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0226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0226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习题集
- 第五单元综合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21《庄子》二则同步练习 试卷 1 次下载
- 22、《礼记》二则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23、《马说》同步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 第六单元综合练习 试卷 0 次下载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共5页。
24、《唐诗三首》同步练习一、单选题1. 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邺城(yè) 伐薪(xīn) 石壕吏(háo)
B. 老妪(yù) 俄顷(qīng) 沉塘坳(ào)
C. 幽咽(yàn) 布衾(qīn) 口称敕(chì)
D. 挂罥(juàn) 突兀(pài) 三重茅(chóng)2. 下面加下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暮投石壕村(投宿)秋天漠漠(阴沉迷蒙的样子)
B. 突兀(高耸的样子)何由彻(到天亮)
C. 何所营(谋求)翩翩两骑(形容衣服飘舞的样子)
D. 回车叱牛牵向北(吆喝)两鬓苍苍(灰白)3. 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对偶)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夸张)
C.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比喻) D.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借代)4. 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汗青”特指史册;“桑梓”指家乡;“芙蕖”“水芙蓉”是荷花的别称。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论语》《乡愁》《端午的鸭蛋》《变色龙》的作者分别是孔子、余光中、汪曾祺、契科夫。
D. 《石壕吏》是杜甫《三吏》之一;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五行”即水火木金土。5.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准确的一项是()A. 茅飞渡江洒江郊。 译文:茅草被风吹起飞过江对岸,落在江边上。
B.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译文:虽然唯独吹破了我的茅屋,自己受冻而死就足够了!
C. 心忧炭贱愿天寒。 译文: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
D. 有孙母未去。 译文:(因为)孙子在,(所以)他的母亲还没有离去。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他的许多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示了尖锐的社会矛盾,以诗论史,被誉为“诗史”。
B. 《石壕吏》构思巧妙,藏问于答。明写老妇,暗写差役。诗人对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深表同情,对统治者压迫老百姓的残暴行径极为不满。
C.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八月,诗人遭遇了大风破屋。面对这场风雨,诗人的情感只是焦急和无助。
D. 《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写法上有相同之处,都有较强的叙事性和较为精彩的描写。二、默写7. 按要求填空。(1)《石壕吏》中,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是“ , ”。(2)《石壕吏》中,表明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 ,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 ,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推己及人,体现了其忧国忧民思想的诗句是“ , ”。(5)《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 , ”。(6)《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进城路途艰难的句子是“ , ”。三、综合性学习8. 学校开展“了解诗人的生活”主题活动,请你参与。(1)在准备活动素材时,同学们找到下面的文字。请你阅读后,完成后面小题。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甲】_______的农业时代为诗人提供了大量的素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描绘出一幅世外桃源的祥和景象;纵然是【乙】_______的原始社会,“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头顶着的是炎炎烈日,脚踩着的是滚烫的土地,挥洒的汗水中仍浸润着浓浓诗情。①对文段中加下划线字读音与词性的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仍”的读音是(réng),“仍”是副词B.“仍”的读音是(rēng),“仍”是连词C.“仍”的读音是(réng),“仍”是连词D.“仍”的读音是(rēng),“仍”是副词②请将“刀耕火种”“男耕女织”分别填入文段【甲】【乙】横线处。(2)在“声情并茂读诗歌”环节,某同学抄写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首现代诗选段。此选段描述的古代诗人是_______。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3)活动中,学校组织同学们观看了“探寻李清照故居”的纪录片,某同学观看后写下了自己的感受,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甲】秀美的柳絮泉边,我仿佛看见一代才女在这里对泉梳装,净亮的泉水倒映出她飘逸潇洒的风姿。她早期的一些词作体现出清新自然、委婉细腻的风格,读来如畅饮泉水般痛快,足以解心灵之渴。【乙】后期丈夫的去世和颠沛流离的生活,转向凄婉哀痛、忧愤深沉的词风。她的词作不仅有愁情,更有豪气。【丙】尤其是她晚年的一些诗作,在感叹国破家亡悲凉处境的同时;更痛斥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行径,读来敬佩之情油然而生。①【甲】处画线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9. 阅读下面古代诗歌,回答问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是杜甫由自身遭遇联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万方多难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厌烦。D.“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惜不得”说明了卖炭翁虽万般不舍却又无可奈何的心理。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石壕吏 [唐]杜甫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 老妇致词分三层,这三层的意思分别是什么?(2)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中的“怒”和“苦”有什么表达效果?(3)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诗中为什么略写差役而详写老妇人?12. 观刈①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②。
