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 试卷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第1页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第2页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第3页
    还剩7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3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

    展开

    这是一份2023年高考地理考前最后一课-02考前基础篇,共73页。
    
    高考试题只是抽取了地理全部内容的极少一部分,而且随机性强,但不论试题如何变化,命题的着眼点总是一些主干知识,因此在高考备考中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梳理和理解。对主干知识的复习应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规律、核心理论,以及区域基本特征等。自然地理:地球与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水体运动、地壳运动和地域分异规律。人文地理五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此外,地理高考命题必然会关注社会热点、我国国情、社会发展和民生问题,这也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考前基础篇一】——《自然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自然地理——懂原理、知规律
    一、地球运动相关规律
    1.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分布规律
    (1)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零,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大;自转角速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外,其他各地都相等,均为每小时15°。
    (2)地球公转线速度和角速度均是在近日点(1月初)最快,远日点(7月初)最慢。(注意:近日点和远日点不分南北半球,全球统一)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示意图
    注: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受到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即太阳直射点)是变化的。
    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上;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在北半球;秋分日(约9月23日左右)-次年春分日(约3月21日左右)太阳直射南半球。
    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次年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日(约6月22日左右)-冬至日(约12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如下图所示)。具体规律是:春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

    (2) 正午大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同一纬度,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某时离直射点近,该时正午太阳高度就大;某时间段内直射点向该地接近,该时段该地太阳高度就增大,(即近大远小规律)。
    (3)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有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4.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
    (1)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2)纬度分布规律
    ①赤道上始终昼夜平分,春分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②同一纬线上各点昼夜长短相同;南、北半球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球某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
    ③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相反。
    ④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逐渐变长,夜逐渐变短。
    ⑤昼长计算公式:或
    二、大气运动规律
    1.热力环流规律
    (1)近地面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形成冷高压(即冷却收缩下沉)。
    (2)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热低压(即受热膨胀上升)。
    (3)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相反,即近地面是低压,则高空是高压。
    (4)水平气流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
    (1)分布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上述风均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①自赤道向南、北,约每隔30度为一个气压带,全球共7个气压带,且由赤道向两极,低气压带和高气压带相间分布。
    ②两个气压带间是一个风带,全球共6个风带。
    ③各气压带的中心位置:赤道低气压带——0°,副热带高气压带——30°,副极地低气压带——60°,极地高气压带——90°。
    (2)移动规律
    时间
    半球
    季节
    气压带、风带
    1月
    北半球
    冬季
    南移
    南半球
    夏季
    7月
    北半球
    夏季
    北移
    南半球
    冬季
    (3)移动幅度:气压带风带无论南移还是北移,移动幅度一般在5°-10°左右;
    (4)移动时间: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一般晚于直射点移动约1-2个月。
    3.“副高”与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规律
    (1)副高”与锋面雨带的关系:锋面雨带始终位于“副高”的西北侧,是从“副高”吹来的暖空气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带与“副高”同进退。

    中国东部锋面雨带进退图
    (2)移动规律(正常年份)
    ①春末(4-5月):“副高”位于15°N~20°N―→“雨带”位于华南(南岭以南)。
    ②夏初(6-7月):“副高”延伸至20°N―→“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
    ③7~8月:“副高”北进到25°N~30°N―→“雨带”位于华北、东北。
    ④9月:“副高”南移―→“雨带”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3)影响:“副高”强或弱,会导致“雨带”推进速度快或慢,副高势力较强,锋面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短,易引起“北涝南旱”;副高势力较弱,雨带在南方停留的时间较长,易形成“南涝北旱”。
    4.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1)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以北半球为例)

    (2)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
    分布规律
    典型地区
    气候成因
    气候特点
    热带
    热带
    雨林气候
    南北纬10°之间
    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热带
    草原气候
    南北纬10°~南
    北回归线之间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澳大利亚大陆
    北部和南部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
    干、湿季明显交替
    热带
    季风气候
    北纬10°~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
    亚洲中南半岛、
    印度半岛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雨季集中
    热带
    沙漠气候
    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
    撒哈拉地区、阿拉伯
    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炎热干燥
    亚热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秦岭—淮河
    以南地区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低温少雨,
    夏季高温多雨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地中海沿岸
    副热带高气压带
    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炎热干燥
    温带
    温带季风
    气候
    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
    我国华北、东北,
    日本,朝鲜半岛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内部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内陆地区
    终年受
    大陆气团控制
    冬寒夏热,
    干旱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西欧
    全年受
    西风带控制
    全年温和湿润
    亚寒带
    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
    北纬50°~70°
    之间的大陆
    亚欧大陆和
    北美大陆的北部
    全年受
    极地气团控制
    冬长严寒,夏短
    温暖,降水少
    寒带
    苔原气候
    北半球极地
    附近的沿海
    亚欧大陆和北美
    大陆的北冰洋沿岸
    纬度高,太阳辐射弱,受极地气团或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寒冷,
    降水稀少
    冰原气候
    南北半球
    极地附近内陆
    南极大陆、格陵兰岛
    纬度最高,太阳辐射弱,受冰洋气团控制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5.成因分析规律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②地形地势。③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湖泊、裸地、寒流、暖流等)。
    ④天气状况(阴、晴)。⑤季节。⑥人类活动。
    (2)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①纬度:热带小温带大。
    ②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水面)的小于裸地。
    ③天气状况:阴雨天气多的地区小于阴雨天气少的地区。
    ④地势:海拔高的小于海拔低的。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①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③洋流(寒、暖流);④海陆位置;⑤向岸风或离岸风。
    (4)影响气候的因素:①纬度位置;②大气环流(风带、气压带、季风);③地形;④洋流;⑤海陆位置(东西岸、内陆等)。
    6.天气系统
    (1)准静止锋

    气旋(低压系统)
    反气旋(高压系统)
    气压分布
    气压中心低、四周高
    气压中心高、四周低
    水平气流
    与风向
    向中心辐合
    向四周辐散
    气流形成
    (北半球)


    风向

    逆时针流向中心

    顺时针流向四周
    北半球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东部:偏北风西部:偏南风
    南半球

    顺时针流向中心

    逆时针流向四周
    东部:偏北风
    西部:偏南风
    东部:偏南风
    西部:偏北风
    垂直气流与天气
    气流
    形成

    多云雨天气

    多晴朗干燥天气
    天气
    状况
    过境前后
    气压变化曲线


    我国天气
    典型实例
    夏秋之交我国东南
    沿海的台风天气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天气;
    秋季: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天气;
    冬季:我国北方干冷的天气
    (2)气旋与反气旋
    准静止锋:锋面两侧冷、暖气团势均力敌,或遇地形阻挡,移动幅度很小时,我们将这类锋面称为准静止锋。6小时内锋面位置无大变化作为判断准静止锋的依据。
    影响我国的准静止锋主要有:
    ①江淮准静止锋(大气环流)
    每年夏初,来自海洋上的暖湿气流与大陆上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对峙,在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形成了一种著名的天气系统——江淮准静止锋。它是形成梅雨的重要天气系统。 “黄梅时节家家雨”是梅雨天气的真实写照。
    ②华南准静止锋(大气环流、地形)
    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秋季出现最少。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③天山准静止锋(地形)
    不太强的冷锋进入准噶尔盆地后,被天山阻挡,使冷锋停滞不前,常形成地形锋性质的天山准静止锋,造成阴雾或微雪天气。天山北坡和北疆大部分地区冬、春降水较多就与天山准静止锋活动有关
    ④昆明准静止锋(地形)
    又称云贵准静止锋。位于云贵高原,冬半年,锋面呈西北—东南走向,南下冷空气在向西南移动过程中,受云贵高原阻挡而停滞与西南暖湿气候相遇,形成准静止锋。贵阳:降水多于昆明,气温低于昆明。
    贵阳与昆明冬季气候不同成因:贵阳位于锋面的冷空气一侧,气温较低,多阴雨天气。昆明位于锋面的暖空气一侧,天气晴朗且冬季气温较高。


    三、水体运动规律
    1.水循环规律
    (1)水循环过程

    结合上图,水循环的过程可以归纳为:
    类型
    海陆间循环
    陆地内循环
    海上内循环
    环节


    A→B
    (2)地理意义
    ①将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联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②水循环过程中不断进行势能和动能的转换,产生了流水的各种外力作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③水本身是很好的溶剂,促进了矿物质元素的不断迁移。
    ④水是热量调节器,在不同热量区之间的水循环运动促进了热量的平衡。
    2.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的补给关系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
    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雨水补给
    (最主要的类型)
    多雨
    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其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
    积雪融水补给
    (单向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多少、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单向补给)
    主要
    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3. 海水的性质
    海水的温度
    (1)概念:海水温度反映海水的冷热状况,它主要取决于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2)能量来源:太阳辐射是海洋的主要热量来源。海水蒸发消耗热量,是海洋热量支出的主要渠道。
    (3)分布
    ①垂直分布:海水的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变化。通常情况下,表层水温最高。1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②水平分布:全球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相同纬度海洋表层的水温大致相同。
    ③季节分布: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4)影响因素
    ①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海水温度递减;夏季海水温度高于冬季海水温度。
    ②海水深度: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③洋流性质:同纬度地区,暖流经过海水温度高,寒流经过海水温度低。
    (5)影响
    ①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a.海洋表层生物聚集,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b.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c.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还会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②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的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③调节大气温度: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海水的盐度
    (1)概念:指1000克海水所含盐类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千分比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约为35%‰。
    (2)分布规律: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以副热带海域最高;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海水盐度逐渐降低。副热带海域炎热少雨,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因而盐度最高;赤道海域虽然温度最高,蒸发强烈,但降水丰沛,因此盐度并不是最高;从副热带海域向极地海域,海水温度渐低,盐度也渐低。
    (3)影响因素
    ①海水温度:海水的温度越高,盐度越高。
    ②降水量与蒸发量:降水量越大,盐度越低;蒸发量越大,盐度越高。降水量>蒸发量,盐度较低;蒸发量>降水量,盐度较高。
    ③入海径流:近海受河川径流的影响,河流入海口处盐度低。
    ④洋流:同纬度地带,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低;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偏高。
    ⑤融(结)冰:高纬度海区结冰时期盐度升高,融冰时期盐度降低。
    (4)利用
    ①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建造晒盐场,晒制海盐;利用海水制碱;从海水提取镁、溴等资源。
    ②海水资源的利用:海水养殖,海水淡化成为淡水资源的重要补充;用海水冲厕,将海水作为工业冷却水等。
    盐场的成因
    (1)沿海地形平坦,海滩广阔,便于海盐晒制
    (2)气温高,降水量少,光照充足,蒸发旺盛
    (3)(位于副热带海区)海水盐度高,原料丰富
    (4)远离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高
    海水的密度
    (1)概念: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海水的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3)分布规律
    ①从水平分布看,大洋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②在垂直方向上,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因纬度而异。通常情况下,在中低纬度海区,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在高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海浪
    (1)概念:海浪是海里的波浪。最常见的海浪是由风力形成的。浪高越高,能量越大。
    (2)对人类的影响:人们在海滨和海上活动需要密切关注海浪预报,选择适宜活动的海浪条件。例如,冲浪运动需要较高的浪高来增加挑战性,而捕捞、勘探、航行等海上活动则应避开大的海浪。

