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三校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三校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三校高一(下)期中化学试卷
副标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 下列反应中,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同时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
A. 铝与稀盐酸 B. Ba(OH)2·8H2O与NH4Cl反应
C. 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D. 甲烷与O2的燃烧反应
2. 在NO2与水的反应中( )
A. 氮元素的化合价不会发生变化 B. NO2只是氧化剂
C. NO2只是还原剂 D. 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3. 已知:
化学键
H−N
H−H
键能/kJ⋅mol−1
391
436
根据化学方程式N2+3H2⇌2NH3,△H=−92.4kJ/mol,则N≡N键能是( )
A. 431kJ/mol B. 945.6kJ/mol C. 649kJ/mol D. 869kJ/mol
4. 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反应的ΔH前者大于后者的是( )
A. C(s)+O2(g)=CO2(g)ΔH1,C(s)+12O2(g)=CO(g)ΔH2
B. S(s)+O2(g)=SO2(g)ΔH3,S(g)+O2(g)=SO2(g)ΔH4
C. 2H2(g)+O2(g)=2H2O(l)ΔH5,H2(g)+12O2(g)=H2O(l)ΔH6
D. CaO(s)+H2O(l)=Ca(OH)2(s)ΔH7,CaCO3(s)=CaO(s)+CO2(g)ΔH8
5. 反应3Fe(s)+4H2O(g)⇌Fe3O4(s)+4H2(g)在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
①增加铁的量
②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
③保持体积不变,充入N2使体系压强增大
④保持体积不变,充入水蒸气使体系压强增大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6. 一定温度下,某容器内发生反应N2(g)+3H2(g)⇌2NH3(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
A. 氨气、氮气、氢气的浓度相等 B. 氮气和氢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
C. 恒温恒容时,体系的压强不再改变 D. 恒温恒容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
7. 氢能的低成本、低温、高效率制取一直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实验计算机模拟在催化剂表面水煤气变换低温产氢反应(CO+H2O=CO2+H2)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CO+H2O=CO2+H2为放热反应 B. 状态3中物质状态最稳定
C. 过程Ⅰ、Ⅱ、Ⅲ均需要吸收能量 D. 该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
8. 一定条件下,向2 L密闭容器中充入2 mol N2和10 mol H2,发生反应N2+3H2⇌2NH3。2 min时测得剩余N2的物质的量为1 mol,下列化学反应速率表示不正确的是( )
A. v(N2)=0.25 mol·L−1·min−1 B. v(H2)=0.75 mol·L−1·min−1
C. v(NH3)=1.0 mol·L−1·min−1 D. v(NH3)=0.5 mol·L−1·min−1
9. 将4mol SO2与2molO2放入4L的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达到平衡:2SO2+O2⇌2SO3,测得平衡时SO3的浓度为0.5 mol·L−1。则此条件下的平衡常数K为( )
A. 4 B. 0.25 C. 0.4 D. 0.2
10. 将少量的A、B两份锌粉装入试管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中,同时向装A的试管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如下图表示产生氢气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 气体F和气体SO2在通常条件下同时通入盛有BaCl2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所示),若洗气瓶中有沉淀生成,则气体F可能为下列气体中的
①CO2 ②NO2 ③NH3 ④O2 ⑤Cl2 ⑥NO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②③④⑥ D. ②④⑤⑥
12. 下面是实验室制取氨气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3. 对于a、b、c、d四块金属片,若a、b用导线相连浸泡在稀H2SO4中,电子由a流向b;c、d用导线相连浸泡在稀H2SO4时,d产生大量气泡;a、c用导线相连浸泡在稀CuSO4中时,c上附着上一层红色物质;d浸泡在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的单质。由这四种金属的活动顺序由大到小为( )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14. 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a可经催化氧化生成b
B. b、c均为大气污染气体,在空气中可稳定存在
C. Cu与d的浓溶液常温下反应可生成c
D. d的浓溶液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15. 电化学气敏传感器可用于监测环境中NH3的含量,其中工作原理如下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电流由a极流向b极
B. 溶液中的OH−向b极移动
C. a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NH3−12e−=2N2+12H+
D. b极的电极反应式为:3O2+12e−+6H2O=12OH−
16. 将6.4g铜投入30mL一定浓度的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标准状况下的NO和NO2混合气体共2.24L。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NO体积为0.56L B. 原硝酸浓度10.0mol/L
C. 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为2∶1 D. 体现酸性的硝酸为0.1mol
二、实验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2.0分)
17. 某化学小组为了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原理】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10CO2↑+8H2O
【实验内容及记录】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1
3.0
2.0
3.0
2.0
4.0
2
3.0
3.0
2.0
2.0
5.2
3
3.0
4.0
1.0
2.0
6.4
请回答:
(1)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可以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2)利用实验1中数据计算,用KMnO4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KMnO4)=______.
