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记叙文句子含义-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展开记叙文—句子含义
※知识精讲
(一)常考题型
1.对画线句(段)的理解,某句话的含义;对划线句(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选择题)
2.品味句子;句子的表达作用;作者写某句话的目的是什么;
3.某段画线句如改为“……”好不好?为什么?
(二)解题技巧
“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 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重点关注的句子是: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涵着某些深层意义的句子;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脉络层次的句子;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的、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结构比较繁杂、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等。
1.解题句子含义的思路、方法
(1)抓住关键词理解全句的意思;(2)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
(3)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4)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理解句子。
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区”寻找其含意。但这个管辖范围不是那么容易找准的,非下力气不可。如考查的句子在文章、段落中是总起,那么理解句子就要从它领起的那些内容去分析概括;如果句子在文意、段落中起小结作用,就必须从它的上文去分析概括。如果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那么就要联系这个句子的前后文意去分析理解。
(5)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抓住其特殊表达的意图。
(6)联系背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2.理解句子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要人为地“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的优美文词句往上加。
(2)不要人为地“遗漏”。这是指把句子本身的意思没有解释全面。有些句子解释含意时确实是需要解释句中的重点词语,但除去重点词语,剩下的内容也要和解释后的重点词语加以连缀后才是整个句子的含意,不能把重点词语之外的信息遗漏,有时候只需要照搬上其他的内容即可。
3.解释句子的方法:
(1)摘录法:顾名思义,就是选摘原文原句来作答。
(2)浓缩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按照题目规定的字数,将其“浓缩”为合乎规范的句子作为答案。
(3)改写法:依据题目,将原文中的某个或几个句子,作点改动,使其合乎答题的要求。
(4)拼接法: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某些句子,有机地拼接融合在一起,使之满足答案的要求。
(5)仿写法:依照文章中的某个句子的形式,再造一个形式上与其相似而内容上又合乎提问要求的句子,使之成为答案。
(6)活译法:这是指回答那些特殊表达句子类型的简答题,可以采取翻译(活译)的方法来诠释它。甚至是替换它。
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可以给句子换一种说法,用自己的语言库里的语言去理解句子。应这样思考:这句话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什么话?句子中这个词可以换上我们平时说的哪个词?把替换的内容放到句子,或语段里,句子的含义就出来了。再将概括出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正确。
(7)分析法:对于分析句子层次、分析某个句子的作用和分析文章层次、分析某种写法的意义的试题,这种方法最管用。回答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拟答案。
(8)综合法:也就是综合运用以上所述方法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法。
※例题解析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2.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文,完成1—5题(15分)
怀念一种声音
聂鑫森
①有一种声音,让中年画家越来越怀念了。这种声音非常奇妙,有颜色,有形状,有温度,还有杂含此中的情感故事。但现在再也听不到了。
②他知道这种声音只存在于古城的一条小巷,只存在于他家几代居住的那个小院、那座老屋。院子里有一棵梅子树,有两棵梧桐树,有缸荷花,还有几畦作观赏用的韭菜。老屋为两层,砖木结构,上下呈现出一种古铜的色调。
