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五) 人口分布 人口容量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二十一) 洋流 海—气相互作用 试卷 0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六) 地球的公转(一) 试卷 1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七) 地球的公转(二) 试卷 1 次下载
- 课时跟踪检测(三)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试卷 0 次下载
课时跟踪检测(九)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展开课时跟踪检测(九)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一、选择题
莫高窟地区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其西侧鸣沙山的风沙流一直是莫高窟的最大威胁。莫高窟山崖顶部是一片平坦的荒漠,自东向西为砾质戈壁带、沙地带。在沙地铺设砾石而成的人工戈壁,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崖顶的堆积。下图示意相同风力条件下,沙漠和戈壁风沙流输沙率垂直结构特点。据此完成1~3题。
1.当前,风沙流对莫高窟危害最大的是( )
A.磨蚀崖壁壁画 B.降低窟内能见度
C.降低窟内湿度 D.掩埋和堵塞洞口
2.与沙漠风沙流相比,相同风力条件下的戈壁风沙流( )
A.输沙量更大
B.输沙率更小
C.2~4 cm高度输沙量更大
D.4~6 cm高度输沙率更大
3.人工戈壁措施有效减少沙尘在莫高窟山崖顶部的堆积,主要的原因是人工戈壁( )
A.阻碍风沙流高层沙尘运动
B.降低风沙流搬运沙尘能力
C.提高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
D.促进沙地固沙植物的生长
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壶穴易在强急流或瀑布前方形成。如图示意某喀斯特地貌区壶穴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a时期壶穴形成地点( )
A.地表起伏大 B.含沙量大
C.水温高 D.地表多裂隙
5.喀斯特地貌区有利于壶穴形成的条件是( )
A.降水更丰富 B.地势落差大
C.岩石抗蚀力弱 D.全年气温较高
峡湾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槽谷,为海侵后被淹没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种特殊形式。如图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地形剖面图。据此完成6~8题。
6.下列关于峡湾地貌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川沉积,后气候变冷
B.海浪沉积,后气候变暖
C.冰川侵蚀,后气候变暖
D.海浪侵蚀,后气候变冷
7.能正确演示峡湾地貌形成过程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①—② D.②—③—①
8.图示峡湾分布地区( )
A.多暗河发育,地层不稳
B.海岸破碎,气候湿润
C.地形复杂,不利于筑港
D.海域宽浅,利于造陆
下表示意1980~2010年我国大陆海岸线各时期各类型海岸线长度统计。据此完成9~11题。
类型 | 岸线长度/千米 |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10年 | ||
人工岸线 | 建设围堤 | 176.3 | 359.8 | 645.1 | 1259.1 |
交通围堤 | 38.3 | 49.4 | 72.3 | 130.6 | |
码头岸线 | 167.1 | 262.3 | 503.3 | 1266.7 | |
农田围堤 | 1534.3 | 1491.0 | 889.4 | 648.2 | |
盐田围堤 | 473.9 | 474.5 | 456.1 | 393.0 | |
养殖围堤 | 1363.2 | 3546.4 | 5325.8 | 5477.5 | |
小计 | 3753.1 | 6183.4 | 7892.0 | 9175.0 | |
自然岸线 | 河口 | 140.6 | 132.7 | 137.8 | 131.8 |
基岩岸线 | 6023.8 | 5221.4 | 4868.5 | 4404.4 | |
砂砾质岸线 | 3612.6 | 3187.2 | 2453.4 | 2118.4 | |
生物岸线 | 584.1 | 293.5 | 176.5 | 167.8 | |
淤泥质 岸线 | 1518.0 | 721.6 | 455.5 | 349.2 | |
小计 | 11879.1 | 9556.4 | 8091.7 | 7171.69 |
9.海蚀崖是海岸受海浪侵蚀及重力崩落作用沿断层面形成的陡壁悬崖,主要分布在( )
A.基岩海岸 B.砂砾质海岸
C.生物海岸 D.淤泥质海岸
