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第1页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第2页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第3页
    还剩1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

    展开

    这是一份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卷
    一、单选题
    1.下列成语描述的光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一叶障目 B.形影不离 C.镜花水月 D.海市蜃楼
    2.老年人“耳背”,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其病变部位可能是在(  )
    A.鼓膜或听小骨 B.听小骨或耳蜗
    C.耳蜗或听神经 D.听神经或半规管
    3.“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是因为(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平面镜成像 D.光的折射
    4.鱼类为了能够在水中看物,鱼眼的晶状体几乎圆得可以“混珠”,以此来保证有足够的折射力。传说中生活在海洋里的美人鱼,上岸后,如图能正确表示它的眼睛的成像情况和矫正方法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1 年,国家出台了“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一是为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二是为了保护学生视力。可是小王同学已经带上了眼镜,他戴的是中间薄边缘厚的眼镜。关于小王的眼睛及眼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小王是远视眼
    B.小王的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C.不戴眼镜时,小王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后方
    D.矫正后小王的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6.早在战国时期,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墨子就在研究小孔成像的现象,他用蜡烛作为光源,在木板上钻了一个小孔,发现光线透过小孔在墙壁上形成一个倒立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
    B.木板上的小孔一定是圆形的
    C.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大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虚像
    7.2021年6月25日至7月5日,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宁波三江口上演了华美的城市灯光秀,河岸线上霓虹闪烁,五彩斑澜,远远望去,宁波城市天际线倒映在镜子似的水面上,光影交错,十分壮观。关于灯光秀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灯光秀上演期间宁波的昼变短,夜变长
    B.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
    C.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D.正常的人眼看远处光影时,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凸度变大
    8.下列光现象中成因相同的一组是(  )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小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不同类型的镜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镜片前,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10.广告公司在拍摄水果广告时,为了追求某种艺术效果,在暗室里用红光照射装在白色瓷盘中的红色苹果及黄色香蕉,站在旁边的摄影师将看到(  )
    A.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白色B.苹果呈红色,瓷盘呈黑色,香蕉呈黑色
    C.苹果呈黑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红色D.苹果呈红色,瓷盘呈红色,香蕉呈黑色
    1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个清晰的像,则(  )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
    C.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更大的实像
    12.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要在光屏上再次成一个清晰的像,应该(  )
    A.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左移 B.保持凸透镜不动,光屏向右移
    C.保持凸透镜和光屏都不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13.在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句中下列用光学知识解释“无穷碧”和“别样红”的原因,说法正确的是(  )
    A.荷花吸收红光 B.荷花反射红光
    C.莲叶自己能发出绿光 D.莲叶吸收了所有颜色的光
    14.小明患有近视,下图中对小明视力矫正原理正确的是(  )
    A.B.C. D.
    15.如图所示,在一个空铁罐的底部中央打一个小孔,再用一片半透明的塑料膜蒙在空罐的口上。将小孔对着烛焰,可以看到烛焰在薄膜上呈现的像。关于此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

    A.适当增大小孔能使像大一些B.呈现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C.将烛焰远离小孔,像会变小D.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也会旋转
    16.如图所示,相邻两室一明一暗,在两室之间的墙壁上有一平面镜 M,且∠AOC=∠BOC。甲、 乙两人分别站在 A、B 两点面向平面镜张望,则(  )

    A.甲可看到乙,乙看不到甲 B.甲、乙相互可以看到
    C.甲看不到乙,乙看不到甲 D.甲看不到乙,乙可看到甲
    17.我国的古诗词文化有几千年的灿烂历史,很多名句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错误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过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造成的
    18.如图所示,在光具座上自左向右依次竖直放置一个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两个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凸透镜的焦距为f,此时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为L。在凸透镜的左侧有一水平平行光束通过两个透镜后入射到平面镜上,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恰能沿原来的光路返回,据此可判断凹透镜的焦距为(  )

