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山东卷)(原卷版)
展开【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全真模拟押题卷(山东卷)
高三生物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当细胞中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聚集时,无活性BiP—PERK复合物发生解离,形成游离的BiP蛋白与PERK蛋白。BiP可以识别错误折叠的蛋白质,促进它们重新正确折叠并运出。PERK解离后被磷酸化激酶催化发生磷酸化,一方面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另一方面促进BiP表达量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BiP—PERK复合物存在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折叠和加工
B.当PERK以游离状态存在时,内质网不能产生包裹蛋白质的囊泡
C.提高磷酸化激酶活性可促进异常蛋白积累的内质网恢复正常
D.磷酸化的PERK可以抑制多肽链进入内质网
2、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氮元素主要以NO3-的形式被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图1表示根细胞中NO3-和H+的转运机制,图2表示作物甲、乙的根细胞吸收NO3-的速率与土壤02浓度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硝酸盐转运蛋白转运离子时需与离子结合,且自身构象改变
B.质子泵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只具有运输H+的功能
C.作物甲根细胞膜上硝酸盐转运蛋白的数量一定比作物乙多
D.a点时及时松土可促进作物乙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细胞吸收NO3-
3、新鲜菠萝肉中的菠萝蛋白酶使人在食用过程中产生刺痛感。研究发现菠萝蛋白酶的活性与温度及NaCl浓度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20℃处理和60℃处理对菠萝蛋白酶结构的影响不同
B.菠萝蛋白酶能损伤口腔黏膜,是由于该酶可分解黏膜细胞的蛋白质
C.菠萝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建议食用前用此温度的水浸泡菠萝
D.该实验中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对菠萝蛋白酶活性都是抑制作用
4、将某种植物置于高温环境(HT)下生长一定时间后,测定HT植株和生长在正常温度(CT)下的植株在不同温度下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温度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暗反应的进行
B.两组植株的CO2吸收速率最大值接近
C.35℃时两组植株的CO2固定速率相同
D.HT植株体现出对高温环境的适应性
5、某雌雄同株植物的花色有三种表型,受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R/r、B/b、D/d控制,已知基因R、B和D三者共存时表现为红花(分为深红花、浅红花两种表型)。选择深红花植株与某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均为浅红花,F1自交,F2中深红花:浅红花:白花=1:26:37。下列关于F2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浅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7种,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19种
B.白花植株之间杂交,后代可能出现浅红花植株
C.浅红花植株自交,后代中会有白花植株出现
D.浅红花和白花植株杂交,后代中会有深红花植株出现
6、甲、乙为某种二倍体植物的植株,其体细胞中2对同源染色体(I和Ⅱ)及相关基因分别见图甲和图乙,其中图乙表示变异情况,且变异不影响基因的表达。减数分裂时,染色体联会过程均不发生交叉互换。A和a分别控制高茎和矮茎;B和b分别控制红花和白花。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植株进行自交产生的高茎白花后代中杂合子占2/3
B.乙植株发生的变异类型是易位,基因B的碱基序列未改变
C.乙植株减数分裂过程中,会产生同时含有a、B、b的配子
D.甲、乙植株杂交,后代中高茎红花植株占9/16
7、在DNA甲基转移酶(Dnmt)的作用下,基因启动子区发生5'胞嘧啶的甲基化可导致基因转录沉默。某植物用5-azaC处理后,5'胞嘧啶的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开花提前。当敲除Dnmt 基因时,甲基化的DNA复制出的子链不会被甲基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5'胞嘧啶的甲基化导致启动子区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B.5-azaC的去甲基化作用直接导致相应基因的基因频率升高
