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无解析)
展开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说到文学欣赏,很多人没有将其视为文学生态链中的独立一环,文学圈内外似乎均把其视为文学评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我觉得,文学评论更多的是文学界的内循环,文学欣赏是连接文学与公众的桥梁,是文学成为公众精神生活的助推器。但目下文学欣赏远远没有现自身的价值,这有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先来检讨文学欣赏自身。
一时代有一时代公众的精神、情感需求;时代性的人文问题,需要思想界予以面对与解读。但今天的文学欣赏,与当今中国的思想界却是疏离的、隔膜的。文学界对思想界前沿成果的及时关注、汲取并使之成为自己认识、感受得以深入的资源,是文学欣赏能够介入、把握并进一步引导公众精神、情感需求的基本前提。当今的文学创作令人目不暇接,但文学欣赏不能把公众的需求与特定的文学作品做有效的沟通,无论是从选取还是从解读来说,文学欣赏对此都还远远不能胜任,甚至也还未能步入文学欣赏的正途审美感受缺失是当今文学欣赏的又一缺陷。我们常常看到,文学欣赏每每从既定的共性的流行的概念出发,以体系性的理论来界定、剖析作品;那有着解读者体温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并以这种感受来引发公众阅读者与作品的共情共鸣却是付诸阙如的。此种审美感受的缺失,表现在文字风格上,则是文字理论色彩强,感受鲜活性无;而这样的理论性文字,是一般的非文学专业的或没有受过文学专业浸染的公众性读者所无法读懂的。
文学欣赏的自身缺陷,与文学欣赏外部的文化、教育生态密切相关。
一是教育生态之弊。一个文学鉴赏者,从小学开始,受到的就是将一篇鲜活的语文课文归纳成几条生硬简单的道理;及至中学时代,为各种考试所压迫,几乎没有时间去阅读文学作品;到了大学,即使是在中文系,也是将老师在课堂中所讲解的老师对作品的理解记忆于心,复制或发挥于试卷,是远离对第一手作品的阅读,而满足于对作品概论式的认知;到了研究生阶段,则急于找到一种高深莫测的理论武器,然后将之生吞活剥地运用于对某个特定作家、作品的研究之中。如此远离文学阅读,你又怎能指望他能有在大量阅读文学作品中才能培养来的文学感受能力呢?
二是学术体制之弊。在高校,文学欣赏类的文章,是不能算作科研成果的,而科研考核又是那样急功近利。年复一年下来,能够让文学走入公众生活的文学欣赏愈益稀少,学术八沿此成习,这样的大手笔也越来越少了。 愈益壮大,再难见到那大手笔所写出的为公众所喜爱的所谓“小文章”了。而更为可怕的是,三是某种思维惯性之弊。大概有一个长时段,我们不是立足于“实事”,立足于生成中的实践,借鉴已有的思想资源,来丰富理论并进而发展理论指导实践;而是削足适履地将新的“实事”及生成中的实践,强行纳入预设的原有的理论构架之中。这种思维之弊也体现在了,文学作品的欣赏之中。在一个社会结构、价值形态都处于转型的时代,回到“实事”实践本身并以此为出发点,就更显得分外重要。文学,是人自身最为鲜活最为直接的感性体现,文学欣赏回到从第一手的审美感性出发,或许也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触角”的一种率先体现吧?
四是语言断代之弊。历经众口一词的政治话语时代,再历经趋流附势的学术话语时代越来越多的是话在说我而不是我在说话了,而用时髦的话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既失家园不复存在矣,或者说,语言之失反映的是家园之失,此又岂可小视?
