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展开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共19页。
焦作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5月份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年轻的一门。孔德在他《实证哲学教程》里采取这个名字到现在还不过近一百年,而孔德用这名词来预言的那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应当相等于现在我们所谓“社会科学”的统称。斯宾塞也是这样,他所谓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总论。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
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里牵涉了社会科学领域的划分。如果我们承认政治学、经济学有它们特殊的领域,我们也就承认了社会科学可以依社会制度加以划分:政治学研究政治制度,经济学研究经济制度等。社会现象能分多少制度也就可以成立多少门社会科学。现在的社会学,从这种立场上说来,只是个没有长成的社会科学的老家。一旦长成了,羽毛丰满,就可以闹分家,独立门户去了。这个譬喻确实是说明了现代社会学中的一个趋势。如果社会学要成为综合性的科学,从边缘入手自不如从堂奥入手。以社会现象本身来看,如果社会学不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总称,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它可以从两层上进行综合的工作:一是从各制度的关系上去探讨。譬如某一种政治制度的形式常和某一种经济制度的形式相配合,又譬如在宗教制度中发生了某种变动会在政治或经济制度引起某种影响。二是从各制度的相互关系上着眼,我们可以看到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学在这里可以得到各个特殊的社会科学所留下的,也是它们无法包括的园地。
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这对象并不能是概然性的,必须是具体的社区,因为联系着各个社会制度的是人们的生活,人们的生活有时空的坐落,这就是社区。每一个社区都有它的一套社会结构,各制度配合的方式。因之,现代社会学的一个趋势就是社区研究,也称作社区分析。
社区分析的初步工作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去描画出一地方人民所赖以生活的社会结构。在这一层上可以说是和历史学的工作相通的。社区分析在目前虽则常以当前的社区作研究对象,但这只是为了方便的原因,如果历史材料充分的话,任何时代的社区都同样可作分析对象。
社区分析的第二步是比较研究,在比较不同社区的社会结构时,常会发现每个社会结构都有它配合的原则,原则不同,表现出来结构的形式也不一样。于是产生了“格式”的概念。在英美人类学中这种研究的趋势已经十分明显,但是在什么决定“格式”的问题上却还没有一致的意见。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
材料二:
《乡土中国》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社区分析”,目标是剖析“社会结构的格式”。社会分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比如经济的、政治的、制度的,等等,也可以是宏观研究,但费孝通采用的是社会学的“社区分析”,从微观入手,达到宏观的认识。
1936年费孝通曾对家乡一个村庄做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完成了题为《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博士学位论文(后翻译成中文出版,取名《江村经济》)。在写作《乡土中国》之前,费孝通又到广西、云南等地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了解乡民的生活,感受他们的情感与文化。《乡土中国》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非常“接地气”,这也是本书能够成为经典,影响远远超出所属学科范围的原因。阅读《乡土中国》,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特点有了一些了解,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读《乡土中国》一般都会对其中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还应当注意观察作者是如何“处理”这些材料的。费孝通的“拿手好戏”是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以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材料一经筛选提炼,典型性和代表性凸显,就往“现象级”提升,以便进入理论分析的层次。该书非常巧妙地、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具有很高的理论站位和厚重的学术分量,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没有任何理论的炫耀。如何观察社会的文化的“现象”,如何用科学的理论解释“现象”,是有各种不同角度的,费孝通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然而他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溢出”社会学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
《乡土中国》重在客观论证,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其中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加深了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认识,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传统与现代的转换和融合,乡村与城市的碰撞和交流,给社会带来哪些利弊?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好书就是这样,总能引起无尽的思考。
(摘编自温儒敏《〈乡土中国〉导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学是专门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它是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是所有社会科学中最年轻的学科门类。
B.现代社会学以全盘社会结构的格式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要对各个社会制度做专门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要对每个具体的社区作比较分析。
C.社会分析可以从宏观研究入手,也可以从微观分析入手,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最终殊途同归,达到对各种不同社会结构格式的宏观的认识。
D.费孝通通过长期艰苦的“蹲守”式的田野调查,掌握了大量民俗调查案例材料,经筛选提炼,将这些材料由“现象级”提升至理论分析的层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学不能满足于保存一个空洞的名词,它容许各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对各个社会制度从制度的关系和结构的格式两个层面做专门的研究分析。
B.《乡土中国》通过筛选民俗调查案例材料,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凸显乡土中国的特殊性。
C.《乡土中国》的创造性在于它不仅深深植根于社会生活土壤,非常“有料”和“接地气”,而且不露痕迹地吸收融合与社会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D.费孝通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并用科学的理论解释这些“现象”,这种方法被视为社会学研究的典范。
3.下列关于《乡土中国》导读的四点建议,最适合用来阅读材料一的一项是( )(3分)
A.书的类型决定读法。 B.读书宜先“粗”后“细”。
C.要紧的是“抓概念”。 D.材料上升为“现象”分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和语言风格。(4分)
5.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学术价值。(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春暖时节
茹志鹃
天还没有亮,第一部出厂的电车发出巨大的声音驶了过去。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日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
“静兰!”明发醒了,“这么早,到哪里去?”