C.Dnmt基因通过控制Dnmt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双链均甲基化的DNA在无Dnmt时,复制两次可得到去甲基化的DNA
8、细胞膜对离子通透性的高低可用电导表示,电导越大,离子的通透性越高。下图表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过程中Na+、K+电导的变化。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动作电位的过程中只有Na+通道开放
B.动作电位达到峰值时,Na+内流速率最大
C.K+通道的开放晚于Na+通道,但持续时间更长
D.K+通道关闭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不再变化
9、T细胞表面存在PD-1(程序性死亡受体1),正常组织细胞表面存在PD-1的配体——PD-L1分子,该分子与PD-1结合后,T细胞的活性被适当抑制,而癌细胞可通过表达PD-L1而表现出“免疫逃逸”(图甲)。“肿瘤免疫疗法”尝试通过使用PD-1/PD-L1抑制剂,实现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杀灭癌细胞的目的(图乙),下列关于“肿瘤免疫疗法”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均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中的免疫活性物质
B.若T细胞中PD-1基因的表达量下降,将会使人患免疫缺陷病
C.抗原呈递细胞把抗原传递给T细胞以及T细胞对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均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
D.PD-1/PD-L1抑制剂可能会影响T细胞对正常组织细胞的识别功能,导致患者机体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并产生不良反应
10、为探究植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通过地上信号还是地下信号进行,研究者设计了如下实验。将11株盆栽豌豆等距排列,6~11号植株在根部有管子相通,在不移动土壤的情况下,化学信息可以通过管子进行交流;1~6号的根部不联系,用高浓度的甘露醇浇灌(高渗透压,模拟干旱)来刺激6号植株(如图a),15min 后,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结果如图b所示。对6号植株进行干旱诱导后1h,再次测定所有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发现6~11号植株的气孔大多数都关闭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不受干旱胁迫时,1~11号植株的气孔开放度无显著差异
B.据图分析可知,植物之间可以通过地下信号进行信息交流
C.在干旱条件下,植株的气孔开放度大小与距离6号植株的远近无关
D.随着时间的推移,根部产生的助追信号会不断地通过地下通路传递
11、空心莲子草是水陆两栖草本植物,是恶性入侵杂草,常泛滥于农田,空地,鱼塘,河道,抢占农作物的水分,肥料和生长空间,空心莲子草会消耗较多的水体溶解氧,缺氧死亡的鱼虾等腐烂后会污染水质,从而严重破坏水体生态环境。科研人员推测,空心莲子草可能通过释放化学物质毒害本土物种,为此他们用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和根系的浸提液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空心莲子草会导致入侵地的物种丰富度下降,甚至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
B.在这三种植物中,空心莲子草浸提液对紫花苜蓿的影响最大
C.空心莲子草地上部分的浸提液与根系的浸提液对燕麦种子的影响效果大体相同
D.随着空心莲子草浸提液浓度的升高,三种植物种子细胞膜损伤率增大,可能导致种子萌发率降低
12、边缘效应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沿着生态系统的边缘产生了有差异的环境条件,形成边缘效应带,此处群落结构复杂,各种生物由激烈竞争发展为各司其能,各得其所,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多层次、高效率的物质、能量共生网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增强,导致自然生境片段化,增加了边缘效应带的数量
B.处于边缘效应带的鸟类可能比生活在森林深处的鸟类更警觉
C.研究边缘效应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D.边缘效应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但不会影响其物种丰富度
13、《礼记·月令》中记载:“仲冬之月,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湛炽(清洁煮沸)必洁,水泉必香,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兼用六物,大酋兼之,毋有差贷。”这是一套比较完整的酿酒工艺流程,对于酿酒时节、原料选择等都有严格规定,更对我国酿酒技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秫稻必齐”可为酿酒提供丰富的糖,随着发酵的进行糖含量会升高
