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展开2022-2023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50.0分)
1. 某校历史研究小组编写了一部小话剧《半坡居民的生活》。下面四段场景符合史实的是( )
A. 居民甲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 B. 居民乙积极参加部落首领禅让仪式
C. 居民丙用自己打造的铁制农具耕种 D. 居民丁使用甲骨文记录当天的事情
2.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这段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特点是( )
A. 由多民族融合而成 B. 都说汉语 C.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政权分立
3. 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弱肉强食 B. 国家的数量越来越少
C. 统一 D. 适者生存
4. 如图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这项水利工程是( )
A. 都江堰
B. 灵渠
C. 邗沟
D. 大运河
5. 某班复习课上要求学生对秦、隋两朝的治乱兴衰进行比较,探究两朝的相似之处。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都是由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 B. 都在长安定都
C. 都结束了长期分裂,实现了统一 D. 都实行科举制
6. 2022年5月28日,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正式运营,游客可通过各种沉浸式游戏领略到盛唐的风采。这一街区最有可能复原的盛世是( )
A. 文景之治 B. 开元盛世 C. 开皇之治 D. 光武中兴
7. 唐代诗人刘得仁是皇亲国戚,其兄弟也是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主要反映了唐代( )
A. 科举考试不重视考生的才能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上的权力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 )
A. 骆宾王 B. 杜甫 C. 白居易 D. 李白
9. 在绘制关于唐朝历史的主题手抄报时,某同学选择了下面方框中的素材。据此可知,该手抄报反映的主题是( )
来自西域的胡旋舞 |
A. 盛唐的民族交融 B. 盛唐的经济繁荣 C. 盛唐的艺术文学 D. 盛唐的中外交往
10. 唐朝时,一位高僧前后用了12年,历经各种磨难抵达日本,并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与高僧这段曲折经历相关的史实是()
A. 张骞出使西域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鉴真东渡
11.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沉重,生活困苦,发生大规模起义对抗统治,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安禄山 B. 李世民 C. 朱温 D. 黄巢
12. 观察如图,请判断它反映的是( )
A. 盛唐的气象 B. 北宋的政治 C. 元朝的统一 D. 明清的专制
13. 如图中的文字为契丹大字。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 )
A. 政治对立
B. 文化交流
C. 经济往来
D. 军事冲突
14. 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当时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 )
A. 市场 B. 口岸 C. 榷场 D. 货栈
15. 宋代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北宋时兴起,后来发展成著名瓷都的是
A. 泉州 B. 开封 C. 景德镇 D. 广州
16. 如图是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宋代定窑孩儿枕。作品设计独具匠心,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 )
A. 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 B. 宋代农业生产技术发展
C. 宋代中外交流兼容并包 D. 宋代民族文化交融加深
17. 《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材料反映了宋代()
A. 农业的发展 B. 手工业的兴盛 C. 文化的昌盛 D. 商业贸易的繁荣
18. 某旅游团参观某景点时听导游这样介绍:“他头顶上悬着块画,上面写着‘还我河山’.往两边看,四周的墙上画着他的事迹,有“精忠报国“刻苦学习“郾城大捷’被迫班师“风波冤狱'…“这位导游介绍的人物是( )
A. 寇准 B. 陆秀夫 C. 岳飞 D. 文天祥
19. 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元朝开创了(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司制 D. 行省制
20.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了行政机构,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个行政机构是( )
A. 台湾府 B. 宣政院 C.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D. 澎湖巡检司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
材料三孔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敬重, 2011年1月11日一座总高为95米的孔子青铜雕像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北广场展出。
(1)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生产与前代相比得到较大发展。结合材料一提供的图片,请说出促进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 材料二中反映出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在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他在教育上的主张是什么?
