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辽宁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绝密★启用前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信息必刷卷02
辽宁地区专用
辽宁2021年高考开始使用新的试卷结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6题)+非选择题(共3题)。新课改模式下的新高考,仍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适当考察区域发展和环境问题。
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地表形态,人文地理中的产业活动,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呈现来考察,可以说是“无情境、不高考”。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强化耕地数量保护和质量提升,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重要农副产品供应充足。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强东北黑土地保护和地力恢复。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精细化管理,建设节水灌溉骨干工程,提高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种子库建设,确保种源安全。加强农业良种技术攻关。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建设智慧农业。东北是我国非常重要的商品农业基地,具有粮食“压舱石”的作用,这是2023年辽宁高考可能涉及到的热点问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3月15日,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其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总体定位,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长江经济带是中央重点实施的“三大战略”之一,横跨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面积约205万平方千米,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全国的40%,依托黄金水道推动经济发展。图为长江经济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长江中游城市群( )
A.信息、交通通畅 B.矿产、能源丰富
C.第三产业比重高 D.地理位置优越
2.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前提,长江上游地区对长江经济带的主要生态价值是( )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净化水体,提高水质
C.维护生物多样性 D.调节气候,防治洪涝
【答案】1.B 2.A
【解析】1.长三角地区交通方式多样,完善便利,信息网络发达,A错误;长三角地区矿产、能源缺乏,但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矿产、能源丰富,B正确;长三角地区城市等级体系完整,城市产业分工明确,第三产业比重高,C错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面向海洋、依靠长江,位置十分优越,D错误。故选B。
2.长江上游是长江流域泥沙的主要来源,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可以有减少泥沙进入长江,保持上游水土的功能,同时上游是长江的主要水源地,通过上游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措施可以增加涵养水源的功能,可以使整个长江经济带受益,A正确;长江上游地区处于河流上游,对净化水体、提高水质作用相对有限,B错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对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属于局部地区的生态价值,C、D错误。故选A。
近年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试点改革促进了新疆棉花产业链发展,新疆地区已是中国最大的棉区和主要商品棉基地。棉田间作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农田耕作技术体系。目前海水稻—棉花间作在新疆已经形成了规模。下图示意新疆某农场海水稻—棉花间作模型。据此完成3~5题。
3.该农场农田中海水稻和棉花的共同生长习性为( )
A.耐旱、耐盐碱 B.耐寒、耐涝渍 C.耐淹、耐贫瘠 D.耐热、耐风沙
