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马鞍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马鞍山市2023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理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在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数量加倍
B. 细胞分化前后,细胞内RNA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C. 衰老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线粒体分解葡萄糖速率减慢
D. 正常细胞都会经历增殖、分化、衰老、死亡和癌变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细胞一般要经过生长、增殖、衰老、凋亡的生命历程。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有利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细胞癌变的原因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正常细胞的生长和分裂失控。癌症的发生不是单一基因突变的结果,至少在一个细胞中发生5~6个基因突变,才出现癌细胞的所有特点。
【详解】A、在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着丝粒数目不变,染色体数量不变 ,A错误;
B、细胞分化前后,基因发生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细胞内RNA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 ,B正确;
C、衰老细胞内呼吸酶的活性降低导致细胞质基质内分解葡萄糖速率减慢 ,C错误;
D、正常细胞都会经历增殖、分化、衰老、死亡的过程 ,D错误。
故选B。
2. 下列关于传统发酵食品制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泡菜、果酒和果醋的制作均需在无氧环境下进行
B. 酿酒中酵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与酿醋中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
C. 泡菜腌制时,坛边沿水槽内有气泡是乳酸菌无氧呼吸产生CO2引起的
D. 果酒制作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经酵母菌酒精发酵大部分以热能散失
【答案】B
【解析】
【分析】1、在利用酵母菌发酵时最好是先通入足够的无菌空气在有氧环境下一段时间使其繁殖,再隔绝氧气进行发酵。
2、醋酸菌好氧型细菌,当缺少糖源时和有氧条件下,可将乙醇(酒精)氧化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葡萄糖分解成醋酸;醋酸菌生长的最佳温度是在30~35℃。
【详解】A、制作泡菜利用的微生物是乳酸菌,乳酸菌是厌氧型细菌,所以制作泡菜的过程须全程持续保持无氧环境;制作果酒利用的微生物是酵母菌,酵母菌要先通过有氧呼吸大量增殖,之后需保持无氧条件进行酒精发酵;参与果醋制作的醋酸菌是好氧菌,制作果醋需要有氧环境,A错误;
B、酿酒中酵母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与酿醋中醋酸菌的最适生长温度不同,后者温度较高,B正确;
C、泡菜腌制时,所需的菌种是乳酸菌,乳酸菌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无二氧化碳的产生,C错误;
D、果酒制作过程中,葡萄糖中的能量经酵母菌酒精发酵大部分存留在酒精中,D错误。
故选B。
3. 艾弗里在体外重复格里菲思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起初R型活菌与加热杀死的S型菌混合培养时,总是无法获得S型菌落。研究发现,在体外培养状态下,S型菌在与R型菌竞争中处于劣势。后来他对实验进行改进,最终完成了肺炎链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组别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
1 | R型活菌 | R型菌落 |
2 | 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 | R型菌落 |
3 | R型活菌+抗R型菌血清 | R型菌落(较小) |
4 | 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抗R型菌血清 | R型菌落和S型菌落 |
A. 组别2中可能存在S型细菌,但无法快速增殖形成菌落
B. 抗R型菌血清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能抑制R型菌的快速增殖
C. 抗R型菌血清中存在某种物质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
D. S型菌的出现说明部分R型活菌完成了遗传物质的重组
【答案】C
【解析】
【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
【详解】A、组别2种是R型活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其中S型菌可能让R型菌发生转化产生S型菌,但由于初始数量较少,无法快速增殖形成菌落,A正确;
B、据组别1和组别3可知, 两者的区别在于抗R型菌血清的有无,第3组中加入抗R型菌血清,其中的R型菌落(较小),说明抗R型菌血清中可能存在某种物质能抑制R型菌的快速增殖,B正确;
C、对比3组和4组可知,两者的自变量是加热杀死的S型菌的有无,实验结果是4组中出现了S型菌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某种物质能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C错误;
D、S型菌的出现说明部分R型活菌完成了遗传物质的重组,即有部分R型菌转化为S型菌,D正确。
故选C。
4. T细胞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在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细胞毒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均发挥作用
B. T细胞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C. 艾滋病病毒主要侵入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逐渐使免疫功能丧失
D. 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
【答案】A
【解析】
【分析】细胞免疫:靶细胞、辅助性T细胞等参与使细胞毒性T细胞活化,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和记忆T细胞,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识别并接触、裂解被同样病原体感染的靶细胞,靶细胞裂解、死亡后,病原体暴露出来,可被抗体结合;或被其它免疫细胞吞噬、消灭。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