“买菜去,”静兰见丈夫醒了,问:“你想吃点什么?”
“随便。”明发翻了一个身又睡了。
静兰心里有点难过。她从早忙到晚,买菜烧饭,洗衣服,一双手从没有停过,为的是要一家人都高兴舒适。但是丈夫却总说“随便”“随便”,好像家里的一切,都可有可无似的。
静兰叹了一口气走出门来,马路上空荡荡的。这两年来,静兰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和明发中间,好像隔了一道墙。
静兰买了满满一篮荤素小菜,正想回家,却看见一个鱼摊的木盆里,堆满了指头这么粗的淡水虾,一只只透明发青,活蹦乱跳。
“虾,这么大的虾!”静兰心里亮了一下,毫不犹豫地称了一斤。虾给她带来了回忆……
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解放后第三年,明发有了工作,一家人缓过了一口气。一次,静兰买回一斤大虾。“快来看,这么大的虾!”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逗,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
“静兰,你发痴啦?”,静兰抬头一看,原来是朱大姐。朱大姐是生产组长。她郑重地说:“我们组今晚上要开个生产会议,有任务。”
“哦!”静兰应了一声。
静兰走到家门口,看了看篮里的虾,止不住心跳起来。明发会说什么呢?他会走过来看,会笑……她抑住激动,推门进去,发现屋里肃静,明发披了一件上衣,头发搔得都竖在头上,头也不抬地趴在桌边,在纸上划着什么。
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
“哦!”明发没抬头。
“明发,你看……”
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
静兰拿着那碗虾悄悄走进厨房,眼泪涌满眼眶。已经是立春时节了,但是她心里却觉得冰凉的。
晚上的会上,朱大姐动员姊妹拿出干劲来,七天完成一万只紧急订货。工厂里来的代表发言了,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又讲又念,还说了许多数字。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收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
静兰回到家,明发和孩子都睡了。她在桌边坐了下来。桌子上放着明发划过的纸,皱巴巴的,却精心画了许多框框圈圈。
“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静兰心里仿佛塞了许多东西。最后一个数目字紧紧地抓住了她:七天,一万。这是今天开会的时候,大家说得最多的,七天,完成一万只订货。
第二天上工,静兰头也不抬地干了起来,脑子里却反复地、固执地出现一个东西:七天,一万只;七天,一万只。越想越嫌自己做得慢,结果速度并没加快,反而弄了一身汗。看看朱大姐,一个人蹲在院子里,小心翼界地摆开一个旧电风扇。
静兰觉得奇怪,下了班,就问她在干什么。朱大姐悄悄地说:“我在做机器。用机器来剥胶质线的皮就快了。上次我参观展览会的时候,看过这种机器。机器上要用一个圆盘,这么大,木头的也行,你是不是有办法?”
