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展开湛江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模拟测试
化学试题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K 39 Cu 64 Zn 65 S 32 Bi 209 Cl 35.5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共44分。第1~10小题,每小题2分;第11~16小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科学、社会、历史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民币印钞纸的主要成分为新疆棉花,主要成分是棉纤维和亚麻纤维
B.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是铜、锡、铬按一定比例熔炼而得的化合物
C.敦煌壁画的颜料之一云母为聚硅酸盐,其阴离子以硅氧四面体为结构单元构成
D.薯片长时间开封存放,会发出一股难闻气味,这是油脂被氧化的结果
2.下列关于有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木糖醇()是一种天然甜味剂,属于糖类化合物
B.DNA的两条多聚核苷酸链间通过氢键形成双螺旋结构
C.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
D.烷基磺酸钠(表面活性剂)在水中聚集形成的胶束属于超分子
A.A B.B C.C D.D
3.—生育酚是天然维生素E的一种水解产物,具有较高的生物活性,其结构简式如图。下列有关—生育酚的说法正确的是
A.1个该分子中含有18个碳原子
B.该分子中含有3种官能团
C.可发生取代反应和氧化反应
D.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
4.下列有关化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待测液润洗滴定用的锥形瓶
B.配制FeCl3溶液时,向溶液中加入少量Fe和稀盐酸
C.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
D.Na2CO3溶液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5.下列生活常识与所述的化学知识的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选项
生活常识
化学知识
A
小苏打作焙制糕点的膨松剂
Na2CO3可与酸反应
B
补铁剂与维生素C一同服用
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
C
节日燃放五彩缤纷的烟花
焰火中红色来源于钠盐灼烧
D
漂白粉保存不善容易变质
漂白粉具有强氧化性
A.A B.B C.C D.D
6.高铁酸钾是一种强氧化剂,也是一种绿色净水剂。已知:
(1)
(2)
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
A.明矾、高铁酸钾处理饮用水的原理完全相同
B.氧化性:
C.反应(1)中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D.若将反应(2)设计成原电池,在正极放电
7.我国化工专家吴蕴初自主破解了“味精”的蛋白质水解工业生产方式。味精的主要成分为谷氨酸单钠盐。是谷氨酸(结构简式如下)的同分异构体,与谷氨酸具有相同的官能团种类与数目。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谷氨酸分子式为 B.谷氨酸分子中有2个手性碳原子
C.谷氨酸单钠难溶于水 D.的数目(不含立体异构)有8种
8.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治理措施没有运用相应化学原理的是
选项
治理措施
化学原理
A
向燃煤中添加生石灰以减少酸雨的形成
CaO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
B
在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以减少尾气污染
CO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无毒气体
C
用聚乳酸塑料替代传统塑料以减少白色污染
聚乳酸具有生物可降解性
D
向工业废水中添加FeS以除去废水中的
FeS具有还原性
A.A B.B C.C D.D
9.用粗硅作原料,熔融盐电解法制取硅烷原理如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电源的B极为负极 B.可选用石英代替粗硅
C.电解时,熔融盐中Li+向粗硅移动 D.阳极反应:Si+4H--4e-=SiH4↑
10.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A.电解水溶液:
B.少量通入液中:
C.碱性溶液与反应:
D.用溶液吸收少量:
