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全国通用)
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全国通用)
展开这是一份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全国通用),文件包含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绝密★启用前
冲刺2023年中考化学精选真题重组卷03
化 学(全国通用)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Mg 24 Al 27 S 32 Cl 35.5 K39 Ca 40 Fe 56 Cu 64 Ba 137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下列现象主要是由化学变化引起的是
A. 铁锅生锈 B. 滴水成冰 C. 花香四溢 D. 电灯发光
【答案】A
【解析】
A、铁锅生锈,有铁锈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滴水成冰,只是水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花香四溢,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电灯发光,只是能量的转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A。
2. (2022年湖北省黄石市卷)下表为四种植物适宜生长pH范围,不适宜种植在酸性土壤中的是
选项
A
B
C
D
植物
杨梅
菠萝
甘薯
冬枣
pH
4.0--5.0
4.5--5.5
5.0--6.0
8.0--8.5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杨梅适宜种植在pH4.0--5.0的土壤中,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B、菠萝适宜种植在pH4.5--5.5的土壤中,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C、甘薯适宜种植在pH5.0--6.0的土壤中,pH<7,显酸性,不符合题意;
D、冬枣适宜种植在pH8.0--8.5的土壤中,pH>7,显碱性,符合题意。
故选D。
3. (2022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卷)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
归类
内容
A
合成材料
塑料、橡胶、玻璃钢
B
碱性溶液
氨水、雨水、肥皂水
C
营养物质
糖类、油脂、蛋白质
D
复合肥料
碳铵、尿素、硝酸钾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A、塑料、橡胶属于合成材料,玻璃钢属于复合材料,选项错误;
B、氨水、肥皂水呈碱性,雨水呈酸性,选项错误;
C、糖类、油脂、蛋白质属于人体必需的营养素,选项正确;
D、碳铵、尿素只含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氮元素,属于氮肥,硝酸钾含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选项错误;
故选C。
4. (2022年河南省中考卷)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下列关于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水与冰块混合得到混合物
B. 净水常用方法有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
C. 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D. 水电解时所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1:8
【答案】A
【解析】
A、冰是固态的水,水与冰块混合物只由水一种物质组成,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B、净水常用方法有沉淀(使悬浮的杂质沉降)、过滤(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吸附(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蒸馏(除去所有杂质)等,不符合题意;
C、硬水是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软水是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不符合题意;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即2H2O2H2↑+O2↑,故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 (2022年云南省中考卷)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 振荡试管 B. 添加酒精
C. 稀释浓硫酸 D. 测定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
A、通过运用手腕的力量,使试管底部左右振荡,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B、不能向燃烧的酒精灯内加注酒精,容易引发失火,选项错误,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从而测量溶液PH值,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6.(2022年四川省广安市卷)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溶液中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离子
B. 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体积增大
C. 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D. 向含有酚酞的烧碱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红色消失——H+和OH-结合生成H2O
【答案】B
【解析】
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是因为在氯化钠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Na+和Cl-;正确。
B、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水由液体变成气体,壶盖被顶起,是因为分子间间隔变大的缘故;错误。
C、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一个一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正确。
D、烧碱是氢氧化钠,烧碱溶液显碱性使酚酞试液变红,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钠和水,溶液显中性,所以酚酞试液红色消失;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水分子;正确。
故选B。
