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展开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摸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6小题,共24.0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哲学建构过程主要涉及哲学之“流”。除“流”之外,哲学的发展还面临“源”的问题。与其他思想一样,哲学之“源”和它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众所周知,先秦时期,中国哲学的萌发和发展便与那个时代的变革,包括礼法之争,紧密相关。作为中国哲学生成过程的延续,今天的哲学思考和建构同样与所处的时代无法分离。从宽泛的层面看,现时代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资本的影响。资本与市场相互联系,其影响无处不在,从知识、信息到权力等。资本已泛化到各个领域,并从不同方面制约着人们的生活。资本膨胀的结果之一是人本身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后者导致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是马克思在较早时候已经指出的,这类现象在今天不仅没有终结,而且在一个更为内在的层面影响着人们的言和行。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抑制资本的过度泛滥并避免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的蔓延?这是当代哲学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其次是权力问题。权力古已有之,它包含着对人的多方面支配和控制。从逻辑的角度看,权力具有公共性,它本来应该是个体权利让渡的结果,但现在看到的却常常是权力对个体权利的消解和支配。就权力与人的关系而言,权力的作用之一在于通过社会控制以担保社会秩序,然而,权力如果不适当地发展,其控制之维往往会压倒秩序的方面,并由此形成所谓权力的傲慢。与之相关的是个体自主性的被抑制,后者也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见的现象。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概念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每每引向知识之域,并使知识、文化也获得权力的意义。相应于此,权力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避免权力的僭越,无疑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正视和面对的问题。
再次是技术问题。在当今社会,技术的影响已如同水银泻地,无孔不入。从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克隆技术到人工智能,技术对日常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日益凸显。技术本来是人自身发展出来以造福于人的,但是在技术不断地膨胀之后,也包含失控的可能性,人本身则有逐渐沦为物、成为被支配的存在之虞。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支配和控制人类本身,这在实质上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如何将技术的发展引向合理的价值方向,避免技术异化以及与之相关的消极后果,构成了现代社会面临的又一问题。
应对以上问题,既关乎知识经验,也离不开哲学的视野。从哲学的层面回应以上问题,中国哲学无疑不可忽视:中国哲学的诸种观念为应对以上问题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质言之,资本、权力、技术的深层影响既构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也是中国哲学需要面对的问题,两者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发展与时代的关系。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古老而常新的思想魅力,而且对于思考和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也有多方面启示意义。中国哲学在当代的延续既需要承继中国传统哲学,也需要基于历史变迁,回应时代问题。
(摘编自杨国荣《中国哲学:内涵和走向》)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中国哲学从先秦时期的萌发与发展到今天的延续,都与所处的时代有紧密的关联。
B.金钱崇拜现象至今没有终结,它使资本进一步膨胀,在更深层面影响人们的言行。
C.公共性的权力源自个体权利的让渡,但现实生活中它却常常消解和支配个体权利。
D.人类可能被自身创造的技术支配和控制,技术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价值方向作引导。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以哲学和时代的关系为论述的前提,着重讨论现时代哲学要加以关注的问题。
B.文章论证权力对人多方面支配和控制,是按从逻辑到权力与人关系的顺序推进的。
C.文章对当今社会技术的作用与消极后果都有论及,客观全面,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D.文章从资本、权力和技术方面论述哲学要面对的时代问题,逐层深入,逻辑清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适当发展权力,协调好政治之维与秩序方面的关系,是正视和面对权力僭越的基础。
B.技术能造福人类,但也可能失控,技术膨胀的后果就是技术的利弊都变得更加突出。
C.中国哲学的发展离不开时代背景,也必须回应时代问题,这正体现它与时代的关系。
D.面对资本泛滥、权力僭越和技术异化的时代问题,中国哲学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一天晚上,少安回家后不多功夫,就被父亲有点神秘地叫到院子里,把刘玉升要重建庙宇的事给儿子大约说了说。
“我上了二十块布施。我品玉升的意思,想叫你多出点哩,因为你这二年赚了几个钱……”孙玉厚咄讷地对儿子说。
孙少安有些生气地巴咂了一下嘴,对父亲说:“哎呀,我怎能出这号钱哩?就是你也不应该出!”