11.某化学小组同学通过实验研究FeCl3溶液与Cu粉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实验记录如表所示。已知:Cu2++Cu+4Cl-=2[CuCl2]-,[CuCl2]-CuCl↓(白色)+Cl-。
序号
Ⅰ
Ⅱ
Ⅲ
实验步骤
充分振荡,加入2mL蒸馏水
充分振荡,加入2mL蒸馏水
充分振荡,加入2mL蒸馏水
实验现象
铜粉消失,溶液黄色变浅,加入蒸馏水后无明显现象
铜粉有剩余,溶液黄色褪去,加入蒸馏水后生成白色沉淀
铜粉有剩余,溶液黄色褪去,变成蓝色,加入蒸馏水后无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I、Ⅱ、Ⅲ中,Fe3+均被还原
B.实验I中加入铜粉充分反应后,溶液中铜以[CuCl2]-的形式存在
C.实验Ⅱ中所得白色沉淀不能溶于饱和NaCl溶液
D.向实验Ⅲ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不可能出现白色沉淀
12.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
A
取两粒相同质量的铁粒,分别投入到等体积的稀硝酸和浓硝酸中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B
用pH试纸测定相同浓度的NaClO和溶液的pH
比较HClO和的酸性强弱
C
将和NaCl的混合物制成热的饱和溶液,冷却结晶,过滤
除去中少量NaCl
D
将苯和液溴(作催化剂)反应后的气体通入溶液
证明苯和液溴发生取代反应
A.A B.B C.C D.D
13.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3,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内层电子总数之比为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X
B.化合物WX、YZ2中化学键类型相同
C.W、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弱酸
D.简单离子的半径:Y
A.该反应的,
B.M、N点的化学平衡常数:
C.P、M点A的转化率:
D.恒温恒容条件下,P点时向容器中再充入少量A,达到新平衡时,增大
15.一种锌钒超级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为(CH3COO)2Zn溶液,电池总反应为Zn+NaV2(PO4)3ZnNaV2(PO4)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放电时,b电极为电池的负极
B.放电后,负极区c(Zn2+)增大
C.充电时,Zn2+向a电极移动
D.充电时,b电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NaV2(PO4)3+2e-=Zn2++NaV2(PO4)3
16.的溶液用的NaOH溶液进行滴定,其滴定曲线如图所示已知:滴定分数滴定液中溶质被滴定溶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时,
B.时,
C.时,
D.时,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7.资料显示:O2的氧化性随溶液pH的增大逐渐减弱。室温下,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O2的反应,实验记录如下。
序号
烧杯中的液体
5分钟后现象
①
2 mL 1mol·L-1KI溶液+5滴淀粉
无明显变化
②
2 mL1 mol·L-1KI 溶液+5 滴淀粉+2mL0. 2 mol·L-1HCl
溶液变蓝
③
2mLl mol·L-1KI溶液+5滴淀粉+ 2mL0.2 mol·L-1KC1
无明显变化
④
2mL1 mol·L-1KI溶液+5滴淀粉+2 mL0. 2 mol·L-1CH3COOH
溶液变蓝,颜色较②浅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③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②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②比实验④溶液颜色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进一步探究KI与O2的反应,用上述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序号
烧杯中的液体
5小时后现象
⑤
2mL混有KOH的pH=8.5的lmol·L-1 KI溶液+5滴淀粉
溶液略变蓝
⑥
2mL混有KOH的pH=10的lmol • L-1KI溶液+5滴淀粉
无明显变化
对于实验⑥的现象。甲同学猜想“pH = 10时O2不能氧化I-”,他设计了下列装置进行实验以验证猜想。
(4)烧杯a中的溶液为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果表明此猜想不成立。支持该结论的实验现象是:通入O2后,_____________。