    潮汐
    (1)概念:潮汐是海水的一种周期性涨落现象,成因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的引力有关。一天中,通常可以观察到两次海水涨落。白天的海水涨落称为潮,夜晚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前后,潮汐现象最为明显。
    (2)作用:人们在海边的许多活动,如潮间带采集和养殖、沿海港口建设和航运、潮汐发电等,都需要充分认识并利用潮汐规律。
    洋流及其分类
    (1)概念: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叫作洋流。
    (2)分类
    ①按性质分为暖流和寒流。
    a.暖流:由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由较低纬度海区流向较高纬度海区,由南向北流(北半球),由北向南流(南半球)的洋流
    b.寒流:由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由较高纬度海区流向较低纬度海区,由北向南流(北半球),由南向北流(南半球)的洋流
    ②按成因分类,可将洋流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a.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影响,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流动而形成,如赤道暖流、西风漂流、北大西洋暖流
    b.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差异,从而导致海水的流动,如直布罗陀海峡洋流
    c.补偿流:风力和密度差异产生的洋流,使海水流出的海区海平面下降,相邻海区的海水流过来补充,如南美洲西岸秘鲁上升流
    海洋表层洋流(风海流)分布规律
    名称
    分布
    组成
    特点
    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热带、副热带海区(南北纬5°~45°)

    北(半球)顺(时针)
    南(半球)逆(时针)
    东(侧)寒
    西(侧)暖
    以副极地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北纬45°~70°)

    逆时针环流
    东(侧)暖
    西(侧)寒
    环球性的西风漂流
    南纬40°附近的海域

    绕纬线圈环流
    季风洋流
    北印度洋海域

    夏顺
    冬逆
    索马里洋流:夏季由低纬流向高纬,是寒流(离岸风导致海水向远离岸边的方向流,形成上升补偿流);冬季由高纬流向低纬,是暖流(高纬附近是热带沙漠气候,晴天多光照强,水温较高)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暖流对沿岸地区增温增湿,寒流对沿岸地区降温减湿;
    渔业资源:寒暖流交汇处、上升补偿流附近渔业资源丰富,常形成渔场;
    航海:顺流节省燃料,逆流耗损燃料;寒暖流交汇处、高纬度的暖流、低纬度的寒流附近常形成海雾,不利于航行;
    污染物:既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也会造成污染的扩大。
    4.海--气相互作用
    知识点1:海—气相互作用与全球水热平衡
    水分交换
    (1)海洋通过蒸发作用,向大气提供水汽,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来源。
    (2)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后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
    热量交换
    (1)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后,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把储存的太阳辐射能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驱使大气运动。
    (2)大气主要通过风向海洋传递动能,驱使表层海水运动。
    影响
    海—气相互作用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驱使水分和热量在不同地区传输,维持地球上水分和热量的平衡。
    知识点2: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1)含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
    (2)影响
    ①赤道附近的太平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气候由原来的干燥少雨变为多雨,引发洪涝灾害。
    ②赤道附近的太平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气候由温润多雨转变为干燥少雨,带来旱灾或森林大火。
    ③还与更广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现象呈现一定的相关性。
    拉尼娜现象
    (1)含义: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异常降低的现象。
    (2)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温度差异增大,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厄尔尼诺现象
    拉尼娜现象
    东南信风
    弱,甚至转为西风

    南赤道暖流


    赤道逆流


    秘鲁寒流
    西偏,被暖流取代

    太平洋水温
    东岸
    升高
    降低
    西岸
    降低
    升高
    太平洋两岸气候
    东岸
    降水增加
    降水减少
    西岸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对全球的影响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大范围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关联性
    拉尼娜现象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拉尼娜发生年份
    图示



    洋流
    秘鲁寒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5、全球的热量平衡
    (1)全球的热量平衡
    海—气之间通过大气环流与大洋环流,不断进行着不同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输送,维持全球的热量平衡,如下图所示:

    (2)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6、全球的水量平衡
    (1)地球上多年水量并没有明显的增减现象,长期以来保持着水量在全球的总量平衡。
    ①对于海洋,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大陆上流入海洋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②对于大陆,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流出大陆的多年平均径流量。
    ③对于全球,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所以,对于海洋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对于陆地来说,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降水量,而全球这两者则是水量平衡的。说明海洋是大气水和陆地水的主要来源。
    (2)海—气之间的水分交换过程
    通过蒸发作用,海洋向大气提供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并以降水的形式返回海洋,从而实现与海洋的水分交换。海洋的蒸发量与海水温度密切相关,一般来说,海水温度越高,蒸发量越大。因此,低纬度海区和有暖流流经的海区,海面蒸发旺盛,空气湿度大,降水也较丰富,海—气间的水分交换也较为活跃。如下图:

    四、地质规律

    1.只有地球内部的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各类岩石在外力作用下都能形成沉积岩,各类岩石在变质作用下都能形成变质岩。
    2.物质循环中岩浆的特点“三进一出”或“一进一出”;岩浆只能变成岩浆岩。
    3.物质循环中沉积物的特点“三进一出”,沉积物只能形成沉积岩。
    4.各类岩石在地下深处重熔再生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5.地质循环中的能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内力作用释放出的地球内能;二是促进外力作用进行的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
    6.除了喷出岩以外其他岩石都形成与地下,沉积岩中的石灰岩是可溶性岩石,形成与大海中。
    7.常见的地貌
    (1)风蚀地貌: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洼地、戈壁以及雅丹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
    (2)风力堆积地貌:沙丘和黄土地貌;
    (3)流水侵蚀地貌:V型河谷、河曲地貌、喀斯特地貌、丹霞地貌、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4)流水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洲岛等;
    (5)喀斯特地貌
    1.喀斯特地貌:组成地壳的岩石有一部分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等。在适当条件下,这类岩石的物质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统称为喀斯特地貌。
    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的分布:我国的广西、贵州、云南等地的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3.喀斯特地貌的分类:喀斯特地貌分为地表喀斯特地貌(如溶沟、洼地、峰林等)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如溶洞)。
    4.地表喀斯特地貌:溶沟呈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高低不平,崎岖难行。溶沟进一步发展,可形成面积较大的洼地。洼地边缘残留的岩体,常常呈锥状耸立,构成峰丛、峰林。峰林可演变成孤峰,以至残丘。
    5.地下喀斯特地貌:地下喀斯特地貌以溶洞为主。溶洞长数米到数百千米,常呈层状分布。溶洞顶部常见向下发育的石钟乳、石幔或石帘;底部常见向上发育的石笋。石钟乳和石笋连接起来形成石柱。
    (6)海岸地貌
    1.海岸地貌:海岸在海浪等作用下形成的各种地貌,统承为海岸地貌。海岸地貌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
    2.海岸侵蚀地貌:受海浪等的侵蚀作用,海岸岩石逐渐形成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地貌。
    ①海蚀崖在海浪的长期侵蚀下,岩石海岸崩塌,形成高出海面的陡崖,叫海蚀崖。
    ②海蚀平台海蚀崖逐渐后退,在海蚀崖前方形成微微向海倾斜的平台,称为海蚀平台。
    ③海蚀拱桥向海突出的陡立岩石,因同时受到不同方向海浪的侵蚀,两侧的海蚀穴互相贯通,形成海蚀拱桥。
    3.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沙坝等是常见的海岸堆积地貌。海滩按照沉积物颗粒大小可分为砾滩、沙滩、泥滩。
    4.海岸线的变迁
    ①海进:海平面上升,海洋面积扩大→海水侵蚀作用(海水顶托作用)强,流水沉积作用弱→海岸线后退,海岸线变短→海岸上有海洋沉积物(贝壳等)。
    ②海退:海平面下降→流水堆积作用强,海水侵蚀作用弱,海底堆积作用强→海岸线长度变长→贝壳堤与海岸线距离扩大。
    (7)背斜:岩层向上凸起。外力侵蚀前常形成背斜山,顶部岩石脆弱,在外力侵蚀作用下,常形成背斜谷;
    背斜构造适合修建隧道,适合修建采石场,是储油储气的构造,但不适合修建水库大坝;
    (8)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凹陷,外力侵蚀之前常形成向斜谷,底部岩石受挤压力作用,较为坚硬,在外力侵蚀后,常形成向斜山;向斜构造是天然的储水构造,适合修建水库大坝。
    (9)我国常见的地垒构造:泰山、华山、黄山、庐山等;
    (10)我国常见的地堑构造:渭河谷地、汾河谷地、河套平原、宁夏平原以及吐鲁番盆地。
    五、自然环境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2.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关系

    3.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
    (2)海拔: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
    (3)相对高度:山体相对高度大则复杂,相对高度小则简单。
    4.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海拔高度的因素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纬度高则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相同自然带阳坡高,阴坡低。
    5.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及雪线高低的判读

    6.植被
    植被的形成:
    裸地→少数种类植物生长→(改造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多数种类的植物生长→稳定的植被。
    植被与环境
    (1).植被: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即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3)分类:
    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各种农作物、人工经济林、人工草场、城市绿地等。
    注意: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保存下来的天然植被已经很少。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①植物对环境有改造作用: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②环境影响植被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原因:自森林顶端至地面,光照越来越弱,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乔木




    灌木


    草木


    ③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根系发达:可耐旱、耐贫瘠和抵抗强风。若水分条件改善则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叶子:叶片厚有蜡质层反射阳光,减少蒸发可抗旱;叶子细小可防蒸发、防热量散失。
    粗壮:储水量大;
    倾斜:说明当地风力大。如旗形树冠。
    分布特点:簇状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强风、保暖、耐土壤贫瘠。
    花色鲜艳:可吸引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某一季节生长速度快:可适应当地暖季短或雨季短的特点。

    (4)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影响植物分布最重要的条件是气候,气候条件决定了植物所得的热量、光照和水分的数量。
    ①热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高山地区:从山脚到山顶热量不同,决定自然带的基带。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种类越多。
    ②光照
    喜光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多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植被群落的上层。
    喜阴植物需要少量的阳光,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植被群落的底层。
    热带雨林中的藤本植物尽量地向上生长,以争取太阳光。
    ③降水:
    同一纬度: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
    一般来说年降水量在400 mm以上为森林,200~400 mm为草原,200 mm以下为荒漠。
    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好,年轮宽。
    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降水量不同,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岸为温带荒漠和草原;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






    ④风向:
    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⑤水分: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分为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案例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芦苇、荷花
    旱生植物
    变成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仙人掌

    ⑥地形:
    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由于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了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
    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⑦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植被指示土壤性质。
    酸性土壤适合茶树、杜鹃、铁芒萁、马尾松的生长,
    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碱蓬、紫薇的生长;
    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
    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森林
    (1).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2)森林的类型及其分布、生长环境、植被特征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1、 基带植被种类与当地所在纬度有关。
    如地中海气候的基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2、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垂直自然带种类越多。
    3、 水热条件好,山地植被生长上限高度越高。
    4、 阳坡、迎风坡植被生长更茂盛。







    热带雨林
    ①主要分布地区:热带雨林气候区、热带季风气候区。
    ②气候特点:气候: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③植被特征: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
    各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现象。
    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
    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林中常有绞杀植物附生
    ④我国的分布: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西藏东南部、台湾南部
    了解:
    滴水叶尖(植物直接排除体内液态水后汇集到叶尖流下来,快速排水;)
    藤本植物(茎干细长自身不能直立生长,必须攀缘其他植物获取光照以求向上生长)
    附生现象(借住其他植物生命体,能自己吸收水分、制造养分。
    板根现象(进行呼吸作用吸收水分、养分、支撑地上部分,抵御大风大浪袭击)
    茎花现象(老茎上养分充足且养分输送路径短,消耗量少。开花结果吸引昆虫为其传粉传播种子)
    绞杀现象(植物缠绕在被绞杀植物茎干上,争夺其养料和水份直至宿主死亡)