B.为防止二次污染,应在“湛炽”后立即接种酿酒的酒曲
C.“陶器必良”可以确保酵母菌产生酒精的同时避免醋酸的产生
D.在适宜的温度下发酵,发酵液的温度并不会随发酵的进行而改变
14、草莓是无性繁殖的作物,它感染的病毒很容易传播给后代。病毒在草莓体内逐年积累,会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差。下图是育种工作者选育高品质草莓的流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通常采用70%的酒精和5%次氯酸钠溶液对甲进行灭菌处理
B.B过程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将SMYELV-CP导入草莓细胞
C.A、B、C过程都属于细胞工程的操作,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D.判断两种选育方法的效果时,只有方法二需要通过病毒接种实验
15、CD47是一种在多种细胞中广泛表达的跨膜糖蛋白,能够与巨噬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并抑制其吞噬作用。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表面的CD47含量比正常细胞高1.6—5倍。科研人员尝试合成抗CD47的单克隆抗体,并进一步探究其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可用灭活病毒诱导②过程两种细胞融合,该方法也适用于植物体细胞的杂交
B.③过程可利用CD47糖蛋白筛选出目标杂交瘤细胞
C.抗CD47单克隆抗体与巨噬细胞结合,增强其吞噬作用
D.在肿瘤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抗CD47抗体将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选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在细胞生长和分裂的活跃期,线粒体通过中间分裂产生两个子线粒体。当线粒体出现损伤(如Ca2+和活性氢自由基ROS增加)时,线粒体会通过外周分裂产生大小不一的子线粒体,其中较小的子线粒体不包含复制型DNA(mtDNA),最终被自噬体吞噬,即线粒体自噬,而较大的子线粒体得以保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外周分裂可以增强高ROS和高Ca2+对线粒体的损伤
B.线粒体分裂产生的子线粒体中不都含有mtDNA
C.线粒体自噬会导致线粒体数量减少,细胞代谢减慢
D.中间分裂和外周分裂均需溶酶体参与
17、某研究员对某自然动物种群进行了调查,发现1千个个体中的基因组成:AA有300个、Aa有600个、aa有100个。不考虑突变,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种群与生存地环境、其他物种之间都存在着协同进化
B.若干年后再次调查得出A基因频率为60%,说明该种群未发生进化
C.若环境发生改变,aa个体不适宜生存,则a基因频率会一直降低直至为0
D.该自然动物种群中全部A和a基因的总和构成基因库
18、褪黑素白天分泌少﹐晚上分泌多,能使人迅速入睡。人体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是人或哺乳动物脑内的昼夜节律起搏器,可调节身体内各种昼夜节律活动,对于调节激素水平、睡眠需求等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松果体细胞分泌的激素——褪黑素的调控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示调节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特点
B.SCN、下丘脑、垂体和睾丸的细胞均有褪黑素的受体
C.晚上长时间的光刺激会促进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干扰睡眠
D.光周期信号调节雄性动物生殖的方式属于体液调节
19、如下图表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生物体的同化量在以下三项主要生命活动中分配的情况:①用于与其他物种争夺相同资源所消耗的能量;②用于避免捕食者捕食所消耗的能量;③用于产生下一代所消耗的能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B.乙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生态位有较大重叠
C.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大
D.引入鼠的天敌可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
20、原核细胞中存在多个R—M系统以对抗外来DNA入侵,每个R—M系统由一个限制酶和相对应的甲基化酶组成,甲基化酶可在特定序列上对DNA进行甲基化,保护其不被限制酶降解。限制性内切核酸酶Sal I和Xho I识别序列与切割位点如图。用Sal I切割目的基因两侧,用Xho I切割载体质粒,再用DNA连接酶处理可形成重组质粒。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限制酶催化DNA链中相邻核苷酸之间磷酸二酯键的断裂
