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第1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第2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第3页
    还剩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展开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三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六论述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共11页。学案主要包含了论述类文本阅读要点细读,怎样速读论述类文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论述类文章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主要以阐述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辩驳旧说、介绍新见等为表达目的。
    (一)论述类文本的分类
    论述类文章分为三类:证论文,评论文,感论文。
    证论文,就是用充分的事例、事理来证明作者本人观点的文章;评论文,就是对特定的人物、事件、事理、现象、趋势等加以评议的文章;感论文,就是针对特定事物谈感想的文章,带有随笔性质。从高考卷选材的现状来看,所选文章是证论文和评论文两类。
    1.论述类文本的基本行文脉络
    提出问题(论题、论点)——分析问题(论题、论点)——解决问题(得出结论)。
    2.论证过程的两种基本结构
    横向、纵向。横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并列的关系;纵向就是围绕一个论题(论点)从不同角度展开议论,不同角度之间基本是层层深入的关系。
    (二)论述类文本基本知识
    精细研读一些典型文章、典型试题,储备一些“母题”,构建关于论述类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基本知识网络。
    1.论点与论据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内容包括两个部分:论点、论据。任何论述类文本,作者都会有自己的观点(论点),也会有用来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论据)。把握了这两个方面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主张,当然有时候作者会用一个关键性的句子明确地将其揭示出来,有时候会将其隐含在对材料的引用分析之中。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2.主要的论证方法
    其他论证方法还有:
    ①引申论证:是反证法的一种,又叫归谬法,是由反面论点引出错误结论来证明反面论点的错误,进而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先假设对方错误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对方的论点中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来,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不能成立。
    ②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
    ③演绎论证:也叫“理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论据来证明特殊性的论点。
    3.论证的结构
    一般来说,议论文的整体结构属于总—分—总结构,在分说部分,往往会采取并列、层进、正反的结构模式。驳论文,一般会采取先破后立或边破边立的结构模式;驳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驳斥对方,即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方法,然后由此确立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4.论证的逻辑性
    论述类文本的逻辑性要求比较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一篇文章的论点是一个体系,文章中的所有观点结论都应该紧紧围绕一个核心观点展开;②观点和材料之间契合度要高;③论述类文本的语言要具有严密性,如下定义要精准,做判断要有分寸。
    二、怎样速读论述类文本
    从考查目的看,论述类文章阅读并不注重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领域或作者观点的了解掌握情况,而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考查考生对“高浓度信息”的准确捕捉、获取、辨识能力。对于文中出现的陌生概念术语、深奥观点,我们只需运用语言,结合文章中的相关语句加以理解分析即可,不需要全面、系统、透彻地弄懂文章中的相关学科知识。
    因此,为了快速、准确地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题,建议考生分两步完成读文过程。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1.勾画出文中重要词语
    (1)表述中心论点的词语,即往往在文中多次出现的词语。
    (2)体现陈述对象转换的词语,即往往体现了论证思路的词语。抓住这一点有助于理清文章的层次及整体思路。
    ①因果。如:因为、因此、……原因在于、因而、由于、从而,等等。
    ②转折。如: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等等。
    ③并列或递进。如:也、又、不是……而是……、不仅……还……等等。
    ④分类分层。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一方面……另一方面……、不仅如此……、此外,等等。阅读时抓住这样一些表示层次结构的语言标志词,对我们梳理文章思路会有帮助。
    ⑤举例子。如:例如、如,等等。
    (3)修饰、限制性词语。
    ①年代(时间多次依序出现)。
    ②程度。如:最、基本、根本、十分、非常,等等。
    ③范围。如:部分、全部、总共、所有、都、全、少量、多数、几乎、仅仅,等等。
    ④数量(具体数据、比例等)。
    ⑤已然未然。如:到目前为止、迄今为止、假如、可能、如果、一定、必然、将、正在、或,等等。
    ⑥代词。如:这、那、它、其、此,等等。
    (4)表情态的词语。如:可能、也许、必须、绝对,等等。
    2.勾画出文中重要句子
    (1)统摄全篇的句子——论点句、中心句、总结句。高考选文,一般一文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文本都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议论。论点的提出,有的在开头,有的在结尾,有的就是文章标题。