    常绿阔叶林
    ①主要分布地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②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③植被特征: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
    大部分植物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
    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④我国的分布:我国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
    了解:革质叶片(表面光滑能反光无绒毛,质地较硬可防止水分过度蒸发)
    落叶阔叶林
    ①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②气候特点:(温带季风:夏季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多雨)
    ③植被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④我国的分布:我国的北方地区。
    了解:a.为充分利用阳光,乔木叶片宽阔呈纸质。
    B.落叶是为了避免水分通过树叶而大量蒸发。
    亚寒带针叶林
    ①主要分布地区: 亚欧大陆、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②气候特点: 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
    ③植被特征: 以松、杉类植物为主。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④我国的分布:我国东北北部、新疆北部。
    三、草原
    1.草原与荒漠的形成:
    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在热带和温带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在水分更少的干旱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和荒漠植被的类型及其分布、生长环境、植被特征和在我国的分布情况
    热带草原
    ①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草原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如东非高原、巴西高原、印度等地。
    ②气候特点: 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③植被特征:
    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
    ①主要分布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分布在内陆地区。如中亚,内蒙古高原等地区。
    ②气候特点: 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③植被特征: 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④我国的分布:我国的内蒙古高原地区
    荒漠植被
    ①主要分布地区: 热带到温带,气候干旱地区。
    ②气候特点: 气候极为干旱,夏季炎热,昼夜温差大,
    ③植被特征: 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也有些非旱生短生命植物。
    ④我国的分布:热带荒漠植被:无
    温带荒漠植被: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四、荒漠:
    (1)分布:热带至温带
    (2)环境:气候干旱地区
    (3)特点:
    ①以旱生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为减少水分蒸腾,叶面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刺状或无叶;肉质茎或叶可贮存水分;根系发达可吸收水分;有的茎叶覆盖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热)
    ②也有些非旱生的短命植物。如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五、不同的区域植被的主要环境效益不同
    植被的作用:水、气、净、美、物、尘、沙
    区域
    主要功能
    降水丰富湿润地区
    (尤其是丘陵山区)
    长江中游山区防护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沙大)
    西北防护林:防风固沙
    沿海地区(风浪大)
    红树林是天然海岸防线,具有减小风速、减轻海岸侵蚀,净化海水、促淤造陆等作用
    城市(工业、交通污染严重
    是吸烟除尘、过滤空气、减轻污染、削弱噪声
    补充:雪线
    概念:在高纬度和高山地区永久积雪区的下部界线称为雪线,亦称为固态降水的零平衡线。

    冰雪补给量与消融量的关系:
    在雪线附近,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达到动态平衡。
    雪线以上,气温较低,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积雪区;
    在雪线以下,气温较高,全年冰雪的补给量小于消融量,不能积累多年冰雪只能是季节性积雪区;
    3、雪线分布的高度:其主要取决于气温、降水量和地貌条件等的综合作用。
    温度高时,雪线分布高度也高。由于地表气温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使雪线分布高度的总趋势也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北极地区,雪线降至海平面。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
    地貌因素对雪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势和坡向上。
    从山势上看:
    陡峻山地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坡度较小山地,有利于积雪沉积,雪线偏低。
    从坡向上看:在海拔高度相同的山坡两侧
    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融化较快,雪线位置较高;
    阴坡接受的太阳辐射量较少,气温偏低,雪线位置也较低。
    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较低;
    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较高。
    对于北半球来说,
    南坡和西坡日照多,冰雪消融量大,雪线偏高。
    北坡和东坡气温低,雪线位置较低。
    季节变化:同一座山,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沙尘暴、化石能源燃烧后废弃物滞留高山,气温会增加,雪线升高上移。



    喜马拉雅山雪线:
    南坡是阳坡也是迎风坡(西南季风携带大量水汽),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降水量丰富的喜马拉雅山南坡比干燥少雨的北坡雪线高度要低。





    天山、阿尔卑斯山雪线:
    北坡是阴坡,气温低,蒸发弱;
    北坡又是迎风坡,大西洋水汽在此产生了大量的降水。
    因此北坡雪线较低,南坡雪线较高。






    7. 土壤
    一、观察土壤
    1.土壤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矿物质:植物所需矿物养分的初始来源,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
    有机质:其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水分和空气:调节土温,共同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两者此消彼长,
    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
    2.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3、按土壤颜色分类:
    黑土(东北)、红壤(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黄壤(北方)、紫土(四川盆地)、白土(西北盐碱地)青土(水稻土)
    类型
    形成或组成
    特征
    黑土
    由腐殖质积累而成
    富含腐殖质
    红壤
    在高温多雨环境下发育而成
    含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
    紫色土
    由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经过风化而成
    含有丰富的磷、钾成分,比较肥沃。
    4、按土壤矿物质颗粒径大小分类:石砾、砂粒、粉粒、黏粒
    5、按土壤质地分类:根据手指研磨土壤感觉,可分为砂土、壤土、黏土

    比例
    结构特点
    通气、透水性
    保水、保肥性
    耕作情况
    砂土
    砂粒占优势
    孔隙多,毛细管孔隙少
    通气、透水性强
    保水、保肥性较差
    有机质易分解,易耕作
    壤土
    黏、粉、砂粒比例适中
    兼有砂土和黏土优点
    通气、透水性能良好
    保水、保肥性能强
    理想农业用地
    壤土
    黏粒占优势
    质地黏重
    通气、透水性差
    保水、保肥性能强
    有机质分解缓慢易积累,不易耕作
    6、森林土壤的剖面构造及土层特点: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中,森林土壤剖面构造最为复杂。

    7、耕作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自然土壤经过人为耕作形成。

    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的产物,受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人类活动等因素共同影响。
    1、成土母质:
    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2、生物: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起主导作用,无生物作用不可能形成土壤。
    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过生物循环使营养元素在土壤表层富集。
    在生物综合作用下,加快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过程,改善成土母质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物团聚。
    3、气候:气候(热量、水分不同)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控制了土壤的分布规律。
    (1)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 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
    温暖湿润地区(湿热):风化速度快,微生物活动旺盛,土壤形成速度快。
    寒冷干燥地区(干冷):风化速度慢,生物活动不活跃,土壤形成速度慢。
    (2)气候对土壤黏性的影响: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3)气候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暖湿环境: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快,有机质积累少。
    冷湿环境:气温低,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积累多。
    案例:亚马逊河热带雨林地区:高温多雨,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分解快,营养元素流失多。
    4.地貌:
    从山顶到低平注地,成土母质的颗粒由粗到细,依次分布砂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阳坡光热多、水分少;阴坡光照少、水分多→植被不同。
    地势陡,地表物质迁移快,土层薄。 地势缓,沉积物易堆积,土层厚。
    5,时间:土壤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层越厚,土层分化越明显。
    6.人类活动:自然土壤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耕作土壤。
    三、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1.功能
    (1)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2)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是动物、微生物生存的场所和营养来源。
    (3)具有重要的蓄水、保水功能。
    (4)是人类可以利用的珍贵的自然资源。
    2.利用与保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种养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高效肥力的能力。
    (3)保持土壤肥力的方法: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广施农家肥等。
    三、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土壤的改良措施主要有六种:
    (1)轮作换茬。
    (2)土壤消毒:
    药剂、日光法(夏季撤棚深翻,利用阳光中的紫外线杀菌)
    高温(高温季节灌水闷棚)
    冷冻(冬季撤棚深翻,冻死病虫卵)
    (3)改良土壤质地:增施有机肥、深翻、下层与上层混合、换土、无土栽培。
    (4)以水排盐:
    闲茬时浇大水,表土积聚的盐分下淋,以降低土壤溶液浓度;
    夏季换茬空隙,撤膜淋雨。
    (5)科学施肥。
    (6)种植作物:种植绿肥作物、耐盐碱作物。
    人类活动对土壤的消极影响
    不合理人类活动会造成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荒漠化和土壤污染等消极影响。
    四、盐碱地的治理
    (1)盐碱地成因:
    自然因素: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地下水位上升、盐分上移;加上降水少、蒸发强,含盐量增加易导致盐碱化
    人为因素:
    ①灌溉不当。大水漫灌,或低洼地区只灌不排,致使地下水位上升而积盐。
    ②沿海地区过渡抽取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下水,使地下水盐度升高
    盐碱地危害
    ①土壤板结,肥力下降。
    ②不利于作物吸收养分,阻碍作物生长。
    原因:土壤板结致使作物根部缺氧,导致根系活力下降;坚硬的土壤也阻碍根系生长。
    盐碱地治理
    引淡淋盐
    井排井灌(排水排盐):通过竖井抽取咸水,补充淡水。
    农田覆盖,抑制蒸发返盐
    适时耙地,抑制蒸发返盐:耙地可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科学灌溉(禁止大水漫灌),有灌有排:采用喷灌、滴灌合理灌溉,防止地下水位上升。
    深耕深翻(深耕翻土):可把表层土壤中盐分翻扣到下层,把下层含盐较少的土壤翻到表面,使表层土壤脱盐;而且翻耕能疏松土壤,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抑制蒸发返盐。
    8.自然灾害
    一、洪涝灾害
    概念
    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
    (1)空间分布不均;
    (2)分布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3)东部多,西部少;
    (4)沿海多,内陆少;
    (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成因
    (1)自然原因
    ①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
    ③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④多曲流,易淤塞
    (2)人为原因
    ①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②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③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
    危害
    (1)淹没农田,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2)淹没城镇、村庄,造成人员伤亡;
    (3)破坏厂房、通讯和交通设施,造成财产损失。
    防洪措施
    工程性:
    (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生物措施),
    (2)兴修水库(上游);
    (3)兴修分洪蓄洪工程,
    (4)加固江防大堤(工程措施);
    (5)退田还湖;
    (6)弯曲河道裁弯取直
    (7)疏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海河、淮河)
    非工程性:
    (1)做好暴雨的监测和预报.(技术措施);
    (2)做好灾害的应急预案;
    (3)提高人的防灾意识,
    (4)远离灾害高风险区,控制人类过多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探究】长江中下游容易发生洪涝的原因?
    (1)自然原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多降水;降水的季节、年际变化大;水系:支流众多,河道弯曲;地形: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2)人为原因:上游:植被破坏,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 中下游:围湖造田,调蓄功能下降。
    二、干旱灾害
    概念
    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成因
    (1)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干旱)
    (2)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特点
    渐发、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分布
    (1)多发区: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 
    (2)灾情严重区: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
    我国分布
    (1)全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旱灾情况: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①东北:盛夏季节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②华北: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特别是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③长江:7~8月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④华南:夏秋旱
    ⑤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
    危害
    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主要抗旱措施
    (1)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海水淡化和人工增雨。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防治水污染;提高水价。
    (3)生态环保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4)农业技术措施:秸秆或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培育耐旱农作物
    (5)技术措施:加强气象的监测预报
    【探究】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
    (1)自然: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变率大
    (2)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利用率低
    【探究】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
    (1)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
    (2)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
    (3)春季正值春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大
    【探究】为什么江淮地区出现(伏旱 7-8月)的原因
    7、8月份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少,气温高。
    三、台风灾害
    概念
    (成因)
    台风(飓风)是在热带和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漩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分布
    ①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频率发生最高的海区。②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影响
    ①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②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我国的台风灾害
    ①来源:于西北太平洋;②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③季节:多发于夏秋季节
    防灾减灾的措施
    台风监测(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台风防御(沿海防护林体系)
    ③台风过境后,公园管养单位及交通部门已迅速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灾后恢复工作,以通行第一为原则,清障疏通道路,扶正树木,清运灾后绿化垃圾。灾后恢复
    台风的有利影响:①降温消暑 ②缓解旱情 ③有利于净化空气 ④提供风能 ⑤利于水库蓄水发电
    四、寒潮灾害
    概念(成因)
    大范围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气温24小时内下降8℃以上,且最低气温下降到4℃以下。
    危害
    (1)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2)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3)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分布
    北半球中高纬的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以影响到低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寒潮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防御措施
    (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技术)
    (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牧区)
    我国的寒潮灾害
    (1)来源: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2)影响:势力强大的寒潮,会自北向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3)形成原因: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
    (4)发生时间:每年的秋末、冬季和初春。
    五、地震灾害
    1.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2.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台湾四个多发区。
    3.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4.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5.防治措施:
    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 。
    六、滑坡、泥石流
    成因
    滑坡
    ①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②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
    泥石流
    (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
    (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
    (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
    (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
    危害
    (1)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2)摧毁城镇、村庄;
    (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
    (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防御措施
    (1)加强监测预报
    (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
    (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
    (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
    (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
    (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
    (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
    (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中国的滑坡、泥石流
    (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
    ①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
    ②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植被破坏严重,
    ④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
    (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
    ①空间分布不均
    ②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③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
    ④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
    七、“3S”技术比较