(3)该小组同学根据经验绘制了n(Mn2+) 随时间变化趋势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但有同学查阅已有的实验资料发现,该实验过程中n(Mn2+) 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应如图2所示.该小组同学根据图2所示信息提出了新的假设,并继续进行实验探究.
①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是______.
②请你帮助该小组同学完成实验方案,并填写表中空白.
实验编号
室温下,试管中所加试剂及其用量/mL
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固体
室温下溶液颜色褪至无色所需时间/min
0.6 mol/L
H2C2O4溶液
H2O
0.2 mol/LKMnO4溶液
3 mol/L
稀硫酸
4
3.0
2.0
3.0
2.0
______
t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18. Ⅰ.某实验小组利用以下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
(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2)装置B中的干燥剂是 ______ (填名称)。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装置D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______ 。
(4)为防止过量氨气外逸,需要在上述装置的末端增加一个尾气吸收装置,应选用的装置是 ______ (填“E”、“F”、“G”或“H”)。
Ⅱ.探究氨气与氧化铜的反应,验证氨气的性质及部分反应产物。
(5)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检验生成的水;有同学认为需要在无水硫酸铜的后面再接一个装有CaCl2固体的球形干燥管,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 。
(6)实验中观察到a中CuO粉末变红,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9. 在1×105Pa和298K时,将1mol气态AB分子分离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称为键能(kJ⋅mol−1).下面是一些共价键的键能:(已知氨分子中有三个等价的氮氢共价键)
共价键
H−H键
N三N键
N−H键
键能(kJ⋅mol−1)
436
945
391
工业合成氨的化学方程式:N2+3H2⇌2NH3,
(1)断开1mol N2中的化学键需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945kJ能量,形成2mol NH3中的化学键需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______ kJ能量;
(2)在298K时,取1mol N2和3mol H2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反应.理论上放出或吸收的热量为Q1,则Q1为______ kJ.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判断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是______(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0. 电池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能量来源,各式各样电池的发明是化学对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
(1)生活中利用原电池原理生产了各种各样的电池,下列有关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______ (填字母)。
A.锌锰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碳棒会变细
B.氢氧燃料电池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
C.铅蓄电池负极是PbO2,正极是Pb
(2)氢氧燃料电池有酸式和碱式两种,它们放电时的电池总反应式都可表示为:2H2+O2=2H2O。
①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是酸,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
②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的pH将 ______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将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如图所示(A、B为多孔碳棒),电池总反应为:CH4+2O2+2KOH=K2CO3+3H2O。
实验测得电子定向移向A电极,则 ______ (填“A”或“B”)电极入口通甲烷,其电极反应式为 ______ 。
(4)某同学欲把反应Fe+2FeCl3=3FeCl2设计成原电池,请写出负极的电极反应式: ______ 。
21. 实验研究发现,硝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甚至产生 NH4+.现有一定量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一定体积某浓度 的稀硝酸充分反应,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在反应结束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 5mol⋅L−1的 NaOH溶液,所加 NaOH 溶液的体积(mL)与产生的沉淀的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则
(1)B 与 A 的差值为 ______ mol
(2)写出 DE 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硝酸的物质的量是 ______ mol
(4)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中铝粉与铁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______ .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吸热放热反应的判断,注意知识的积累,题目简单。
【解答】