    (2)作论据的句子——论述类文章作论据的材料分为两种:一种是事例论据,即征引的文献资料、事实材料;另一种是事理论据,即人们公认的或权威的道理、名言、法则、定律等。阅读时勾画出这些事例论据和事理论据,并且找出它们与论点的关系,这样可迅速把握文章内容。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论证的思路是沿着逻辑思维的过程展开的。段落与段落之间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有的是并列关系,有的是递进关系,还有的是纵横结合的逻辑关系。这些逻辑关系往往有一些标志性的语句,如“首先、其次”等引出的语句。如果没有这样的语句,可标记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句或结尾句,然后提取每一段的主要信息,把握文脉。
    3.简短批注
    对重要词语,对表因果关系的句子,起表明中心、理清结构、区分层次、暗含材料与观点关系等作用的句子,作简短批注,为下一步操作起提示作用。
    在实际操作中,可将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勾画和简短批注结合起来操作。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勾画诸多要点是为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作铺垫。
    1.梳思路,明结构
    对勾画内容进行提取、整合,梳理出文章思路。理清文章围绕论点是如何展开说理的,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联,注意某一段落的各分句间的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把握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住了上述内容,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理解才能准确而不至于出现偏差,对“文中的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才能全面而不至于出现遗漏,对文中“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和“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才能准确而不至于出现遗漏、偏移或错位。
    论述类文章常见的结构模式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等。段落之间和语句之间常见的逻辑顺序有:由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主要到次要,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概念到应用等。论述类文章的行文思路和结构层次,往往会有一些明显的语言标志,但也有的文章,并没有明显的标志,我们可以依据段落之间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自己概括梳理。
    2.会文意,释观点
    依据勾画的重点词、句及文章结构,弄清文章论述了什么主题,主要观点和看法是什么,涉及什么内容。
    ● 以例说法 ●
    [2021·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对于人文研究来说,计算方法 eq \x(以往) 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天已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一种新的人文研究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研究,人们必须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②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造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须先将文本 eq \x(置换) 成便于计数的词汇集合,或者用更复杂的 eq \x(代数模型) 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 eq \x(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复杂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③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eq \x(大规模的文本集合) eq \x(上的远读) ,基本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变,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 eq \x(所得结果都是需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研究提供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一句话,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④需要补充的是,当考察单篇文本的文本特征(例如计算一篇文档中所有单字的出现频率),或者分析其内部结构(例如提取一部小说中所有人物的对话网络)时,数据量也会增长到个人无法处理的程度。所以,上述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⑤一个普遍存在的对数字人文的评判依据,是看数字人文能不能更好地回答传统人文学者所关心的问题。严格说来,只有当数据量或者数据精度超出了个人阅读理解的能力范围时,才有理由借助计算机来对文本或者文本集合的特征予以量化描述,进而提供给人去进行深入解读。数字人文不仅仅是新的手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赋予我们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我们现在可以问,五千年来全人类使用最频繁的词是什么。透过这类问题,可以获得观察超长历史时段文化现象的新视角。
    (摘编自王军《从人文计算到可视化——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梳理》)
    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阅读全文,勾画文中信息要点
    [勾画符号:重要词语用“□”标示,重要句子用“ ”标示——编者]
    第①段
    段意:计算方法在人文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1.重要词语:见文中勾画。
    2.重要句子:见文中勾画。注意句子中 “以往”及可能涉及的题目的选项。(涉及第1题A项)
    批注: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只是作为辅助手段,在研究中发挥辅助作用。
    第②段
    段意:要处理语言文本,就要将其“数据化”。
    1.重要词语:见文中勾画。
    2.重要句子:见文中勾画。(涉及第1题B项)
    批注: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第③段
    段意: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1.重要词语:见文中勾画。