玉厚老汉对儿子的态度大为惊讶,“你娃娃不敢这样!神神鬼鬼的事,谁也说不来!咱又不在乎那么两个钱。万一……”
“万一怎?”少安看着父亲的可怜相,强硬地说:“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
第二天上午,少安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 --想瞧瞧他的宝贝儿子。虎子这半年已经上了小学一年级。他很想在外面悄悄看看儿子坐在教室里的样子。
孙少安怀着一种惆怅而激动的情绪,一个人慢慢遛达着。
他习惯地走到原来的学校院子,却猛然意识到:学校已搬进了原二队的饲养院里!
不过,他倒一下子无法把自己的双脚从这个破败的老学校的院子里挪出来。
他看见,这个当年全村最有生气的地方,竟是这样的荒芜衰败了! 院子里蒿草长了一人高,窑面墙到处都是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叽叽喳喳,飞进飞出,那副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这就是当年他上过学的地方!他的弟弟、妹妹,都在这里上过学。而现在,他的儿子却不得不离开这地方,搬到曾经喂驴拴马的棚圈里去念书了。这是历史的耻辱,也是双水村的耻辱。
“不过,你孙少安大发感慨,可又给双水村做了些什么事?”有一个声音突然在内心中问他。孙少安怔了怔,忍不住仰起脸向天空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仅仅在这一刹那间,某种想法便不由地主宰了他的意识,他猛然想:是呀,我为什么不可以把这座学校重新建造起来呢?连神汉刘玉升都有魄力重建庙坪的破庙,我为什么没勇气重建这个破学校?
一种使命感强烈地震撼了这个年轻庄稼人的心,使他浑身不由滚过了一道激奋的颤栗!好,你刘玉升修庙,我孙少安建校!咱们就唱它个对台戏!
孙少安旋即走出这座颓败的学校院子,转而来到不远处的原二队饲养院。他蹑手蹑脚来到“教室”窗户前。窗户是临时垒的,栽几根粗糙的木棍,破麻纸被风吹得哗哗价响。他透过窗户上的破纸洞,看见姚淑芳老师正领着孩子们读拼音。里面黑乎乎的,一股牲畜的粪便味直冲鼻子。他半天才看见虎子背抄着双手,小胸脯挺着在念拼音。他鼻根一酸……
孙少安拧转身急速地步出了这个破院子。他更加迫切地感到,他有责任让孩子们尽快和这个饲养院永远地告别,重新回到更好的环境中去念书。
他直接去找他的朋友金俊武。俊武听他说了自己的打算,也很兴奋,立刻表示他将全力支持他办这件大事。两个人同时还商定,他们也成立一个会,叫“建校委员会”,由少安任会长,俊武任副会长。少安表示,他准备拿出一万五千元。如果剩余下钱,还可以建立“奖学金”什么的。
当天晚饭后,少安也神秘地把父亲叫到院子里,给他说了他的打算。
玉厚老汉嘴一张,结果连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万万没有想到,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
出乎少安意料的是,平时勤俭的秀莲却特别痛快地支持他搞这件事。事情由生病的妻子最后画了“圈”,就算敲定了。
当天夜晚掌灯时分,少安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从少年时期的生活,一直想到了现在。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
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
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于是,双水村出现了“今古奇观”:两个民间组织 --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叫人哭笑不得的是,许多人竟对这两个“会”同时都抱支持的态度。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这段文字以孙少安目睹双水村小学的破旧而捐款重建双水村小学为线索,重点描写孙少安的心理变化,语言朴实动人,富有感染力。
B.作者通过对孙玉厚的语言描写,突出了他朴实木讷、胆小怕事又有些迷信的形象特点。
C.孙少安赚了钱后下决心为乡亲们做点事,于是他来到儿子读书的地方,看到由饲养院改成的小学简陋破败,决定重建他和弟妹们读过书的学校。
D.双水村村民对建庙与建校出现了三种观点同时并存的现象,是我国农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小说艺术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的面貌。
5. 小说节选部分中,孙少安具有怎样的形象特点?