(摘编自傅书华《论文学欣赏的时代性缺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文学欣赏不是文学评论的组成部分,它应助推文学进入公众精神生活,但眼下其价值远未实现,
B.解文作,当的文学欣赏还不能胜任将公众需求与特定文学品进行有效沟通的工作。
C.从小学到研究生阶段,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让学生远离文学,学生难以通过大量阅读培养对文学的感受能力。
D.高校将文学欣赏类文章排除在科研成果之外的弊端逐渐显现,为公众所喜爱的文学欣赏力作越来越难寻觅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整体呈总分结构,先提出文学欣赏存在的问题,再从文学欣赏自身和外部生态两个角度具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
B.第四段从写作定式、文字风格两方面对文学欣赏审美感受缺失问题进行分析,其缺失将导致公众读者无法读懂文学作品
C.文章重理论说理,也有事例分析,如以一个文学鉴赏者为例,分析了学校教育的几个阶段不注重文学阅读的错误做法
D.文章在分析思维惯性之弊时,先指出人们处理实践与理论关系的固有方式,再明确此弊端也存在于文学欣赏,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没有囿于文学圈内外对文学欣赏的一般认知,而是从更广阔的视野看待文学欣赏在文学生态链中的地位,见解新颖而独到
B.时代性的人文问题还需思想界解读,文学界对此无能为力,而今文学界与思想界的疏离导致了文学欣赏不能引导公众需求。
C.解决文学欣赏外部的教育生态之弊,涉及各阶段各学科,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循序渐进,定有成效。
D.作者认为语言断代之弊不仅影响到文学欣赏,也影响到文学创作,甚至是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公众的语言修养十分重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3年1月9日,联合国专家组在美国气象学会2023年次会议上表示,臭氧层有望有40年内得到修复。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首次确定氯氟烃正在消耗大气中的臭氧层。到80年代中期,研究人员发现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引发国际社会开展紧急修复行动。自1989年《蒙特利尔议定书》生效以来,超过100种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最终遭到禁止并被i步淘汰,其中氯氟烃的使用量减少了 99%。氯氟烃通常存在于冰箱、气溶胶和溶剂中。2000年以来,南极臭氧空洞的面积和深度一直在缓慢改善,如果维持当前政策不变,预计南极上空、北极上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臭氧层将分别于 2066 年、2045 年、2040 年恢复到 1980臭氧空洞显现之前的水平一项研究表明,消耗臭氧层的气体同时也是强效温室气体,如果不禁止使用消耗臭氧层的化学品,全球温度可额外升高 1℃。科学家警告,应将升温限制在 1.5℃以内,以防止气危机造成最严重后果,包括极端干旱、野火、洪水和粮食短缺的风险。
(摘编自南博一等《臭氧层开始缓慢“愈合”,有望得到修复》
材料二:
一些人工合成的含氯和含溴的物质是造成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最典型的是氯氟烃类化合物,如制冷剂氟利昂等进入平流层后,在强烈的紫外辐射作用下,释放出一个氯原子(Cl),这个氯原子在数月时间里通过催化反应,就可以使10 万个臭氧分子消失。首先,氯与臭氧(O3)反应,生成氧化氯自由基(C1O)和稳定的氧分子(O₂),氧化氯自由基(CIO)非常活泼,与同样活泼的氧原子(O)反应,生成氯和稳定的氧分子。释放出的氯原子又和臭氧产生反应,因此,氯原子一方面不断消耗臭氧,另一方面却又能在反应中不断再生,形成催化反应。
(摘编自《特定气候条件形成的催化反应》)
材料三:
臭氧有“两张面孔”。特殊环境、特殊区域的“臭氧”不但不是破坏者,还是保护伞。雷雨之后,空气会变得清新,这是因为少部分氧气在遭雷击后转变为臭氧,而臭氧具有很强的消毒及灭菌功能。位于平流层内的臭氧层集中了全球大气90%的臭氧,这里的臭氧对人类是有利的。它们吸收掉了太阳放射出的大量有害的紫外线辐射,成为地球的重要屏障。
臭氧中的“坏分子”主要集中在人们生活的地表及对流层,这里尽管只有地球表面臭氧量的10%,却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高浓度持续性的臭氧污染可能导致流泪、头痛,甚至影响到呼吸道、心血管系统。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其在植物表面通过气孔扩散入理,会导致植物叶片枯黄;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此外,如果一个区域经常出现高浓度臭氧,在强氧化剂作用下,有些材料会提前老化、报废,带来经济损失。