7.(2022年重庆市中考化学B卷)古藉《辍耕录》记载:“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为纸,镕硫黄涂木片项端分许,名曰发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松木含有有机物 B. 松木发火说明其具有可燃性
C. “发烛”发火会放出热量 D. “发烛”发火只生成CO2
【答案】D
【解析】
A、松木含木质纤维、松油等多种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B、松木可以燃烧,就证明其具有可燃性,故选项正确;
C、“发烛”发火是燃烧,燃烧一定会放出热量,故选项正确;
D、“发烛”中添加了硫磺,燃烧还会生成二氧化硫,以及松木中H元素产生的水,故选项错误。
故选D
8. (2022年四川省达州市卷)t1℃时,将相同质量的KNO3和KC1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甲、乙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I所示,图Ⅱ为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烧杯中的溶质为KNO3
B. 将温度升高到t2℃时,乙烧杯中仍然有固体剩余
C. 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
D. 若取t3℃时KNO3和KC1的饱和溶液各100g,降温至t2℃时,析出晶体较多的是KNO3
【答案】D
【解析】
A.t1℃时,氯化钾的溶解度比硝酸钾大,则将等质量的氯化钾和硝酸钾加入100g水中,氯化钾溶解的多,而图中乙烧杯中有固体剩余,说明是硝酸钾,则甲烧杯中的溶质为氯化钾,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和氯化钾相等,则将温度升高到t2℃时,乙烧杯中也没有固体剩余,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且硝酸钾受温度影响比较大,则若KNO3中混有少量KCl,应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KNO3,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降温时,硝酸钾溶解度减少的比氯化钾大,则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的饱和溶液由t3℃时降温至t2℃时,硝酸钾析出晶体比较多,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卷)有关碳及其化合物说法错误的是
A. 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B.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放出氧气
C. 一氧化碳气体易溶于水
D. 加热条件下,木炭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
【答案】C
【解析】
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且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说法正确;
B、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合成有机物并放出氧气,故说法正确;
C、一氧化碳气体难溶于水,故说法错误;
D、加热条件下,木炭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和二氧化碳,故说法正确;
故选C。
10. (2022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卷)归纳和推理是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催化剂的质量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因此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一定是催化剂
B. 洗涤剂通过乳化作用去除油污,因此去除油污的原理都是利用乳化作用
C. 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此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D. 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中和反应,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答案】D
【解析】
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但是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不一定是催化剂,还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杂质,不符合题意;
B、洗涤剂去除油污,是因为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但是去除油污的原理不一定是利用乳化作用,如汽油去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不符合题意;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但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但是水属于纯净物,不符合题意;
D、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是中和反应,但是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符合题意。
故选D。
11. (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卷)折耳根是遵义人民喜好的菜肴、其内含有鱼腥草素(C12H22O2)鱼腥草素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溶剂,有清热解毒,利尿通淋等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鱼腥草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鱼腥草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C. 鱼腥草素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6:11:1
D. 从折耳根中提取鱼腥草素可用乙醇、乙醚作溶剂
【答案】C
【解析】
A、由化学式可知,鱼腥草素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由化学式可知,鱼腥草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化学式可知6:11:1是鱼腥草素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不是元素质量比,C错误,符合题意;
D、题干中说明鱼腥草素溶于乙醇、乙醚等溶剂,可以通过溶解提取鱼腥草素,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 (2022年湖北省黄石市中考卷)“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是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推断合理的是