A.铝与稀盐酸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但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 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属于吸热反应,但是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
D.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放热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2.【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NO,只有N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则NO2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故选D。
3.【答案】B
【解析】解:
由N2+3H2⇌2NH3中的△H=−92.4kJ/mol及表格中数据可知,E(N≡N)+3×436kJ/mol−2×3×391kJ/mol=−92.4kJ/mol,解得E(N≡N)=945.6kJ/mol,
故选B。
焓变等于断裂化学键吸收的能量减去成键释放的能量,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反应热与焓变,为高频考点,把握焓变与键能的关系、焓变的计算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键数目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4.【答案】B
【解析】解:A、C(s)+O2(g)=CO2(g)△H1;C(s)+12O2(g)=CO(g)△H2都为放热反应,△Hc;
d浸泡在b的硝酸盐溶液中,置换出b的单质,说明d比b活泼,活泼性是d>b;综上可知4块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c>d>b。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解:A.NH3可以催化氧化生成NO:4NH3+5O2=催化剂4NO+6H2O,故A正确;
B.NO和NO2均为大气污染物,能引起酸雨以及光化学烟雾等,NO能和空气中的氧气在常温下反应生成NO2而不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故B错误;
C.铜与浓硝酸在常温下即可反应生成NO2:Cu+4HNO3(浓)=Cu(NO3)2+2NO2↑+2H2O,故C正确;
D.浓硝酸不稳定,光照或受热易分解为NO2、O2和水,所以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故D正确;
故选:B。
部分含氮物质的分类与相应氮元素的化合价关系如图所示,a为−3价N的氢化物,则a为NH3,b为+2价N的氧化物,则b为NO,c为+4价N的氧化物,则c为NO2,d为+5价N的酸,则d为HNO3,以此来解答。
本题考查氮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侧重考查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正确判断图中各物质、明确物质之间转化关系及元素化合物性质是解本题关键,会正确书写相应的方程式,题目难度不大。
15.【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根据O、N元素化合价变化判断正负极,再结合反应物、生成物及得失电子书写电极反应式,注意结合电解质书写电极反应式,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NH3被氧化生成氮气,a电极为原电池负极,电极反应式为2NH3−6e−+6OH−=N2+6H2O,则b为正极,氧气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
A.b电极为正极、a电极为负极,电流由b极经过电压表流向a极,故A错误;
B.b电极为正极、a电极为负极,内电路中:阳离子移向正极、阴离子移向负极,所以溶液中的OH−向a极移动,故B错误;
C.a极上NH3被氧化生成氮气,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结合碱性条件有2NH3−6e−+6OH−=N2+6H2O,故C错误;
D.b极上氧气得电子被还原,电极反应式为3O2+12e−+6H2O=12OH−,故D正确。
故选D。
1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清楚整个反应过程,注意运用电子转移守恒与原子守恒进行解答,试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计算能力、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
6.4gCu的物质的量为0.1mol,与硝酸恰好反应,生成标况下NO和NO2共2.24L,0.1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Cu失去电子=N得到的电子,0.1molCu被氧化失去0.2mol电子,设NO的物质的量为xmol,NO2的物质的量为ymol,故有3x+y=0.2和x+y=0.1mol,解得x=0.05mol,y=0.05mol。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NO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标况下体积为1.12L,A错误;
B.根据原子守恒,消耗的硝酸的总物质的量=起氧化剂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还原产物的总物质的量)+起酸性作用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生成盐中的硝酸根的物质的量),故有n(HNO3)=n(NO)+n(NO2)+2n[Cu(NO3)2]=0.1mol+0.2mol=0.3mol,V=30mL,c(HNO3)=0.3mol/0.03L=10mol/L,B正确;
C.据以上分析可知,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为1∶1 ,C错误;
D.体现酸性的硝酸的物质的量=生成盐中的硝酸根的物质的量=2n(Cu(NO3)2)=2n(Cu)=0.2mol,D错误。
17.【答案】(1)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1.5×10−2mol/(L⋅min)
(3)①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MnSO4; ③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min)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结合实验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解题关键是对比分析图表中的数据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得出合理结论。
