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第1页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第2页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第3页
    还剩3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共3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暗紫贝母是一种珍稀的药用植物,主要生长于青藏高原东部3200~4500m的高山环境 中,分布区相对狭小。如图为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读图,据此完成1~2 题。
    1.有关暗紫贝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适应恶劣气候 B.多位于高寒草甸
    C.茎叶储水能力强 D.属于四季常绿植被
    2.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气温 C.光照 D.土壤
    如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年度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年太阳辐射的大小
    4.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间整体性突出
    C.区域内差异性突出 D.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如图示意小海坨山附近地形及部分滑雪道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甲滑雪道(  )
    ①位于山地阳坡
    ②落差超过800米
    ③沿山脊线分布
    ④较其它雪道坡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  )
    A.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
    B.山顶的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C.灌木带面积较大,便于规划路线
    D.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生产国之一,在核能研究和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近50年的经验,但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电力供应中约有86%来自以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其余则来自水力发电。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正在筹划建造国内第一座核电站。据此完成7~8题。
    7.和常规能源相比,核能的突出特点是(  )
    A.能量集中 B.收益快 C.无任何污染 D.可再生能源
    8.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筹划建造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原料优势大
    C.可开发清洁能源少 D.海外市场广阔
    如图示意渭河流域及其干支流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渭河水最终(  )
    A.通过黄河流入黄海 B.通过黄河流入渤海
    C.通过长江流入东海 D.通过长江流入南海
    10.下列关于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沙量大
    ②冬季有结冰期
    ③全年水量较稳定
    ④冬季水量大,夏季水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与北岸支流相比,渭河南岸支流平均流程较短,其主要原因是(  )
    A.北岸地区地表崎岖
    B.南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南岸地区地表平缓
    D.南侧分水岭距离渭河干流较近
    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如图为“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原过渡带到可能变动带的范围变化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种植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13.下列选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江淮地区的洪涝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变化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的变化
    D.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次数的变化
    呼伦贝尔已探明及预测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72亿吨,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许多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设备制造项目。如图示意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据此完成14~15 题。

    14.根据材料,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
    ②距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③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④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和资金雄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5.下列关于呼伦贝尔市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
    B.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
    C.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两岸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通过综合的保护、整治、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城市更新方式从单纯的拆旧建新转换为结合建新和遗产保护的城市更新策略,新加坡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在全球城市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据此完成16~17题。
    16.新加坡河沿岸振兴的关键因素是(  )
    A.政府扶持 B.资金投入 C.创新理念 D.新增土地
    17.我国滨水城市更新发展可借鉴经验有(  )
    A.全力打造新兴文化和区域
    B.大力支持城市复古建设
    C.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D.加大城市建设科技投入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园”漂浮在水面,蔬菜瓜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某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读图,完成18~19题。

    18.当地农民采用“漂浮菜园”种植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B.地势低平,易遭受洪涝灾害
    C.土壤贫瘠,肥力低
    D.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19.该国最可能是(  )
    A.巴基斯坦 B.埃及 C.荷兰 D.孟加拉国
    20、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设立了许多生态防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图示意京津冀区域位置,如表示意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率与供需比(供给率指生态系统提供实际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供给率越大,表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越强;供需比指用来反映生态系统实际供给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供需比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服务的盈余越多)。据此完成20~22题。
    区域
    供给率
    供需比
    1990年
    2015年
    1990年
    2015年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
    0.78
    0.78
    0.52
    0.52
    低平原生态修复区
    0.85
    0.85
    ﹣0.16
    ﹣0.37
    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
    0.83
    0.82
    ﹣0.12
    ﹣0.24
    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
    0.94
    0.85
    ﹣0.2
    ﹣0.45
    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
    0.75
    0.76
    0.69
    0.6

    20.如表所示时段内低平原生态修复区、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降明显的原因是(  )
    A.建筑用地增加 B.生态系统供给率下降
    C.水域面积增加 D.降水量减少
    21.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为(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提供木材 D.防风固沙
    22.为改善低平原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修建农田防护林 B.发展节水农业
    C.防治土壤盐碱化 D.退耕还林还草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如图示意淤地坝结构,完成下面23~25题。

    23.淤地坝的作用是(  )
    A.沿等高线修筑,可以截流蓄水
    B.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
    C.成品字形排列,利于树木成活
    D.在沟道中修建,用于稳定沟坡
    24.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  )
    A.水土保持利于调沙减淤
    B.放水冲沙是解决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
    C.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
    D.黄河含沙量大是水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25.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  )
    A.水库发电能力增强
    B.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慢
    C.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
    D.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
    如图为我国南海某区域,图中岛屿为天然岛屿,目前该海域正在进行围海造陆,具体选址一般水深小于20米。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图中海域的岛屿(  )
    A.土壤肥沃 B.河网密布 C.气候湿热 D.物种多样
    27.围海造陆选择在该海域,主要考虑(  )
    A.海洋资源开发 B.海洋运输便利
    C.施工难度较小 D.距离大陆较近
    水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某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大部分建筑材料取自村落附近,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如图1所示)。图2示意该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28~30题。