(6)乙同学向pH = 10的“KOH一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先变蓝后迅速褪色,经检测褪色后的溶液中含有IO3-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褪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7)该小组同学对实验过程进行了整体反思,推测实验①和实验⑥的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可能是__________。
18.氯氧化铋(BiOCl)常用于电子设备等领域,BiOCl难溶于水,它是BiCl3的水解产物。以铋的废料(主要含铋的化合物,含少量铜、铅、锌的硫酸盐及Cu2S和Fe2O3等)为原料生产高纯度BiOCl的工艺流程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浸液1中加入过量的锌,过滤,将滤液蒸发浓缩、降温结晶、过滤、洗涤、干燥得结晶水合物M,M的摩尔质量为287 g·mol-1,M为 ___(填化学式)。
(2)已知:浸液2呈蓝色,浸渣2含有少量硫单质。“浸铜”中MnO2的作用是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3)“浸铋”中,铋的浸出率与温度关系如图所示:
在高于40℃左右时“铋浸出率”开始下降,其主要因素可能是____(从两个角度分析)。
(4)在室温和液固比固定的条件下,c(HCl)=1.0mol·L-1时,铋的浸出率与溶液中c(Cl-)的关系如图所示。“浸铋”操作中,加入NaCl的目的是____。
(5)浸液3中主要溶质是BiCl3,“沉铋”过程中,有气体放出。“沉铋”的主要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____。从绿色化学角度看,浸液4可以用于____(填“酸浸”、“浸铜”或“浸铋”)。
(6)测定产品的纯度:取mg充分洗涤并干燥后的产品,溶于稍过量的浓硝酸中,加水稀释到100.0mL,取20.0mL于烧杯中,用cmol·L-1的AgNO3标准溶液滴定至终点(用Na2CrO4,作指示剂),消耗AgNO3标准溶液VmL,则产品中BiOCl的质量分数为____%(用含m、c、V的代数式表示)。
19.苯乙烯是重要的有机合成单体,常用乙苯为原料合成。
(1)以CO2和乙苯为原料合成的苯乙烯,其过程如图1,有“一步”途径1和“二步”途径2的两种推测:
则CO2(g)+(g)(g)+CO(g)+H2O(g)的K3_______(用含K1、K2的代数式表达)。
(2)向刚性容器中充入10 mol CO2和10 mol乙苯,发生反应CO2(g)+(g)(g)+CO(g)+H2O(g),在不同温度下测得平衡时各物质的体积分数如图2。可知∆H3_______0。相同温度下CO2转化率低于乙苯,推知发生了副反应CO(g)+H2O(g)CO2(g)+H2(g),由图象知该反应∆H_______0。
(3)某研究团队找到乙苯直接脱氢的高效催化剂,反应原理如图:
(g)H2(g)+(g) ∆H1
①已知部分化学键键能数据如表所示:
共价键
C-C
C-H
C=C
H-H
键能(kJ/mol)
347.7
413.4
615
436
则∆H1=_______。
②实际过程中,通常向乙苯中掺入水蒸气,保持体系总压为100 kPa的条件下进行。乙苯平衡转化率与温度、投料比m[m=]的关系如图3。则投料比m1、m2、m3由大到小的关系为_______。
③若m2=5:1,则A点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若其他条件不变,将恒压调整为恒容状态,则A点对应的乙苯的平衡转化率_______(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4)实验测得,乙苯脱氢的速率方程为正=k正p乙苯,逆=k逆p苯乙烯p氢气(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图4中③代表lgk逆随的变化关系,则能代表lgk正随的变化关系的是_______。
20.茚草酮是一种常见的除草剂,主要用于水稻和草坪上。以A和芳香烃E为原料可以制备茚草酮,其合成路线如下: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___。
(2)写出B →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
(3)C→D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E →F的反应所需试剂为___________。
(4)E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5)G的化学名称为___________。
(6)若I分子的碳碳双键和Br2分子加成,则产物中有___________个手性碳原子。
(7)B的同分异构体中,满足下列条件的结构有___________种
①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含有2个甲基,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
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6:2:2:1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详解】A.棉花的主要成分是天然纤维素,故A正确;
B.青铜器是合金不是化合物,故B错误;