③这种声音叫雨声。雨声从他出生和成长的方向,不断地传来。在他的记忆里,总是(甲) mí( )漫着一片雨雾和雨声,太阳总是见不到的。
④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⑤一下雨,他爹总会站在老屋的台阶上,听着一院子的雨声,如醉如痴,然后把少不更事的他叫到身边,告诉他许多古人关于雨的诗句:“夜雨剪春韭”“梅子黄时雨”“梧桐叶上三更雨”“留得枯荷听雨声”……他听不懂,但他看懂了 。
⑥然后,他们回到厅堂里坐下来,爹说:“你听——”这两个字在无数次重复后,他的耳朵变得灵敏了: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 ;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打在木晒楼的雨点,声音细腻而光洁;但前厅堂雕花檐板上的雨声,恰恰相反,浑厚而古朴;响在麻石台阶上雨声,沉着而充满力度。
⑦古城有句俗语:“落雨天,留客天。”他记得一下雨,家里就会有客人不期而至,都是他爹的挚友。雨是请柬吗?雨声中,他们谈天道、人道、医道、艺道;或者下围棋,落子声与雨声交错而响;或者拉起京胡,唱他们所熟悉的京戏名段,音符从雨的缝(乙) xì( )里穿过去,居然没有濡湿……他坐在一边,看着,听着,如梦如幻。
⑧雨声中,他长大了,考上美术学院了;雨声中,他成家了,做了父亲……小巷、老屋和雨,成了他生命最奇(丙) guǐ( )的底色。
⑨父母亲相继离开了人世。
⑩下雨的日子,他也向儿子讲那些古人关于雨的诗句。
⑾下雨的日子,他的画室总会有好友联(丁)mèi( )而至。
⑿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⒀突然有一天,这一片地皮划拨给了房地产商,他携家人怅然搬进了世纪花园。小巷没有了,老屋没有了,记忆中雨的声音,没有了!巨大的规整的水泥匣子,嵌着一个个用混凝土、玻璃和钢铁构筑的巢。雨声呈现出呆板的灰色,节奏沉闷而压抑。这不是他感觉过的雨声!每逢下雨的日子,他会觉得格外无聊。他如一匹落入陷阱的豹子,孤立无助。
⒁他决定,请些工匠,在露台上做一个屋顶,盖上小青瓦,嵌上玻璃瓦。他希望找回那声音。露台的屋顶很快就做好了。他还置办了一个瓷圆桌、四个鼓形瓷凳、一个烧木炭的红泥火炉、一个烧水的青陶提梁壶。下雨的时候,他坐在这里烹茶,沏茶,静静地听雨。露台的前方是开敞的,他一抬头便看见一栋栋的高楼,整齐地排列着;所有的窗口都装着锃亮的防盗窗,窗口的后面都垂下厚厚的窗帘……这样的背景,绝对不会生发一种古典的声音!他明白了,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永恒地怀念一种雨的声音。
⒂又是一个下雨的日子。他蓦地离开露台,急急走进这间静寂的画室……
⒃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
1.根据文中拼音,括号(甲)、(乙)、(丙(丁)四处的汉字应该是( )(3分)
A.迷、细、鬼、眛 B.弥、细、鬼、袂
C.弥、隙、诡、袂 D.迷、隙、诡、眛
2.根据语境,为第⑥段补写一句比喻句。(2分)
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 ;
3.联系上下文,把第⑤段划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4. 分析第⒁段画线句“他希望找回那声音”的句子含义(4分)
5.对本文主旨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抒发了主人公对淳朴自然生活的热爱。 B.表达了主人公对和谐人际关系的思考。
C.抒发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向往。 D.表达了主人公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厌恶。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握住母亲的脚(节选)
春华
①一位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到一家颇具实力的公司应聘面试,主考官只对这位才华横溢的大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抱过母亲的脚吗?”
②年轻大学生被主考官的提问弄愣了,满脸绯红。主考官接着又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来一次,不过有一个条件,你必须抱抱你母亲的脚。”
③青年红着脸走了。他弄不明白主考官的用意,但无论如何,自己也要按主考官的要求抱抱母亲的脚。
④青年大学生早年丧父,贫寒的家里只有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替人做佣人才供他读完了大学。(A)青年大学生其实是理解母亲的,也很爱他的母亲。但她压根儿没抱过母亲的脚,他不知抱母亲脚时心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⑤青年回到家里,母亲还没有归来。他想,母亲长年在外奔波,那双脚一定很疲乏,今晚,我一定要替她洗洗脚,然后轻轻按摩一番。
⑥母亲很晚了才回来。青年请母亲坐下,然后端来一盆热水,右手拿毛巾,左手握母亲的脚。陡然间,他发现母亲的脚竟然像木棒一样坚硬。青年大学生顿时潸然泪下,紧紧将那双脚拥在怀里,久久地不肯松开。
⑦(B)那晚,青年大学生终于理解了母亲。
⑧第二天,青年如约去那家公司,心情沉重地对主考官说:“我现在才真正明白,做人是那么不容易,成才又是何等的艰难。你让我明白了一个极其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只有理解了母亲,他才可能善待自己!”
