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
新海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调研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共150分钟,分值150分。
2.请在答题卡规定区域作答,其他区域作答一律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第三个层次是“背离作者原意”的读者:他们对作品的解释可以不必是作者本来的意思,而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引发。只有这第三个层次的读者,才是最能感悟生命的读者。
(摘编自叶嘉莹《什么是好诗》)
材料二
先来看自然诗。在中国和在西方一样,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都比较晚起。最初的诗都偏重人事,纵使偶尔涉及自然,也不过如最初的画家用山水为人物画的背景,兴趣中心却不在自然本身。《诗经》是最好的例子。“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只是作“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陪衬;“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只是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陪衬。自然比较人事广大,兴趣由人事而移到自然本身,是诗境的一大解放,不特题材因之丰富,歌咏自然的诗因之产生,即人事诗也因之得到较深广的意蕴。
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本来自然美有两种,一种是刚性美,一种是柔性美。刚性美如高山、大海、狂风、暴雨、沉寂的夜和无垠的沙漠;柔性美如清风皓月、暗香、疏影、青螺似的山光和媚眼似的湖水。昔人诗有“骏马秋风冀北,杏花春雨江南”两句可以包括这两种美的胜境。艺术美也有刚柔的分别。诗如李杜,词如苏辛,是刚性美的代表,诗如王孟,词如温李,是柔性美的代表。中国诗自身已有刚柔的分别,但是如果拿它来比较西方诗,则又西诗偏于刚,而中诗偏于柔。西方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大海,是狂风暴雨,是峭崖荒谷,是日景;中国诗人所爱好的自然是明溪疏柳,是微风细雨,是湖光山色,是月景。这当然只就其大概说。西方未尝没有柔性美的诗,中国也未尝没有刚性美的诗,但西方诗的柔和中国诗的刚都不是它们的本色特长。
诗人对于自然的爱好可分两种。最粗浅的是“感官主义”,爱微风以其凉爽,爱花以其气香色美,爱鸟声泉水声以其对于听官愉快,爱青天碧水以其对于视官愉快。这是健全人所本有的倾向,凡是诗人都不免带有几分“感官主义”。近代西方有一派诗人,叫做“颓废派”的,专重这种感官主义,在诗中尽量铺陈声色臭味。这种嗜好往往出于个人的怪癖,不能算诗的上乘。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诸诗所表现的态度都属于这一类。这是多数中国诗人对于自然的态度。
(摘编自朱光潜《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作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以及人世间种种事象引发诗人感动。
B. 从读者方面而言“兴”的作用,就是读者阅读时能获得诗人的感动,与诗人同心,甚至获得更丰富的感动。
C. 诗歌在使读者获得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第一层的感动是一对一的,高层次的感动是一对多的。
D. 自然比较人事更广大,在诗歌中歌咏自然,可以使诗的题材丰富、意境扩大,人事诗也会因之而意蕴深广。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诗歌中的“兴”与西方的“接受美学”都认为读者能不限于作者的原意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理解是高层次的。
B. 一首诗能够让读者产生高层次的感动,既归功于作者能对自然、人事的感受,也要归功于读者善于理解与感悟。
C. 材料一、材料二都引用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来证明了自然描写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的自然诗虽然也有刚性美的诗,但与西方相比而言,这些刚性诗还是偏于柔,最能体现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3. 从“刚”与“柔”的视角看,下列选项中的诗句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B.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D.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4. 晏殊的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写的是相思爱情,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请结合材料一,简述这一过程中的“兴”的作用。
5. 香菱写的第一首诗《咏月》“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这首诗只有颔联是抒情,写得很直白,其余各联都是就月写月。香菱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了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辞不雅。”请结合文中的观点,谈谈你对黛玉的话的理解。
【答案】1. C 2. A 3. C
4. ①诗人晏殊“见物起兴”:看到“西风凋碧树”的自然物象而产生“思念远人”的感动,并把感动表达在诗歌中;②王国维从诗歌中读到晏殊的感动,但不局限于作者本来的意思,进行生发,从中感悟到做事业做学问的道理。