A. 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更高,因此黄铜的硬度高于铜和锌
B. 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是置换反应,所以有单质气体生成的反应都是置换反应
C. Na2O、CaO均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因此所有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
D. 化学变化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所以有能量变化的一定属于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
A、合金的硬度一般比组成他们的纯金属更高,黄铜为铜锌合金,因此黄铜的硬度高于铜和锌,正确;
B、有单质气体生成的反应不都是置换反应,例如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错误;
C、不是所有金属氧化物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例如氧化铜不和水反应,错误;
D、有能量变化的不一定属于化学变化,例如电灯发光放热,错误;
故选A。
13.(2022年广西贵港市中考卷)把一定量镁粉和锌粉的混合物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下列情况不可能的是
A. 滤渣只含有Cu、Zn B. 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ZnSO4
C. 滤渣含有Cu、Zn、Mg D. 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MgSO4
【答案】B
【解析】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锌>氢>铜,镁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镁反应完全之后,锌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氢前金属,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锌,可能含有镁,由于硫酸铜的量不确定,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和锌,可能含有镁,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锌,一定不含硫酸铜。
A、充分反应后过滤,往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渣中含有氢前金属,当镁恰好与硫酸铜反应完全时,此时滤渣只含有铜、锌,故A正确;
B、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镁>锌>氢>铜,镁先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镁,镁反应完全之后,锌才会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和硫酸锌,属于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锌,一定不含硫酸铜,故B错误;
C、由分析可知,滤渣中一定含有铜、锌,可能含有镁,所以当镁过量时,滤渣可能含有铜、锌、镁,故C正确;
D、由分析可知,滤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硫酸镁,可能含有硫酸锌,一定不含硫酸铜,当硫酸铜与镁恰好完全反应时,此时滤液中的溶质只含有硫酸镁,故D正确;
故选B。
14. (2022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卷)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B. 比较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
C. 测量H2的体积
D. 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答案】A
【解析】
A、根据该装置内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后天平仍然平衡,说明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故该实验能够达到目的;
B、如图所示,虽然向水中加入浓硫酸后会使水温升高,但红磷和白磷都在水中未与氧气接触故都不能燃烧,则无法比较二者的着火点,故故该实验不能够达到目的;
C、如图所示,氢气密度比空气小且难溶于水,从长导管导入后会会从短导管导出装置,无法观察到水被排出到量筒内,则无法测量氢气的体积,故故该实验不能够达到目的;
D、如图所示,左侧铁钉处于水中未于氧气接触,右侧铁钉处于干燥的空气中未与水接触,因此两支试管内的铁钉都不生锈,故无法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故故该实验不能够达到目的;
故选:A。
15. (2022年江苏省扬州市中考卷)将一定量的N2、H2和物质M置于密闭容器中,在特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不变 B. 参加反应的N2和H2分子个数比为1:3
C. 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 反应后H2和NH3质量分数之比为1:1
【答案】D
【解析】
【分析】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A、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不变,可以知道化学化学前后原子数目不变,不符合题意;
B、根据反应表达式为N2+H2→NH3,结合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方程式配平分析,可以知道参加反应的N2:H2:NH3的个数比为1:3:2,不符合题意;
C、根据催化剂的性质,化学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不变的特点,图中M的质量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M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不符合题意;
D、根据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求出NH3的质量分数100%-14%-63%-6%=17%,那么a的数值为17,反应后H2和NH3的质量分数应为14%:17%=14:17,而不是1:1,故符合题意。
16. (2022年江苏省无锡市卷)走近千年文物,人们发现青铜器在含有Cl-的环境中易生成CuCl,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发生锈蚀,锈层物质成分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铜绿中含有Cu、H、O、C四种元素
B. CuCl与O2、H2O发生化合反应生成Cu2(OH)3Cl