⑨主考官这时笑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公司上班吧!”
⑩主考官旨在考验年轻大学生的悟性,岂料却让一个人的灵魂获得了升华。
⑾年轻大学生从此铭记着母亲的艰辛,也一刻不忘自己肩负的责任。没几年,他便成长起来,而且做了一家大公司的老板。
⑿故事一度让我感动,也令我深深羞愧。
⒀许多年以来,当我终于长成一棵大树,当我坐在偌大的教室里给那些虔诚地唤我老师的朋友谈创作体会的时候,我就告诉他们:一个人要想读懂人生真谛,不妨回去握握母亲的脚,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读懂了它,你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⒁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
1.本文通过叙述一个故事,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贯穿全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
A.文中划线的(A)句和(B)句中的两个加点词语“理解”的含义相同。
B.“那是一部比任何经典教材都具震撼力的巨著”是比喻句,突出说明母亲的奉献精神对儿女的教育作用之大。
C.第④段第一个句子是插叙,交代了青年的身世,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D.本文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首尾照应,中心突出。
3.青年大学生握母亲的脚时为什么“潸然泪下”?他的灵魂获得了怎样的升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握母亲的脚在手,其实握着的是自己一生的命运。”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检测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生命 生命
①夜晚,我在灯下写稿,一只飞蛾不断地在我头上飞来旋去,骚扰着我。趁它停在台前小憩时,我一伸手捉住了它,我原想弄死它,但它鼓动着双翅,极力地挣扎,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这样一只小小的飞蛾,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会再动了,可是那翅膀在我手中挣扎的生之欲望,令我震惊,使我忍不住放了它!
②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墙角的砖缝中,掉进了一粒香瓜子,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了怎样的一种力量,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水泥地上,不屈地向上茁长,昂然挺立。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③许多年前,有一次,我借来医生的听诊器,聆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规律的跳动,给我极深的撼动。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或是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或是任它荒废虚度,庸碌一生;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④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的过程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⑤从那一刻起,我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绝不让它从我手中白白流失。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1.一般来说,一篇散文都有“文眼”或表达主题的关键句子,请你找出本文中这样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章相关内容,品味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它的表达作用。(2分)
