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疆卷)(全解全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897/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疆卷)(全解全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897/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疆卷)(全解全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2/14326897/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新疆卷)(全解全析)
展开2023年中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语文·全解全析
一、积累(共25分)
下面是展板一的文字内容,阅读并完成题目。
在不久前举办的首届中国(澳门)国际高品质消费博览会上,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 好评。近年来,从“冰墩墩”“雪容融”迅速走红,到故宫文创产品大受欢迎,再到老字号品牌不断推陈出新,文韵悠长的“国潮”,带动一款款产品销售火爆,一个个品牌发展壮大,成为拉动消费、扩大内需的重要力量。而“国潮”产品受 ,是因为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创造力,涌动着将传统文化之美和当下生活之用结合在一起的文化生命力。
1.(3分)请你将本次活动的主题“国潮崛起正当时”工整地写在下面米字格中。
2. (3分)上面语段中加点字的注音和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肖(xiāo) 倍受 清睐 蕴含(yùn)
B.生肖(xiào) 备受 青睐 蕴含(yùn)
C.生肖(xiào) 倍受 青睐 蕴含(wèn)
D.生肖(xiāo) 备受 清睐 蕴含(wèn)
3. (3分)给画线句加上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
B.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
C.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
D.一款国产腕表将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等内容融入时尚设计
4. (3分)展板上需要配图,字体与示例图片一致的一项是( )
A.A B.B C.C D.D
【答案】1.
.2.B 3.C 4.B
【解析】1.本题考查抄写词语。抄写词语时要在答题卡相应的米字格正确、工整地抄写。注意“潮”“崛“的书写。
2.本题考查字音和词语运用。
生肖:读音是shēng xiào,十二生肖,又叫属相,是中国与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种动物,包括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倍受”是指更加受到、格外受到。“备受”受尽,尝尽。根据就“不久前”以及“句中修饰“好评”,“备受”与语境相合;
“青睐”读音是qīng lài,形容重视,看得起;
蕴含:读音是yùn hán,包含;内含;
故选B。
3.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生肖虎”“动画名作《大闹天宫》”“上海豫园‘九曲映月’”是并列关系,中间应用顿号;“大闹天宫”是动画片的名称,应该 用书名号;“九曲映月”是上海豫园的盛景,应用双引号;
故选C。
4.本题考查书法字体。示例图片上的字体横平竖直,规矩整齐。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是楷书。
A.字体笔力遒劲,改方为圆,收放自如,连写笔画,变多为少,改变笔顺,方便连写,疏密得体,点画之间往往有纤细的游丝牵连,是行书;
B.字体横平竖直,规矩整齐。点画丰厚饱满,结构阔大端正,字体方正,规矩严整,是楷书;
C.字体 略长,笔画圆匀,无顿挫轻重,富于图案美,是篆书;
D.字体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字体宽扁,左右舒展,横长竖短,平衡对 称,整齐均匀,是隶书;
故选B。
5.(3分)下列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的主题有的轻松,如《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叙写的是童趣;有的沉重,如《呐喊》中的《故乡》《孔乙己》反映的则是社会的病态。
B.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
C.《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他的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
D.《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作者高尔基,苏联作家,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B.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吴敬梓出生在安徽全椒一个“科第仕宦多显者”的官僚家庭,所以他是清代的,选项“明代小说家吴敬梓”有误。