与雾霾一样,臭氧也是近地面层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不同的是,雾霾来自直接颗粒物。放,并与其他气态物转化为气溶胶,既有一次污染也有二次污染;而臭氧污染是光化学反应产物,属于二次污染。污染源排入大气的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和氮氧化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强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吸收太阳光的能量,使原有化学链遭到破坏,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氧、过氧乙酰硝酸酯等二次污染物。
从“天时”而言,降雨有利于清除臭氧等污染物,因而我国臭氧污染日出现规律与雨带移动位置有关:雨带移走,臭氧浓度就会上升。从“人事”来讲,人类不能呼风唤雨,但可以控形成臭氧的“帮凶”,即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些物质大部分来自人类排放。如果每个人能身体力行,努力减排,就能为减少臭氧污染贡献力量。
(摘编自杜芳《臭氧:拥有双重“面孔”的人类伙伴》)
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二中氯破坏臭氧层原理的一项是( )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消耗臭氧层的化合物已被禁止使用,在不久的将来,地球上空的臭氧层将有望得到修复。
B.研究表明,如果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质,将使全球温度额外降低1℃,从而避免气候危机造成的最严重后果。
C.与雾霾不同,臭氧污染属于二次污染;一次污染物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学量
D.材料三从“天时”和“人事”两个方面人手,分析了人类为降低地表及对流层臭氧污染所采取的措施,具有可操作性。
6.臭氧是“拥有双重'面孔’的人类伙伴”,请结合材料对此进行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岳峰 范子平
岳峰越过卧龙盘,经过白马河小桥来到孤岗下。孤岗不大,但很高,像一道石柱拔地而起。岳峰先是蹑手蹑脚地绕孤岗脚下走半遭,也不过两千来步。每走几步,他都警惕地四顾,确定四周无人,才抓住灌木向上攀登。到半山腰还有斜出的灌木,再往上一二十米,只有凸起的石头棱角可抓。他也因此碰落了小石子,小石子簌簌地往下掉落,甚至惊起了几只飞鸟。他知道这是大忌,身子贴住岩石,屏住呼吸观察好大一会儿,见依然没有动静,才继续上到岗顶。正是黎明前的黑暗时刻,阴云又压在头顶,四周一片漆黑。岗顶不过三四间房大小,鳖盖状光秃秃的岩石,根本无隐身之处。他将子弹压进狙击步枪的弹匣,枪口瞄向东南。岗脚下弯弯的白马河奔向百步外的卧龙盘,横着的卧龙盘像一道河堤,进城的路就贴在盘南边。他喃喃地向苍天祈祷,但愿这次能成功击杀戴烨。
岳峰知晓父亲被枪杀的消息,已是父亲下葬两个月之后了。二叔说,是保安团长戴烨拔枪将父亲枪杀,而父亲是保安团副参谋长。他们是同僚,为什么内讧,二叔说不清。两年多来,父亲血淋淋的死难模样总在他面前闪现。他曾怀揣盒子炮,潜入忻州城报仇,但无果而终,这个保安团已被拆解编入山西新军,无从寻觅。他没想到会在沁城打听到杀父仇人。一张神秘的纸条送到他手中,说戴烨带部队来这里,将在山语楼与人开会。他夜晚潜入山语楼,却又得知换了地点,打探不出来。正在无奈,又接到一张纸条,说戴烨今天上午要带队伍来卧龙盘打仗。他顿时兴奋起来,这一带地形,他熟悉得像自家院子。孤岗虽能俯瞰卧龙盘,但攀登不易,上边无处存身,戴烨也决不会料到有人来埋伏。
东方露出了鱼肚白,有淡淡的雾气。他睁大眼望去,卧龙盘上有了人,影影绰绰的,正大透逸地散开。二叔讲过戴烨的体貌特征,那个身材高大的肯定是,终于来了!两个警卫交站在戴烨身后,岳峰将枪口瞄上去,十字图标正登印上戴烨的头颅,但贴在扳机上的手指未动。他必须保证一枪致命。戴烨不倒,听见枪响就会高度警惕,使岳峰失去这次报仇机会。
晨雾散去,天大亮了。岳峰能看到部分俯伏的士兵,他们专心致志盯着前方,前方是通白城里的土路。他枪口瞄了又瞄,只等戴烨站起的那一刻。突然,枪声爆豆一般响起来。岳观察了好一会儿。交战对方的火力很猛,一部分人冲上卧龙盘,又被反击下去。岳峰惊叫来:日寇!是的,戴着小顶子黄帽,打着太阳旗,就是日寇!没听说日寇到沁城呀,也许这就是日寇进攻沁城的前卫。戴烨他们在伏击日寇!岳峰能分辨出日寇歪把子机枪的突突声。戴烨窜过来跳过去指挥,这是击杀他的好机会,但他是在跟日寇打仗呀,自己这一枪能打出去吗?岳峰全身发抖,脸色苍白。他不是害怕,而是为难