“我?”静兰想了想,胆怯地说:"我家柴堆里有一个圆树墩,可不可以拿来自己削削看?”
“可以,可以,怎么不可以?”朱大姐的嗓门又高了起来。
静兰匆匆跑回家,拿来那块圆木,走向工厂间。和朱大姐一起,用刀削,用沙皮磨,手上起了泡,木盘做出来了。但是木盘比较硬,压下去连胶质线里的钢丝也切断了。朱大姐提议木盘轮上装一条有弹性的厚橡皮。于是分工,朱大姐在家修配零件,静兰做橡皮。
夜深了。静兰坐在电灯底下,用刀片小心翼翼地削着橡皮,她妥把橡皮削薄,再包上去。但削完一看,橡皮是薄了,不过厚薄不匀,根本不行。“明天是第三天了,任务完不成怎么办?”静兰满眶眼泪。谁家的自鸣钟当当地敲了十二下,“明发该回家了,孩子们踢被子了没有?”多年习惯了的想法,突然闯了进来,但是它们闪现了一下,立即被手里那堆橡皮赶跑了。
“静兰!”
静兰回头一看,见明发站在门口,眼泪再也制止不住,簌簌地掉了下来。
“怎么啦,静兰?”明发走近她。
静兰擦着眼泪,把制造木盘的事说了一遍。明发拿起橡皮和木盘,看了看,比了比,说:“拿这厚橡皮做个滚盘不就行了?”
“对!对!”静兰眼睛都发亮了,但想了想又说:“可怎么把它弄得很圆呢?”
明发说:“到我们厂里的车床上一车,不就行了。”
静兰还想问一问,可明发已连拥带推地拉她出了门。
马路上静静的,两个人并肩走着。一家点心店还没打洋。明发拉静兰走进店,要了两碗什锦面。
什锦面来了,静兰埋头吃了起来。
“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
她抬头看见丈夫正温柔地、无限疼爱地看着自己。静兰泪水盈眶,那一道墙,已消失得干干净净。
走出店门,两个人紧挨着走着,不说一句话,但心贴得这么紧,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
夜深了,风也大了,忽然隆隆一阵雷响,接着就洒下儿点雨来。
第一声春雷响了,风里虽然还有一丝寒意,但静兰却觉得温暖极了。
1959年9月8日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丈夫明发总是说“随便”“随便”,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这也让妻子静兰感到非常不满。
B.对圆树墩能不能做圆盘,静兰是“胆怯地说”,而朱大姐是“嗓门又高了起来”,这说明朱大姐对静兰的不屑。
C.标题“春暖时节”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暗寓主人公静兰和丈夫明发那堵无形的墙消失之后的心理。
D.小说把人物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写了静兰、明发、朱大姐等人的困惑,体现了历史变迁对小人物的冲击。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善于从日常生活中的“儿女情”“家务事”中勾勒出人物性格,体现人物的内在精神,如对静兰的描写。
B.小说运用了多种手法刻画静兰的形象,如“眼泪涌满眼眶”是神态描写,“心里却觉得冰凉的”是心理描写。
C.静兰、明发、朱大姐都是普通人,小说对他们的刻画栩栩如生,体现了茹志鹃小说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特色。
D.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富有深意,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也预示更大的改革即将来临。
8.茹志鹃的《百合花》写了新媳妇从忸怩羞涩到勇敢坚定的成长过程,本文也写了主人公静兰的成长历程,请简要概述静兰的三个成长阶段。(6分)
9.小说中多次写了“大虾”,请简要分析其丰富意蕴。(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郁离子曰:“疾病之中人也,始于一腠理之不知,或知而忽之也,遂至于不可救以死,不亦悲夫!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楚太子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焉。春申君曰:“是枭也,生而殊性,不可易也,食何与焉?”朱英谓春申君曰:“君知枭之不可以食易其性而为凤矣,而君之门下无非狗偷鼠窃亡赖之人也,而君宠荣之,食之以玉食,荐之以珠履,将望之以国士之报。以臣观之,亦何异乎以梧桐之实养枭,而冀其凤鸣也?”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穆天子得八骏,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乘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其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而上下其食者莫不甘心焉。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及夷王之季年,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则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以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之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马之高足骧首者尽没。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则力强;今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天下萧然。