4.该农场棉苗和稻苗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在根部加土立苗,用滴灌方式适度滴水后,覆盖薄细土,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 )
A.降低劳动强度 B.维持土壤墒情 C.补充有机肥料 D.提高幼苗成活率
5.该农场实施海水稻—棉花间作,可以( )
①提高农业收益②增加经济风险③节约水肥成本④改良土壤质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3.A 4.D 5.C
【解析】3.图中显示该地为盐碱地,说明两种农作物耐盐碱,采用滴灌方式且上面覆一层薄膜可以防止水分蒸发,说明两种农作物都耐旱,A正确;新疆夏季是农作物的生长时间,夏季气温高,不耐寒,B错误;采用滴灌方式,未被水浸泡,C错误;风沙对低矮农作物影响不大,D错误。故选A。
4.采用根系带土进行穴栽,防治幼苗不适应新的水土环境而不存活,D正确;增加劳动强度,A错误;维持土壤墒情不是主要因素,B错误;未体现出补充有机肥料,C错误。故选D。
5.海水稻生长需要盐碱地,可以吸收土壤里的养分,提高农业收益的同时还可以改良土壤,①④正确;两种农作物间作,降低经济风险,②错误;节约水肥成本不是最主要因素,③错误。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我国南海中沙群岛附近海域,海-气相互作用显著,表层海水温度和盐度季节差异明显,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2022年10月17日前后,台风“纳沙”途径该海域,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下图为中沙群岛附近海域表层海水温盐月均变化图,据此完成6~8小题。
6. 影响该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A. 季风 B. 太阳辐射 C. 洋流 D. 降水
7. 该海域表层海水冬季盐度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蒸发旺盛②河水汇入少③海水受季风扰动强④大气降水少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台风“纳沙”在短期内对该海域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 )
A. 海水透明度升高 B. 海水表层温度降低
C. 海水垂向混合减弱 D. 海水流速减小
【答案】6. B 7. D 8. B
【解析】6. 表层海水温度季节变化是因为太阳直射点发生季节移动,夏季太阳辐射强、冬季太阳辐射弱,导致水温夏季高、冬季低,B正确;季风、洋流、降水不是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7. 该海域夏季气温高,蒸发旺盛,①错误;河水水量少,对海水盐度影响小,②错误;在一定深度范围内海水盐度随深度增加而升高,冬季风势力强,搅动深层盐度高的海水上泛,使表层海水盐度高,③正确;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气降水少,盐度高,④正确。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8. 台风可能会带来风暴潮,搅动海水,使底层冷海水上泛,海水垂向混合增强,同时也带来营养盐类,海水表层温度降低,海水透明度降低,B正确,AC错误;台风势力强,海水流速加快,D错误。故选B。
梅雨是东亚夏季风活动的重要事件,与东亚上空大尺度环流有着密切关联◊东亚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关系密切。平均而言,这两次北跳分别发生在6月上旬和7月初,对应着江淮流域梅雨起始和结束,表示意湖北省梅雨雨强超过700mm的年份梅雨特征。据此完成9-11题。
年份 | 入梅日期 | 出梅日期 | 梅雨长度(天) | 日平均雨量(mm/天) | 降水异常中心(偏多1倍以上) |
1969 | 6月7日 | 7月21日 | 44 | 16.3 | 宜昌及鄂东 |
1996 | 5月27日 | 7月22日 | 56 | 13.2 | 十堰东北部、荆州东部、鄂东北北部及鄂东南 |
2016 | 6月19日 | 7月21日 | 32 | 22.1 | 鄂西南、江汉、鄂东 |
2020 | 6月8日 | 8月1日 | 54 | 15.3 | 鄂西南、江汉、鄂东北、鄂东南北部 |
9.表中湖北省梅雨降雨量最大的年份是( )
A.1969年 B.1996年
C.2016年 D.2020年
10.与2016年相比、湖北省2020年梅雨异常的总体特征表现为( )
A.梅雨期长,降水强度大 B.梅雨期长,降水强度小
C.梅雨期短,降水强度大 D.梅雨期短,降水强度小
11.2020年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第二次北跳可能发生在( )
A.7月上旬 B.7月中旬
C.7月下旬 D.8月上旬
【答案】9. D 10. B 11. C
【解析】9.D 利用表1中日平均雨量乘以梅雨长度即可算出各年的梅雨降雨量,最大的年份为2020年826.2mm,故选择D选项。
10. B 与2016年相比,2020年湖北省梅雨时间入梅早,出梅晚,梅雨长度更长,因此雨带更稳定,但日平均雨量较少,因此总体降水强度更小,故选择B选项。