    28.该村落引水点处河流流向与修建引水渠的主要目的是(  )
    A.由北向南、排放工业废水
    B.由北向南、提供洗涤用水
    C.由南向北、提供饮食用水
    D.由南向北、灌溉农田菜园
    29.该村落建筑外墙基部大量使用砖石,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温隔热 B.防震减灾 C.防雪防雹 D.防潮防蛀
    30.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长江三角洲 C.河西走廊 D.长白山山区
    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南海位于渝东南黔江区,形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大地震中。如今在谷口处修有水闸。图1示意小南海局部水系,图2为小南海谷口附近景观图。

    (1)简述小南海的形成过程。
    (2)分析小南海的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影响。
    (3)试分析修建小南海水闸对小南海镇的作用。
    32.(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南部地区黑土广布,是向日葵的主要种植区。该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广,葵花籽产量高,出油率高,品质好,其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向日葵花盘形似太阳,花朵亮丽,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该地区已培育有三十多个观赏型品种,观赏型向日葵较一般向日葵价格高,已在该地区广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乌克兰南部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黑土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图示意乌克兰向日葵种植区分布。

    (1)分析乌克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的条件。
    (2)分析广泛种植观赏型向日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分析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黑土地的不利影响。
    33.(10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洋荒漠化,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广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开发无度、管理无序、酷渔滥捕和海洋污染范围扩大,使渔业资源减少,赤潮等危害不断,海洋出现了类似于荒漠的现象。狭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石油污染导致海洋失去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如图示意大西洋北部海区海洋年平均水温分布图。

    (1)夏季,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为什么?
    (2)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方面分析,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石油污染会导致哪些后果?

    2021-2022学年广东实验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暗紫贝母是一种珍稀的药用植物,主要生长于青藏高原东部3200~4500m的高山环境 中,分布区相对狭小。如图为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读图,据此完成1~2 题。
    1.有关暗紫贝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法适应恶劣气候 B.多位于高寒草甸
    C.茎叶储水能力强 D.属于四季常绿植被
    【分析】暗紫贝母喜欢冷凉气候条件,具有耐寒、喜湿、怕高温、喜荫蔽的特性,其生长的主要环境为:土壤为山地棕壤、暗棕壤和高山草甸土;年降水量70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67%左右,无霜期约100天;阳光充足,腐殖质丰富,土壤疏松。
    【解答】解:暗紫贝母位于高海拔地区,这些地区气候高寒,说明其可以适应恶劣气候,A错误。
    该地区海拔高,多为高寒草甸,B正确。
    该地区水汽相对充足,并不需要茎叶大量储水,C错误。
    草甸植被属于一年生草本,不是四季常绿植被,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差异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气孔密度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分 B.气温 C.光照 D.土壤
    【分析】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鳞茎重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可以从气温、降水、土壤等角度分析。
    【解答】解: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鳞茎重量差异表现出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温度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适宜的温度使得暗紫贝母生长更好,B正确。
    暗紫贝母喜湿,受土壤含水量影响较大,除降水外多个因素影响土壤含水量,且含水量不随海拔升高发生规律变化,A错误。
    光照、土壤肥力不随海拔升高变化,不是影响不同海拔高度暗紫贝母鳞茎重量差异的主要因素,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如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4题。