选自《郁离子•卷一》
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B.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C.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D.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不企是选者”与“不可企及”(成语)中的“企”字含义不同。
B.“及夷王之季年”与“伯仲叔季”(古文化常识)中的“季”字含义相同。
C.“外厩先,盗北“与”追亡逐北”(《过秦论》)两句中的“北”字含义不同。
D.“其老羸皆殍”与“途有饿殍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中“殍”字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郁离子认为疾病侵入人体可能发展到不可挽救而可悲的地步,并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国家意识不到损失一座城隐藏的危害性,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B.春申君知道枭鸟天生的习性不可能靠吃得好来改变,而朱英据此劝他别再宠爱、器重他门下所收养的无赖之徒时,他却不以为然。
C.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后,建造了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和其它的马食宿条件截然不同,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大家都不甘心。
D.八骏死后,马的良莠只能以产地来加以区别。后当有盗入侵、国需迎战时,那些马的作战能力低下或不愿参战,国王反省后感到惭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春申君不寤,卒为李园所杀,而门下之士,无一人能报者。
(2)“尔食多而用寡,其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右内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赋得鱼登龙门
元稹
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有成当作雨,无用耻为鹏。
激浪诚难溯,雄心亦自凭。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
泥滓辞河浊,烟霄见海澄。回瞻顺流辈,谁敢望同升。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赋得”体在古代较为常见,是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
B.开篇诗人用“鱼贯”来批判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人,说其像游鱼一样一个接一个地游走。
C.鹏在古代诗歌意象中常指怀有远大志向的人,诗人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D.诗中多次运用对比的手法,既来表达科举及第的艰辛,同时也是对后进的谆谆教导。
15.通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认为“鱼跃龙门”需要具备哪些条件。(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语句是______,______。
(2)《离骚》中表现诗人坚持真理、献身理想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客人吹洞箫的文字十分精彩,其中侧面表现音乐效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996年,聂海胜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毅然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他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 ① ,于1998年光荣成为我国第一批航天员。二十多年来,他始终牢记“为祖国出征太空”的初心使命,始终保持“听从召唤任挑选”的军人本色,坚持刻苦训练,时刻准备,先后3次受命备份、3次领命出征,用遨游太空的壮丽航迹书写对党的无限忠诚。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却与飞天梦 ② 。面对提上日程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他暗下决心:继续努力,决不放弃!随后争分夺秒全身心地投入选拔训练,他几乎没有踏出过北京航天城,夜里12点前没有睡过觉,在模拟舱里一待就是七八个小时,连周末和节假日都不放过。聂海胜历经无数次训练,对成千上万个数据 ③ ,熟练掌握了所有飞行程序及操作规程。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的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在轨100天的首位中国航天员,实行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8.请将文中画框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芦花是秋天的精灵。历经风雨和酷暑、洪涝或干旱的考验,平日里貌不惊人的芦苇们也迎来了生命中最为期待的时光,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①________的美景,却能给人清爽怡人的感受。