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却令我有种肃然起敬的感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出你对“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句话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对运用小飞蛾、小瓜苗这两则材料的分析,请选出不正确的一项。(3分) ( )
A.开篇写小飞蛾对“我”的骚扰并被“我”捉住,作为文章的引子和发端。
B.接着写小飞蛾一股跃动的生命力量以及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我”对“生命是什么”的思考。
C.文章在第二段没有对“生命是什么呢”的问题作正面回答,而是描写小瓜苗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与描写小飞蛾一样,为过渡到写人的强健的生命进而表现文章主旨作铺垫和比衬。
D.作者提出“生命是什么呢”的问题后,没有立即作答,却写小瓜苗在恶劣的环境里不屈地向上茁长,使文脉间断而显得有些突兀。
(二)阅读下文,完成1—5题(21分)
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①“阿嬷(奶奶)走了。”深夜里,阿爸来电,声音哽咽。
②连夜搭车南下,车窗外一片漆黑。黑暗中,那张布满风霜、历经cāng sāng( )的面庞竟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直到眼角渗出泪水,才逐渐模糊……
③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台湾的僻远乡村,痛苦必定与贫穷紧紧缠结在一起,像一张蛛网,盘踞住一个家庭,从这个角落扩延到那个角落。
④身染痨病的阿爸整日躺在阴暗的小屋,不时发出阵阵剧咳声。受不了贫病拖累的阿母,终于狠心丢下病弱老小,远离家门。一家的重担,全落在瘦小的阿嬷肩上。每天,天色微亮,阿嬷就推着一辆破旧的婴儿车出门,巡街扫巷捡拾一些可以卖钱的破铜烂铁。
⑤这是我的童年记忆,记忆中蕴藏着童年时期对贫穷的自卑与憎恶。
⑥从小,我就觉得自己不如人。一个不能赚钱的阿爸,一个捡拾破烂赖以持家的阿嬷,这样的家庭组合让我感到卑微,我总觉得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
⑦初中时代,是我自尊心作祟最强烈的时期。我几乎得了自闭症,从不与同学往来,怕同学了解我的状况,知道我的家人,尤其是阿嬷,她的谋生方式简直令我羞耻。
⑧一次,老师要到家里做家庭访问。我心中紧张极了,怕长期以来建构的帷幕一下子被揭露了。当天,我约好老师来访的时间,刻意支开阿嬷。偏偏,就在老师访谈结束准备离去之际,阿嬷突然推着婴儿车出现在门口,车上一大堆废纸、铁罐。
⑨“你是?……喔!老师喔,我是她阿嬷啦,进来屋内坐啦!”阿嬷热情地招呼老师,一旁的同学却露出诧异的表情:“原来她就是你阿嬷呀!”仿佛沉积已久的谜底,终于揭晓。那眼神,是惊讶,是嘲弄,是……顿时,我觉得受到极大的羞辱和伤害。
⑩送走老师后,我冲进小院,将阿嬷的婴儿车翻倒在地,愤怒地将滚落地面的铁罐踢得铿锵乱响,疯狂咆哮着:“为什么你是拾破烂的?为什么你要这个时候回来?为什么你要让我在同学面前丢脸……”
⑪当下,阿嬷愣住了……随后把铁罐捡了起来。
⑫初中毕业后,我离家住校,靠着半工半读完成高中、大学学业。那段日子,我亲身体会到经济窘迫时的难耐,终于理解阿嬷对金钱的迫切与拾荒的无奈心情。
⑬大学毕业,有了稳定的工作,经济获得改善,我总是将大部分的薪水寄回家,希望阿嬷不必再为生活奔波,也不止一次劝阿嬷不要再去捡破烂。阿嬷却说:“有什么不好?当成运动,老人需要活动筋骨,才不会生病。
⑭起初,我实在不能理解阿嬷的固执。直到有一次,我与阿嬷上街,阿嬷看见一个铝罐,本能地弯下腰去,却被我用力拉住。我看到阿嬷的眼神从原先乍喜的光彩转为黯淡,我终于明白一件事:“捡拾”已成为阿嬷生活的一种惯性,即使经济无虞,在她的深层意识中也潜藏着一份莫名的执著,是一种苦乐交杂的情怀。理解了阿嬷的心境,我不再坚持要求阿嬷改变什么。
⑮去年,我带着男友回南部老家,在车站巧遇阿嬷。
⑯“阿嬷!”我高声喊她。阿嬷回头,苍老的脸庞露出欣喜,她佝偻的身子依附着那辆婴儿车,两者之间,仿佛是难以分割的宿命。
⑰当她看到我身旁的男友时,笑容突然僵住了,神色紧张,结结巴巴地说:“我……我不是她阿嬷啦!”
