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43106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43106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7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9/1431062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 第5课《正确运用判断》同步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6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同步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二单元《遵循逻辑思维规则》单元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 第8课《把握辩证分合》同步练习 试卷 2 次下载
- 第9课《理解质量互变》同步练习 试卷 3 次下载
第7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
展开统编版高中政治选择性必修3第7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演绎推理是形式逻辑的核心内容。以下正确运用演绎推理的一项是( )
A.所有植物都含有叶绿素,所以,有些含有叶绿素的东西是植物
B.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所以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
C.人吃到烫的东西会立即吐出来,手碰到烫的东西会立即缩回。所以,痛了自然就放手了
D.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
2.诗人韦锦在《这儿》写到:这儿很少刮风,一年只刮两次,一次刮半年。如果一个地方一年只刮两次风,一次刮半年,那么这个地方一年四季都在刮风。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上述推理为完全归纳推理
B.题干中的推理结论为真,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或然推理
C.上述推理前提和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首选
D.上述推理只需要保证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就能够保证结论真实可靠
3.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指出:“类比是一个伟大的引路人。”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的发现和发明中具有前锋的作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蜘蛛结网,到不需要在深水处建筑桥墩的吊桥——“比”的是对象之间的功能
B.由叩击木桶,凭声音估计桶内有多少酒,到用叩诊方法诊断病情——“比”的是对象之间的结构
C.由苍蝇两翅后的平衡棒(楫翅),到新型导航仪器——“比”的是对象之间某种功能存在的条件
D.由青蛙的眼睛,到“电子蛙眼”——“比”的是对象之间的要素
4.小童感觉自己左腮下部有疼痛感,食欲不佳。医生观察小童的左腮下部,皮肤外表没什么异样;扁桃体也没有红肿现象,用高温蒸煮杀菌过的筷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蘸取几粒盐轻点扁桃体,也没有疼痛感,即判断扁桃体没有发炎。第二天,小童再去看医生的时候,医生发现他左腮下部略有肿大,又听小童说班上有学生得了流行性腮腺炎而停课回家休息,随即判断小童很可能是此病。后来确诊为流行性腮腺炎。此推理运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剩余法
5.动物学家用一种苍蝇(猩猩蝇)做实验。如果在猩猩蝇生长期内给予全日光照,猩猩蝇经过208小时生长成熟;如果给予半日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2小时才能生长成熟;如果在生长期内无光照,则猩猩蝇需要219小时才能生长成熟。可见,光照时间长短是影响猩猩蝇成熟期长短的原因。该实验运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是( )
A.求异法 B.求同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
6.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最可靠的试验方法是( )
A.化验比较绿色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
B.选择品种等级完全相同的蛋鸡,一半喂食绿色植物性饲料,一半喂食非植物性饲料
C.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绿色植物性饲料的比例
D.选出不同品种的蛋鸡,喂同样的植物性饲料
7.下列对类比是在对象之间比“什么”分析正确的有( )
①由叩击木桶,凭声音估计桶内酒量,到用叩诊法——性质
②由儿童刮木听声的游戏,到听诊器的发明——结构
③由蜘蛛结网,到不需要在深水处建筑桥墩的吊桥——功能
④由人工培育珍珠,到人工生产牛黄——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8.在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过程中,医生经过询问发现,同一天就诊的中毒者吃的食物各有不同,但是所有人都吃了某农贸市场出售的一种蘑菇,据此断定,中毒可能是由这种有毒蘑菇引起的。下列推论的方式与题干相似的是( )
A.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健康人的头发中钙含量平均值高于患有心肌梗塞的人的头发的钙含量平均值,因此,根据头发钙含量的变化,就能推断心肌梗塞的程度
