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五单元 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阅读提示,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板书,课后作业,板书专题四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乡土中国》教学设计
以下专题运用相互穿插、不断重复等方法,帮助学生从总结概念、理清结构、分析语言、关照现实等四个方面进行学习,以此来激发学生持续、深入地阅读《乡土中国》的兴趣,培养阅读整本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专题一:社会性质、社会交往
一课时
一、学情分析
(一)基于第一堂课已大致了解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根据同学在学习平台上的反馈,确定以下教学设计。
(二)阅读提示(在导读课结束之后就布置了任务)
1.精读文章1-3章,重点词句做勾点圈画。
2.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3.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为结构。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以及能够准确找出乡土性的表现是什么,并能准确说出原因;
(二)掌握“文字”知识的相关脉络,并能够从文字的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乡下人不是“愚”的原因;
(三)感受钱理群论述此观点的逻辑力量。
三、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性质,以及能够准确找出乡土性的表现是什么,并能准确说出原因;
2.掌握“文字”知识的相关脉络,并能够从文字的两个角度出发探究乡下人不是“愚”的原因。
(二)难点:
1.感受钱理群论述此观点的逻辑力量。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问答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同学们,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看到农村人做了一些不怎么符合城里的行为,会瞥一眼并说句“土里土气”,我想问同学们的是:为什么土气现在成了骂人的词语了?城里人看到农村里的人会叫他“乡巴佬”,他难道真的就是“乡巴佬”吗?同学们会不会发现费孝通先生写这本学术著作并不是纯理论的,它其实跟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接下来老师将会带着同学们一起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主题探究
理解概念首先应抓住论点句归纳推断,然后通过引用材料理解概念,然后借助对比概念参照比较。
以下活动首先让小组组内成员讨论,再师生讨论。
- 活动一
(1)问题1:中国社会为什么是乡土性的?土气的表现?
(2)明确:
①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这是从人和孔教的关系上说的);
②大多的农民是聚村而居(原因有四个);
③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④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
- 活动二
(1)问题2:乡下人真的是“愚”吗?从文字的角度出发探讨真相。
(2)明确:乡下工作者认为他们愚在不识字,从文字的角度出发,我们发现他们不是真的“愚”。
①从空间格局的角度:
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
文字所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
语言本身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特殊语言”不过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
②从时间格局的角度:
人需要学习,就需要记忆,这就形成了文化。这里面最重要的桥梁就是词。词包括语言跟文字。而乡土社会在很多时候是不需要文字的,这在上一个问题中就已经解决了的。所以不管是在时间格局上来说,还是在空间格局上来说,乡土社会中的乡下人是不需要文字的。
- 活动三
(1)基于以上问题的梳理与探究,用简洁的语言总结一下本主题的思路并画一下思维导图。
(2)明确:
(三)课堂总结
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是熟人的社会。我们不论是从在空间和时间的格局上来分析,这种乡土社会,在面对面的亲密接触中,在反复地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生活的人们,并不是愚到字都不认得,而是没有用字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生活的需要。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风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六、课后作业
复习这一个专题的内容,把阅读感受/读书笔记或者还有不懂的问题在学习平台上写下来。并研读下一个专题(精读4-7章),学习任务会同步放在学习平台上。
七、板书
专题二:社会结构、道德观念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阅读提示
(一)精读文章4-7章,重点词句做勾点圈画。
(二)摘抄出各章的论点句。
(三)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每一章的行为结构。
二、教学目标
(一)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含义,并比较西洋与中国乡土社会格局的不同;
(二)理解私人道德的含义,并能够阐释其原因;
(进一步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我”所谓的“差序格局”,是一个“一根根据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含义,并比较西洋与中国乡土社会格局的不同;
2.理解私人道德的含义,并能够阐释其原因;
(一)教学难点
1.掌握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的含义,并比较西洋与中国乡土社会格局的不同;
四、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上课前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读书笔记及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一)问题导入
乡下人真的天生下来就很自私吗?
(二)主题探究
- 活动一/问题一
(1)为什么说中国最大的毛病是“私”。如:“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2)明确:
我们传统的划法,和西洋的划法不同。我们要讨论私的问题就得把整个社会结构的格局提出来考虑。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的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一种伸缩能力。在差序格局里,公和私是相对而言的,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是公的。
- 活动二/问题二
(1)用思维导图/表格的方式画出西洋社会与中国乡土社会格局的不
同。
(2)明确:
| 不同之处 | |||
| 界限 | 关系 | 功能 | 社群 |
西洋社会 | 严格 | 夫妇 | 生育 | 只有一个 |
中国乡土社会 | 不严格 | 父子 | 生育、其他 | 事业社群 |
(三)课堂总结
在乡村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学完此专题我们发现启示并不是这样的。这四节内容其实都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问题。从社会格局问题引申到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的问题上。
六、课后作业
复习今天学习的内容,把阅读感受/读书笔记或者还有不懂的问题在学习平台上写下来。并研读下一个章节内容认真思考这四章节的逻辑关系。
七、板书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并能够总结出西洋社会与中国乡土社会这两者的区别及原因。
(二)思维方式: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并画出思维导图。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并能够总结出西洋社会与中国乡土社会这两者的区别及原因。
2.思维方式: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并画出思维导图。
(二)教学难点
1.掌握中国乡土社会“家”的性质,并能够总结出西洋社会与中国乡土社会这两者的区别及原因。
2.思维方式: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一专题的主要内容并画出思维导图。
三、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小组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上课前要求学生展示前一周的读书笔记及思维导图成果,教师进行阅读指导。
(一)问题导入
我们中国乡土社会为什么会叫“小家族”呢?
(二)主题探究
1.活动一/问题一
(1)我们中国乡土社会为什么会叫“小家族”呢?
(2)明确:
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家庭在这社群总是赋有生育之外其他的功能。中国乡土社会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
2.活动二/问题二
(1)小组成员推选一名代表在黑板画出此专题的思维导图。
师生共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补充与修改。
(2)明确:
(三)课堂总结
在乡村者看来,中国乡下老最大的毛病是“私”。学完此专题我们发现启示并不是这样的。这四节内容其实都是关于中国社会结构的格局问题。从社会格局问题引申到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的问题上。
五、课后作业
(一)复习此专题内容,做到不看书能够复述其内容。
(二)学习完此专题写写自己的感受,如还有问题在课堂上没有解决的及时发布在学习平台上,线上解决。
(三)研读下一专题,学习任务会同步放在学习平台上。
六、板书
专题四:有感受地说出来
2课时
一、专题目的
《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经过同学们的略读、精读与研读,想要在学习的阶段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以及让他们能够有感受地说出自己的感想,以达到阅读整本书阅读的目的。
二、主要环节
(一)活动一(20分钟)
老师整理同学们在学习们在平台上提出过的问题以及感受(读书笔记)。每一位同学都可以看到学习《乡土中国》整本书的过程是怎样的?
把不同的问题再让学生帮忙回答,同学回答不充分的或者回答不了的老师再进行补充讲解。做到每位同学都清楚地了解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感。
(二)活动二(60分钟)
让同学们按小组顺序依次轮流发言,同学们认真听并做好笔记,每位同学讲的时间为3分钟左右,每5位同学讲完评价一次,评价方式是师生共同评价。
三、教学成果
每一位同学到最后基于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基础之上都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并呈现纸质版的文稿。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本书阅读功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乡土中国》教案设计,共3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境导入,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乡土中国》优秀教案设计,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初步感知《乡土中国》,具体感知,重点赏析,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