诗的描写对象都是劳动者,但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__相同:两首诗都写了劳动的紧张与繁忙,寄寓了对劳动者辛勤劳动的赞美。不同:翁诗通过描绘明丽的风光和农忙景象,展现自然之美与劳动之美的和谐统一,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范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__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枝词九首(其九)
[唐]刘禹锡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①。
浪淘沙九首(其六)
[唐]刘禹锡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①烧畲:少数民族耕作方式,春耕时,把地里的草木烧成灰作肥料,然后播下种子。②江隈(wēi):指江水曲折处。
28.对两首诗的赏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前者每句一景,犹如四幅图画,画面转接与安排自然,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B.后者诗人用晨光拨开江雾这一优美如画的亮丽景色衬托淘金女伴劳动的壮美。
C.两首诗语言质朴,用词精准。前者用“山”字领起,把诗人面对春山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后者的“照”“开”形象而有动态美。
D.两首诗均采用民歌风调,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这和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与人民的广泛接触是分不开的。
【解析】 “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理解错误。第一首描写了一幅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画面,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第二首“美人首饰侯王印”皆来自妇女淘金,说明富贵人家所享用的贵重物件,都是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来的。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议论,而只是就事喟叹,但在喟叹中,流露出了对淘金妇女的同情,以及对那些不劳而获、养尊处优的富贵者的鄙视讽刺。因此两首诗歌都不是直接表现了对劳动生活的赞美。
29.有人认为这两首诗都是赞美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__不同意。①前者不光赞美了劳动妇女的创造力之美,也赞颂了壮年男子的劳动之美。“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中“银钏金钗”代指妇女,“长刀短笠”代指男子。②后者前两句写淘金妇女的劳动,并且从“日照”“满”字中,看到了她们劳动的时间之长和艰辛,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劳动的赞美之情。后两句讽刺权贵无限度地掠夺人民的劳动果实,含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义。__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复习练习题,共6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6.2 插秧歌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6.2 插秧歌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6.2 插秧歌同步训练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文字应用,四句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拓展阅读训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