B.人们发现,夏天过夜的食物如馒头、米饭、肉制品都会变质,它们的质地各不相同,但都是在高温季节,细菌易于繁殖,因此,高温是食物变质的原因
C.搓手可以发热,撞击石头可以发热,摩擦可以发热,这些都是摩擦,没有相反事例发生,所以,摩擦可以发热
D.人们通过观察企鹅滑雪姿势,设计了一种极地越野车,时速可达50公里,速度超过了企鹅
9.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共有62种,分布于世界各大洋。海豚一般体长1.2~10米,体重45~9000千克,主要以小鱼、乌贼、虾、蟹为食。海豚喜欢过“集体”生活,少则几条,多则几百条。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经过训练,海豚能打乒乓球、跳火圈等。根据以上陈述,可以得出( )
A.海豚是一种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
B.有些聪明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里
C.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至少有62类
D.海豚善解人意,能模仿人的动作
10.在其他情况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我们断定:环境温度的变化是水银柱发生变化的原因。以下哪项与上述推论的方法不一致?( )
A.玻璃罩内的空气越来越少,铃声就越来越弱。这说明空气是声音传播的原因
B.同一品牌的化妆品价格越高卖得越火。由此可见,消费者喜欢价格高的化妆品
C.统计分析发现,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的人,年纪越大胆子越小。那么有理由相信,岁月是勇敢的腐蚀剂
D.人们通过对绿藻、蓝藻、红藻的大量观察,发现结构简单、无根叶是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11.在一起中毒案件中,甲报告说,他家人出现了呕吐、昏迷现象;乙报告说,他家人出现了呕吐、昏迷现象;丙也有同样的报告。办案人员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都不相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状况也不相同,但是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就是同饮一口井里的水。办案人员由此判断,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办案人员运用的推理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共变法 D.求同求异并用法
12.研究发现,体育竞赛中过度紧张会影响成绩,考试中焦虑情绪会影响水平的发挥,上台演讲时紧张情绪会使人丢三落四,所以,紧张心理对临场发挥有很大的不良影响。这个推论运用的方法是( )
A.求同法 B.求异法 C.剩余法 D.共变法
13.某市曾邀请英国的曼联俱乐部前来进行友谊赛。仅仅一天时间,主办方的票房总收入就达到了八百万元。这一次该市又邀请了西班牙的皇马俱乐部前来进行友谊赛,加上赛场内的各项与球迷的互动活动,主办方准备在两天内取得一千万元的票房收入。下列选项最能支持主办方的决定的是( )
A.这一次主办方推出了互动活动,有更多的球迷可以参与
B.该市很多人错过了该市与曼联俱乐部的比赛,这一次可以得到补偿
C.这次活动进行两天,比上次多出一倍的时间,可以吸引更多的球迷
D.球迷对这两个俱乐部的喜爱程度、预计的上座率、票价等非常类似
14.地球和月球有许多共同属性,如它们都属于太阳系星体,都是球形的,都有自转和公转等。既然地球上有生物存在,那么,月球上也很可能有生物存在。以下哪项如果为真,则最能削弱上述推论的可靠性?( )
A.月球上同一地点温度变化极大,白天可以上升到100℃,晚上又降至零下160℃
B.月球距地球很远,不可能有生物存在
C.地球和月球生成时间不同
D.地球和月球大小不同
15.《庄子》里有一个鲁侯养鸟的故事。大意是:鲁侯是一个贵族,喜欢别人奉承、听宫廷音乐、饮酒吃肉。有一天,有一只海鸟飞到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把这只鸟抓了来,亲自把它迎接到祖庙供养起来,给它演奏庄严肃穆的《九韶》乐曲,向它敬酒,给它最好的伙食,弄得海鸟头昏眼花,恐惧悲伤,不敢吃一块肉,更不敢饮一杯酒,三天就死去了。鲁侯的可笑之处在于( )
A.机械类比 B.虚假前提 C.轻率概括 D.偷换概念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A国是人口大国,由贫困导致的社会矛盾尖锐。当前,A国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有资料显示,A国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该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A国以后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请你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总结造成世界环境恶化的原因。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省高级人民法院的法医们为了确定被上诉人付某是否对L药品有过敏反应,作了如下司法鉴定:先用2%的L药品滴入付某的左眼,为排除被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谎称其滴入的是生理盐水,付某呈过敏反应;稍后,又用生理盐水滴入付某的右眼,却未发现付某有过敏反应。据此,法医们作出了“被上诉人付某对L药品有过敏反应”的司法鉴定结论。
(1)上述鉴定运用了何种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请指出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及其要求。
(2)探求因果联系还有哪些其他方法?