    2.重要句子:见文中勾画。(涉及第3题A、B)
    批注:“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可以看出“人的阅读不可替代”。
    “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注意涉及的是两类,不可遗漏。
    第④段
    段意:对文本集合所做的讨论在单篇文本层面也是成立的。
    1.重要词语:单篇文本层面。
    2.重要句子:见文中勾画。(涉及第1题C项)
    批注:远读的阅读对象既可以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也可以是单篇文本。
    第⑤段
    段意:数字人文为文本处理提供新手段、新视角。
    1.重要词语:新的手段和方法、新视角。
    2.重要句子:见文中勾画。(涉及第1题D项)
    批注:数字人文既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第二步 提取要点,整体把握
    〖真题试解〗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数字人文的概念提出之前,计算方法已被引入人文领域,在研究中发挥作用。
    B.要实现莫莱蒂设想的世界文学研究,首先应进行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的数据化。
    C.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
    D.数字人文不仅为文本处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而且为人文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
    B.文章转述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本人的说法,有助于论证应该更全面地看待远读。
    C.文章第四段讨论单篇文本层面的问题,对前文补充论证,使得论证更加周密。
    D.文章同时肯定计算机远读和人的细读的作用,有助于避免人们对远读的误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人文研究的主体,在数字人文中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
    B.远读不是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
    C.数字人文的价值,在于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
    D.和人的细读相比,远读的理念和做法体现出大数据时代文理融合的跨学科取向。
    〖即练即悟〗
    [2021·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据我知见,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是近代西学东渐以来第一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全面、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与传统的、具有目录学史性质的著作相比,显然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中国目录学史》以主题分篇,每篇之下各有若干小节,全书凡十篇。它不像通常写专史那样,从古到今划分几个发展时期,通过揭示各个时期的特点来展现历史全貌。姚名达把他组织中国目录学史的方法称作“主题分述法”,其义就是“特取若干主题,通古今而直述,使其源流毕具,一览无余”。
    为什么不用通常的叙述方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殆无特别之差异”,就是说二千年来目录学形态在本质上没有跳出刘歆开创的模式;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关于这个问题当然可以见仁见智,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问题在于,姚名达的方法是能够、又怎么能够让中国目录学“源流毕具,一览无余”呢?其实作者知道这样做也有不足,他说:“盖既分题各篇,则不能依时代为先后,故忽今忽古,使读者迷乱莫明,尤其大患。”利弊相权,怎么处理?姚名达的理念是:“体例为史事所用,而史事不为体例所困”;具体对策是:“依史之所宜,采多样之体例”。就是说,各篇采用适宜各自主题的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叙论篇》《结论篇》两篇分居首尾。《叙论篇》首先对“目录”“目录学”等基本概念加以定义,并对古往今来的目录做了分类,在一一分析目录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后,又划定了目录学的研究范围,末了详细阐明本书框架结构的组织方法,及其所本的学术理念。提纲挈领,宣示宗旨,很符合现代学科的规范。《结论篇》以极短篇幅,阐述他对古代、现代和未来目录学的感想和希望,实际上也是其基本观点的提炼和总括。
    首尾两篇之间为全书的主体。其中,《溯源篇》追溯中国目录学的源头——刘向《别录》和刘歆《七略》。设立这个主题,出于他对中国目录学发展特点的基本认识:两书开创了目录体制和目录分类的基本模式,传统目录学既受两书庇荫,又长期笼罩在其阴影中,没有重大突破。该篇除详述两书分类、编目特点外,举凡书籍之产生、传述、整理、校勘等,莫不一一推寻原始,并上溯先秦目录之渊源,详详细细,原原本本。《溯源篇》以下各篇皆以主题为纲,通古贯今,看似“独立特行”,互不相干,其实却与传统纪传体史书体制暗合。比如,“志”在纪传体史书中统摄典章制度,《分类篇》《体质篇》都是讲目录基本制度,编撰体例相当于纪传体的“志”。
    《中国目录学史》的理论框架并非无懈可击,但确有创意。姚名达对此亦颇为自许:“对于编制之体裁,杂用多样之笔法,不拘守一例,亦不特重一家,务综合大势,为有条理之叙述,亦一般不习见者。”在我看来,这的确不是过分的自诩。
    (摘编自严佐之《〈中国目录学史〉导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目录学史》既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建构的影响,又与传统史书体制暗合。
    B.《中国目录学史》的各篇“采多样之体例”,好处是尊重史事,缺点是强立名义。
    C.《叙论》《结论》两篇虽非《中国目录学史》的主体,但对理解全书内容却很关键。
    D.姚名达认为,《别录》《七略》有开创之功,而传统目录学长期因循没有重大突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
    B.文章多次征引姚名达的自述,通过对其理念的解释和评论,步步推进论述。
    C.文章对姚名达著作的评述,既有整体概括,又有具体举例,二者相互结合。
    D.文章以“据我知见”“在我看来”等语,对观点表述作出限制,立论审慎。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名达评估二千年来目录学传统,既立足于历史,又体现出学术批判的精神。
    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C.《中国目录学史》不墨守成规而有所创新,本文作者对该书的理论框架表示认可。