5. ①香菱写月,能够写出物象引发的感动,让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感动。②但是咏月不能停于粗浅的感官,应表达出物与人情趣的默契。③描写、抒情不能直白,应力求委婉、微妙、简隽。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使读者感动时因为范围不同而层次不同”理解错误,不是范围的区别,而是不同层面、角度的生发。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既归功于作者”错误,高层次的感动于作者本意无关。
C.“用来证明了自然描写在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错,材料二证明那个时期自然描写仅仅是陪衬。
D.“最能体现中国诗本色特长”错误,中国诗的刚不是中国诗的本色特长。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C.“细草微风岸”属于“柔”,其他诗句为“刚”。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材料一说“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诗人晏殊就是“见物起兴”:昨天夜里秋风劲吹,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那消失在天涯的道路。看到“西风凋碧树”的自然物象而产生“思念远人”的感动,并把感动表达在诗歌中。
材料一说“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结合材料“王国维说这是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可知,王国维从诗歌中读到晏殊的感动,但不局限于作者本来的意思,进行生发,从中感悟到做事业做学问的道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香菱写月,从作者方面说就是“见物起兴”,指宇宙间种种物象以及人世间种种事象引发诗人感动,能够写出物象引发的感动,让读者也能从中获得感动。
结合材料一“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和材料二“诗人对于自然爱好的第二种起于情趣的默契”可知,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咏月不能停于粗浅的感官,应表达出物与人情趣的默契。
结合材料二“中国自然诗和西方自然诗相比,一个以委婉、微妙、简隽胜,一个以直率、深刻、铺陈胜”可知,描写、抒情不能直白,应力求委婉、微妙、简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海尔茂:这是谁的信?(惊慌倒退)他信里的话难道是真的?不会,不会,不会是真的。
娜 拉:全是真的。我只知道爱你,别的什么都不管。
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娜拉不作声,只用眼睛盯着他)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
娜 拉:我死了你就没事了。
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娜拉站着不动。海尔茂走过去开门。)
爱 伦:(披着衣服在门厅里)太太,您有封信。
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娜拉莫名其妙地看着他。)
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
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
娜 拉:谢谢你饶恕我。(从右边走出去。)
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
娜 拉:不错,我把衣服换掉了。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
海尔茂: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
娜 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
海尔茂:娜拉,你真不讲理,真不知好歹!你在这儿过的日子难道不快活?
娜 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
海尔茂:娜拉!
娜 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
海尔茂:(跳起来)你说什么?你疯了!我不让你走!你不许走!
娜 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
海尔茂: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
娜 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
海尔茂:难道你不明白你在自己家庭的地位?难道你不信仰宗教?
娜 拉:我要仔细想一想牧师告诉我的话究竟对不对,对我合用不合用。我也不信那些法律是都正确的。丈夫病得快死了,法律不许老婆想法子救他的性命!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
海尔茂:你不爱我了?
娜 拉:不错,我不爱你了。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
海尔茂:娜拉——
娜 拉: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
……
娜 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穿外套、戴帽子、围披肩)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我。
海尔茂:连戒指也要还?