18.材料一 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经过研究发现,金属受热后,分子的凝聚力会减弱,分子运动加速,分子彼此之间的距离会加大,从而导致膨胀。
材料二 甲、乙、丙、丁四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井水可能是引起呕吐、昏迷的原因。
材料三 在新疆天山深处有一个解放军哨所驻地,那里有很多毒蛇,毒蛇经常爬到房间里来捣乱,但是,当地的哈萨克族人家里却从来没有发现过毒蛇。战士们发现萨克族人家里只是比哨所多养了鹅,其他居住条件与哨所是一样的。于是,战士们就买了四只鹅养在哨所,后来就再也没发现过毒蛇了。
材料四 遇难落水的人在水中最多能坚持多久?有人研究发现,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可以坚持15分钟,2.5℃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时是一夜。可见,人在水中坚持的时间长短与水温高低有因果联系。
结合材料,运用归纳推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谈谈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能性、特点及其注意事项。
(2)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哪种方法?其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1.A
【详解】A:“所有植物都含有叶绿素,所以,有些含有叶绿素的东西是植物”是一个性质判断的换位推理,该推理符合换位推理的规则,是演绎推理的正确运用,A正确。
B:“有些同学考试及格了,所以有些同学考试不及格”是一个性质判断的换质推理,但违反了“前提判断的谓项与结论判断的谓项应该是相矛盾的概念”这一换质推理的规则,不属于正确的演绎推理方式,B排除。
C:“人吃到烫的东西会立即吐出来,手碰到烫的东西会立即缩回。所以,痛了自然就放手了”属于不完全归纳推理,不是演绎推理的运用,C排除。
D:“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的一半,所以,所有三角形的面积都等于底乘高的一半”属于完全归纳推理,不是演绎推理的运用,D排除。
故本题选A。
2.A
【详解】A:人们认识事物,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这种推理形式叫作归纳推理,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其推理就叫完全归纳推理,题干体现的是完全归纳推理;A正确。
B:题干中的推理结论为真,属于逻辑推理分类中的必然性推理;B错误。
C:完全归纳推理在认识对象太过复杂或人的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是不适合的;C错误。
D: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真实可靠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判定个别对象情况的前提都为真,二是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少;D错误。
故本题选A。
3.C
【详解】A:类比推理是依据事物之间相同或相似性的属性进行的推理,事物的要素、结构、功能、导致某种功能的条件是其属性的主要内容。由蜘蛛结网到吊桥,是结构类比,A错误;
B:由叩击木桶到叩诊方法,是功能类比,不是结构类比,B错误。
C:由苍蝇两翅后的平衡棒(楫翅)到新型导航仪器,是导致某种功能的条件类比,C正确。
D:由青蛙的眼睛到“电子蛙眼”,是结构和功能类比,并不是要素类比,D错误。
故本题选C。
4.D
【详解】A:求同法是指所考察的现象在几个场合中出现,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相同的,。这种相同情况可能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
B:求异法是指所考察的现象在一种场合出现,在另一种场合不出现,而这两种场合只有一 种情况不同。这个不同的情况,可能就是被考察现象出现的原因。B不符合题意。
C:共变法是指在其他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一现象可能就是另一现象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
D:剩余法是是寻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之一,基本内容是:已知复合因素 (A,B,C,D) 是复合现象 (a,b,c,d) 的原因,又已知 B 是 b的原因, C 是 c 的原因, D 是 d 的原因,那么剩下的 A 就是 a 的原因。D符合题目归纳推理的过程。
故本题选D。
5.D
【详解】D:共变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中,被考察对象猩猩蝇的生长成熟期的长短会随着光照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光照时间长短的因素与猩猩蝇的生长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这是共变法,D正确。
A:求异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关系,材料只涉及光照时间的长短一个因素,未涉及其他因素,A排除。
B:求同法指的是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材料并未涉及被考察对象猩猩蝇出现在多个场合,B排除。
C:剩余法指的是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材料只涉及光照时间的长短一个原因,未涉及其他原因,C排除。
故本题选D。
6.B
【详解】B: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对象a有因果联系。有人认为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为了验证这个结论,最可靠的试验方法是选择品种等级完全相同的蛋鸡,一半喂食绿色植物性饲料,一半喂食非植物性饲料,B符合题意。
A:化验比较绿色植物性饲料和非植物性饲料的营养成分,不能验证跟鸡蛋黄的黄色之间的关系,排除A。
C:对同一批蛋鸡逐渐增加绿色植物性饲料的比例,这不能验证鸡蛋黄的黄色跟鸡所吃的绿色植物性饲料有关,排除C。
D:选出相同品种的蛋鸡,喂不同的植物性饲料才能验证二者的关系,排除D。
故本题选B。
7.B
【详解】①④:叩诊法类比了凭声音估计桶内酒量,体现了类比事物的性质;人工培育珍珠,到人工生产牛黄,类比了事物产生的条件,①④正确。
②:听诊器类比儿童刮木听声的游戏,类比了事物的功能,②错误。
③:在深水处建筑桥墩的吊桥类比了蜘蛛结网,体现了类比事物的结构,③错误。
故本题选B。
8.B
【详解】A:题干是在运用求同法探求因果联系,“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健康人的头发中钙含量平均值高于患有心肌梗塞的人的头发的钙含量平均值,因此,根据头发钙含量的变化,就能推断心肌梗塞的程度”采用的是求同求异并用法,A排除。
B:被考察的对象(变质)出现在多个场合(馒头、米饭、肉制品)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因素(高温),这与被考察的对象(变质)就构成了因果联系,属于采用求同法探求因果联系,B符合题意。