好像第六器官的反应,白马河里有动静!他回转头一看,一溜日本兵端着上了刺刀的八大盖,猫着腰,蹚着河水向着卧龙盘奔去。不发洪水的白马河不过脚脖深浅,但仲春的河应该很凉,这些人也是拼了。河道地势低洼,岸边又长有些许灌木丛和杂草。这是抄戴烨后路呀。如果日寇隐蔽行进到卧龙盘跟前,突然从河道里冲出,肯定打戴烨个措手不及。倏然间想到自己接到的神秘纸条,为什么关于戴烨的信息那么准,肯定是戴烨身边有卧底,自己送信,是为了要戴烨的命,会不会也给日寇送了信?那就是汉奸啊!他的使命是为父仇,现在怎么办?他要送信给戴烨很容易,只要向日寇开火,戴烨立即会判断出身后出了情况。但自己只要暴露,孤岗上绝对经不住日寇火力打击,也逃不掉,更令人遗憾的是,为父报仇的心愿永远落空了。当年戴烨为什么和父亲翻脸成仇,也许永远搞不清了。他只觉得腔里一团火蛇在左冲右突,难受得窝起了腰,眼睛好像要滴血。
戴烨在跟大路上的日寇鏖战,枪声一阵紧似一阵,而白马河道里,一个又一个日寇飞速窜过。岳峰来不及细细思考了,他果断调转枪口,朝着白马河,把一个带指挥刀的日寇锁进狙击镜十字,扣动扳机,砰的一声响,日寇应声扑倒,溅起很高的水花。偷袭的日寇立即四散隐蔽啪的一声,他又一枪。这一枪没击中,他立即补一枪,又一个日寇倒下。河道里日寇立即组织火力,密集的子弹噗噗地打上来。他把头伏在石板上,不停地还击。从石坎缝隙里,他看见日寇在岸边架迫击炮。这上边没地儿躲,也来不及下去,但他满意地看到,卧龙盘上戴烨已经分出士兵调转枪口,朝河道里射击。岳峰仰天长啸:父亲,我打日寇了!火光一闪,他随同飞来爆炸的炮弹化作永生。
1987年7月,这里举行了庄重的仪式,将孤岗正式改名为“岳峰”,并修建了盘旋而上的木梯,于峰顶勒石记载:为配合戴部伏击日寇,孤胆英雄岳峰于此狙击偷袭的日军,最后壮烈牺牲。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多处描写孤岗的环境,如“像一道石柱拔地而起”“鳖盖状光秃秃的岩石”,为后文写岳峰无处藏身而牺牲做了铺垫。
B.两年多来,父亲之死一直困扰着岳峰,他两次报仇都未能成功;这次孤岗行动中的神秘纸条让岳峰的报仇行动有了希望。
C.对岳峰心理活动的描写几乎贯穿了整篇小说,它生动展示了岳峰为父报仇过程中一系列的内心活动,展现了岳峰丰富的精神世界。
D.从阴云压顶、一片漆黑,到露出鱼肚白、有淡雾,再到晨雾散去、天大亮,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明,岳峰的形象也渐趋丰满。
8.这篇小说塑造了岳峰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9.小说最后一段在整篇小说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杜如晦曰:“公为仆射,当助朕忧劳,广开耳目,求访贤哲。比间公等听受辞讼,日有数百,此则读符牒不暇,安能助朕求贤哉?”因敕尚书省,细碎务皆付左丞,唯冤滞大事合闻奏者,关于仆射。
贞观六年,太宗谓魏征曰:“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用人弥须择。”征对曰:“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设令此人不能济事,只是才力不及,不为大害;误用恶人,假令强干,为害极多。但乱世唯求其才,不顾其行;太平之时,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若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甚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论择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B.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C.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D.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比闻公等听受辞讼”与“比去,以手阖门”(《项脊轩志》)两句中的“比”字含义不同。
B.“自知诚亦不易”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两句中的“诚”字含义相同。
C.“皆矜能伐善”与“自矜功伐”(《项羽本纪》)两句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D.“若赏不遗疏远”与“置币遗单于”(《苏武传》)两句中的“遗”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太宗认为,仆射一职的工作重心是辅佐皇上、访求贤才,不可整日忙于处理诉讼状文,这些细碎的事务应交给左右丞来处理。
B.魏征对乱世、治世提出了不同的用人标准:乱世任用有才能的人,可不考虑其品行;但太平时代,必须才能、品行兼备者才可任用。
C.太宗拿让人才自荐的想法向魏征征求意见,魏征认为愚昧之人无自知之明,让其自我推荐反而会助长世上追名逐利的浮薄风气。
D.指赏罚人才不可亲蔬有别,考察官员应秉持公平仁义,并进一步寻求更好的用人之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陟,察其善恶。
(2)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三月二十五夜达旦不能寐
陆游
愁眼已无寐,更堪衰病婴?