娜 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
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选自易卜生《玩偶之家》,有删改)
文本二:
突转式逆向构思法,简而言之,即“蓄势于前,突转于后”,也就是先写顺势的直线发展,似乎文章要按照这一发展趋势结束,但当顺势发展到关键之处,突然来一个大转折,“涌出一个动人肺腑的高潮来”,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蓄势要蓄足,转折要转陡。以流水作比,蓄势好比提高水位,加大落差,飞流直下,更为有力,激起更大的浪花。这样的突转,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力。
顺逆法也是一种使文章曲折生姿的妙法,它是通过对顺势与逆势的巧妙安排,造成文章波澜迭起、起伏变化、曲折生姿的写法。顺势,即顺着事物某种发展趋势来写;逆势,即写与顺势相反的趋势。“文似看山不喜平。”创作时应当精心构思,巧妙安排,表现出情节的顺势逆势,并使之错落相间,相辅相成。
值得注意的是:在顺逆法构思中,顺势和逆势的出现,必须符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原则,不能违背生活的逻辑,去编造荒诞不经的情节,否则,效果会适得其反。
顺逆法与突转法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二者都有逆转出现,但顺逆法是把顺势和逆势错落相间地进行安排,使文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突转式则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蓄势于前,突转于后。
(摘编自海珠儿《谈逆向构思法》)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娜拉称自己为“泥娃娃”,是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家中、在海尔茂心中只是一个玩偶,没有自由,没有平等,也得不到尊重。
B. “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提出的是地位、自由的问题,她希望自己能和海尔茂一样。
C. “我不信世界上有这种不讲理的法律”。此时娜拉的觉醒意识虽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却将作品主旨引向了人的觉醒和解放的问题。
D.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写出了娜拉为追求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迈出了勇敢的一步,也暗示了海尔茂内心的震惊、激动。
7. 依据文本二,下列对文学作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一波三折,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
B. 《苏武传》中写苏武被卫律威逼利诱,被单于摧残精神,被李陵挑拨攻心,最后却依然坚定信念不肯降服,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
C.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魂化双飞鸟”的结局看似荒诞不经,属“意料之外”,却寄托了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情理之中”。
D. 《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形成情节突转,具有极强的感情冲击力。
8. 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请简要概述文本一有哪些矛盾冲突。
9. 请结合文本二的“蓄势于前,突转于后”分析文本一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
【答案】6. A 7. C
8. ①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
②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
③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
④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
9. ①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
②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
③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
④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的能力。
B.“她希望自己和海尔茂一样”错,娜拉希望平等、自由、有尊严,不是希望成为海尔茂那样的人。
C.“未超越当时的社会范畴”错,娜拉此时从对宗教的不信仰到对法律的质疑,她的觉醒意识超越了当时对“法律、道德、荣誉”等“男权主导信念”的社会范畴。
D.“激动”错,结尾的关门声暗示海尔茂幻想“奇迹中的奇迹”——娜拉回心转意的破灭。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的能力。
A.“属于典型的突转式逆向构思法”错,突转式逆向构思法是以“完全出乎意料的方式终篇”。而《屈原列传》中先写屈原被楚怀王信任,又写屈原被“疏”、被“黜”,被“逐”,以致于最后“自沉”都在意料之中,并没有出乎意料之外。
B.“即是用一个又一个顺势为最后逆转蓄势”“最后逆转”都错,不是“一个又一个的顺势”,而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到最后苏武都不肯降服,在情节上并没有逆转。
D.“形成情节突转”错,突转式是先写一个又一个的顺势,最后来一个逆转,《氓》中先写女主人公对“氓”的热烈情感,再写婚后的不幸以致决绝分手,情节上顺理成章,并非“突转”。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的能力。
(1)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后来又在你手里……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丢了你的家、你丈夫、你儿女!不怕人家说什么话!你就这么把你最神圣的责任扔下不管了”“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分析,娜拉与海尔茂关于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权利、地位的正面矛盾冲突;