故选B。
6. 古诗文名句默写。(8分,每空1分)
((1)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纳兰性德《浣溪沙》)
(2)饿死真吾志,_______。(文天祥《南安军》)
(3)_______,灵旗空际看。(夏完淳《别云间》)
(4)_______,八年风味徒思浙。(秋瑾《满江红》)
(5)诗文中有酒香四溢:范仲淹的酒杯里有“_______,_______”的思念,辛弃疾的酒杯里盛满“_______,_______”的回忆,岑参的酒杯里充满“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异域风情。
【答案】 半竿斜日旧关城 梦中行采薇 毅魄归来日 四面歌残终破楚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
默写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认真审题,根据提示,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答题时,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薇、魄、勒、琵琶”等字词的书写。
二、活动(共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唱好”传统文化的流行色彩
杨丽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今年春晚舞台上,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追寻中国传统色彩。梅红、鞠衣、松花、丁香、麹尘、缃叶、沧浪……43种颜色被唱成歌、舞成画,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颜色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孙子兵法·兵势篇》里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意思是,颜色不过青、赤、黄、白、黑五种,然而这五种颜色变化组合,就能产生出永远看不完的色彩。在历史典籍《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的描写颜色的词语出现,据专家统计,在前八十回的叙述中就出现了700多次,大约三百多种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中国传统色彩散落在古籍、诗词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色彩如今依然流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比如古装影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赭红、窃蓝、豆绿、藤黄等传统色组合,被称为“大唐配色”。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官员三品以上服色为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庶民服黄。这些五彩斑斓的大唐色彩给影视剧添彩,也是对传统色彩文化的审美传承。再到春晚舞台上,《满庭芳·国色》以舞为语、以曲为韵,桃红、凝脂、群青等有着优美名字的中国传统色彩扑面而来,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魅力。
无论是在影视剧中还是春晚舞台上,中国传统色彩的走红带来诸多启示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妨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同时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传统文化永不过时。正如绚丽多彩的颜色一样,美的表达总会令人赏心悦目,源远流长的文化总会令人心驰神往。让传统文化流行下去,还有很多文章可做。
(2023年2月17日新华报业网)
材料二
一组会动的甲骨文表情包引起了很多网友的关注。下图是“鼓”字表情包和它的解释
(《扬子晚报》2023年2月14日)
材料三
7.(3分)材料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___
8.(3分)根据你对材料二的观察,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鼓”字表情包,由_______和_______组成,并伴有击鼓产生的声音符号,敲鼓可以表示__________。
9.(3分)请你给材料三的漫画起一个名字。
10.(3分)综合三则材料的内容,说说当今时代我们怎样传承传统文化。
【答案】7.“唱好”传统文化的流行色彩
8. 一个鼓的形状 一个小人十分有节奏地拿着树枝锤击鼓面 吉庆
9.助力非遗
10.(1)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2)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3)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如网络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解析】7.本题查考内容的梳理概括能力。