    A.f B.L C.f+L D.f-L
    19.如图所示,小丽和小明相距2 m,通过同一块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观看对方,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像,则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B.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
    C.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
    D.小丽从透镜中看到小明倒立、缩小的像
    20.“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为什么远去的帆船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呢?以下对其原因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处于舒张的状态
    B.看远处的帆船时,晶状体曲度变小
    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视网膜上成的像越小
    D.近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放大的像,远处的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
    二、填空题
    2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   光的颜色决定;白色物体   所有色光,黑色物体   所有色光。
    22.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

    23.如图所示岸上的树木A点距离湖面1.5米,湖水深3米,湖中A点的倒影距离湖面   米,当湖中水面上涨后,此时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湖水上涨前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

    24.在“重阳节”到来之际,小航送给奶奶一个放大镜,奶奶借助这个放大镜能够细致欣赏邮票上的图案,如图2-Z-12甲所示。此时奶奶看到的是一个   、放大的虚像。为了模拟上述现象,小航利用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蜡烛和光具座等器材进行实验。他先将蜡烛固定在光具座上50 cm刻度线处,如图乙所示,接下来他应将凸透镜放置在光具座上的A、B、C三点中的   点处,然后再从透镜的   (填“左”或“右”)侧用眼睛观察蜡烛烛焰的像。

    25.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平面镜M放在水平桌面上,

    (1)如图甲,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线A0沿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有同学认为这样的结论不合理,原因是   。正确的的操作方式是   。
    (2)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0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这现象说明了:   。
    (3)如图乙所示,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
    26.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给我们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其实诗人观察到的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如图所示),而是太阳光经过不均匀的大气层发生了   所成的像,太阳实际在图中   (选填“甲”或“乙”)的位置。
    ​​
    27.如图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当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在光屏上可得到清晰的像。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生活中    (填“放大镜”、“投影仪” 或“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2)若将此凸透镜换成焦距相同、镜面较小的凸透镜,重做实验,光屏上所成的像与原来相比   。(填“变小”、“变暗”或“变不完整”)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在光屏中央的像移到光屏上方,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28.如图A、B两架飞机,一架是实际的飞机,一架是从潜艇观察口O点观察到的该飞机的像,则   (选填“A”或“B”)架是实际飞机。

    29.巴西设计师将3D打印技术与医用B超相结合,给准妈妈腹中胎儿打印了1:1的3D模型,作为孩子成长的记录,请问B超利用的是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但是这种波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   。
    30.观察如图所示情景,回答下列问题。

    (1)喇叭放音时,小纸屑“翩翩起舞”,说明   。
    (2)用棉线连接“土电话”并绷紧棉线,能实现10 m间通话,这表明   。
    (3)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声音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表明   。
    (4)如果在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用手捏住棉线的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5)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选填“能”或“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31.《康熙几暇格物编》中记载:“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现矣。”如图所示,把铜钱放在碗底B处后加适量水,从A处恰好看到铜钱的像在E处,用激光笔从A点向   (填字母)处照射,可照亮铜钱,加满水,从A处看到像的位置将   (填“变高”“变低”或“不变”)。

    32.如图所示,用焦距为5 cm的凸透镜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将蜡烛放在A处时,位于P处(图中未画出)的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缩小像;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向右移动蜡烛至B处,再将光屏从P处移至另一位置得到清晰的放大像,则两次所成的像都是   立的,P位于A的   侧,上述过程中光屏是向   侧移动的,用刻度表示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   。


    三、实验探究题
    33.小亮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未知,于是他将凸透镜放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将蜡烛换成平行光源,用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照射凸透镜,当光屏移动到光具座60cm刻度线处时,看到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他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换掉平行光源,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20cm刻度线处,这时小亮将处于光具座60cm刻度线处的光屏向   侧移动(选填“左”或“右”),于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3)图乙中   (选填“A”或“B”)需要配戴用凸透镜制作的眼镜矫正
    34.小科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如图:

    (1)实验时小晨选择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来研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优点在于既能看到A的像,又能看到后面的蜡烛B,其原理为 ;
    A.两者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C.两者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D.前者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后者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实验中小晨要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她这么做的目的是   ;
    (3)实验中如果玻璃板没在水平桌面上竖直放置,则会导致的后果是   。
    35.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   的实像。
    (2)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   厘米刻度处。
    (3)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四、解答题
    36.完成图中的光路,并标出A点的像A'。