C:“搓手可以发热,撞击石头可以发热,摩擦可以发热,这些都是摩擦,没有相反事例发生,所以,摩擦可以发热”属于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只是指出没有反例,没有进一步探求两者之间的本质联系,C排除。
D:“人们通过观察企鹅滑雪姿势,设计了一种极地越野车,时速可达50公里,速度超过了企鹅”属于类比推理,D排除。
故本题选B。
9.B
【详解】A:该说法强调海豚是一种体型较小的哺乳动物,但题干描述的是海豚是体型较小的鲸类,而且一般体长1.2~10米,很明显偷换概念,A排除。
B:“有些聪明的哺乳动物生活在海里”直接对应题干中海豚是一种本领超群、聪明伶俐的海中哺乳动物,B符合题意。
C:“海洋中的哺乳动物至少有62类”的说法具有很强的迷惑性,因为海豚既然属于鲸类且有62种,意味着鲸类至少有62种,题干中说的是62种,而C中说的是62类,选项中类的概念就是属的概念,类比种大,偷换概念,C不选。
D:题干未提及海豚能模仿人的动作,“海豚善解人意,能模仿人的动作”属于无中生有,D排除。
故本题选B。
10.D
【详解】ABC:题干中“随着周围环境温度的变化,温度计里的水银柱相应地发生变化”表明从“量的变化”寻找原因,符合共变法的特点(求量的变化)。选项A、B、C的推论运用的都是共变法,与设问指向不符,故排除ABC。
D:选项D运用的是简单枚举归纳推理,符合设问指向,故D入选。
故本题选D。
11.A
【详解】ABCD:在这起案件中,办案人员通过对不同场合的研究,发现各种情况中唯一相同的情况是井水,由此得出井水可能与中毒有因果联系,这符合求同法的特征,故A符合题意,入选;BC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A。
12.A
【详解】A:求同法是被考察对象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这些场合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因此因素A与现象a之间构成因果联系。在体育竞赛、考试、上台演讲等不同场合中临场发挥不佳,都有一个共同情况就是紧张心理,因此紧张心理可能是临场发挥不佳的原因,A符合题意。
B:求异法是考察的想象在第一场合出现,第二场合不出现,在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但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才能构成因素A与被考察现象之间构成因果联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紧张、焦虑、紧张等共同心理因素影响人们的发挥,强调的是求同法,B不符合题意。
C:剩余法是我们在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时,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的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因此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而题干强调的是紧张、焦虑、紧张等共同心理因素影响人们的发挥,强调的是求同法,C不符合题意。
D:共变法是被考察对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两者构成因果联系,而题干强调的是紧张、焦虑、紧张等共同心理因素影响人们的发挥,强调的是求同法,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3.D
【详解】D:主办方认为,既然曼联的活动能够达到八百万元的票房总收入,那么这次皇马的活动也应该能达到相当的票房总收入。这里,类比显然有一个前提,即两者有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就是球迷对两个俱乐部的喜爱程度、预计的上座率、票价等非常类似,故D正确的。
ABC:选项ABC的说法表明的都是这一次比赛与上一次比赛的不同之处,不符合类比推理的要求,故排除ABC。
故本题选D。
14.A
【详解】A:题干拿地球和月球作类比,根据地球存在生命,进而得出结论:月球上也很可能有生物存在。据此分析与选项的关联:A指出月球温度变化很大,从而说明地球和月球温度变化差异很大,而温度和生命能否存在关系密切,故A入选。
B:选项B指出月球离地球远,但是距离地球远无法判断月球是否存在生命,故B不选。
C:选项C指出两者生成时间不同,生成时间和是否存在生命关系较远,故C不选。
D:选项D指出两者大小不同,但是大小不同和有无生命关系较远,故D不选。
故本题选A。
15.A
【详解】A:鲁侯自己是个贵族,喜欢别人奉承、听宫廷音乐、饮酒吃肉。他认为海鸟也和他一样,便给海鸟以贵族生活待遇,结果海鸟三天就死了。鲁侯与海鸟二者本质相差太远,这种类比犯了“机械类比”的错误,故A入选。
BCD: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BCD不选。
故本题选A。
16.①日常生活习惯——环保意识问题。归纳这些人的共同的日常生活习惯,调查这些人所具有的环保意识。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
②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发达国家在其经济腾飞时期普遍具有的现象。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同法。
③A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国情因素:第一,A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第三,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等。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求异法。
【分析】背景素材:世界环境恶化
考点考查:求同法、求异法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
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科学精神
【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要求运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归纳总结造成世界环境恶化的原因。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A国已成为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归纳这些人的共同的日常生活习惯,调查这些人所具有的环保意识——可联系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中的求同法。
有效信息②:根据生活实际,发达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普遍具有的环境现象——可联系求同法。
有效信息③:A国人口众多,环境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等——可联系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中的求异法。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要符合一定逻辑,体现层次感、段落化,并且注重使用学科术语。