6.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4小题,共19.0分)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而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曹爽传
爽字昭伯,少以宗室谨重。明帝在东宫,甚亲爱之。及即位,为散骑侍郎,转武卫将军,宠待有殊。帝寝疾,乃引爽入卧内。拜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与太尉司马宣王并受遗诏辅少主。明帝崩,齐王即位,封武安侯,邑万二千户,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初,爽以宣王年德并高,恒父事之,不敢专行。及何晏、邓飏、李胜等进用,咸说爽以权重不宜委之于人。飏等欲令爽立为威名於天下,劝使伐蜀,爽从其言,宣王止之不能禁。正始五年。爽乃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 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乃引军还。及爽秉政,诸事希复由宣王。晏等专政,坏汤牧地以为产业,因缘求欲州郡。有司望风,莫敢忤逆。宴于廷尉卢毓素有不平。因毓吏微过,使主者先收毓印绶,然后奏闻。其作威如此。爽饮食车服。拟于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以为伎乐。九年冬,胜出为荆州刺史,往诣宣王。 宣王称疾困笃,示以羸形。胜不能觉,谓之信然。十年正月,车驾高平陵,爽从。宣王部勤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奏曰:“二祖属臣以后事。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深以后事为念。今爽背弃顾命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以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伺候神器离间二宫太后令臣罢爽以候就第,不得这留以稽车驾;敢有稽留。便以军法从事。臣辄力疾将兵屯洛水浮桥。伺察非常。”爽得宣王奏事,不通。大司农恒范闻兵起,说爽使车驾幸许昌,招外兵。侍中许允,尚书陈泰说爽,使早自归罪。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遂免爽,以候还第。会公卿朝臣廷议,于走收爽、晏、飏、胜、当、范等。皆伏诛,夷三族。嘉平中。绍功臣世,封族孙熙为新昌亭侯。邑三百户。以奉真后。
(节选自《三国志》,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今爽背弃/顾命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以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候伺神器/离间二宫太后/令敕臣罢爽/以侯就第/
B.今爽背弃/顾命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以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候伺神器/离间二宫/太后令敕臣罢爽/以侯就第/
C.今爽背弃顾命/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以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候伺神器/离间二宫/太后令敕臣罢爽/以侯就第/
D.今爽背弃顾命/内则僭拟/外专威权/又以张当为都监专共交关/候伺神器/离间二宫太后/令敕臣罢爽/以侯就第/
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司马宣王即司马懿,三国时期魏国权臣。西晋工朝奠基人,善谋奇策,懂得韬光养晦。
B.赞拜不名指臣子朝见君王,司仪在旁唱礼时不直呼其姓名,是帝王给予大臣的特殊礼遇。
C.二祖即魏武帝曹操、文帝曹丕,与曹植合称“三曹”,他们是“建安七子”的核心人物。
D.三族即父、子、孙,父母、兄弟、妻子或父、母、妻三族。比灭三族更重的还有诛九族。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曹爽宠待有殊,辅佐两朝。他宗室出身。受明帝重用,被授予大将军,统管朝廷内外军务,受诏辅佐少主,又得到新君的封侯封邑,位高权爪。
B.曹爽急功近利,出兵虚耗。曹爽受到邓飏等人的怂恿,想在天下建立威名。于是不听宣王劝阻,大规模发兵伐蜀。结果没有成功,造成军备虚耗。
C.曹爽多树亲党。专权乱政。曹爽执掌政权后,政事很少再经过宣工。何晏等人倚仗他的势力,作威作福:他自己擅权骄淫,饮食车服等堪比皇帝。
D.曹爽咎由自取,失权被诛,曹爽肆无忌惮,给宣王留下反击的把柄,他收到宣王奏章后,听从侍中、尚书的劝说,向皇帝归罪请死。最终免官被杀。
10. 把文中西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行数百里。贼因山为固,兵不得进,乃引军还。
②宣王称疾笃,示以羸形。胜不能觉,谓之信然。
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9.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带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12. 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13.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云无心以出岫, ______ 。 ______ ,抚孤松而盘桓。
(2) ______ ,秋水共长天一色。
(2)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______ 。
(3) 小知不及大知, ______ 。
(4) 东篱把酒黄昏后, ______ 。
(6) ______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五、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1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围观”是鲁迅先生经常描写的题材。《药》里围观处决革命党的情景,后来又出现在《阿Q正传》里,只不过这一次围观的是枪毙阿Q,而且很不让人“满足”。他还特意为“围观”量身定做了一篇小说《示众》,写一群路人如何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围观一个“穿蓝布大衫上罩白背心的男人”游街示众。这些无聊的围观群众,被鲁迅一并打包,装进一个叫“看客”的篮子里。
“吃瓜群众”是一个网络用语。在网络上,人们发帖讨论问题,后面往往有一堆人排队跟帖,或发表意见,或不着边际地闲扯。有人将这些网民称为“吃瓜群众”,可以用任意形容词来修饰,例如“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吃瓜群众”“然而吃瓜群众早已看穿了一切”“吃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等等。人们频频以“吃瓜群众”自嘲或互嘲,用来表示一种不关己事、不发表意见仅围观的状态。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观察与思考?