【详解】A、细胞毒性T细胞在细胞免疫过程中发挥作用 ,A错误;
B、T细胞是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而来,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B正确;
C、艾滋病病毒主要侵入并破坏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数量减少,使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下降,逐渐使免疫功能丧失 ,C正确;
D、B细胞在抗原和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的两个信号刺激下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可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辅助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促进细胞毒性T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故选A。
5. 种群的数量特征是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关于种群数量及调查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主要是生物因素
B. 常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C. 调查某猛兽的种群数量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一计数
D. 将一生物引入空间资源丰富的环境,其种群会一直呈“J”型增长
【答案】D
【解析】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査方法常用的是样方法。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其种群密度调査常用的是标志重捕法。
【详解】A、影响种群数量的密度制约因素,其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竞争、捕食、寄生、疾病和种内调节等生物因素 ,A正确;
B、培养瓶中的酵母菌,不能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抽样检测法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B正确;
C、红外触发相机与粪便都是野生动物种群调查的主要方式,调查某猛兽的种群数量可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逐一计数 ,C正确;
D、将一生物引入空间资源丰富的环境,如气候适宜、没有天敌,一定时间内呈“J”型增长 ,D错误。
故选D
6. 非洲慈鲷有两套非同源性染色体,分别用ZW和XY表示。当其有Y染色体无W染色体时才表现为雄性,否则都表现为雌性,染色体组成为YY或WW的个体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雌性非洲慈鲷的性染色体组成有3种
B. ZWXY的非洲慈鲷能产生4种性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
C. ZZXX和ZZXY的两非洲慈鲷杂交,子代雌雄比为1:1
D. 根据子代雌雄比例无法确定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常见的有XX型和ZW型,前者群体中XX表现为雌性,XY为雄性;后者群体中ZZ表现为雄性,ZW表现为雌性。
【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有W染色体时,全部表现为雌性,其有Y染色体无W染色体时才表现为雄性,且染色体组成为YY或WW的个体死亡,则非洲慈鲷的性染色体组成有ZWXX 、ZWXY、ZZXX,共3种,A正确;
B、ZWXY的非洲慈鲷能产生4种性染色体组成不同的配子,分别是ZX、ZY、WX、WY,B正确;
C、ZZXX和ZZXY的两非洲慈鲷杂交,产生的配子分别是ZX(♀)、ZX(♂)、ZY(♂),子代ZZXX∶ZZXY=1∶1,表现为雌雄比为1:1,C正确;
D、由于雄性只有ZZXY一种类型,只能产生ZX、ZY两种类型的雄配子,则根据子代雌雄比例可以确定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D错误。
故选D。
7. 蒙古沙冬青具有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的功能,是中国西北荒漠生态系统中的常绿阔叶灌木。科研人员在夏季某天不同时刻分别测定了三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的净光合速率,数据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
(2)与7:00相比,9:00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_______,13:00三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_______。
(3)7:00至19:00期间,_______(“大蒙古沙冬青”或“中蒙古沙冬青”或“小蒙古沙冬青”)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但仍然不能确定一昼夜哪种蒙古沙冬青积累的有机物最多,其原因是________。
(4)研究发现蒙古沙冬青根毛细胞的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化合物含量较高,这一特性对其适应荒漠生态系统的意义主要是_______。
【答案】(1)时间和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
(2) ① 增大 ②. 部分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
(3) ①. 中蒙古沙冬青 ②. 三种蒙古沙冬青夜晚呼吸作用强度未知
(4)提高根毛细胞的渗透压,增强吸水能力,提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解析】
【分析】叶绿体和光反应:(1)场所: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条件:光照、色素、酶等。(3)物质变化:叶绿体利用吸收的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O2,同时促成ADP和Pi发生化学反应,形成ATP。(4)能量变化:光能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
【小问1详解】
据图,净光合速率随时间、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不同而变化,则自变量是时间、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
【小问2详解】
与7:00相比,9:00时光照增强,光反应提供[H]和ATP增多,促进C3的还原,叶绿体内C3的合成速率加快,13:00三种不同生长阶段的蒙古沙冬青都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原因是中午叶片的部分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不足,使暗反应速率降低。