萧萧窗竹影,磔磔水禽声。
捶楚民方急,烟尘虏未平。
一身那敢计,雪涕为时倾!
【注】①本诗于绍熙五年(1194)三月作于故乡山阴。当时诗人年已古稀。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为抒怀之作。诗人年老多病,作此诗之夜尤剧,故而整夜不能人睡。
B.首联上句中“无寐”照应题目,下句更进一层,叙写自身衰弱,疾病缠绕。
C.颔联视听结合,描摹夜中所见所闻,竹影、禽声使夜晚更显得萧条冷寂。
D.颈联写官府正残酷欺压百姓,金人的祸患还远未平定。“烟尘”代指战争
15.诗尾联与《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句都通过“一与多的对比”来加强情感抒发,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里仁》中“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与“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意思大致相同,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诗经·氓》中写女子婚后日夜操劳,换来的却是氓的暴怒,其实氓的这种易怒性格在婚前就有端倪,从文中“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就可以看得出来,
(3)李白《蜀道难》中“ _________ ,__________”两句,以蜀道行人手触星辰、抚胸感叹的情景,极写蜀道之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年,大学也争生源,但很文明,很温馨。高考前夕,复旦大学组织我们去参观校园,还待一顿快餐,记得是一大捧油汪汪的菜包、肉包,配一碗可口的蛋花汤。今天的学生对此可能 ① ,可那是在被饥饿笼罩的“困难时期”。
复旦校园之大令上海弄堂中学的学生们咋舌,比这更大的惊喜是,时任复旦校长的大数学家苏步青给我们作了报考复旦的动员报告。回来路上,大家纷纷立志来这里上学,我也暗自铁了心。
填报志愿那天,班主任鼓动我第一志愿写北大,我却丝毫 ② 。岂料交表后语文教研组长彭老师,有感历届毕业生落榜北大文科,决心实现零的突破,竟然代我改复旦为北大,木已成舟才通告我一声,急得我双脚直跳也 ③ 了。
北大录取通知书寄到,并附有几张行李标签——那时都自备行李上学,行李集体托运。彭老师的高兴劲尤甚于我。由沪赴京入学,铁路局组织了新生专列,是27个小时行程的加班车,得一天两夜。行前家里准备了丰盛的午饭,但朵颐之快驱散不了心里的疚意一晃数十个冬夏,我有幸应邀参加研究生答辩,再次踏入复旦校园,不胜唏嘘。如果当年能报考倾心向往的复旦,或许不会冥冥中与她失之交臂。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
18.文中处画波浪线的句子都提到了复旦大学,但第一处使用了“这里”,第二处使用“她”,请分别说明其好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00 多年前,唐代女诗人薛涛写下一首尽显雅兴的回文诗:“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如今,随着天气转凉,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火茶香的雅致生活, ① 。但在家中阳台、客厅,甚至卧室“围炉煮茶”,真的安全吗?
在一间约60平方米的空置室内,消防人员模拟“围炉煮茶”的环境进行测试。首先关5户,将盛有炭火的砂锅拿进房间,然后打开一氧化碳检测仪,并按下秒表。仅仅用时 22 秒,房间内一氧化碳浓度就达到了0.01%;到第44秒时,浓度已超过0.025%。这时,消防人员掉了检测仪,表示实验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如果炭火持续燃烧,加之室内不通风,一氧化碳的浓度达到近0.05%,就会使人中毒,造成昏迷,甚至殃及生命。
由此可见, ② 。即便使用带有通风口的围炉,也无法避免炭火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而由花盆、铁锅、砂锅等改造成的炉子,炭火更难以充分燃烧。
此外,很多网络视频照片中,围炉都直接放置在木质、竹制的隔热板上,为营造氛围感,围炉周围还布置了大量布艺和纸类装饰品,长时间处于高温状态, ③ 。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8个字。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1.请展开你的想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描绘“约上三两好友、围坐一炉茶香”的情景。
要求:①在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下画横线,并标明运用的修辞手法;②语言生动;③想象合理;④90个字左右。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有网友反映,某中学在寒假通知书中提到,希望家长“教育孩子淡化甚至摒弃春节意识、假期意识”。此事一经报道,就引发了广泛争议。事后,涉事中学发布情况说明称,假期安排有关表述用词不当、表达不精准,引起部分网民误解,在此深表歉意。已就此事向家长进行解释说明,希望孩子们度过一个快乐、充实的假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息;不少于 800 字。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默写题,语言表达,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2023届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三)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部分学校2023届高考语文模拟检测(三)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