又是一年深秋时,漫天的芦花②_________,一片苍茫,因而集结了很多羡慕的目光和亮丽的闪光灯。在蜗居的边关小城,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了③________的旅游城市,再加上直达昆明的高速公路的通车,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这对于一个常住人口不足十万的边关小城来说是个很了不起的成就。尤其是深秋时,正是河口一年当中最凉爽怡人的时候。当北方已经寒风嗖嗖时,深秋的河口正是养人的时候,太阳暖烘烘地照着,照得游人的心也暖烘烘的。于是,沿着红河及南溪河两岸依次开放的芦花也就成了河口的一大美景,虽然没有那么波澜壮阔,却也是气势逼人的,决不轻易服输。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画框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3分)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有关如何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之意可以这样理解:“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看似矛盾的表述,其实并不矛盾。这样的理念,不仅适用于个人的成长,也可以运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以及全球意识的树立和各种世界关系的处理等。
复兴中学文竹苑文学社团的成员们,准备组织一场与上述材料话题相关的讨论会。请作为社团成员的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 考 答 案
1.答案:A
解析:“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错。根据材料一第一段“把社会学降为和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等社会科学并列的一门学问,并非创立这名称的早年学者所意想得到的”和材料一第二段“社会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特殊的社会科学其实还是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可知,社会学是否应与政治学、经济学、法律学并列还不能确定。
2.答案:D
解析:“费孝通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观察中国农村社会的文化‘现象’”错。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吸收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费孝通用的主要是社会学的角度,然而他在方法论上的启示是‘溢出’社会学范围,具有普遍意义的”可知,费孝通的这种方法已经“溢出”社会学范围,融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方法。
3.答案:C
解析:《乡土中国·后记》中提到两个核心概念:“社会学”和“社区”,“细读”时要作为重点去“抓”。“抓概念”就是抓观点、抓重点、抓关键,抓住了才能纲举目张,把握材料一的主要内容和学术创见,理解其研究的价值。故选C项。
4.答案:①行文脉络:首先引出“社会学”的概念,然后借助一个譬喻说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最后阐释社区研究的工作流程。②语言风格:通俗简洁,生动晓畅,善用譬喻和对比;举例生动贴切而有生活气息,论述严谨,语言朴实。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材料的行文脉络和其语言风格的具体所指。行文脉络是贯串全文的一个线索,涉及作者表达思想的途径。材料一先引出“社会学”的概念,然后借助一个譬喻说明现代社会学的发展趋势,最后阐释社区研究的工作流程。学术类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严密准确,富于逻辑性;另一种是通俗简洁,生动晓畅。材料一属于后者。
5.答案:①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关系,提供学术研究的思路和方法;②为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借鉴;③加深读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认识;④加深读者对社会学本质特点的深入了解,学习社会科学家那种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解析:解答本题时,首先要理解题干中“学术价值”这一关键词的内涵。学术价值一般是指科研成果的积极作用,其最基本的要求和特点是创新:提出新问题,开拓新领域,或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或发掘新史料,作出新论证等。《乡土中国》不仅在学术思想和大众生活之间建立起了密切关系,加深了读者对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和传统文化的认识,还为社会变迁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关系、推动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在加深读者对社会学本质特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有助于读者学习社会科学家扎根现实生活、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