    37.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镜中的像。

    38.在下图中,给出了入射光线的方向,请画出通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和通过凹透镜的折射光线,已知凸透镜的右侧焦点和凹透镜的左侧焦点重合,两个主光轴重合。

    39.劳德(R.Lord)提出一个四阶段知觉模型,如下图所示。

    分析情景“妈妈端上了做好的菜,正在看动画片的王涛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请你根据上面的模型,简述一下这个过程完成的程序。说明四个阶段。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解析】【分析】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不会停止传播,而是改变传播方向继续在原来介质中传播,这就是光的反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一叶障目,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A不合题意;
    B.形影不离,影子的形成属于光沿直线传播现象,故B不合题意;
    C.镜花水月,属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像,故C符合题意;
    D.海市蜃楼 ,属于光的折射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解析】【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音经过外耳道传到了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导内耳,刺激了内耳中的耳蜗对声波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将声音信息通国听觉神经传导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
    【解答】耳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传导性耳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堵塞和鼓膜、听小骨损伤或发生障碍而引起的听力下降;另一类是神经性耳聋,由于耳蜗、听觉中枢和有关的神经受损而引起的听力丧失;所以题目中老人只有大声说话时,才勉强听清,属于听力下降。
    故答案为:A.
    3.【答案】D
    【解析】【分析】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就是光的折射,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我们能看见水中的鱼,其实是鱼身上发出的光线,从水射入空气时发生折射现象形成的虚像,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4.【答案】B
    【解析】【分析】(1)凸透镜的凸起程度越大,它对光线的会聚能力越强;
    (2)根据凸透镜会聚能力的变化确定成像位置的改变,再确定要看清物体是需要光线会聚还是发散,进而确定矫正方法。
    【解答】根据“ 鱼眼的晶状体几乎圆得可以“混珠””可知,鱼眼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增大,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如果要使像成在视网膜上,那么像必须向后移动,即需要光线发散,应该用凹透镜矫正,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5.【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分析判断。
    【解答】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可以矫正近视眼,故A错误,B正确;
    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看远处物体时,成像在视网膜前面,故C错误;
    矫正后,小王的视网膜上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小孔成像的成因和特点判断。
    【解答】A.小孔成像现象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故A正确;
    B.小孔的形状对成像没有影戏,因此木板上的小孔不一定是圆形的,故B错误;
    C.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保持蜡烛和墙的位置不变,将木板向靠近墙的方向移动,物距不变而像距减小,那么比值减小,蜡烛在墙上的像会变小,故C错误;
    D.蜡烛在墙上形成的像是实像,故D错误。
    故选A。
    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地球的公转,光的反射,视觉的形成相关知识解答。
    【解答】A: 6月25日至7月5日,处于夏至日到冬至日之间,故灯光秀上演期间宁波的昼变短,夜变长,A正确。
    B: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B正确。
    C: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C正确。
    D:正常的人眼看远处光影时,睫状肌松弛使晶状体凸度变小,D错误。
    故选D。
    8.【答案】A
    【解析】【分析】从光的角度分析各个现象的成因即可。
    【解答】海市蜃楼是光的折射现象,水中倒影是光的反射现象,碗中折筷是光的折射现象,墙上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现象,则成因相同的是①③,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分析】(1)(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3)(4)根据不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分析像的位置变化即可。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放置镜片前,像距小于物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B错误;
