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展开2020级高二下学期期末校际联合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秦岭山区某地附近地形。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若图中两条河流因溯源侵蚀最终相连,则流量显著减小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7月9日太白山顶(107°E)北京时间5:44分日出,该日连云港(34°N)的昼长( )
A. 14时16分 B. 14时20分 C. 小于14时16分 D. 不能判断
【答案】1. C 2. C
【解析】
【1题详解】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分水岭,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相连,从图中可以看出②与③处经过溯源侵蚀相连;在发生袭夺地点附近,地势更陡的河流会袭夺地势缓的河段,②所在河流源头地势更陡,容易产生溯源侵蚀切穿山脊线,河水流向②所在的河流,使②处水量增加,③处水量减少;①④分别是河流②③的支流,流量受袭夺影响较小。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2题详解】
根据日出北京时间5:44分时,先计算出当地的日出地方时再求昼长,太白山在北京的西侧,二者相差13°,根据东加西减的原则,当地日出地方时=5:44-(120°-107°)×4分=4:52, 故当地昼长= (12-4:52) × 2=14小时16分。太白山与连云港纬度相当,但连云港的海拔高度低于太白山,所以其日出时间稍晚,日落时间稍早,所以连云港的昼长小于14小时16分,故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点睛】溯源侵蚀,亦称向源侵蚀。是指地表径流使侵蚀沟向水流相反方向延伸,并逐步趋近分水岭的过程。河流或沟谷发育过程中,因水流冲刷作用加剧,下切侵蚀不仅加深河床或沟床,并使受冲刷的部位随着物质的剥蚀分离向上游源头后退。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必然引起河流的再塑造。当侵蚀基准面上升时,水面比降减少,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减弱,河流发生堆积。相反,当侵蚀基准面下降时,出露的河床坡度增大,水流侵蚀作用加强,开始在新出露的河段发生侵蚀,然后逐渐向上游发展,导致溯源侵蚀。所以侵蚀基准面变化是引起溯源侵蚀的主要原因。
下图为某年2月某时刻位于日本的锋面气旋云系。图中甲乙丙丁四条虚线中有两条表示地面的锋线,①②表示地面两地。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虚线( )
A. 甲是暖锋锋线,云系位于锋前 B. 乙是冷锋锋线,云系位于锋后
C. 丙是暖锋锋线,云系位在锋后 D. 丁是冷锋锋线,云系位于锋前
4. 图中( )
A. ①地此时吹西北风 B. ②地此时吹东北风
C. ①地气温持续升高 D. ②地天气连续阴雨
【答案】3. B 4. A
【解析】
【3题详解】
锋面附近气象要素变化大,读图可知,乙丙两条虚线两侧云量有明显差异,应表示锋线。结合锋面气旋的结构可知,无论南北半球,在锋面气旋结构中,锋面出现在低压槽附近,偏左侧低压槽附近为冷锋,偏右侧低压槽附近为暖锋,推出乙为冷锋,丙为暖锋,且冷锋的降水分布在锋后,故乙锋后为云系,丙锋前为云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题详解】
北半球锋面气旋结构中,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①位于锋面气旋的偏西侧低压槽锋面后,多吹西北风,A正确。②位于锋面气旋的偏东侧低压槽锋面后,风向偏西南风(可以理解为偏西风),B错误。①地位于冷锋锋后,冷锋过境气温下降,C错误;②地位于暖锋锋后,天气晴朗,D错误,故选A。
【点睛】对于锋面气旋而言,无论南北半球,锋面一般出现在低压槽附近,且左侧低压槽为冷锋,右侧低压槽为暖锋。但南北半球的锋面运动方向相反。
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伊塞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终年不结冰。游客在某季节有时能看到“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的高山浓云密布,犹如一块巨大的碧蓝宝石镶嵌在灰色的幕布上”的气象奇观。下图示意伊塞克湖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易出现该气象奇观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6. 与该气象奇观成因相类似的是( )
A. 城市风 B. 陆风 C. 山风 D. 谷风
【答案】5. B 6. D
【解析】
【5题详解】
根据湖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伊塞克湖气温低于湖岸陆地,在湖中心附近形成冷高压,湖中心气流下沉,为晴朗天气;湖中心的近地面气流向外流出,形成从湖中心吹往湖岸的湿润气流,遇高山地形阻挡抬升,成云致雨。所以形成了伊塞克湖夏季“湖中心晴空万里,湖岸的高山浓云密布,犹如一块巨大的碧蓝宝石镶嵌在灰色的幕布上”的气象奇观,B正确;春季、秋季、冬季,湖泊都不是显著的冷源,不会形成下沉气流,不会出现该景观,ACD错误。所以选B。
【6题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景观出现是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为冷源,盛行下沉气流导致的,与山谷风中谷风的成因相似,D正确;城市风是因为城市为热源出现的,A错误;陆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是冷源,海洋为热源,在水平方向上出现的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B错误;山风是谷地为热源,山地为冷源,在山谷之间出现的下沉气流,与该气象奇观成因不同,C错误。所以选D。