妇姑荷箪食③,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④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⑤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⑥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⑦不能忘。【注释】①刈(yì):割。②覆(fù)陇(lǒng)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这里泛指麦地。③荷(hè)箪(dān)食(shí):用竹篮盛的饭。荷,背负,肩担。箪食,装在竹篮里的饭食。④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⑤惜:盼望。⑥岁晏(yàn):一年将尽的时候。晏,晚。⑦尽日:整天,终日。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这是一首叙事诗,虽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B.诗歌描绘了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三幅画面。
C.“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思是力气用尽了,热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只是叹惜夏天实在太长了。形象地写出了劳动人民抢割时的辛苦景象。
D.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2)“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什么?从这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是个什么样的官员?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解析】B.顷qǐng。C.咽yè。D.兀wù。
2.【答案】C【解析】 翩翩:轻快的样子。
3.【答案】D【解析】本项是对比。
4.【答案】C【解析】ABD.表述正确;
C.《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记录了孔子的言行,其作者不是孔子,《变色龙》的作者是契诃夫。
故选:C。
本题要结合所学的文学、文化常识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必须掌握重点的文学、文化常识,熟记重要作家的作品、年代等。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则需要我们分类进行整理,以便更好的掌握。出自课文的一些成语则需要我们在学完了课文之后及时进行整理。
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主要依靠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对于课本中的重点作家的介绍必须要牢记,包括作家的字号、代表作品、朝代、国籍等。一些重要的文化常识则需要我们分类进行整理,以便更好的掌握。出自文言文的成语,我们可以按照课文标题、成语、古义、今义的格式列表进行整理。
5.【答案】B【解析】正确翻译:(即使)只有我的小茅屋破了,自己受冻而死也是心满意足的!
6.【答案】C【解析】 诗人的情感不只是焦急和无助,还有愁苦、担忧、祈盼等。
7.【答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天明登前途 独与老翁别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解析】略
8.【答案】(1)①A ②【甲】男耕女织 【乙】刀耕火种(2)李白(3)①梳装 梳妆②在“丈夫”前加“因”(或:在“转向”前加“使其”)③将分号改为逗号【解析】略
9.【答案】(1)C(2)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解析】(1)“娇儿恶卧踏里裂”是说因为被子多年不曾拆洗而变得冰冷似铁,才出现了娇儿讨厌睡卧在里面,以致把被里子蹬破的结果。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寒冷和生活穷困的状态,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作者通过叙写自己处境十分悲惨的情形,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10.【答案】(1)D(2)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的鞭挞与抨击,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解析】(1)“直接写出……整个过程”表述有误。“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但是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2)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人开篇用简练的笔墨对卖炭翁的外貌进行了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的生存状态,接着用“可怜身上衣正单”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诗中将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情形表现得活灵活现,抨击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
11.【答案】【小题1】 ①三个儿子全被征入伍;②家中情况;③老妇自请服役。【小题2】“怒”和“苦”分别表现了差役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小题3】 暗示老妇已被抓走。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解析】1. 略
2. 略
3. 略
12.【答案】C【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掌握。
A.正确。
B.正确。
C.有误,这句诗表现了农民的矛盾心理。
D.正确。
故选:C
(2)本题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和分析诗歌主旨。由诗意可知,“此“指的就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两句。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自身的反思,自己不从事劳动,却吃穿不愁,但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于是心中愁苦。
答案:
(1)C
(2)“此”指上面劳动人民辛苦悲惨生活的状况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官员。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用竹篮盛的饭,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希望夏日天再长一些。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
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一直不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诗人想到自己四体不勤却饱食禄米,内心十分惭愧。于是直抒其事,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有词语的解释,诗句的翻译,对诗歌内容主旨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考查。仔细审题,谨慎回答。
![英语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7f0ad84943772f8cdf3a353ba2877c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