⑱望着阿嬷慌张的神情,我的眼眶立刻充盈了泪水。童年的记忆像一把利刃,同时戳向阿嬷和我的心房。我上前搂住她的肩,亲热地对她说:“你不是我阿嬷,是谁的阿嬷?”阿嬷看着我,又看了男友一眼,她笑了,笑中闪烁着泪光。
⑲夕阳的余晖映照着阿嬷银灰的乱发和布满皱纹的脸,黑黝的脸庞映出油亮的光彩。阿嬷笑咧了嘴,露出没有门牙的牙龈,那灿烂的笑容真美,恰如绚丽的晚霞。
1.根据拼音写汉字:历经cāng sāng( )(2分)
2.第③段画线部分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用是
。(3分)
3.在踏上工作岗位后,“我”逐渐理解了阿嬷,“我”的具体表现是:(6分)
(1)
(2)
(3)
4.根据上下文,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是:(4分)
内容上:
结构上:
5.联系全文,发挥想象,从人物描写的角度把段扩写成80字左右、富有表现力的文字。(6分)
※能力提升
(一)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秋日的无花果
①真的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种了一棵无花果树,知道的日子,是母亲往我手里塞无花果的时候。母亲说,自家种的,自己的树上生的。我问母亲为什么要种无花果,母亲说是我说过喜欢吃无花果的话。这话说过不说过我是彻底忘记了,但母亲记住了,记住了不算数,还种了,种了不算数,无花果真的开花结果了,现在是吃了。
②也就在那个时候才知道:即使儿子六十岁了,在母亲眼里,儿子还是孩子,是不论岁数大小的;而她永远则永远是大人,也是不论岁数大小的。
③知道和明白这个道理,感觉自己一生很幸福,同时感觉母亲一世太辛苦。
④今年的深秋,父亲住院了。住院的父亲特别想母亲,他对我说,接你母亲来,我去接了。走到客堂的门口,看见八仙桌上有几只圆润而又鲜红的无花果,散松地装在薄薄的保鲜袋里,问母亲,你采好的?母亲说,嗯。母亲怎么知道我会回家呢?母亲浅浅一笑,儿子来不来家里,做娘的心里一定清爽的。
⑤后来的一次回家,我对母亲说,我自己去采,母亲同意了。我去了,跨过场角,看见了无花果树,那是一棵碧绿生青的树,在满是蔬菜的田园里还真的分辨不出来。无花果树的树叶与象形的“山”字差不多样子,它们朝天张开着,上下参差不齐,一叠又一叠,密密麻麻,遮住了树根,你是看不到树根的。其实,树根不重要,因为枝条上生满了青色与殷红的无花果,它们像一只只饱满的花铃子,稳稳地贴在枝条的边上,没有半点声响,连同它们的影子,一同让树叶盖住了,风吹过,树叶抖动了,无花果的身上才掠过几丝阳光。
⑥无花果是一批又一批成熟的,今天看上去青色的果子,明天就成了微红的颜色了,所以时间很重要,所以也可以吃很长的时间,但摘下一只无花果,树上就少了一只无花果,这也是事实。摘与不摘,多还是少,无花果树却依旧碧绿,树叶依旧常青。
⑦我特地弯腰看了看无花果树的根,根不粗,比枝条粗一半,颜色蜡黄,有点地方像是铁锈的斑痕,越是离地近的根越是粗,颜色越是钝,钝得像一根lín xún( )的树干,弯弯曲曲,粗粗细细,一点也不好看,但到了枝条处就是绿色的枝,就伸直起身体,一味向上生长。!我有点怀疑,这根怎么能够托举起枝条,还能让枝条横生出许多的美丽的果实呢?
⑧看着树,望着无花果,转身看见了忙碌的母亲,母亲问:你采到了没有?我高声答道:采到了好多。母亲叮嘱我:嗯,生的,让它们再在树上长几天!
⑨突然觉得母亲那句“生的,让它们再在树上长几天”的话,有很多很多的意思。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lín xún ( )(2分)
2.“儿子六十岁了,在母亲眼里,儿子还是孩子”具体表现在哪些事情上?(4分)
(1)
(2)
3.分析文中划线句“钝得像一根lín xún( )的树干,弯弯曲曲,粗粗细细,一点也不好看,”的表达效果(3分)
4.文章结尾说“突然觉得母亲那句“生的,让它们再在树上长几天”的话,有很多很多的意思”,请结合全文,说说有哪些意思?(9分)
(1)
(2)
(3)
5.下列对本文的主旨概括的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借助于作者去乡下探望母亲,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孝顺。
B.借助于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母亲都很辛苦。
C.文章写母亲种无花果给儿子吃,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爱。
D.作者借秋日的无花果,写出了母亲对儿子朴实无华、了无痕迹却又浓浓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感激,对母亲智慧的赞美。
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17讲记叙文八概括主旨-暑假讲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16讲记叙文七句段作用-暑假讲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第15讲:记叙文(六)人物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 这是一份第15讲:记叙文(六)人物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文件包含第15讲记叙文六人物描写-暑假讲义教师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第15讲记叙文六人物描写-暑假讲义学生版-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五四学制上册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