【小问3详解】
净光合速率和横坐标时间围成的面积可表示积累的有机物量,7:00至19:00期间,中蒙古沙冬青围成的面积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一昼夜积累的有机物量是白天积累的有机物量减去夜晚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量,三种蒙古沙冬青夜晚呼吸作用强度未知,不能确定一昼夜哪种蒙古沙冬青积累的有机物最多。
【小问4详解】
研究发现蒙古沙冬青根毛细胞的可溶性糖、氨基酸等化合物含量较高,使跟毛细胞细胞的渗透压较大,增强吸水能力,提高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能力。
8. 剧烈运动时心跳过快,血压升高,此时机体可以通过动脉压力反射来调节。下图为动脉压力反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当血压升高时,位于血管壁上的压力感受器产生兴奋,沿传入神经______(填“单向”或“双向”)传导,引起副交感神经活动_______,使心率______,血压降低。该过程的调节机制为_______。从反射的类型看,动脉压力反射属于_______。
(2)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而胃肠蠕动却减弱。研究表明,支配心脏和胃肠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相同,分析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
(3)剧烈运动时,Na+大量丢失,肾上腺皮质会增加______的分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
【答案】(1) ①. 单向 ②. 增强 ③. 减缓(下降) ④. (负)反馈 ⑤. 非条件反射
(2)心脏和胃肠、消化腺细胞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不同,进而使不同细胞对同一递质产生了不同的应答,引起了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3)醛固酮
【解析】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此时,心跳减慢,但胃肠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调节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对机体的意义是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的反应,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小问1详解】
压力感受器兴奋,将兴奋从传入神经单向传向神经中枢,使副交感神经兴奋,控制效应器心脏跳动减慢,心率下降。该调节是血压升高引起,通过调节使血压下降,是负反馈调节。动脉压力发射是不受意识控制的,是非条件反射。
【小问2详解】
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而胃肠蠕动却减弱,支配心脏和胃肠的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相同,同一种神经递质引发的效应不同,可能原因是心脏和胃肠、消化腺细胞接受神经递质的受体不同,进而使不同细胞对同一递质产生了不同的应答,引起了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小问3详解】
当大量丢失水分使细胞外液量减少以及血钠含量降低时,肾上腺皮质增加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含量的平衡。
9. 野牦牛、高原鼠兔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地区的特有物种。野牦牛主要以高寒植物苔草、针茅、莎草、蒿草等为食;高原鼠兔常吃一些对家畜有毒的植物,较少食用苔草,食物匮乏时,高原鼠兔能从牦牛粪中补充水分与能量。回答下列问题。
(1)高寒草原地区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_______的结果,野牦牛和高原鼠兔之间_____(“存在”或“不存在”)竞争关系。
(2)将高寒草原上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数值转换成相应的体积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_____金字塔,该金字塔的基石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成分。
(3)高原鼠兔善于挖洞,当其种群数量较大时易造成草地退化。研究者在进行防治时,通常将其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不是使其完全灭绝。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分析,其意义是________。研究发现,当地降雨较多时,来不及排泄的洪水可以流入到高原鼠兔的洞穴中,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价值。
【答案】(1) ①.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 ②. 存在
(2) ①. 生物量 ②. 生产者
(3) ①. 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了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更好地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 ②. 间接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小问1详解】
协同进化(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高寒草原地区群落的形成是不同物种协同进化(共同进化)的结果;野牦牛和高原鼠兔之间会在生存空间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小问2详解】
将高寒草原上每个营养级所容纳的有机物的总干重数值转换成相应的体积图形,并将图形按照营养级的次序排列,可形成一个生物量金字塔;生产者可以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小问3详解】
一般而言,一个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越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了营养结构的复杂性,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能够更好地维持相对稳定状态,提高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故研究者在进行防治时,通常将高原鼠兔数量控制在较低水平,而不是使其完全灭绝;间接价值是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降雨较多时,来不及排泄的洪水可以流入到高原鼠兔的洞穴中,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0. 果蝇的翅形(长翅、残翅)与眼形(细眼、粗眼)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将纯种的残翅粗眼雌性个体与纯种的长翅细眼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雌雄个体相互杂交得到F2,F1与F2的表型及分离比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