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六、其他(本大题共5小题,共2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代的文学作品,与其说是艺术实践,倒不如说是“审美人格”的构建。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为人熟知,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时所作,作者借月夜孤鸿既表现了内心深处的幽独、寂寥,也表达了 ______、蔑视流俗的心境。( ),使艺术追求与人格信仰完美地融合。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
魏晋风度能永远地让人铭记,这和那个时期人物磊落坦荡的心胸 ______。王羲之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世说新语》记载,郗太傅派人向王丞相家求女婿,王家男儿们个个表现矜持,唯有王羲之“坦腹卧,如不闻”,却获东晋重臣郗鉴的赞赏,把女儿嫁给他,这也是“_______”一词的来源。它启示我们, 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交流出智慧是一条颠覆不破的真理。曹植喜欢结交文士,喜欢与这些文士高谈诗词歌赋,他虽未成为一代帝王,却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个更为艺术更具审美情怀的姿态,其《洛神赋》《白马篇》都是后世 _______的佳作“盛唐之音”的形式也如此。因此,思想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离不开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这种文化境遇也更有助于推动审美人格的建构。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与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交融在创作中
B.人格上追求的本真高洁与艺术追求上的旨趣淡远、含蓄蕴藉交融在创作中
C.可以说,有了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追求,才有旨趣淡远、含蓄蕴藉的艺术
D.可以说,作者不如意的生活境遇和作者本真高洁的人格水乳交融在创作中
1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孤高自许
休戚相关
乘龙快婿
朗朗上口
B.孤高自许
息息相关
东床快婿
脍炙人口
C.孤芳自赏
休戚相关
东床快婿
朗朗上口
D.孤芳自赏
息息相关
乘龙快婿
脍炙人口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获得高出俗流的人格
B.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如能呈现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心胸的磊落坦荡,就能形成高出俗流的人格。
C.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
D.无论生活的境遇如何,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拥有高出俗流的人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 ______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 ______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 ______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答案和解析
1~3.【答案】B、D、C
【解析】(1)B.因果倒置,由第二段“资本膨胀的结果之一是人本身的商品化以及对金钱的崇拜,后者导致金钱拜物教和商品拜物教;这是马克思在较早时候已经指出的,这类现象在今天不仅没有终结”可知,“金钱的崇拜”是结果,“资本膨胀”是原因。
故选B。
(2)D.无中生有,由第一段“从宽泛的层面看,现时代需要加以关注的问题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可知,是“三个层面”,“逐层深入”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D。
(3)A.由第三段“按照福柯的说法,权力概念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每每引向知识之域,并使知识、文化也获得权力的意义”可知,“权力概念不仅仅限于政治领域,而且每每引向知识之域”,“适当发展权力,协调好政治之维与秩序方面的关系,是正视和面对权力僭越的基础”属于无中生有。
B.以偏概全,由第四段“人创造的技术反过来支配和控制人类本身,这在实质上表现为技术的异化”可知,“技术膨胀的后果”实质是“技术的异化”,为技术的弊端,并非“利弊都变得更加突出”。
D.张冠李戴,由最后一段“中国哲学不仅具有古老而常新的思想魅力,而且对于思考和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也有多方面启示意义”可知,“中国哲学给出了富有启示的答案”的是“思考和回应时代的现实问题”。
故选C。
答案:
(1)B
(2)D
(3)C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
(3)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
选择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考题设置选项时,往往具有迷惑性,仅仅是理清了文章思路还不够,只有掌握了命题的设错规律,才能更准确地识破选项陷阱,排除错项。因此了解错误选项的设置方法,是提高答题准确率的关键。
4~6.【答案】C、、
【解析】(1)C.孙少安并不是想到要为乡亲们做点事才来到儿子读书的村小学的,原文是“他无意间产生了一个小小的愿望--想到金家湾那面去转一转,瞧瞧他的宝贝儿子”。