(2)根据“你以为我会让你替我担当罪名吗?不,当然不会。可是我的话怎么比得上你的话那么容易叫人家信?这正是我盼望它发生又怕它发生的奇迹”“就因为今天晚上奇迹没出现,我才知道你不是我理想中的那等人。我耐着性子整整等了八年,我曾经满怀信心地跟自己说:‘奇迹来了!’柯洛克斯泰把信扔在信箱里以后,我绝没想到你会接受他的条件。我满心以为你一定会对他说:‘尽管宣布吧’,而且你说了这句话之后,还一定会挺身出来,把全部责任担在自己肩膀上,对大家说,“事情都是我干的’”“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分析,娜拉既害怕事情真相被丈夫知晓,又盼望海尔茂主动承担责任的内心矛盾冲突;
(3)根据“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和“正正经经!正经事跟你有什么相干”析,娜拉既希望和丈夫“正经谈谈”,又清醒认识到丈夫男权思想支配下的自私、虚伪而无话可谈,其实的内心矛盾冲突;
(4)根据“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分析,娜拉追求平等、独立、自由的思想,与海尔茂及她父亲所代表的男权思想当行的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情节安排产生的效果的能力。
(1)根据“海尔茂:你这坏东西——干得好事情(走来走去)这八年工夫——我最得意、最喜欢的女人——没想到是个伪君子,是个撒谎的人——比这还坏——是个犯罪的人。真是可恶极了!哼!哼!……你把我一生幸福和前途全都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女人惹出来”“海尔茂:哼,少说骗人的话。把披肩摘下来。摘下来,听见没有!现在只有想法子怎么挽救、怎么遮盖、怎么维持这个残破的局面——(门铃响起来,海尔茂吓了一跳)什么事?三更半夜的!难道事情发作了?难道他——娜拉,你快藏起来,只推托有病。……”“海尔茂:给我。(把信抢过来,关上门,凑着灯看,慌忙拆信,看了几行之后发现信里夹着一张纸,马上快活得叫起来)娜拉”“海尔茂:喔,我的可怜的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你只要一心一意依赖我,我会指点你,教导你。娜拉,我已经饶恕你了”“海尔茂:娜拉!我没事了!娜拉,我没事了!喔,娜拉,娜拉咱们先把这害人的东西消灭了再说。(把借据和柯洛克斯泰的两封信一齐都撕掉,扔在火炉里,看它们烧)”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海尔茂虚伪、自私、无情、反覆无常的形象特点。
(2)根据 “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 “娜拉:我一定得自己干。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 “娜拉:你不许我走也没用。我只带自己的东西。你的东西我一件都不要”“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凸显了娜拉清醒、坚毅、勇敢。
(3)根据“娜拉:……今晚我不睡觉。我有好些话跟你谈。咱们结婚已经八年了,这是头一次咱们夫妻正正经经谈谈话”“娜拉:说不上快活,你从来不跟我谈正经事。在这儿我是你的‘泥娃娃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泥娃娃女儿’一样”“娜拉:咱们的问题就在这儿!你从来就没了解过我。我受足了委屈,先在我父亲手里,后来又在你手里。以前我就跟着父亲的意见走,他叫我“泥娃娃孩子”,把我当作一件玩意儿。后未我跟你在一抉儿,事情都由你安排。你爱什么我也爱什么,或者假装爱什么。我靠着给你耍把戏过日子。你和我父亲把我害苦了。我现在这么没出息都要怪你们”“娜拉:我还有别的同样神圣的责任。那就是我对自己的责任”分析,在蓄势与突转中,有力地批判男权主义的丑恶,赞颂了女性的觉醒。
(4)根据“海尔茂:别走!(在门洞里)受惊的小鸟儿,别害怕,定定神,把心静下来。我的翅膀宽,可以保护你。(在门口走来走去)你在这儿很安全,我可以保护你。(娜拉换了家常衣服走进来)怎么,你还不睡觉?又换衣服干什么”“娜拉: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海尔茂:拿去。我可以给你写信吗?我总得给你寄点儿——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娜拉:(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分析,情节骤起波澜,曲折生姿,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更具冲击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萧樊囚絷,韩彭葅醢,晁错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辜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视死如归。”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
(节选自《文选·答苏武书》)
注:始元六年,苏武得归,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以此书作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B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C.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D. 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于,是匈奴人对其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冒顿,沿袭至匈奴灭亡。
B. 子卿,苏武的字。字用于小辈、平辈对自己的称呼,名一般用于家中长辈和平辈对自己的称呼,以示亲昵。
C. 万乘,在文中指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与《过秦论》“致万乘之势”中的“万乘”意义相同。
D. 稽颡,古代的一种礼节,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表示极度的虔诚。后世称为“五体投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陵投降后,因叛国感到羞愧,受派劝降苏武言辞谦和,借人生苦短,守节也没人看见,不如安享富贵来劝降。
B. 苏武面对李陵劝降岿然不动。虽家庭屡遭变故,内心对汉帝也有怨恨,但依然保持坚定的忠君爱国立场。
C. 在回复苏武的信中,李陵例举萧何等人为汉朝立下功勋,却遭不公待遇来针锋相对地反驳“汉与功臣不薄”。
D. 李陵认为苏武功劳卓著,但受到的封赏太低,深为苏武鸣不平。相比之下,如果自己归汉更不会有好结果。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2)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14. 从选文部分看,苏武拒降与李陵拒归的理由有何不同?