(4)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了发展和传承。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任意一位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2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太宗曾对大臣言:“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爱非君,可畏非民。”该内容说明唐太宗要求官员能及时体察民情,不要认为无事发生便是天下太平,要充分体现君主爱民政治思想,要施以仁爱,也要保持敬畏。正是唐太宗对官员有着如此要求,使其在位二十三年始终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作为保证民生基础的根本要素。
——摘编自罗云芬《基于<贞观政要>的唐太宗的治道与实践》
材料二唐朝妇女同样参与了马球运动及其他体育活动,由于马球运动危险性较大、马跑的速度飞快,致使多次出现伤残事故。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曾有这样的描述:马球运动(击鞠运动)“小者伤面目,大者残形躯。”,故妇女们“换马为驴”,即换骑马打球为骑驴打球。唐五代时,不仅男子打马球,而且女子也有打马球的记载……驴鞠同马球一样,受到唐代统治者的喜爱。……非常适宜女子骑乘。妇女也喜欢这一项运动,由于马匹速度太快,于是便骑驴击球,谓之驴鞠。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治国智慧?这一治国智慧造就了哪一盛世局面?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妇女换打马球为打驴鞠的原因。并分析其所展现的社会风貌。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的时代特征。
2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由于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且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南方统治者为了提高发展实力,鼓励开垦荒地及兴修水利;将从越南引进、原在福建种植的占城稻,下令推广到长江和淮河流域。另外海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南宋时,太湖地区便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摘编自李佳潞《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看其影响》
材料三:两宋时期,江南地区以水田耕作为主,水稻产量一般高于旱作麦豆作物的1至2倍,在粮食亩产和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的基础上,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多种经营也得到了更充分的发展,这就从原料、产品和市场(特别是海外市场)等方面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
2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歌在唐朝达到顶峰。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两千二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在不长的时间里就可以传到很多地方。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播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材料二唐朝时,诗歌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这种状况既反映了诗歌的重要地位,也促成了诗歌的进一步繁荣。总之,唐代是诗歌大普及的时代,唐诗的鼎盛正是在诗歌大普及的基础上出现的。唐朝将近三百年诗歌的普及和繁荣,更加诗化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中华文化增添了诗的意兴(兴致)、诗的感悟、诗的趣味和诗的美……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1) 据材料一,概括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唐诗普及和繁荣的作用。
(3)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总结唐朝诗歌普及和繁荣的原因。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代十国以来,各地方政权自铸通行的区域性货币混杂流通,既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给中央政府的财政活动造成了巨大困难。为此,宋太宗进行了全国性的币制整顿……结果除四川仍用铁钱外,铜钱成为北宋境内统一流通的货币。
——摘编自赵德馨《中国经济通史》
材料二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四川地区使用笨重的铁钱,不利于商业的发展,一种轻便的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应运而生。
——摘编自陈振《中国断代史系列:宋史》
材料三(南宋临安城)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御街铺店,闻钟而起,卖早市点心……自内(大内,即皇宫)后门至观桥下,大街小巷,(早市)在在有之,不论晴雨霜雪皆然也。
(1) 根据材料一,分析总结宋太宗整顿币制的影响。
(2) 材料二中的纸币具体指哪种货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纸币的优势。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南宋临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A.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半坡居民的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备选项,半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符合题意。
B.尧、舜、禹时期实行禅让制,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排除。
C.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出现,排除。
D.甲骨文是商周时期的文字,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可知,华夏民族的形成的特点是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流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故选:A。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知道华夏民族的形成所具有的特点是多元一体。
本题考查华夏族的形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3.【答案】C
【解析】据“西周初年的国家有800多个,到了春秋初年,还剩下170多个,战国之初,只有十几个了”可知,通过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国家越来越少,国家趋向统一。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本题主要考查春秋争霸和战国争雄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解析】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水患不断,成都平原旱涝无常。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都江堰没有发挥发电的作用。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都江堰水利工程。2000年,都江堰水利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都江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战国时期的水利工程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解析】秦朝结束春秋战国的纷争局面,实现统一;隋朝结束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秦朝不是少数民族贵族建立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秦朝和隋朝的相似之处,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6.【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领略到盛唐的风采”并结合所学知识,“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最有可能复原的盛世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实行一系列改革,使得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史称“开元盛世“,B项正确;AD文景之治,光武中兴是东西汉时期的盛世,排除AD项;开皇之治出现于隋朝,排除C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开元盛世,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7.【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刘得仁与李洞均为显贵身世,但难以科举及第,反映了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体现了公平公正,故D项正确。
A项,题干未体现科举考试内容,且唐代科举重视诗赋才能,排除。
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
C项,题干未体现,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下不论出身,以才能学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
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的影响,本题掌握科举制的选拔标准进行分析解答。
8.【答案】D
【解析】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李白的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抒发了昂扬的进取精神,表现出藐视权贵、超凡脱俗的风骨。他的诗飘逸洒脱,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因此享有“诗仙”的赞誉。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与俱高的艺术境界”“天真狂放的艺术个性”三个特征的唐代诗人是李白,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李白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李白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来自西域的胡旋舞”“胡姬酒肆”“胡饼”可知,长安城内有西域的胡旋舞,还有胡姬酒肆,西域的胡饼也备受喜爱,反映了少数民族的艺术、饮食等在中原的传播,体现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A项正确;材料展示的是民族交融,唐朝的经济繁荣、文学艺术和中外交往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CD项。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解题的关键是识读题干表格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等史实。
10.【答案】D
