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专项训练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
展开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项训练一(第一单元1)
一、课内阅读(每题3分,共 44分)
(一)阅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完成练习。(26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率尔(shuài) 长乎尔(zhǎnɡ) 为小相(xiànɡ)
B. 饥馑(jǐn) 千乘之国(shènɡ) 喟然(kuì)
C. 鼓瑟(sè) 以俟君子(sì) 冠者(ɡuàn)
D. 哂之(xí) 浴乎沂(yí) 铿尔(kēnɡ)
2. 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摄(夹)乎大国之间 比(比较)及三年
B.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何伤(妨害)乎
C. 吾与(赞成)点也 宗庙会(诸侯相见)同
D. 其言不让(谦让) 孰(谁)能为之大
3. 下列各句中的“如”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 如或知尔,则何如哉 如:假如
B.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如:至于
C. 宗庙之事,如会同 如:至于
D.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或者
4. 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式的一项是( )(3分)
A. 浴乎沂,风乎舞雩 B. 不吾知也
C. 则何以哉 D. 毋吾以也
5. 对下列加点词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提问时,曾皙鼓瑟正近尾声,他“铿”的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生动地体现了曾皙洒脱而又知礼的形象。
B. 曾皙的回答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他的志向,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
C. 曾皙描绘的这幅理想蓝图既符合儒家礼仪之邦的治国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隐含的出世隐居的心态。
D. 听了曾皙的回答,孔子喟然长叹。这喟叹表现了孔子对曾皙志向的赞许,又表现了孔子对那种理想境界的向往。
7. 下面是对子路的志向和性格以及孔子“哂之”原因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 子路的思想是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中等国家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B. 文章的第二段通过神态和语言刻画了子路率直自信的性格。
C. 孔子“哂之”,其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
D. 孔子“哂之”,是笑子路太不谦让,子路不配治理千乘之国。
8. 联系全文,下列哪些句子体现出了孔子的循循善诱( )(5分)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B. 吾与点也
C.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D. 夫子哂之
答案:1. D 解析:哂shěn。
2. A 解析:比,等到。
3. C 解析:如:或者。
4. A 解析:为状语后置句。
5. D 解析:①认为;②用/把;③或者;④至于。
6. B 解析:“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不妥,应是“用移情入景,以景抒情”的方法,描绘出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理想蓝图。
7. D 解析:“不配治理”理解错误。
8. AC 解析:B为观点句。D表现孔子对子路率先发言的赞赏和其观点的委婉批评。
(二)《齐桓晋文之事》(18分)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若无罪而就死地 就:走向
B.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超过
C. 度,然后知长短 度:衡量长短
D.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恒:守道不变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3.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B.
C.
D.
4. 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 何以异
C. 树之以桑 D. 臣未之闻也
5. 下列各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牛何之 ②反而求之 ③舆薪之不见 ④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⑤然后驱而之善 ⑥莫之能御也
A. ①⑤/②⑥/③/④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⑥/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⑥/④⑤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城)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 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 《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 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答案:1. B 解析:B项,超,跳过。
2. A 解析:A项,副词,相当于“本来”;B项,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连词,同“而”;C项,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D项,连词,相当于“却”/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
3. A 解析:A项,“诸”为兼词,相当于“之乎”。
4. C 解析:C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桑树之”。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
5. A 解析:①⑤动词,到,往。②⑥代词,它(他)。③宾语前置标志词。④助词,的。
6. A 解析: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二、课外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练习。(9分)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 文中加点的字有四个是通假字,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 )(3分)
①“归”通“馈” ②“时”通“伺” ③“涂”通“途”
④“知”通“智” ⑤“逝”通“失” ⑥“与”通“欤”
A. ①③④⑤ B. ①②④⑥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⑤⑥
2. 请选出与“遇诸涂”中的“诸”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 投诸渤海之尾 B. 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C.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D.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3.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归孔子豚 豚:海豚 B. 孔子时其亡也 亡:通“无”,没有
C. 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立即,很快 D. 吾将仕矣 仕:做官
答案:
1 C 解析:“逝”是“流逝”之意,“与”是“给予”之意,均非通假字。
2. A 解析:A.“诸”是兼词,相当于“之于”的合音,用在句中;B、C为“众”之意;D.“诸”是“之乎”的合音,用在句尾。
3. D 解析:A.小猪,泛指猪;B.出外,不在家;C.读qì,多次,屡次。
【参考译文】