    遥感技术(RS)
    地理信息系统(GIS)
    全球定位系统(GPS)
    概念
    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在航空器或航天器上对地物进行感知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
    别称
    人的视力的延伸
    地图的延伸

    技术装备
    遥感平台、传感器、遥感信息的传输与处理
    计算机软、硬件
    GPS卫星星座(空间部分)、地面监控系统(地面部分)、GPS信号接收机(用6户设备)
    技术环节(工作流程)
    电磁波→收集→传输→处理分析→成果
    信息源→数据处理→数据库→空间分析→表达

    特征
    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限制小、应用广
    采集、管理、分析、输出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多要素综合、动态预测;计算机系统支持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作用
    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
    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应用领域
    资源调查(陆地水、土地、林草),专项调查(地质、考古、测绘)和规划管理(城市、工业区)及环境监测
    野外科学考察、车辆管理等
    资源清查、城乡规划、灾害监测、环境管理、宏观决策等

    【考前基础篇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人文地理——评区位、析问题
    一、农业区位因素
    1.
    2.主要区域农业生产条件
    (1)我国江南丘陵茶叶生长的有利条件
    ①气候湿润多雨。②排水良好的坡地。③酸性土壤(红壤)。
    (2)青藏高原生产青稞的自然条件:地势高,气温低,温差大,降水少,光照充足。
    (3)尼罗河三角洲、我国新疆盛产长绒棉的原因:夏季热量充足,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有便利的灌溉条件。
    (4)澳大利亚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①有大面积干旱半干旱区域,草原优良。②自流井多,可供牲畜饮水。③无大型野生肉食动物。④地广人稀,地价低。
    (5)西欧、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有利条件
    ①自然条件:纬度高,气温低,云量大,雨天多,光照弱,土壤贫瘠,不适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草场面积广阔,地形平坦,平原面积广(新西兰除外)。
    ②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交通便利,经济发达,饲料供应充足。
    (6)温带季风气候(黄淮海平原)发展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棉花生长。②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利于棉花的后期生长和收摘。
    (7)中亚地区农业以荒漠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的原因
    ①中亚深居内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适宜发展荒漠畜牧业。
    ②境内有阿姆河、锡尔河等河流,宜发展灌溉农业。
    (8)城市郊区农业:上海市郊区农业(蔬菜、肉、蛋、奶及园艺业)区位分析
    ①自然因素:热量充足,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消费量大;交通方便;发展花卉、蔬菜等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价值高,可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土地面积小,有利于集约化生产。
    二、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1)自然因素:位置、土地、水源、能源、矿产、环境。
    (2)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农业基础。
    (3)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
    (4)环境因素:盛行风下风向、河流下游、远离居住区和农田等(用于微观布局)。
    例:日本工业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及濑户内海沿岸的原因:①本土矿产资源匮乏,工业原料需大量进口;②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要大量出口;③沿海为平原,利于建厂;④岛国,多优良港口,利于原料与产品的进出口;工业基础好;劳动力素质高。
    2.城市工业布局
    (1)主导风向: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与季风区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城市热力环流之外。
    (2)水源:产生污水工业布局在河流的下游或远离水源。
    (3)距离城市的远近:规模小无污染的工业布局在城区、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远离城区。
    (4)地形:山谷、盆地地形易形成逆温,废气不宜扩散,不能布局冶金、化工等工业。
    (5)设置防护带:工业区与居民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减少对居民区的直接污染,美化环境。
    (6)土地租金:布局在城市的外围,土地租金低。
    (7)交通:沿交通线分布。
    (8)环境:高科技工业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区。
    (9)资源:城市外围尽可能靠近资源分布区(例如:钢铁靠近铁矿、发电厂靠近煤炭基地)。
    (10)工业联系:有投入—产出联系的企业多集中布局,而随着现代交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汽车、飞机制造等零部件生产企业与总装厂之间往往远距离地分散布局等。
    3.城市工业区区位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不断向市区外缘迁移。 原因:城市土地日益紧张,工业企业污染环境的问题突出。
    (2)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原因:工业生产活动的大量运输需求。
    三、城市区位因素

    四、交通区位因素
    1.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1)促进沿线地区资源开发。
    (2)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就会。
    2.社会因素
    (1)加强地区间文化经济发展。
    (2)加强民族团结。
    (3)维持社会稳定与繁荣。
    (4)巩固国防,维护国家统一。
    3.技术因素
    先进的技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要保证。
    4.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会影响交通线路的建设。
    五、服务业区位因素
    与农业、工业从事生产活动的性质不同,服务业是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我们可以把服务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商业性服务业,如零售、餐饮、住宿、金融、娱乐等,主要以营利为目的;非商业性服务业,如教育、公共卫生和社会工作等服务业,不以营利为目的。
    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大部分服务业主要受市场、交通运输、劳动力、政策法规、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1.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都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各种服务,这些服务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必须考虑市场因素。在市场因素中,人口规模尤为重要。例如,在城市中,小型的便利店、理发店、洗衣店等,营利所需的顾客数量较少,一般分散在居住区,主要服务附近的居民;大型、高档的百货商店、购物中心,人们光顾的频次少,营利所需的顾客数量较多,需要选择在服务范围较广的城区中心。此外,人口平均消费水平、居民消费偏好等也是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市场因素。
    2.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也要考虑交通因素。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客流量大,可以扩大消费市场,同时也便于商品运输。例如,很多商业网点以交通最优为原则,一些城市中的大型商场多分布在市区十字路口或是主要干道旁边。
    3.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还要考虑劳动力因素。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对劳动力数量、工资水平以及劳动力素质要求不一样。例如,零售、餐饮、住宿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主要考虑劳动力成本。
    4.集聚也是影响商业性服务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通过集聚,一方面不同商家可以共享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便捷地获取信息和技术,彼此带动,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交通费用最大限度地吸引消费者,提高经济效益。现在,许多城市都有美食街、服装城、电器城等,还有集购物、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型购物商场。诸如便利店、理发店等小型商业网点,虽然分散在城市中,但是在具体街区也具有集聚特点。
    5.除了上述因素外,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也会影响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例如,为了缓解目前城市中各居住小区停车困难的现象,政府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相应规模的停车场。
    非商业性的公共服务业着眼社会福利分配公平,以均衡化为区位选择原则,主要考虑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分布。例如,公立学校、医院的布局主要是根据人口分布来确定的。
    二、服务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方面,一些新兴的服务行业,如软件服务、现代金融、健康养老、科技咨询、文化创意设计等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传统的服务业结合现代技术不断改造和提升、融合与分化。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与各行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新服务业不断涌现,出现了一些新的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电子商务、共享单车、现代物流、个性订制服务等。这些新兴的服务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主要依赖网络设备和现代通信技术,因此网络信息技术是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地理的空间限制在逐渐减弱,人们日常购物、交易,甚至金融、贸易都能在虚拟的空间进行。例如,近年来,依托网络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进行网上销售、网上支付的网店迅速发展。
    因此,现代社会,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选择余地,更多地考虑通信、网络、科学技术、劳动力素质,以及政策法规、个人情感等因素。
    方法技巧
    (一)金融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
    1.金融服务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行业,主要包括银行、证券、信托、保险等行业。
    2.金融服务业的特点
    在区域范围内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但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金融活动大部分集中在主要的中心城市,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体系。
    3.金融中心凭借优越的经济、政治、地理条件,以及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能够为众多金融机构提供品种繁多的金融交易和中介服务,并成为全球性、国家性或区域性资金集散地和金融结算地。
    4.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往往选择在地理位置优越,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灵活创新的制度与环境、发达的科技水平与研发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广阔的市场需求的大城市。
    (二)我国“10分钟商业圈”及其分布特点
    服务业类型
    空间布局
    特点
    便利店
    小区院内
    规模小,商品种类少,主要为日常生活服务
    小型超市
    小区之间的街道、路口
    规模较大,商品种类多,服务范围为周边的居民
    小餐馆
    小区旁边的街道两侧
    数量多,种类多,主要为周边小区人口服务
    大型超市
    城市主干道交会处
    规模大,商品种类齐全,停车位多,人口流量大。垂直方向商业分层分布,有餐饮、品牌专卖店、娱乐设施聚集的特征,交通便利,服务范围广
    家电购物中心
    城市主干道交会处
    规模大,品种多,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服务范围广
    建材市场
    城市主干道交会处
    主要为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大,品种多,交通便利,服务范围广