| F1 | F2 |
雌性 | 长翅细眼 | 长翅细眼:残翅细眼:长翅粗眼:残翅粗眼=3:1:3:1 |
雄性 | 长翅粗眼 | 长翅细眼:残翅细眼:长翅粗眼:残翅粗眼=3:1:3:1 |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是_______,其中控制_______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
(2)F2雌性长翅细眼个体有______种基因型,其中杂合子的概率是______。
(3)将F2中的长翅细眼雌性个体与长翅粗眼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3,F3中长翅个体的比例为_____,F3中残翅细眼雄性的比例为_______。
【答案】(1) ①. 长翅、细眼 ②. 眼形 ③. F1的眼形与性别相关联
(2) ①. 2##二##两 ②. 1##100%
(3) ①. 8/9 ②. 1/36
【解析】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
分析题意,将纯种的残翅粗眼雌性个体与纯种的长翅细眼雄性个体杂交得到F1,F1中雌雄个体均为长翅,说明长翅是显性性状;F1的眼形与性别相关联(在雌雄中表现型不一致),说明相关基因位于X染色体,且亲代与F1之间出现交叉遗传现象,可推知细眼是显性性状。
【小问2详解】
设翅形相关基因是A/a,根据F2中表型可知F1相关基因都是Aa,设眼形相关基因是B/b,根据F2相关表现型可知,F1相关基因是XBXb、XbY,即F1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F2雌性长翅细眼个体有AAXBXb、AaXBXb,共2种;两种类型均为杂合子,即是杂合子的概率是1。
【小问3详解】
将F2中的长翅细眼雌性个体(1/3AAXBXb、2/3AaXBXb)与长翅粗眼雄性个体(1/3AAXBY、2/3AaXBY)杂交得到F3,仅考虑翅形,则雌雄配子均为2/3A、1/3a,则F3中长翅(A-)个体的比例为1-1/9(aa)=8/9;F3中残翅细眼雄性(aaXBY)的比例为(1/3×1/3)aa×(1/4)XBY=1/36。
11. γ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活性、参与免疫调节和控制细胞生长等功能。研究人员利用基因工程等相关技术获得了γ干扰素,并制备了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以检测γ干扰素。回答下列问题。
(1)在获得γ干扰素过程中,将γ干扰素基因与载体重组时运用的工具酶有________,研究人员将基因表达载体导入大肠杆菌前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其目的是使细胞处于_______的生理状态。
(2)在制备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时,给小鼠注射γ干扰素,其目的是_______。促进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的试剂是_______,用特定的______培养基对融合后细胞进行筛选,只有_____能够生长。经多次筛选,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细胞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
(3)将最终获得的细胞在体外培养时,通常给予37℃、5%CO2等适宜条件并定期更换培养液,其中5%CO2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定期更换培养液的作用是_______。
【答案】(1) ①. 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②. 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
(2) ①. 诱导产生分泌抗γ干扰素抗体的B淋巴细胞 ②. 聚乙二醇##PEG
③. 选择
④. 融合的杂交瘤细胞 ⑤. 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
(3) ①. 维持培养液的pH ②. 清除代谢废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
【解析】
【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小问1详解】
将γ干扰素基因与载体重组时运用工具酶有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和DNA连接酶(连接切割后的目的基因和运载体);将目的基因导入大肠杆菌等微生物细胞时,需要用钙离子处理,其目的是使细胞处于能吸收周围环境中DNA分子的状态。
【小问2详解】
在制备γ干扰素单克隆抗体时,给小鼠注射γ干扰素(作为抗原),其目的是诱导产生分泌抗γ干扰素抗体的B淋巴细胞;促进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常用的试剂是聚乙二醇(PEG);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对融合细胞进行筛选,该培养基上,未融合的细胞和同种融合的细胞都死亡,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能存活;由于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故经多次筛选,选出能分泌特定抗体细胞。
【小问3详解】
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一定的气体环境,其中5%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定期更换培养液的作用是清除代谢废物,防止细胞代谢产物积累对细胞造成危害。
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生物试题(原卷+解析版):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学期三模生物试题(原卷+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理综生物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x、2023届安徽省马鞍山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监测理综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黄山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三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安徽省淮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安徽省淮北市2022-2023学年高三生物下学期二模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