【点睛】山谷风是出现于山地及其周边地区的,具有日周期的地方性风。按其三维模型,山谷风在近地面拥有4个局地环流组分,即日间由山谷向山坡运动的上坡风和由周围地区沿山谷汇入山地的谷风;以及在夜间由山坡向山谷运动的下坡风和由山地向周边地区运动的山风。
长白山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特大火山喷发活动,生成的火山灰进入高空,长时间滞留空中,导致气温大幅度降低。长白山各坡向火山灰厚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7. 目前长白山火山灰堆积厚度最大的坡向是( )
A. 西南坡 B. 西北坡 C. 东南坡 D. 东北坡
8. 火山喷发之后,大气温度大幅度降低,主要是因为火山灰减弱了( )
A. 大气吸收 B. 地面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由图可知,图中东南坡的等高线较疏,坡度较缓,是火山灰主要沉积的区域,C正确,其他坡向的等高线相对稠密,坡度较陡,火山灰沉积少,AB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大量火山灰导致大气透明度降低,大气反射增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从而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弱,由于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气温降低,D正确,B错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所以近地面大气并不是依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A错误;由于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热量减少,大气辐射也会减弱,但其减弱主要是太阳辐射减弱导致,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气也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如臭氧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也会吸收红外线,但是根据太阳辐射的电磁光谱,紫外区和红外区所占的能量较小,因此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依靠吸收太阳辐射,而是地面辐射。
下图为某群岛某时刻的风速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9. 甲乙之间的风速差可能是( )
A. 5 B. 15 C. 30 D. 35
10. 该时刻的风向是(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9. B 10. A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地风速取值范围为40—50km/h,甲地风速取值范围为20—30km/h,所以两地差值取值范围为10—30km/h,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该地等风速线大致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所以该地应为东北风或西南风,B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岛屿的东北侧等风速线密集,西南侧等风速线稀疏,所以东北侧应为迎风坡,风向应为东北风,A正确,D错误。所以选A。
【点睛】等值线是制图对象某一数量指标值相等的各点连成的平滑曲线,由地图上标出的表示制图对象数量的各点,采用内插法找出各整数点绘制而成的。等值线地图的编制,则通常是在地理底图上标出制图对象的相对点位(测站)的数值,然后把数值相等的点联成圆滑曲线,勾画出制图对象的空间结构特征。常见有等温线,等压线,等高线等。
下图示意某地地形剖面及该地地下水埋藏深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①②处为河流,此时( )
A. ①河流补给地下水 B. ②河流补给地下水
C. 地下水补给①河流 D. 地下水补给①②河流
12. 如果分别从甲、乙、丙、丁四地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的地点有( )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图片,将地下水埋藏深度转化到地形剖面处,可发现:①处河流所在的位置水位高于两侧的地下水水位,因此该地河流水补给地下水;②处河流所在的位置水位低于两侧的地下水水位,因此该地地下水补给河流水,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1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处海拔高度约为4.8米,地下水埋深约为3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1.8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不会超过1米;乙处海拔高度约为5.3米,地下水埋深度约为1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4.3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丙处海拔高度约为6.2米,地下水埋深约为2米,地下水水位高度约为4.2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丁处海拔高度约为3.5米,地下水埋深约为1.5米,地下水水位约为2米,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不会超过1米。综上所述,从甲、乙、丙、丁四地打井到海拔2米处,井中水深超过1米的地点有2处,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点睛】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水面到地表的距离。一般所称的地下水是指潜水。潜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的自由表面称潜水面,潜水面的绝对标高称为潜水位,潜水面距地面的距离称为潜水埋藏深度,即地下水埋深。