C.聚硅酸根离子中Si、O之间以单键相连,形成硅氧四面体结构单元,故C正确;
D.薯片属于油炸食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油脂会被氧气氧化,导致其腐败变质发生难闻气味,故D正确;
故选:B。
2.A
【详解】A.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木糖醇不含有醛基或酮基,不属于糖类,A错误;
B.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两条多聚脱氧核苷酸链的亲水性骨架将互补碱基对包埋在DNA双螺旋结构的内部,B正确;
C.我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C正确;
D.超分子通常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分子依靠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在一起,组成复杂的、有组织的聚集体,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会形成亲水基团向外、疏水基团向内的胶束,属于超分子,D正确;
故选:A。
3.C
【详解】A.由结构式可知,1个该分子中含有28个碳原子,故A错误;
B.该分子中含有羟基和醚键2种官能团,故B错误;
C.该分子中苯环上的氢原子可以被取代发生取代反应,该有机物可以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故C正确;
D.该分子不是对称的结构,环上的一氯代物有3种,故D错误;
故选C。
4.C
【详解】A.滴定操作中,锥形瓶不能使用待测液润洗,否则会造成待测液的量增加,影响滴定结果,故A错误;
B.氯化铁能够与铁粉反应生成氯化亚铁,配制氯化铁溶液时不能加入铁粉,配制氯化铁溶液,将氯化铁溶于一定浓度的浓盐酸中,目的是防止铁离子水解,故B错误;
C.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有碳酸钙,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盐,可以用稀盐酸洗涤盛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故C正确;
D.碳酸钠显碱性,能与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生成硅酸钠,硅酸钠能将瓶口和塞子黏在一起,所以不能用玻璃塞,应用软胶塞,故D错误;
故选:C。
5.B
【详解】A.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用作膨松剂是因为其受热分解可产生气体,使糕点蓬松,A错误;
B.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可防止补铁剂被氧化,B正确;
C.钠灼烧的焰色为黄色,C错误;
D.漂白粉易变质是因为漂白粉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稳定的次氯酸,D错误;
故选B。
6.B
【详解】A.明矾的净水原理是水解生成胶体,发生的是非氧化还原反应;而净水时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A项错误;
B.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所以反应(1)中,氧化性:,反应(2)中氧化性:,所以氧化性:,故B正确;
C.反应(1)中是氧化剂,是还原剂,根据方程式可知,氧化剂、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故C项错误;
D.将反应(2)设计成原电池,则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极反应式为Fe2+-e-=Fe3+,D项错误;
故选B。
7.D
【详解】A.根据谷氨酸的结构简式,可知分子式为,故A错误;
B.谷氨酸分子( )中有1个手性碳原子(用*标出),故B错误;
C.谷氨酸单钠属于钠盐,能溶于水,故C错误;
D.有(不含立体异构) 、 、 、 、 、 、 、 ,共8种,故D正确;
选D。
8.D
【详解】A.向燃煤中添加生石灰以减少酸雨的形成,是因为氧化钙能和二氧化硫等气体反应,体现了CaO具有碱性氧化物的通性,故A不符合题意;
B.汽车尾气系统中安装催化转化器以减少尾气污染,是排气系统中CO和NO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生成无毒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减少污染,故B不符合题意;
C.聚乳酸具有生物可降解性,易于降解可减少白色污染,故C不符合题意;
D.向工业废水中添加FeS以除去废水中的,是铜离子和FeS生成了硫化铜沉淀,没有体现FeS还原性,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D
【分析】根据该装置图,该装置为电解池,总反应为:Si+2H2=SiH4。H2生成H-,发生还原反应,Si发生氧化反应。
【详解】A、根据电解池,阴极发生还原反应,阳极发生氧化反应,故通入H2的那一极是阳极,A是负极,B是正极,故A错误;
