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词三首》第2课时 课件+教案+课时测评+导学案设计
展开导学案设计
21 古诗词三首
课题 | 古诗词三首 | 课型 | 新授课 |
教学目标 | 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 3.通过有感情朗读,感悟诗词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感悟诗人、词人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4.诵读古诗词,体会古诗词中对景物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 ||
教学重点 | 1.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及意象,边读边想象,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优美、生动。 2.感悟画面,体会诗人、词人抒发的思想感情。 | ||
课前准备 |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古诗词朗读动漫。(教师) 2.预习字词,朗读课文,搜集作者资料和描写四季景色的诗句。(学生) | ||
课时安排 | 2课时 | ||
教学过程 | |||
第二课时 | |||
教学环节 | 教师指导 | 学生活动 | 教学提示 |
一、学法迁移,导入新课(用时:10分钟) | 1.导入:学习古诗词,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品味诗情。这也是我们上节课在学习古诗的时候用到的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使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一首词——《长相思》。 2.引学:这是一首词,句式有长有短,所以又叫长短句。这首词又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让我们先扫清字词障碍。 3.出示学习提示。 (1)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 (2)指导识记多音字“更”。 | 1.交流总结:运用抓住意象品读词句的方法可以帮助理解诗情。
2.倾听教师介绍,了解《长相思》的体裁。
3.初读,按照学习提示自学生字。 (1)读词,读准“榆、畔、聒”等的读音。 (2)了解“更”在本课的音及义。 | 1.教师根据学生自由读的情况,引导抓住诗眼初步体会诗情,不必要求太高。
2.检测字词可运用小组交流汇报的形式,教师适当点拨。
3.初读词,要指导学生读好停顿,也可利用范读来正音。 |
二、自主研读,理解内容(用时:20分钟) | 1.指名读《长相思》,顺势学习这首词。课件出示上阙: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1)指名朗读,思考:上阕写了哪些景物? (2)交流:从哪些词可以看出这些景物向我们传递出怎样的情感?说出感受。 (3)小结:诗中的景物也叫意象,关注意象,读好句子,我们可以体会诗人的情感。再读上阙,体会情感。 2.课件出示下阕引导学生自学: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出示自学提示,指导学生学习。 (2)巡视指导学生的读书和批注。 (3)聆听学生回报,相机指导朗读。
| 1.共同学习上阕。 (1)一名同学朗读上阕,其他同学注意找到上阕中写到的景物:山、水、榆关、灯。 (2)小组交流汇报。 ①两个“一程”写出了山水迢迢,路途遥远,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怀揣忧愁。(读“山一程,水一程”) ②从“夜深千帐灯”感受到孤寂愁苦的情绪。(读“夜深千帐灯”)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读读上阕。如:三名同学分别朗读,全班齐读。
2.根据自学提示,自学下阕。 (1)自由读下阕,动手圈画词中意象。 (2)抓住词语,理解意思,读出感受,写出读书批注。 (3)汇报要点: ①“风、雪、乡心、故园”这些景物是下阕所描写的。 ②“风雪”“一更”从环境的恶劣烘托诗人的凄苦愁绪,那声音整夜未停让思念家乡的心无法入睡。(多人朗诵下阕) | 1.引导学生慢读句子,边读边品味景物及关键词。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在说不透彻时,教师加以引导并梳理语言。同时,注意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体验。
3.学生自学下阕的前提是学会上阕的学法,即找意象、品词、说感受、读出体会。教师在教学时,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处理朗读可以尝试配乐、慢读、节奏变化、轻读个别词等方法。 |
三、指导书写,积累语言(用时:10分钟) |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榆、畔”,指名读。提供自主学习写字的机会。 2.教师示范写个别字,相机指导。 3.巡视,订正学生书写。 4.出示诗词,再次朗读,积累。 | 1.观察生字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想一想怎样才能把字写得正确、美观。 2.交流发现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自主书写。 3.观察教师的范写,练习并对照,发现问题自主订正。 4.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 | 指导书写时,先引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关键笔画所在的位置及书写注意事项。范写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执笔的姿势、运笔的动作,感受汉字的结构美。注意整合同样结构的字的相同写法,引导学生在书写时做到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