B.重组质粒上有1个限制酶SalI和1个限制酶XhoI的识别序列
C.DNA特定序列的甲基化可能导致基因的表达发生可遗传的改变
D.R—M系统中的限制酶和甲基化酶分别对细菌内源性和外源性DNA起作用
第II卷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原生质体是细胞壁以内所有结构的总称。原生质体能够高效地摄取外源DNA、细胞器甚至细胞核,为植物体细胞杂交、种子资源库建立及基础理论研究提供了非常理想的实验操作受体系统。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分离某植物原生质体,可将流水冲洗后的外植体用_________消毒,然后立即用无菌水冲洗,再用_________处理一定时间,冲洗后,放入配好的缓冲液中,用小刀切碎,加入含有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溶液,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过滤、离心即可获得原生质体。分离出的原生质体需要进行活性检测,可采用__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等方法进行检测。
(2)获得的原生质体经过细胞壁再生,经过_________形成愈伤组织。与外植体相比,愈伤组织的特点是_________。比较生根培养基和分芽培养基,二者的基本组成成分相同,但用于诱导细胞分化的_________不同。
(3)为保证原生质体在制备过程中的完整性,(1)中所用的酶溶液需要加入一定浓度的甘露醇溶液。请以原生质体数目和体积变化为检测指标,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某植物原生质体制备中甘露醇溶液的适宜浓度,并简要写出实验方案:_________(原生质体计数和原生质体体积测量的具体操作过程不作要求,不考虑加入单细胞悬液对甘露醇溶液浓度的影响)。
实验材料及用具:某植物单细胞悬液、浓度为2mol/L的甘露醇溶液、细胞壁水解酶、蒸馏水、培养瓶、血细胞计数板、显微镜(具有测距功能)等。
22、水稻的杂种子一代具杂种优势,在培育过程中常常使用雄性不育系,但雄性不育 系获取过程繁杂。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了智能不育系水稻,其自交后代可保留自身性状,也可利用除草剂筛选出雄性不育系用以杂交制种。已知水稻内源 CYP81A6 基因功能丧失会导致其对除草剂抗性消失、基因R可使雄性不育基因m 育性恢复、基因F使含有该基因的花粉致死,将CYP81A6 反义基因C^、基因R、基因F 构建成连锁基因群,导入纯种雄性不育系中,即可得到智能不育系。现有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甲、乙、丙三株智能不育系水稻,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连锁互换)
(1)反义基因C* 是将 CYP81A6 基因的编码区反向连接在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构成的,它通过抑制_______ 过程使CYP81A6 基因功能丧失。
(2)雄性不育基因m 位于2号染色体上,导入植株甲中的1个连锁基因群是否插入到2 号染色体上,对其自交后代智能不育系个体所占比例 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植株甲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 。
(3)若植株中插入2个连锁基因群,分别位于2条同源染色体上时培育不成功,原因是 _______;植株乙中2个连锁基因群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且其中1条是2号染色 体,则其自交后代中与植株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_______。
(4)水稻叶片有绿色和紫色两种表型,其中紫色的出现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 B/b 决定,a 基因控制紫色色素合成,B 基因允许紫色性状在叶中表现,紫色在叶片中不表 现时叶片仍为绿色。将只含1个连锁基因群的绿叶智能不育系丙作母本,与绿叶智能不育 系甲作父本杂交,F₁ 全为绿叶,F₁ 自交得F₂,则可根据F₂ 叶色的表型及比例判断连锁基 因群插入的位置。若F₂ 中绿叶:紫叶=7:1时,判断连锁基因群在丙中插入的位置是___________,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_。
(5)该转基因智能不育系可防止基因污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TRPV1是位于感觉神经末梢的非选择性阳离子通道蛋白,它可以通过开合控制相关离子跨越细胞膜,使神经细胞膜产生快速的电位变化,电信号就会沿着神经细胞传送到大脑产生感觉。实验证明,辣椒素和43℃以上的高温都可以激活TRPV1,并打开其通道。为研究辣椒素对TRPV1通道的作用机制,科学家对神经元首先进行荧光染剂处理,然后加入浓度为1μmol/L辣椒素,利用共聚焦显微成像法对细胞进行动态观察,并同步记录细胞内荧光值的变化,结果如图甲。(说明:静息状态下,细胞外Ca2+浓度高于细胞内,此状态会抑制Na+内流。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可导致荧光强度增加。)回答相关问题。