17.(1)①运用了求异法。②求异法的特点是:“同中求异”,即在被研究对象出现和不出现的正反两种场合中,通过排除相同的相关因素,寻找唯一不同的因素而得出结论。③求异法的要求是:只能有一个相关因素不同,而其他情况必须完全相同。
(2)探求因果联系的其他方法还有:求同法、求同求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分析】背景素材:司法鉴定
考点考查: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
能力考查:描述和阐释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题型、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
本题为体现类主观题,需要调用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这种方法的运用特点及其要求。回答体现类主观题,一般需要先回答理论依据,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为了确定被上诉人付某是否对L药品有过敏反应,作了如下司法鉴定:先用2%的L药品滴入付某的左眼,为排除被试者心理因素的干扰,谎称其滴入的是生理盐水,付某呈过敏反应;稍后,又用生理盐水滴入付某的右眼,却未发现付某有过敏反应→可联系求异法的特点、要求;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注意观点与材料相结合,层次化、段落化,注意学科术语。
(2)
本题属于简答题,可结合课本知识回答,详解略。
18.(1)①可能性: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这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②特点: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③注意事项: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2)①材料二体现了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②材料三体现了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③材料四体现了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分析】背景素材:归纳推理的案例;
考点考查: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
能力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
核心素养:科学精神。
(1)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可能性、特点及其注意事项, 需要调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内容。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金受热后体积膨胀,银受热后体积膨胀,铜受热后体积膨胀,铁受热后体积膨胀……、从而导致膨胀→可联系凭借思维的能动性,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
有效信息②:根据教材可知,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由于它没有对前提中的每个对象情况都进行考察,就得出一般性结论,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人们不对认识对象中的全部情况逐一进行考察,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往往也能得出一般性结论,就需要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
得分点②:不完全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得分点③:通过考察更多的认识对象、分析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等方法,提高这种推理的可靠程度。
(2)
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问题限定和作答角度。本题设问要求回答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分别体现了哪种方法, 需要调用“归纳推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所述标准的理由。
第二步:审材料,通过标点符号、段落等,提取材料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①:甲、乙、丙、丁四户人家都报告说,家人发生了呕吐、昏迷现象。警察发现,这些住户的居住条件各不相同,饮食也不同,中毒者的年龄、健康情况也不同,但有一个情况是相同的,他们同饮一口井的水→可联系材料二体现了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有效信息②:战士们发现萨克族人家里只是比哨所多养了鹅,其他居住条件与哨所是一样的。于是,战士们就买了四只鹅养在哨所,后来就再也没发现过毒蛇了→联系材料三体现了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中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有效信息③:会游泳的人在水温0℃时可以坚持15分钟,2.5℃时是30分钟,5℃时是1小时,10℃时是3小时,25℃时是一夜→联系材料四体现了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现象a有某些变化,有一个因素A也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那么,这个相关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
得分点①:求同法+含义。
得分点②:求异法+含义。
得分点③:共变法+含义。
【点睛】非选择题的审题要求:(1)审设问:一是明确题目考查的知识范围和考查意图,正确联想相关知识,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认识;二是明确设问的指向性和规定性,分清题干要求答题的类别,即回答“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或“怎样体现”中哪一类。(2)审主体:明确主体有几个,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这些应从解读设问和材料中获取。(3)审材料:获取材料中有效信息,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子。这样做,一是为了正确联想相关知识,二是进一步明确答题的主体,不同主体的言论和行为各是什么;三是关键的句子要作为“材料语言”写入答案要点中。审材料实质上就是为了进一步证实“审设问和审主体”的正确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