【答案】10. D 11. A 12. B
13. (1)我料想自己已经是死了很久的人了!您一定要让(逼迫)我投降,请结束今天的欢聚,在您面前死去!
(2)我和您生死永诀了。希望你代向老朋友们致意(问候),让他们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
14. 苏武:全家蒙受皇恩,当以死相报。李陵:小人当道,汉帝不重视人才,不愿面临受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
“陵先将军”单独成句,强调主语,排除AB;
“功略”作“盖天地”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A;
“此……者也”为判断句,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此称号始创于冒顿”错误,单于这一称呼应该始创于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
B.“虽家庭屡遭变故,内心对汉帝也有怨恨”错误,由“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可知,文中没有“怨愤”。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1)“分”,料想;“降”,使动用法,使……投降;“毕”,结束;“效”,献出。
(2)“辞”,永别、永诀;“幸”,希望;“谢”,致意、问候。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
题干问“苏武拒降与李陵拒归的理由有何不同”,只需结合二人的理由概括即可。
由“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可知,苏武认为父子兄弟都蒙受了朝廷大恩,因此应当为国家肝脑涂地,以死报国。
由“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可知,李陵认为朝廷小人当道,皇帝听信谗言;由“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可知,李陵认为朝廷妨功害能、亲戚贪佞的人身居要位,却不重视像苏武这样的人才,赏罚不公;由“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可知,李陵不想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不愿意面临受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为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于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足下,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本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以前你的大哥苏嘉做奉车都尉,跟随皇上到雍棫阳宫,扶着皇帝的车驾下殿阶,碰到柱子,折断了车辕,被定为大不敬的罪,用剑自杀了,只不过赐钱二百万用以下葬。你弟弟孺卿跟随皇上去祭祀河东土神,骑着马的宦官与宫中掌管车辇马匹的官争船,掌管车辇马匹的官被推下去掉到河中淹死了。骑着马的宦官逃走了。皇上命令孺卿去追捕,他抓不到,因害怕而服毒自杀。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两个女儿和一个男孩,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人生像早晨的露水,何必长久地像这样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几乎要发狂,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牺牲一切。现在得到牺牲自己以效忠国家的机会,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也心甘情愿。大臣侍奉君王,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李陵与苏武共饮了几天,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话。”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了!您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朝廷如此真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孽深重,无以复加!”于是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材料二
您又说道:“汉朝给功臣的待遇并不菲薄。”您是汉朝之臣,怎能不说这种话?可是,以前萧何、樊哙被拘捕囚禁,韩信、彭越被剁成肉酱,晁错被杀,周勃、魏其侯被判罪处刑。其余辅助汉室立下功劳的人士,如贾谊、周亚夫等人,都确实是当时杰出的人才,具备担任将相的能力,却遭受小人的诽谤,他们都受迫害、屈辱,其事业也告失败。最终使有才之人遭到诋毁,才能无法施展。他们二人的遭遇,谁不为之痛心呢?我已故的祖父李广,身任将军,其功绩略谋盖天地,忠义勇气冠于全军,只是因为不屑迎合当朝权贵的心意,结果在边远的疆场自杀身亡。这就是功臣义士手持兵刃叹息不止的原因。怎么能说待遇“不薄”呢?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节气,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赏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赐不过二百万,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效忠。