C. 青铜器在锈蚀的过程中铜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D. 在干燥、无氧的环境中有利于青铜器的保护
【答案】B
【解析】
A、由铜绿的化学式Cu2(OH)2CO3可知,铜绿中含有Cu、H、O、C四种元素,正确;
B、生成物为Cu2(OH)2CO3、Cu2(OH)3Cl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特征,不是化合反应,错误;
C、青铜器在锈蚀的过程中,由CuCl中的+1价变为Cu2(OH)2CO3、Cu2(OH)3Cl中的+2价,铜元素的化合价升高,正确;
D、在干燥、无氧的环境中有利于青铜器的保护,正确。
故选B。
17. (2022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卷)一种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的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I2+SO2+2H2O=2HI+H2SO4
B. 理论上每生成2gH2,同时生成32gO2
C. 反应Ⅲ中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
D. 反应I、Ⅱ和Ⅲ在反应前后均有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图示可知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
I2+SO2+2H2O=2HI+H2SO4,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为2HIH2↑+I2↑,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为2H2SO4 2SO2+2H2O+O2↑。据此解答。
A、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正确,不符合题意;
B、反应I生成HI和H2SO4的分子个数比为2:1,根据反应II和反应III方程式可知,2个HI分子能生成1个氢气分子,而1个H2SO4分子只能生成0.5个氧气分子,氢分子和氧分子比值为2:1,设生成的氧气质量为x,
=,x=16g,则生成2g氢气的同时生成16g氧气,符合题意;
C、根据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生成SO2和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D、反应I中碘元素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改变,反应II中氢元素和碘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均改变,反应III中氧元素反应前后化合价改变,选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 (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卷)下列除杂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加入的除杂试剂及方法
A
CO2(H2)
O2、点燃
B
CaO(CuO)
加水溶解、过滤
C
稀硫酸(盐酸)
加适量AgNO3溶液、过滤
D
Na2CO3(CaCO3)
加水溶解、过滤、蒸发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氢气,由于氢气较少二氧化碳较多,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无法点燃,选项错误;
B、除去氧化钙中的氧化铜,由于氧化钙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加水后使原物质反应,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错误;
C、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而硫酸也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硫酸银和硝酸,故不符合除杂要求,选项错误;
D、除去碳酸钠中的碳酸钙,碳酸钠能溶于水,碳酸钙不溶于水,加水后过滤,取滤液蒸发即得到纯净的碳酸钠,选项正确;
答案为:D。
19. (2022年江苏省泰州市卷)高纯碳酸钙广泛应用于精密电子陶瓷、医药等生产。下图为模拟制备高纯碳酸钙的主要流程,已知该大理石中杂质是二氧化硅和氧化铁。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由“酸溶”可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
B. “除杂”中,氨水只与溶液中的氯化铁反应
C. “转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NH4)2CO3+CaCl2=CaCO3↓+2NH4Cl
D. 操作a为组合操作,包含过滤、洗涤、干燥
【答案】B
【解析】
A、稀盐酸中既有盐酸又有水,“酸溶”后过滤得到二氧化硅,所以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和稀盐酸。A正确。
B、据图可知,“除杂”中,氨水既与溶液中的氯化铁反应,又与过量的稀盐酸反应。B错。
C、据图可知,“转化”发生的主要反应是碳酸铵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铵,化学方程式(NH4)2CO3+CaCl2=CaCO3↓+2NH4Cl。C正确。
D、操作a先过滤,再洗涤洗去碳酸钙表面的氯化铵,然后干燥,得到高纯碳酸钙。D正确。
综上所述:选择B。
20. (2022年湖南省湘潭卷)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过量。水的质量、氢氧化钠质量、硫酸钠质量随稀硫酸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丙代表硫酸钠的质量 B. 加入m克稀硫酸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C. a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种类为三种 D. b点对应的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有图像可知甲的质量随加入硫酸的质量增多而减少最终变为0,故判断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当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乙的质量还在增加,说明乙是水,因为所加入的稀硫酸中含有水,随着加入稀硫酸的增多水的质量也在变大,而丙在氢氧化钠变为0后质量不再增加说明丙是生成的硫酸钠,据此解题。
A、根据分析可知,随着反应的发生丙的质量由0开始增多,反应停止后不再增加,丙表示的是硫酸钠质量,选项正确;
B、根据分析,甲表示氢氧化钠,如图加入m克稀硫酸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刚好变为0,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选项正确;
C、如图a点时表示氢氧化钠未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含有生成的硫酸钠以及剩余的氢氧化钠两种溶质,选项错误;
D、如图,b点为加入硫酸过量的时候,此时溶液中含有硫酸显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为红色,选项正确;