6.答案:D
解析:A.“可见他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之人”错,原文有“他多认真,哪里是个‘随便’的人啊!”可见,明发并不是一个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人。B.“朱大姐对明兰不屑”属于无中生有,从文章内容可知,“嗓门又高了起来”只是朱大姐的脾气,不代表她对静兰的态度。C.表述不全面,标题“春暖时节”还暗示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故选:D。
7.答案:D
解析:D.“如结尾大风、响雷、下雨的描写,既烘托了人物心情”错,结尾的景物描写并没有烘托人物心情。故选:D。
8.答案:最初她只是一位习惯于平静生活的家庭妇女;接下来,厂里开会,再回想明发的表现,静兰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最后消除了与丈夫的隔阂,与丈夫一道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静兰这一人物形象发展阶段的概括。首先要大体把握她的三个变化阶段。从前文来看,“静兰像给人推了一把,从梦中直坐起来。凡是明发在家吃饭的归子,她总要起个大早,给明发买几样配胃口的小菜”,此时的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每天忙于家务事。后文,开会的时候,她还要拿着活做也能看出来。厂里开会的时候,她的思想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开始静兰没听进去,但看到他那种聚精会神的样子,想起了明发。也是这种皱巴巴的纸,也是这种聚精会神的样子。这种事情有什么让人着迷的呢?她开始想了解一下,就认真听下去了。散会以后她发现自己破例地没有做完带来的针线,两双袜子只补了一只半”,这说明她开始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了一定的兴趣。文章后半部分写她和朱大姐共同研究,最后在明发的帮助下,她解决的工作上的问题,二人的隔阂也消除了。“他们为了同一个目的,走在同一条路,他在为加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高指标,妻子也正在为这个努力”,这说明她由一位家庭妇女转变成了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的人。
9.答案:(1)虾是一家人的希望。在生活困难的时候,他们靠钓鱼虾度过了难关。(2)虾是一家人欢乐生活的象征。父子三人逗弄虾,虾曾经给一家人带来欢乐。(3)虾意味着静兰与丈夫感情的隔阂。丈夫忙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她只是一个家庭妇女,二人没有了共同语言,丈夫对曾经给他们全家带来欢乐的虾也没有了兴趣。(4)虾意味着夫妻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共同努力着,他们有了共同的目标,丈夫给静兰夹虾,意味着二人没有了感情上的隔阂。
解析:“大虾”在文章中出现了很多次,可以抓具有特征性的来写。如“解放前两年,明发失业,一家四口怎么活呢!于是夫妻俩晚上轮流到河边钓鱼虾卖。一次,静兰钓到许多大虾,尽管孩子饿,哭着要吃,但还是卖了换钱”。最初因为生活所迫,二人去钓鱼虾,这说明虾是一家人的希望。“静兰把虾放在脸盆里,虾跳蹦着,爬着。明发和两个孩子围在盆边看,拿草棒去返,父子三个乐得哈哈大笑”。生活好转之后,静兰买来的虾曾给全家人带来欢乐。“许久,静兰沉不住气了:‘明发,我今天买到虾了。’‘哦!’明发没抬头。‘明发,你看……’这次明发回过头来了:‘买到虾,好极了。你又何必麻烦呢?我随便吃什么都行。’随后又回过头去在纸上划开了。”明发对虾并没有兴趣,而静兰感觉内心很失落,二人有了隔阂了。“‘静兰,你辛苦了,多吃一点。’静兰忽然看见伸过来一双筷子,筷上夹着一只鲜红的大虾……”说明二人的感情隔阂消除了,因为二人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10.答案:D
解析:根据文意,正确划分为: 天下之大,亡一邑不足以为损,是人之常言也,一邑之病不救,及其甚也,然后倾天下之力以救之,无及于病,而天下之筋骨疏矣。
11.答案:B
解析“及夷王之季年”晚年,末年。伯仲叔季,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含义不同,故选B. A项 不企是选者,赶上;难以企及,企:希望。含义不同C. 盗北,战败;追亡逐北,失败的军队。含义不同D. 其老羸皆殍,饿死;途有饿殍,饿死的人。含义不同。
12.答案:C
解析:“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大家都不甘心”理解错误,原文为“莫不甘心”,大家没有不甘心的。
13.答案:(1)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