材料一第①段由春晚创意节目《满庭芳.国色》点题:43种颜色被唱成歌、舞成画,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第②段以举例、引用的方法论证“中国传统色彩散落在古籍、诗词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的观点;第③段以事实论证的方法论证“中国传统色彩如今依然流行,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观点;第④段总结前文指出“唱好,传统文化的流行色彩”,会“带来诸多启示意义”。据此分析可知,标题“‘唱好’传统文化的流行色彩”就是材料一的中心论点。
8.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
观察材料二漫画可知,“鼓”字表情包由三部分组成:一个鼓的形状;一个小人十分有节奏地拿着树枝锤击鼓面;击鼓产生的声音符。故①空填写“一个鼓的形状”;②空填写“一个小人十分有节奏地拿着树枝锤击鼓面”。结合“甲骨文之鼓”的解释中“和壹相关的字多表示吉庆”可知,③空填写“吉庆”。
9.本题考查漫画标题拟定。漫画标题拟定的基本原则是,紧紧围绕画面或者寓意,能够传递漫画的主题,直接揭示或者暗示漫画的寓意;因为漫画中任何元素都是有价值的,所以,还要特别注意漫画中出现的文字。
这张漫画主要有两部分,右下方是一个身着喜庆服饰、满面欢笑、奔跑放飞的人;左上角是由火箭和“传统非遗油纸伞”“插上翅膀的手机网络销售”。由此可以看出漫画的主题是多种手段推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飞得更高、更远。标题要特别突出“非遗”“推动”等关键词。
示例:推动非遗走向世界。
10.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④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前一个重要的课题。如何实现这一宏大目标,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妨从小切口小角度入手,深挖下去,同时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传统文化永不过时”,结合材料二甲骨文表情包,以及材料三漫画中“插上翅膀的收集网络销售”可知,传承文化必须守住中华文化的根,从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同时,可以从小切口角度入手,深挖下去,也可以利用新技术新表达,如网络媒体,数字化技术等,在更多平台上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阅读(共53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3分)
11. (3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镇江做知府时所作,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寄情深沉,意境高远,不失为千古绝唱。
B.“悠悠”一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仿。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词人回想自己在青年时代,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表达了词人渴望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和浓浓的爱国思想。
D.辛弃疾借用三国典故,让曹操和刘备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堪与孙权争胜。
【答案】C
【解析】考查诗词赏析。
C.“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意为: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带领了千军万马。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本项“词人回想自己在青年时代”有误。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甲】【乙】两篇选文,完成下12--16小题。
【甲文】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节选自《曹刿论战》)
12.(3分)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肉食者谋之 不谋而合 B.衣食所安 居安思危
C.公问其故 一见如故 D.一鼓作气 旗鼓相当
13.(6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14.(3分)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等因素对战争的影响,由此可见其眼光的短浅。
B.曹刿对人心向背的重视,对进攻和追击时机的把握,都表现出他的深谋远虑。
C.文中的对话描写很精彩,人物语言极具个性,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
D.本文紧扣论战,详写战前准备和战后论述,略写战争过程,材料剪裁得当。
【乙文】
呜呼!士不以天下之重自任,久矣。言语非不工也,政事文学非不敏且博也,然至于临大事,鲜不忘其故、失其守者,其器小也。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①已有公辅②之望。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③物以色假④人。虽对人主⑤,必同而后言,毁誉⑥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
