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 口语交际六 父母之爱 指导方案
展开口语交际指导方案
“父母之爱”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口语交际的话题是“父母之爱”,意在通过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发表看法,提高学生围绕观点选取材料的能力和讨论应对能力。同时通过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创造机会让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父母的爱,以便更好地和父母相处。任务是不仅能够评价事例中父母的做法,客观地看待父母之爱,还能够从自身出发,谈谈自己遇到类似事情时的做法。“说”的要求是不仅能够围绕话题“父母之爱”发表自己的观点,还能够用恰当的材料来支持。教材以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引入话题,呈现了三位父母对孩子爱的不同方式,要求学生做到讨论时能够认真倾听、思考和应对。如果想法接近,可以先表示认同,以微笑、点头、眼神赞许等方式回应,再继续补充;如果观点不同,也要尊重对方,友好回应,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问,注意使用恰当的语气。
教学目标
1.选择恰当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重点)
2.尊重别人的观点,对别人的发言给予积极回应。(重点)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准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朗读音频和视频资料,制作相关PPT。
学生准备:回忆生活中父母关爱自己的具体事例,按要求搜集支持自己观点的相关素材,准备发言提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课文,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有人说,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学了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父母为了我们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用世上最无私的爱呵护着我们一步步成长。但父母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一下你们是怎么看待爸爸妈妈的做法的。对他们的爱你们应该做出怎样的回应?
设计意图:由联系课文内容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内走到课外,由品读他人的父母转到评价自己的父母,从思想认识上进行再学习、再提高。
二、安排活动,提出要求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共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发表一下对三个典型材料中父母的做法的看法;第二个阶段是说一说当我们遇到类似的事情时的做法。
师:本次口语交际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大家在交流过程中注意遵守(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1.发表自己的看法时,可以用我们课前准备的材料证明自己的观点;
2.要尊重别人的观点,可以给予积极的回应,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但不能攻击别人的观点;
3.别人发言时注意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
设计意图:教师作为整堂课的“导演”,应当从总体上安排好活动方案,并提出活动要求。这样才能让下面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三、确定话题,分组讨论
师:爸爸妈妈无疑是最爱我们的人,但由于他们自身的年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和人生态度等千差万别,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也就五花八门、包罗万象。下面老师就给大家展示三个典型材料:
材料一:李强的学习成绩忽高忽低,考得不好时,爸爸会严厉批评他。批评完之后,爸爸对李强说:“我们爱你,所以这么严格要求你。”
材料二:王小雅的妈妈每天帮她收拾房间,整理书包,还陪她写作业。有一次,妈妈连续几天不在家,王小雅不是忘了带文具盒,就是忘了带作业本,自己的房间也是乱七八糟的。
材料三:陈敏的爸爸晚上经常和他一起下象棋,周末还带他出去看电影或爬山。
师:生活中,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生1:有哇!我们家就是典型的“不谈学习连搂带抱,一说学习鸡飞狗跳”型的!尽管在生活上妈妈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但只要我的成绩没达到她的预期,我家准得“乌云密布”好几天,有时甚至“狂风暴雨”。
生2:我有个堂妹,叔叔婶婶对她那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她已经被宠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了,我和堂哥都叫她“瓷娃娃”。
生3:我爸爸和别的家长不大一样,他和我就像是朋友,我学习的时候他看书,我休息的时候他也能带我玩起来,什么滑旱冰、打篮球,样样精通。最有意思的是我们去看球赛,他还买了两个“巴掌”,加油鼓劲儿的时候拍得特别响,非常有童心。
生4:我妈妈也是这个类型的,但她表达爱的方式很艺术——和我一起学钢琴,我上课外辅导班学画画,她也报了个财会班自学财务管理,说是要和我搞“比学”活动。家务活还搞摊派,我们三口人必须各司其职。
师:你怎样看待以上事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呢?