B、阳极粗硅失电子,若换成石英,即SiO2,SiO2中Si已经是+4价,无法再失电子,故B错误;
C、电解时,熔融盐中Li+向阴极移动,故C错误;
D、阳极粗硅生成SiH4,故电极反应为:Si+4H--4e-=SiH4↑,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该题的关键是,看清楚图示内容,明确这是电解池装置,用电解池的规律进行解答,如氢气得电子生成氢负离子,在根据总反应:Si+2H2=SiH4。H2生成H-,发生还原反应,Si发生氧化反应,即可判断电极类型。
10.D
【详解】A.电解水溶液:,A错误;
B.量通入液中:,B错误;
C.碱性溶液中氧化,反应后溶液不可能为酸性,C错误;
D.氯气能够把亚硫酸根离子氧化为硫酸根离子,D正确;
故答案选D。
11.A
【详解】A.实验I、Ⅱ、Ⅲ中溶液黄色变浅或褪去,反应原理为:Cu+2Fe3+=Cu2++2Fe2+,说明被还原,A正确;
B.实验Ⅰ中少量铜粉加入1mL氯化铁溶液,充分振荡,加2mL蒸馏水,铜粉消失,溶液黄色变浅,加入蒸馏水后无明显现象,说明铁离子氧化铜单质生成铜离子,由于Cu不过量,且加入2mL蒸馏水后无白色沉淀析出,说明溶液中铜元素不是以的形式存在,B错误;
C.实验Ⅱ中过量铜粉加入1mL氯化铁溶液,充分振荡,加2mL蒸馏水,铜粉有余,溶液黄色褪去,铁离子全部和铜反应,加入蒸馏水后生成白色沉淀,说明铜被氧化的产物中有亚铜离子,生成CuCl白色沉淀,由于在溶液中存在平衡:,向其中加入饱和NaCl溶液,增大,平衡逆向移动,CuCl白色沉淀转化为可溶性,因此白色沉淀能溶于饱和NaCl溶液,C错误;
D.实验Ⅲ:过量铜粉加入1mL硫酸铁溶液,充分振荡,加2mL蒸馏水,铜粉有余,溶液黄色褪去,变成蓝色,加入蒸馏水后无白色沉淀,说明铁离子反应完全,生成的溶液中可能含铜离子和亚铜离子,向其中加入NaCl饱和溶液,与反应产生CuCl白色沉淀,D错误;
故答案为:A。
12.C
【详解】A.铁与浓硝酸发生钝化,无法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A错误;
B.pH试纸不能测NaClO的pH,所以无法测HClO的酸性强弱,B错误;
C.由于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很大,而NaCl则几乎不变,因此在降温时,KNO3便会析出,与NaCl分离,C正确;
D.将反应产生的气体先通过四氯化碳(除去溴蒸气,防止其与水反应生成),再通入硝酸银溶液,若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发生的是取代反应,D错误;
故答案为:C。
13.D
【详解】X原子的电子层数与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1∶3,说明X为O。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其内层电子总数之比为1∶5,说明Y为Mg。四种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20,则W和Z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2,所以只能是W最外层为5个,Z最外层为7个,所以W为N,Z为Cl。W的气态氢化物为NH3,X的气态氢化物为H2O,同周期从左向右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增强,所以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X,选项A错误。化合物NO(共价化合物)、MgCl2(离子化合物)中化学键的类型不同,NO为共价键,MgCl2为离子键,所以选项B错误。W、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HNO3、HClO4,都是强酸,选项C错误。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离子半径为:Y
【详解】A.由题图可知,压强不变时,升高温度,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不变时,增大压强,减小,平衡逆向移动,故,则,A项错误;
B.M、N点的温度相同,化学平衡常数相同,B项错误;
C.P、M点的压强相同,降低温度,增大,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
D.恒温恒容条件下,P点时向容器中再充入少量A,相当于对体系加压,结合题图可知,达到新平衡时,减小,D项错误。
答案选C。
15.C
【详解】A.放电时,Zn失去电子变为Zn2+,a电极为电池的负极,故A错误;
B.放电后,负极区c(Zn2+)穿过阳离子交换膜进入正极区,故c(Zn2+)不会增大,故B错误;
C.充电时,Zn极为阴极,Zn2+得电子析出,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Zn2+向a电极移动,故C正确;
D.充电时,b电极为阳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ZnNaV2(PO4)3-2e-=Zn2++NaV2(PO4)3,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6.B