答案为: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39分)
21. (6分)(2022年广西贵港市卷)水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它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生活中既可以降低水的硬度,又可以杀菌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2)生产、生活中防止水污染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写一点)。
(3)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①t1℃时,甲的溶解度是___________。
②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剂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
③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用___________的方法提纯乙。
④将丙溶液由P点转化到H点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答案】
(1)煮沸
(2)将污水处理后再排放
(3)①20g ②乙 ③蒸发结晶 ④加水
【解析】
(1)生活中将水煮沸可以起到杀菌同时把水中的可溶性钙镁混合物转化为水垢除去,故填:煮沸;
(2)生产、生活中防止水污染的措施有:将污水处理后再排放等;
(3)①如图所示,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
②如图所示,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溶解度的关系是乙>甲>丙,说明该温度下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乙溶质质量最多,则溶剂最少,故填:乙;
③如图所示,甲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乙溶解度随温度影响小,故乙中混有少量的甲,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
④如图所示,P点表示丙在t3℃时的饱和状态,H点表示丙在t3℃时的不饱和状态,因此将丙溶液由P点转化到H点的方法是:加水。
22. (8分)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卷)宏观和微观相结合是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方法。
(1)下表为三种元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元素名称
氮
氟
镁
原子结构示意图
①上表中x=_______。氟原子在反应中易______选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②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所形成离子的符号为______。
③已知这三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时,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这三种原子中半径最小的是____。
(2)氮及其化合物的“化合价---物质类别”关系如图。
①物质X的化学式是______。
②NH3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2和H2O,生成N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______。
③写出HNO3通过中和反应生成Ca(NO3)2的的化学方程式____。
【答案】
(1)①5 得到 ②Mg2+ ③氟原子##F
(2)①N2O ②1:3 ③Ca(OH)2+2HNO3=Ca(NO3)2+2H2O
【解析】
(1)①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x=7-2=5;氟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7,在反应中易得到电子;
②镁原子失去2个电子形成带2个单位正电荷的镁离子,符号为:Mg2+;
③已知这三种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则镁的原子半径大于氮、氟;核外电子层数相等时,核电荷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小,则氟原子的半径小于氮原子,故氟原子的半径最小;
(1)①物质X是含氮元素的氧化物,氮元素显+1价,所以化学式是:N2O;
②NH3和O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2和H2O,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2N2+6H2O,则生成N2和H2O的分子数之比为:2:6=1:3;
③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HNO3氢氧化钙反应生成Ca(NO3)2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NO3=Ca(NO3)2+2H2O。
23.(9分) (2022年福建省中考卷)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嫦娥五号”取回的月壤中含催化活性物质,它们能实现水、二氧化碳的高效转化。该团队提出利用月壤实现月球生存的设想:
(1)环节①分离水后的气体含有CO2、N2和_______等(填一种)。
(2)环节②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环节③利用月球夜间低温(约-173℃),将二氧化碳凝结分离。为检验分离后的气体中是否还含有CO2,可将气体样品通入_______(填试剂名称)。
(4)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5)该设想有利于实现月球基地中_______、_______等元素的循环利用。
【答案】
(1)氧气##O2
(2)2H2O2H2↑+O2↑
(3)澄清石灰水
(4)CO2+4H2CH4+2H2O
(5)碳(或C) 氢(或H)(两空可互换)
【解析】
(1)如图所示,环节①是将人呼出的气体中的水分离。故分离后气体所含成分与空气的成分虽含量不同但种类基本一致,故含有CO2、N2和氧气,故填:氧气或O2;
(1)如图所示,环节②水在月壤催化剂I的作用下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3)根据二氧化碳能使石灰水变浑浊,常用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故填:澄清石灰水;
(4)如图所示,环节④将二氧化碳和氢气在月壤催化剂II和光照的条件下转化为甲烷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4H2CH4+2H2O;
(5)如图所示,整个转化过程中是将水、二氧化碳和氧气循环转化再利用,实现了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利用,故填:碳;氢(碳、氢、氧任意填其中两种)。
