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第1课时 课件+教案+导学案设计
展开12 古诗三首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乃、熏”等5个生字,会写“祭、乃”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示儿》。
2.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相关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乃、熏”2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示儿》《题临安邸》,默写《示儿》。
3.能借助题目、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活动1 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视频播放《清明上河图》的电子动态图,学生欣赏。
2.简介:我们来欣赏一幅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在2010年中国世博会时,它被人们用现代科技手法制成了巨幅电子动画图陈列在中国馆内。
3.激趣:欣赏了这幅画,你有什么感受?你可以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吗?
预设:车水马龙、繁荣昌盛、富足安康、国泰民安。
4.导入:这个繁荣昌盛的城市便是北宋时期的京城汴梁,也就是现在的河南开封。从公元960年到公元1126年的100多年间,人们都过着太平、富足、安康的日子。但这一切从金兵破城而入的那天起,就不复存在了。
活动2 结合资料,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
1.出示背景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中原的半壁江山被金人占领。这段历史也被宋人称为“靖康之耻”。
2.过渡:公元1210年,已是85岁高龄的诗人陆游,就要走完坎坷多难的人生旅途,临终之际,他唯独为一件事而不瞑目,他把儿子叫到床前,断断续续地说出了自己的临终遗言。现在,就让我们走进《示儿》,看看他的遗言。
3.板书诗题。
操作指导:诗人在诗中流露的深沉情感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联。应先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创作诗歌的背景,为学生深入了解《示儿》做足准备。
板块二 诵读古诗,学习《示儿》
活动1 朗读古诗,随文识字
1.听《示儿》朗诵视频,学生自由读古诗《示儿》,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好停顿。(课件出示古诗《示儿》)
2.教师指名读古诗,相机指导读好停顿。
3.指导书写“祭”“乃”。
(1)祭:上部左边有两点,上部右边第一笔是横撇,不是两小撇。书写时上面部件要盖住下面的“示”。
(2)乃:笔顺为横折折折钩、撇。
4.再读古诗。
(1)教师相机指导读出味道。读古诗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2)学生自己试着再读,努力读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觉。
活动2 结合注释,理解古诗
1.小组交流诗题“示儿”的意思。(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是对儿子的交代,相当于遗嘱。)
2.引导学生读题质疑:看到诗题,你脑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预设:
(1)父亲为什么给儿子写这首诗?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过渡:要想解决这些问题,一定要先读懂古诗,接下来我们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的内容。
活动3 小组合作,探究诗意
1.教师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展示:(1)独立读古诗,采用合适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在不懂的地方作标记。
(2)小组成员相互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3)解决不懂的问题,再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相互补充。
2.学生按照自学提示展开学习。
活动4 组织集体交流,体会诗句意思
1.交流自己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1)看注释。
(2)查工具书。
(3)联系历史背景。
(4)结合生活经验。
2.小结:结合注释理解古诗内容,是很好的理解古诗的方法,在学习古诗时我们就可以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再联系社会背景来理解古诗。
3.结合课件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
(1)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这句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2)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的意思;“九州同”指全国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3)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定”指平定,收复;“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诗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4)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指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的意思;“乃翁”指你们的父亲。这句诗的意思是:祭祀祖宗的时候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4.引导学生把每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
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宗时,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活动5 升华情感,链接类文
1.引导学生想一想:诗中的哪一个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情感?(板书:悲)诗人“悲”的原因是什么?是自己吗?
2.诗人临终作诗,不说家常话,却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叮嘱,只嘱咐他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怀啊!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诵读这首古诗吧!(配乐朗读)
3.此时此刻,有谁不被感动呢?同学们,我们再来背一背这首诗吧!指名背诵。
4.诗人用一生来等待一个愿望——王师北定,诗人一生都在悲痛,悲痛于北方人民在敌人的铁蹄下苦苦挣扎,出示陆游的另一首诗。
课件展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指导朗读,诗中哪个字表明了诗人千回百转的心情?