(2)此题可根据文中的“我不会出这钱!哪里有什么神神鬼鬼!神鬼就是刘玉升和金光亮!他们愿干啥哩,和咱屁不相干”“儿子连敬神的几十块钱都不愿出,却拿这么一大笔钱修田福堂震坏的那个破学校”“两个民间组织--以孙少安、金俊武为首的‘建校会’和以刘玉升、金光亮为首的‘建庙会’”“日日夜夜煎熬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概括其“有先进的思想观念”“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超常的勇气和胆量”“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的形象特征。
(3)第一句在文章的中间,描写的对象是“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结合“蒿草长了一人高”“裂缝”“麻雀在裂缝中垒窝筑巢”“篮球架已经腐朽不堪”“倒塌在荒草之中”可以概括出特征是“荒芜衰败”,因此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第二句在文章的末尾,描写的内容是“双水村夜晚的景色”,“月亮是这样的皎洁”“夜是这样的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描写了宁静的环境,“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突出了少安欢快的心情。
答案:
(1)C
(2)①有先进的思想观念:清醒地知道世上没有鬼神,意识到真正改变命运的是知识,对村民重建庙宇的做法和陈旧的观念强烈不满;
②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意识到知识的重要,作为先富裕起来的农民,拿出一大笔钱去改善学校环境,让孩子们更好地读书;
③超常的勇气和胆量:敢于和“建庙会”唱对台戏;
④对故土的挚爱和依恋:拿出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故土做点事,饱含着对故土的无限热爱。
(3)甲处:描写了孙少安儿时读书学校荒芜衰败的景象。其作用是勾起孙少安的回忆和感伤,并为下文他决心重建学校做铺垫。
乙处:此处描写了双水村夜晚的宁静。其作用表现少安获得家人支持后愉快、宁静的心情,表达他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念之情。
(1)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2)这是一道概括人物的形象特征的题目,要求概括文中孙少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答题时首先要梳理文章的情节,然后根据清概概括。
(3)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其作用首先从本身分析,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同时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然后从其它的要素分析,从人物的角度是暗示人物的心理和人物的命运,从情节的角度是推进情节的发展,从主旨的角度是暗示文章的主旨,或是升华主旨。
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7~10.【答案】C、C、D、
【解析】(1)根据句意断句。“背弃”的宾语是“顾命”,要连在一起,排除AB;“令敕臣罢爽”的主语是“太后”,要连在一起,排除D.故选C.译文:如今大将军曹爽背弃了先皇的诏命,在内超越本分效仿皇上的饮食起居,在外又任张当为都监,与他勾结在一起,窥探皇上,又离间皇上和太后。太后命臣罢免曹爽,保留侯爵回到自己的府邸。
(2)C.表述有误,“三曹”不属于“建安七子”。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3)D.“向皇帝归罪请死”分析有误,据原文“爽于是遣允、泰诣宣王。归罪请死,乃通宣王奏事”可知,应该是曹爽先派人向宣王归罪请死后,才通报皇帝。
(4)①因:凭借;固:作名词,险固的屏障;引:率领。译文:曹爽行军几百里,蜀军凭借大山作为险固屏障,曹爽的军队不能再前进,于是他率领军队返回。
②疾笃:病重;示以羸形:表现出瘦弱的样子给他看;信然:确实这样。译文:宣王声称病重,表现出瘦弱的样子给他看,李胜没能察觉(破绽),认为宣王确实这样。
答案:
(1)C
(2)C
(3)D
(4)①曹爽行军几百里,蜀军凭借大山作为险固屏障,曹爽的军队不能再前进,于是他率领军队返回。
②宣王声称病重,表现出瘦弱的样子给他看,李胜没能察觉(破绽),认为宣王确实这样。
(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11~12.【答案】D、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
【解析】
1.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解答】
D.“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故选D。
2.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
本题题干已经点明诗歌后四句抒发的是“思归之情”,要求考生分析“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考生需要找出哪些诗句写了哪些“悲”,哪些“乐”,然后再分析诗句中“悲”与“乐”的关系即可。后四句中,“月”是团圆的象征,此时却说“不知明月为谁好”,表明明月不属于自己,语言中含着对团圆之人的嫉妒,表达出思归而不能归的悲伤;“孤帆”表达孤独之意,“归”表达归家之意,可是“他夜归”则表明虽有归家的希望,今夜却不能归;“白发”表明年华已逝,内心悲伤,然而“会将白发倚庭树”,想象虽然白发,终究有回到家,倚着庭树的日子,又含有对未来的希望;“故园池台今是非”则是对故园现状的猜想,表达担忧之情。可见四句诗中句句含悲,以悲情为主,悲情中又有些许喜乐,然而喜乐皆是出自想象,这就更反衬出现实的悲。
13.【答案】【小题1】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落霞与孤鹜齐飞