    【考前基础篇三】——《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回顾
    区域地理——记特征、制措施
    一、区域地理特征的分析
    地理要素
    特征描述
    自然
    地形
    地形类型(较大的区域一般描述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五大地形类型,而较小的区域则应细至山谷、冲积扇、三角洲等地形)、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具有典型特征的地形(如欧洲多冰川地貌)
    地势
    地表的起伏状况(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
    气候
    主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进行,气温包括气温的高低、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等,降水包括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导致降水偏多或偏少的原因;此外还要考虑光照情况、气温和降水的组合情况(如季风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雨热同期)
    河流
    水文特征:径流量、水位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次数)、是否会出现凌汛、结冰期(有无、长短)、含沙量、流速、水能蕴藏量等。水系特征:源地、流向与所注入的海洋、长度、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对称与否)及水系形状等
    资源
    种类多少、储量大小、品质优劣、开采条件的好坏、交通、地形等
    人文
    人口
    人口的密度、地区分布、增长、结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等)、人口问题等
    城市
    沿交通线、河流、海岸等分布,多分布在平原、河谷等地区和河流干支流交汇处、河流入海口处
    农业
    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商品率、机械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专业化水平等)、生产经营方式
    工业
    工业地域分布、发达程度、主要部门及结构、技术水平、主要的工业中心等
    区域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自然地理特征(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人文地理特征(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等)
    二、中国三大自然区特征
    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势
    海拔较低,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
    海拔较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
    海拔很高,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
    气候
    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高原气候)
    植被
    以森林为主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土壤
    多为钙质土,淋溶作用强
    有机质含量较低,可溶性盐分含量较高
    土壤发育程度很低,土层薄
    水文
    多外流河(湖)
    以内流河(湖)为主
    多冰川、湖泊,多大江、大河源头
    地形
    以平原、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为主
    以高原、高山为主
    农业
    农业发达
    牧业、绿洲农业、灌溉农业
    畜牧业和河谷农业
    三、河流特征分析
    1.河流水文特征分析: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水位季节变化、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流速、水能资源等。
    (1)内流河:径流量小,汛期取决于气温高低,主要集中在夏季,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含沙量较大。
    (2)外流河:流量的大小取决于该流域气候的降水量多少,汛期取决于大气降水的季节变化,含沙量取决于植被覆盖率,有无结冰期取决于冬季温度是否低于0 ℃。
    (3) 河流水能资源丰富的条件: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
    例:我国西南地区水能丰富,主要原因是: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沛,径流量大;地处一、二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4)凌汛形成条件:有冰期、低纬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套河段和下游山东河段。
    2.河流水系特征分析: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树枝状、扇形、平行、弧形)、河流宽窄曲直、河床比降。
    3.河流航运价值分析: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经地区经济发达,则航运价值大,反之则小。
    例1:莱茵河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
    例2: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航运价值不大的原因:纬度较高,封冻期长,水位、流量季节变化大,有凌汛现象。
    四、我国几个典型地区的生态问题
    1.东北地区的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1)原因
    ①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②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③林木超采,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2)整治措施
    ①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的培肥。②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③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的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2.黄淮海平原的土地盐碱化
    (1)原因:春季干旱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过度灌溉。
    (2)措施:调节、控制水盐运动、引淡淋盐、井灌井排、挖排碱沟、覆盖秸秆等。
    3.水土流失
    (1)原因:降水量大、土质疏松、地表崎岖、植被覆盖率低(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2)措施:①植树造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⑤平整土地。⑥修筑梯田等。
    4.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
    (1)原因:①干旱多大风的气候。②丰富的沙源。③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⑤大水漫灌。
    (2)措施:①发展节水农业。②退耕还林还草。③营建防护林。④合理放牧。⑤推广生活用煤、天然气,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五、我国主要河流的灾害及治理措施
    1.长江洪水灾害形成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自然原因
    ①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上游干流及中游支流洪水来量大,特别是雨季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势必发生特大洪水灾害。
    ②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和蓄洪场所。③长江中下游河道的泄洪能力不足。
    (2)人为原因
    ①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减弱,又使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河道、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能力减弱。
    (3)治理措施
    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中游:各支流上游山区植树造林,保护水土;退耕还湖,加固堤防;疏通河道,裁弯取直等。下游:疏通河道,加固堤防等。
    2.黄河“地上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
    (1)成因
    ①自然原因:黄河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河水携带的大量泥沙沉积下来,使河床不断升高。
    ②人为原因:为了防止河水外溢,人们不断地加高堤坝,久而久之河床高出两岸的地面,便形成“地上河”。
    注意:人为原因是形成“地上河”的主要原因,自然情况下不可能形成“地上河”。
    (2)危害:下游的“地上河”易决口改道、泛滥成灾。
    (3)治理:上游修建水库。根本在于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①生物措施——造林种草,使土不下坡,清水长流。
    ②工程措施——打坝淤地,修筑梯田,以减少泥沙入河。
    ③组织管理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治理黄土高原的任务分配到“一家一户”,谁治理,谁受益。下游加固堤防,疏通河道。
    【考前基础篇四】——《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基础知识回顾
    一、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
    知识点1: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类型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各种益处,就是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其类型如下:
    类型
    功能
    关系
    供给服务
    为人类提供自然资源,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空间与物质需求
    各种服务功能是同时存在的。其中,支撑服务是供给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基础和前提,并通过这些服务间接为人类提供服务
    调节服务
    为人类提供相对适宜的生存环境
    文化服务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得的精神享受、审美体验等非物质收益
    支撑服务
    维持自然环境自身的相对稳定状态

    知识点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的服务
    1.不合理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影响
    (1)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数量和速度超过自然环境的供给能力,会使自然资源的供给难以为继。
    (2)排放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环境的调节能力,有毒、有害物质不能完全得到净化。
    (3)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受到损害,有可能打破自然环境的稳定状态,甚至使环境向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变化,影响自然环境的供给和调节服务功能。
    (4)人类获取的自然环境的不同服务有时是相互冲突的,人类从一种服务获益时,可能危及其他服务。
    2.可持续利用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原则
    (1)人类获取各种服务,需要控制在自然环境允许的范围内,不能超出自然环境服务功能的极限,特别是不能超出自然环境的支撑服务功能的极限。
    (2)人类需要对自然环境提供的不同服务,进行综合权衡,在不损害自然环境以保证自然环境服务功能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选择最优的利用方案。
    二、自然资源及其利用
    1.自然资源的分类


    2.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与人类活动
    特征
    表现
    自然资源影响人类活动
    举例
    数量
    自然资源总量有限性和稀缺性、自然资源种类与结构、人均资源占有量等
    自然资源出现稀缺时,价格会上涨,引起人类社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一系列连锁反应;矿产资源的数量影响着开采利用规模、生产年限和资金投入,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资源密集型企业因自然资源价格上涨,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促进其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资源型城市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又因资源濒临枯竭而衰败
    质量
    自然资源在指标、成本、用途等方面满足人类需求的优劣程度,或从中获取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多少
    自然资源的质量影响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以及用途
    矿产品位高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和环境成本相对较低;不同质量的煤炭资源,具有不同的用途
    空间
    分布
    分布规律;空间差异;空间集中;空间组合;空间流动
    自然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但有规律可循,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供了可能;空间差异造成各地社会经济区域差异(空间集中形成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优势;空间组合好的地区优先发展);资源的空间流动,促进了区域间的联系和全球化进程
    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导致了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人口、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我国在西部地区建设能源基地;我国东部水热条件优越,成为经济发达地区;修建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工程,是缓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重要措施

    三、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1.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应忽略自然原因。明确成因,有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
    (1)自然原因:从地理位置和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分析。
    (2)人为原因:目前多数环境问题是由经济(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交通运输、旅游业等经济活动)、社会(人口数量、环保意识、城乡建设)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引起的,因而,环境问题一般情况下指的是次生环境问题。
    以酸雨为例,分析如下:(1)自然污染源:火山喷发等自然活动释放出的酸性气体。(2)人为污染源:①生活污染源: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②生产污染源:工业生产过程中和燃料燃烧过程中排放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③移动污染源:交通工具行驶过程中排放的尾气含有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3)降水量较大。
    2.危害
    能准确全面分析环境问题对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还要能够分析主要危害与次要危害;危害还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成因
    危害
    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大量自然资源,超过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
    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下降,使人类难以获得足够的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稀缺甚至枯竭;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人类将所形成的废弃物大量排入自然环境,超过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自然环境的调节服务功能失常,使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加剧,并增加自然灾害的风险;自然环境的文化服务功能降低,会降低人的舒适感、审美体验等;大气、水、固体废弃物和噪声等污染,会直接损害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制约社会经济发展

    以酸雨为例,分析如下:(1)使河湖水酸化,危害水生生物;(2)使土壤酸化,危害土壤生态,导致农作物减产;(3)腐蚀树叶,毁坏森林;(4)腐蚀石材、钢材,造成建筑物、铁轨、桥梁和文物古迹损坏。
    四、资源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知识点1:资源安全问题
    1.资源安全
    (1)概念: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所需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够得到满足的状态或能力。
    (2)表现:资源的供给不低于各种用途所需的最低数量和质量要求,且是稳定、及时和经济的;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供给服务功能。
    2.资源安全问题
    (1)概念:如果因资源供给量少于资源需求量而造成的资源短缺超过某个限度,就会发生资源安全问题。
    (2)表现:从发展的角度看,资源需求增长过快或资源供给能力降低过多,都可能导致资源安全问题。
    (3)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资源生产与供给能力、资源消费需求,其中资源禀赋是指资源类型、数量、质量、分布等总体状况。
    知识点2:资源安全问题影响国家安全

    知识点3:保障资源安全
    1.有针对性地采取技术、经济和政策措施,调节资源供给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平衡。
    (1)资源供给:增加资源供给和保障能力。
    (2)资源消费:节约和优化资源利用。
    2.规避衍生安全风险
    (1)环境友好。
    (2)和平开发利用。
    五、中国的能源安全
    知识点1:中国能源供需特点
    1.能源生产与消费总量大、增长快。
    2.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
    3.油气资源相对短缺。
    4.能源供给与消费空间配置错位。
    知识点2:石油供需与我国能源安全
    1.能源安全战略:我国确定了“以煤为主自给,以引进油、气为重心”的能源安全战略。
    2.(1)我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

    主要影响因素
    石油供需变化历程
    石油
    生产
    石油储量
    ①我国通过理论创新,摆脱了“贫油国”的帽子。②主要分布在大庆油田、新疆地区克拉玛依油田等陆相沉积区域和大港油田、胜利油田等近海海相沉积区域
    开采量
    油田位置、地质条件、资金、技术、经济、政治等因素
    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国的石油和石油产品主要依赖进口。②195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前夕,大庆油田等大油田的开发,使我国在1964年实现了石油基本自给;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成为自给有余的净出口国
    石油
    消费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数量
    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我国对石油的需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国传统大油田经过长期开采,面临战略储量减少、稳产难度加大等问题,石油新增探明储量有限。②1993年由于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再次成为原油净进口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
    (2)保障我国石油安全的措施


    保障石油国际供给来源的可靠
    ①积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②拓宽石油进口渠道,保障石油进口安全
    保持国内石油生产的稳定
    ①稳定石油生产,增加石油储备;②通过技术创新,加强石油勘探,稳定石油产量;③发展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
    节流
    ①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耗能少的产业;②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③开展石油深加工,提高石油资源利用率;④倡导节油,调节油价;⑤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
    储存
    建立石油储备基地和石油储备洞库
    调配
    建设输油管道,实现石油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中国石油安全问题原因
    (1)石油供给对国际石油市场的高度依赖:出口国社会动荡导致可进口石油数量减少,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垄断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2)石油长距离运输:运输通道不畅导致石油不能够及时运达。
    知识点3:煤炭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
    (1)煤炭资源的分布:分布极不均衡。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河南6省区是中国煤炭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南方地区主要集中于云、贵、川三省。
    (2)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
    过程
    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煤炭
    开采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表土剥离,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
    保护好地表土层,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环境污染、占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煤炭利用
    大气污染、热污染
    释放CO2和SO2,产生废热
    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知识点4:我国未来能源需求与能源安全
    1.世界能源发展趋势:呈现能源生产、储存、输送等技术创新活跃,能源利用向清洁、低碳、高效方向转型,能源需求总量增长变缓等趋势。
    2.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特点
    (1)能源消费总量将继续增长,但增速降低。
    (2)煤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最主要的能源,但其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不断降低,消费总量也将在率先达到峰值后持续下降。
    (3)核能、水电、太阳能和风能等非化石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将显著提高。
    (4)石油、天然气消费量将进一步增长,但受我国油气资源储量和生产能力限制,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对国外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可能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3.保障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的措施
    (1)充分发掘常规能源的资源潜力,通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能技术、提倡节约消费等途径,提高能源利用率。
    (2)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低碳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水、风、光、生物质、地热、海洋能、垃圾能源化利用等)、核能和天然气等。
    (3)开辟多源、稳定的国际能源供应市场,确保能源运输通道畅通;加强国家战略能源储备,提高应对国际能源市场冲击的能力。


