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课后作业题
展开3.2酶是生物催化剂
1.德国化学家毕希纳将酵母细胞放在石英砂中用力研磨,加水搅拌,再进行加压过滤,得到不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在这些汁液中加入葡萄糖,一段时间后冒出气泡,糖液居然变成了酒。根据以上实验,分析得出的结论错误的是( )
A.葡萄糖变成酒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
B.将糖变成酒的物质是汁液中的酿酶
C.研磨有利于酵母细胞内酿酶的释放
D.该实验证明酿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如图表示酶1、酶2与其底物、产物的关系,其中酶1上的变构位点与产物B结合后能改变酶的空间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1和酶2均有专一性
B.酶1和酶2一般低温时变性失活
C.产物B与酶1结合,导致酶1的功能发生改变
D.温度会影响酶1和酶2的活性,但不影响该反应的活化能
3.如图表示一种酶与其对应底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高温导致该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
B.高温下该酶失活是因其活性位点与底物不吻合
C.降低至最适温度时此酶的活性位点结构能恢复
D.酶的专一性是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的
4.假设酶呈现催化活性所需要的温度范围在0~100 ℃之间,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经过0 ℃处理的酶活性不能恢复
B.经过100 ℃处理的酶活性不能恢复
C.经过0 ℃处理的酶其空间结构被破坏
D.经过100 ℃处理的酶空间结构仍不变
5.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酶——RNase P。分析发现,RNase P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研究发现,将这种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剩余物质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这一研究结果表明( )
A.一些RNA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B.酶都是由RNA和蛋白质组成的
C.酶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 D.所有酶的化学本质都是RNA
6.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甲、乙两种酶,甲、乙两种酶的活性与处理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酶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
B.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
C.甲、乙两种酶的合成场所一定是相同的
D.乙酶活性改变是因为其分子结构改变
7.荧光素接受ATP提供的能量后被激活,在荧光素酶的作用下,激活的荧光素与氧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氧化荧光素并且发出荧光。研究人员用不同条件处理荧光素酶后,在添加足量的荧光素条件下,测定酶浓度与发光强度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高温、重金属都可能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
B.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可用于ATP的定量检测
C.A点后发光强度不再增大,可能受荧光素量的限制
D.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荧光素酶时,为节约用量,可用Mg2+处理
8.如图甲表示麦芽糖酶催化麦芽糖水解的模型,图乙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麦芽糖酶,b代表麦芽糖,该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
B.限制O~f段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麦芽糖的量,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
C.如果温度升高或降低5℃,f点都将下移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
9.为了验证酶的高效性及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某实验小组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其中FeCl3溶液能催化H2O2分解而释放O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试管编号 | 加入材料 | 气泡 | |
1 | 5mL3%H2O2 | 0.5mL蒸馏水 |
|
2 | 5mL3%H2O2 | 0.5mL新鲜猪肝匀浆 |
|
3 | 5mL3%H2O2 | 0.5mL3.5%FeCl3溶液 |
|
4 | 5mL3%H2O2 | 0.5mL100℃处理过的猪肝匀浆 |
|
A.新鲜猪肝匀浆含有过氧化氢酶是实验原理之一
B.2号与4号试管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进行实验
C.2号试管在初期产生气泡最多则实验目的达成
D.1、2和3号试管间的比较也可验证酶的专一性
10.为使反应物A→产物P,采取了有酶催化(最适温度和pH)和有无机催化剂催化两种催化方法,其能量变化过程用图甲中两条曲线Ⅰ和Ⅱ表示;图乙表示某酶促反应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中,合理的是( )
A.距离a代表酶所降低的活化能
B.适当升高温度,有酶催化时的曲线Ⅱ对应的距离a将缩短
C.若②是二糖,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能与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D.没有无机催化剂或者相应的酶存在,底物②就不能被分解