(节选自苏轼《乐全先生文集叙》)
【注释】①颀然:高大的样子。②公辅:三公首辅。③徇:追求。④假:看待、对待。③人主:君主。⑥毁誉:毀谤和称赞。
15.(3分)对乙文中画线句的停顿划分正确的是( )
A.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B.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C.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D.自少出仕至老/而归/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
16.(3分)认真阅读【甲】【乙】两文,说说曹刿与乐全身上有哪些共同品质?
【答案】12.A
13.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 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14.A
15.C
16.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公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可以看出曹刿和乐全出生平民百姓,但都忧心国事。从“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以及“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看出两人智勇双全,勇于担当。忠君爱国的共同点。
【解析】1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均为“谋划、商量”;
B.安身立命/安全,安定;
C.原因/老朋友;
D.名词作动词,击鼓/名词,战鼓;
故选A。
1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此句中重点的词有:
(1)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当权者;谋:谋划、考虑;间:参与。
(2)惠:恩惠,好处;遍:一作“徧”,遍及,普遍;弗:不;从:听从。
14.本题考查文本理解。
A.“鲁庄公看重衣食、祭祀”的表述错误;根据曹刿“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论断,可知鲁庄公对于这些也只是流于形式,并不是真正重视。
故选A。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应该看语句有无标志性词语,另外在文言文中,排比、对偶等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修辞,讲究对称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色,这些特征也为我们断句提供了依据。还可结合句子意思来断句。
画线句句意: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不曾用言语屈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媚色阿谀过别人。
“自少出仕至老而归”中“自少”是状语,修饰“出仕”,不能断开;“至老”是状语,修饰“归”,“而”是连词,表承接关系,连接“归”,不能断开;故排除B、D项。
“以言徇物”中“以言”是状语,修饰“徇物”,不能断开;故排除A项。
故选C。
1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需结合文章内容,筛选相关信息,分析概括作答。
结合甲文中乡人的话语“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可知,曹刿是一个平民百姓,却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勇敢有责任感有担当;从曹刿的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可知,曹刿为国家献计献策,有智慧,深谋远虑。
结合乙文中“公(乐全先生)为布衣,则颀然已有公辅之望”可知,乐全先生还是一介布衣时,就已经很想很乐意为国家效力,爱国有担当;从“虽对人主,必同而后言,毁誉不动,得丧若一,真孔子所谓大臣以道事君者”中可知,乐全先生忠君正直,始终如一。
综上可知,两人都智勇双全,忠君爱国,有责任感有担当。据此作答。
【点睛】甲参考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高禄厚的人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大臣。”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乙参考译文:
唉,读书人不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已经很久了。他们在言语方面并非没有功力,在政事文学方面也不是不敏捷而且广博,然而一旦面临大事,很少有人不忘记自己的秉性,甚至失去平日所坚持的信仰,这些人的气度是狭小的。张公还是一介平民的时候,就有了朝中三公辅相一样的极高声望。从年轻时做官,到老了退休,不曾用言语屈从奉承过别人,用奴颜媚色阿谀过别人。即使面对皇帝,也一定要考虑再三后才发言。毁谤和赞誉改变不了他,名利得失一样坦然面对,真正是孔子所说的用道义侍奉君王的大臣。
