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08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08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08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古诗文专题
- 第9课《桃花源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10课《小石潭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 第12课《〈诗经〉二首》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3 次下载
- 第21课《北冥有鱼》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4 次下载
- 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试卷 5 次下载
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
展开
这是一份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
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
(学生版)
一、文学常识
《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著有《茅檐集》。
二、三行对译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不态。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以:用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木:树木 罔不:无不、全部。 因:顺着、就着 势:样子、形状。 象:模拟。 具:具有。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 贻:赠。 盖: 原来是。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奇:零数、余数。 可:大约。
许:表约计的数量,相当于“左右”。 者:……的部分。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之:指代船舱。
译文: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启:打开。 相望:相向、相对。 之: 指窗户。 徐:慢慢地。 兴:起。 石青:用石青。糁: 涂上、涂抹。 之:指字迹,刻字的凹处。
译文: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 戴着高高的帽子。 峨:高。 者:……的人。 髯:名词用作动词 长着胡须。为:是。 居:处于、位于。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原文: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执:拿。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抚:轻按。
译文: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原文: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语:说话。 现:露出。 比:靠近。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极、很。 类:像。 矫:举。 昂:抬。 不属:不相类似。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诎:弯曲。 支:支撑。 倚:靠。 之: 竖起的左膝。 历历:分明的样子。
数:计算。
译文: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衡:同“横”横着。 若:好像。 啸呼:大声呼叫。
状:形态,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视:眼神,眼光。 端:端正。 容:神色。 寂:安详闲静。 若……然:好像……的样子。
译文: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其:那。 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 夷:平。 题:刻。 曰:是。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
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
译文: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计:总计。 为:雕刻。
译文: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曾:竟然。 盈:满。 盖:大概是。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灵怪:灵巧奇怪。 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朗读节奏停顿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中/轩敞者/为舱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
7.珠/可/历历数也。 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技/亦灵怪/矣哉!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重点实词与虚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全都
2.尝贻余核舟一 赠
3.佛印绝类弥勒 像
4.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的样子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平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而窄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10.能以径寸之木 介词,用
11.箬篷覆之 代词,指船舱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
(三)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四)一词多义
1.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②中轩敞者为舱 (是)
3.可:
①高可二黍许 (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4.端: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5.者:
①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
(五)词语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六)成语积累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定语后置)
(2)为人五;为窗八。/篆章一。/核舟一。(数词后置)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定语后置)
五、内容理解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的句子: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3.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
4.本文说明对象是核舟,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具有“奇巧”这一特征。整篇文章的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思全文,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把握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四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5.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将“长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精致的核舟。
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还雕刻了八扇可开可闭的窗子,雕刻了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刻的字有三十四个,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历历可数
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如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
①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②暗示核舟主题,更突出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精巧;
③营造一种宁静、淡远的氛围,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
④为核舟增添文学色彩。
7.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核舟地细致描述,表现雕刻家王叔远的巧妙构思,赞美了其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练习
一、基础达标(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罔不/因势象形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其船/背稍夷
3.指出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为字共三十有四。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 细若蚊足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
【注】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如有所语 语:_____________
(2)佛印绝类弥勒 类:_____________
(3)经卷毕具 毕:_____________
(4)可谓艺之至矣 至: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B.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C.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D.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善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期末复习 古诗文专题
第11课《核舟记》知识梳理+真题练习
(教师版)
一、文学常识
《核舟记》选自清人张潮选编的笔记小说集《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约1596—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今浙江省嘉兴县)人。著有《茅檐集》。