巴丹吉林沙漠是我国第三大沙漠,东南部腹地星罗棋布地点缀着常年有水的湖泊70多个。该湖泊群水位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苏木吉林湖就是其中之一,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为1261mm。下图示意巴丹吉林沙漠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该湖泊群多年湖面平均蒸发量( )
A. 小于流域年均降水量 B. 等于湖面平均降水量与下渗量之和
C. 小于流域平均蒸发量 D. 等于湖面平均降水量与入湖径流量之和
14. 如果大量种植耐旱植物治理荒漠化,苏木吉林湖( )
A. 湖水盐度不变 B. 湖面蒸发量增多
C. 湖泊面积缩小 D. 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巴丹吉林沙漠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湖区全年降水量为163.6mm,全年蒸发量为1261mm。因此湖泊群的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其平均蒸发量等于湖面平均降水量与入湖径流量之和,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题详解】
如果大量种植耐旱植物治理荒漠化,湖水减少,盐度增大,A错误;湖面蒸发量减少,B错误;湖泊面积缩小,C正确;湖水富营养化主要排入湖泊的的污水有关,周边人烟稀少,排入的废水较少,对湖水富营养化影响较小,D错误,故选C。
【点睛】湖泊群水位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说明该湖群的平均蒸发量等于区域的降水量和入湖径流量之和。大量种植植物治沙,必然会导致湖水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盐度增大。
新喀里多尼亚岛多地震和火山,是太平洋众多岛屿中植物种类最多的一个岛屿。下图示意新喀里多尼亚岛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该岛所处的板块边界类型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是( )
A. 生长边界 东北、西南 B. 生长边界 西北、东南
C. 消亡边界 东北、西南 D. 消亡边界 西北、东南
16. 新喀里多尼亚岛植物种类多的主要原因是( )
①河流众多②土层深厚③水热充足④垂直差异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据图可知,新喀里多尼亚岛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消亡边界,两大板块相互挤压碰撞,使地壳隆起形成岛屿,根据岛屿的走向,可知板块的移动方向为东北、西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影响植物种类多少的自然条件为纬度、气候、地形等因素。据图可知,新喀里多尼亚岛地处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光热水充足,为多种多样的植物提供良好的生境条件,③正确;地形复杂,因地势、地形、坡向的不同,小尺度气候多样,植物种类繁多,最高海拔超过1600米,光热水随海拔出现垂直分异,为不同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因而成为太平洋植物种类最多的岛屿,④正确,故B正确。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多火山喷发,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利于植物的生长繁殖,但不是影响植物种类多的主要原因,①②错误,故ACD错误。故选B。
【点睛】山地生物种类繁多的因素: ①纬度低,热量充足; ②海拔高,山地垂直差异大; ③相对高度大; ④坡向:迎风坡,降水多; 阳坡,光热多; ⑤人类活动:山区人口密度小, 交通不便,人为干扰少。
下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平面图,1-6为岩层,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7. 图中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为( )
A. 断裂—侵入—挤压 B. 侵入—挤压—断裂
C. 侵入—断裂—挤压 D. 挤压—侵入—断裂
18. 如不考虑外力作用的影响,则( )
A. M背斜,1岩层老2岩层新 B. M为向斜,1岩层新2岩层老
C. M力向斜,1岩层老2岩层新 D. M为背斜,1岩层新2岩层老
【答案】17. D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有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沉积完成会后,发生了挤压作用,导致岩层弯曲变形;图中花岗岩侵入弯曲的岩层,说明岩层弯曲变形之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冷却之后,形成了花岗岩;图中断层将花岗岩和岩层都打断,说明岩浆侵入之后,经历了地壳运动,发生了断裂。所以图中的地质作用先后顺序为挤压—侵入—断裂,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8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断层西南侧岩层上升”可知,断层西南侧岩层抬升的程度高于东北侧,1岩层在西南侧出露的更多,说明岩层向上拱起,M为背斜,背斜岩层新老关系为两翼新中间老,所以1岩层老,2岩层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背斜向斜的判断方法:1、根据新旧岩层的关系判断。背斜中心岩层较旧,两个翼的岩层是新的;向斜中心岩层是新的,两个翼的岩层是旧的;2、背斜顶部易被侵蚀,有时背斜成为野外山谷;向斜不易破坏冲击力,经常在外力作用下形成山峰;3、观察岩层形状。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