    3.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年度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年太阳辐射的大小
    【分析】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人们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如通常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地域划分为不同的。
    【解答】解: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甘肃省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这四大区域各具特色,有利于因地制宜的开发利用,实施可持续发展,所以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特征的相关知识。
    4.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间整体性突出
    C.区域内差异性突出 D.区域间是相互联系的
    【分析】区域具有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差异性是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简单,区域内同一性大,区域间差异也小;整体性是指地表区域内各组成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并经过这种长期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具有可变性,首先是指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指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指标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解答】解:图示四个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模糊的,A错误。
    图示四个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B错误。
    四个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C错误。
    图示四个区域之间具有关联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区域的特点。
    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如图示意小海坨山附近地形及部分滑雪道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甲滑雪道(  )
    ①位于山地阳坡
    ②落差超过800米
    ③沿山脊线分布
    ④较其它雪道坡度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小四周大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解答】解:读图可知,甲滑雪道位于山地南坡,北半球为阳坡,①正确。
    甲滑雪道最高处海拔为2199米,最低处海拔为1200~1300米,相对高度为899~999米,落差超过800米,②正确。
    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根据图中等高线分布可以判断,甲滑雪道沿山坡分布,③错误。
    坡度大小取决于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甲滑雪道比乙、丙滑雪道坡度小,④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等高线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6.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  )
    A.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
    B.山顶的积雪终年不会融化
    C.灌木带面积较大,便于规划路线
    D.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
    【分析】冬奥会的主要项目包括滑冰、冰球、冰壶、滑雪、冬季两项、雪车和雪橇。建立滑雪场需要考虑以下条件:合适的山体条件;合适的气候条件,主要考虑小气候影响;必需的资源拥有量,如丰富的降雪量;交通道路是否便利,利于游览者到达、离开;基础客源市场占有比率;建设规模及接待能力;所建设区域的整体经济影响。
    【解答】解:由材料“小海坨山位于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建有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可知,小海坨山作为北京冬奥会举办地之一的有利条件最可能是坡度适当且积雪厚度较大,作为高山滑雪场地之一,D正确。
    举办冬奥会场地与垂直自然带谱较完整,风光秀丽无关,与灌木带面积较大无关,A、C错误。
    山顶海拔才2199米,夏季气温高,山顶的不会存在积雪,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冬奥会举办地的区位条件,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乌兹别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铀矿生产国之一,在核能研究和资源开发方面积累了近50年的经验,但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电力供应中约有86%来自以天然气、煤炭和石油为燃料的火力发电,其余则来自水力发电。目前,乌兹别克斯坦正在筹划建造国内第一座核电站。据此完成7~8题。
    7.和常规能源相比,核能的突出特点是(  )
    A.能量集中 B.收益快 C.无任何污染 D.可再生能源
    【分析】能源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主要从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技术、资金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核能具有能量密度大,地区适应强的优势,故A对。
    核电站建设的科技和资金投入巨大,安全系数要求高,建设周期长,故B错。
    核能可能会产生放射性污染,故C错。
    核能发电所使用的原料是铀,铀为非可再生资源,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核能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8.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筹划建造核电站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A.经济发展水平高 B.原料优势大
    C.可开发清洁能源少 D.海外市场广阔
    【分析】建造核电站的主要原因需要结合经济、市场、政策、原料进行分析。
    【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乌兹别克斯坦经济发展水平较差,故A错误。
    乌兹别克斯坦核原料较为缺乏,故B错误。
    根据材料可知,目前乌兹别克斯坦主要是用化石能源,而不是清洁能源,故C正确。
    并没有看出乌兹别克斯坦是电能出口国,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能源开发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如图示意渭河流域及其干支流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渭河水最终(  )
    A.通过黄河流入黄海 B.通过黄河流入渤海
    C.通过长江流入东海 D.通过长江流入南海
    【分析】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渭河是黄河的支流,黄河注入渤海,因此渭河水最终通过黄河流入渤海。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渭河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区域认知能力。
    10.下列关于渭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含沙量大
    ②冬季有结冰期
    ③全年水量较稳定
    ④冬季水量大,夏季水量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径流量,含沙量,汛期、结冰期、水能资源、流速、河流补给类型及水位。外流河的水文特征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影响河流水文特征的因素主要是气候因素。
    【解答】解:渭河地处黄土高原上,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故渭河含沙量大,故①选项正确。
    渭河地处秦岭—淮河线以北地区,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故②选项正确。
    渭河主要补给水源是大气降水。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流域内降水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故渭河径流量具有明显的汛期、枯水期,全年水量不稳定,故③选项错误。
    渭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大气降水是其主要的补给水源,夏季受夏季风影响降水多,径流量大,冬季受冬季风影响,降水少,径流量小,故④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以“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11.与北岸支流相比,渭河南岸支流平均流程较短,其主要原因是(  )
    A.北岸地区地表崎岖
    B.南岸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南岸地区地表平缓
    D.南侧分水岭距离渭河干流较近
    【分析】本题考查陆地水体的知识,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是指它们之间的运动转化及其水源补给关系。从陆地水体的水源补给看,大气降水是河流水和其他陆地水体的最主要补给形式;冰融水可补给河流水及其他陆地水体;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之间,依据水位、流量的动态变化,具有水源的相互补给关系。
    【解答】解:与北岸支流相比,渭河南岸支流平均流程较短,主要与河流发源地有关,相比于北则,南侧分水岭距离渭河干流较近,D正确;
    南侧是秦岭,北侧是黄土高原,南侧起伏更大,地表更崎岖,AC错误;
    南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并不是降水稀少,B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渭河设置题目,题目为常规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如图为“我国农牧用地过渡带分布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图中原过渡带到可能变动带的范围变化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主要是(  )
    A.种植用地向畜牧用地转变
    B.畜牧用地向林业用地转变
    C.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D.林业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
    【分析】农牧交错带指农区与牧区的过渡地带,也是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图示该区域大致是我国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区域,东侧降水量大于400毫米,适于发展种植业,西侧降水量小于400毫米,适于发展畜牧业。
    【解答】解:图示原过渡带在东侧,可能变动带在原过渡带的西侧,说明西侧原来的畜牧业被现在开垦成种植业,即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故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特点,属于基础题,读图解答问题。
    13.下列选项中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带来的影响无关的是(  )
    A.江淮地区的洪涝
    B.该地区草场的载畜量变化
    C.辽河上游河水含沙量的变化
    D.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次数的变化
    【分析】先根据图示信息判断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然后判断该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影响可以从生态、经济和社会角度分析。
    【解答】解:图中土地利用主要是畜牧用地向种植用地转变,将导致内蒙古地区的草地面积减少,载畜量减少,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该地区土地利用转变将导致辽河上游水土流失加剧,河水含沙量增大,C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畜牧用地转变为种植用地,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可能加剧,受西北风影响,华北地区沙尘天气出现的次数可能增加,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江淮地区的洪涝主要是降水过多所致,与图中土地利用转变无关,A观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呼伦贝尔已探明及预测的煤炭资源储量为1572亿吨,这些煤田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许多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设备制造项目。如图示意呼伦贝尔煤炭资源、交通及城镇分布。据此完成14~15 题。