【解析】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请东渡日本,前5次都因种种原因没有成功,辛劳过度而双目失明。但鉴真仍矢志不渝,继续第6次东渡,终于在754年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佛经,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1.【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在黄巢的率领下,起义军转战南北,攻入长安,并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D项正确;史思明、安禄山发动的“安史之乱”使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排除A项;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个皇帝,排除B项;朱温推翻了唐朝的统治,是后梁的开国皇帝,排除C项。
故选:D。
本题以主要考查了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安史之乱与黄巢起义等知识。
1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在地方设知州、通判、转运使以控制地方;为防止武将专权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在军事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可见,题干示意图突出反映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故B项正确;示意图侧重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盛唐气象无关,排除A项;示意图没有涉及元朝如何完成统一,排除C项;示意图与明清的专制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它由几个音符叠成契丹语的一个音级,在形体上仿汉字合成一个方块字”可知,这反映了契丹字是在模仿汉字的基础上形成的,这说明契丹族和中原民族之间存在文化交流,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排除ACD三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契丹文字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掌握契丹文字的相关知识。
1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与辽、宋与西夏的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称为榷场。榷场是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榷场贸易是因各地区经济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各政权统治者来说,还有控制边境贸易、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所以榷场的设置,常因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兴废无常。C项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考查榷场的相关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辽、西夏的并立与和战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C项正确;泉州,广州是宋代著名的大商港,排除AD项;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排除B项。
故选:C。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6.【答案】A
【解析】宋代定窑孩儿枕线条柔和流畅,细部刻画极为生动传神,是文物中的珍品。这件文物最能说明宋代手工业的水平高超,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故选A。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知道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
本题考查宋代制瓷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7.【答案】D
【解析】根据“每一交易,动辄千万,骇人闻见”可知,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商业活动规模巨大,说明商业贸易的繁荣,故选D;材料反映的是开封商业贸易繁荣,不是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和文化的昌盛,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18.【答案】C
【解析】由“郾城大捷”判断是岳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他从金军收复了建康,后又在1140年郾城大败金军骑兵主力,收复许多失地。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岳飞是著名的抗金英雄,他领导的军队作战勇敢,纪律严明,深受人民的爱戴,被称为“岳家军”。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岳飞抗金的相关史实。
19.【答案】D
【解析】据“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疆域空前辽阔。为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元世祖在地方设立行中书,在全国设立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这一行政区划与管理的制度,被称为“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D正确;西周时期,为稳定周初的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推行分封制。A排除;秦朝为加强中央统治,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B排除;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设立“三司”管财政。C排除。
本题主要考查元朝巩固统一。题干关键信息“元朝疆域‘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20.【答案】D
【解析】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元朝时台湾就隶属中央政府管辖,当时台湾的名称是琉球。元朝进一步加强对台湾的管理,在台湾(琉球)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置机构进行管理,使台湾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统治范围之内。D符合题意。A是清朝时设立的统治台湾的机构;BC是元朝时设置的统治西藏的机构。
故选:D。
本题注意考查了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澎湖巡检司的建立。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元朝的建立以及巩固统一的措施。
21.【答案】【小题1】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小题2】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作用:秦国一跃成为战国后期中最强大的诸侯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3】思想:仁;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小题4】人物: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孔子的核心思想以及在教育上的主张、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商鞅变法的措施以及作用、孔子的核心思想以及在教育上的主张、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等知识。
22.【答案】【小题1】以民为本;贞观之治。
【小题2】马球运动危险性大;社会风气开放,充满活力,社会风气兼容并包,尚武风气盛行一时。
【小题3】繁荣、开放。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唐太宗的治国智慧、贞观之治局面、唐朝的社会风貌、唐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唐太宗的治国智慧、贞观之治局面、唐朝的社会风貌、唐朝时期的时代特征等知识。
23.【答案】【小题1】提高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小题2】北方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北方长期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政府重视农业发展。
【小题3】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准备了条件。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图片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朝发明的秧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影响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宋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发明的秧马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影响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因素宋代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等知识。
24.【答案】【小题1】诗人多、作品多、各个阶层均有诗人代表、广泛流传。
【小题2】诗化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丰富了中华文化。
【小题3】唐朝的统一繁荣和开放;科举制的推进。
【解析】本题以二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唐诗普及和繁荣的作用、唐朝诗歌普及和繁荣的原因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唐诗普及和繁荣的作用、唐朝诗歌普及和繁荣的原因等知识。
25.【答案】【小题1】影响:促进了北宋各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利于中央政府财政活动的开展,使铜钱成为北宋境内统一流通的货币,巩固了北宋的统治。
【小题2】货币:交子。优势:更加轻便,便于携带;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发展;流通成本低等。
【小题3】特点:打破了商业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解析】本题以三则文字材料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太宗整顿币制的影响、北宋的纸币的出现以及纸币的优势、南宋临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太宗整顿币制的影响、北宋的纸币的出现以及纸币的优势、南宋临安城商业活动的特点等知识。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上)期末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七年级(上)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洛阳市汝阳县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有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