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人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或奉迎拍马之流,都成了朝廷政权的主宰。您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希望呢?像这样,汉朝因为我未能死节而施以严厉的惩罚,您坚贞守节又只给予微薄的奖赏,要想叫远方的臣民急切地投奔效命,这实在是难以办到的。所以我常常想到这事却不觉得后悔。我虽然辜负了汉朝的恩情,汉朝也亏对了我的功德。前人说过这样的话:“即使忠诚之心不被世人遍知,也能做到视死如归。”但如果我能够安心死节,皇上难道就能对我有眷顾之情吗?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就英名,死了就让他埋葬在异族之中吧,谁还能再弯腰下拜,回到汉廷,听凭那帮刀笔吏舞文弄墨、随意发落呢?希望您不必再盼着我归汉了。唉,子卿!还有什么话可说?相隔万里之遥,人的身份不同,人生道路也迥然相异。活着时是另一世间的人,死后便成了异国鬼魂。我和您生死永诀了。希望你代向老朋友们致意(问候),让他们勉力事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公子很好,不要挂念。愿您努力自爱,更盼您时常依托北风的方便不断给我来信。李陵顿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何处寻”,不疑而问,加强语势,下句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又有象征意义。
B. 颔联“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表现诗人情感态度。
C. 颈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通过出山前后诸葛亮的表现,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D. 全诗以虚写实,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16. 请结合本诗尾联与陆游的《书愤》尾联,试比较两位诗人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
【答案】15. D 16. 同:杜甫和陆游都通过颂诸葛亮表达强烈的仰慕及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异:杜甫还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陆游还表达了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以虚写实”错。在艺术表现上,本诗是以实写虚。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1)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意为: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身先死”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的事。“英雄”,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尾联两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也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
(2)“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为:《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人通过诸葛亮的典故,既表达了对诸葛亮功业未就的惋惜和自己要追慕先贤的仰慕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的痛苦和对朝廷不满的愤激之情。
据此可以分析二人情感的异同。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中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写出畏途这一段急流奔涌、瀑布飞泻、水石激荡、山谷轰鸣情景的句子:“_____,_____”。
(3)忧国忧民是古代诗人在其诗歌中常表达的一种情感,如杜甫《谒先主庙》中的“向来忧国泪,寂寞洒衣巾。”在《离骚》中表达这种情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①.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②. 举类迩而见义远 ③. 飞湍瀑流争喧豗 ④. 砯崖转石万壑雷 ⑤. 长太息以掩涕兮 ⑥. 哀民生之多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迩”“豗”“砯”“壑”“涕”。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碎片化阅读时代,展读一本纸质书带有神圣的仪式感,也是沉静和寂寞的事。现代知名作家几乎都有卷帙浩繁的“全集”“选集”或“丛书”,人们或因其品类繁多而 ① , 或因体量太大而束之高阁。推出《朱自清别集》,就是要从厚重的朱自清作品集中,把“心脏”挑选出来,让经典焕发新生,不再寂寞。读者也无需再为选择而 ② 。
汪曾祺在为恩师沈从文选编作品精选集的时候,首次使用“别集”称谓,命名为《沈从文别集》,后人亦在汪曾祺去世后编辑了《汪曾祺别集》。现代作家的“别集”从古典文献学概念中跳脱出来,成为作品集独特而高效的展示方式。别集,意味着从该作者的作品全集中优中选优,不同卷册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编选、勘校、设计都非常考究。《朱自清别集》第一辑就是从作者全部作品中编选出六卷精华,小32开本,简洁轻便,装帧设计精美,阅读收藏两相宜,是一般读者完整了解朱自清文化贡献和文学成就的理想选择。