(三)现代文阅读(32分)
阅读《飞花令的前世今生》一文,完成下面17--19小题。(12分)
飞花令的前世今生
李定广
①飞花令是我国古代的酒令游戏之一。古代宴会中,为了佐饮助兴,推一人为令官,其余的人听其号令,轮流做指定的游戏,或说出指定的诗文,或对对子,或讲故事,或说笑话,或唱曲子等,违令或输的人饮酒。
②酒令种类成百上千,汉唐两朝尤其繁盛,其中文化素养较高的人喜欢玩诗文一类的酒令游戏,称为“雅令”。
③唐宋时期“雅令”盛行,由此产生了一大批唐宋“小令词”,就是我们所说的“唐宋诗词”的“词”,比如《调笑令》《三台令》。唐代诗人王建的《调笑令》曰:“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玉颜憔悴三年,谁复商量管弦。弦管,弦管,春草昭阳路断。”酒宴上创作出这样诙谐又经典的“小令词”,无疑会给酒宴带来浓厚的文化气息。
④明清以来,人们常玩的“雅令”为飞花令。“飞花”一词出自唐代诗人韩翃《寒食》诗首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飞花令早期只以“花”字为令,规定每人说一句嵌有“花”字的诗词,说不出或者说错了诗句要罚酒。若在座的都是高手,则增加难度,对“花”字的位置作出严格要求,一般是依次出现,一轮完成,不断循环。“飞花令”在明代越玩越火,后来逐渐不局限于“花”字,诸如“春”“月”“红”等这些古诗词里出现频率较高,且又有美好寓意的字,也成为飞花令的常用令字。
⑤近半个多世纪以来,飞花令骤然沉寂,无论是在现实酒宴中还是在大众读物里,基本消失了踪影。直到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播出,飞花令如天女散花般回归了,带给人们“春城无处不飞花”的惊艳感受。《中国诗词大会》专家团队发掘出这一古老的文化品种,并对旧式飞花令进行了三点改造,让其适应新时代的文化土壤。
⑥首先,让飞花令大众化。旧式飞花令主要活跃在文人雅士的宴会中,现在要让它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最重要的是降低难度门槛。如不限定令字在诗句中的位置,这样就能让全民都“玩得起”。
⑦其次,创造新的有“难度梯队”的玩法。为了适应比赛,也为了一些诗词高手的需求,《中国诗词大会》创造出三个难度等级的飞花令:单字飞花令、双字飞花令、超级飞花令。“超级飞花令”主要指由类与类组合的飞花令,如“数字+季节”“数字+酒器”“颜色+植物”等,也包括成语飞花令等难度较大的玩法。2021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又升级并更名为:横扫千军、组合飞花令、超级组合飞花令。“横扫千军”是选手一人以“双字飞花令”对战百人团。“超级组合飞花令”的“超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类与指定字的组合,如植物+指定字“红”;二是偶然性组合,在滚动字牌中选择。
⑧再次,让大众感受到飞花令的美感。旧式飞花令一般只说一句诗词,改造后的飞花令要求必须说两句。中华诗词的美感优势之一就是上下句节奏、对称和平仄相对而形成的节奏美、整齐美(参差美)以及抑扬美。
⑨玩新式飞花令,颇能体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才情,又能表现敏捷和机智,更能展现中华审美的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新式飞花令,已成为当下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游戏,也成了人们学习诗词的方式之一。
(选自2022年01-02期《读者·读点经典》,有删改)
17.(4分)下列关于“飞花令”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花令是我国古代宴会用来佐饮助兴的酒令游戏之一。
B.古代酒令形式多样,可以对对子,讲故事,说笑话,唱曲子等。
C.飞花令中的“飞花”一词源自韩翃诗句“春城无处不飞花”。
D.飞花令必须以“花”字为令,规定每句诗词嵌有“花”字。
18.(4分)下列对文章第⑦段运用说明方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便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
B.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更具体。
C.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来说明《中国诗词大会》创新的三种玩法。
D.本段综合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更加具体详细地说明了《中国诗词大会》对旧式飞花令改造中创造出的新式玩法。
19.(4分)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点出说明对象,再以时间为序对飞花令的前世今生一一进行说明,最后指出飞花令的作用。
B.文章第⑤~⑧段运用了总分的结构,第⑤段总说,⑥⑦⑧段分别用“首先”“其次”“再次”进行分说,条理清晰。
C.第⑧段中的加点词语“一般”,说明了旧式飞花令多数情况下说一句诗词,不排除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准确。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依次介绍了飞花令的玩法、由来及《中国诗词大会》对旧飞花令的改造等内容。
【答案】17.D 18.C 19.D