(2)对比朗读这两首诗,说一说:这首诗和《示儿》,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背诵整首古诗。
操作指导:可结合课后第二题,让学生说说从诗歌的题目中了解了哪些信息,有什么疑问。然后小组交流,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古诗的内容。最后抓住“悲”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透过文本和诗人进行对话。教学时链接陆游的另一首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并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把体会到的情感抒发出来,从而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
板块三 总结方法,学习《题临安邸》
活动1 交流资料,初步感知古诗
1.教师出示古诗题目,学生齐读诗题。
2.鼓励学生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这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3.课件出示这首古诗,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读好节奏。
4.师生交流《题临安邸》的写作背景:
课件展示: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占领。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志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诗人当年曾游学苏、杭一带,耳闻目睹赵家王朝昏聩腐败,愤世嫉俗,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写下这首诗。
5.启发学生思考: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这首诗?(愤怒、责问。)
6.学生自由练读古诗后,教师指名读古诗。
7.指导书写“熏、杭”。
(1)熏:笔顺是先写撇、横,再按书写“黑”字的笔顺来写,一竖要贯穿到最上面的撇。总体要紧凑,不要拉长。
(2)杭:右上的一横要短一点,要比左边“”的横略高。
活动2 结合资料,理解古诗内容
1.学生小组交流,从以下几方面品悟诗情。
(1)从诗句中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抓住重点词“暖风”“休”“游人”来说)
(2)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通过“醉”字,体会到了什么?(感受到南宋君臣不想着发奋图强,收复失地,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2.小组内交流读诗的感悟,同学间相互补充。
活动3 理解“山外青山楼外楼”
1.这些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谁能用一句诗来回答?(山外青山楼外楼。)
2.你怎样理解这句诗?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件出示相关内容)
3.这些楼是谁建的?(皇帝、大臣们。)他们建这些楼做什么?(供自己享乐。)
活动4 质问“西湖歌舞几时休”
1.面对这群只知道享受,而不顾老百姓死活的人,你们着急不着急?我们和诗人一起问问他们——西湖歌舞几时休?(指导朗读,读出怒其不争的悲愤之情。)
2.在“西湖歌舞几时休”的质问声中,在“直把杭州作汴州”的痛恨声中,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
3.表达练习。
课件展示:面对终日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们,你想说些什么?
活动5 抓住诗眼,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
1.结合资料,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2.教师解读“游人”。
(1)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把那些“王师”“权贵”都看成了什么人?
预设:游人。
(2)什么是“游人”?
预设:游山玩水的人。
(3)这里的“游人”和我们平时说的“游人”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我们平时说的“游人”是出去旅游的人,不是天天都玩,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游人”却是天天如此,不把老百姓的死活放在眼里。
3.师生一起品析“醉”。
(1)这里的“醉”和“喝醉酒”的“醉”一样吗?
课件展示:不一样。“喝醉酒”是醉了还会醒过来,只是偶尔的,而这里的“醉”却是天天如此,永远也醒不过来的。
(2)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仿佛看到了那些权贵们喝着美酒,吃着山珍海味,听着歌女们演奏,看着舞女们跳舞的画面。
(3)透过这个“醉”字,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仿佛听到了他们在那里高谈阔论,却什么也不去做。
活动6 剖析“直把杭州作汴州”
1.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只知道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在他们的眼中,杭州还是杭州吗?(不是,是汴州。)是啊,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老家汴州。
2.谁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理解“直把杭州作汴州”的?
课件展示:杭州只是他们逃难的地方,不是他们真正的家,那些家伙简直把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了老家汴州。
3.小结:也就是说那些家伙早已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金兵占领的半壁江山。
操作指导:学习古诗最大的困难就是进入古诗描绘的情境,所以要注意开发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必备的背景材料。通过现在的“游人”与诗中的“游人”作对比,通过“喝醉酒”的“醉”与诗中的“醉”作对比,通过“汴州”与“杭州”作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那个久远的年代。学生就好像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南宋统治者的歌舞升平,看到了金兵占领地区老百姓的孤苦无助,看到了汴州曾经的繁华,看到了杭州又败在了那些醉生梦死的人的手中。
板块四 激发情感,诵读古诗
1.85岁的老人在最后一刻也未能见到“九州同”,心情是何等悲痛,何等悲愤?千年之后,读来仍令人潸然泪下!引导背诵《示儿》。
2.“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多美啊!南宋权贵们已经断送了一个美丽的汴州,难道就不会再断送一个锦绣如画的杭州吗?我们担忧不担忧?齐读古诗《题临安邸》。
操作指导:重点要放在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上,启发学生读出心中的那份感触。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即用朗读促理解,用朗读促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