    六、中国的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1.我国耕地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
    原因
    表现
    自然
    原因
    时空分布不均
    耕地空间分布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佳
    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造成耕地减少
    人为
    原因
    人口数量增大
    人均耕地减少
    土壤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工业“三废”造成土壤污染,使我国耕地的质量和数量呈下降趋势
    土地退化
    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水土流失、荒漠化、次生盐碱化、沼泽化等问题
    非农业建设用地增加
    城市、能源、交通、水利、工矿建设用地等均不断增加
    生态退耕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等措施的实施
    浪费现象严重
    闲置抛荒、占而不用
    农业结构调整
    生产条件较差的耕地转变为草场,发展畜牧业;山地丘陵区耕地转变为林果用地;地势低洼区耕地转变为鱼塘
    2.中国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总体目标
    (1)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
    (2)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3)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4)立足国内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3.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措施
    项目
    具体措施
    保障粮食数量安全
    必须坚持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农田总量不减少,同时因地制宜、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
    保障粮食质量安全
    ①控制和消除土壤污染源,加强对工业“三废”的治理,禁止向耕地任意排放各种污染物;②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减少农药、化肥在耕地中的残留;③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变耕作制度、换土、深翻等手段,维持土壤肥力

    七、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
    1.海洋空间资源
    分类
    利用案例
    海岸带与海岛
    运输、工农业、城镇、旅游、科教、体育等
    海面
    国际、国内运输通道;可建设人工岛;提供军事试验演习场所、海上旅游和体育运动等
    海中与海底
    潜艇和其他水下交通工具运行空间,海水中观光旅游和体育运动,人工渔场,海底隧道,海底通信光缆,海底运输管道,海底居住和观光等
    2.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
    类型
    分布
    开发利用意义
    交通空间
    海港码头、运输船舶、海上航道等
    ①海洋空间资源利用形式多样,拓宽了人类的生活空间;②随着人类向海洋挺进,利用空间更为广阔
    生产空间
    海上电站、人工岛、填海造陆、海洋牧场等
    通讯空间
    海底电缆等
    储藏空间
    海底货场、海底仓库、海洋倾废场等
    娱乐空间
    海洋公园、海滨浴场、海上运动区等
    3.对国家资源安全的影响
    (1)缓解沿海地区土地资源紧张:通过围海造地、填海造陆、建造人工岛屿或海上城市,可以拓展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空间。
    (2)缓解陆地上自然资源紧缺:开发与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海洋石油天然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等,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意义重大。
    (3)减少易燃、有毒、有放射性的资源对陆上环境的潜在威胁:海底水温低且变化平缓、压力稳定,可以储存石油、矿石、化工原料、核燃料等。
    4.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海洋空间
    对国家海洋国土安全的影响
    海域上空
    海空是国际航空飞行的重要空间,影响着一国的空域管理,对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海面
    及水体
    海上通道
    是大量物流经船舶运输通过的海域,是连接世界主要经济资源中心的通道,也是国际交流和商业贸易的纽带,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海岛
    具有海陆兼备的特点,在国防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
    海底空间
    海底隧道
    不仅能够提高跨海交通速度,还能避免海面恶劣天气的不利影响
    海底光缆
    以大容量、抗干扰的优势,在国际通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海底矿产
    深海采矿及其规则制定已成为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海岸带
    人类开发利用强度较大,海岸带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八、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1.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环境问题
    危害(后果)
    全球气候变暖
    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可能导致自然灾害增加
    臭氧层破坏
    到达地面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害人体健康;导致气候异常,影响生态平衡
    淡水短缺
    制约经济发展,影响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甚至引发国际冲突
    森林锐减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生态脆弱、土地沙化、河道淤积、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失衡
    土地荒漠化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沙化或退化,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减少
    水土流失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生物多样性锐减
    致使许多珍稀的生物种群已经或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
    酸雨蔓延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腐蚀建筑物
    水体污染
    污染水源,引发一些疾病;污染海洋和生物的生存环境;赤潮等生态灾害频繁发生
    垃圾污染
    占用土地、污染大气、传播疾病、污染水源和土壤、威胁人类健康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产生的原因
    影响因素
    对环境的影响
    原因
    工业生产
    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
    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
    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产生众多化学物质
    产生固体废弃物
    人口的
    高速增长
    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扩大
    环境污染加剧
    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
    科学技术
    的进步
    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
    火药的发明和核能的开发
    许多动物濒临灭绝
    猎捕工具的改进
    威胁人类健康
    产生电子产品垃圾
    (2)分析产生环境问题原因的方法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由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如对于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但一些自然因素往往会加剧污染程度。如: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光化学烟雾。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3.我国环境保护的措施
    措施
    具体内容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针对工业企业大气污染问题,加强综合治理,加快环境修复和绿化。针对重污染天气,提前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实施区域应急联动,降低污染程度
    保护水源
    对水污染问题,推进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减少水体污染,保障用水安全
    修复土壤污染
    对农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壤污染问题,进行强化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推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清洁生产。全面节约资源,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倡导绿色生活
    加快生态保护与修复
    坚持自然恢复为主,全面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统筹开展全国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

    九、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一、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
    1.水污染及其防治
    类型
    生物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
    污染源
    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生活污水
    危害
    危害人体健康:可引起人体中毒、致癌等
    危害农作物生长: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大面积死亡
    危害水生生物生长: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脆弱,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防治
    预防: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工业污染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洁生产
    治理: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管理: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的主要类型、成因及危害
    主要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 ;土壤酸化,危害农作物、森林;腐蚀建筑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
    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可吸入
    颗粒物
    降水量较少,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荒漠化加剧;工业烟尘;建筑尘土
    人体吸入过多或颗粒物中含有毒有害成分时,就可能出现免疫功能障碍,危害健康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及其污染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其主要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方法
    优势
    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
    破碎、压缩、焚烧
    体积缩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卫生填埋
    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污染
    资源化
    可从固体废弃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促进物质循环,创造经济价值
    ②常见资源化模式

    4.解决城市垃圾问题的主要措施
    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必须从源头入手,实行全过程控制。
    ①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
    ②建设垃圾发电厂,变废为宝。
    ③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二、污染物跨境转移对环境安全的影响
    1.污染物跨境转移的方式
    主要方式
    内容阐释
    污染物跨国传输
    可通过大气环流、河流径流等自然过程传输
    废弃物跨国转移
    通过正常贸易或非法入境的手段,将在本国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输送到其他国家
    含有毒有害物质的产品贸易
    通过国际贸易从一个国家进入其他国家
    2.污染物跨境转移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类型
    对国家安全的影响
    大气跨境污染
    不仅对污染源所在地区的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围城市,甚至是周围国家和地区造成大气污染,影响人类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
    水体跨境污染
    河流上游发生污染事件,中下游的河水将受到波及,靠近河流的水井也会受到污染,破坏河流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会危及沿岸生活的人们。发生在海洋上的污染,随着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影响的范围可能更大
    固体废弃物跨境污染
    处理固体废弃物会因焚烧造成大气污染,因清洗造成河流污染和土壤污染等,进而对周围的人们和其他生物造成危害,威胁环境安全
    3.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措施
    (1)国际合作应对污染物的跨境转移
    ①禁止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和转移危险废物,各国需要把危险废物的产生数量减到最低限度,并采用最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方式就地储存和处理。
    ②如果出于环保考虑确有必要越境转移废物,出口国必须事先向进口国和有关国家通报废物的数量及性质;越境转移危险废物时,出口国必须持有进口国政府的书面批准书。
    ③发达国家依托在污染物管理、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技术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优势,通过技术转让、信息交流和人员培训等多种途径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2)中国防治污染物的跨境转移的应对措施
    需要从法律、经济、技术、国际合作和公众参与等多个维度制定综合性的应对措施。例如,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维护我国的发展权和环保权;制定和完善与国际产业转移相关的法律制度;加大环境监管力度,增加污染物转移的违法成本;调整产业结构和对外招商引资的方向,提高产业准入的环境门槛,严禁高污染和低技术的产业引入;提高和完善环境标准体系,确立依法打击污染物非法入境的依据;开展绿色贸易,打击和整治污染物走私等。
    十、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生态退化表现与生态修复的意义
    1.主要的生态退化表现及其影响
    (1)破坏森林的危害

    (2)草地退化的原因、表现及危害
    对草地退化的分析可以依逻辑顺序从原因、表现及危害三个方面入手,具体分析如下:

    (3)物种灭绝的原因
    物种灭绝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及生活加速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500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2亿年以来,平均1.1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人类社会早期
    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加剧物种灭绝,300万年的狩猎历史,是许多地区的野兽濒于绝迹的原因之一
    工、农业生产活动
    ①大面积砍伐、火烧和开垦森林、草地,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以及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保留下来的也都支离破碎,对野生物种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②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③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④土壤、水和大气的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毁灭性的影响
    2.生态修复的方法
    (1)退化坡面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①退化耕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少施化肥,增施农家肥料;种植绿肥植物,增加固氮作物品种;轮作、套作,间种、混种;减少化学防治,增加生物防治;种植等高植物篱等。
    ②退化林地、草地、荒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在封禁的基础上,补种乡土树种、草种。封禁时间的长短因生态系统类型、受损程度、气候等因素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乔木林、灌木林、草地生态系统可分别为8年以上、5~8年、3~5年。
    (2)退化河流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在土壤侵蚀地区,导致河流退化的驱动力主要有修路、开矿、樵采、河岸放牧、化肥与农药的面源污染、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点源污染、过度捕鱼等,对由于这些驱动力所导致的退化河流生态系统进行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要减轻或解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退化的驱动力,让河流休养生息。
    (3)内陆河流域退化绿洲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施生态应急补水工程,至少要满足天然绿洲生态系统最小生态需水量;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适当减少人工绿洲面积,使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面积比例调整到1∶1左右。
    (4)退化矿山生态系统生态修复
    该生态系统的土壤、植物等组分完全受损,缺乏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元素,对这种严重退化的生态进行生态修复,可采取的方法有:覆盖土壤,对土壤进行物理处理,添加营养物质,去除有害物质,种植适应性强的先锋树种或草种、间种乡土树种或草种。
    二、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规定,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1)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2)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3)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4)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5)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根据自然保护区内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我国自然保护区一般分为三大类别九个类型。
    类别
    保护对象
    类型
    自然生态系统类
    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①森林生态系统类型、②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③荒漠生态系统类型、④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⑤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类型
    野生生物类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⑥野生动物类型、⑦野生植物类型
    自然遗迹类
    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⑧地质遗迹类型、⑨古生物遗迹类型
    3.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以保护为主,在不影响保护的前提下,将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产和旅游等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主要意义体现如下:
    保护自然本底
    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类型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在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也为评价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了准则
    贮备物种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贮备地,也是拯救濒危物种的庇护所,并为物种的生存和自然进化提供场所
    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不仅保护了所在生境物种个体、种群和群落,保证了物种正常发育与进化,还保护了物种在原生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内的多种生态系统可持续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如给人类提供食物、医药及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
    涵养水源和净化空气
    许多自然保护区内生长着茂密的原始森林,森林能减缓地表径流及雨水下渗速度;森林土壤疏松,林内枯枝落叶又能保水;森林还能吸收有毒气体、杀菌和阻滞粉尘,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科学研究理想的天然实验室
    自然保护区为生物学、生态学、地质学、古生物学及其他学科的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为种群和物种的演变与发展以及环境的监测和定位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地
    研学游基地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美学价值
    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十一、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一、碳循环和温室效应原理
    1.碳循环
    (1)示意图式

    碳循环示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被消耗,又随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有机物的燃烧以及腐烂分解等过程,源源不断地重新释放出来,结果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与重新释放出的数量大致相等。
    2.温室效应原理
    (1)示意图式

    (2)结构图式

    (3)文本式:大气具有允许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低层,并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大气层的作用。地面接受太阳短波辐射后增温,同时地面还向外释放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温度升高,并把热量返还给地面。这种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
    二、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和碳减排的对策
    1.碳排放的影响