【解析】17.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D.根据第④段“飞花令早期只以‘花’字为令,规定每人说一句嵌有‘花’字的诗词”以及“‘飞花令’在明代越玩越火,后来逐渐不局限于‘花’字,诸如‘春’‘月’‘红’等这些古诗词里出现频率较高,且又有美好寓意的字,也成为飞花令的常用令字”可知,选项中“飞花令必须以‘花’字为令,规定每句诗词嵌有‘花’字”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故选D。
18.考查对说明方法的理解与辨识。
根据第⑦段“‘超级飞花令’主要指由类与类组合的飞花令”“‘横扫千军’是选手一人以‘双字飞花令’对战百人团。‘超级组合 飞花令’的‘超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用类与指定字的组合,如植物+指定字‘红’;二是偶然性组合,在滚动字牌中选择”分别解释了什么是“超级飞花令”,什么是“横扫千军”,以及超级组合飞花令的“超级”指什么,可知运用的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更具体。
根据第⑦段“‘超级飞花令’主要指由类与类组合的飞花令,如‘数字+季节’‘数字+酒器’‘颜色+植物’等,也包括成语飞花令等难度较大的玩法”中关键词“如”的提示,可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使得说明更具体、生动。
第⑦段“2021年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又升级并更名为:横扫千军、组合飞花令、超级组合飞花令”只是进一步说明难度升级之后的内容,并没有使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据此,答案为C。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D.本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文章先介绍了飞花令的由来,之后介绍了玩法以及《中国诗词大会》对旧飞花令的改造等内容。
故选D。
阅读《箬叶上的乡愁》,完成20--23小题。(共20分)
箬叶上的乡愁
晓寒
①迎着暖冬的夕阳余晖,我踩着木桥经过一条小溪,看到岸边的杂草地里有一蓬箬叶,修长,碧绿,倒映在玫瑰色的溪水里。晚风轻拂,卷起层层波纹,箬叶儿轻轻摇曳,那沙沙的摩擦声把我又一次带回了老家的村庄。
②在我那个村庄,箬叶除了用来编织斗笠、包粽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做箬叶粑粑。箬叶粑粑,软糯,金黄,弥漫着箬叶的清香,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几乎占据了我的童年。此后,又像胎记一样,追随着我的人生。
③做箬叶粑粑先要准备箬叶。当箬竹长了新叶,蓬蓬勃勃,在阳光下,每一片叶子上都流淌着一条绿色的河流。我跟着母亲背着背篓,拿着剪刀,把一片片箬叶剪下来。我们把剪好的箬叶背回家后,摊在晒簟里晒干收起来。
④新谷收获了,准备做箬叶粑粑了,母亲把箬叶拿出来,烧开水放在锅子里煮。箬叶时浮时沉,随着开水翻滚。煮过的箬叶,变得柔软、清亮,对着光一照,连上面的脉络都看得一清二楚。
⑤米在温水里浸了半天,粒粒鼓胀,饱满,像是刚刚从蚌的身体里撒落的珍珠。这些米是母亲拌好了的,主要是糯米,配少量的籼米,大概是糯米八成,籼米二成。母亲说,糯米多了,太软了,粘在箬叶上撕不下来。籼米多了,又太硬,影响口感。
⑥很快,母亲麻利地将磨子洗干净,用开水烫了,和父亲开始推磨。父亲只管推,母亲一只手推磨,另一只手拿着盛饭的小木勺,将浸好的米带水舀进磨眼里。这是个考验耐心的活,笨重的磨子在不紧不慢地转动,伴着沙沙的响声,黏稠的米浆从石磨的缝隙里溢出,掉到磨床两边的斜面上,慢慢往下滑,最后流进早已绑好的白布袋里。磨完后,父亲把袋子取下来,扎紧袋口,双手不停地挤压,水从布孔里争先恐后地渗出来。等到实在挤不出水后,父亲把布袋吊在一个铁钩上,袋子底部,细细的水珠从容地冒出来,慢慢变大,紧一滴慢一滴地往下掉,发出嘀嘀笃笃的响声。这样,过一夜就可以做粑粑了。这种磨米粉的方式,村里人叫“磨吊浆”。这样磨出来的米粉,比不带水磨的更细嫩、绵软,没有破坏它的营养成分,保持了一种天然的味道。
⑦米粉里得加一些碱,那时没有食用碱买,母亲会找来一些干燥的稻草,这是早稻的稻草,晚稻不行,碱性偏弱。划燃火柴烧成灰后,将漆黑的稻草灰放进脸盆里泡水,用这种水加到米粉里揉搓。这道工序费时费力,得反复揉,使劲搓,将生粉搓成熟粉。加了碱水后,米粉的颜色更好看,香味更浓。不过,味道倒在其次,关键的一点,是能保存更久,不至于变质。
⑧这些程序,像是一支曲子的前奏,完成后,便进入主题,开始包箬叶粑粑。这时,全家人都来帮忙,十几个人围着桌子站成一圈。每个人从簸箕里抓一小团米粉,捏成厚薄均匀的长方形,放在箬叶中心的位置。大叶用一片,小叶用两片或三片,光面朝里,背面朝外,这么做是方便把箬叶撕下来。再将箬叶从四周折拢,轻轻压紧,一个箬叶粑粑就包好了。
⑨最后,将包好的箬叶粑粑横一层纵一层在饭甑里摆好,这样利于透气。劈柴在灶膛里熊熊燃烧,噼哩啪啦溅出火星,饭甑底下的水不停冒着泡,咕噜咕噜地响着,屋顶上升起蓝色的炊烟。外面,庆祝新年用的爆竹晒在劈柴堆上,为数不多的腊肉悬在竹篙上,寒风低低地叫着,一浪一浪地拍打着门前的梨树。灶屋里热气翻涌,白蒙蒙一片,温暖伴着箬叶的清香在其间萦绕。
⑩蒸的时间不用太长,大约一炷香的工夫,便好了。
⑪刚从饭甑里出来的箬叶粑粑,不仅太烫,口感也偏脆,得稍微放凉一会才最好吃。拿一个,撕开青青的箬叶,粑粑表面光滑,色泽嫩黄,带着一丝丝潮湿,像开春时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大米、稻草和箬叶的清香交织在一起,扑鼻而来。轻轻咬一口,又软又糯,筋道十足,让人回味无穷。
⑫那时候,村庄里家家户户都做箬叶粑粑,冬天农闲走亲戚,我跟着家里人,提着装着这些东西的篮子,在断断续续的爆竹声里,走过木桥、田埂、弯弯的泥巴路,这样的画面,成了童年经典的记忆。