24. (8分) (2022年江苏省南通市卷)我国冶铜文明源远流长,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
I、冶铜的源起
(1)自然界中存在少量铜单质,古人发现用其制成的物品使用一段时间后会生锈,所得铜锈与自然界中的孔雀石颜色相近,进而探索使孔雀石转变为铜单质的途径。铜锈和孔雀石的主要成分均为Cu2(OH)2CO3。
①铜生锈时发生反应2Cu+CO2+O2+X=Cu2(OH)2CO3,其中X的化学式为 ____。
②孔雀石呈翠绿色,易被发现和识别,这利用的是孔雀石的____(填“物理”或“化学”)性质。
II、冶铜的发展
(2)用孔雀石冶铜过程中存在木炭将CuO转化为Cu的反应,该反应体现了木炭的____性。
(3)用铜矿石与锡石冶铜,可得到硬度大于铜的铜锡合金。铜锡合金的熔点和硬度随其中锡含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①图中表示熔点的曲线是 _____。
②铜锡合金属于 _____(填“合成”或“金属”)材料。
(4)随着冶铜技术的提高,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冶铜逐渐兴起。Cu2S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_____(用最简整数比表示)。
III、冶铜的创新
(5)“胆水炼铜”是我国首创的冶铜方法,开创了湿法冶金的先河,其原理是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
(1)①H2O ②物理
(2)还原
(3)①曲线a ②金属
(4)4:1
(5)Fe+CuSO4=FeSO4+Cu
【解析】
(1)①反应前后铜原子都是2个,反应后氧原子是5个,反应前应该是5个,其中1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后氢原子是2个,反应前应该是2个,包含在未知物质中,反应前后碳原子都是1个,其中X的化学式为H2O;
②孔雀石呈翠绿色,易被发现和识别,这利用的是孔雀石的物理性质;
(2)用孔雀石冶铜过程中存在木炭将CuO转化为Cu的反应,碳夺走了氧化铜中的氧,该反应体现了木炭的还原性;
(3)①合金的熔点小于组成成分的熔点,图中表示熔点的曲线是曲线a;
②铜锡合金是金属材料;
(4)Cu2S中铜元素与硫元素的质量之比为128:32=4:1;
(5)铁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CuSO4═FeSO4+Cu。
25.(8分) (2022年广西百色市中考卷)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为__________。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可选用的收集装置是__________ (填字母序号)。
(3)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时,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__________。
(4)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观察到__________,证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5)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口应伸入液面下,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水槽
(2)2KMnO4K2MnO4+MnO2+O2↑ E##F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解析】
(1)由图可知,仪器a的名称是水槽;
(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K2MnO4+MnO2+O2↑氧气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可选E或F,不选择C装置,是因为C装置中导管未伸到集气瓶底部;
(3)用A装置来制取氧气时,装药品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防止装置漏气,浪费药品;
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的目的是: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4)用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瓶中已充满氧气;
(5)用B装置制取二氧化碳气体时,长颈漏斗下端口应伸入液面下,原因是:防止反应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下端逸出。
三、实验与探究:(本大题共2小题,共21分)
26. (13分)(2022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卷)春晚节目《只此青绿》取材于宋朝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画中主要用了石绿、石青两种矿物质颜料。
I.石绿,又称孔雀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Cu2(OH)2CO3,我国古代曾用孔雀石炼铜,涉及两步反应。
(1)请写出第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Ⅱ.石青。又称蓝铜矿。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xCu(OH)2·yCuCO3,某学习小组设计实验对其组成进行探究(假设矿石中其它杂质受热不分解,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硫酸反应。
方案1:收6.00g干燥样品放入图中硬质玻璃管中加热,充分反应后测得装置C增重0.27g,装置D增重1.32g。
(2)装置A和D中盛放的药品应选择:A_______,D_______(填序号)。
①碱石灰 ②浓硫酸 ③氯化钙 ④无水硫酸铜
(3)装置E中碱石灰的作用为_______。
(4)实验开始前先关闭弹簧夹b,打开弹簧夹a,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后,打开弹簧夹b,关闭弹簧夹a,点燃酒精灯加热。样品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后继续通空气的目的是_______。
(5)经计算得出x:y=_______,如果样品未干燥,可能导致x:y的值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方案2:向一定质量的干燥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硫酸,通过测定产生CO2气体体积和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来确定其组成,装置如图所示。
(6)为了减小实验误差,试分析量气装置中液体的选择原则____,量气装置读数时应____(填序号),最后平视凹液面最低处读数。
①先使量气装置两侧液面相平,再恢复至室温
②先恢复至室温,再使量气装置两侧液面相平
(7)橡胶管a连接分液漏斗和锥形瓶,试推测橡胶管a的作用:_______,_______。
(8)反应后读数时,若量气装置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其它操作均正确),可能会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___(填“偏大”或“偏小”)。