【详解】A.时,表示与NaOH按1:1反应,恰好生成,溶液为酸性,说明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则溶液中,选项A错误;
B.时,反应恰好生成等量的和,溶液中存在物料守恒:,所以有,选项B正确;
C.时,反应恰好生成,溶液呈碱性,的水解程度大于其电离程度,则溶液中,选项C错误;
D.时,反应恰好生成,溶液呈碱性,根据质子守恒:,选项D错误;
答案选B。
17. 验证Cl-是否影响KI与O2的反应 4I-+O2+4H+=2I2+2H2O 其他条件相同时,HCl是强电解质,溶液中c(H+)较醋酸大,O2的氧化性较强 pH=10的KOH溶液 电流表指针偏转,烧杯b中的溶液逐渐变蓝色 3I2+6OH-=IO3-+5I-+3H2O 中性条件下,O2的氧化性比较弱,短时间内难以生成“一定量”碘单质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pH=10的KOH溶液中I-被氧化生成I2,I2迅速发生歧化反应变为IO3-和I-。
【详解】本题考查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1)学习小组探究不同条件下KI与氧气的反应,根据③所加药品,因此实验③验证Cl-在含有K+溶液中是否影响KI与O2的反应;(2)溶液变蓝说明有I2的生成,氧气把I-氧化成I2,因此离子方程式为4I-+O2+4H+=2I2+2H2O;(3)对比②和④,其他条件相同,但盐酸是强酸,醋酸是弱酸,因此盐酸中c(H+)大于醋酸中c(H+),即酸性越强,氧气的氧化性越强;(4)此装置是原电池装置,根据实验目的验证pH=10的KOH溶液中氧气不能氧化I-,因烧杯a中盛放pH=10的KOH溶液;(5)猜想不正确,说明发生氧气把I-氧化成I2,存在电子的得失,即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烧杯b中的溶液逐渐变蓝;(6)pH=10的KOH-淀粉溶液中,滴加碘水,先变蓝后褪色,产生IO2-,说明I2在碱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即I2+OH-→IO3-+I-+H2O,依据IO3-和I-进行化合价升降法进行配平,即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I2+6OH-=IO3-+5I-+3H2O;(7)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⑥的反应条件,中性条件下,O2的氧化性比较弱,短时间内难以生成"一定量"碘单质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pH=10的KOH溶液中I-被氧化生成I2,I2迅速发生歧化反应变为IO3-和I-。
18. ZnSO4·7H2O Cu2S+2MnO2+8H+=2Cu2++S+2Mn2++4H2O
HCl的挥发加快、Bi3+水解程度增大 增大浸出液中c(Cl-)提高铋浸出率
BiCl3 + Na2CO3=BiOCl↓+ 2NaCl + CO2↑ 浸铋
【分析】铋废料加入稀硫酸酸浸,浸液1中主要含Cu2+、Zn2+、Fe3+等,浸渣1中则主要含有铋的化合物、Cu2S和PbSO4;向浸渣1中加入稀硫酸和MnO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亚铜离子被氧化得到Cu2+,S2-被氧化得到S单质,所以浸渣2中主要含有含铋化合物、S和PbSO4;向浸渣2中加入盐酸和NaCl溶液可以浸出Bi3+,酸性溶液中铋元素主要以Bi3+形式存在,所以浸液3中主要含有Bi3+,浸渣3主要为S和PbSO4;浸液3中加入Na2CO3溶液,溶液碱性增强,Bi3+水解以BiO+离子形式存在,BiO+与Cl-形成BiOCl从溶液中析出,最终得到BiOCl,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1)浸液1中主要阳离子为Cu2+、Zn2+、Fe3+等,加入过量锌,Cu2+、Fe3+完全反应,得到纯净的硫酸锌溶液,所以最终得到的结晶水合物为ZnSO4·xH2O,其摩尔质量为287 g·mol-1,则x=,所以M为ZnSO4·7H2O;
(2)浸液2为蓝色,说明有铜离子生成,即Cu+被MnO2氧化,浸渣2含有少量硫单质,即硫离子被氧化成硫单质,结合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可知该过程离子方程式为Cu2S+2MnO2+8H+=2Cu2++S+2Mn2++4H2O;
(3)温度升高HCl 的挥发加快、Bi3+水解程度增大,导致高于40℃左右时“铋浸出率”开始下降;
(4)据图可知氯离子浓度越大,铋的浸出率增大,加入氯化钠可以增大浸出液中c(Cl-),提高铋浸出率;
(5)BiCl3的水解使溶液显酸性,碳酸钠水解使溶液显碱性,二者相互促进,最后彻底水解,所以得到的气体应为二氧化碳,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BiCl3 + Na2CO3= BiOCl↓+ 2NaCl + CO2↑;根据方程式可知浸液4中含有大量NaCl,可用于浸铋;
(6)该滴定原理为利用硝酸银标准液滴定BiOCl中氯离子的量,存在数量关系n(BiOCl)=n(AgNO3);所以20.0mL待测液中n(BiOCl)=Vc×10-3mol,则样品中n(BiOCl)=×Vc×10-3mol=5Vc×10-3mol,所以产品中BiOCl的质量分数为。