(1)高温刺激TRPV1能够引发膜外电位变为______电位。高温引起大脑产生痛觉______(填“是”或“不是")反射活动,理由是______。
(2)若要证明“辣椒素可激活并打开TRPV1”,还需增加一个对照实验。对照组除______外,其余与实验组处理相同。
(3)依据图文信息,推测辣椒素刺激引起机体产生痛觉的机制是:辣椒素激活感觉神经末梢膜上TRPV1,通道开启→______(用箭头和文字表述)→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最终传至大脑皮层的感觉中枢。
(4)TRPV1通道与关节炎引起的慢性炎症疼痛也有密切关系。图乙表示白细胞介素I-6(一种炎症因子)引发炎症疼痛时的分子机制,Gp130-JAK、P13K、AKT是参与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的重要物质。基于该机制,研制了某药物A以缓解疼痛,药物A的作用可能是______(写出两种情况)。
24、“恐惧生态学”认为恐惧能影响猎物的取食行为,即使大型肉食动物没有捕杀猎物,它们的叫声、气味也会使猎物不安甚至逃离。莫桑比克内战导致该国某国家公园内植食性动物林羚的天敌—大型肉食动物儿近灭绝,使一直生活在密林地带躲捕食的林玲敢于冒险进入无树的平原地带。
(1)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上划分,林羚属于_____。大型肉食动物的叫声和气味使林羚不安甚至逃离,这一过程涉及的信息类型有_____,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为探究大型肉食动物的消失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生态学家们分别在密林地带和平原地带播放捕食者的叫声,随后测定实验前后林铃与声源间的距离变化,并分析了林羚的食物组成,结果如下:
表1
| 离声源的距离变化(m) | |
平原 | 密林 | |
实验组 | 76.4 | 73 |
对照组 | -5.1 | -7.6 |
表2
| 平原 | 密林 | |
食物中的比例 | 番荔枝科 | 0 | 0.08 |
沟繁缕科 | 0.1 | 0 | |
豆科 | 0.8 | 0.25 | |
食物中可消化的能量(KJ/g) | 14.1 | 12.7 | |
食物中可消化的蛋白质(% | 18 | 11.5 |
①该实验中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由表1可知大型食肉动物能够影响林羚的分布,理由是_____。
②群落中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其意义是_____。莫桑比克内战使林羚的天敌几近灭绝后,国家公园内林羚的生态位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变化。
③结合上述研究结果,分析林羚从密林迁移到平原的原因有_____(答出两点)。
(3)林羚迁入平原地带后,某杂食性动物的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比例由2:1调整为5:1,理论上讲,该生态系统供养的该杂食性动物的数量约为原来的_____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算)。
25、真核细胞基因起始转录需要有转录因子的参与。酵母细胞转录因子GAL4是组件式蛋白质,由DNA结合功能域(BD)和转录激活结构域(AD)组成,两个结构域分开时不能激活转录。如果将待测蛋白质X与BD融合,蛋白质Y与AD融合,蛋白质X和Y有相互作用时,两结构域能重新呈现完整转录因子活性,并可激活报告基因启动子,研究人员为了验证蛋白质X和Y具有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了不同的表达载体进行如图实验。
注:Ampr为氨苄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抗性基因,HIS3和TRPI分别为控制组氨酸和色氨酸合成的基因,营养缺陷型酵母自身无法合成组氨酸和色氨酸。
(1)研究小组采用了如图巢式PCR技术获取蛋白质X和Y基因的编码区序列,技术原理是利用两套PCR引物进行两轮PCR扩增,首先利用第一对引物(外引物)对目的基因所在DNA进行扩增;第二轮扩增以第一轮扩增产物为模板,利用第二对引物(内引物或巢式引物)进行扩增。常规PCR可能产生错误的目标产物,相比于常规PCR,巢式PCR获得错误目标产物概率低的原因是______。巢式PCR扩增蛋白质Y编码区序列时需在两个______(填写“内”、“外”或“内和外”)引物的5'端分别添加序列______。
(2)为筛选鉴定两种表达载体成功导入的营养缺陷型酵母菌,培养基中需添加物质有______(用下列字母填写)。
a.氨苄青霉素 b.色氨酸 c.组氨酸 d.琼脂 e.无机盐
(3)LacZ基因编码产生的β-半乳糖苷酶可以分解X-gal产生蓝色物质,使菌落呈现蓝色;否则菌落为白色。请依据上述原理,设计实验验证蛋白质X和Y具有相互作用,写出实验思路并预期结果与结论。①实验思路:______。②实验结果及结论:______。
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广东卷)(原卷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天津卷)(原卷版),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原卷版): 这是一份卷05【押题演练】备战2023年高考生物全真模拟押题卷(全国甲卷)(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