二、三行对译
原文: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不态。
奇巧人:指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以:用 径寸之木:直径一寸的木头。 径:直径。
为:做。这里指雕刻。 器皿:盛东西的日常用具。 木:树木 罔不:无不、全部。 因:顺着、就着 势:样子、形状。 象:模拟。 具:具有。
译文:明朝有个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叫王叔远,能够在直径一寸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都是就着(材料原来的)样子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原文: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尝:曾经。 贻:赠。 盖: 原来是。 泛:泛舟,乘船在水上游览。 云:句末语气词。
译文: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乘船在赤壁之下游览的情景。
原文: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有:同“又”,放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奇:零数、余数。 可:大约。
许:表约计的数量,相当于“左右”。 者:……的部分。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之:指代船舱。
译文: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儿,高度约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原文: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启:打开。 相望:相向、相对。 之: 指窗户。 徐:慢慢地。 兴:起。 石青:用石青。糁: 涂上、涂抹。 之:指字迹,刻字的凹处。
译文: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原文: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峨冠:名词用作动词 戴着高高的帽子。 峨:高。 者:……的人。 髯:名词用作动词 长着胡须。为:是。 居:处于、位于。
译文: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原文: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手卷:只能卷舒而不能悬挂的横幅书画长卷。 执:拿。 卷端:指手卷的右端。 抚:轻按。
译文: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原文: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卷末:指手卷的左端。 语:说话。 现:露出。 比:靠近。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什么似的。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绝:极、很。 类:像。 矫:举。 昂:抬。 不属:不相类似。
译文:佛印极像弥勒佛,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类似。
原文: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诎:弯曲。 支:支撑。 倚:靠。 之: 竖起的左膝。 历历:分明的样子。
数:计算。
译文:他平放着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原文: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楫:船桨。 舟子:撑船的人。 衡:同“横”横着。 若:好像。 啸呼:大声呼叫。
状:形态,样子。
译文:船尾横放着一支桨。桨的左右各有一个船工。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原文: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视:眼神,眼光。 端:端正。 容:神色。 寂:安详闲静。 若……然:好像……的样子。
译文: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茶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其:那。 船背:船顶,一说指船底。 夷:平。 题:刻。 曰:是。甫: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了了:清楚明白。 墨:黑。
译文:那只船的顶部较平,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原文: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篆章:篆字图章。 丹:朱红。
译文:还刻着篆书的图章一枚,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原文: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通计:总计。 为:雕刻。
译文: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火炉、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
原文: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曾:竟然。 盈:满。 盖:大概是。 简:挑选。 修狭:长而窄。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灵怪:灵巧奇怪。 矣哉:“矣”和“哉”连用,有加重惊叹语气的作用。
译文: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也真神奇啊!
三、朗读节奏停顿
1.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2.罔不/因势象形
3.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4.中/轩敞者/为舱
5.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6.其/两膝/相比者
7.珠/可/历历数也。
8.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0.技/亦灵怪/矣哉!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重点实词与虚词
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无不、全都
2.尝贻余核舟一 赠
3.佛印绝类弥勒 像
4.珠可历历数也 分明的样子
5.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 平
6.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清楚明白
7.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而窄
8.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竟然
9.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挑选
10.能以径寸之木 介词,用
11.箬篷覆之 代词,指船舱
(二)通假字
1.诎右臂支船(诎,同“屈”,弯曲)
2.左手倚一衡木(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
(三)古今异义
1.高可二黍许 古义:大约;今义:可以。
2.其两膝相比者 古义:靠近;今义:两个事物进行比较。
(四)一词多义
1.奇:
①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奇妙)
②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零数,余数)
2.为:
①为宫室、器皿、人物 ( 做,这里是雕刻的意思。)
②中轩敞者为舱 (是)
3.可:
①高可二黍许 (大约)
②珠可历历数也 (可以)
4.端:
①东坡右手执卷端 (名词,“画卷的一端(右端)”)
②其人视端容寂 (形容词,“端正、正”)
5.者:
①中轩敞者为舱 (……的部分)
②居右者椎髻仰面(……的人)
6.而: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表并列)
②启窗而观(表承接)
(五)词语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六)成语积累
历历可数:可以清楚地一个个或一件件数出来。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
(七)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中轩敞者为舱。(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2.省略句:
(1)各隐(于)卷底衣褶中。
(2)(佛印)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3.倒装句:
(1)其两膝相比者。原句应为:其相比者两膝。(定语后置)
(2)为人五;为窗八。/篆章一。/核舟一。(数词后置)
(3)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原句应为:盖简修狭桃核为之。(定语后置)
五、内容理解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突出苏东坡形象特征的句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写佛印放浪形骸、超脱尘世的句子:袒胸露乳,矫首昂视。
(4)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嘻,技亦灵怪矣哉 。
2.《赤壁赋》《后赤壁赋》的作者是宋代大作家苏轼。“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后赤壁赋》中的句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是《赤壁赋》中的句子。
3.从第四段对右边舟子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 轻松悠闲 的神态,而左边舟子的神态则显得 专注平静 。
4.本文说明对象是核舟,表现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具有“奇巧”这一特征。整篇文章的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构思全文,介绍核舟主体时,是按照按由整体到局部的逻辑顺序来介绍的。作者经过细致观察,准确把握这件雕刻品的各个细节,然后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描写了船的四个部分,分别为船舱、船头、船尾和船背。
5.核舟艺术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用料体积小:将“长曾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精致的核舟。
②所刻东西(字、景、人、物)多:核舟上雕有“各具情态”的五个人,还雕刻了八扇可开可闭的窗子,雕刻了船篷、船桨、火炉、水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刻的字有三十四个,甚至念珠上的珠子也历历可数
③刻画细腻逼真,情态毕备:如雕刻之精巧:“旁开小窗”“启窗而观”;(3)人物情态之生动:“船头坐三人……”“楫左右舟子各一人……”;(4)文字之精细:“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6.窗上对联为什么要刻这十六个字?