11. C 根据材料可知,梅雨的开始和结束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的两次北跳密切相关,对应着江淮流域梅雨的起始和结束,说明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一次北跳对应梅雨起始,第二次北跳对应梅雨结束。读表可知,2020年梅雨结束为8月1日,因此亚洲上空南支西风急流第二次北跳应该在此之前的一段时间,所以选择7月下旬,故选择C选项。
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藏羚羊生性胆小,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较差,部分种群有沿固定路线迁徙的习性。青藏铁路开工建设以来,在青藏铁路与青藏公路大致并行的路段,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的方式出现明显变化。左图为青藏铁路某段营地、工地等分布图,右图为迁徙季节左图所示青藏公路段的藏羚羊遇见率统计图,据此完成 12~13 题。
12.青藏铁路开建,图示青藏公路段出现几处藏羚羊穿越较集中的通道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采沙(土)场的出现 B.营地、工地等的间隔分布
C.青藏公路车辆和游客增多 D.青藏公路部分路段被破坏
13.影响①地成为藏羚羊集中通道的主要因素是
A.桥梁 B.隧道 C.河床 D.采沙场
【答案】12. B 13. C
【解析】12. B 此题考查读图能力。从图4中可看出藏羚羊穿越青藏公路形成4个集中通道,分别是 2982km、2986km、2994km、 2998km 路标,对照图3中这4个路标位置,吻合最好的是营地和工地的间隔分布,故选项B正确。选项A采沙场集中在河床附近,位置不对;选项C青藏公路车辆和游客增多和选项D青藏公路部分路段被破坏,在材料中没有信息支撑。
13. C。 此题考查区域分析能力。①地对应 2982km 路标集中通道,附近有楚玛尔河,同时有青藏公路和建设中的青藏铁路跨越。按照藏羚羊的迁徙习性,常常沿河床迁徙,原因是河床地带水草充足。选项A桥梁,可能成为藏羚羊穿越的通道,此处是先有河床,后有桥梁,且桥梁的方向也与穿越方向不同,因此,桥梁不是此处形成集中通道的主要原因;选项 B 隧道,在材料中无信息支撑,也不对;选项C河床,是正确的;采沙场作为人类活动集中区域,不能形成藏羚羊迁徙集中通道,选项D错误。
第二十二届世界杯足球赛于2022年11月21日至12月18日在卡塔尔(位置见图)举行,这是首次在北半球冬季举行的世界杯足球赛。小明同学通过互联网了解到,为此次世界杯服务的888辆新能源(纯电动)大巴由中国企业供应。据此完成14~16题。
14. 卡塔尔并不适合在夏季举办世界杯足球赛,主要原因是当地夏季
A.日平均气温高 B.太阳直射时间长
C.缺乏饮用淡水 D.强对流天气多发
15. 中国企业能够为此次世界杯供应新能源大巴主要依赖于自身的
A.产品产量 B.人工成本 C.企业文化 D.技术实力
16. 北京时间11月21日0时,小明同学在线观看此次世界杯揭幕战直播,此时卡塔尔首都多哈
A.旭日初升 B.正值夕阳西下 C.恰逢正午 D.夜幕降临不久
【答案】14. A 15.D 16. D
【解析】14. A 卡塔尔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全年高温,夏季气温高达40℃,因此不适合举办比赛。
15.D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先进。
16. D卡塔尔位于东三区附近,和北京东八区相差5小时,北京时间21日0时时,卡塔尔为20日19时,冬半年昼短夜长,19点日落后不久。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 分)
材料一:黑龙江省凭借“黑土、净土、冻土”的天然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该省重点种植的三大主粮中,玉米生长需要的积温为 2 500 ℃~2 700 ℃,水稻生长需要的最低积温为 2 000 ℃,而春小麦即使积温低于 1 650 ℃仍可稳定生长。近年来,该省大棚蔬菜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其中品质高的山野菜极具发展优势。
材料二:图 1 是东北地区年平均等降水量分布图,图 2 是黑龙江省等积温线分布图。
(1)说出图中乙、丙多沼泽地的原因(8 分)
(2)说明黑龙江省山野菜品质高的原因。(6 分)
(3)请判断右图显示的是黑龙江省哪种主粮的分布,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1)年降水量丰富,气温低,蒸发量小,导致土壤含水量大,易形成沼泽;乙、丙地区河流众多、汇水量大,排水不畅,容易形成沼泽;乙、丙地势低平,三面环山,不易排水,易形成沼泽;乙、丙纬度高,气温低,多冻土,不利于地表水下渗。(8 分)
(2)黑龙江省纬度高,气温低,山野菜生长期长,有机质积累多,品质高;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寒冷,气温低,病虫害少,农药施用量少;黑龙江省植被覆盖率高,河流众多,人类活动和工业污染少,自然环境优良;黑龙江省黑土肥沃,化肥施用量少。(每点 2 分,任选 3 点即可得满分—6 分)