朱自清是一位学者、作家、大学教授,几乎每一个角色都努力做到 ③ 。当我们捧读《朱自清别集》时,能触摸到字里行间朱自清的至情文字和赤子之心。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别集,意味着从该作者的作品全集中优中选优,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不同卷册,编选、勘校、设计都非常考究。
B. 别集,意味着从该作者的作品全集中优中选优,不同卷册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勘校、编选、设计都非常考究。
C. 别集,意味着从该作者的作品全集中优中选优,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不同卷册,勘校、编选、设计都非常考究。
D. 别集,意味着从该作者的作品全集中优中选优,不同卷册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编选、设计、勘校都非常考究。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
【答案】18. ①望而却步 ②左右为难 ③尽善尽美 19. A
20. 示例:①以“心脏”比喻“经典”,没有比喻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别集中所选作品的地位和重要性。②文中用“寂寞”一词赋予“经典”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地写出经典曾无人问津,“不再寂寞”写出了别集出现后的改变。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由“束之高阁”可突出此处是说读者因作品品类繁多而不敢去阅读,可填“望而却步”。望而却步:指看到了危险或力不能及的事而往后退缩。
②语境是说读者为选择阅读哪些作品而为难,可填“左右为难”。左右为难:形容无论怎样做都有难处。
③语境是说朱自清对每个角色的刻画都力求完美,可填“尽善尽美”。尽善尽美:指极其完善,极其美好;形容事物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偷换主语,“不同卷册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应改成“根据一定的主题选编成不同卷册”。
BC项“勘校、编选、设计”,D项“编选、设计、勘校”语序不当,应为“编选、勘校、设计”。
全部改对的是A项。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①“从厚重的朱自清作品集中,把‘心脏’挑选出来”一句运用比喻手法,本体是朱自清作品中的“经典”,喻体是“心脏”,没有比喻词;“心脏”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用来比喻这些挑选出的经典作品的地位和重要性,因此效果是,生动形象地描述了别集中所选作品的地位和重要性。
②“让经典焕发新生,不再寂寞”,运用拟人手法,“寂寞”原本是形容人的感受,文中用“寂寞”一词赋予“经典”以人的情感;此处的“寂寞”是说这些经典作品为人阅读、无人赏识,生动形象地写出经典曾无人问津;“不再寂寞”是因为挑选出了这些经典作品,让人们不再因作品“品类繁多”“体量太大”而不敢、不愿阅读,生动地写出了别集出现后的改变。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打鼾在人群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有一些长期或者严重打鼾的人群,却有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关注打鼾会引起一种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引起打鼾的原因很多,当上气道阻力增加,咽喉部的舌根、软腭等软组织处于放松状态,向下塌陷,呼吸时气流通过气道狭窄部位过程中,使组织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打鼾。气道越窄,气流越强, ① ,鼾声也越来越大。
② ,有一部分人只是有鼾声,但睡眠结构良好,没有缺氧,此时并不影响健康。当上气道阻力过大,吸气时气道变得更窄,甚至完全堵塞, ③ ,导致血液中的氧含量降低,大脑感知到这样的状态,会将我们从睡眠中唤醒,使气道重新打开进行呼吸,这种唤醒时间通常很短暂,以至于我们都不记得,这种模式会多次间断性出现,甚至持续整晚,这样的状态称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
长期打鼾的人,如果引起了OSA,就可能会直接或间接导致严重的、多系统的健康问题。
21. 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我不由得想起山上同志们那些黄瘦的脸色——山上缺盐缺得凶呢。
B. 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C. “可慌哩!比什么都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D. “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21. B 22. ①组织振动越明显
②并不是所有的打鼾都影响健康
③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气道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对“疾病”解释说明。
A.破折号引出对事情原因的解释。
B.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是对“东西”的解释说明;
C.破折号表示说话中断或间顿
D.破折号用于话题的转移;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前文“呼吸时气流通过气道狭窄部位过程中,使组织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打鼾”可知,呼吸时气道、气流以及组织振动都会发生变化,所以气道越窄,气流越强时,组织振动也会越明显,所以可填“组织振动越明显”。