(2)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
【参考译文】
郁离子说:疾病侵入人体,开始时对一部分纹理没有知觉,或者有知觉而忽视了它,于是就发展到不可挽救,以至于死亡,这不是可悲的么!国家之大,丢失一座城,不足为大的损失,这是人们经常说的。以至发展到更严重的地步,然后即使用尽天下的力量来挽救它,也无济于事,天下的筋骨已经散了。楚国太子用梧桐的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能发出凤凰的鸣叫声。春申君说:“这种枭鸟有天生的习性,不可能改变啊,与吃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朱英对春申君说:“你既然知道枭鸟是不可能用食物改变它的特性而成为凤凰的,可你的门下所收养的没有一个不是狗偷鼠窃等无赖之徒,而你却宠爱、器重他们,把精美的.食物给他们吃,把珠履赠给他们穿,将希望他们成为举国杰出之士报答你。以我看,这样做与用梧桐种子喂养枭鸟并希望它发出凤凰之鸣的做法有何不同呢?”春申君仍执迷不悟,最后被李园杀死,而他门下的食客,却无一人能替他报仇的。穆天子得到八匹骏马,回来后征伐徐偃王,消灭了他。就建造天闲马厩和宫内外马厩。八骏住在天闲,每天吃一石粟米;其次的马住内厩,每天吃八斗粟米;再其次住外厩,每天吃六斗粟米;那些达不到这等级的马为散马,散马每天吃粟米五斗;再下等的马为民马,不能吃到官俸。用造父当管理马的官。所以天下的马没有被遗漏的良马,而按照马的优劣给予食物的办法没有不甘心的。穆王死,造父死,八骏死,马的良莠不能分别,然后就以产地来加以区别。等到夷王的末年,造反的蜂起。内厩的马该当服兵役,它们都待遇好而骄惯,听到战鼓就避让,看见旌旗就逃跑。便将它们放到外厩。两厩(内、外厩)的养马人不和。内厩的说:“我(的马)是用于王车拉车的。”外厩的说:“你等食俸多而出力少,那凭什么比我们优先?”争论传到国王那,国王和大臣都偏袒内厩。不久和盗贼遭遇。外厩先上阵,盗贼败北。内厩又优先论功。于是外厩的士兵和马都懈怠。盗贼乘机进攻,内厩的马率先逃跑,外厩的看见却不相救,也跑。昂首阔步的马全部死了。国王非常害怕,就命令派出天闲的马。天闲的马平时都是练习平安盛大的仪式,就跟国王说了便召散马。养散马的人说:“打仗拼的是力,食物充足就力大。如今食物比我们多一倍的尚且不能承担的任务,我等力气小而且常年劳累,恐怕不能负担啊。”国王反省而觉得惭愧,慰劳他们便派他们出征,便命令他们和天闲同等食物,但仓库的粟米供应不上,徒有虚名而已。于是四种马的足迹在野外交错,看见粟米就吃。农民不能耕种,那些老弱的都饿死,强壮的都逃跑了,马也一样。国王没有马,不能建立军队,天下萧瑟凄然。
14.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C项,“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错误。诗中称“无用耻为鹏”,即以鹏为耻,由此可见,在本诗中,诗人并不是用鹏来劝诫人们失败后不放弃希望。
15.答案:①刻苦努力,不能循规蹈矩。不能像游鱼一样不思进取,而是要有雄心壮志,努力克服困难。②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等到风云际会时,要能腾凌而起,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句“鱼贯终何益,龙门在苦登”表明要有自己的雄心壮志,才能“苦登龙门”,而不能像循规蹈矩、不思进取的“鱼贯”一样。由此可概括出需要刻苦努力,不能循规蹈矩。“风云潜会合,鬐鬣忽腾凌”表明要在风云际会时腾凌而起,善于抓住自我成就的时机,才能实现鱼跃龙门的志愿。由此可概括出“鱼跃龙门”需要等待机遇,善于抓住时机。
16.答案:(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7.答案:①脱颖而出;②失之交臂;③了如指掌
解析:第①空该句说聂海胜参加航天员选拔,从1500多名优秀空军飞行员中被选中。从千余人中被选出,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脱颖而出”。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第②空该句说聂海胜虽位列首飞梯队,很有可能被选中,却没有被选上。有很大机会却错过,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失之交臂”。失之交臂:指当面错过,失掉好机会。第③空该句说聂海胜艰苦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数据、飞行程序、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根据这一意思可联想到成语“了如指掌”。了如指掌:好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一样,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
18.答案: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聂海胜考出了满分,这在整个考核中是难得一见的,他也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
解析:首先阅读画框线的句子,找出主干,即聂海胜以优异的成绩入选神舟六号乘组。然后把句中的其他成分提取出来,如状语“在不久后的单项考核中”、定语“考出了整个考核中难得一见的满分”。最后根据句意改写句子。
19.答案:聂海胜用二十余载成就了三度飞天的壮举,成为首位在轨100天的中国航天员,兑现了他“一心只为飞天,一生只为飞天”的庄严承诺!