【小题2】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小题3】小年不及大年
【小题4】有暗香盈袖,多情自古伤离别
【解析】故答案为:
(1)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重点字:翳)
(2)落霞与孤鹜齐飞(重点字:鹜)
(3)举世非之而不加沮(重点字:沮)
(4)小年不及大年(重点字:及)
(5)有暗香盈袖(重点字:盈)
(6)多情自古伤离别(重点字:伤)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诗文名句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写出相关名句。
《逍遥游》名句辑录:
1.庄子在《逍遥游》一文中,借助“大鹏直上”表达了自己的志向,其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后来演变成了一个成语“扶摇直上”。
2.承上启下的句子: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表明真正的逍遥游的境界的句子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4.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14.【答案】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
“吃瓜群众”一词最近在网络上很“火”,意为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其“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心态也是当前网民的一种普遍心态。由于缺乏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和独立思考,“吃瓜群众”的认知过程往往也是“盲人摸象”“一孔窥豹”。
当前,我们身边不乏存在这样的“吃瓜群众”:在宏伟蓝图面前望而生惧,冲锋的号角里踌躇不前,日常的工作中拈轻怕重,对待工作粗枝大叶。他们的“围观”过程看似“无关痛痒”,但无形中丢掉的是个人形象,冷落的是社会期盼,损害的是社会道德。“吃瓜群众”之所以习惯“围观”,归根结底在一个“浅”字,认识“浅尝辄止”,实践“眼高手低”,干事“蜻蜓点水”。
我们每个人可能都曾许下过愿望和承诺。要实现人生理想,兑现人生诺言,就必须在干事创业、修身做人中摒弃“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做到至纤至悉才能瞬间顿悟,躬身实践才能豁然开朗。
要对主业保持深入钻研。“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干事创业,发挥所长,实现价值,只有练就“独门绝技”才能成为行家里手。要发扬“安专迷”精神,安于环境,专于事业,迷于主业,做到上通政策,外知形势,内熟规律,同时,要坚定行动方向,打牢理论基础,加强实践锻炼,不断提升专业化水平,做到知其一也知其二,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要对问题保持辩证思维。“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回归到工作中,对工作要保持叩其两端的辩证思维,锲而不舍的求真能力,独立客观的判断能力,做决策、拿主意,要广开言路,多闻“草野之声”,多听“逆耳之言”,一项工作两手准备,一个问题多面思考,确保处理问题的高度和全面性,避免一孔之见。
要对实践保持反复锻炼。“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深化学问,强化本领,弥补短板,才能做到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要将实践融入工作和生活中,将践行宗旨意识落实到每一次行动中,将锤炼原则落实到每一个细节,将道德追求落实到一言一行。
让我们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审题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要求,如本次作文,要求考生针对材料中的现象来谈自己的思考;然后要分析材料,把握材料中现象折射出的问题,思考解决的方法,围绕这些立意作文即可。材料的第一段介绍“围观”的现象,并以“无聊”一词点出了围观的原因,从被围观者的身份出发,可看出围观者的冷漠;第二段解释现在的热词“吃瓜群众”,“吃瓜群众”与第一段中的“围观者”有相似之处,而就“吃瓜群众”现在的含义和意思来看,“吃瓜群众”的内涵已经超出了鲁迅笔下“围观群众”的麻木冷漠、不明真相,具有了更多更复杂的内涵。“吃瓜群众”不仅体现在生活状态上,更是一种心态,他们身份卑微又追求认可,他们寻求“存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这样的人群在目前的国内网民中占绝大多数。所以对于“吃瓜群众”,我们应该持辩证的态度,可以批判围观行径,或揭露看客心态,也可写旁观者的眼明心亮,抑或祝愿每一个“吃瓜群众”的眼中都是喜悦与欢欣,也可以将不同的评价结合起来生成新的立意。从文体来看,材料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写作,但要注意文体一定要清晰。
参考立意:
①拥抱热情,拒绝冷漠;
②人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③充实生活,远离“围观”;
④人生的精彩在于创造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寻找有意思的瞬间;
⑤提高国民素质,重塑国民形象;
⑥做好自己,成就群体。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观点明确的标题,如《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比较好的拟题方式是采用对称的结构模式;然后由材料导入,分析“吃瓜群众”的特点;接着从“要对主业保持深入钻研”“要对问题保持辩证思维”“要对实践保持反复锻炼”三个方面解决怎么办的问题;最后发出呼吁--让我们拒绝围观心态,不当吃瓜群众,呼应标题。
15~17.【答案】B、B、A