生1:材料一中,李强的爸爸虽然很爱李强,但是对李强缺少理解,当孩子考得不好时就简单粗暴地训斥,是不对的。刚刚第一位发言的同学的妈妈是不是也要引以为戒呢?
生2:王小雅的妈妈和第二位发言的同学的叔叔婶婶一样,很疼爱孩子,对孩子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是这是一种溺爱,造成了孩子缺乏自理自立的能力。
生3:材料三中陈敏的爸爸和后两位发言的同学的家长才是大多数同学喜欢的类型,他们的做法我们是最愿意接受的,他们乐观的心态、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健康、阳光地成长。
师:书中的三个材料,还有同学们举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几种典型的父母之爱:有严厉的父母,有娇惯孩子的父母,有宽容的父母。实际上,无论哪种类型的父母,从本质上都是爱我们的,不过由于他们的性格和想法不同,才会对我们采取不同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一般都不喜欢第一种类型的父母,也不太赞同第二种类型的父母,却比较喜欢第三种类型的父母。
师:在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你是怎么做的?
生1:当我考试成绩不好时,我会主动向老师、同学请教,请他们帮助我分析失败的原因,我更会向父母如实说明考试情况,并告诉他们我的态度和做法,请他们一同帮我分析失败的原因,监督我的日常学习。
生2:当父母对我倍加爱护,以至于什么家务都不让我插手时,我会找他们谈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不要什么事都替我做,我不能总在他们的羽翼下生活,我要学会自食其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生3:当父母要和我交朋友时,我会主动和他们沟通,把自己的想法及时和他们交流,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并用实际行动去爱他们。
师:我们作为父母的孩子,首先,一定要学会尊重父母,这是对我们作为子女最起码的要求;其次,要理解父母对我们的良苦用心,对他们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埋怨,哪怕是有时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不太恰当;最后,我们要学会和父母时常沟通,这样既能让父母多了解我们,我们也能多了解父母,从而尽早发现问题并使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设计意图:之所以要分两个阶段开展活动,主要是基于两点考虑:第一阶段的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明确认识,学会如何正确看待父母的做法;第二阶段的活动是为了有效指导学生实践,明白怎么对待父母。
四、感受拓展,加强沟通
师:(多媒体播放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经典片段。)肥胖的父亲蹒跚地穿过铁道,跳下去又爬上来,就是为了给儿子买橘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生:文章尽管写得平静自然,但父慈子爱的诚挚之情跃然纸上,更根植在我们心里。
师:《背影》作于1925年,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的一段经历。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在那特定的场合下,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又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生齐读选段,感受深深的父爱。)
师:这节课上,我们分享了许多,也收获了很多。父母这么爱我们,今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多媒体出示)
1.向父母讲述文中的故事,并与他们交流看法。
2.将这节课上的收获写到日记中,给父母看一看。
3.学会感恩,为父母做几件事。
4.记住父母的生日、父母最喜欢的食物,做令他们高兴的事。
5.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6.通过不同的形式向爸爸妈妈表示自己的感激。
设计意图:通过口语交际,学生对父母不同方式的爱的认识应该有了提高,这里趁热打铁让学生齐读选段,再次从朱自清先生的名篇中感受那种浓浓的父子之情,让学生们的情感再次得到洗礼。
教学反思
1.口语交际的目的主要有三个:一是学会“听”,能认真听、耐心专注地倾听,这是口语交际的初步目标;二是学会“说”,从讲故事、讲见闻开始,逐步学会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三是学会“评”,有课堂交流就会有评论和议论,如何学会有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这也是口语交际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2.这节课从“听”的角度来说,教者主要通过设置活动要求来让学生达到认真倾听的目的;从“说”的角度来说,这节课不仅要让学生愿意说,还要引导学生如何正确理解父母的用心,实现情感上的认同;从“评”的角度来说,如何论述有理有据,这不仅要求教者检测课前活动的准备情况,还需要教者对学生的评论进行悉心的指导,防止出现过激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