阳货想会见孔子,孔子不去见他。于是,阳货想了一个办法,给孔子送去蒸熟的小猪。根据当时礼尚往来的原则,孔子在收到礼物以后,应该登门拜谢。孔子不想见这个人,就趁他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在路上遇上了阳货。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阳货接着说:“有才能却怀揣着不用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作仁爱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聪明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岁月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答应你去做官。”
(二)阅读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9分)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①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②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③,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 ①梃:木棒。②晋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被周天子和各国承认为诸侯国,称三家为“三晋”,所以梁惠王自称晋国。③耨:锄草。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寡人”即寡德之人,是秦始皇之前君主的自称,春秋战国时常用。被封为诸侯王者也可自称“寡人”。
B. “俑”是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孔子赞成用俑殉葬,“始作俑者”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 “孝悌”指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后来成为封建社会所提倡的道德标准。
D. “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是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范的最高原则,也是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梁惠王再三战败,一心一意只想雪耻复仇,“愿比死者壹洒之”体现了其爱民之心。
B. 在文中,孟子认为只有法治清明、减轻刑罚,降低赋税、藏富于民,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
C. 孟子提出的“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体现了其“仁政”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教民”。
D. 孟子通过对“彼夺其民时”一针见血的分析,得出只有“仁者”才会无敌于天下。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答案:1. C 解析:“焉”为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断开,据此排除A、D两项;“及寡人之身”是动宾结构,其后应断开,据此排除B项。
2. B 解析:“孔子赞成用俑殉葬”错,应该是孔子反对用俑殉葬。
3. A 解析:A项,报仇雪恨的基础就是动员民众为他打仗,这是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行为;“愿比死者壹洒之”的真实意图是称霸天下。
4.(1)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
(2)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参考译文】
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指教。”
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说:“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手腕害死人,有什么区别吗?”
(惠王)说:“也没有什么区别。”
(孟子)又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厩里有健壮的马,(而)百姓面带饥色,郊野横陈着饿死的尸体,这就(等于)率领着野兽一道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吞噬,人们尚且厌恶它;身为百姓父母官,管理政事,却不免也率领兽类一道吃人,哪里配当百姓的父母官呢?孔仲尼说过:‘第一个制作土偶陶俑来殉葬的人,恐怕应该断子绝孙吧?’正是因为土偶陶俑酷似真人而用它殉葬。对于使老百姓饿死的,又该怎么办呢?”
梁惠王说:“(想当年,我们)晋国,天下没有比它更强的国家了,这是您老所深知的。而今到了我当政,东边被齐国打败,连我的大儿子也阵亡了;西边又丧失了河西之地七百里,割让给秦国;南边又(已失掉八个城邑)被楚国所欺侮。我为此感到羞耻,希望能替全体死难者雪耻复仇,您说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回答道:“任何方圆百里的小国家都可以在自己的国土推行王道。大王如果肯对百姓施行仁政,减免刑罚,少收赋税,提倡精耕细作,及时锄草,使健壮的青年利用闲暇时间加强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德修养,(做到)在家能侍奉父兄,外出能尊长敬上,这样即使是手里拿着木棒,也可以跟拥有坚实盔甲和锋利武器的秦、楚军队相对抗。
“(因为)他们(指秦、楚)侵占了百姓的农时,使他们无法耕种来赡养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子儿女各自逃散。他们坑害得百姓好苦,大王如果兴师前往讨伐他们,有谁能跟大王较量呢?有道是:‘实行仁政者无敌于天下。’请大王不要再犹豫!”
三、拓展延伸(28分)
(一)基础知识运用(13分)
1.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 用“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作为开头和叙述的主体,重组下面的句子。(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要改变原意。)(3分)
孟子,性格锐利、强悍。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的同时,爆发出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因此,后代没有传述下来,我没有听说过他们的事。如果不能不说的话,那就说一说行王道好吗?
(2)使人民(生活)安定就(可)施行王道以统一天下,没有人能抵御他。
2. 中国知识分子的第一声尖厉、刺耳的呐喊是性格锐利、强悍的孟子在现实生活面前无奈地且战且退时爆发出的。它为中国知识分子的领地竖立了原始的木栅栏。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变换中的重组句子。改变句子原来的结构,重新确定主语、谓语和宾语,但并不改变原意,是该类型题目考查的特点。
(二)翻译下面的句子。(15分)
1.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2. 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论语•季氏》)
3.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答案1. 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的执行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2. (父亲)曾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读了《诗》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读《诗》,没法讲话。”我下来就读《诗》。另一天,(父亲)又独自站在庭院中,我快步走过庭院。他问我:“学了‘礼’吗?”我回答:“没有。”他说:“不学‘礼’,没法立足。”我下来就学“礼”。
3. 齐景公向孔子询问如何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5-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练习,综合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11-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语言表达,默写,文言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专项训练9-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统编版必修下册),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练习,语言实际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