第二处,后文“有一部分人只是有鼾声,但睡眠结构良好,没有缺氧,此时并不影响健康”可知,表明打鼾有时不影响健康。这是对前面横线内容的解释,所以横线处可填“并不是所有的打鼾都影响健康”。
第三处,此处是在表明打鼾严重时会影响健康。根据前面打鼾原理的介绍“呼吸时气流通过气道狭窄部位过程中,使组织振动产生的声音,称为打鼾”可知,“当上气道阻力过大,吸气时气道变得更窄,甚至完全堵塞”时,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气道,所以可填“气流无法顺利通过气道”。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原的选择。“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是苏武的选择。面对人生的困境,他们都有对个体与家国的斟酌、取舍,让人生有了不同的意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择业当高远,尽心以报国
业者,人一生所尽力之事也。人生如林木,事业便为枝间青绿,便为累累硕果,是人一生之心血,一生之努力所结之物。人生一瞬,精力亦如罅间流泉,终为有限。所以,正如雷锋所言“要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当中去。”作为一名青年学子,我们应当将自己的事业与未来同国家和人民联系在一起。立大志,抒壮怀,铸强国。
立志高远,择业强国。选择职业时,我们要胸怀天下,心系国家。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百年时光,先生已去,惟其精神同其作品一起,万世流芳。清末时期,举国哀怨,任人欺压。鲁迅振臂一呼“学医救不了中国人”,毅然放下手中的医书,执笔作矛,奋力向黑暗的旧社会刺去。职业是社会的需要,是人生存的需要,可我们不能只为自己。新青年,新理想,新目标,择业应如直冲九天之之腾龙,似深潜入海之猛蛟,为国为民,用自己的职业报效国家,服务人民,才能使自己的一生如同太阳一般,散发无尽光芒。这样才能使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笃行深远,恒业筑围。选择职业后,我们要一灯如豆,一心坚持。
高楼之成,不在其效之速,而在其日累月积,以砖瓦之微筑万丈之大厦。无百川东流,何有东海之浩翰怒波?择业时心念国家,择业后守业报效国家,这才为新青年之格局,之心胸。要有一心下沉之精神,守住为国之业。“铁可折,玉可碎,海可枯,不论穷达生死,直节贯殊途。”尚在眼前,樊锦诗生亦大漠.身亦大漠,在漫天黄沙中守护中华文明之瑰宝,恰如于污浊逆流中保护一草之清白,几十年不改初心,不变初业。黄沙散尽,三洞石窟,自有她的毕生;尚在眼前,寒罕坝三代护林人几十年如一日,汗水浸透过每一棵树的根苗,只为把风沙格挡,将清风送去,为祖国治沙大业作出卓越贡献。今朝英豪皆是此,谁人不为引路人?吾辈青年当随着前人走过的路,深钻若干,在这条路上点亮更多星光。
无悔无怨,转业为国。国家应放在第一位。我们要顺应国家,奉献自我。
社会在变化,国家在发展,时代潮流在不断前进,我们当勇立桥头,勇接浪涛,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每一丝心血。“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知天命之年被调往研究汉字,心无怨,行无悔。从经济到文字征途有座座难跃的高山,可是他丝毫不怕,为国为家,为人民,行必坚,行必胜,推动语言文字现代化进程。我们应如周有光先生一般,作烛火便发光,作船艇便破波。一心为国,一生为国。
择业当高远,尽心以报国。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所供材料,是一段引语,可以分两部分,前边是事例,后边是结论。前面这一部分是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作品人物“面对困境”时不同的选择。“宁溘死以流亡兮,吾不忍为此态也”这是屈原面对困境时以家国为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这是苏武面对困境时坚守民族大义,不肯投降苟存的精神。第二部分是结论,指出每一次取舍都要衡量个体与家国的轻重,表现出人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境界。
本材料暗示学生需要进行思辨性写作,要对个体和家国进行辨证思考。考生从这些人面对困境的选择以及原因,表达自己处在困境时的人生思考。材料里的三个核心要素分别是“困境选择”“个体”“家国”。具体写作时,要弄清其内涵,然后才能正确立意,进而谋篇布局。
内涵解读:“个体”“家国”,现实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困境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这一“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家国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时可以安排成“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开篇处可以引出观点:你我既身处少年之时,更应许下少年之愿,踏过泥泞荆棘,担彼方重担。分论点一,少年之所愿,当青衿之志,无惧山高路远。分论点二,少年之所愿,当永葆热爱,排除纷纭杂乱。分论点三少年之所愿,当以身国,担兴邦重任。结尾处:昔者,中国少年持家国愿景,挽狂澜于既倒,巩华厦之将倾;今者,你我应以身许国,许中华巨轮自在中流。
立意:
1.智慧选择,破人生困境。
2.理性选择,勇敢逐梦。
3.心有所善,择有所向。
4.心有家国,择有所值。
5.舍己为国,千秋凛然。
6.让人生选择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共26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