【解答】
(1)从表中数据可知改变的条件是KMnO4浓度;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故答案为:其他条件相同时,增大KMnO4浓度(或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2)草酸的物质的量为:0.6mol⋅L−1×0.003L=0.0018mol,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为:0.2mol⋅L−1×0.003L=0.0006mol,草酸和高锰酸钾的物质的量之比为:0.0018mol:0.0006mol=3:1,显然草酸过量,高锰酸钾完全反应,混合后溶液中高锰酸钾的浓度为:0.2mol/L×0.003L(3+2+3+2)×10−3L=0.06mol/L,
这段时间内平均反应速率v(KMnO4)=0.06mol/L4min=1.5×10−2 mol/(L⋅min),
故答案为:1.5×10−2 mol/(L⋅min);
(3)①由图2可知反应开始后速率增大的比较快,说明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故答案为:生成物中的MnSO4为该反应的催化剂(或Mn2+对该反应有催化作用);
②与实验1作对比实验,则加入的硫酸锰的量不同,其它条件必须相同,所以加入的少量固体为MnSO4,
故答案为:MnSO4;
③若该小组同学提出的假设成立,则反应速率加快,溶液褪色的时间小于4min,从而说明Mn2+是催化剂,
故答案为:与实验1比较,溶液褪色所需时间短(或所用时间t小于4min)。
18.【答案】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碱石灰 产生白烟 E、G 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盛装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干扰实验 3CuO+2NH3=△3Cu+N2+3H2O
【解析】解:(1)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故答案为:Ca(OH)2+2NH4Cl=△CaCl2+2NH3↑+2H2O;
(2)装置B中的干燥剂是碱石灰,
故答案为:碱石灰;
(3)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挤压装置D中的胶头滴管,滴入1~2滴浓盐酸,可观察到的现象是产生白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NH4Cl,
故答案为:产生白烟;
(4)为防止过量氨气外逸,可以选用E、G装置,进行尾气吸收,可以防止倒吸,反应为:NH3+H2O=NH3⋅H2O,
故答案为:E、G;
(5)空气中的水也可以进入盛装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故应在盛装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后再连接一个装有CaCl2固体的球形干燥管,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D干扰实验,
故答案为: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盛装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干扰实验;
(6)观察到a中CuO粉末变红证明生成铜,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水,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铜氧化氨气为氮气,氧化铜被氨气还原为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O+2NH3=△3Cu+N2+3H2O,
故答案为:3CuO+2NH3=△3Cu+N2+3H2O。
(1)实验室利用Ca(OH)2与NH4Cl加热反应生成CaCl2、NH3、H2O;
(2)氨气是碱性气体,必须用碱石灰干燥;
(3)氨气可以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化铵颗粒;
(4)氨气极易溶于水,进行尾气吸收时需要防止倒吸,NH3与H2O反应生成NH3⋅H2O;
(5)空气中的水也可以进入盛装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使无水硫酸铜变蓝;
(6)观察到a中CuO粉末变红证明生成铜,b中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生成水,并收集到一种单质气体,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分析,氧化铜氧化氨气为氮气,氧化铜被氨气还原为铜,据此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氨气的制取以及性质实验,同时考查学生的基本实验操作的能力,分析能力,属于基本知识的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19.【答案】(1)吸收;放出;2346;
(2)93;
(3)放热。
【解析】解:(1)在反应N2+3H2⇌2NH3中,断裂1mol N三N键、3mol H−H键共吸收的能量为:945kJ+3×436kJ=2253kJ,生成2molNH3,共形成6molN−H键,放出的能量为:6×391kJ=2346kJ,吸收的能量少,放出的能量多,该反应为放热反应,生成2molNH3放出的热量为2346kJ−2253kJ=93kJ,
故答案为:吸收;放出;2346;
(2)Q1=生成物的键能−反应物的键能=2×3×391KJ−945KJ−3×436KJ=93kJ,
故答案为:93kJ;
(3)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在反应N2+3H2⇌2NH3中,Q=生成物的键能−反应物的键能=2×3×391KJ−945KJ−3×436>0,所以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放热。
(1)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根据方程式以及反应物、生成物的键能计算分别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以此计算反应热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2)根据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知识,反应物与生成物的键能差即为热量Q1;
(3)根据反应物、生成物键能的相对大小判断该反应是发热反应还是吸热反应.
本题考查键能与反应热的关系,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反应热=形成化学键放出能量−破坏化学键吸收能量,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难度不大.