【答案】
(1)Cu2(OH)2CO32CuO+H2O+CO2↑
(2)① ①
(3)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避免影响D装置的测量数据
(4)排尽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减小实验误差
(5)1:2 偏大
(6)不溶解二氧化碳,不与二氧化碳反应 ②
(7)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 消除滴加液体体积对气体体积测定的影响
(8)偏小
【解析】
(1)利用孔雀石炼铜,首先是孔雀石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然后再用一氧化碳在加热的条件下还原氧化铜生成铜。孔雀石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铜、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Cu2(OH)2CO32CuO+H2O+CO2↑。
(2)装置A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装置D的作用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能吸收二氧化碳且吸水的药品是碱石灰,所以装置A和D中盛放的药品应选择碱石灰,所以序号都填①。
(3)为防止空气中二氧化碳和水进入装置D引起误差,所以在装置E中加入碱石灰。
(4)样品充分反应后,停止加热,继续通入空气至玻璃管冷却。反应后继续通空气的目的是排尽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减小实验误差。
(5)xCu(OH)2·yCuCO3(x+y) CuO+xH2O+yCO2↑
18x 44y
0.27g 1.32g
=
=
如果样品未干燥,装置C增重会吸收样品中的水,增重偏大,根据上述计算过程可知,会导致x:y的值偏大。
(6)为了减小实验误差,量气装置中液体的选择原则是不溶解二氧化碳,不与二氧化碳反应。量气装置读数时应先恢复至室温,再使量气装置两侧液面相平。
(7)橡胶管a连接分液漏斗和锥形瓶,作用是:平衡压强使液体顺利流下;消除滴加液体体积对气体体积测定的影响。
(8)反应后读数时,若量气装置右侧液面高于左侧,则左侧气体受到右侧液体的压强被压缩,会导致测定的气体体积偏小。
27. (8分)(2022年广西百色市中考卷)在校园“消防日”活动中,老师带领学生使用干粉灭火器进行模拟灭火演练。化学兴趣小组收集灭火后残留的白色固体,探究其成分。(不考虑杂质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干粉灭火器的主要成分为NaHCO3。
②NaHCO3受热分解生成Na2CO3、二氧化碳和水;Na2CO3受热不分解。
③NaHCO3溶液呈碱性,且不与BaCl2溶液发生反应。
【提出猜想】
猜想一:固体成分为NaHCO3;
猜想二:固体成分为__________;
猜想三:固体成分为NaHCO3和Na2CO3。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东同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溶解,再滴入无色酚酞溶液
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猜想一成立
【提出质疑】小玫认为小东得出的结论不准确,理由是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继续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__________。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固体中含有 NaHCO3
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
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
固体中含有Na2CO3
【实验结论】猜想三正确。
【拓展延伸】上述实验步骤②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 Ba(NO3)2溶液代替BaCl2溶液,理由是:__________。
【答案】
【提出猜想】碳酸钠##Na2CO3
【提出质疑】Na2CO3溶液呈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实验探究】①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并加热,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②产生白色沉淀 Na2CO3+BaCl2=BaCO3↓+2NaCl
【拓展延伸】能 Ba(NO3)2也能跟Na2CO3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解析】
提出猜想: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二氧化碳和水,故该固体可能是碳酸钠,也可能是碳酸氢钠,也可能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故猜想二:固体成分为:Na2CO3;
提出质疑: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故小东的结论错误;
实验探究:①实验结论为固体中含有碳酸氢钠,现象为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故实验步骤为:取少量固体放入试管并加热,把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②另取少量白色固体于试管中,加水使之完全溶解,再滴加BaCl2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含碳酸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BaCl2=BaCO3↓+2NaCl;
拓展延伸:硝酸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硝酸钠,产生白色沉淀,也能得出固体中含碳酸钠,故能用硝酸钡代替氯化钡溶液。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沈阳专用),文件包含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辽宁专用解析版docx、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辽宁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西专用),文件包含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西专用解析版docx、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西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东专用),文件包含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东专用解析版docx、真题重组卷03-2023年中考化学真题汇编重组卷广东专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