    14.根据材料,呼伦贝尔煤炭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有(  )
    ①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优越
    ②距蒙古和我国西北地区较近,市场广阔
    ③靠近铁路、公路线,交通运输便利
    ④开发历史悠久,技术和资金雄厚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分析】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土地、水源、原料、燃料(动力)、交通运输、劳动力、市场、政策等。主要的五种指向型工业:原料指向性、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技术指向型和动力指向性。
    【解答】解:呼伦贝尔地区煤矿大部分具有埋藏浅、煤层厚、易开采的特点,且结构稳定,开采条件优越。同时当地地理位置较好,交通方便。
    故选:C。
    【点评】该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此题,关键在于读图,要求学生较强材料阅读和分析能力,能从材料中较快地获得有用的地理信息。
    15.下列关于呼伦贝尔市煤炭基地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
    B.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
    C.加大煤炭开采量,提高市场占有率
    D.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加大煤炭开采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解答】解:积极实施“洁净煤”战略,促进煤炭生产和消费的高效化、清洁化,A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推进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建设,B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煤炭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加大开采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枯竭,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C观点错误,符合题意。
    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的附加值,D观点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我国呼伦贝尔位置示意图为载体,考查考查图文中获取信息结合掌握的知识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
    新加坡河是新加坡的主要河流之一,其两岸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再到振兴的过程。通过综合的保护、整治、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城市更新方式从单纯的拆旧建新转换为结合建新和遗产保护的城市更新策略,新加坡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认识在全球城市发展中处于领先水平。据此完成16~17题。
    16.新加坡河沿岸振兴的关键因素是(  )
    A.政府扶持 B.资金投入 C.创新理念 D.新增土地
    【分析】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主要有:①自然条件:河流、气候、地表形态、矿产资源;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区位、经济基础、生产方式及政治和文化历史等。
    【解答】解:结合材料信息“通过综合的保护、整治、再利用,使得历史与现代融合,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可知,新加坡河沿岸振兴关键因素是创新理念,在新加坡河的更新改造过程中充分利用河流沿岸历史建筑,为新加坡河滨水景观注入活力,把新加坡河变成一条旅游的河,打造一个商业和活动走廊,所以C对。
    新加坡河沿岸振兴离不开政府扶持,资金的投入,但这些因素不是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的关键因素,A、B错。
    新加坡河沿岸振兴是对河流及沿岸的综合保护、整治、再利用,并没有新增土地,D错。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能够熟记课本基础知识,了解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不同区位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因此也要对中国区域地理和世界区域地理有所了解,提高综合分析的能力。
    17.我国滨水城市更新发展可借鉴经验有(  )
    A.全力打造新兴文化和区域
    B.大力支持城市复古建设
    C.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
    D.加大城市建设科技投入
    【分析】我国滨水城市更新发展可借鉴经验可以从环境治理、开发新功能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通过历史与现代融合的创新理论,新加坡河最终打造成功理想的滨水景观。全力打造新兴文化和区域、加大城市建设科技投入,让城市充满了现代文化、科技气息,缺乏对历史文化的传承,AD错。
    大力支持城市复古建设,只体现历史文化气息,B错。
    注重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不仅展示了当地历史文化面貌同时又给这些文化遗产赋予新时代的新功能,C对。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滨水城市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一块块大小不一的“菜园”漂浮在水面,蔬菜瓜果等作物栽种其中。收获季节,撑上一尾小船,在阡陌交纵的水道里穿梭,将“菜地”里的作物一一收起”——这是某国农民雨季时进行农业活动的方式。这些“菜地”被当地人称为“漂浮菜园”,已有数百年历史。读图,完成18~19题。