①这十六个字是前、后《赤壁赋》中的名句,与上段“大苏泛赤壁”相照应;
②暗示核舟主题,更突出表现了雕刻者构思的精巧;
③营造一种宁静、淡远的氛围,可以启发读者联想舟外赤壁的景色;
④为核舟增添文学色彩。
7.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对核舟地细致描述,表现雕刻家王叔远的巧妙构思,赞美了其高超技艺,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核舟记》练习
一、基础达标(10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尝贻余核舟一(赠)
B.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看)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异、奇妙)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曾经)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D项有误,“曾”的意思应该是“竟然”。
2.下列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罔不/因势象形 B.盖/大苏泛赤壁云
C.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其船/背稍夷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朗读节奏的划分。D.正确的朗读节奏划分应为“其船背/稍夷”。
3.指出下列各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B.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C.为字共三十有四。 D.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答案】B;【解析】ACD中的“为”都是“雕刻”的意思。B项中的“为”可翻译为“是”。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C.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D.若听茶声然 细若蚊足
【答案】D;【解析】A.做,这里指雕刻/判断动词,是。B.句末语气词/说。C.奇妙/零数、余数。D.均为“好像”。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2分)( )
A.本文属事物说明文。全文的结构为“总—分—总”,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是空间顺序。
B.本文节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虞初新志》。
C.题目“核舟记”中的“记”表明了文章的体载,在这里有摹写的意味。
D.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王叔远送给本文作者的“简桃核修狭者”所刻成的小船。
【答案】B;【详解】本文是由明代作家魏学洢撰写的一篇文章,由清代学者张潮编选到《虞初新志》。
二、文言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6分)
【甲】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节选自《核舟记》)
【乙】
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一枚之中,刻罗汉三四尊,或五六尊,立者,坐者,课经①者,荷杖者,入定于龛②中者,荫树趺坐③而说法者,环坐指画论议者,袒跣④曲拳和南而前趋而后侍者,合计之,为数五百。蒲团、竹笠、茶奁⑤荷策、瓶钵、经卷毕具。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⑥猿猱错杂其间。初视之,不甚了了。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⑦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⑧,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可谓艺之至矣!
(节选自张潮《记桃核念珠》
【注】①课经:读经。②龛:佛塔。③趺(fū)坐:盘膝交叠双腿,用足背放在股腿上。④袒跣(xiǎn):袒胸赤足。⑤奁(lián):盒子。⑥狻猊(suān ní):传说中的一种猛兽。⑦梵相:罗汉的样子。⑧絺褐:(chī hè)麻布短衣。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如有所语 语:_____________
(2)佛印绝类弥勒 类:_____________
(3)经卷毕具 毕:_____________
(4)可谓艺之至矣 至: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B.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C.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D.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念珠一百八枚,以山桃核为之,圆如小樱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核舟记》中,作者称赞工匠“技艺灵怪矣哉”,《记核桃念珠》选文末也感叹“可谓艺之至矣”,请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两文中匠人技艺的精湛表现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说话 (2)像 (3)全、都 (4)极点
2.B
3.(1)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满胡须的是苏东坡。
(2)得到108枚念珠,(都是)用山核桃雕刻而成的,圆得像小樱桃一样。
4.甲文中雕刻者在核舟上对三个人物的外貌、神情、动作都做了详细描述,形态各异,各有个性;连念珠都能清清楚楚数出来;乙文中念珠体积小,却雕刻三至六尊姿态各异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解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1)句意为:好像在说些什么。语:说话;
(2)句意为: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类:像;
(3)句意为:经卷全部都有。毕:全、都;
(4)句意为: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至:极点。