11.如图表示生物体内常见的某物质作用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示为酶催化过程,①表示酶,②可表示各种二糖
B.①的作用具有专一性,并且反应前后①的数量与性质未发生改变
C.①的活性受温度、pH的影响,温度或pH不同,①的活性不同
D.若探究温度对①催化的反应速率的影响,②的数量是实验的自变量
12.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只能在细胞内发挥催化作用,在细胞外会失活
B.酶的化学本质可能是蛋白质,也可能是RNA
C.酶通过为化学反应提供活化能来发挥催化作用
D.酶催化化学反应前后,其空间结构通常会发生改变
13.请回答下列有关酶和ATP的问题。
(1)若想验证催化ATP水解反应的酶的化学本质,其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是______________。
(2)欲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完善相关步骤。
实验材料:荧光器粉末(萤火虫的荧光器晒干后研成的粉末)、ATP粉末、蒸馏水、大小相同的小烧杯若干、大小相同的试管若干、标签纸若干,以及实验所需的其他材料。
实验步骤:
第一步: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置于小烧杯中,贴上标签。
第二步:将_____________分成若干等份分别放于试管中,贴上标签。
第三步:向每支试管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
第四步:观察发光现象并记录。
实验现象预测:
①发光现象_______________,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呈正相关;
②发光现象_______________,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呈负相关;
③在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发光现象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
14.下列A、B、C三图依次表示酶浓度一定时,反应速率和反应物的浓度、温度、 pH之间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反应物达到某一浓度时,反应速率不再上升,其原因是___________。
(2)图B中,a点所对应的温度是酶促反应的_____________。
(3)图B中,a点到b点曲线急剧下降,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将装有唾液淀粉酶和淀粉的混合溶液的甲、乙两试管分别放入12 ℃ 和75 ℃ 水浴锅中,20分钟后取出,转入37 ℃ 的水浴锅中保温,两试管内反应分别为甲_______(填“速度加快”或“速度减慢”),乙__________(填“有催化反应”或“无催化反应”)。
(5)图C表示_____________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A.唾液淀粉酶 B.胃蛋白酶 C.胰蛋白酶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葡萄糖变成酒的过程中有气泡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催化该化学变化进行的是酵母细胞内产生的酿酶;研磨有利于酿酶的释放;毕希纳所做的实验,不能证明酿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2.答案:B
解析:酶1只催化两种底物合成产物A,酶2与产物A合成产物B,均具有专一性;酶1和酶2通常高温时变性失活;产物B与酶1结合,使酶1无活性,导致酶1的功能发生改变;温度会影响酶1和酶2的活性,但不影响该反应的活化能。
3.答案:C
解析:高温导致酶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酶变性失活;据图分析,高温使酶的活性位点结构发生改变,不能与底物结合;高温使酶永久失活,再降低至最适温度时,酶的活性也不能恢复,所以酶的活性位点结构不能恢复;酶的专一性是指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它由酶和底物的空间结构决定。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特性。0℃低温处理可使酶活性降低,但不会使酶失活,也不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升高温度后酶活性恢复;100℃高温处理破坏酶的空间结构,使酶变性失活,降低温度后,酶活性不能恢复。
5.答案:A
解析:酶是具有催化功能的有机物,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据题意可知,将该酶中的蛋白质除去,并提高剩余物质的浓度,留下来的RNA仍然具有与这种酶相同的催化活性,说明剩余的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即这些RNA也是酶,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6.答案:C
解析:甲、乙两种酶用同一种蛋白酶处理,甲酶活性不变,说明甲酶可能不是蛋白质,可能是具有催化功能的RNA,A正确;乙酶活性降低,说明乙酶可被蛋白酶分解,故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B正确;RNA主要在细胞核中合成,蛋白质主要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C错误;乙酶的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其活性改变是因为蛋白质分子结构改变,D正确。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酶的特性和影响酶活性的因素等知识。由题图可知,用高温、重金属(Hg2+)处理后,发光强度很低,说明荧光素酶的活性很低,推测高温和重金属可能破坏了酶的空间结构,A正确;荧光素在荧光素酶和ATP等物质的参与下可进行反应发出荧光,ATP是生命活动能量的直接来源,发光强度与ATP的含量成正比,所以根据发光强度可以计算出生物组织中ATP的含量,B正确;A点后发光强度不再增大,由于荧光素是足量的,所以不会受荧光素量的限制,可能是受ATP含量等条件的限制,C错误;Mg2+处理荧光素酶后,在较低荧光素酶浓度下就能达到较高发光强度,故在生产实践中,若要节约荧光素酶的用量,可以使用Mg2+处理,D正确。
8.答案:D