    18.当地农民采用“漂浮菜园”种植方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历史悠久,技术成熟
    B.地势低平,易遭受洪涝灾害
    C.土壤贫瘠,肥力低
    D.人口数量多,人均耕地面积不足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等)。
    【解答】解:根据材料可知,“漂浮菜园”种植方式与历史悠久,技术成熟无关,A错误。
    由材料可知“菜园”漂浮在水面上,是雨季时进行的农业活动方式,说明当地雨季长,降水丰沛;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织,流速缓慢,排泄不畅,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且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多达半年以上,使许多低洼地的土地无法种植作物,“漂浮菜园”这一种植方式,有效克服了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的问题,获得稳定的产量,B正确。
    采用水上的“漂浮菜园”的种植方式与土壤和耕地数量多少关系不大,是耕地被洪水淹后人们为克服低洼地易积水而采取的一种种植方式,因此土壤和耕地数量不是种植方式形成的最主要原因,C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因素,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19.该国最可能是(  )
    A.巴基斯坦 B.埃及 C.荷兰 D.孟加拉国
    【分析】地理位置需要结合气候、温度和地形进行分析。
    【解答】解:该种种植方式地区降水量大,且降水季节变化大,地势低洼,容易引发洪涝灾害的地区,因此该国最可能是孟加拉国,孟加拉国中南部地区为热带季风气候,雨季长,降水丰沛;该地区为冲积平原,地势低洼,河流纵横交织,流速缓慢,排泄不畅,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且大片土地被水淹没多达半年以上;海水入侵也使许多沿海土地无法种植作物,“漂浮菜园”这一种植方式,有效克服了低洼地区容易积水的问题,获得稳定的产量。孟加拉国河网密布,“水泽之乡”遍布,适宜发展“漂浮菜园”种植方式的区域广,D正确。
    巴基斯坦国家地势低平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洪涝灾害少,河流水系少,不适合该种种植方式,A错误。
    埃及国家绝大部分地区为热带沙漠气候,人们在尼罗河沿岸和河口三角洲发展灌溉农业,其它大部分地区都是热带荒漠,水资源缺乏,没有河流水系,无法形成漂浮菜园,B错误。
    荷兰国家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各月降水均匀,降水季节变化小,洪涝灾害少,该国曾经大量围海造陆发展生产,不是采用“漂浮菜园“来种植蔬菜。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区域发展的知识,结合所学进行分析即可。
    20、近年来,京津冀地区设立了许多生态防护区,生态环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如图示意京津冀区域位置,如表示意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率与供需比(供给率指生态系统提供实际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力,供给率越大,表明生态系统服务能力越强;供需比指用来反映生态系统实际供给和人类需求之间的平衡状态。供需比越大,说明生态系统服务的盈余越多)。据此完成20~22题。
    区域
    供给率
    供需比
    1990年
    2015年
    1990年
    2015年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
    0.78
    0.78
    0.52
    0.52
    低平原生态修复区
    0.85
    0.85
    ﹣0.16
    ﹣0.37
    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
    0.83
    0.82
    ﹣0.12
    ﹣0.24
    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
    0.94
    0.85
    ﹣0.2
    ﹣0.45
    燕山﹣太行山生态涵养区
    0.75
    0.76
    0.69
    0.6

    20.如表所示时段内低平原生态修复区、近海岸海域生态防护区、京津保中心区生态过渡带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降明显的原因是(  )
    A.建筑用地增加 B.生态系统供给率下降
    C.水域面积增加 D.降水量减少
    【分析】生态系统需要结合纬度、气候、水体进行分析。
    【解答】解:结合所学可知,越接近京津保中心区,建筑用地面积越高,因此生态服务功能减弱,故A正确。
    生态系统供给率下降、水域面积增加、降水量减少对于生态功能没有直接影响,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中等,主要是考查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注意分析即可。
    21.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为(  )
    A.调节气候 B.美化环境 C.提供木材 D.防风固沙
    【分析】森林有许多功能,在不同区域的森林主要功能不同。河流上游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北方地区防风林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城市绿地主要功能是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海防林主要功能是减少海浪侵蚀海岸。
    【解答】解: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位于京津冀地区的西北方,西北方是该区域风沙来源的主要方向,所以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生态作用主要表现在防风固沙,D正确。
    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距离京津冀市区较远,对市内气候调节作用微弱,也没有美化环境的作用,AB错误。
    提供木材是经济作用,C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作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调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需要认真阅读材料,从中提取解题信息。
    22.为改善低平原生态修复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
    A.修建农田防护林 B.发展节水农业
    C.防治土壤盐碱化 D.退耕还林还草
    【分析】生态保护的措施有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植被覆盖率等。
    【解答】解:低平原生态修复区为京津冀地区主要耕地分布区,主要任务为保护耕地底线,退耕还林还草不合理,故D对。
    修建农田防护林,保护农田,故A错。
    华北平原水资源短缺严重,所以应该发展节水农业,故B错。
    华北平原土地盐碱化严重,所以应该防治土壤盐碱化,故C错。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通过生态系统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淤地坝是黄土高原地区人民在长期水土保持实践中独创的治理水土流失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工程措施。如图示意淤地坝结构,完成下面23~25题。