10.1980~2010年,驱动我国海岸线变迁的主要原因是( )
A.潮汐作用 B.泥沙淤积
C.养殖围堤 D.城镇建设
11.我国大陆海岸线的变化最可能导致( )
A.海岸线缩短 B.海水污染加剧
C.临海低地减少 D.海岸地壳上升
二、非选择题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圈河流域位于图们江下游,靠近日本海,是我国与朝鲜及俄罗斯的界河,圈河A河段两岸地势平坦,水面宽阔,河床以细砂为主,多汊流、江心洲、边滩分布,平均海拔约16 m。河谷的南侧,以固定、半固定、流动抛物线形沙丘为主,风沙地貌面积7.06 km2,该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图1为圈河局部区域位置图,图2为2000~2015年A河段河岸沙丘动态变化图。
(1)据图判断A区域的主导风向,并说出判断依据。(4分)
(2)简述A河段河岸沙丘的形成过程。(6分)
(3)读图,说出2000年到2015年沙丘的变化趋势并推测其成因。(6分)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峰丛洼地由石峰和封闭洼地组成。峰顶高程(即峰顶海拔)与洼地深度关系密切,图甲示意A、B、C三类不同洼地深度的对应峰顶高程。七百弄乡地处广西西北部,位于云贵高原的边缘。七百弄峰丛洼地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该地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深洼地立体结构独特、洼底形态种类多样,其中甘房弄洼地深度为530米,洼地面积约2.35平方千米,被誉为“天下第一弄”,在距洼底高500米附近的洞穴内,发现有藻类、蜓类等古海洋生物化石。洼底常见一组组人为开发的同心圆梯田,当地人称为“龙卷地”(图乙)。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致富的道路。
(1)说出A、B、C三类峰丛“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的关系,并分析峰顶与洼底高差和地壳抬升高度的关系。(6分)
(2)简述七百弄峰丛洼地形成的地质过程。(8分)
(3)分析当地人工开发“龙卷地”的原因。(8分)
课时跟踪检测(九) 风成地貌 喀斯特、
海岸和冰川地貌
1~3.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莫高窟地区盛行偏东风和偏西风,其西侧鸣沙山的风沙流一直是莫高窟的最大威胁”,而莫高窟为崖壁石窟,窟内壁画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当前,风沙流对莫高窟危害最大的是磨蚀崖壁壁画,A正确,B、C、D错误。故选A。第2题,图中横坐标的含义是输沙率,A、C错误;相同风力条件下的戈壁风沙流和沙漠风沙流输沙率变化不一,B错误;从图中可以读出,4~6 cm高度,戈壁风沙流输沙率更大,D正确。故选D。第3题,人工戈壁增加了地表的粗糙度,有利于偏西风带来的沙尘堆积,堆积的沙尘又被偏东风搬运走,这提高了防沙工程的输导作用,C对。人工戈壁不能阻碍风沙流高层沙尘运动,对降低风沙流搬运沙尘能力的作用也很小,地表铺设砾石,不能促进沙地固沙植物生长,A、B、D错。
答案:1.A 2.D 3.C
4~5.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a时期是雏形壶穴,近地表岩层产生节理、裂隙,此时,地表起伏小,地表多裂隙,D对,A错;洪水期水渍线高于枯水期水位线,含沙量小,水温低,B、C错。故选D。第5题,据材料可知,壶穴主要是由水流挟带砾石或粗沉积物研磨基岩河床形成的凹坑,喀斯特地貌区岩石具有缝隙或裂缝,岩石抗蚀力弱,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蚀,从而有利于壶穴的形成,C对,A、B、D错。故选C。
答案:4.D 5.C
6~8.解析:第6题,根据峡湾地貌定义可知,峡湾地貌先由冰川侵蚀出槽谷,之后冰川融化,经海水淹没形成。所以,冰川侵蚀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C正确,A、B、D错误。第7题,由材料描述以及上题分析可知,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应是先冰川侵蚀形成谷地(②),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①),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③)。B正确,A、C、D错误。第8题,峡湾地貌海岸破碎,有利于水汽深入,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暗河发育为喀斯特地貌的特征;峡湾地貌多优良港湾;崖壁陡峭、谷底宽阔的峡湾地貌不利于造陆。B正确,A、C、D错误。
答案:6.C 7.B 8.B
