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我与地坛》教案
实验育华 高一 陶秋红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感情基调,厘清文本结构与内容
2、引领学生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情景交融、景情理一体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味理解分析并感悟“我”和地坛之缘,地坛之景、人生之思与情。
4、帮助学生提升对人生和生命的哲理思考,感悟母爱,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学会从自然和亲情中汲取人生力量。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品味文章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学习本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味理解分析并感悟“我”和地坛之缘,地坛之景、人生之思、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作者的悔恨之情。
2、
(1)体味理解分析并感悟“我”和地坛之缘,地坛之景、人生之思、母爱的深沉与伟大、作者的悔恨之情。
(2)提升对人生和生命的哲理思考,感悟母爱,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学会从自然和亲情中汲取人生力量。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陶冶法、合作探究法
课程类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强调课堂纪律要求,课前检查背诵。
一、导入
没有人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生活,时而是春日百花盛开,时而是秋风一夜催人老,时而是南风知我意,送爽到西楼,时而是冰霜无情,刺骨透心。当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被残酷的命运击得粉碎时,谁能保证我们能一如既往的乐观与坚强?设若我们身处此境,我们如何去面对这厄运?作家史铁生就在最意气风发的年纪残废了双腿,生命的天空布满绝望的阴霾,那么他是如何走出人生困境又是如何看待人生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内心深处的世界,用心灵去丈量他从痛苦中挣扎而出的足迹。
二、预习成果展示
一组展示:
坍圮(tānpĭ ) 熨帖(yù) 宿命(sù)
亘古不变(gèn) 隽永(juàn) 倔强(jué)
嘈杂(cáo) 假期(jià) 玉砌雕栏(qì)
独处(chǔ) 捋着(lǚ) 焦灼(zhuó)
荒芜(wú) 剥蚀(bō) 颓墙(tuí)
恪守(kè) 教诲(huì) 猝然(cù)
文本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我与地坛(自然)
第二部分——我与母亲(亲情)
三、速读第一部分,小组讨论,完成以下文本探讨
师:我们都知道,受伤的野兽会跑到一个山洞躲起来,舔舐自己的伤口。其实人也是如此,在遭受巨大打击之后,也会缩到一个角落,独自黯然神伤。史铁生为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现实世界的园地,这个地方就是地坛。请同学们花三分钟时间快速浏览全文,边读边思考边勾画并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上的前三道思考题。
1、作者与地坛的缘分
师:第一部分主要在讲“我”与地坛之间内容,那么“我”与地坛的缘自何起呢?下面请同学作分享。(勾画相关语句)(根据情况,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作补充。开麦回答或在对话框里输入)
生:
“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
“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故园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他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师:双腿残废前后,生活的中心不同。残废前,生活中心为家,地坛只是以家为中心点,辐射出去的一个小点;残废后,生活中心为地坛。空间上的近距离,为作者走进地坛提供了必要条件。前二十年,作者的生命按常态进行,自然是以家为中心。20岁时突至的疾病使作者的人生道路急转直下,作者为了排解内心的苦闷与困惑,来到地坛,又在地坛的启示下完成了对生命的新认识,地坛已经成为作者精神的家园,灵魂栖息的所在。作者这样写二者的变化实质上表现了他的心路历程。
残废后,失魂落魄,感觉被整个社会抛弃,来到地坛可以逃避现实世界。可以说,作者与地坛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是一种缘分。
2、地坛之景(勾画描绘地坛景物的语段,并总结地坛的整体特点)
如果说作者第一次走进地坛是偶然,那么后来十五年间都不曾长久地远离地坛,那么地坛一定有吸引作者无数次到来的特质。下面请同学分享一下描绘地坛景物的语段及地坛的特点。(根据情况,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作补充。开麦回答或在对话框里输入)(这一部分注意引导学生感悟文本沉静、深沉、细腻的语言特色,并由景深入到人生之思、人生之情)
注意:先找出景物及特点,并逐一进行细致探讨,前三处一景一思,探讨完毕后,由第四处景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探讨回忆内容、人物形象和人生之情与思。
第三自然段:
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的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本处特点为——荒芜冷落,寂静安详
师:这里写地坛的景色“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以及“愈见苍幽”的老柏树和“茂盛得自在坦荡”的野草荒藤,渲染了地坛的古老沧桑、荒芜冷落,正与作者双腿截瘫后痛苦与迷茫的心境相映衬,地坛的荒凉抚慰着作者内心的苦痛,地坛的沧桑缓解了他迷茫的心绪,为下文写他一步步感受到生命的启示做了铺垫。
第五自然段: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本处特点为——荒芜但并不衰败
师:这次描写地坛景物,突出了小生命们的动态,如“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这些动态的意象,表现的是地坛这个古园“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是作者观察的新发现,也意味着作者经过思考,由原来的一味痛苦和迷茫稍稍变得平复和安静,为下文感悟生命的意义做了铺垫。
第七自然段:
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本处特点为——有情感和意蕴
这里写“祭坛石门中的落日”,突出其寂静却安详灿烂;写高歌的雨燕,表现的是苍凉却张扬着生命的多姿多彩;写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似乎在述说着生命的童话;写“苍黑的古柏”,表现的是永恒和镇静;写夏天“草木和泥土的气味”,突出其“灼烈而清纯”;写秋风、早霜和落叶,突出的是苦涩中的自在和坦然。这段景物描写,已经不再苍凉荒芜,也不仅仅是“荒芜但并不衰败”,而是变得昂扬灿烂、顽强坦然,反映了作者经过漫长的思索后,感悟出生命的意义——“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说明他已经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产生了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为他以后走上文学之路实现自我救赎奠定了基础。
补充:根据上下文内容,这里“它的意图”“苦心安排”可以这样理解:地坛让“我”在宁静的环境中求得精神的安抚,在观察古园景物中,体悟生命的坚韧,最后让我想明白死不必急于求成,进而要思考怎样活下来。作者说:“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作者之所以说十五年中总得去地坛这座古园,是因为截瘫的打击太大,作者需要借地坛这个安静的地方,在漫长的时间理一理纷乱的心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去思考生命的意义;地坛又能以它的博大与活力、镇静与永恒、情感与意蕴感染激励着作者。
第十四自然段
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
景物依旧,人事已非。作者此时已走出了人生的阴霾,但又陷入了对母亲的回忆里。那么作者回忆到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件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二部分,思考以下问题。
注意:本部分语言细腻感人,注意引导学生感悟细节,感悟母爱,感悟作者的情思。
(1)这一部分主要回忆了母亲哪些事情?