    23.淤地坝的作用是(  )
    A.沿等高线修筑,可以截流蓄水
    B.在沟道中修建,用于淤泥造地
    C.成品字形排列,利于树木成活
    D.在沟道中修建,用于稳定沟坡
    【分析】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措施有提高植被覆盖率、修建梯田、打坝淤地等。
    【解答】解:淤地坝是在沟道中修建,阻挡泥沙,让泥沙淤积,故AD错,B对。
    淤地坝没有成品字形,故C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淤地坝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24.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  )
    A.水土保持利于调沙减淤
    B.放水冲沙是解决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
    C.要对全流域进行统筹调度
    D.黄河含沙量大是水量不足的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措施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解答】解: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治理水土流失要保持水土,因为水土保持有利于与减少泥沙淤积,故A对。
    治理黄河水害的根本措施在于保持水土,不是放水冲沙,故B错。
    治黄先治沙,治沙先治水,说明要进行小流域治理,故C错。
    黄河水量不足在于降水变率大,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黄河设置题目,题目为基础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读图分析能力。
    25.淤地坝造成的影响是(  )
    A.水库发电能力增强
    B.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慢
    C.流域生物多样性减少
    D.下游地上河进一步抬升
    【分析】本题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措施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打坝淤地、修建梯田等。
    【解答】解:淤地坝拦泥保土,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含沙量,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增速变慢,降低下游地上河,故B对,C错。
    淤地坝不会影响水库发电能力,故A错。
    淤地坝不会影响流域生物多样性,故C错。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通过淤地坝设置题目,题目较为新颖,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思维分析能力。
    如图为我国南海某区域,图中岛屿为天然岛屿,目前该海域正在进行围海造陆,具体选址一般水深小于20米。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26~27题。

    26.图中海域的岛屿(  )
    A.土壤肥沃 B.河网密布 C.气候湿热 D.物种多样
    【分析】根据图中等深线的分布可知,该海域部分地区水深在0~20米之间,水域较浅;根据经纬度数值可知,图示岛屿位于我国的南海。
    【解答】解:南海的岛屿属于带季风气候,受海洋的影响较强,气候湿热,C正确。
    纬度低,气温高,生物分解作用强,降水多,淋溶作用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少,土壤贫瘠,A错误。
    岛屿面积较小,河流少,物种较少,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属于基础题,根据所处的地理环境分析解答。
    27.围海造陆选择在该海域,主要考虑(  )
    A.海洋资源开发 B.海洋运输便利
    C.施工难度较小 D.距离大陆较近
    【分析】围海造陆用于城市建设和工农业生产,有效缓解了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改变了海岸带的自然景观,破坏生态平衡。不合理的围海造陆,破坏海岸自然景观环境,破坏海洋生物链,使海洋生物锐减,造成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不少海湾的自然环境因不合理的围海造陆活动而改变,严重损害了其栖息生物的生态环境,导致原有生物群落结构的破坏和物种的减少。
    【解答】解:根据图中等深线的分布可知,该海域部分地区水深在0~20米之间,水域较浅,围海造陆工程量较小,C正确。
    海洋资源开发,海洋运输,距离大陆的远近对围海造陆工程选址的影响较小,AB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以我国南海某区域为背景,考查了围海造陆选择在该海域的原因,读图分析解决问题。
    水是影响村落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我国某村落始建于明清时期,大部分建筑材料取自村落附近,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如图1所示)。图2示意该村落空间分布。据此完成28~30题。