19. K1×K2 > > +123.5 kJ/mol m3>m2>m1
50kpa 减小 ④
【详解】(1)根据图1所示信息可知,途径2反应分别为:I.(g) =(g)+H2(g) II.CO2(g)+H2(g)= CO(g)+H2O(g) ,途径1反应为:III.CO2(g)+(g)(g)+CO(g)+H2O(g),则有III=I+II,故K3= K1×K2,故答案为:K1×K2;
(2)由图2所示信息可知,温度越高苯乙烯的体积分数越大,说明反应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故正反应为吸热反应∆H3>0,相同温度下CO2转化率低于乙苯,说明副反应生成的CO2随温度升高也越来越多,即升高温度副反应CO(g)+H2O(g)CO2(g)+H2(g)化学平衡正向移动,由图象知该反应∆H>0,故答案为:>;>;
(3)①根据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之和减去生成物的键能之和可知,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均含有苯环,故苯环上的化学键未改变,故反应物中断裂了两个C-H和1个C-C,生成物生成了一个C=C和一个H-H,则∆H1=E(C-C)+2E(C-H)-E(C=C)-E(H-H)=347.7 kJ/mol+2×413.4 kJ/mol-615 kJ/mol-436 kJ/mol=+123.5 kJ/mol,故答案为:+123.5 kJ/mol;
②该反应是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恒压条件下,向乙苯蒸气中掺入水蒸气,相当于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乙苯平衡转化率增大,即投料比越大,乙苯的平衡转化率越小,由图可知,在m1、m2、m3条件乙苯平衡转化率依次减小,则m3>m2>m1,故答案为: m3>m2>m1;
③若m2=5:1,设乙苯的物质的量为5amol,则水蒸气为amol,根据三段式计算可知:,则A点温度下,乙苯的平衡分压为:p(乙苯)=,H2和苯乙烯的平衡分压为:p(H2)=p(苯乙烯)=,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p==kpa,由于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若其他条件不变,将恒压调整为恒容状态,相当于增大压强,平衡逆向移动,故则A点对应的乙苯的平衡转化率减小,故答案为:50kpa;减小;
(4)实验测得,乙苯脱氢的速率方程为正=k正p乙苯,逆=k逆p苯乙烯p氢气(k正、k逆为速率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图4中③代表lgk逆随的变化关系,达到平衡时,正=逆,即k正p乙苯=k逆p苯乙烯p氢气,则有,由(3)①可知该反应正反应是一个吸热反应,故温度越高平衡正向移动,K增大,越大,T越小,则K越小,即越小,故能代表lgk正随的变化关系的是④,故答案为:④。
20.(1)氯原子 羰基(酮基)
(2) +H2O
(3) 取代反应 酸性KMnO4溶液等
(4)
(5)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6)1
(7) 13
【分析】A()发生加成反应生成B(),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C发生取代反应,生成D(),根据G的结构简式,E为,E发生氧化反应生成F ,F发生酯化反应,生成G ,再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产品。
【详解】(1)根故A的结构简式,含有的官能团名称为:氯原子 羰基(酮基);
(2)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C(),化学方程式为:+H2O;
(3)生成,发生取代反应;E()在酸性KMnO4溶液等氧化剂的条件下,生成F();
(4)根据以上分析,E为;
(5)F()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G(),G的名称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
(6)I()与发生反应,生成,手性碳原子只有1个;
(7)B的结构简式:,①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含有;
②含有2个甲基,且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有,邻、对、间3种,10种,共13种,其中核磁共振氢谱有四组峰,且峰面积之比为6:2:2:1的结构简式为:。
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四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解析,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测试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