卡里马塔海峡位于加里曼丹岛和邦加岛、勿里洞岛之间,该海峡表层流流向季节变化明显,下图示意卡里马塔海峡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9. 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向及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7月向南东南风 B. 7月向北西南风
C. 1月向北偏北风 D. 1月向南偏北风
20. 卡里马塔海峡表层流流速最快月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答案】19. D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海峡表层海水在东南信风作用下,海水流向向北,AB错误;1月,气压带和风带南移,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西北风,表层海水向南流动,D正确,C错误;故选D。
【20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在北半球冬季(1月),该海域受强劲的偏北风影响,表层海水在盛行风作用下,以及海陆分布的影响,海水向南流动。读图可知,海峡北部为南海,海域较宽阔,地表摩擦力小,风力大,海水流速快。向南流动的海水在经过该海峡时,因海峡海域窄,在狭管效应作用下,海水通过速度加快,流速达到最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卡里马塔海峡位于加里曼丹西岸,是沟通南中国海和爪哇海的渠道。南海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交通位置也极为重要。卡里马塔海峡位于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与勿里洞岛之间,海峡宽约115海里,水深18-37m。卡里马塔海峡是南海通往爪哇海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南半岛至澳大利亚的常用通道,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有重要价值。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丹霞地貌植被分异现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该地植被分异的根本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地形 D. 土壤
22. M地植被为
A. 常绿硬叶林 B. 常绿阔叶林 C. 常绿灌丛 D. 雨林
【答案】21. C 22. B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海拔大多在300~400米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可知,该地相对高度较小,热量条件差异较小,A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坡度较大,沟谷地势较低,地表径流汇聚,水分条件较好,发育湿地和季雨林植被,山体顶部、较缓的地方,有一定的水分驻存,发育常绿植被,主导因素是水分,根本因素是地形,B错误,C正确;土壤不是影响植被分异的主要因素,D错误。所以选C。
【22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M位于沟谷季雨林之上,常绿硬叶灌丛之下,水分条件稍差于沟谷雨林,该地热量条件充足,应发育常绿阔叶林,B正确,CD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在地中海气候区,我国没有地中海气候分布,A错误。所以选B。
【点睛】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从山麓到山顶年平均气温逐渐降低,生长季节逐渐缩短,同时在一定海拔范围内随着降水量的增加,风速加大,辐射增强,土壤条件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上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植被表现为与等高线大致平行的条带状更替,称为植被的垂直地带性。山地植被垂直带的组合排列和更替的顺序形成一定的体系,称为植被垂直带谱。
土壤中排放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地不同植被群落8月份某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影响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土壤水分 B. 土壤温度 C. 光照强度 D. 植被类型
24. 植被破坏后形成的裸地,其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峰值出现在( )
A. 草地峰值出现之前 B. 红松阔叶林峰值出现之后
C. 草地与阔叶杂木林峰值之间 D. 阔叶杂木林与红松阔叶林峰值之间
25. 该地最可能位于( )
A. 天山 B. 祁连山 C. 阴山 D. 长白山
【答案】23. B 24. A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据图判断北京时间12-15时,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最大,而在傍晚和早上最小。据此可判断影响不同植被群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土壤温度,B正确,AC项错误;由图可知不同的植被类型的排放量的时间变化基本一致,因此植被类型不是影响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D项错误。故选B。
【24题详解】