⑬时过境迁,幸运的是,箬叶粑粑没有消失在浩瀚的时光里,反而走出了村庄,成为我们那一带一道备受青睐的时尚美食,几乎是每家的必备。
⑭每次看到端上来的装在青花瓷碟里的箬叶粑粑,青青的长方形,冒着丝丝热气,亲切和温暖便涌上心头。轻轻撕开,缕缕清香淡淡飘散,这是很多人的童年,是故乡这片土地的味道,是游子思绪里轻烟一样挥不去的乡愁。
(节选自《长沙晚报》,2023年1月2日,有删改)
20.(3分)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补全制作箬叶粑粑的过程。
剪箬叶晒干→_______→温水里浸米→_______→稻草灰碱水揉搓米粉→_______→蒸箬叶粑粑。
21.(6分)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
(1)箬叶粑粑,软糯,金黄,弥漫着箬叶的清香,是一道难得的美味,几乎占据了我的童年。此后,又像胎记一样,追随着我的人生。(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
(2)每个人从簸箕里抓一小团米粉,捏成厚薄均匀的长方形,放在箬叶中心的位置,大叶用一片,小叶用两片或三片,光面朝里,背面朝外。再将箬叶从四周折拢,轻轻压紧,一个箬叶粑粑就包好了。(从句式及选词角度赏析)
22.(4分)请联系全文,分析标题“箬叶上的乡愁”的妙处。
23.(7分)某杂志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专栏,请你给本文“箬叶粑粑”写一段推介语。(100字左右)
【答案】20. 开水锅里煮箬叶 磨米粉 包箬叶粑粑
21.(1)在议论抒情中增加了描写的成分,描写了箬叶粑粑的质地和颜色,并用比喻修辞,表达了“我”对箬叶粑粑的怀念与赞美。
(2)本句句式匀称工整,长短句结合,富有参差美。选词上运用了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包箬叶粑粑的过程,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表达充分且得到反复强调。语气激越,节奏感强,有韵律美。
22.①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箬叶粑粑;②点明文章中心——乡愁;③是行文的线索,奠定了全文“热爱、赞美和怀念”的感情基调;④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3.示例:箬叶粑粑是故乡的招牌和名片。它松软绵柔、自然鲜甜,带有大米的清香,还夹杂了一股箬叶的植物清香,彰显了沧桑岁月的灵动和遥远。作为一种延续了传统的美食,这个旧日平常农家的年礼,也随着历史的滚滚洪流不断裂变,催生出了家乡的特色小吃,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在富足而甜蜜的生活中,演变成一种风味独特的“故乡味”,传递出民俗文化内涵中凝重深厚的魅力。
【解析】20.本题考查制作过程。要根据文章内容理清前后顺序,并准确概括每道工序。结合所给的前后工序,找准内容并进行概括即可。
①空工序位于“剪箬叶晒干”和“温水里浸米”之间,根据第③段“我跟着母亲背着背篓,拿着剪刀,把一片片箬叶剪下来。我们把剪好的箬叶背回家后,摊在晒簟里晒干收起来”可知这是“剪箬叶晒干”的工序。根据第⑤段“米在温水里浸了半天,粒粒鼓胀,饱满,像是刚刚从蚌的身体里撒落的珍珠”可知这是“温水里浸米”工序,所以①空的内容对应第④段,根据“母亲把箬叶拿出来,烧开水放在锅子里煮”可以概括为“开水锅里煮箬叶”。
②空在“温水里浸米”和“稻草灰碱水揉搓米粉”之间,根据第⑦段“将漆黑的稻草灰放进脸盆里泡水,用这种水加到米粉里揉搓”可知这是“稻草灰碱水揉搓米粉”工序,“温水里浸米”是第⑤段,所以②空对应的内容是第⑥段,第⑥段讲父亲和母亲磨米粉。
③空在“稻草灰碱水揉搓米粉”和“蒸箬叶粑粑”之间,根据分析,第⑨段是“蒸箬叶粑粑”工序,“稻草灰碱水揉搓米粉”是第⑦段,所以③空对应的内容是第⑧段,第⑧段讲了包包箬叶粑粑的经过。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本题的赏析问题中设置了赏析角度,根据要求答题。
(1)本题要求从写作手法角度赏析,写作手法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这五种表达方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等。
“箬叶粑粑,软糯,金黄,弥漫着箬叶的清香,是一道难得的美味”是描写的方式,描写了箬叶粑粑的质地和颜色,“几乎占据了我的童年”“追随着我的人生”这两句议论兼抒情,“像胎记一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象生动,表达了“我”对箬叶粑粑的怀念与赞美。
(2)本题要求从句式及选词角度赏析。
这句话从句式上,长句整齐,短句也整齐,并且长短句搭配,使整段句子错落有致,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
从选词上说,运用了“抓”“捏”“放”“折拢”“压紧”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包箬叶粑粑的过程,准确传神。
22.本题考查标题作用。标题的作用包括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概括全文内容、做线索、点明中心等。
该题目“箬叶上的乡愁”比较新颖,让人不仅思索,箬叶上怎么会有乡愁呢?从而吸引人往下读,所以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作用。