解析:图甲中,化学反应前后,a未发生改变,b被分解为c和d,说明a是麦芽糖酶,b是麦芽糖,酶与底物有特定的结合位点,题图模型能解释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A正确;限制O~f段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麦芽糖的量,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B正确;题干信息显示图乙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所以温度升高或降低5℃,反应速率都会降低,即f点都将下移,C正确;麦芽糖是还原糖,其分解产生的葡萄糖也是还原糖,所以不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酶是否完成对麦芽糖的催化分解,D错误。
9.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高效性及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是新鲜的猪肝匀浆,反应物是3%H2O2,实验观察的现象是是否产生气泡,这说明反应使用的酶是猪肝匀浆中的过氧化氢酶,原理是过氧化氢酶使H2O2分解成O2和H2O;2号使用的是新鲜的猪肝匀浆,4号使用的是100℃处理过的猪肝匀浆,说明2号和4号比较验证的是酶发挥作用需要温和的条件,所以两试管反应时的温度条件应相同;2号试管在初期产生的气泡最多则实验目的达成;1号和2号比较可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1、2、3号试管的比较只能验证酶具有催化作用且具有高效性,不能验证酶的专一性。
10.答案:C
解析:距离b代表酶相对无机催化剂降低的活化能,A错误。适当升高温度,高于酶的最适温度,
酶活性下降,a距离将增加,B错误。若②是二糖,反应后试管内有单糖,还有酶,所以
能与双缩脲试剂和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C正确。没有无机催化剂或者酶存在,物质在
自然条件下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分解,只是相对比较慢,D错误。
11.答案:B
解析:题图表示酶作用的模型,①表示酶,②表示反应底物,③、④表示产物。题图中,产物③、④不同,因此②只能表示两种不同单糖组成的二糖,A错误。酶作为一种催化剂,在反应前后数量与性质不变,B正确。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有温度、pH、酶的抑制剂等,但不同温度或pH条件下,酶活性可能相同,C错误。探究温度对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自变量为温度,因变量为酶促反应速率,其他为无关变量,D错误。
12.答案:B
解析: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在适宜条件下,无论细胞内外均可以发挥作用,A错误。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少数酶的化学本质是RNA,B正确。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发挥催化作用,而不是提供活化能,C错误。酶在催化反应前后,其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D错误。
13.答案:(1)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
(2)荧光器粉末;等量不同浓度的ATP溶液;①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减弱
解析:(1)ATP 水解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验证该酶是蛋白质的实验设计思路如下:实验组:待测酶液+双缩脲试剂+是否出现紫色;对照组:已知蛋白液+双缩脲试剂→紫色反应。(2)要探究萤火虫的发光强度与ATP浓度的关系,可配制不同浓度的ATP溶液进行实验,因变量为萤火虫的发光强度。预测实验结果时要分情况进行讨论,若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强,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呈正相关;若发光现象随ATP溶液浓度的升高而减弱,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呈负相关;若在不同浓度的ATP溶液中,发光现象没有明显变化,说明荧光强度与ATP浓度无关。
14.答案:(1)受反应液中的酶浓度的限制
(2)最适温度
(3)超过最适温度后,酶的空间结构改变,酶活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4)速度加快;无催化反应
(5)C
解析:(1)图A中,当反应物在低浓度范围内增加时,反应速率迅速上升;当反应物达到一定浓度时,随反应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不再上升,这是受酶浓度的影响。
(2)图B中,a点温度时,酶促反应速率最快,属于酶促反应的最适温度。
(3)图B中,a点为最适温度,由最适温度逐渐升高到b点,酶的活性下降,原因是高温使酶的空间结构改变,使酶失活。
(4)由于酶在高温下会变性失活,并且不会恢复,而在低温下只是活性降低,升温时活性逐渐恢复,因此甲试管反应速度加快,乙无催化反应。
(5)图C中,酶的最适pH约为8,可表示胰蛋白酶催化反应的速率变化曲线。
高中生物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同步练习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第1课时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浙科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第1课时同步训练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有关酶的叙述,正确的是,某同学进行有关酶的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浙科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精品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浙科版 (2019)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三章 细胞的代谢第二节 酶是生物催化剂精品课后练习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0分),【答案】D,【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