解析:阅读画横线的句子,可以发现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首位”应放在“成为”后;二是搭配不当,“实行”不能和“承诺”搭配,应将“实行”改为“兑20.答案:20.①五谷丰登;②浩浩荡荡;③闻名遐迩
解析:第一空,根据前文“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及“芦苇不是农作物,断然不可能带来……”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农作物丰收的场景,然后想表达芦苇不能带来丰收的意思,可以填入“五谷丰登”。“五谷丰登”,指年成好,粮食丰收。第二空,从前文“漫天的芦花”与后文“一片苍茫”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芦花的气势浩大,可以用“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第三空,结合“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小小的边城河口也变成……的旅游城市”和后文“每年来河口或经河口前往越南观光旅游的旅客不下八十万人次”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小城河口已经成为远近非常有名的旅游城市,可以填入“闻名遐迩”。“闻名遐迩”,形容名声很大,主要指远近闻名。
21.答案:①文中把芦絮抽出、芦花绽放,比拟成人的争先恐后,突出了其誓与五谷丰登比肩的样子。②表达了面对芦花绽放的盛大场面的喜悦之情,使表达显得活泼。
解析:文中画框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芦苇本是植物,它没有思想和情感,但在“一团团的芦絮争相抽出,一枚枚细腻的芦花随风摇曳”中,作者赋予芦苇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把本是自然规律的芦絮抽出、芦花绽放等现象,比拟成人的争先恐后;“誓要将丰收的秋天变成芦苇的盛大节日”则赋予芦苇主观意识,从而突出芦苇誓与五谷丰登比肩的样子。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让本来是客观事实的事物具有了主观色彩,赋予芦苇以人的特性,让表达更加生动活泼,表达了作者面对芦花绽放的盛大场面的喜悦之情。
22.例文: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文化传承大放异彩”。
清代的袁枚在其《随园诗话》中,曾有一句重要的关于学习的经验之谈,“不取亦取,虽师勿师”。其中“不取亦取”指的是“取”其精华,而“不取”其槽粕;“虽师勿师”指的是“师”法其长,而“勿师”其短。意思是读书做学问时,既要取法于别人,又不可全盘接受;以别人为师加以选择,避免其短处。
选择的本质是舍与得。正确的选择会让你在追求成功的路上一帆风顺。学习不能死板,同样在对文化遗产的继承上也要正确的取舍。老祖宗们曾经给我们后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财富。有些东西传承至今,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正确的选择性传承。
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中,各种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涵义。如积极入世的儒学倡导“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生信条;潇洒自由的道学倡导“无为而治”“天下大事比作于细”等人生哲理;爱好和平朴素的墨学倡导“兼爱”“非攻”等人生思想……这些文化在历史天空中灿烂发光,它们是我国文化中的精髓,文化中的精华可以开智,修德,养心,励志,可以张扬正义,布达真理,激励人生,而文化的糟粕只会让我们形容枯槁,精神萎靡。因此无论面对着异质文化还是传统文化,我们更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传统文化,我们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加以改造和剔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以牺牲女性生存发展权利为代价,来维护“男尊女卑”伦理秩序的“女德”理念,曾在中国民国时期的“五四运动”中遭到进步人士的激烈批判。新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鼓励女性走出闺房和男性一起参与社会建设,女性的权益得到了进一步保障,服务于农耕社会的“女德”理念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因此,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七十年前,鲁迅先生的一篇《拿来主义》教育了国人该如何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依旧面临文化传承的问题。取什么精华?去什么糟粕?以什么为标准都值得我们去思考。美味的河豚往往有剧毒,腐朽的枯木下藏着鲜美的菌子,要炖好文化这一锅汤,找到它们不容易。
中华文化正在不断地成长,正在走向复兴与辉煌。我们要做的不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还要敢于“拿来”,更要大胆创新,还要送出去。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传承才能大放异彩。
同学们,记住古人留下的话语“不取亦取,虽师勿师”!进行智慧的选择,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璀璨之美!
谢谢大家!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届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河南省焦作市第十二中学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南省焦作市普通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联考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