    D.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背景下,《中国目录学史》体现出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
    学案一 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真题试解]
    1.解析:“取决于阅读的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错,根据原文第三、四段的内容可知,远读的阅读对象既可以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也可以是单篇文本,所以不能根据阅读对象是大规模的文本集合还是单篇文本来选择远读还是细读的方法。
    答案:C
    2.解析:“是为了论证计算机不能处理某些特定类型的文本”错,根据文章第二段中的“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可知,区分“计数”与“理解”是为了说明计算机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理解文本的内容还必须依靠人。
    答案:A
    3.解析:A项,“实现了从具体的学者个人向计算机的转变”错,文章第三段最后说的是“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然要依赖学者在细读文本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领域的认知和理解”。B项,“而是要发掘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错误,文章第三段中说的是“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选项只涉及远读对文本集合的共同形式特征的发掘,而忽略了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C项,“将历史上未被注意和阅读的文本都进行数据化并做研究”于文无据。故选D。
    答案:D
    [即练即悟]
    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B.“《中国目录学史》……缺点是强立名义”错误,根据原文“因为在他看来,中国目录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硬要划分时期,区别特点,‘强立名义,反觉辞费’”可见,并不是《中国目录学史》强立名义,而是中国一直以来的目录学有“强立名义”的嫌疑,《中国目录学》是跳出了通常的中国目录学方法创新而作的“主题分述法”,根据主题选用合适体制而不强求一律。
    答案:B
    2.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与论证关系的能力。A.“文章举吕绍虞著作作为对比,意在指出姚名达的方法存在争议,需要反思”错误,原文“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我们对他敢于学术创新的肯定是无须见仁见智的”可见,作者并非为了指出姚名达的方法需要反思,而是为了说明中国目录学史也可以用“断代法”来书写,这个问题“见仁见智”而已,而作者对姚名达敢于创新的态度则是肯定的。
    答案:A
    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B.“与主题分述法相比,使用断代法来写中国目录学史,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错误,原文只说“中国目录学史也未尝不可用‘断代法’来编写(吕绍虞《中国目录学史稿》即用分期断代法论述”,但并没有证据表明其比主题分述法“更能接近历史的本来面貌”。
    答案:B
    论证方法
    特 点
    论据类型/特点
    举例论证
    列举事例证明论点
    具体事例、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
    引用论证
    引用人类已知的科学原理、名言警句等证明论点
    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或名人的观点,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某些经过时间检验的、广为流传的谚语、格言和成语等
    比较论证
    包括类比论证和对比论证
    类比的对象为具有相同或相似属性的同类事物;对比的对象为具有相反或相异属性的事物,比如大与小、强与弱等,可以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比较(横向比较),也可以是同一对象自身前后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纵向比较)
    比喻论证
    以比喻者作论据去论证被比喻者(论点)
    ①以一般事物进行比喻论证,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比如可以把老师比喻成蜡烛、春蚕,却不能比喻成抹布、扫帚。②以寓言或者神话作比喻进行论证
    因果论证
    通过分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间的因果关系来证明论点
    ①分析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②分析问题产生的多重原因,一层一层地追究下去,一直到显示出最终的原因为止。③分析异因同果、同因异果和互为因果等现象

    相关学案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五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九散文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五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九散文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共12页。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五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八小说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五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八小说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共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七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

    这是一份统考版2023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第四部分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七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学案一感知高考试题明确考试方向,共6页。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