    28.该村落引水点处河流流向与修建引水渠的主要目的是(  )
    A.由北向南、排放工业废水
    B.由北向南、提供洗涤用水
    C.由南向北、提供饮食用水
    D.由南向北、灌溉农田菜园
    【分析】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公路分布;聚落多形成于地形平坦、土壤肥沃、资源丰富、气候适宜、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解答】解:从材料中可知,该引水渠自河流引水经聚落通往农田,可能会有很多人误选灌溉农田菜园,但结合文字材料中“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再结合图像信息中聚落周围有井水、河流从农田边缘经过可知,如果是灌溉农田菜园,应直接从河流向农田引水更便利,因此水渠的目的不是为了灌溉农田,故D错误。
    聚落北侧有水井,且位于林地边缘,距聚落不远,河流水与地下水相比,地下水水质更好一些,且水渠从房前屋后经过,多多少少会受到人类的影响,因此水渠的目的不是为了提供饮食用水,故C错误。
    从左侧图中并未看到村落有工业分布,故推测修建引水渠并不是为了排放工业废水,A错误。
    聚落各家房对着引水渠,便于提供各种洗涤用水,比如洗菜、淘米等水(当然也可以是洗衣,古代没有现代的化学洗涤剂之类),用完后这些水可以顺着水渠流入农田,故B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了该村落引水点处河流流向与修建引水渠的主要目的,获取图文中信息即可。
    29.该村落建筑外墙基部大量使用砖石,其主要目的是(  )
    A.保温隔热 B.防震减灾 C.防雪防雹 D.防潮防蛀
    【分析】秦岭—淮河以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方聚落多沿河流布局。根据上图可知,该地区应该在我国降水丰富的南方地区,气候比较潮湿。
    【解答】解:砖石放置在外墙基部,如果砖石是用来保温隔热的,应大量使用,而不会仅在外墙基部,另外保温隔热还应该要求墙体厚,因此隔热不是主要作用,A错;
    大量使用砖石对防震减灾效果较差,相比较而言木质材料更加有利于防震救灾,B错;
    雪和冰雹对建筑物的影响是从上至下的,比如冰雹应该先砸在房顶上或顶部墙上,而后才会影响外墙基部,C错;
    一般外墙的基部与地面相连,受地面其他物质或地表径流、降水喷溅影响较大,故防潮防蛀最有可能,D对。.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小,属于基础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掌握区域存在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相关知识。
    30.该村落最可能位于(  )
    A.东南丘陵 B.长江三角洲 C.河西走廊 D.长白山山区
    【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形态和格局是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的结果。
    【解答】解:根据材料,村中有引水渠贯穿村巷,说明该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且该地冬季气温较高,没有结冰期,C、D错误。
    该地存在林地,且村中道路以石头为主,说明该地应位于丘陵山区,A正确,B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解题的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了解该地的自然地理特征。
    二.综合题(共3题,共40分)
    31.(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南海位于渝东南黔江区,形成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的大地震中。如今在谷口处修有水闸。图1示意小南海局部水系,图2为小南海谷口附近景观图。

    (1)简述小南海的形成过程。
    (2)分析小南海的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影响。
    (3)试分析修建小南海水闸对小南海镇的作用。
    【分析】(1)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
    (2)小南海为——堰塞湖,其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等产生影响。
    (3)小南海镇位于小南海下游地区,水闸的修建能调节小南海的水量和洪峰。
    【解答】解:(1)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一般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角度分析:材料“小南海位于渝东南黔江区,形成于清咸丰六年( 1856年)的大地震中“,说明首先是地震导致山地岩块崩塌,形成堰塞体,在谷口阻断河道,使河流变为封闭的低洼之地;堰塞体阻断河道以后,河流受阻,上游河水在此不断汇集,积水成湖。
    (2)小南海为——堰塞湖,其形成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环节、类型等产生影响:使该地区水域面积增加,水体蒸发量增加;湖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湿度增加,水汽凝结降水增多;地表水由于径流受阻,下渗量增大,地下水不断增多;区域陆地蒸发加强,降水增加,使陆地内循环更加活跃。
    (3)小南海镇位于小南海下游地区,水闸的修建能更好地调节小南海的水量,从而为小南海镇提供更为稳定、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该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闸可以调蓄洪水,能尽量避免小南海镇受到洪水侵袭。
    故答案为:
    (1)地震导致山地岩块崩塌,形成堰塞体,在谷口阻断河道;上游河水在此不断汇集,积水成湖。
    (2)水域面积增加,蒸发量增加;湖区及周边区域空气湿度增加,降水增多;地表水下渗量增大,地下水增多;区域陆地内循环更加活跃。
    (3)小南海水闸的修建能更好地调节小南海的水量,从而为小南海镇提供更为稳定的用水;水闸调蓄洪水,能尽量避免小南海镇受到洪水侵袭。
    【点评】本题以小南海为背景,考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水域对周边地区水循环的影响、水闸对小南海镇的作用。
    32.(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克兰南部地区黑土广布,是向日葵的主要种植区。该国向日葵种植面积广,葵花籽产量高,出油率高,品质好,其葵花籽油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5%,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向日葵花盘形似太阳,花朵亮丽,颜色鲜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该地区已培育有三十多个观赏型品种,观赏型向日葵较一般向日葵价格高,已在该地区广泛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乌克兰南部地区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黑土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图示意乌克兰向日葵种植区分布。