    远视镜片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放入后,会使像向前移动,即像距减小,因此光屏应该靠近凸透镜,故C正确;
    近视镜片为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放入后,会使像向后移动,即像距增大,因此光盘应该远离透镜,故D错误。
    故选C。
    10.【答案】D
    【解析】【分析】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红色苹果能够反射红光,则红光照到苹果上呈现红色;白色物体反射红光,则白色瓷盘呈现红色;黄色香蕉只能反射黄光,不能反射红光,因此香蕉呈现黑色,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1.【答案】D
    【解析】【分析】(1)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大小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
    (2)根据成像的特点确定实际应用;
    (3)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判断成像的变化;
    (4)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判断成像的变化。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错误;
    B.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故B错误;
    C. 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 物距增大,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减小像变小,因此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以得到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 物距减小,根据“物近像远大”的规律可知,此时像距增大像变大,因此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以得到更大的实像,故D正确。
    故选D。
    12.【答案】A
    【解析】【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根据物距大于像距,光屏上成实像;当把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根据物远像近像变小的特点,可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A。
    13.【答案】B
    【解析】【分析】不透明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荷花和荷叶都是不透明体,因为荷花只能反射红光,所以荷花为红色;因为荷叶只能反射绿光,所以荷叶为绿色,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14.【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判断。
    【解答】近视眼的晶状体偏厚,对光线的会聚能力强,因此成像在视网膜前面,用凹透镜矫正,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5.【答案】C
    【解析】【分析】(1)小孔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距和物距的比值,比值越大,像越大;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3)(4)根据小孔成像的变化规律判断。
    【解答】A.小孔成像的大小与小孔的大小无关,则适当增大小孔不使像大一些,故A错误;
    B.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可知,呈现的像是倒立的实像,故B错误;
    C.将烛焰远离小孔,物距增大但像距不变,则像距和物距的比值会变小,因此像会变小,故C正确;
    D.像的特征只与物体有关,则将空铁罐进行旋转,像不会跟着旋转,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分析】要看到物体,物体发出的光线必须能够射入我们的眼睛,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AOC=∠BOC,则OA和OB应该为一组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A在明处,能够发出光线,经过平面镜反射,沿OB射入乙的眼睛,则乙能看到甲。而乙在暗处,本身不能发出光线,因此甲不能看到乙。
    故选D。
    17.【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看到的“落日”是光线经过大气发生折射而成的像,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句中“明月”通过酒看到的月亮,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B正确不合题意;
    C.“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句中“阴浓”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句中“水浅”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18.【答案】D
    【解析】【分析】(1)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焦点;
    (2)射向凹透镜另一侧虚焦点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
    (3)光线在平面镜上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如果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重合,那么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肯定是与镜面垂直的;结合凸、凹透镜的特殊光线,作图如下:

    那么凹透镜的焦距为:f-L。
    故选D。

    19.【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A.凸透镜成像时,如果成u<f,那么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小明刚好通过透镜能看到小丽眼睛正立的虚像,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同侧,若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若图片中小丽的手将透镜水平向右移动一定距离,小明看到正立的像有可能变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D.小丽和小明的距离和为2m,小丽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5cm,那么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肯定大于185cm,即小明到凸透镜的距离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2f>v>f。而此时小丽的眼睛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小丽从透镜中看不到小明的像,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0.【答案】D
    【解析】【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当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
    【解答】A、B:看远处的帆船时,睫状肌舒张使得晶状体曲度变小,让光更发散使得像刚好成在视网膜上,A、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帆船离晶状体越远,物距越大所以像距越小,像越小,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近处的帆船还是在二倍焦距之外,所以帆船在视网膜上成缩小的像,D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1.【答案】透过;反射;反射;吸收
    【解析】【分析】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当所有的色光都被反射时,物体是白色的;
    黑色物体吸收所有颜色的光。
    【解答】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透过光的颜色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光的颜色决定的;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故答案为:透过;反射;反射;吸收。
    22.【答案】振动
    【解析】【分析】根据声音产生的知识分析解答。
    【解答】敲鼓时纸屑上下跳动,说明发声的鼓皮在振动。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上下跳动,说明发声的扬声器在振动。发声的音叉会激起水花,说明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综上所述,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3.【答案】1.5;小于
    【解析】【分析】湖水中树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大小相同;成正立的虚像;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同;像与物体在平面镜的两侧。
    【解答】根据分析可知,湖中A点的倒影到湖面的距离与A点到湖面的距离相同,是1.5米;当湖水上涨后,A点到湖面的距离减小,同样,所成像到湖面的距离也减小,故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小球湖水上涨前树木倒影到湖面的距离;
    故答案为:1.5;小于。
    24.【答案】正立;C;左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解答;
    (2)当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2f>v>f,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3)A图将光线会聚在视网膜后方,因此A图表示远视眼,远视眼应该佩戴凸透镜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1)10;(2)右;(3)A
    34.【答案】(1)D
    (2)排除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3)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解析】【分析】1、透明的玻璃板即能发生反射又能发生折射;
    2、 “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是为了得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多次实验是为了排除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是根据玻璃板的对称图形,当玻璃板倾斜之后,像与物仍根据玻璃板对称,此时蜡烛B是不能与像重合的。
    【解答】(1)透明的玻璃板即能发生反射又能发生折射,A的像是反射形成的虚像,蜡烛B是透过玻璃看到的蜡烛B的虚像是由折射形成的,D选项正确;
    (2)“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 是为了得到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多次实验是为了排除偶然性。她这么做的目的是: 排除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
    (3)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是根据玻璃板的对称图形,当玻璃板倾斜后,反射成的像会偏上或偏下,不能与蜡烛B重合。所以后果可填: 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
    故答案为:(1)D (2) 排除实验偶然性,寻找普遍规律 (3) 无论如何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蜡烛A的像重合
    35.【答案】(1)放大
    (2)45
    (3)①③
    (4)远离
    【解析】【分析】(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像距大于物距,那么成放大的实像;如果像距小于物距,那么成缩小的实像。
    (2)在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和像距交换数值,那么照样成清晰的实像,但是大小相反。
    (3)根据光屏上实像的移动规律判断;
    (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据此分析去掉透镜B后光线比原来会聚了还是发散了。如果会聚了,那么成像靠前;如果发散了,成像靠后,最后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判断蜡烛位置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此时的物距u=30cm-15cm=15cm,像距v=60cm-30cm=30cm。因为相距大于物距,所以成放大的实像。
    (2)根据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只要将物距和像距交换,仍然成清晰的实像,即此时的物距u=30cm,那么此时凸透镜所在的刻度为:15cm+30cm=45cm。
    (3)根据图甲可知,此时像成在光屏的上方,使像回到光屏中央的方法:
    ①将光屏向上移动一段距离;
    ②蜡烛向下移动时,火焰的像向上移动,此时会跑掉光屏以外;
    ③蜡烛位置不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一段距离。
    故选①③。
    (4)B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去掉B后,光线比原来发散了,那么所成的像在光屏的后面。要使像向前移动到光屏上,必须减小像距。根据“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可知,此时要增大物距,即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36.【答案】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出对应的折射光线,然后让它们相交得到像点A'。
    【解答】①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经过另一侧的交点;
    ②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③两条折射光线的交点为像点A',如下图所示:

    37.【答案】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对称性找出各个像点,最后用虚线连接即可。
    【解答】首先通过A点作镜面的垂线,然后在镜面右侧相同距离处描点A';同理,在镜面右侧找到B点所成的像B',接下来将A'B'用虚线连接即可,如下图:

    38.【答案】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完成作图。
    【解答】(1)从焦点射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折射光线与主轴平行;
    (2)与主轴平行的光线经过凹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入射光线同侧的虚焦点,作图如下:

    39.【答案】答: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解析】【分析】本题为分析题。(1)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的时候,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黏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嗅觉。(2)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解答】根据题图模型,这一程序包括: 香味刺激鼻内的嗅觉细胞;王涛闻到香味,味道传递到了大脑形成嗅觉;大脑对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判断结果: 菜香;说到“真香”,跑过来坐下,吃了起来。整个过程的四个阶段分别为环境刺激、感官感受,大脑对信息处理,决定行为方式。

    相关试卷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

    这是一份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期末复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下科学期末复习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4-6节复习题:

    这是一份七下科学期末复习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4-6节复习题,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4-6节期末复习题:

    这是一份七下科学第二章对环境的察觉4-6节期末复习题,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解答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