【解析】(1)本题中,从语境来看,该段主要是谈作家审美人格的建构,根据后文“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则无法呈现这种审美人格”一句可知,AC两项没有强调审美人格,所以排除这两项;后面“如果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一个表假设的句子,是针对前一句而言,这说明前面应该谈到“艺术修养”或者“艺术追求”,而D项,没有谈到艺术修养、艺术追求,排除D项。
故选:B。
(2)第一空,孤高自许:形容人性情高傲,自命不凡。孤芳自赏:自命清高,自我欣赏。根据“蔑视流俗”可知,这里是形容苏轼的高傲,应选用“孤高自许”。
第二空,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物与物关系密切。休戚相关:彼此(人与人)间忧喜、祸福互相关联,关系密切。根据语境,指风度与心胸之间,即物与物之间关系密切,应选用“息息相关”。
第三空,乘龙快婿:形容非凡的好女婿。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根据“在东床上坦腹卧”可知,此处应是形容豁达的女婿,选用“东床快婿”。
第四空,朗朗上口:指诵读熟练、顺口,也指文辞通俗,便于口诵。脍炙人口: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根据语境可知,是说《洛神赋》《白马篇》令人称赞,应选用“脍炙人口”。
故选:B。
(3)本题中,“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表现出磊落坦荡的心胸,也许会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第一个问题是“生活的境遇无论如何”语序不当,“生活的境遇”不是“呈现”“表现”的主语,故应放在“无论”后面,排除BD两项;第二个问题“呈现出生命状态的本真”搭配不当,“呈现”的宾语不应该是“本真”,而应该是“生命状态”,应改为“呈现出本真的生命状态”;第三个问题,“达到高出俗流的人格”搭配不当,“达到”和“人格”不搭配,排除C项。
故选:A。
答案:
(1)B
(2)B
(3)A
(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词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3)本题考查的是病句的辨析。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1.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2.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3.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4.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5.改正语段中的病句。6.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
18~19.【答案】①其实就是靛蓝 ②不能溶于水 ③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①把靛蓝用水稀释 ②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 ③再加入米酒或酒糟 ④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 ⑤最后捞出晾晒
【解析】1.
(1)第一处,根据后文“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可知,此处是解释“青”是什么,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由此可知,此处可填“其实就是靛蓝”。第二处,根据“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可知,隐色体与靛蓝不同,文中已说靛蓝“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据此可知,另一个不同点是靛蓝“不能溶于水”。第三处,根据后文“隐色体比靛蓝‘乖巧’”可知,此处是说“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后,变成隐色体,再根据“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可知,隐色体是黄绿色的,由此可填“变成黄绿色的隐色体”。
2.
(2)题干要求“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首先对染色的全过程分层,然后再概括。根据“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可知,先把靛蓝用水稀释,然后在染液加入碱性物质,再加入米酒或酒糟。根据“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可知,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最后捞出晾晒。据以上信息整理出答案即可。
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满洲里市远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解析),共28页。
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四川省眉山市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共2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山东省青岛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普通用卷(含解析),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作文,其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