9~11.解析:第9题,基岩海岸多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受海浪侵蚀及重力崩落作用沿断层面形成海蚀崖等海蚀地貌。A正确,B、C、D错误。第10题,1980~2010年,我国海岸线变迁为人工岸线增多、自然岸线减少,潮汐作用、泥沙淤积不会使人工岸线增多。读表可知,养殖围堤是人工岸线增多、自然岸线减少的主要原因。城镇建设对海岸线影响较小。C正确,A、B、D错误。第11题,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我国海岸开发强度较大,养殖、农田、城镇废水排放可能会加剧沿海水质污染。读表可知,海岸线变长,临海低地变多,不会使海岸地壳上升。B正确,A、C、D错误。
答案:9.A 10.C 11.B
12.解析:第(1)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是风力沉积地貌,因此沙丘的扩散方向就是风的吹向。读图2可知,A河段河岸沙丘向东南方向扩散,说明该地盛行西北风。第(2)题,由材料“圈河A河段两岸地势平坦,水面宽阔,河床以细砂为主”可知,圈河两岸地势平坦,河流挟带泥沙流经该地时,在河谷的南侧淤积;又由材料“河床以细砂为主,多汊流、江心洲、边滩分布,平均海拔约16 m”可知,该地沙源丰富;加上该地属于季风气候,每年的春秋冬三季水位较低,河滩裸露;在西北风的吹拂下,从圈河沿岸吹来大量泥沙受地形阻挡,在此沉积,形成沙丘。第(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沙丘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沙源量。读图2可知,2000年到2015年沙丘的变化趋势是沙丘面积减小。其原因可能为河流流量减小,挟带泥沙能力减弱,沙源减少;在强劲西北风的吹拂侵蚀作用下,沙丘面积减小。
答案:(1)西北风。从沙丘形态看,A河段河岸沙丘向东南方向扩散,说明该地盛行西北风。
(2)圈河两岸地势平坦,河流挟带泥沙流经该地时,在河流凸岸淤积;每年的春秋冬三季水位较低,河滩裸露;受西北风的影响,从圈河沿岸吹来大量泥沙,受地形阻挡,在此沉积,形成沙丘。
(3)沙丘面积减小。河流流量减小,挟带泥沙能力减弱,沙源减少;在强劲西北风的吹拂侵蚀作用下,沙丘面积减小。
13.解析:第(1)题,读图甲可知,A、B、C三类峰丛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峰丛洼地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又称喀斯特地貌,说明当地地貌受流水侵蚀作用很大,侵蚀作用越强,峰顶与洼底高差越大。地壳抬升高度越大,峰顶高程随之增大,地表水和地下潜水面的势能增大,地表水垂直侵蚀作用越强,洼地越深,因此峰顶与洼底高差越大。第(2)题,“发现有藻类、蜓类等古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远古时期,当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在古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海洋成为陆地,说明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升;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岩体塌陷,形成洼地。第(3)题,当地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地形崎岖,平原少,耕地面积小,地块小。开发龙卷地多层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供给。修建梯田,地块沿等高线分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答案:(1)洼地深度和峰顶高程呈正相关关系。地壳抬升高度越大,峰顶高程随之增大;地表水向下侵蚀越强,洼地越深,峰顶与洼底高差越大。
(2)在古海洋环境时期,石灰岩大量沉积;紧靠云贵高原,地质史上地壳强烈抬升;地表水流通过石灰岩的裂隙对岩石不断溶蚀,裂隙变宽变深,山体被切割形成峰丛;随着地表水对岩石的溶蚀、冲蚀、搬运作用增强,岩体坍塌,形成洼地。
(3)该地峰丛洼地多,土地资源短缺;地处斜坡地带,地势起伏较大,可耕地面积较小;开发龙卷地多层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石灰岩广布,地表水缺乏,地块大致沿等高线分布,可以减少水土流失。
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 这是一份第9讲 风成地貌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共16页。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堂检测: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表面形态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堂检测,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必修 第一册第三节 喀斯特、海岸和冰川地貌课时作业,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