20.【答案】B O2+4e−+4H+=2H2O 变大 B CH4−8e−+10OH−=CO32−+7H2O Fe−2e−=Fe2+
【解析】解:(1)A.锌锰电池中,石墨作正极,工作一段时间不会变细,故A错误;
B.氢氧燃料电池中,可将化学能直接转变为电能,故B正确;
C.铅蓄电池中,Pb失电子作负极,得电子作正极,故C错误;
故答案为:B;
(2)①酸式氢氧燃料电池的电解质是酸,氧气通入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故答案为:O2+4e−+4H+=2H2O;
②反应生成水,工作一段时间后,酸浓度降低,电解质溶液的pH将增大,
故答案为:变大;
(3)电子定向移向A电极,故A极为正极,B极为负极,通入甲烷,电极反应式为CH4−8e−+10OH−=CO32−+7H2O,
故答案为:B;CH4−8e−+10OH−=CO32−+7H2O;
(4)Fe元素价态升高失电子,故Fe作负极,电极反应式为Fe−2e−=Fe2+,
故答案为:Fe−2e−=Fe2+。
(1)A.锌锰电池中碳棒作正极;
B.燃料电池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C.铅蓄电池负极是Pb,正极是PbO2;
(2)酸式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通入极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H2−2e−=2H+,氧气通入极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O2+4e−+4H+=2H2O;
(3)甲烷燃料电池中,甲烷通入极为负极,氧气通入极为正极;
(4)把反应Fe+2FeCl3=3FeCl2设计成原电池,Fe元素价态升高失电子,故Fe作负极。
本题考查原电池,题目难度中等,能依据图象和信息准确判断正负极是解题的关键。
21.【答案】(1)0.05;
(2)NH4++OH−=NH3⋅H2O;
(3)0.5;
(4)5:3
【解析】解: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一定量很稀HNO3充分反应,被氧化为Al3+、Fe3+,通过题意,反应始终没有气体生成,可以得出不会有氮的氧化物生成,又有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可以推测N元素由+5变成了−3价,由图可得硝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应先与硝酸反应,再生成沉淀,当沉淀完全后,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可得与NH4+发生了反应,则随着NaOH的滴加,发生的反应依次有:①H++OH−=H2O,②Fe3++3OH−=Fe(OH)3↓,Al3++3OH−=Al(OH)3↓,③NH4++OH−=NH3⋅H2O,④Al(OH)3+OH−=AlO2−+2H2O,
(1)B 与 A 的差值为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计算EF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由图可知,EF段消耗的氢氧化钠溶液为104mL−94mL=10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1L×5mol/L=0.05mol,根据Al(OH)3+OH−=AlO2−+2H2O可知,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
故答案为:0.05;
(2)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可得与NH4+发生了反应,NH4++OH−=NH3⋅H2O,
故答案为:NH4++OH−=NH3⋅H2O;
(3)由反应过程可知,到加入氢氧化钠为88mL时,溶液中溶质为硝酸钠与硝酸铵,n(NH4NO3)=n(NH4+)=0.03mol,根据钠元素守恒,可知n(NaNO3)=n(NaOH)=0.088L×5mol/L=0.44mol,根据氮元素守恒计算原硝酸溶液中n(HNO3)=n(NaNO3)+2n(NH4NO3)=0.44mol+0.03mol×2=0.5mol,
故答案为:0.5;
(4)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根据铝元素守恒,故混合金属中n(Al)=0.05mol,由图可知,DE段消耗的氢氧化钠的体积为94mL−88mL=6mL,故该阶段参加反应的氢氧化钠为0.006L×5mol/L=0.03mol,根据NH4++OH−=NH3⋅H2O可知,计算溶液中n(NH4+)=0.03m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有,3n(Fe)+3n(Al)=8n(NH4+),即3n(Fe)+3×0.05mol=8×0.03mol,解得n(Fe)=0.03mol,混合金属中n(Al)=0.05mol、n(Fe)=0.03mol,样品中铝粉和铁粉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3,
故答案为:5:3.
铝粉和铁粉的混合物与一定量很稀HNO3充分反应,被氧化为Al3+、Fe3+,通过题意,反应始终没有气体生成,可以得出不会有氮的氧化物生成,又有硝酸的浓度越稀,对应还原产物中氮元素的化合价越低,可以推测N元素由+5变成了−3价,由图可得硝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应先与硝酸反应,再生成沉淀,当沉淀完全后,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可得与NH4+发生了反应,则随着NaOH的滴加,发生的反应依次有:①H++OH−=H2O,②Fe3++3OH−=Fe(OH)3↓,Al3++3OH−=Al(OH)3↓,③NH4++OH−=NH3⋅H2O,④Al(OH)3+OH−=AlO2−+2H2O,
(1)B 与 A 的差值为氢氧化铝的物质的量,计算EF段消耗的氢氧化钠,根据Al(OH)3+OH−=AlO2−+2H2O,得出Al(OH)3的物质的量;
(2)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可得与NH4+发生了反应;
(3)根据N元素守恒计算硝酸的物质的量;
(4)Al(OH)3的物质的量为0.05mol,根据铝元素守恒,n(Al)=0.05mol,根据电子转移守恒求得n(Fe)=0.03mol,据此求出混合物中铝粉与铁粉的物质的量之比.
本题考查混合物的计算,题目难度较大,本题注意根据图象判断各阶段反应的情况,由图可得硝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应先与硝酸反应,再生成沉淀,当沉淀完全后由图知继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沉淀量不变,注意从质量守恒的角度结合反应的关系式计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市)协作校高二(下)期末化学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实验题,简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化学试题含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福建省福州市三校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含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5℃、105,【答案】C,【答案】B,【答案】A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