    2.碳减排的对策

    十二、走向生态文明
    人类社会发展史
    社会
    阶段
    主导产业
    资源基础
    环境问题
    人与自然
    的关系
    原始
    社会
    采集、狩猎
    自然植物、动物
    对自然的破坏较小且发生在局地
    依附自然
    农业
    社会
    种植、养殖
    作物、驯化动物、土壤、气候
    对自然的破坏有限,出现区域性生态危机
    半依附自然
    工业
    社会
    工业、现代
    农业、服务业
    矿产资源
    对自然资源掠夺式开发,在全球尺度上改变自然环境
    征服自然
    生态
    文明
    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绿色服务业
    各种自然资源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避免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的威胁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十三、国家战略与政策
    保障资源、环境领域国家安全的战略与政策
    国家战略与政策
    具体体现
    资源领域
    有效管控战略资源的开发
    根据本国的资源储量和消费需求,结合国际市场,国家制定战略资源开发的战略,并通过具体的规划进一步细化该战略。如我国的能源战略和规划体系
    加强战略资源储备
    制定战略资源储备政策,需要根据本国战略资源的特点,综合分析各方面的因素,明确储备资源的种类及其储备规模。如资源勘探开发能力、海外储量、进口依存度、国际政治环境等
    完善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
    资源运输战略通道建设和安全保护措施对资源安全影响巨大。在资源进口运输通道单一且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的情况下,一旦遭遇封锁、禁运,国家资源安全将会受到严重冲击。世界主要能源进口国为保障石油运输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运输通道多元化、紧急状态下的军事保障等
    环境领域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所圈定的空间范围是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保护的区域(如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在生态红线内的区域,不能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工程建设
    强化环境风险的预警和防控
    根据风险预警的结果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以提升应急响应水平和风险规避水平。许多国家都建立了环境风险预警和防控体系。如我国已建立大气、水等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对常规污染指标进行监测预警
    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建立系统、严格和规范的环境应急管理制度,是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应急管理制度一般规定了规范的流程和相应的责任主体,以实现科学、有序、高效地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我国环境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支持
    (1)从政策层面上看,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现已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主体是三大政策和八项制度。三大政策是: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八项制度包括: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集中制、限期治理制度、排污收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我国出台的环境保护政策在法治轨道上规范公民、企业的行为,为实现环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保驾护航。
    (2)从措施层面上看,国家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开始从点源管理向面源和流域、区域治理发展,治理模式也从末端治理开始向全过程控制转变。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污染治理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强,提高了一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条件,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并开始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逐步得到控制,重点流域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
    十四、国际合作
    1.国际合作
    原则
    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等原则
    必要性
    ①资源、环境问题的全球性;②资源、环境问题的跨国、跨地区影响;③保障本国安全不以牺牲他国安全为代价


    签署公约及履约
    公约对于维护国际社会秩序、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等方面安定团结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签署多边、双边合作协议
    主权国家就彼此间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关系,确定各方应享有的权利和履行的义务
    人员交流和能力建设
    发展中国家缺乏应对的能力,不利于国际谈判协议的顺利达成,更将延缓人类采取有效行动的步伐。
    通过人员交流、技术援助、资金援助等,发展中国家可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理念和经验,促进技术水平提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共同促进可持续发展
    技术援助和科技合作
    资金援助
    影响因素
    国际社会的关注度、问题复杂程度、解决问题的成本和收益比、项目效果的时间跨度和成效显著程度