结合上题结论,由图可知,树叶茂密红松阔叶林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峰值来得最迟,草地来得最早,据此可知,植被破坏后形成的裸地,其土壤温度达到最高值的时间还应提前到来,其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得更早,应在草地峰值出现之前,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5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裸地二氧化碳排放量来得最早,其土壤最高温应该出现在北京时间12时之前(草地出现在13时),由此推出,该地应位于120°E以东,四地中,只有长白山位于120°E以东,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土壤温度是土壤呼吸最重要影响因子,也是全球尺度上研究最多的因子,二者间具有较明显的规律性。冬季土壤温度低,限制了微生物和植物根系的活性,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亦受到限制,土壤呼吸较弱,二氧化碳排放量少;而在夏季,土壤温度高,刺激土壤微生物和根系的活性,植物生长旺盛,光合产物量大,从而使微生物呼吸和根系呼吸加强,导致土壤呼吸旺旺盛,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几内亚比绍共和国地处几内亚湾东岸,每年从10月到次年4月,几内亚比绍经常会被称为“非洲魔鬼”的哈马丹风侵袭。哈马丹风从东北方向刮来,风力强劲,对当地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危害。下图示意几内亚比绍位置和其首都气候资料。
(1)分析几内亚湾沿岸7、8月份湿热的原因。
(2)分析哈马丹风被称为“非洲魔鬼”的原因。
【答案】(1)7、8月份盛行西南季风,西南风从海洋带来大量水汽,在沿岸形成降水;该地纬度低,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2)哈马丹风是来自撒哈拉沙漠的干热气流,会形成异常高温天气,并导致旱灾;风力强劲,形成沙尘暴天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沙尘堆积后会覆盖地表,影响地表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以几内亚比绍的气候资料为背景,涉及气候特点分析、哈马丹风成因分析等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提取和调用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几内业湾沿岸7、8月份湿热的原因可以从纬度、大气环流的角度作答。几内亚湾沿岸位于北半球,7、8月为夏季,结合图中纬度位置,其所处纬度低,此时太阳高度角度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季风,几内亚湾沿岸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大,故此时炎热多雨,形成湿热天气。
【小问2详解】
从材料中可推知,哈马丹风的风源地是干燥的撒哈拉沙漠中心,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每年10、11月到次年3、4月期间,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图示区域受东北信风带影响,来自炎热干燥的热带大陆的气流,从撒哈拉沙漠向几内亚比绍运动,就形成哈马丹风。由于其是来自撒哈拉沙漠的热带大陆,会使当地气候由湿润变得干热,甚至形成旱灾,影响生物和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此外,由干较为干燥,加之风力强劲,卷起大量尘埃,降低能见度,影响交通;大风过后,尘埃堆积后会影响地表环境,严重干扰居民生活,所以被称为“魔鬼”。
2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长江中下游两岸,常见基岩山体矗立江边,峭壁悬崖,突出江中,三面临水,形如半岛,这就是矶头(如图)。矶头具有挡水和挑流(将水流离矶头所在河岸,流向对岸)的作用。下图示意长江中下游的不同河段,图中甲河段因防洪修建了人工矶头。图中乙河段历史上曾经较为平直,矶头的存在使南岸形成了边滩。江心洲原为南岸边滩的一部分。
(1)在图中甲河段上用▽标出人工矶头的位置。
(2)分析甲河段人工矶头对防洪所起的作用。
(3)根据材料,推测乙河段江心洲的形成过程。
【答案】(1)如图 (2)人工矶头阻挡水流使流速减慢,减弱了对河岸堤坝的侵蚀作用;将水流挑离所在河岸,减轻了对同侧河岸的直接冲刷,利于堤坝安全;将水流挑向江心的沙洲,增大了对沙洲的侵蚀作用,有利于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3)由于矶头的阻挡和挑流,南岸泥沙堆积作用加强,形成边滩;随着北岸(凹岸)不断侵蚀,南岸(凸岸)不断堆积,河道弯曲度逐渐加大;洪水期,水流对南岸边滩侵蚀强烈,河道裁弯取直,部分边滩脱离南岸成为江心洲。
28
【解析】
【分析】本题以矶头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以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影响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矶头形如半岛,人工矶头主要是为了降低流水对河岸侵害,应该修建在河流的凹岸,如下图所示(画在图中画粗线河岸范围即可):
【小问2详解】
人工矶头由条石垒砌而成,条石相对于土层而言,性质较为稳定,设为条石可以减少了水流对河岸堤坝的直接冲刷;条石设置在关键位置上,可以阻挡水流,减缓水势;河流侵蚀力集中在人工矶头上, 将水流挑离所在河岸, 有利于所在河岸堤坝安全;最终由于凹岸是侵蚀岸,可以将水流冲向凸岸,将水流挑向对面的沙洲,冲刷沙洲,有利于增强河道行洪能力。
【小问3详解】
根据图片可知,由于矶头挑流,南北两岸的作用不一,北岸侧蚀,南岸泥沙堆积,形成边滩;随着流水的进一步作用,北岸(河流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南岸(河流凸岸)不断堆积,河道弯曲度加大,导致河流的流程加长;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洪水期,水流沿南岸低洼滩涂越流冲刷,河流发生截弯取直作用,在河流南岸形成新的水道,导致部分河岸滩涂脱离南岸,形成江心洲。