2.本题考查断句。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本句话的意思: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明窗净几”是并列短语,不能在中间停顿,“息心谛观”动词,作谓语。“所刻罗汉”是宾语。应在“观”后停顿。“仅如一粟”和“梵相奇古”是“罗汉”的两个特点。中间应该停顿。故选B。
3.本题考查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字词:峨冠:戴着高高的帽子。名词作动词用;髯:两腮的胡须。这里泛指胡须。者,……人。
(2)重点字词:得,得到;以,用。为,做;如,像。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甲文根据选文内容分析,描绘了苏东坡“峨冠而多髯”的外貌特征,突出了他的主人的地位,紧扣“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刻画了东坡和鲁直的动作、神态,突出了他们神情的专注、关系的亲密,描绘了他们互相谈论,同时还刻画了佛印的神态及念珠。可见技艺精湛。
乙文根据 “明窗净几,息心谛观,所刻罗汉,仅如一粟梵相奇古,或衣文织绮绣,或衣袈裟水田絺褐,而神情风致,各萧散于松柏岩石”分析,念珠体积小,所雕刻的穿各种衣服,具有不同神韵的罗汉,可见技艺精湛。
【参考译文】(乙)(我)得到一百零八枚念珠,用山桃核做成,(桃核)圆得就像小樱桃一样。一枚念珠上刻着三四尊罗汉,有的五六尊。罗汉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诵经的,有扛着禅杖的,有在佛龛中入定的,有盘腿坐在树荫下说法的,有围坐一圈指手画脚地议论的,有袒胸曲拳的,有前趋后顾的,加起来有五百人。蒲团、竹笠、茶奁、荷策、瓶钵、经卷全部都有。又有云龙风虎、狮象鸟兽、狻猊猿猱错杂在罗汉中间。开始看它,不是很清楚;在明亮的窗子和干净的茶几上,静心仔细看,上面所刻的罗汉,只不过像一粒米,清净庄严之相奇特古朴,有的穿有花纹的丝质衣裳,有的穿袈裟麻布衣服,而他们的神情风韵,各自在松柏岩石间呈现出闲散之态,可以称得上是技艺达到极致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14分)
【甲】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乙】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①,献之邑令。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旦而过之,轴必坠地,屡悬屡坠。令怪之,黎明物色②,轴在地而猫蹲其旁。逮③举轴,猫则踉跄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者,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乃珍藏之。
【注】①轴:画卷。②物色:观察。③逮:等到。
1.【甲】文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评价画作精美的词语是_________。(2分)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佛印绝类弥勒( ) ②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③一士人善画( ) ④旦而过之,轴必坠地( )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令初不知爱,漫悬于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技艺的精湛,请结合两篇文章说说分别具体表现在哪里。(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核舟上人物的情态 逼真
2.①类同,像 ②同“屈”,弯曲 ③擅长 ④早晨
3.①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②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
4.甲文的艺术手法为细节描写,通过舟的构造和舟中人物的描写,体现雕刻者技艺的精湛。乙文借叙事印证并衬托画师画鼠传神,通过画轴被猫抓落,到用群猫验证测试,衬托出画作的逼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甲】文主要介绍核舟上人物的不同情态;【乙】文以叙事为主,其中评价画作精美的句子是:于是始知其画为逼真。这里让填写词语,应写“逼真”一词。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①句意为:佛印像极了佛教的弥勒菩萨。类,类同,像。
②句意为:曲着右臂支撑在船板上。诎:同“屈”,弯曲。
③句意为:东安县有一文士喜欢绘画。善:擅长。
④句意为:早上经过那面墙,画轴总是坠落在地。旦,早晨。
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词:其,他们。比,靠近。各,各自。句意为: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个膝盖,各自隐蔽在书画横幅下面的衣褶里面。
②句中重点词:令,县令;爱,珍爱;漫,随随便便。句意: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
4.本题考查文本写作手法的理解。常用的写作方法有衬托,多角度描写,象征,托物寓意等。作答时一定要反复阅读全文,以确定运用了哪种手法。甲文中运用正面描写,刻画了核舟的精巧,而乙文则多用侧面描写,表现了画作的唯妙唯肖。据此可作答。
【参考译文】
【乙】东安县有一文士喜欢绘画,作一幅鼠画,将它进献给县令。县令起初不懂得珍爱,随随便便地将它挂在墙上。早上经过那面墙,画轴总是坠落在地,多次挂好又多次坠落。县令认为这件事很奇怪,天色刚亮便探寻究竟,(发现)画轴落地,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他)举起画轴,(那猫)便冲撞着扑向画(中的老鼠)。用(这幅画)试验其它的猫,没有不这样的,由此才知道这幅画画得多么逼真,于是就珍藏起这幅画。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第23课《马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2课《虽有佳肴》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第22课《大道之行也》知识梳理+真题练习(原卷+答案)2023八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专题期中期末复习(部编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三行对译,朗读节奏停顿,文言知识归纳,内容理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