    2.中国参与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主要方式

    3.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
    由于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人均消耗的资源远比发展中国家多,人均排放的污染物也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而且发达国家还拥有治理环境的经验、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根据公平原则,发达国家有义务率先采取环境保护,承担治污费用,并将环保技术无偿或以优惠条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这是发达国家应负的责任。
    【考前基础篇五】——地理易混易错概念辨析
    易混概念一 印度洋板块与印度板块
    印度洋板块为全球六大板块之一,主要以大洋地壳为主,属于大洋板块。包括印度板块。
    印度板块从属于印度洋板块,是它的一个子板块,为小板块,由陆壳组成,属大陆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度板块(而非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形成的。
    易混概念二 气温日较差与气温年较差
    气温日较差是一天当中气温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
    气温年较差是一年中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
    易混概念三 光照与热量
    光照——主要是指直接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光照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日照时数的多少,而影响日照时数的因素主要与昼夜长短、天气、海拔高度有关。通常太阳高度角越大,晴天多,日照时数越长,光照就越充足。一般在光照充足的地区,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单产高,比如新疆的长绒棉、青藏高原的青稞。
    热量——是指某一地区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所能获得的热量,它是太阳辐射和地表、大气各种物理过程的综合结果。一个地区的热量主要取决于纬度位置和海拔高度。一般来说,纬度低,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热量高;纬度高,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少,热量低。热量状况最直观的描述就是温度。
    区别——光照充足的地方,热量不一定丰富,例如青藏高原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
    易混概念四 积温和无霜期
    积温——我们知道,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由于大多数农作物只有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升到10 ℃以上时才能活跃生长,因此我们把日均温达到10 ℃以上的持续时期视为作物的活跃生长期。把作物生长期内,每天的日平均气温累加起来,得到的温度总和叫做积温。积温的多少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期的长短,能直接影响作物长势和生长季节。根据≥10 ℃积温的多少,我国自北向南可以分为五个温度带: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积温越来越多,农作物的生长期也是越来越长。
    无霜期——是指一地春天最后一次霜至秋季最早一次霜之间的天数。无霜期直接影响育苗移栽的时间,决定了播种的时节。在实际生产中,真正有危害的是霜冻,因此应该叫无霜冻期,即春季最后一次霜冻(终霜冻)至秋季第一次霜冻(初霜冻)之间的天数。
    易混概念五 生长期与生长周期
    生长期是指气温在100C以上的持续天数,是一个地方可以适应作物生长的时间。
    生长周期指某种作物从播种到收获之间所需的时间。
    南方一般生长期长,但作物的生长周期短。北方生长期短,作物生长所需周期长。
    易混概念六 干热风和焚风
    干热风指的是一种高温低湿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灾害性天气;
    焚风指当潮湿空气越过高山时,常在背风坡的山麓地带形成一种干燥、高温的气流。
    易混概念七 水文和水系
    水文特征:径流量 汛期 有无冰期及其长短 有无凌汛 含沙量 主要补给水源 水能 ⑧航运价值
    水系特征:① 河流长度、流向 ② 流域面积 ③ 支流数量及其形态 ④ 河网密度 ⑤ 落差或峡谷分布河道宽窄曲直。
    易混概念八 冰雪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
    冰雪融水的关键词是“冰”,而不是“雪”,又称(永久性)冰川融水或者高山冰川(雪)融水,所以靠冰雪融水补给的河流分布的地区必须有高大的山脉(一般海拔在3 000 m以上),其最大流量出现在夏季,因气温最高,冰川融化量最大,如我国西北地区的众多内流河(塔里木河、弱水以及伊犁河等)。
    季节性积雪融水,一般出现在海拔较低的平原、低山丘陵地区,因春季气温上升,积雪融化,大量积雪融水汇入河流,形成春汛,如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两次汛期,但以夏汛为主)、俄罗斯的伏尔加河(以春汛为主)
    易混概念九 地质构造、构造地貌与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由地壳动力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主要看岩层的形态,包括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地堑和地垒);
    构造地貌:由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貌。是因地质构造形成的地表形态,包括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块山、地堑谷、谷地与山岭、裂谷与海洋。
    二者区别与联系:地质构造是形成构造地貌的原因。地质构造指的是岩层形态。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的结果和表现。地貌指的是地表形态
    构造地貌的原因是地质构造,地质构造的原因又是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易混概念十 断裂与断层
    断裂是指岩层沿裂隙断开,但断裂两侧面的岩层没有发生位移。
    断层是指断裂面两侧岩层发生上下位移的地质构造。
    易混概念十一 地壳与岩石圈
    地壳——是指地球内部结构分层中的最外层,它位于莫霍面以上的部分,平均厚度约为17 km,随着海拔的不同地壳厚度会发生变化,总体来讲,陆壳厚,洋壳薄。
    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它包含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区别——岩石圈的范围比地壳层大。
    易混概念十二  海岭与海沟
    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易混概念十三 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物理侵蚀,可分为风化、溶解、磨蚀、浪蚀、腐蚀和搬运作用。被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峡谷、瀑布、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流水溶蚀——是化学侵蚀,是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主要形成喀斯特地貌,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的石林、溶洞等景观。
    易混概念十四 冲积扇、冲积平原
    冲积扇——冲积扇系指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山地溪、河,流出谷口到山麓地带后,由于比降减小,失去约束,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冲积扇的形态是一个以沟口为顶点的扇形倾斜面,向外逐渐过渡到山前冲积平原。冲积扇的组成物质受流水沉积规律的制约,堆积物的颗粒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由粗变细。
    冲积平原——指大面积的河漫滩、三角洲平原以及山前冲积扇和山间盆地冲积平原。它可由一条或几条河流形成。冲积平原多发生在地壳下沉的地区,这里地势平坦,有深厚的沉积层。密西西比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亚马孙平原和恒河平原等都是世界有名的大冲积平原。
    易混概念十五 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的主导成因是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是流水侵蚀,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
    简记为“风雅流丹”
    易混概念十六 风化作用与风力侵蚀
    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风力侵蚀——是指降水少的地区,大风强,作用于地表将地表物质搬运的过程。
    区别——风力侵蚀一定有风的作用,风化作用不一定有风的作用。
    易混概念十七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和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
    黄土高原黄土的成因——黄土主要来源于风力携带北方泥沙沉积形成。
    地表千沟万壑的成因——黄土高原夏季暴雨集中,黄土土质疏松,因此千沟万壑是由于流水侵蚀。
    易混概念十八 气候和天气
    气候——是指整个地球或其中某一个地区一年或一段时期的气象状况的多年特点。它反映平均状况,也反映极端情况,是各种天气现象的多年综合。例如,昆明四季如春;华北地区,春、秋温和,盛夏炎热,冬季寒冷,我们就称这里是“四季分明的温带气候”。
    天气——是指某区域短时段内的大气的冷暖、干湿、晴阴、风雨等及其变化的总称。它是指影响人类活动瞬间气象特点的综合状况,例如:我们可以说:“今天天气很好,风和日丽,晴空万里;昨天天气很差,风雨交加”等等。
    区别——从时间尺度看,气候是时间尺度很长的大气过程,天气则是瞬时或短时间内的大气状态。天气瞬息多变,具有不稳定性,而气候在一定时段具有相对稳定性。
    易混概念十九 温和、寒冷、低温、凉爽
    温和——是指0 ℃以上的温度,一般在0 ℃~15 ℃,很少结冰,给人的感觉很温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的特征、地中海气候冬季的特征我们一般用“温和”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寒冷”。
    寒冷——是指气温在0 ℃以下的温度,给人感觉很冷,有结冰期,例如极地气候全年的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寒冷”,来描述,不能说“低温”或“温和”。
    低温——是指较低的温度,包括0 ℃以上或0 ℃以下数值不大的温度;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时的特征可以用“温和”或“低温”来描述,不能说“寒冷”。
    凉爽——是指给人感觉很温凉,如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多摄氏度;我们只能说“气候凉爽”,不能说“气温凉爽”。
    判断某地气候特征夏季是高温还是凉爽?
    一般根据夏季的月均温来判定:如果夏季月均温超过20 ℃称为高温,低于20 ℃时称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这里所说的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 ℃以上。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 ℃以下。
    判断某地冬季气候特征是寒冷还是温和?
    一般是以最冷月月均温高于还是低于0 ℃为标准:如果高于0 ℃称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用“温和”描述,是由于最冷月月均温在0 ℃以上;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则是由于最冷月均温在0 ℃以下。
    易混概念二十 降水、降雨
    降水——包括雨、雪、淞、雾、露、霜、霰、雹等多种形式。
    降雨——是降水中的主要类型。因为各地降雨量一般总是远大于降雪(南北两极和一些高山地区除外)、雾量,所以经常用降雨量来代替降水量。
    降水根据其不同的物理特征可分为液态降水和固态降水。液态降水有毛毛雨、雨、雷阵雨、冻雨、阵雨等,固态降水有雪、雹、霰等。在气象上常用降水量来区分降水的强度。我们把降水常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特大暴雨,小雪、中雪、大雪和暴雪等。
    易混概念二十一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与热带草原气候
    两者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但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强弱程度不同。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所以夏季气温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另一个区别是他们的分布位置不同: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25°~35°亚欧大陆东岸,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同纬度北美、南美、大洋洲的大陆东岸。
    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的印度半岛、中南半岛、菲律宾北部以及中国南部,全年高温,一年分旱雨两季,每年6-9月为雨季,夏季吹东南风冬季吹东北风;年降水总量大于等于1000毫米;降水最多的月份降水量一般大于400毫米。
    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至回归线附近,由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且纬度越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越长,降水越多。全年高温,一年分干湿两季,当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为湿季;受信风控制时为干季。年降水量在750毫米-1000毫米左右。
    易混概念二十二 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
    低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于四周的区域,叫做低压。
    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压的气流从四面八方流向中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即气旋。
    高压——在等压线分布图上,凡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于四周的区域,叫做高压。
    反气旋——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高压的气流由中心向外流出,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形成顺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南半球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旋涡),这种旋涡与气旋正好相反,所以叫反气旋。
    区别——低压、高压是对天气系统气压状况的描述;而气旋、反气旋则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它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
    易混概念二十三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
    热带雨林气候——是一种气候类型,它分布在南北纬10度之间。此种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全年皆夏,年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且分配较均匀。
    热带雨林——是一种植被类型,是热带雨林带中的典型植被代表,由高大茂密、常绿的乔木为主组成的植物群落。
    热带雨林带——是一种自然带类型,它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终年高温多雨的地区或南北回归线之间迎风坡地区,具有纬向地带性规律。
    易混概念二十四 台风与飓风
    两者均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风力在12级以上。台风和飓风都属于北半球的热带气旋,只不过是因为它们产生在不同的海域,被不同国家的人用了不同的称谓而已。一般我们把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易混概念二十五 寒潮与冷锋
    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它属于冷锋天气系统。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10 ℃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 ℃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在冷暖气团交界处形成大风、降雨、降雪、沙尘暴等天气现象。
    区别——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形成的冷锋都称为寒潮。
    易混概念二十六 冰川融水与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水
    冰川融水——指冰川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该补给一般比较稳定,补给量在夏季达到最大。季节性积雪融水——指季节性的积雪由于气温升高,融化成水补给河流,由于季节性积雪雪量不大,很快就能融完,因此该补给的最大量往往在春季。冰雪融水既有季节性积雪融水又有冰川融水。注意我国东北不能说冰川融水和冰雪融水,只能说季节性积雪融水。
    易混概念二十七 水资源、水能资源、水利资源、水力资源
    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是世界上分布最广、数量最大的资源。水覆盖着地球表面70%以上的面积,总量达15亿立方千米,包括河流水、湖泊水、冰川水、地下水等。狭义的水资源则是能被人类直接利用的陆地上的淡水。
    水能资源——广义的水能资源包括河流水能、潮汐水能、波浪能、海流能等能量资源;狭义的水能资源指河流的水能资源。
    水利资源——泛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是从综合效益的角度上说的。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是指天然河流、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是从发电的角度上说的。
    易混概念二十八 土壤、土地、土地资源
    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是指陆地的表层部分。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的风化物。
    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可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
    易混概念二十九 草原、草甸、草地、草场
    草原以旱生草本植物占优势,是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植被(温带草原以矮草为主;热带草原以高草为主);
    草甸属于非地带性植被,可出现在不同植被带内。在湿润气候区,草甸可以伴同针叶林或落叶阔叶林出现。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
    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
    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甸、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易混概念三十 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易混概念三十一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增长量、人口机械增长、人口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人口自然增加数(出生人数减死亡人数)与该时期内平均人数之比,一般用千分率表示。计算公式为:人口自然增长率=(本年出生人数—本年死亡人数)/年平均人数×1 000‰=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自然增长量——不是自然增长率越大,自然增长量就越大,它还与区域的人口基数相关,如我国自然增长率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增长量仍很大。
    人口机械增长——指在一定时期内人口净迁入人口数减去净迁出人口数。
    人口增长:是指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
    易混概念三十二 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往郊区外缘移动,人口规模相对较大,多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加速阶段。
    逆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城市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迁移的过程,它不是城市化的倒退,人口规模相对较小,多发生在发达国家城市化成熟阶段。
    易混概念三十三 全球变暖与热岛效应
    全球变暖——是指由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等的排放,使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年平均气温升高的现象,发生范围是全球。
    热岛效应——是指由于城市工业和人类生活废热的排放,使得城市比周边郊区气温相对较高的现象,发生范围在城市。
    易混概念三十四 地铁、轻轨与高铁
    地铁——修建在城市地下,以客运为主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
    轻轨——修建在地面,连接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通常不跨省。
    高铁——修建在地面,连接不同省区的公共交通运输方式,跨省。
    易混概念三十五 水分与水源
    水分——对大气中的水汽的一种表达,如2012年高考描述冰冻葡萄区位条件时,强调了水分充足。
    水源——对区域中河流的一种表达,如描述宁夏灌溉农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时,为水源,因为靠近黄河。
    易混概念三十六 春小麦与冬小麦
    春小麦——往往春天播种,秋季收割,分布在纬度较高中温带地区,如我国东北平原、美国北部小麦带。
    冬小麦——往往前一年秋天播种,第二年春末夏初收割,分布在纬度较低的暖温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如我国华北平原、美国中部的小麦带等。
    易混概念三十七 乳畜业与大牧场放牧业
     乳畜业——往往靠近市场分布,如我国北京、广州城郊的乳畜业,土地集约度非常高,主要产品是牛奶及其奶制品。
    大牧场放牧业——往往分布在地广人稀的草原,对交通条件要求较高,临近港口等,主要产品是牛肉及肉制品。
    易混概念三十八 生态农业与立体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生态经济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技术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和社会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规划和组织实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它以发展农业为出发点,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如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等。
    立体农业——是着重于开发利用垂直空间资源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在单位面积上,利用生物的特性及其对外界条件的不同要求,通过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有机结合,建立多个物种共栖、质能多级利用的生态系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稻田养鱼、农田播种食用菌等。
    易混概念三十九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如生物、土壤的破坏,造成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水土流失等。
    易混概念四十 中国四大地理分区和三大自然地理区域
    四大地理分区——以综合指标划分,按经济与自然差异,分成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大自然地理区域——分别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强调各区自然地理特征。
    易混概念四十一 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
    人口流动——指未改变定居地的人口移动。如民工流动、旅游和度假等。
    人口迁移——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地区之间做永久或半永久的居住地变动。
    易混概念四十二 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环境容量——是对污染物而言,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
    环境承载力——又叫“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定区域内的自然资源所能养活的人数和经济规划。
    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在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合理人口数量。(能养好的人口数量)
    易混概念四十三 峡谷和峡湾
    峡谷指的是V 形谷的一种,是狭而深的河谷,多发育于地壳抬升的山区,河流强烈下切而成。
    峡湾指的是冰川槽谷被海水淹没形成的狭窄的海湾,特点是狭长、曲折、岸壁陡峭。
    易混概念四十四 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矿物在大气、流水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风化作用是将岩石由整体变破碎的过程。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风化作用通常是静态的。进行比较缓慢。
    风力作用指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干区、半湿润区乃至湿润区均有分布。有风蚀地貌如雅丹地貌、戈壁,风积地貌如沙丘。风化作用通常是动态的。
    易混概念四十五 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的地域结构与城市布局形式
    城市的地域形态——指城市的外部轮廓和形状,包括集中式、组团式、条带式、分散式和放射式等。如成都属于团块式,重庆属于组团式,兰州属于条带式,延安属于分散式。
    城市的地域结构——城市功能分区的结构又称城市地域结构,它是指城市功能分区在空间中的分布与组合形式(内部划分形式)。包括多核心模式、扇形模式、同心圆模式等。
    城市布局形式——指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包括集中紧凑式和分散疏松式。
    易混概念四十六 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指以收获成熟果实为目的而成为人类基本食物的作物。如:南方的水稻、北方的小麦、马铃薯和玉米、青藏高原的青稞等,玉米已成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指不以食用为主要目的,主要做经济用途的作物。如:棉花、甘蔗、苹果、柑橘、甜菜和油菜等。
    易混概念四十七 生产特点与区位条件
    生产特点——指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水平、经营方式、技术水平等。
    区位条件——指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矿产、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能源、政策、技术、劳动力等。

    易混概念四十八 耕作制度、复种指数与垦殖指数
    耕作制度——指农作物的栽培方式(熟制、布局等)及与之相配套的农技措施的总称。
    复种指数——指某一农业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比例。
    垦殖指数——指某一国或地区已开垦种植的耕地面积与其土地总面积之比。
    三者在一定程度上分别反映出某地农业生产力水平、耕地重复利用程度和开发程度。
    易混概念四十九 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
    户籍人口通常是指户口在本市,并且在城市和设有公安派出所的集镇注册登记的户口,但不一定在本市居住与工作的;常住户口通常是指不是本地的户口,因工作、学习的需要,来到某个地方居住,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易混概念五十 河流含沙量与输沙量
    输沙量是指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泥沙的重量(吨)。简言之,输沙量就是输送沙子的量。含沙量大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大;含沙量小的河流输沙量不一定小。含沙量一般是单位体积的浑水中所含的干沙的质量。简言之,含沙量就是特定水域内每立方米含有多少重量的沙子
    易混概念五十一 工业分布与工业布局
    工业分布——指已形成的工业生产的地区分布。
    工业布局——除含有“分布”的含义之外,还有把工业生产合理地安排在某地的意思。
    易混概念五十二 牛轭湖与曲峡
    牛轭湖:在平原地区流淌的河流,河曲发育,随着流水对河面的冲刷与侵蚀,河流愈来愈曲,最后导致河流自然截弯取直,河水由取直部位径直流去,原来弯曲的河道被废弃,形成湖泊,因这种湖泊的形状恰似牛轭,故称之为牛轭湖。
    曲流是一种极为秀美壮丽的地质奇观,大多发育在平原地区,但在山地的深邃峡谷中,也会形成宛转的曲流,本文作者、地质学家范晓称这种曲流峡谷为“曲峡”。
    易混概念五十二 冰间湖热融湖
    冰间湖(Polynyas)或称海冰穴,是极区的一种中尺度现象,是指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水域,对于野生生物而言极其重要。
    热融湖(thaw lake)是冻土融化后地面塌陷形成的湖泊,是热喀斯特的一种重要类型

    相关试卷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四(含答案解析),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热带草原气候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地理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八(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考前冲刺 考前天天练 八(含答案解析),共7页。

    秘籍02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备战高考地理抢分秘籍(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秘籍02 考前必记人文地理23个核心考点-备战高考地理抢分秘籍(全国通用),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人口增长模式,人口问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城市等级和城市服务范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