2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黑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但近年来黑上在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影响下退化严重。其中,春季黑土流失速度最快。东北平原坡耕地(坡度≥3°)是黑土流失治理的关键.黑龙江已经开展了坡耕地黑土流失整治工程,其中修建水平梯田是东北地区主要的保护耕作措施之一。下图示意东北地区黑土分布,下表为哈尔滨风速季节变化。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风速m/s
3.1
3.2
41
4.7
4.5
3.6
3.3
3.0
3.3
3.7
3.8
3.2
(1)分析春季黑土流失最为严重的主要原因。
(2)分析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对黑土地的保护作用。
【答案】(1)气温上升快,蒸发量大,而降水少,土壤干燥;春耕生产,土层疏松,易被侵蚀;春季风力大,风蚀作用强;季节性积雪融水流量集中,流水侵蚀强。
(2)梯田内坡度较小,地表径流速度较慢,对土壤侵蚀减弱;地表径流量减少,流水对黑土搬运量减小;下渗增多,土壤含水量增加,减轻风力侵蚀,有利于水土保持。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东北黑土为材料,涉及黑土流失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图片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春季降水量较少,气温回升较快,蒸发量多,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较少,土壤干燥,抗侵蚀能力差;该地靠近冬季风风源地,冬春季节多大风,风蚀作用强烈;该地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气温回升,导致季节性积雪融水量集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春季气温回升,季节性冻土融化,春耕疏松土壤,易被侵蚀。
【小问2详解】
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可以使得梯田的坡度减小,降低地表径流的流速,土壤侵蚀能力降低,减轻土壤侵蚀速率;坡耕地修建水平梯田,可以增加下渗,地表径流的产出量减少,导致对于黑土的侵蚀能力降低;下渗增多,会使得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黏性增加,抗侵蚀能力增强,有利于减轻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的影响,有利于水土保持等。
29.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横断山区位于青藏高原东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西北部,是中国地形第一、第二阶梯的过渡地带。气象因子如降水、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是影响横断山区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因素,部分因子在不同海拔高度和不同坡向与积雪日数的相关性存在明显差异。下图示意横断山区地形分布和积雪日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
(1)说明气温、湿度与积雪日数的相关性。
(2)分析夏季风速对山地背风坡积雪日数的影响。
(3)分析不同海拔区域降水量与积雪日数的相关性。
【答案】(1)气温与积雪日数负相关,湿度与积雪日数正相关。
(2)该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风速大;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导致积雪融化较多,积雪日数减少。
(3)低海拔区域,气温高,降水为雨水的形式,雨水的热量促使积雪融化;雨水对积雪有一定的侵蚀作用,导致积雪日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高海拔区域,气温低,降水主要以降雪的形式出现,降雪增加了积雪量,积雪日数与降水呈正相关。
【解析】
【分析】本题以横断山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温、湿度与积雪日数相关性、夏季风速对山地背风坡积雪日数、不同海拔区域降水量与积雪日数的相关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积雪日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的示意图可知,气温越高,积雪融化越多,积雪覆盖率下降,气温与积雪日数呈负相关;湿度越大,积雪累积越多,积雪覆盖率升高,湿度与积雪日数呈正相关。
【小问2详解】
据图可知,该地离印度洋近,夏季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风速大;山地背风坡气流下沉,气温升高,形成干热风,有增温效果,导致积雪融化较多,积雪日数减少。
【小问3详解】
据图可知,低海拔区域,气温高,降水为雨水的形式,雨水比积雪温度高,热量向积雪传递,促进热量交换,促使积雪融化;雨水对积雪有一定的侵蚀作用,且引起积雪表面对阳光的反射率降低,使积雪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促进积雪融化,导致积雪日数与降水量呈负相关。高海拔区域,气温低,降水主要以降雪的形式出现,降雪增加了积雪量,形成较厚的积雪,积雪多,积雪日数与降水呈正相关。
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山东省泰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17页。
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浙江省嘉兴市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Ⅰ,选择题Ⅱ,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