    (1)分析乌克兰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葵花籽油出口国的条件。
    (2)分析广泛种植观赏型向日葵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3)分析向日葵种植面积不断增加对黑土地的不利影响。
    【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因素有:气候方面,热量、光照、降水影响极大;地形方面,影响农业的类型(平原与山区不同)、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农作物随海拔有所不同);土壤方面,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土壤适宜生长不同作物,东南丘陵的红壤适宜种茶树等。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方面,市场的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方面,园艺业、乳畜业产品容易变质,要求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方面,国家政策和政府干预手段影响。
    【解答】解:(1)乌克兰成为世界最大葵花籽油出口国的原因从种植面积、含油量、市场、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2)促进经济发展主要表现为带动产业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来分析解答,具体来说,种植观赏型向日葵能够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旅游业等发晟观赏型向日葵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黑土区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原因为植被覆盖良好,为黑土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有机质。该地区农业开发可能对黑土产生的不利影响为土地过度开垦,导致地表植被破坏严重,加剧风力侵蚀作用,黑土肥力下降;农药使用,使土壤遭到污染。
    故答案为:
    (1)乌克兰向日葵种植面积广,葵花籽产量高,且出油率高,为葵花籽油生产提供丰富且优质的原料;该国人口少,国内市场需求量小;位置靠近西欧,国际市场广阔,出口量大。
    (2)种植观赏型向日葵,能够促进农业多样化发展,带动当地相关产业(旅游业等)发展;观赏型向日葵价格高,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
    (3)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会造成植被破坏,加剧黑土侵蚀,使土层变薄,黑土肥力下降;不合理灌溉面积增加,导致土壤盐碱化面积增加,导致黑土退化;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土壤污染严重,导致黑土退化。
    【点评】本题以乌克兰向日葵种植区分布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解题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33.(10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洋荒漠化,指在人为作用下海洋(及沿海地区)生产力的衰退过程。广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开发无度、管理无序、酷渔滥捕和海洋污染范围扩大,使渔业资源减少,赤潮等危害不断,海洋出现了类似于荒漠的现象。狭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石油污染导致海洋失去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如图示意大西洋北部海区海洋年平均水温分布图。

    (1)夏季,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为什么?
    (2)从海洋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方面分析,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石油污染会导致哪些后果?
    【分析】(1)夏季,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可以从冰山的来源和搬运入手分析。
    (2)海洋与大气直接接触,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不停地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共同组成了“海洋﹣大气系统”。进入地球大气的太阳总辐射能,约70%被海洋吸收。这些能量又以多种形式输送给大气,并驱动大气运动。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量来源。与大气相比,海水的热容量大得多,热量传递所耗费的时间也长得多,因此海洋就成为地球上气温的“调节器”。石油污染的后果可以从海洋生物减少、海﹣气作用减弱等方面考虑。
    【解答】解:(1)由大西洋北部海区海洋年平均水温分布图可知,甲离格陵兰岛近,格陵兰岛冰川广布,岛上的冰川易流入甲海域,形成冰山,同时东格陵兰寒流从北面南下时会将北冰洋的冰山和格陵兰岛东面流入海洋的冰山带到甲海域;与之相比,乙海域距格陵兰岛较远,且受北上的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很难将北冰洋的冰山带来。故甲海域漂浮的冰山多。
    (2)根据材料“狭义的海洋荒漠化是指由于海洋石油污染导致海洋失去调节气候的作用,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可知,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的石油污染,这些石油会形成油膜浮在海面上,一方面会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加大石油污染区上空大气的年较差和日较差,减弱海洋调节气温的作用,最终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另一方面浮在海面上的油膜会增大海面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减少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的空气变得干燥,减少降水。
    故答案为:
    (1)甲因为甲靠近格陵兰岛,格陵兰岛冰川广布,岛上冰川容易流入该海域形成冰山,同时从北面南下的寒流容易将北冰洋的冰山,格陵兰岛东面流入海洋的冰山带到该海域;而乙海域远离格陵兰岛,且受北上的暖流影响,所以不容易将北冰洋的冰山带来。
    (2)大面积的石油污染会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提高了海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从而抑制海水的蒸发,使海上空气变得干燥,降水减少;同时油膜会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热量交换,使污染区上空大气的年、日温差变大,使海洋失去调节气温的作用,最终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点评】本题以海洋荒漠化相关内容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甲、乙两海域哪一处漂浮的冰山多及其原因、若乙海域发生大面积石油污染的后果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4/15 1:21:24;用户:一;邮箱:orFmNt4wY2woThCHSPWeWvTp-oRM@weixin.jyeoo.com;学号:25716926

    相关试卷

    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东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地理下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0页。

    2021-2022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一(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共3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第二部分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江苏省扬州中学高二(下)期中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共3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表示正北的卦位是,推测帽状云的形成条件有,甲地的自然植被最可能是,该沿海地区为,驱动青弋江发育的主要原因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