目送和寻找
目送在第九和十自然段,寻找在第十五自然段。
(2)通过作者对母亲的回忆,你能分析出母亲的人物形象吗?
通过寻找母亲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致分析出母亲的人物形象。
即:包容、坚忍、聪慧、、隐忍、理解儿子、用毫不张扬的方式爱着儿子。
注意:此处可以引入龙应台的《目送》帮助学生们理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理解父母对儿女的爱。
(3)母亲用行动给予了我什么感悟?是怎样教会我的?(人生之情与思)
明确:
思:母亲用坚忍的意志、毫不张扬的爱面对苦难,她以她的行动告诉我,面对人生的苦难,要坚强勇敢地活着;不要用倔强得方式伤害亲近的人,否则只会留下遗憾和痛悔。
情:表达了自己对曾经的不懂事、不能理解母亲的悔恨之情,表达了对母亲去世没能看到自己找到生活之路的遗憾之情,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与赞美之情。
四、总结
齐读或找学生单独朗读文本最后一自然段,以“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由过母亲的脚印”引出,在“我”深处人生困顿之时,我在地坛苦苦挣扎寻觅人生的出路的同时,母亲也用隐忍无私的爱,为“我”守护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可以说地坛给了“我”启示,母亲给了“我”温暖,也让我学会坚强,地坛和母亲就是作者人生中的两个支柱,前者更多的是让作者明白为什么要活着,后者则是更多地教会了作者怎么活。
希望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人生不要让自己有遗憾,在父母还在身边的时候,做儿女应该做的事情,不要让他们承受我们的苦难。
(以下内容接前三处景之后)
师:同学们都找得非常准确,概括得也很简练。的确,正因为地坛的荒芜冷落和寂静安详,作者得以在这里得到暂时性的宁静;正因为地坛虽然荒芜,但并不衰败,反而充满生机,让作者开始思考生命。那么作者在地坛有怎样的生命思考呢?下面请第五组同学分享。(根据情况,可以请其他组的同学作补充。开麦回答或在对话框里输入)
3、人生之思
生:
(1)关于死
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向死而生/未知死,焉知生——海德格尔)
视死如节日,不再一味消极,而是豁达地面对死亡,从而获得了顽强活下去的信心。
(2)为什么要出生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认识:人出生后,最终归宿就是死亡,但中间的过程需要我们用心体会用心感知,以增加生命的厚度和深度,在有限和短暂当中实现无限和永恒。
(3)怎样活
①静思之路:“我”常常到地坛静坐慢行,体察自然生活和人生之理,实现了“新生”。
②写作之路:通过写作来疏导自己和影响他人。
总结:积极进取的思想战胜了消极颓废的思想,最终走上文学的道路,开始了自我救赎和自我实现,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讲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在作者的眼中,地坛的景色发生了变化。我请一位同学帮我们看一看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找出语句,读一读,其他同学在聆听的过程中,思考这一部分有什么深层意蕴)
生:
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深层意蕴:
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和永恒。无论外在环境多么恶劣,生命都不会因此而改变,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着。地坛中不断上演着季节的离去与来临,所有这一切都见证了生命的力量与永恒。
人的心境发生了变化,眼中的景物也就不尽相同。这就是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为我们展现了地坛景物的变化的同时,也展现了自己痛苦挣扎,重获新生的过程。
希望同学们能够学会发现生活中的美,以后如果人生艰难,也一定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力量,像史铁生一样,坚强勇敢地走出人生的阴霾,做一个笑看人生的强者。
五、作业布置
1、小练笔
(1)在遇到挫折时,你的一方心灵园地又是什么呢?写一段你与它的故事,不少于400字。
(2)作者的母亲以隐忍的方式爱着他,你的母亲(父亲或其他家人)又以何种方式爱着你呢?试着回忆你的过去,或回家观察,写一段你与母亲(父亲或其他家人)之间的温暖故事,不少于400字。
两者任选其一写作。
2、阅读《我与地坛》其他五个部分,深入感受文本,下次课分享感受。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教学素养,预习任务,作者背景常识,鉴赏活动,文本研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PPT展示,ppt展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5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