文章的第③到⑩段讲了制作“箬叶粑粑”的过程,第⑪段吃“箬叶粑粑”,第⑫到⑭段写“箬叶粑粑”“成了童年经典的记忆”,成为特色美食,“是游子思绪里轻烟一样挥不去的乡愁”,全文都在写“箬叶粑粑”,所以题目“箬叶上的乡愁”有“概括全文内容”的作用。文章从始至终写“箬叶粑粑”,贯穿了全文,所以有“做线索”的作用。
本篇散文的中心段是第⑭段,通过“每次看到端上来的装在青花瓷碟里的箬叶粑粑”“亲切和温暖便涌上心头”“是故乡这片土地的味道,是游子思绪里轻烟一样挥不去的乡愁”等句可知,本文是借箬叶粑粑抒发思乡之情的,所以“箬叶上的乡愁”还点明了中心,照应了尾段,奠定了全文“热爱、赞美和怀念”的感情基调。
2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写推介语时要详细介绍箬叶粑粑的特点, 以及它的寓意,注意结合本文内容,语言表达要生动、形象,内容要完整、突出。
箬叶粑粑是故乡的招牌和名片,黄绿相间、软糯绵柔、鲜甜爽口,是家乡人对年和自然的最原始记忆,也是远在他乡的游子最思念的家的味道。如今,它已成为家乡的特色小吃,进入了全国各地的商场超市。小小的箬叶粑粑,大大的民俗文华,它传递出民俗文化内涵中凝重深厚的魅力,彰显着家乡人对自然对传统美食的钟情与热爱。
四、写作(共60分)
24.题目:推开那扇门
作文要求:①表达真情实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④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推开那扇门
走在生活的荆棘中,我拨开层层雾霾,轻推那扇亲情的大门,才发现,父爱一直都在。
那是一个寒风肆虐的冬天,我从补课班中走出,寒风就裹挟着如砂粒一般的雪打在脸上,打得脸火辣辣地疼。风呼呼地地刮着,一张开嘴,冷空气终于找到了一个温暖的去处,直向我的胃中窜去,冰冷的感觉蔓延全身。我继续低着头走着,终于,在人群中发现了父亲。
“来来来,快点走,要不然就晚了,一会儿还有一节课呢。”父亲终于在人群中看见了我,立刻就带我奔赴下一个补习班。早晨忘记戴手套的我此刻已经冻得手指发麻,低头一看,关节处已经发红、肿胀。我只好将双手塞进兜里。再抬头看看父亲,双手放进衣服中,把自己围得像一团棉花,顿时,心头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在寒风中慢慢结成冰锥,刺着我饥肠辘辘的胃。
看着只顾自己走路的父亲,我再也忍不住冲了上去,一把拉出他的手,“快给我暖暖手,我的手都冻得不成样子了!”可意想不到的是,随着他的手出来的,还有一袋热气腾腾的饺子。“瞧我这记性,就顾着给你焐着这袋饺子了,都忘了你没带手套了,来,把手给我。”热气腾腾的饺子还在风雪中散发着热气。衣服外是零下二十几度的寒冷,而衣服内,是父爱的温度啊!
父亲一手将饺子放回衣兜,一手扯着我的手,低下头,笑眯眯地说:“怎么样,现在暖和多了吧?”一笑,却笑出了满脸的皱纹。
父亲的大手布满厚厚的茧,可依然挡不住那份温暖的传递。此时我的内心不再寒冷,因为,父爱只是在我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温暖着我。而我,也终于理解了父亲的爱,有时,或许只是一时的粗心,忽略了你的感受。这时请不要抱怨他,因为那份关爱,一直都在!
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轻轻推开了亲情的大门,看见的,是那父亲对我永恒不变的呵护与关爱,那份关爱,将永远温暖着我的心扉。
【解析】此题考查命题作文。
一、审题立意:此题是命题作文,要求以“推开那扇门”为题写一篇作文。“推开”是个动词,强调的是动作,甚至是一个完整的动作过程;“那扇门”是“推开”这一动作支配的对象。从这个文题可以看出,该文题暗示学生要写好一件较为完整的事情,要把“推开”这一过程展现出来。“那扇门”,到底是指怎样的门?是生活中真实的大门?比如说是车门、房门,或是木门、铁门、钢卷门等等吗?其实这“门”应该是有深意的,应该有象征或比喻义的,可能是历史的,也可能是艺术的,可能是文学的,也可能是建筑的、医学的,也可能是指友谊、关爱、诚实、善良、自信、勇敢、坚毅、包容、理解等等。门推开后,给你带来怎样的影响?其实,这就是文章的主题,可以歌颂纯洁的友情,至善的亲情,可以赞美助人的无私,拼搏的精彩,斗争的果敢等。
二、构思选材:可以从多角度选材,例如:推开锁住思想的门,寻找人生的真谛;外面的世界可能精彩纷呈,也可能荆棘密布,但我们应勇于挑战,敢于推门,迎接新世界等。当你推开那扇门时,或许是快乐,或许是期待,或许是好奇,或许是紧张,或许是……我们还可以从生活中取材,例如:从小我特别喜欢篮球,梦寐以求进入校篮球队。愿望终于实现了,我被篮球队录取啦!推开篮球队的门,我走进了一个特别的集体。在那扇门里,我感受到了纯真的友谊;在那扇门里,我练就了顽强的毅力;在那扇门里,我提升了篮球的水平。叙事过程中要注意细节描写,尤其是心理描写要细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另外注意结尾要点题,使文章中心明确。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重庆A卷)(全解全析),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文知识及运用,古诗文积累与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云南卷)(全解全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词默写,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南京卷)(全解全析):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南京卷)(全解全析),共10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