(3)水稻(2 分)。该主粮主产区积温多在 2 000 ℃~2 500 ℃,不适宜玉米的生长(2 分);春小麦对积温要求较低,依据因地制宜布局原则该主粮应为水稻(2 分)。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草海(湖泊)是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中浮游植物种类众多,有“水下草原”的美誉。据考证、草海地区石灰岩广布、构造运动剧烈,70万年来,由于青藏高原整体抬升,草海的面积和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历史时期,草海一度变为无水盆地,后在1857年经历连续40余天的降水,山洪暴发,草海得以复苏。图分别示意草海地区位置及草海地质构造剖面图。
(1)与碎屑层相比,说明黏土层的岩层特征及成因。(6分)
(2)推测70万年前草海东、西方向湖床深度的差异并说出判断理由。(4分)
(3)地质历史时期,草海一度变为无水盆地,后又得以复苏。分析草海湖水消失和复苏的原因。(8分)
【答案】(1)特征:黏土层呈水平分布,且厚度较大(为水平岩层)。(2分)
成因:地壳水平方向的运动较弱;(2分)以稳定下降为主。(2分)
(2)草海湖床东部浅,西部深。(2分)
现代草海东部分布有面积广大的湿地而西部湿地面积小(或对比70万年前的草海,现代草海往西移动)。(2分)
(3)消失:该地区地质构造活动比较活跃,多断层、裂隙发育,湖水易下渗流失;(2分)因湖底基岩为大面积的石灰岩,易被溶蚀而导致湖水沿溶洞或地下暗河渗漏。(2分)
复苏:因1857年连续40余天的降水,山洪暴发,携带大量树干、树根和沙泥、石块等物质沉积湖底,(2分)堵塞了原有的漏水通道,导致该地再度积水成湖。(2分)
【解析】(1)黏土层为沉积岩,依据沉积岩的形状和厚度可以推测沉积环境(地壳运动状况和气候干湿状况)。从草海地质构造剖面图中,可以判读草海黏土层呈水平分布且厚度较大,说明当时黏土层形成时,地壳水平方向的运动较弱(地壳水平运动为主岩层发生弯曲变形),以下降为主且长时间的稳定下降才能形成水平分布且厚度较大的沉积岩层。(2)由于青藏高原整体抬升,草海的湖水外溢,湖泊10积缩小,湖水在低处汇集,原湖床大部分变为湿地。对比70万年前的草海,现代草海东部湿地面积广阔,西部狭窄,推测原湖床为西深东浅。(或通过对比图可发现湖泊往西移动,可以推测原湖床为西深东浅。)(3)草海一度变为无水盆地的原因有该地区石灰岩广布,受流水溶蚀作用多地下暗河和溶洞,湖水易渗漏流失;草海地区构造运动剧烈,导致岩层的垂直节理发育,湖水下渗流失。后又因为山洪暴发携带大量物质沉积湖底,堵塞了原有的漏水通道使得湖泊重新得以复苏。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6分)
泥炭是沼泽地特有的产物,由有机残体、腐殖质和矿物质三部分组成。当沼泽植物残体的堆积量大于其分解量时,泥炭不断积累、堆积,并发育成泥炭地。潮湿的泥炭地固碳能力远强于森林,是全球重要的“碳汇”。然而泥炭地生态系统脆弱,一旦干燥、被氧化,则会成为巨大的“碳源”。
近代以来,随着英国农业开垦、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约有150万公顷泥炭地被排水疏干,此外还被用于燃料等用途而导致泥炭开采量增加,泥炭地的退化过程加快。下图示意英国泥炭地分布。
(1)从碳循环的角度,解释近代以来英国泥炭地由“碳汇”向“碳源”转化的原因。(8分)
(2)英国政府从排水和农垦等人为干扰因素入手,采取了修建堤坝,堵塞排水沟等措施,保护和改善泥炭地。结合图文资料,论述上述措施可能对国家安全产生的影响。(要求:角度全面,逻辑清晰,表述准确。)(8分)
【答案】(1)泥炭地由于农业开垦、基础设施建设而大量排水,导致地表水位下降,泥炭地裸露;泥炭地被氧化,内部固存的碳变为CO2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泥炭作为燃料被燃烧,释放CO2气体。(8分)
(2)泥炭地与水资源安全。泥炭地可以净化水质,有利于改善水资源。
泥炭地与粮食安全。泥炭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农产品减少,对国家粮食安全有一定不利影响。
泥炭地与环境安全。泥炭地有利于碳减排、增加碳汇,调节气候、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环境安全。
泥炭地与生态安全。泥炭地可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控制污染、改善水质,维护生态安全
(8分)。
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重庆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重庆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重庆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重庆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福建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湖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湖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湖南专用解析版docx、必刷卷02高考三轮冲刺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20天冲刺必刷卷湖南专用考试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