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 试卷 2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2 试卷 1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4 试卷 0 次下载
-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 试卷 2 次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
展开第六单元 周周清(一)
[测试范围:第22、23课 时间:45分钟 满分:45分]
一、基础清(23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4分)
丈夫之冠( ) 往之女家( )
曾益( ) 法家拂士( )
山北之塞( ) 始龀( )
无穷匮也( ) 一厝朔东( )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往之女家,必敬必戒。( )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
(4)达于汉阴,可乎?( )
(5)杂然相许。( )
(6)且焉置土石?( )
3.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苦”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必先苦其心志。
A.人恒过,然后能改。 B.吾与汝毕力平险。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饿其体肤。
4.下列加点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B.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C.甚矣,汝之不惠!
D.河曲智叟亡以应。
5.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4分)
(1)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2)管夷吾举于士。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3)方七百里,高万仞。
古义: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古义: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默写填空。(4分)
(1)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从反面论述国家也需要磨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最能体现移山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点明中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国学题)根据你的理解,填诗句。(2分)
(1)杜甫在《春望》中运用借代手法,描写战争漫长、思念亲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雁门太守行》中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危急形势和城内将士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综合性学习题)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两个问题。(2分)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百家争鸣。请你参照示例把下面九项内容分为三组。(只写序号)(1分)
示例:墨家——墨子——快马加鞭
①儒家 ②愚公移山 ③孙子 ④道家
⑤孟子 ⑥知己知彼 ⑦兵家
⑧舍生取义 ⑨列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今社会,我们还需要愚公精神吗?谈谈你的看法。(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9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蜀之鄙有二僧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
【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2)汝之不惠( )
(3)帝感其诚( )
(4)越明年( )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
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
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
D.吾欲之南海/辍耕之垄上
12.对【甲】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由此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支持。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的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2018·天津】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完成练习。(9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4.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舜发于畎亩之中 畎亩:田地
B.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责任,使命
C.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喻:告诉
15.下面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
A.百里奚举于市
B.必先苦其心志
C.空乏其身
D.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6.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从个人和国家两个不同角度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文章开篇以六位先贤的经历证明:只有出身贫贱的人,才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C.文章列举事例和阐述道理相结合,逐层推论,结构紧凑,论证缜密。
D.本文笔带锋芒,语言犀利,气势磅礴,对今天的写作仍具借鉴意义。
第一单元 周周清(一)
一、基础清
1. guàn rǔ zēng bì sè chèn kuì cuò(每空0.5分,共4分)
2. (1)动词,到 (2)准则,标准 (3)了解、明白 (4)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5)赞同 (6)哪里(每空0.5分,共3分)
3. D(2分)
4. B(2分) 点拨:A项“女”同“汝”,译为“你”;C项“惠”同“慧”,译为“聪明”;D项“亡”同“无”,译为“没有”。所以选B。
5. (1)兼词,相当于“之于” 众,许多
(2)选拔、任用 往上托,往上伸
(3)古代计量面积用语 四个角都是90°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4)担心什么 何必自寻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每个0.5分,共4分)
6. (1)(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2)用这些来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3)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4)苦于山北的阻塞,出出进进须绕远。(每小题1分,共4分)
7. (1)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4)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每小题1分,错一字,该小题不得分)
二、素养清
8. (1)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1分)
(2)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1分)
9. (1)①⑤⑧/④⑨②/⑦③⑥(1分)
(2)示例:需要。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只有拥有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勇敢地面对各种困难,不断前行。(1分)
三、阅读清
(一)10. (1)用箕畚装土石。(2)同“慧”,聪明。
(3)被……感动。(4)到、至。(每小题0.5分)
11.D(2分) 点拨:A项中“其”分别是人称代词,他/表反问,可译为“难道”。B项中“而”分别是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C项中“以”意思分别是把/因为。D项中“以”都是“去、往”的意思。
12. A(2分) 点拨:愚公之妻只是有疑,并没有坚决反对。
13. ①人要立志,并付诸行动。②【甲】文以神话结尾,【乙】文以议论结尾。(3分)
【参考译文】【乙】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前往?”(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和一个饭钵就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顺江而下,尚且没有成功。你凭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西部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二)14. D(3分) 点拨: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中的“喻”:了解、明白。
15. D(3分) 点拨:考查通假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中的“衡”同“横”,梗塞、不顺。
16. B(3分) 点拨:B项说法过于绝对。这六个人的经历都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典型例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 这是一份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共6页。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1,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题,素养题,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4: 这是一份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测试卷及答案4,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探究,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